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帝国

商业帝国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开复的“商业帝国”梦

“通常来讲,天使对项目没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控制力。以李开复的性格,光赚钱不是他的终极所求。投资不是李开复的终点,他的终点是一个‘商业帝国’。”新媒体、互联网观察者魏武挥这样理解创新工场的转型。

当年,尽管乔布斯出面挽留,李开复还是奔向了“下一站”微软。而从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的高位上退下来仅三天,他就公布了创新工场的名字,开始了创业的生涯。

在创新工场成立之初,李开复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放下身段亲自操办了很多基础事项,包括亲自出马交涉,以难以想象的历史最低价格让创新工场入驻清华科技园且拥有了400平方米的空间。而他则“省吃俭用”,机票订的是经济舱,去美国出差时预订的是70美元一晚的快捷酒店。

对于创新工场来讲,李开复无疑是个活招牌。“无论哪个公司或者项目需要商业谈判或者融资,都要拉着开复一起去,有他在成功率就更高一些,而他也很乐意提供这样的帮助。”“点心”一位内部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无论面对多少质疑,创新工场还是逐渐显示出了一个“商业帝国”的雏形:在其孵化的10家公司中,包括手机操作系统“点心”、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豌豆荚”手机精灵、移动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友盟”、移动平台图片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魔图精灵”、网页游戏开发“行云”、Android应用商店“应用汇”、HTML5游戏公司“磊友”、轻博客“点点”、社交问答网站“知乎”、社会化营销工具“乐啊”等等。

不仅如此,创新工场还加快了扩张的步伐。今年9月8日,创新工场上海基地正式启动,同时宣布设立上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期募资2亿元。

而据接近李开复人士透露,在创新工场上海基地成立之前,李还曾接到重庆、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邀请,未来创新工场或将继续“扩张”。

就目前情况而看,李开复“商业帝国”的梦想或许主要寄托在移动互联网上。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体量”十倍于传统桌面互联网。而李开复已经悄然开始布局,和雷军以及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巨头抢占移动互联网的“桥头堡”。

全文阅读

赵本山与他的商业帝国

坐拥50亿资产、曾在央视春晚上逗乐13亿观众的本山大叔最近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他是怎样打造商业帝国的?其商业帝国将来由谁接手?赵本山的财富积累

赵本山是靠演二人转入行,后演小品成名,但发家却是从卖煤和运输开始的。早在1993年,赵本山就成立了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虽然打着艺术名号,但是盈利却是靠煤炭和运输。可以想象,在东北这个重工业基地,再加上当时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赵本山的名气,做煤炭生意为他积累了原始财富。究竟赚了多少钱,赵本山本人一直是讳莫如深。不过,煤炭生意赚的钱却为他的文化产业积累了原始资金。赵本山懂得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利用。他能最大程度地广交朋友,让社会关系为己所用。

完成了创业资金的原始积累后,赵本山把赚来的钱都用在了文化产业投资上。

2002年,赵本山在当时租来的沈阳大舞台搞起了二人转演出,开始持续获得较高收益。2003年6月6日,本山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赵本山买下沈阳大舞台,更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并宣布连锁经营。当时二人转的总票房收入一年能达到1.5亿元,普通单张票价在200-300元,且经常爆满。

本山传媒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趁热打铁地塑造了一个以二人转为源头的文化产业链。

首先,赵本山亲自挂帅,带着师徒上春晚,通过自己的明星效应进一步推高二人转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影响力。其次,投资拍摄大量的电视剧,将二人转从舞台模式逐渐转变为电视剧模式。

本山搭台,众人唱戏。这是对本山传媒组织架构最好的诠释。一名接近本山传媒的人士表示,因为有众多商界友人,赵本山熟稔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甚至自创了本山传媒独有的集团架构:结构是现代公司化结构,管理则是“法治”与“人治”的有机结合。

全文阅读

周星驰的商业帝国

已过知天命之年,满头银发,尽显疲态的他,早已不是那个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但他一出手,既能颠倒众生,也能撼动市场。是影星,是导演,更是“周董”,据港媒估计,他的身家已超过了15亿港币。

