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关系决定社会发展

这几天有两大话题热得发烫,一个是苏格兰独立公投,一个是阿里巴巴纽交所挂牌上市。

苏格兰公投最终以55%的反对票否定了独立派,大英帝国得以保持原有统一。而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所称道的,不是独与统本身,而是英国政府对待公投的开明态度。

其实,国家的统与独,与夫妻的合与离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是感情问题,更是利益问题。55%的苏格兰人不赞成独立,主要是利弊得失权衡的结果,这不是少数政客所能左右的。

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除了刮起一股马云旋风,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就了上万名千万富翁和上百名亿万富翁。这一结果在企业界引发思考最多的,是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对这个互联网商业王国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笔者了解欧美日等国一些企业的股权结构,最特殊最有意思的是日本上市公司的股权与治理结构。日本法律规定,任何一个财团或家族、个人,在同一个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其治理结构中,不能少于两名与公司没有利益关系的专业董事。日本经济学家解释说,5%的上限是为了让股权高度分散,使上市公司成为真正的公众公司,设立两名专业董事则是为了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他们把这种结构称之为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概念――公有制。

任何社会都有其制度形式,社会制度的本质是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阶层的力量对比。当一个制度有利于社会的财富创造与利益平衡时,这个制度就是先进的、好的制度,当一个制度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利益平衡时,这个制度就是落后的、不好的制度,当一个制度本身成为少数人占有财富和谋取利益的工具时,这个制度就是要被终止、被淘汰的制度。

在一个家庭里,兄弟三四个,长大有先后,没有结婚前,他们的关系很简单,只有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大家一起劳动生活,没有人在意付出与得到的多寡。一旦兄弟们陆续结婚成家,情况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就会有人计较付出与得到的对应关系,兄弟、妯娌之间也会因此产生矛盾,很多家庭最终都是以分家来息事宁人。

家与国同理。这里面有四大关系:

全文阅读

社会秩序社会系统工程关系研究

摘要:秩序是不是法律的专利?我们是不是正在“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一书让所有将自己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囿于法律领域的“领域专家”或“法律人”深思、惊醒。

关键词:秩序;社会系统;法律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75-02

1、引 言

秩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之一。在中国曾使用的“法治”与“人治”、“和谐社会”等概念各异,但实质都是对某种秩序的追求。社会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实现社会秩序应当是一项综合集成、持续进化的社会系统工程,可采取法律和非法律的多种手段。有人质疑法律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法律人也对法律与秩序的关系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过于匆忙地把无政府状态等同于混乱状态”,认为没有法律的社会一定是一团糟。罗伯特・C・埃里克森在《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一书中却用事实告诉我们:“秩序常常是自发产生的”,并且“无需法律的秩序是普遍存在的”。该书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法律制定者如果对那些会促成非正式合作的社会条件缺乏眼力,他们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因为“为了保证一个甲规则的实效,就必须有一个甲+1的规则”。

该书超越学科局限,基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斯塔县乡村居民化解因牲畜离散引发纠纷的社会现实原型,发现“邻人们运用的是一些非正式规范,而不是一些正式的法律规则,来解决他们当中出现的大多数争议”,从而揭示“人们如何无需政府或其他科层化协调者来安排他们相互有利的互动”。阅读此书令人思考颇深:秩序是不是法律的专利?我们是不是真的正在“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我们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时,到底需要方法导向、理论导向还是问题导向?无论“法律人”给出的答案为何,《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一书让所有将自己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囿于法律领域的“领域专家”或“法律人”深思、警醒甚或汗颜。本文是笔者阅读此书的一些粗浅想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大家。

2、利益――秩序与社会控制涉及的核心要素

社会是由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各类社会成员所构成的具有或强或弱的复杂利益关系的整体。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社会中每个主体都在竭力维护既得利益,追求更大的利益,避免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即趋利避害。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本能。社会主体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难免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即所谓“战争状态”――“一种敌对的和毁灭的状态”。调节利益冲突“避免这种战争状态的出现是人类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秩序是社会控制的重要目的。

全文阅读

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摘要:在转型中国,政治参与正在网络社会中广泛形成。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特征与政治参与形成的扩散性动员的需求相拟合。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高密度、群簇化、多维连接和单一、非正式、弱关系的特性使得扩散性动员能够围绕特定事件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网络社会中集体行动的广泛发生、发展。

