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现象议论文

社会现象议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杂文式议论文写作指引

议论文的写作是高中作文写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然而中学生囿于眼界、思维的限制,很难在高考中写出思想深刻的议论文。往往两年训练下来,学生写出的议论文仍旧空洞、言之无物,更别谈思想深刻。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应该与我们平时的议论文教学密切相关。我们平时的议论文教学教给学生的往往和时代缺乏必要的联系,总是在故纸堆里翻找论据,在天空高歌,于是学生也写出了假大空的议论文。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应当在高考备考中引入杂文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杂文的定义很广泛。我在此所说的杂文特指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内容上以关注社会普遍现象或社会热点问题为主的小品文。这样的文章以其具备的深刻的思想性、犀利的战斗性、幽默诙谐的语言而深受大众欢迎。好的杂文让人拍案叫绝,爱不释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良好的教育价值。写好这样的文章,对中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作文分数有很大的帮助。

杂文式议论文的写作,应有具备时代感的论据。高考写作杂文式议论文时首先应强调审题。只有审准题目,才能找准论据。近几年的高考,各地纷纷在作文题目上降低审题的难度,以最大程度地让考生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审题仍然是重要的前提。只有审准题目,才能选择最合适的论据来论证观点。在根据审题结果选择具有时代感的论据时,学生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社会普遍的现象或习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或儒学基本经义、社会心理或人性等等。这些材料在论证时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论证,可以透过现象寻找本质。选择这样的材料做论据,给人以生命的张力,鲜活的生命气息迎面而来。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有一篇文章叫《说面子》。这篇文章选择的材料就是存在在中华民族传统里的爱面子问题,通过对爱面子现象的辛辣讽刺,让人深思、警醒。

杂文式议论文的写作,应能透视现象提升思维深度。思想深刻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之一。而在哲学中,体现思想深刻的方法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发展眼光看事情、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看事情。杂文式议论文,主要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去分析材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学生眼界狭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很难写出具有深刻思想性的文章。杂文式议论文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材料,如何言之有物。我们以社会现象或社会热点为材料,在论证中就可以透过这些现象去分析隐藏其后的深层次的问题。每一个社会现象,我们都可以从社会心理、人性、文化心理、民族性格等角度去分析。通过剖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心理、文化的因素,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进而写出思想深刻的杂文式议论文。台湾作家柏杨在其作品《丑陋的中国人》中,入木三分地批判了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民族劣根性。柏杨先生正是通过剖析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现象或习惯,来揭示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的。

杂文式议论文的写作,应以材料的导向确定论证的结构。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有批驳式、层进式、并列式等。杂文的结构主要是针对反面材料的批驳式和针对正面材料的层进式。如果选用反映社会不良习惯或现象的材料,应当选用批驳式。写作时,应当首先概述某种社会不良习惯或现象,然后透过现象分析蕴藏在内里的心理、人性等方面的内涵,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出新的号召。艾思奇在《再谈面子》中,首先列举了中国人好面子与丢脸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辨别英雄美人的方法,最后告诉大家清除猴性的重要。如果选用正面的材料,应当选用层进式的结构。写作时,先正面概述某种社会现象,然后剖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最后发出号召,引导人们积极跟随这种社会现象的指引。

杂文式议论文的写作,应用修辞来装点文章的语言。杂文,不仅仅因其深刻的思想性、犀利的战斗力而吸引人,更因其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而超出一般的议论文。杂文的语言在一般议论文具备的准确的基础上,因其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而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在写作杂文式议论文时,要善于应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论证手法来强化此类议论文的文采。可以通过比喻的修辞来让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通过引用古典诗词来增强文章的文采与文化底蕴,可以通过反语来增加文章的诙谐幽默;还可以通过喻证法来增强说理的形象,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可以通过概述荒谬的故事来增强文章的讽刺效果。鲁迅先生在《说面子》中,一连举了几个反面例子:穷人、富人捉虱子,袁世凯称帝送万民伞,小瘪三跟四大人说话。同时,文章又引用长川谷闲说盗泉的话揭示“面子”的秘密。整个文章显得生动活泼、一针见血。