他就是“香港制造”——周星驰。

票房连霸

1982年刚进入演艺行业的周星驰,只能跑龙套,根本养活不了自己。他当年有一个经典的“龙套”角色,至今被他的粉丝反复提起,1983版的《射雕英雄传》第一集中的“宋兵乙”,出场后即被秒杀,露脸的时间是2秒;1988年,周星驰偶遇万能电影公司老板李修贤,得到了一个宝贵机会,在新片《霹雳先锋》里扮演一个浪荡江湖的小弟,从此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以“无厘头”风格红遍香港。与周星驰相识30多年的导演李力持认为,“那时的香港人生活很辛苦,一个人通常都要兼两份工,于是轻松好笑的电影让人很放松。‘爆笑’一词就是在此时出现。”

1989年,周星驰开始涉足商界,成立星炜有限公司,1994年,周星驰又组建彩星电影公司,与导演刘镇伟合作拍摄《大话西游》。最终,周星驰成为《大话西游》的最大受益者,但彩星公司却因此破产。“《大话西游》虽说票房失败,但周星驰此后陆续通过广告和游戏代言获利,至少赚了6000多万港币。”刘镇伟说。

1996年,周星驰和朋友杨国辉成立了专拍高质量、高娱乐性电影的星辉海外股份公司,第一部作品是票房超过4000万港币的《食神》,周星驰自此也开始向导演、制片人转型,并陆续推出《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等影片,全球票房已超过20亿港币。

“对我来说,最重要和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其实就是创意本身。”周星驰说。随着2013年大年初一,周星驰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篇》首映,连破最高首映日、最高次日、最高第三日、最高单日等内地电影史14项纪录,3月《西游·降魔篇》票房破12亿元大关,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周星驰的商业版图日趋清晰。

上市心声

全文阅读

赵本山商业帝国大起底

这个家喻户晓的超级娱乐明星,已经不再是那个土得掉渣的本山大叔,而是威权下的商业帝国国王。凭借自身的巨大影响力,赵本山即将将沦落风尘的东北二人转“搬”上“钠斯达克”。

二人转进京

2009年,刚过52周岁生日的赵本山可谓财源滚滚――借春晚舞台捧红的徒弟小沈阳,从去年3月开始,与他的团队奔走在全国数十个大小城市巡演,至今年1月8日,在北京工体演出第100场,为本山传媒创造了上亿元的票房收入。

去年,二人转连锁剧场“刘老根大舞台”在北京前门开张,这是继沈阳等地之后,本山传媒集团开设的第八家二人转剧场。此举甚至被类比为当年四大徽班进京,意味着赵本山的商业帝国涉足北京文化娱乐市场。

如今,本山传媒集团在东三省和北京、天津的八家刘老根剧场,在赵本山这块金字招牌的号召下,每天的商业演出,几乎场场爆满,预计2009年总票房能达到1.5亿元。

据沈阳当地媒体调查,如今,本山传媒集团拍摄的电视剧,仅播放权每部就能卖到5000万元,这还不包括剧情隐性广告和赞助费的收入。

演出和影视构成了本山传媒的两大商业支柱。

难怪《福布斯》中文版5年前估算,赵本山的年收入为1300万元,老赵听后笑了笑:“我就能挣这点钱吗?”

全文阅读

18世纪荷兰商业帝国衰落的原因探析

[摘 要]在17世纪的世界历史上,荷兰占有突出地位,它从一个领土不大、国力平平的小国变成了西欧最富有的国家和经济中心,在国际贸易中称雄称霸。然而,进入18世纪后,其霸主地位便为英国所取代,国力衰落,退为二流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历史过程和变化是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的。