关键词: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扩散性动员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4-0024-04

一、引言

在转型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正在兴起:网络社会中的政治参与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热情。网络社会中的政治参与此起彼伏,一波接一波。已有不少的调查研究证实: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加愿意求助于网络。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这一新兴的政治现象不但有着巨大的社会能量,其背后更是蕴藏着我们还没有探索到的逻辑与规则。无疑,网络社会对新兴的政治参与具有某种全面而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系统化的,复杂的和多元的。选择从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关系(即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与政治参与的动员社会支持获取之间的关系)对其探索,以求不断积累,最终达致对这两者相对清晰地了解和分析。

二、人际关系、扩散性动员和社会支持

全文阅读

浅析社会资本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 要: 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是一种再生资本和生产资本。社会资本的特征决定了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而和谐社会能使社会资本得到较为有效的分布,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二者之间互为良性的促进关系。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和谐社会 促进关系

目前,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学术界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同普特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我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无形资本,它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个人和一定组织的共赢为目标,以社会信任为核心,通过社会成员自由地长期地横向交往与合作而形成的有利于增进个人或组织收益的一系列互惠规范或公民参与网络。由于社会资本对社会成员来说具有普利的优越性,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把它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比较性研究,以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社会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政府组成两只手,一起推动社会走向和谐,所以,有关社会资本与和谐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资本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

社会资本与其他实物资本不同,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存在方式:一是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不具有独立性。社会资本与其他形态的资本不同,是一种无形资本;二是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社会资本一旦产生,就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是它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的最大差别。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三是社会资本分布具有非均衡性,社会资本对每一个人来说,拥有量并非是相同的,具有非均衡性;四是社会资本增值具有特殊性。社会资本更重要的特征是它是一种增殖资本,是一种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社会效益或社会资源的增值,如财富、地位、名誉等,不会因使用而减少,反而因不使用而消亡。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社会资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社会的整体利益、发展的持续动力及共同长远的前途,社会资本的积聚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使人和社会得到协调发展,自然得到尊重的社会。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P28)。和谐社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关系和谐。

全文阅读

和谐社会与社会安全的互利关系

摘要:在和谐社会下,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学生体质的关注可以促进社会安全形成,同时学生的体质健康在社会安全环境可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生体质;社会安全

一、引言

随着国家的不断的发展,中国学生体质在持续的下降,这就导致社会各界人士的反思,进而探析和谐社会进程下学生体质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互利关系。

二、和谐社会的概念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内部的各个阶层和利益团体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同时也保证着社会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社会的各个组织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且也能促进宏观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总之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基础就是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坚持做到以人民群众为本。

三、社会安全的内涵

从社会安全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要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社会的稳定,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甚至需要呵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维护稳定的社会心理也是社会安全的一种。社会的安全的问题在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社会的不安全方面来看,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而且社会不稳定的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社会不安全是不能够避免的。随着时代的不断的进步,让社会变的不安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些因素经常会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一些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问题以及领导的管理水平等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都会对社会造成不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时效性。所以对于每一种影响社会安全的不稳定因素的防治和处理方法都不同。

全文阅读

社会哲学视角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王南《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一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哲学反思和把握,主要研究社会本体论、社会结构、社会价值及其结构、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重点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后果。本书从社会哲学的视野分析个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将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融会贯通,是社会哲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写作背景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既是我国社会结构整体性变革的20多年,同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20多年。这一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新的风貌和时代特征。第一,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第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哲学创新,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更注重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以求哲学理论与哲学的创新。第三,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第四,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维度,更加关践、价值、主体、人这一层面的问题。最后,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个性化倾向比较突出,研究的平民化意识日益增强,并且分化的倾向也较为明显。该书的出版澄清了长期以来社会哲学学科观念模糊混乱状态,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大方向。

二、写作特色

本书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核心问题展开探讨,理论说明极具逻辑性,把对社会历史的观念称为“描述”。以“浓厚的学术思想含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分析和活泼的文字表述相统一”为写作风格,以“科学、严谨、朴实、规范”为创作学风,来展开内容的语言表述,力求既有学理的严肃、又有现实感的活泼文风。