杂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犀利的战斗力、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受大众喜爱。写好杂文式议论文,中学生必然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作文分数。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要点分析

一、语文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教学方式

1.教学重心要侧重对该形式文体的把握

学生从学习汉字到对一些句子的描绘,再到写作一些简单的记叙文,最终到写作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写作阶段的演变其实是学生学习语文写作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这些节点都是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要素。但是针对不同形式的文体写作其实是有严格规范的,因此在学习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议论文的写作特征进行明确讲解,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传递的教学要点。

2.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方面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了解并且准确把握议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比如整篇文章的议论主体、议论形式和中心思想等等,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开始前要格外注意的内容。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某一议题的选择是写作的前提,同时也是影响整个文章议论主体以及中心思想的首要内容。对于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选择议论文的主体出发加强学生对一些常见社会现象和人物行为的议论分析。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辩证地思考一些社会问题,还能让学生对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长远来看也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二、如何加强和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1.议论文的写作要具有辩证性思维模式

社会现象往往都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中,而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现象而言,往往会有不同的声音环绕在我们身边。比如前些时间讲到的我国旅游局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纳入到个人信用系统中去,针对这一轰动性新闻,就有了基本的议论分析素材。评价分析这种类型的社会现象时总会有一些解决途径或方法,我们在议论一些社会现象时总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作为学生也必须试着去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相应的见解。

全文阅读

新材料作文之议论文开头方法举隅

议论文在写法上有一定的文体要求,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须符合这些原则。此外,新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在此基础上还有自己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在议论文的开头上,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运用了社会热点现象开头法。这种方法易学易做,对于初学者以及教师在应试作文指导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材料作文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作文形式,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这种作文在写作要求上较为宽松,学生可以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因此称之为新材料作文。在初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和练习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基本上涵盖了学生考场作文的全部。而相对记叙文来说,议论文更容易扣题,风险不大,学生更愿意使用这种文体,所以,掌握好议论文写作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考场作文。

“议论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一种文章,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构成。”[1]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论点必须鲜明正确;二是事实论据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道理论据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为证明观点服务;三是思路清晰,论证有条理。此外,新材料作文由于是根据所给材料来写的,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与抓手,因此,还要求在文中适当的提一提材料,不能放开手去,置之不管。这些是新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上的原则与要求。

面对所给材料与要求,经过审题立意,就进入了构思与写作环节。我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开一个好头,这是议论文写作时最先面临的难题,也往往是得分的关键。文无定法,有章可循。“选择写作的一些基本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训练一些写作的基本步骤,探索一些作文训练的可操作定式,应该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2]笔者就来介绍一种新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开头方法,即运用社会热点现象开头法,希望对学生有所裨益。

以下面这则新材料作文为例:

有人说,文学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给人指明方向,使人向上进取,是人们的精神故乡,所以,文学是灯,它不会老。但如今的多数青年不再做文学梦,选择更实际的金融、财会等赚钱专业。

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经过审题,我们不难看出,这则材料是写和文学有关的主题。下面就用以社会热点现象引出开头的方法进行写作实践。例如,在审题立意之后,确定写作题目为《文学――精神的家园》。接着,就要思考如何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构思,如何开好头。提到文学,按照这种开头方法,需要思考近几年和文学有关的社会热点现象有哪些?例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诗人余秀华的爆红,杨绛先生去世等等。下面就以学生最为熟知的莫言为例,关于莫言,我们学生多多少少会有所了解,退一步说,即使他们对莫言了解不多,但至少也应该知道,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知道前几年曾经有过一场“莫言热”,这样就好操作了,例如:

