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会计

商业会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区别

【摘要】 财政部已了适用于中国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种会计制度。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为例,二者虽然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报表的内容格式上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别。具体来说,我国的行业会计制度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在具体内容上还存在很多明显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 工业会计 商业会计

一、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是由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会计的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不同行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和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企业总是从属于一定的行业,而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营业务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会计方法的设计和选择。行业经营风险程度对会计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行业,风险程度不同。行业风险程度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各项准备金的核算上,行业风险比较小的企业其各种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小,因此不必采用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用直接转销法既可。而一些风险相对较大的企业,其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大,因此常常需要采用备抵法。可见,风险程度的不同,客观上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即可选择性。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作账的区别很大,因为它们有不同的会计制度。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本质上都是要先购进材料或产品,之后将产品出售,也都需要计算产品的营业成本,从这个角度上讲,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其区别主要集中在成本的构成、核算方法和科目设置、会计流程、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以及账务处理上的不同。

1、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成本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工业产成品的成本构成也是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除了制造费用这个工业会计必须提及的成本之外,还包括比如原材料的采购费用、生产产品工人的工资及福利、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燃动力费等。工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最重要一点就是存在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很高,因此正确核算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关键,其中制造费用的核算尤为重要。由于商业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其商品成本构成相对也更加简单,无非是仓储、整理以及运输成本,所以想要核算清楚商品的采购成本,只需确认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价值既可。但应注意不包括商品运输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工资福利等。

全文阅读

商业会计与工业会计论文

一、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

在企业发展中,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点各不相同,造就了会计主体在行业发展中受企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导致其具有很多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所处企业环境的不同是导致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最主要因素,其由企业从事不同经营业务和不同性质内容的特点所具体体现出来的。行业的不同,则企业在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使行业会计的选择也会多多少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核算企业筹集的各项预备资金上,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少的企业来说,其预备的各种用来防范坏账的预备资金、预防市场积货价格大幅下跌等意外情况发生时用来周转资金等等,但其发生的几率较小,所以一般不会用到备抵法提取坏账的预备资金,而是通常采用转销法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大的企业来说,其必须要用备抵法,因此它所要用的各种预备资金很多,而且发生风险的几率较大,不得不做以谨慎的预防,避免风险发生时,资金周转不灵。因此,风险的大小,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出,其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要具有可选择性,也是多样性,并且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由于二者会计制度不同,所以,作账方法也不相同。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两者之间的区别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并不是完全不具有相同的特点,至少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企业需要购进生产原料或者是原商品,经过加工或处理后,进行对外销售,所需的经营成本都是需要会计来计算的,这点二者存在着一致性。但是,在商品所需成本的构成、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核算的流程、还有最终会计账务上的处理方法等重要会计方法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一)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存在区别

无论是工业产品成本构成,还是商业商品成本构成,都是由于其行业性质不同导致了两者之间成本构成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最大的区别,其从对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上的不同能够凸显出来。工业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具有独立生产性,这是与商业企业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也正是由于工业企业存在独立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因此,其所要计算的成本也是要从多方面考虑的,涉及的范围也特别广,其中包括采购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薪酬福利、机械定期维护保养费用以及一些相关资源的浪费的费用等等,故此,工业会计在核算时要将生产过程的制造费用作为主体严格计算。而商业企业没有生产这一环节,在计算商品成本时也较为简单,其成本构成就是仓库储存和整理,外加交通运输费用组成,因此在核算期采购成本时,只要算清售出商品和剩余库存的价值就可得出(要抛除计算商品交通运输费用和工人薪酬福利等)。

(二)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费用时,所运用的会计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一,在核算成本时,工业会计更注重核算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要控制企业在生产产品中所用的生产成本,其主要应用产品个别计价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时,会将注意力放在物流环节,用零售价法对商品的入库、出库及末期商品采购价和销售价之间存在的利润进行核算。第二,在核算费用(采购费和制造费)时,工业会计要将采购材料时所需的所有费用都要计入成本,其分为两种计入成本方法,一是采购一种材料所用的费用就计入该材料的成本中,二是采购两种材料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时,其花费的采购费用由所有材料均分,但需要依据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来进行详细划分,分别计入此几种材料成本中。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同采购费用核算方法类同。商业会计在核算费用时,直接将现有商品的采购费用计入商品成本,而已售商品则需要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是商品业务的成本,未售出的商品也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当做库存。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会计审计