三、内容结构

本书中王老师以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社会哲学的切入点,分为八个章节探讨了现代实践哲学的兴起、超越原子论与整体论、探讨一种复合正义论、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等问题。

王老师首先从社会哲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社会哲学发生和成长的可能性。接着论述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即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以及二者的区别。从而得出结论:市场经济与社会哲学之间具有一种潜在的关联性。接下来王老师界定了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指出造成研究困难的都是思维自身,应该让定义适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领会去修正定义,修正理论思维,这种方法即为反思平衡法。由此,得出了对社会哲学对象的定义,即:社会哲学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总体把握。关于研究社会哲学的意义,王老师从两个层面去论述,一个是现实层面的意义,再一个是哲学层面的意义,并总结得出结论,若现实生活与第一哲学两个层面对于互相贯通,将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全文阅读

儒学社会与社会学的关系论文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发生学意义入手,对儒家学说中的社会思想能否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学”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认为儒学中虽然存在着丰富的社会学思想和社会学因素,但不能将其与近代学科分类意义上的社会学等量齐观。

关键词:儒学;社会思想:社会学

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开始重新关注曾在中国占有显学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学说。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众多,内容纷繁芜杂,很难用较为简短的语言概括其全部内容及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昭示着儒学有着其他学说难以企及的巨大弹性,因此今人对其的评价亦可有广阔的操作空间。

儒学包含丰富的社会思想,大陆学界对儒学的认识中,亦有从构建中国学术谱系的企划出发,将儒学中某些因素,作为西方社会科学中某些学科的中国样本这一趋势。例如,将儒学中的统治技术和国家治理思想视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将儒学中的社会思想与社会学说视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学(彭立荣,2003),等等。此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东西方不同发展路径条件下知识与学说的形成与性质。

一、关于社会学发生学意义的不同认识

社会学作为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专门知识的理论体系出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种种社会问题促使社会思想家和哲学家进行深入思考:同时,社会学的出现更是人类对社会及其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在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它的许多思想观点一直被包含在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学说、理论之中,以社会哲学的形式存在(贾春增,2000)。

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社会学经历了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漫长转变过程。古希腊哲学中的社会思想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对社会学的逐渐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理论积淀作用。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学的产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自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前提,其成果反映在哲学思想(从思辨的层次)上,通过哲学思想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科学。因此社会学得以产生和发展,乃是长期存在的各种社会哲学思想演化的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上述解释固然合理,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体系均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与学科发展路径。人类对自身群体进行的研究早已有之,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社会思想与社会学说。就中国情况而言,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内容的研究;这一类有关人类社会的理论与学说,不可否认其具有社会学性质。因此,儒家学说(或称儒文化)就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出现,以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为根本特征和对社会进行整合、治理为根本任务的关于社会的理论与学说,即为古代中国的社会学。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人际关系构建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要和谐,需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统一。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人际关系是值得每个人一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人离不开人,但同时人又是人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人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际交往的困惑。

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困惑

(一)不得不带着“面具”生活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也想做真实的自己,说真话,把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可也有人就是因为太单纯太率真而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于是他们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就给自己戴上了“面具”,也和带着“面具”的人交往。明知戴着面具不真诚、虚伪,但有时却显得很无奈。于是大家就看到了“笑不真实,哭不感人”的人际关系。面具也有善恶之分,带着善意的面具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去伤害别人,而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如果是恶意的,我们与之交往就太可怕了。

(二)不敢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导致孤独闭塞

大多数人都不太主动和陌生人搭讪,这样的个性不仅自闭,还很容易养成自以为是的毛病。搭讪是最基本的社交方式,它可以帮你积累人脉资源,每天完成一定的搭讪量,你的朋友就会遍天下。

(三)不够自信,害怕不被人喜欢,恐惧社交

不懂得欣赏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自卑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是交往的大敌。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韩国成语有“十人十色”一说,意为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特色,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是有别于他者,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克服交往障碍和困惑,才能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种种交往绝非随心所欲,交往有其基本原则,也要讲究交往的艺术。