[关键词]荷兰;商业帝国;荷兰东印度公司;英荷战争

17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以及对各种新思想和进取精神的开放与接受,为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荷兰农业、手工业、航海业在内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加上海上霸权的建立,荷兰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17世纪的商业帝国。马克思曾引用居希利的话说荷兰“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国家。这个共和国也许比欧洲所有其它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然而,18世纪的荷兰历史是从资本主义发展和海上霸权的顶峰跌落下来的历史。在18世纪,原来由荷兰人载运的货物则由悬挂着各种不同国旗的船只运送了。由于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荷兰商品实行关税壁垒,夺走了荷兰的市场,使荷兰工业品的出口量大为下降。18世纪中叶,荷兰莱登城的呢绒工业产量竟没有达到上世纪末的1/10。捕鱼业也由于来自海上英国船队的威胁而不景气。随着18世纪80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以及后来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倒闭,更使荷兰经济狼狈不堪。总之,到18世纪荷兰经济已出现全面衰退的现象,同西欧其他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荷兰远远落在了后边。

造成荷兰商业帝国在18世纪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强大的工业生产基础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商业资本先于产业资本而兴盛,一些国家凭借地理条件及海上优势可迅速获利致富,荷兰是典型的例子。然而经商致富这一现象吸引了荷兰人的注意力,但遮挡住他们的发展眼光,他们把绝大部分资本和精力都放在海外贸易上,使得商业资本取得绝对优势。各大公司竞相投资于商业,热衷于商业利润,相对来说,未能重视本国的生产加工业。

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衰落

全文阅读

圣诞老人的商业帝国

导语:在创建自己的商业王国的同时。蒂姆还在几部电影,电视特别节目和广告中扮演圣诞老人,还经常以圣诞老人的形象出现在慈善活动,公司晚会和其他场合。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蒂姆一直在一年一度的好莱坞圣诞大游行中扮演圣诞老人。

挪威销售量第二大的媒体《晚邮报》在12月3日刊登在网站上,发出一张圣诞老人去世的“讣闻”,写道“1788年12月12日出生的圣诞老人,度过漫长的一生后,于12月3日在挪威北角区(Nordkapp)辞世,享年226岁,将会在28日于北极教堂”举行丧礼”。网友看到后都批评《晚邮报》实在没有道德,因为这么做等于破坏了孩子们美好的想象。报社当天赶紧道歉,并撤下这则“讣闻”,声明中解释是内部作业出错所致。这件事足以看出圣诞老人的重要性。

圣诞节将至,小朋友们都期盼见到圣诞老人,拿到礼物。在欧美,圣诞老人是一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有颇高入职门槛的正规职业。

商业催生的圣诞节

一直以来,圣诞老人就和商业紧密相连。在19世纪中期,为了季节性营销,美国公司就感到有必要去炮制一个具有父亲情怀的圣诞人物。大型商场如梅西和其他酒水食物公司在他们的广告里推广圣诞老人的形象。20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圣诞老人作为营销的一部分来提高冬日软饮的销量。他们给圣诞老人发了可乐红加白色滚边的公司制服,把他原来那件脏兮兮的蓝色和绿色衣服扔到了窗外。

每年圣诞节前夕,为了招揽生意,众多商家纷纷请来圣诞老人助兴。芬兰罗瓦涅米是唯一一个获得联合确认的圣诞老人故乡,目前全球正版圣诞老人仅50位,请一名要花费约20万元。通常所见的圣诞老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职圣诞老人,由娱乐公司的演员扮演;另一类兼职圣诞老人,主要由失业青年、退休老人或者学生族出演,时薪大约为15美元至35美元,每天的工作时间为10个小时到12个小时,在客流量旺盛的地方,兼职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季赚到8000美元至1.2万美元。据说,一个刚入行的专职圣诞老人可以赚取100美元的时薪,而老牌专职圣诞老人可以赚取175美元到200美元的时薪,在平安夜和圣诞节这两天,他们的时薪甚至可达300美元。