全文阅读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应重提的两个观点

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四册的写作内容是指导学生练习撰写议论文。教学中,同行们感喟道:通过议论文的教学,今年所教高一的大多数学生竟然写不出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据笔者教学议论文的尝试和经验,本届学生之所以写作议论文出现上述毛病,除了思想认识水平的原因外,概括地说,更多的是高中教材和其他大中专写作教材的理论缺陷在教学中应用所造成的;具体地说,是忽略了传统议论文教学中应重提的两个观点,即议论文的论证除立证外,还需释疑;写作议论文一定要明确写作对象和目的。

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第二学期由记叙文转入议论文。受教材中议论文知识的影响,也受学习过当代大中专写作教材理论的教师的知识传授的熏陶,学生接受的议论文的知识出现了偏差,现行教材丢掉了先进的有关议论文写作理论的好传统。许多学生只知从某些方面去论证中心并且仅仅是为论证中心而论证中心,缺乏写作的针对性;未能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论证有无不严密之处,有无漏洞,因而论证欠缜密周全,疏漏之处甚多。议论文是议论了,也有观点,但不能令人信从;观点似乎也表明了,说理似乎也清楚了,但论证不能做到严丝合缝,无懈可击。人教社编写的教参认为,议论文其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除通常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外,还有议论的前提,背景的介绍,得出结论后如何付诸实践的建议等等①。阐述较为全面,但于议论文的指导并无实际用处。王光祖认为,“议论文主要依靠事实,讲道理或逻辑论证等议论手段表述作者的某种思想见解”②。路德庆认为,“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议论文写作的基点,应放到怎样说清说透道理这一点上”③。但如何说清说透,却语焉不详。陈亚丽认为,“一般议论文的写作,也比较简单,基本是摆事实,讲道理,针对性强,因此较有实用性”④。也仅多说了点针对性强,但怎么针对,针对什么,均未涉及。徐中玉认为,“议论文选择和使用论据则应以是否具有说服力为标准”⑤。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写作理论,误导了教师,进而误导了学生。而笔者近期拜读了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先生主编的《民国课本讲义》,才对长期以来议论文写作理论的偏颇恍然大悟。叶圣陶等前辈认为,议论文是发表主张,使人信从的文字;确立主张外,还需立证,释疑,以坚定人的信念;而确立主张和“立证释疑”,都只是从方法上讲的。哪种主张应该取,哪种证明可以应用,哪种信念必须得解释,便需要从整个的生活经验中去求解答了⑥。这段文字中的“立证释疑”四个字,可谓字字珠玑,一语中的。

原来我们教学中只注意了“立证”,即从多侧面,用多种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反驳错误观点的荒谬之处,以期从反面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而遗失或忽视了释疑。所谓“释疑”,用叶圣陶等前辈的话说,如果论述容易引起疑问的地方,写作者应逐一解释,作答,一定要使人完全信服为止。笔者认为,如对这一观点加以引申,似乎可以说:议论文写作要使自己的观点完全立起来,除了多侧面地运用论据进行或演绎,或归纳,或事例,或理论,或正或反,或天南地北,或古今中外,或并列,或递进,或从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或从自身到家国,或自中国到外国等方面论证,还需要从读者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反躬自问:读者对我提出的观点,对我的论证有何疑问?还有什么不周全严密之处?如有就需要逐一解答,让人无疑可问为止。笔者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宜先讲究章法》。我写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论述了鉴赏章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针对性;第二部分讲了什么是章法及中国古典诗歌有哪些章法;第三部分以人教社必修教材中的三首唐诗为例,详剖其章法。文章自此,本该结束了。但从读者的方面思考,读者会问:难道诗歌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方面就不需要鉴赏了吗?为了使自己的论述更加严密,我还写了“余论”部分,专门讲了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及与章法有关的如诗歌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内容,指出鉴赏章法只是诗歌其它鉴赏的生长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段文字不可小觑。不仅仅因为它是“释疑”,还因为它是“立证”的补充。有了它,就可以使论证更加严密,无懈可击,使人信从。高一学生的习作就不如此。有位学生谈“包容”,在文中,他从多方面论证了包容是涵养,是气度,是情操,是高尚的品德,甚至认为包容囊括一切。作为读者就会发出疑问:难道包容就没有一个限度了吗?如近期日本右翼人士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行难道可以包容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读者方面设问并释疑,推出“包容应有度”的观点,文章至此才算有说服力。其实,中学教材中的一些典范议论文也运用了“释疑”之法,只不过我们未能觉察,没有对此从理论上概括罢了。譬如苏洵的《六国论》⑦,作者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并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作者深知议论文“释疑”之法,他在篇首、篇中自问自答,提出了两个问题:“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并逐一作答,观点就显得无懈可击了。试想,苏洵如果没有从读者角度提出这两个问题,无论他的《六国论》议论多么充分,都存在疏漏,都不能让人信从;只有解答了这两个问题,中心观点才算真正立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中议论文教学缺乏释疑之法,因而出现上述弊病,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典范文章引路,讲解除立证外的释疑之法,那么,中学生的议论文将更加缜密,更有思辨色彩,学生的议论文将更上一层楼。