全文阅读

借助社会伙伴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008年4月中旬,笔者带队在重庆和深圳做农民工(农村迁移工人)及其务工企业调查。在访谈中注意到,目前用工者与工人的冲突,多发生在工资发放和工伤赔偿领域。本次调查中,未见拖欠工资的案例,但工人超时工作却得不到加班工资的情况都普遍存在。新《劳动法》出台后,工人追讨加班工资的案例增多,但大多数追讨者

遭到无理解雇。笔者在走访“深圳市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深圳市外来工法律援助中心”时,遇到两位来自不同厂家的男女工人。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厂里工作了9年和10年,除了过年回乡,周末无休息日,每日工作9.5-10个小时。2007年底,工人们要求厂方补发最近两年的加班费。男工的厂长以“闹事”为名解雇了100多个工人。女工的厂长则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解雇了96名要求补发加班费的工人,同时给余者每人发放3000元“津贴”。据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尽管已经推行工伤保险,不少工伤认定和赔偿问题仍需通过诉讼和媒体压力才得以解决,个别案例至今仍处于纠纷之中。例如一名女工罹患急性白血病,历经周折才认定为工作环境中的有毒物质所致,但获得赔偿后尚未治愈工厂就倒闭了,今后的医疗费用便成了问题。

类似的矛盾在其它城市也普遍存在,导致工人中积聚的不满情绪日渐严重,甚至对社会的愤懑犹如干柴烈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偶然事件就有可能成为造成剧烈社会冲突的导火索。因此,立法和政府机构有必要从现在起就着手防患于未然。创新社会结构理念,不失为化解当前矛盾、减少社会冲突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此,德国有关“社会伙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可资借鉴:

其一,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劳资矛盾曾异常尖锐,执政的政治家们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一方面用“工作提供者”(雇主)和“工作获得者”(雇员)这类中性语汇,替代资本家和劳工等社会敏感性较强的语汇;另一方面,通过专项法律,为雇主和雇员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开设渠道,同时也规范双方的自组织行为。

其二,双方在一系列法律框架下形成社会伙伴关系。其指导原则是政府中立,行业工会与雇主联合会集体谈判劳动与工资问题,双方尽可能增强合作、减少冲突。行业劳动工资协议并不排除企业内部的工人委员会和管理机构谈判签订工资协议、以及个人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有鉴于雇主处于强势地位,无论以何种形式缔结工资合同,都以保护工人的最大利益为原则。工会为了强调代言工人利益的立场,至今坚持无党派色彩,因而也不与任何政党结盟。

上述有关“社会伙伴”的理论和法律实践的结果,使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渐进的社会改良从而也保持了社会和谐。在两德统一后的1996-2006年期间,平均每千名雇员罢工2.4天。这一指标,不仅远低于西班牙(同期每千名雇员罢工144天),而且也低于英法荷意四国乃至瑞典挪威和芬兰一干北欧国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方式多元化,“劳资”关系必然而且已经产生。无论在国有还是在私有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对于工人都处于强势。截至目前,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追求,或多或少地放松了对资方的监督,往往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以至于社会结构失衡,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校正目前社会结构失衡的关键,在于创造适当的制度条件,使工人能够通过自组织的形式强化谈判地位。笔者所到之处,雇主已经组织起来。例如重庆市的火锅协会,店主通过协会对是否取消“开瓶费”与政府主管机构交涉。然而,目前的企业工会多为雇主所控制,不可能为工人代言。工人自己组织的工会,却很难在民政部门获得认可。从短期来看,工人一盘散沙便于搁置冲突。但从长期来看,社会矛盾积聚则容易促使弱者走极端。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或政府文件,承认雇主与雇员为具有各自不同利益却又利益相关的群体,促进双方分别组织起来,并通过组织渠道形成合作关系,共同维护社会和谐。

全文阅读

浅析社会企业家及社会企业与社会关系

摘 要:社会企业家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样的一群人?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 是一个新近得到命名的群体。

对中文读者来说,“社会企业家”还是一个新引进的词。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了部分公共服务,但往往面临资金难以为

继的问题,社会企业家及社会企业的出现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利润维持组织运转。

关键词:社会企业家 社会企业 社会影响

百年中国最著名的“社会企业家,1943 年5 月24 日,

尼古拉•哥白尼逝世四百年的纪念日。全球180 名杰出的

政治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聚集在美国纽约,颁布“当今世

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名单中包括科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