网站有2000名圣诞老人,在2014年的十一月,公司所有人蒂姆・康诺翰派出了496名以满足影楼、商店和游乐场的需求。另外还有125位圣诞老人在机场,公司和高档商场内游荡。圣诞老人并不会受到常人分身乏术的困扰,蒂姆尽自己所能到处传播圣诞的快乐氛围。出了打理分散在没过过各地的圣诞老人们,蒂姆还致力于打造圣诞老人军队,他开办的为期两天的研讨班已经延伸到12个城市。

这一切都开始于1969年,当时蒂姆在越南服役,那年的圣诞节,他的战友收到的包裹里有一顶纸做的圣诞帽,没多久,蒂姆就贴着剃须膏胡子,带着圣诞老人帽和朋友拍了张照片。

全文阅读

富士康“新商业帝国”

以宏观管理为主,控制供应链,集成产品、合约,对供应商实行高、中、低梯级管理;建立以生产、供应、物流、技术四大标准为核心的柔性控制力,这便是富士康集团所采取的供应链管控的精髓

去年以“N连跳”为世人瞩目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历来被冠以“血汗代工工厂”的恶名。但在2011年世界财富500强榜单中,富士康排名却从112位上升到第60位。销售额也从593美元亿增至952亿美元;并在近些年的排名中连续攀升。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深耕大陆市场的过程中,富士康在大陆的子公司已达到80家以上。大致分布于四大片区:一是以深圳为核心的华南片区,涵盖了大部分6C产品及其配件的研发、加工制造;二是以昆山为核心的华东片区,以便携式电脑及其元件的生产制造为主业;三是以烟台为核心的环勃海城市片区,以手机等移动设备及通讯等专业设备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制造为主;四是以太原、武汉为核心。辅以晋城、重庆、成都等内陆片区。凭借代工生产的采购优势与多年积累的信息优势,富士康究竟在推进哪些鲜为人知的战略新变革?

全渠道布局,做行业“总承包商”

在优势领域的6C市场,富士康并不停留在单一的环节上,而是打通整个产业的上下游,成为整个行业的“总承包商”,从设计、工艺、制造到销售。从昔日的代工大王转型,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及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商业帝国。例如:与德国麦德龙(全球第三大零售商)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万得城,介入家电连锁市场,担当在一线城市与国美、苏宁对抗的重任;进驻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卖场,以“店中店”的方式建立3C产品销售店――敢创数码,初期主要布点于江浙地区,未来将持续向外扩建,卖场合作对象不断沿伸;在二三线城市开设IT卖场――赛博数码,并在各地IT产品集散地的核心区域建设一种全新业态,从创意到设计,从研发制造到展示销售。涵盖了IT产品产业链的全过程;覆盖三线以下城市的“万马奔腾”商店,直营店、富归店及社盟店三类门店中,直营店由富士康寻找外部人员负责管理,富归店由老员工返乡开设,社盟店则允许品牌专卖店直接加盟。在建立零售渠道的同时,这些小型门店也将成为富士康的维修点、物流配送点;电子商务网站飞虎乐购,主营3C类产品。

“超级模组”:造最短产业链

富士康超级模组(机光电垂直整合服务)的商业模式也引人注意。这一模式简称eCMMS。eCMMS为机光电垂直整合的一次购足整体解决方案,举凡模具、治具、机构件、零元件、整机至设计、生产、组装、维修、物流等服务均涵盖在内。由于在精密机械与模具、半导体、信息、液晶显示、无线通信与网络等产业领域的产品市场地位,富士康已经成为光机电整合领域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公司。

在eCMMS的运作下,富士康集团的华南厂区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3C制造基地,并成为全球最短的3C供应链。也因如此,eOMMS模式不仅被誉为最佳企业策略,更被国际同业尊为竞相模仿的典范。

建地产业务平台,留足运作空间

全文阅读

张謇的商业帝国如何崩塌

“以一人救一国”,“以一人敌一国”。这是晚清著名商人张謇的话。张謇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又在几年间迅速衰落破产,都是因为情怀。

作为一名商人,张謇有着极为宏大的抱负,他一生信奉两个主义,在经济上信奉“棉铁主义”,也就是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在政治上则坚信从“村落主义”中可以找到拯救中国的方法。所谓“村落主义”,其实就是地方自治的代名词,在封建社会谈“自治”二字要冒的风险实在太大,所以张謇采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理想。