一、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特点

1政府是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任何国家的会计审计法律都是由国家制定的,因而都具有国家的性质。然而作为会计审计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供给主体却有很大的不同,国际上主要有政府供给、民间职业团体供给、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三种模式。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会计审计标准涉及许多技术性问题,会计审计方法和会计审计质量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尽管在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过程中成立了国内外咨询专家组,并在正式颁布之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即属于政府供给模式的典型代表。

我国坚持以政府为主体供给会计审计标准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会计传统,通过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是中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二是政府作为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既可以保证标准的权威性,又可以减少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缩短制定过程和实施推广过程,提高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效性。三是在大型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及上市公司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也是政府制定会计审计标准的重要原因。

2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具有强制性。根据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的研究成果,制度变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所引起的获利机会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后者是指政府命令或法律的引入、实施而引起的现行制度的变迁或替代。由于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方面的传统,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审计标准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审计标准变迁的优点在于,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从实践来看,为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政府专门设立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国家机关实施的强制性监管。

3制度的变迁具有渐进性。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改变了中国银行业作为政府“大出纳”的历史使命,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建立起了统一法人管理体制。在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市场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转向股票等直接金融产品,银行的传统业务开始受到冲击;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传统的优势被打破;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不断推出等。

与此相适应,银行会计审计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渐进式变迁,表现为“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从1985年的《会计法》到以后两次修改的《会计法》;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5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1992年11月)到《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12月)和已颁布的13个具体会计准则;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3月)到《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2000年12月);从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1995年12月)到《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7号,2001年1月)和《银行间函证程序》(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8号,2001年1月)。从所有这些制度性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改革的过程是在“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中进行的,是分步推进的,是在适应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的。

4不同商业银行的会计审计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1993年开始的会计改革打破了按行业分别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和制定会计制度办法,但在经济的转轨时期,银行系统内部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与制定上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营对象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会计制度与规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业务均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为《企业会计制度》);上市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其他业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外,还必须执行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执行《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二是同一银行业务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会计政策差异大,主要表现在:(1)呆帐准备虽都采用备抵法核算,但非上市银行的呆帐准备只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而上市银行除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一般呆帐准备,还需要根据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结果计提专项呆帐准备。(2)利息收入的确认,在2000年度,非上市银行的应收利息核算期间为180天,而上市银行只有90天。(3)坏帐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根据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03%计提;而上市银行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贷款对象或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估计计提,如深圳发展银行2000年年报坏帐准备计提比例高达52%.(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不计提;而上市银行必须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计提。(5)贷款的核算,非上市银行只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而上市银行除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外,还必须执行“五级”分类方法计算。

在审计方面,1995年1月,审计署发文明确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管辖范围;1996年12月,又出台了《国有金融机构财务审计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可依法对国有全资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审计监管;2001年1月,财政部通过中国注协公开了《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和《银行间函证程序》两个单独的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各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从2000年起,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银行除接受监管当局的审计外,还“应聘请有商业银行审计经验的、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此外,应增加审计内容,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全文阅读

浅议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与会计核算

【摘 要】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重要参与者,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银行会计业务在商业银行内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效益高低。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与核算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会计核算

一、前言

商业银行经营内容是资金周转和运作,这是其与普通企业最大区别之处。由于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周转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因此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远远高于普通企业,同时其面临着的经营风险也更加多样化和严重化。