现行高中教材忽视的另一个有关议论文的观点是,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明确写作对象和目的。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去教学,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仅仅是观点的演绎,不解决任何问题,其实,造成这种毛病的原因就是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缺失。如何克服此类毛病?引入张志公先生的有关论述,让学生付诸实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张志公先生在评析一篇习作时曾说:“在工作和生活中写任何文章,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的,写给一定的对象的,解决一定的问题的。学习期间练习写文章,尽管只是一种练习,也应当这么办;首先,想一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把这些想清楚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就好定了,选用哪些材料,怎样安排组织,以至遣词造句的种种问题,都好考虑了”⑧。同样是谈“包容”,以高中生为对象,就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因不包容而产生矛盾的现象谈起,畅论同学间包容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意义,以及怎样去做到包容,材料的选择,词语的调配,文章的结构,就应围绕这一写作目的和对象展开。如对友好国家间的矛盾以至冲突,就应大谈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营造和平的氛围。可以回顾两国传统友谊的佳话,当代两国政府的友好交往的事例,讲清和则两利,斗则共伤的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行文,就不至于没有写作目的和对象了。如同样谈学习,对成绩优秀者就不应只谈学习要善于积累,专一,有恒,而应该谈学习如何创新。反之,对学习成绩差者,则应谈学习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等等。只有写作时明目的,看对象,写的文章才会有的放矢,于人于社会有益。这样的议论文练习,写起来不困难,有话说;写出来不空泛,有用处;并且能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打破无病,矫揉造作,东拉西扯等坏作风,使所写文章具有议论风发,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目中“有”人,于人于世有益的鲜明特点。

高中议论文教学当然应以先进的写作理论武装学生,笔者认为,除了讲授教材的内容外,似应补充讲解“释疑”之法,要求学生写作时明目的,看对象,那么,前述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了,议论文的教学才会收到真正的实效。

【注释】

①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

② 王光祖. 写作[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238.

全文阅读

对电视相亲节目“热”现象的分析与探讨

【摘 要】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凭借高效的收视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以其为典型,分析并探讨了此类电视相亲节目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原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探讨了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电视相亲 女权主义 符号 真人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92-02

爱情、婚姻、家庭是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电视综艺节目形态中,与这一永恒话题有关的相亲节目已不算新鲜。海外也有很多流行的婚恋真人秀节目,如美国的《男才女貌》、日本的《恋爱巴士》、韩国的《情书》等,均成为各国收视率较高的名牌节目。1998年,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由于两性关系、恋爱婚姻主题的植入,该节目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创下了当时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一股婚恋节目狂潮。一时间全国涌现出许多类似的婚恋节目,“爱情速配”成为荧屏最火热的看点。但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这些节目因为过度的“服务”功能纷纷遭到受众的抨击。2004年《玫瑰之约》停播,成为电视婚恋栏目暂停一个阶段的标记,在“蛰伏”五年后,2009年底以来出现了重新发端的趋势,以势头最猛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代表,包括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在情感“真人秀”的重新包装下再创收视率新高,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成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文化现象。