除了创业初期手头拮据的那几年外,张謇总是不遗余力地把钱用到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种类上。据史料记载,在大生纱厂开办之后的十余年间,张謇陆续开办了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这样大规模、多种类的兴业办厂,令人望尘莫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海垦牧公司,当大生纱厂顺利运转起来之后,纺纱原料――棉花的来源成了问题。此时张謇做出惊人的决定:围海造田种植棉花!为此他创立了通海垦牧公司,筑起拦海坝,先后造田十二万亩,仅此一项便前无古人。张謇办垦牧公司,也是为了给南通人一个稳定的就业来源,这其中所体现的依旧是他为民谋利的情怀。然而张謇的实业之路却也只能到此为止了,当他把目光投向更远处时,一道又一道阴影如同永夜般拦住了他的去路。

张謇曾经试图将南通的自治模式扩展到更大范围,为此他推动了“徐州建省”计划,也就是在苏北建立一个独立于江宁以外的政治经济中心,此举触及了地方官吏和朝廷大佬的各方利益,在他们联手阻挠下,徐州建省仅仅是设立了一个名义上由漕运总督改名而来的江淮提督而已,与张謇当初的构想差了十万八千里。另一个打击是,后来他极力谋求与外国资本家联手兴办海外贸易公司,最终也因为帝国主义不愿意张謇把企业做大做强而以失败告终。

徐州建省和海外贸易的接连失败,让张謇逐渐变得急躁冒进起来,他深恐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有生之年不能得以实现,于是加大力度进行各项实业投资,此后短短数年间,他在没有认真考虑成本与销路的情况下,又在大生一厂、二厂的基础上接连建了六个大型纱厂,到了大生八厂建成时,这种违背企业经营规律的大规模兴厂行为已经让大生公司不堪重负。

可叹的是,此时的张謇为了让南通成为一个在民生经济上真正不依赖于外界的自治区,又接连动用企业利润兴办教育与慈善机构。他在当地总共开办了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3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新育婴堂、墓园、栖流所、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残废院、聋哑学校……甚至还修了700余里的马路。客观上说,张謇的慈善事业对于缓解南通社会矛盾,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对于已经因为投资不善而效益不佳的大生公司来说,如此大规模地捐助慈善事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大生公司终于挺不住了,致力于“以一人救一国”的张謇终于到了不得不考虑向外国借款来维持企业日常经营的地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竟然是日本人站了出来,答应帮助张謇。

全文阅读

中超打造商业帝国为什么快不起来

此前9年,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下称“中超”)祸乱不断,始终挣扎于“假赌黑”的流言、谎言和怨言之中,导致职业联赛声名狼藉,商务运营一直被广泛诟病,中超成为名副其实的“价值洼地”。

2004—2009年,北京国安、大连实德“罢赛”,以它们为首的G7联盟挑战中国足协权威“揭竿而起”,“假赌黑”腐蚀到中超联赛的骨髓,不堪其辱的赞助商纷纷逃离。2005年,主冠名资本撤退,中超“裸奔”,引发全民调侃和恶搞。

2006年,中超公司找来英国的“皮包公司”爱福克斯,在3年的时间里把中超商务搞得臭名昭著。爱福克斯仅仅支付了60万欧元的费,剩余的540万欧元赞助款一直拖欠至今。

中国足协把爱福克斯诉诸北京市中院,因为代替爱福克斯签约的公司早已注销,赢得官司却两手空空。2007年开始,中超冠名从3800万元降至2300万元,这个数据仅仅是2002年甲A冠名顶峰时期1.23亿元的零头,实在令人汗颜。

国家层面从2009年开始的足坛打假扫黑,是因为足球覆盖全球的关注热度而产生了巨大的“眼球效应”。此后,中超环境净化,联赛健康有序,中超商务也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笔者曾经谈到过“波及经济价值”和“连锁反应价值”,这两种效应都极其敏感,可以因环境恶劣而落荒而逃,可以因环境良好而趋之若鹜。