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开展

1.资金业务开展

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是资金业务,这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当前,商业银行资金业务主要面临着资金风险和安全管理。要有效控制资金业务风险,必须要提高资金管理集中化水平,实现传统分散化资金管理模式向集中化管理制度发展。要通过有效控制资金业务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效益。要从总行层面加强分散式向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转变管理和引导,将总行业务决策和管理制度落实到基层部门。分行根据总行计划开展业务活动,有效防范业务风险。这样可以提高资金管理透明度,夯实总行战略目标实现基础。因此,分散式转化为集中式管理有利于总行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增强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2.非资金业务开展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与会计核算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也常被叫为会计反映。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指的是对于资金运动的反映能够有效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解决方案,更好的反映出银行的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中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严重不足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制度设立不规范,不能够切实有效的按照制度执行工作,导致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严重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多数商业银行为了眼前的利益重视业务能力而轻视会计核算工作,从长远眼光来看,这并不利于银行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的考核标准,不能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让其明确工作的内容、意义与价值,导致了目前会计核算工作的随意性,在工作中,差错出现的概率较高。2.银行内部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会计核算工作应该与市场发展相结合,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一个地区的实际状况,提前做好应对不同情况的准备,否则会影响到整体的内控制度发挥作用。同时,一些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业务水平不够,不能严格树立起管理制度的观念,对于工作的责任意识也较差,这些等等都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三)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解决商业银行中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注重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及时的专业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其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加行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积极吸取先进的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让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面临风险的时候都能及时的做出反应,提出解决风险的措施。2.明确责任,完善监督要努力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监控机制和责任机制,提高监管的水平和力度,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让其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建立起健全的监督机制,这是保障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也是防范风险至关重要的环节。最后,要明确账务处理的基本流程,正确、及时、有效、完整的提供银行各个方面的会计核算信息。3.引入科学的手段,与时俱进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中,也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一种新的社会趋势。这种电算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适用于网上银行以及电子货币的处理,面对这一现状,银行必须重视起电算化技术,加强电算化技术的推广,让会计核算人员能够很好的掌握电算化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

全文阅读

商业会计发展趋势

一、从事后核算控制向事前控制与促进企业搞活方向发展

商品流通原先只局限于国内、省内甚至就地进行,维持于自产自销,按行政区域划市场,商品经济带来浓厚的“封闭型”模式和很强的“官商”作风,商业会计也以事后的核算控制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商品流通市场打破了原先的封闭格局,向扩散型、外向型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领导者应具备仔运筹帷幌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胆略,在商品经营中稳操“胜券”。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加强经营管理。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强化事前的预测管理与控制职能,加强商品经营的预见性,把经济(营)方案放在会计的效益观点.It.,进行事前的风险性预测优选,尽量缩刁诚避免会计管理的风险性。在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中,只要是政策规定允许的,只要有利于企业搞活,都可以在财力上、财务管理上灵活变通,积极支持。

二、从集权型检算制向松散型核算制与间接管理方向发展

过去的核算一般是以企业为统一核算主体,实行高度的“集权型”核算形式,客观上助长了吃“大锅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利于企业搞活。随着各种经营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促使企业在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来激发企业第一因素一一人的经营积极性,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及时地拿出法定的分部门的经济核算数据。会计核算形式,正向“松散型”方向发展,即向实行分部门,门店或柜组的“独立”、一“半独立”或“粗线条”的核算形式方向发展。在实行“松散型”的核算中,应加强会计管理,以避免“财力分散,会计失控”,出现各种违法经营的现象。建立企业内部银行是一条比较可行的经验。会计管理应变直接管理为强化性的间接管理,使会计成为国家、企业和经营承包责任人的“心腹”。

三、从全面的财务管理向侧盆资金管理与企业效益融合方向发展

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薄弱,相当多的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是一片“空白”。造成的原因:一是长期“轻财”的小商品意识作怪;二是企业带有浓厚的‘官商,作风,缺乏内在动力和活力,三是国家长期以来对企业实行行政干预,商品意识观念淡薄,四是片面强调国家财政多拿,考虑企业实情较少,造成企业外部环境的“紧固”,把企业财力压成畸形;五是财会人员本身素质低,适应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茸。鉴于此,会计部门在加强全面的则务管理的同时,更应着重抓好资金管理,想方设法聚集财力,用好财力,开辟财源。今后的银行信贷资金日益趋紧,贷款利率还将上调,特别是银行“拆借”来的资金,利丰实行高进高出,给企业经营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物价猛涨,又给企业的沉淀资金带来贬值的巨大威胁。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侧重于资金管理,充分考虑币值的变动,搞好资金投向效益优选,力争资金利润率的最大化。

四、从单纯核算企业效益帐向同时测算竞争对手帐方向发展

在商品大购大销中,竞争对手林立,企业不但要协调好内部的各个方面,充分调动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商品经济,促进效益的提高;而且要了解市场,了解对方,分析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在竞争中求发展。会计部门要分析在竞争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客观地寻找自己的“座位”,并力争往前挤。随着经济势态的发展,企业的经济优势与劣势,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企业会计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在算好企业经济效益帐的同时,算好社会效益帐,想方设法了解社会会计信息,以不断校正企业的经营方向。应把调查、窥测、掌握竞争对手的经济动向、经济信息作为会计工作的重点,并予以强化,使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互促进提高。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会计分析