一 电视相亲节目“热”现象的探讨

1.具有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这样的交友平台上,男性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单身女性勇于表达自我,彰显个人不同的女性魅力。在展示“性别差异”这一婚恋交友型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内容方面,《非诚勿扰》的做法十分独特,但也备受争议:现场24位女嘉宾不但个个外形靓丽,而且各具特色,仅从外表来看几乎囊括了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对女性的所有定义。而男嘉宾的选择则颇有意味,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男性很少出现,反而是那些造型奇特、举止怪异、狂妄自负、丑态百出的男嘉宾频频登场,这就为女嘉宾的“毒舌”提供了对象。此外,“多选一”的节目模式,表面上看似乎是男嘉宾的选择面更加广泛,实则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女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也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她们中的大多数有头脑、有思想、有见地,评价异性时思路清晰、一针见血,偶有过激言论也并非纯粹无理取闹;她们敢于说出心中所想,而非扭捏作态、顾左右而言他,所展示的是思想独立的新女性的个性与魅力,使得节目的感染力大增。

2.有效地运用了媒介的社会功能

全文阅读

引议联结步步为营

三、联系扩展,例析议论

这一部分是联系实际说道理,是回评的拓展和延伸。写作时可安排三个步骤:联―例―议。“联”,即安排过渡句,由对事件的回评自然而然延展到扩展的内容上。“例”和“议”就是类似举例,分析扣题。举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所举事例或现象一定要与材料的中心事件有相似点或相同点;举例时要注意事例的典型和精当;所举事例要有分论点引导,并能体现层次,或并列,或对照,或递进;述例之后有议论来回扣论点。

例析议论的常用方法有:①反问强调法,即在述例之后,通过反问来揭示事例的内涵,加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②归纳揭示法,即在叙例之后,归纳所述事实的共性特征,揭示事实所蕴含的道理,从而证明论点;③因果分析法,即在述例之后,从与论点的因果联系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事例的论据意义;④反面假设法,即针对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这种缺少文化自信的现象十分普遍,文艺创作如此,城市建设也如此。【联】随着铁路的兴建而逐渐发展,石家庄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但是他们不展示这种背景下的本土文化,却造一个山寨狮身人面像,结果引发埃及有关部门的不满。【例】如果对本地文化有充分的理解,能从当地建筑中发现美的因素,又何至于抄袭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狮身人面像?【议】

这段议论是对抄u事件回评之后的扩展,第一句话由文艺创作向城市建设过渡,第二句叙述石家庄抄袭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事实,第三句话运用反面假设法和反问强调法对所举事例进行议论,整个文段有过渡,有事实,有议论,扩展而不游离中心。

一两个年轻气盛的书生有点戾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戾气在国民中蔓延,成为一种时尚。【联】君不见,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国人的脾气却似乎越来越坏,拳脚相加、恶语相向、路怒网怒频频发生,每天只要浏览新闻信息,就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怒气冲冲的世界里。【例】我们反对戾气,不仅因为戾气伤人,给人制造痛苦,戾气害己,让自己丢失美善之心,更因为戾气误国,制造对立,撕裂社会。【议】

这一段与上一段同为“引议联结”的“联”,不同的是:上一段“联”的是典型事例,这一段“联”的是普遍现象;上一段用反面假设和反问强调对典型事例进行议论,这一段用因果分析法对普遍现象进行议论。

四、回扣材料,升华总结

全文阅读

议论文写作入门指要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宽大题目;抽象题目;比喻题目;结构模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84―01