2011年7月,大连万达以每年6500万元冠名中超,宣布了中超商务的强势复苏。随后,包括三星、嘉士伯、神州租车、华视传媒等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商家进军中超,为中超商务描绘了一个光辉的图景。

其间,因为高层的关心和关注,以及中超每年30亿的投资和不断买进的世界级大牌外教和外援,中超联赛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联赛之一。2010年、2012年,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儿子、FIFA现任主席布拉特的侄子先后率团来华谈判,报出了1.3亿元、不少于2亿元的底价,希望“打包承包中超商务运营”。而在国内,势头强劲的加多宝、水业大鳄农夫山泉等一大批财大气粗的企业,也在蠢蠢欲动。中超商务,真的迎来了自己的盛世。

全文阅读

设计创造商业 画笔描绘帝国

现今社会,Apple公司的各种产品已经风靡全球,影响着世界的风向。一提到Apple公司,人们往往不经意的就会想到传奇一样的乔布斯,但是Apple公司的产品之所以如此的具有吸引力,还赖于被称为“秘密武器”的幕后功臣,即设计大师-----乔纳森・伊夫。

乔纳森・伊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工业设计师,现任Apple公司设计师兼资深副总裁,大英帝国爵士。他曾参与设计了iPod,iMac,iPhone,iPad等众多苹果产品,除了乔布斯,他是对这些产品付出最大、影响最深的人。

生于1967年的乔纳森,并没有很大的年龄,却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天赋。《财富》杂志把乔纳森・伊夫评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设计师:“每个漫步在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或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的人,都会看到他早期的代表产品。但与大多数博物馆里的创新家不同,伊夫能够将他的智慧融入设计中,并为大众所喜爱――包括他那要求严苛的老板。他的确非常聪明。”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乔纳森・伊夫不仅为Apple公司,而且给更广阔的设计界设定了方向。”

乔纳森・伊夫在Apple公司的传奇是从1997年开始的。那一年,乔布斯回归Apple,并且拿回了统治权。乔布斯迅速开始重整公司,不过,在最初的混乱中,乔纳森・伊夫差点无法幸存下来。当时,乔布斯大刀阔斧地将Apple60多个产品削减到只剩4个,并在全世界奔走以寻求一位真正的超级设计明星。他曾经向IBM Thinkpad的设计师萨帕,以及几位卓越的建筑师、汽车设计师发出过邀请。

但当乔纳森・伊夫的简历被重新从灰尘中翻出来后,乔布斯意识到他已经找到了他想要的人。“他就在Apple内部。”当时已经打点好行囊,拿着辞退金准备离开的乔纳森・伊夫就这样被留了下来。

从此以后,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位光头肌肉男,穿着招牌的T恤衫和牛仔裤,为了Apple的发展而披星戴月地忙碌着,当时,乔布斯决心改变家用电脑呆板、无趣的形象。“能不能创造一个深蓝色半透明的外壳呢?” 乔纳森・伊夫马上想到。这显然并非易事,有竞争对手后来说:“我们曾经也想设计半透明的外壳,以增加我们的销量,但这在技术上根本无法做到。”

那时,为了寻找合适的外壳,乔纳森・伊夫和他的助手跑到一家糖果厂研究胶质软糖。他们和亚洲制造商一起花了几个月研究批量生产 iMac 的熟练工艺。设计小组甚至力争重新设计内部电子元件和线路,以保证透过外壳让它们看上去很好看。

2001年,苹果推出第一台钛合金制作的电脑。此后,乔纳森・伊夫让其助手偷偷将价值不菲的电脑运到旧金山的仓库,在远离苹果本部的那里建立设计工作室。他们在那儿工作了6个月,通过无数次制作模型完成了基本设计,然后他们前往亚洲,与精密元件生产商一起工作。就这样,第一台湛蓝透明的iMac诞生了。而后,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乔纳森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