[摘要] 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文章论述了商业银行会计的特点,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及贷款业务核算,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披露、进行银行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以及做好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准备金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披露,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深入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以上市作为其疏通资本补充渠道,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本手段,已经逐步得到各方的认可。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基本特点

1.管理内容的社会性。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是联结各会计主体之纽带,是调节货币流通的总枢纽。商业银行会计不仅管理本身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而且管理其他会计主体的业务活动情况。

2.管理对象的货币性。会计管理对象均为货币,但一般会计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货币表现,而非货币本身。商业银行是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的资金采用单一的货币形态,至于商业银行内部的固定资产等在其整个资产中所占份额很少。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固定资产净值占资本金的比重一般不得超过30%。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对象基本上是货币和货币资本金的运作。

3.核算业务先导完成性。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其各项业务紧密相连。商业银行核算过程就是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是通过会计来完成的。例如,各项存款业务都要通过会计办理存取手续才能完成;各项放款业务也要通过会计办理放款手续才能完成。会计处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第一线,而一般企业会计部门则处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二线。

4.国家金融政策反映的直接性。商业银行会计通过第一线办理一系列银行业务,如放款、拆借资金等,直接反映国家的金融政策,引导消费、导向投资。同时,通过商业银行会计的监督作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以促进各单位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政策,保证社会各部门的协调、高效发展。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管理

[摘要]在现代银行制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外界了解银行的一个最基本的渠道。因此,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不仅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部分,也是促进银行提高经营绩效的重要动力。本文着重针对商业银行在披露会计信息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充分、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措施

信息披露是市场监管制度的基石,是确保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的根本前提。银行作为特殊的行业,其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披露对增进市场约束,提高金融效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降低金融风险、增强公众信心、进入国际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不真实、不充分、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真实。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表现在对贷款资产质量的高估上。我国商业银行从2002年开始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但“五级分类”方法存在主观判断性较大的问题,极易产生人为操纵现象。因此,贷款“五级分类”方法能否真实翻印现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状况,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披露的贷款余额可能不真实;其次还表现在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范围狭小,计提比例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实行统一低比例提取,没有充分考虑资产质量问题,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也导致商业银行的信息不真实。

2.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充分。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中,风险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从巴塞尔委员会提供的披露建议看,银行应披露的风险信息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对这些风险信息的披露,既要有定性信息,也要有定量信息。但从我国商业银行所公布的信息看,对风险信息的披露存在不足,对风险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得非常少,不仅定量信息没有,而且定性信息也很少。即使是上市商业银行,其公布的财务报告中,定性风险信息披露较多,定量信息揭示不够。

3.披露的会计标准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风险披露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将风险具体分解成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公允价值五个方面,分别用具体的数字、图表加以说明,所涉及的内容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外所有重要资产和负债。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中缺少对表外资产、利率风险的量化分析标准,并且未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导致报表使用者难以对银行的交易状况和风险进行分析。