中学生初学议论文写作时,往往无从下手,即使勉强去写,也往往是以叙代议,或是空发议论,不合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是中学生作文训练中从记叙文过渡到议论文时经常且普遍出现的。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给他们一个入门向导,我在指导议论文训练时试用了五种方法,效果较好。现以命题作文为例,把五种方法的运用情况介绍如下,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宽大题目缩小做

所谓“宽大题目”,指文题从字面上看是要讲大道理的,论述范围很宽泛,初写议论文的人一时还难以驾驭它。这样的文题,就需要“小做”,即把文题适当“缩小”,缩小到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的范围内去论述。这样凝聚到一小点上,就会有话可说,道理容易讲得具体深刻,对读者的启示也会更大些。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从字面上看,是要抒发政治抱负,论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对于尚未步入社会,世界观尚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如果把这个论题缩小,避开讲大道理,而根据题目的精神实质,从班级、学校、社会的现实活动范围,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角度下笔,具体论述青少年对集体、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或从以雷锋为榜样去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就可能言之有物,有时还可能迸发出闪光的“心灵火花”。那么,怎样“缩小”文题呢?关键是做好由大到小的过渡。“小”和“大”之间一定要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小”必须是“大”的外延,“小”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必须能说明“大”的题旨。

二、抽象题目具体做

有些议论文题目带有抽象性和概念性,首先解释题目,认定寓意,以明确它的内涵,界定它的外延――内涵就是文章论点的落脚处,外延则是要论述的范围。接着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围绕题目释义,展开具体的分析论述;最后“结论”部分再归结到抽象的题旨上,一语破的。这个“抽象――具体――抽象”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从特定角度具体分析、阐发而得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的过程。

全文阅读

从导向需求看舆论引导的对策创新

导向需求(the need for orientation)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公众或个人对于环境或事件的一种认知并期待被指导的需要。这个概念可用于判断公众对何种议题有兴趣以及政府、媒介等机构的议程设置对公众的影响效果。导向需求在舆论引导中具有关键作用,但是迄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导向需求与议题主题的关联性和不确定性

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两个次级概念来界定:关联性(relevance)和不确定性(level of uncertainty)。其中,前者是导向需求的初始界定条件,后者是导向需求的第二个,也是其后的界定条件。前者指人们感觉某个议题与个人或者社会有关系 ,后者指人们对某个议题所持的不确定态度。由下图 可以看出,关联性、不确定性与公众的导向需求存在如下三种关系:

(一)议题主题与公众的关联性较低,那么公众的导向需求也较低。多见于没有发生较大社会变动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觉得自己与当时的社会情境和社会事件没有太大关联,因此常不注重媒介议程的舆论引导,媒介议程对公众的影响较小。此时,媒体应当恪守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保持常态,以质取胜,巩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万不可为了吸引公众关注而制造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致于形成不良舆论,影响社会安定。

(二)议题主题与公众的关联性较高,但是公众已经通过政府、媒介等渠道获得了相关信息而对该议题的不确定性较低。那么公众的导向需求就处于中等状态。

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知当前的情境是否发生了重大改变,依然会继续关注媒介,监督新闻。此时,政府、媒介等相关机构的议程对于公众有一定影响。在此次甲型H1N1流感事件中,政府、媒介等机构非常重视该议题的设置与引导,将相关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公众,缓解公众紧张情绪的同时,减少了公众对于该事件的不确定性。因此,公众对于该事件的导向需求也由高降为中。之后,公众对媒介的关注便主要是观测社会情境是否发生改变――譬如甲型H1N1流感疑似、确诊病例数量的增减,以及病例类型是输入性流感还是二代流感等。

(三)议题主题与公众的关联性与不确定性都比较高,那么导向需求便高。多见于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初期。