4.披露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在银监会成立以后,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划归银监会行使,银监会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等。银监会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管,对改善数据的质量,加强信息的披露起到了导向作用。但是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督力度和频率,对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在信息收集、处理与利用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没有对各种信息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监管信息处理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会计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会计问题越发显著。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会计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努力,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会计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近年来,有很多银行以外的行业不断开展保险、信托、融资、私募、租赁等业务,一步一步的蚕食银行的业务,使得银行市场份额逐渐缩小。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会计工作的重心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会计人员如何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降低风险,针对商业银行的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觅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商业银行会计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问题;探讨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现代经济的核心。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并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还有一些风险防范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加上目前的一些会计制度中还存在一些漏洞,给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对我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填补制度上的缺失,充分的发挥出会计工作的作用,为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现状介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规模、数量以及服务质量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其经营的效率、资产质量、风险抵御能力等均有所上升。银行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很多的信托公司、企业财务、金融租赁以及金融资产等公司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加上国家鼓励投资者不断投资到银行金融机构,同时还放宽了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对于一些银行贷款上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因此衍生出了很多的理财、投资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出现无疑会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份额。由于我国的银行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环节,不同的环节上存在着不同的岗位,这些岗位之间相互联系,尤其是会计行业在银行的发展中,既要担任一定的业务工作,同时也到担当一定的银行事务处理工作。于是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面对当前各种经济形势逐渐出现,银行会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必须要具备解决这些日常事务的能力。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信用中介作用,对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会计行业的良好发展和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对各个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会计工作是商业银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银行的每一笔业务都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很大关系,所以银行的会计对银行的正常运行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对于商业银行的会计问题探讨更具有历史性意义。当前的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格局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其主要的发展目的仍然是向着更加利益化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特点分析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会计选择行为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以资金融通为基本业务范畴的经济实体。与其他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披露,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深入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以上市作为其疏通资本补充渠道,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本手段,已经逐步得到各方的认可。因此,有必要对商业银行会计选择行为的特点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满足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各利益关系人的需要,并进而从整体上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行为。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由于经济事项和会计自身的不确定性,在一定可选择空间下的会计选择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是必要的。因此,本文的讨论都是在合法、合规或者合理的前提下,对商业银行会计选择行为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会计选择行为的动机分析

会计学界对企业会计选择行为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以后,得到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瓦茨和齐默尔曼通过总结实证会计研究成果,将影响企业会计选择因素概括为三类,即奖酬计划(Bonusplan)、债务契约(DebtCovenant)和政治成本(PoliticalCost)。他们认为,企业经理人员的个人收益一般是与企业的经营情况,特别是盈利等会计指标紧密联系的,因而管理当局具有通过会计选择来影响会计利润的动机;负债经营被普遍地认为是企业理财的基本手段,甚至是管理当局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许多限制性条款,为此,企业管理当局具有通过会计选择行为来美化财务状况以满足债务契约的动机;另一方面,政府及监管机构出于控制经济资源、分享经济收益、稳定市场秩序等考虑,会通过税收、收费、管制等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促使企业管理层或者游说政府,使其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措施,或者通过一定的选择行为来迎合政府的监管。上述这种框架对于我们分析商业银行的会计选择行为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它因此构成下文展开分析的基础。

我们同时要看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商业银行以吸收的存款为其资金运用的主要来源,其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2)高负债率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也十分庞大,股东数量多且相对分散,大股东往往持有较小的比例就能控股;(3)债权人(主要是存款人)数量巨大且极为分散,除了确保支付、到期还本付息外,债务契约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普遍很小;(4)资金融通的信用基础条件不平衡,导致商业银行的大量贷款可能成为账面上的“死账”,资产的质量状况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未来盈利和发展;(5)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会计即要应付原本就不确定的经济事项,又要面对不断创新的新业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会计的不确定性,为会计选择开辟了广阔空间;(6)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和加强监控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内容,同时,商业银行一旦上市,证监会也随之成为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多头共管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特征;(7)与企业会计不同,商业银行会计在银行业务中属于一种基础的事务性工作,重复性高,凭证成千上万且表现为单式的记账形式,会计与财务相对分离,年度审计仅仅面对财务资料,许多审计程序难以全面展开;(8)“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造成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具有集团财务的特征,内部的人问题比较突出,由总行集中披露的财务信息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淹没性。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其相应的会计选择动机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债务契约的约束力较小,二是应付各方监管的压力很大。此时,为了谋求个人优化的经济效用,下述动机便成为商业银行管理当局会计选择行为的根本出发点:

1、扩张资产规模。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而规模大往往被认为抗风险能力强,因此,千方百计扩张资产规模成为商业银行的强烈追求。同时,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如在信用基础上的存贷款扩张效应),也给商业银行扩张资产规模创造了条件;

2、平衡利润收益。高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特征,与之对应,人们通常把经营是否稳健,作为衡量商业银行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这样,避免会计年度的收益水平剧烈波动,平衡各期的利润收益便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选择的动机之一;

3、迎合“达标”要求。央行、财政、税务、证监会以及各级政府等机构的“齐抓共管”,给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以很大的压力,有关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资产构成比例、贷款集中度以及资产收益率、收益费用率等等指标,都构成商业银行实施一定选择行为的目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