全文阅读

高中议论文抽象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即是学生在论证过程中经常出现例子堆叠。作文中,在出现论点或者分论点之后,便简单地摆出相关事例,缺少有效说理分析,就完成他们的论证过程。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我以为是高中学生抽象思维的软弱与缺失。这种现象,通俗地讲是不会说理,也有老师称之为“不讲理”,其实质就是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弱化。这种不讲理的现状很常见,也很可怕。它并不单纯是一个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毛病,而是一个思维缺陷,它也存在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等环节。比如,上课时,当老师提问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时经常只是说出一个关键词,却没办法完整地表述答案。这种概括能力不足的表现其实也是抽象思维能力丧失的表现。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当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入手。

一、培养抽象思维是人性中理性的孕育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准确地反映出人的写作与内心思维的关系。任何写作,均离不开作者内心的思维运动,思维产生及运动的过程即是文章留下的痕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思维发展的产物。而议论说理与事例论证,是议论文论证过程的两个有力手段。它们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只有让学生逐一走出误区,议论文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才能具备培养的初步条件。

正确认识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是关键。

议论文章中,所举的事例本身是不具备观点性。事例只是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而已。对于议论文写作,事例论据是来证明论点的,它依然不具有观点性。事例对观点的支撑作用必须通过例子后面的“例后议”来体现的。打个比喻,议论文中的事例犹如做菜的原料,你买了一块牛肉,你是要把它做成川菜还是闽菜,那就是要看你加工后是放花椒辣椒还是姜丝白菜,这个加工的过程就犹如议论文事例之后的说理论证,它就是对材料的升华和明确。同样是牛肉,麻辣牛肉和牛肉纯白菜就是完全不同的菜系了。这个口味的差别,来自对牛肉这个原材料的加工来实现的。而“例后议”就是属于这些调料的作用。

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却总是把与论点有关的例子写出之后,就放任不管了。比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文章中,学生观点是“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事例论证中列举了韩信忍胯下之辱之例后,就在事例后面简单地写了“韩信忍得了胯下之辱,终于成就了以后的一番大业”。这种简单地评论根本就没有把道理说开,没有点出“能够忍得了胯下之辱为什么就能走向成功”这个道理,因此,本文中韩信的事例也因此显得乏力。这样的议论文给人感觉就是例子堆叠不讲理。而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案,而是通病。因此,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显得重要而迫切!

二、“例后议”的培养步骤

全文阅读

谁为谁设置议程?

摘要 本文就当前社会体制下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的三种重新分类,以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作为分析对象,得出议程设置的三种不同模式,力图就议程设置中的主客体身份问题做一个理论上的创新。

关键词 媒介 模式 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议程设置理论阐释

议程设置的思想来源于李普曼《舆论学》中“虚拟世界”(也称为拟态世界)概念。他认为大众媒介的报道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构成一个由媒介所绘制的图景,引起人们的优先关注,进而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1963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首次在政治学上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概念,他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语对议程设置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新闻媒介在告诉读者该怎么想上大都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上却异常成功。”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思威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对李普曼和科恩的思想进行了假设性推论和延伸,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验证,并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式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标志着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的正式诞生,后来,他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第一次研究的结果。他们认为: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根据事实的显著性进行优先的选择和进行报道来影响公众,为公众设置讨论和关注的议题,从而通过影响公众对媒介报道事件的理解和解读,最终达到影响公众认知的目的。

麦库姆斯和肖之后的传播学者也在他们的基础上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D.H.韦弗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他们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在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受众的“议程设置”中有高度的相关性。其后的研究揭示出了“议程设置”的三种作用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模式”,将“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引入到微观领域。

议程设置理论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一系列的实证探索,该理论的正确性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得到了诸多的验证,为传播学界和实务界所普遍认可。但是以上的诸多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大众传媒与公众之间进行,主客体非常明确直观。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传媒与公众之间谁为谁设置议程的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政府、公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也越发错综复杂,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建构起现代社会传媒生态。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公众表达舆情的渠道大大拓宽,全新的传播方式也让议程设置变得更加复杂。综上,这些情况使议程设置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二、大众传媒的再分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