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森林工程论文

森林工程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论文

1对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的认识

1.1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其都具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一旦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出现问题,造成生态系统群落不健全,就会形成区域性生态不平衡。因此在进行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把握好森林工程施工与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生态系统保持完整,可以实现物种的多样,这对于提高森林工程的建设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因此森林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区域间生态系统的完整,以达到保护环境,加强建设的双赢目的。

1.2环境保护与森立工程建设随着现代森林工程建设理念的不断转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森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核心思想。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森林工程的建设一般都会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工作人员需要保持当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避免对环境造成伤害。其次,加强对非生物环境的重视,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避免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后,强化林区的水土保持,避免因植被的破坏造成林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1.3物种保持与森林工程生态环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物种的繁衍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森林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对具体区域中的物种造成破坏,使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难以继续维系下去。因此在对森林工程进行革新后,新的森林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侧重的对物种保持问题进行了关注。首先,工作人员会在工程施工前对当地的相关物种进行调查与整合,针对物种的生产情况进行建设方案的制定。其次,在进行森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施工的管理工作,避免因为违规施工造成物种的伤害。

2森林工程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内容及措施

2.1树种结构保护树种的选择应该与具体区域的实际环境相联系。一般来说需要综合该区域的气候情况、水文情况以及土质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树种的搭配,实现树木的多样性。并且还要在更新造林时保留和诱导能和更新树种借重的小树,形成混交林,还有深根系树种和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和阳性树种混交,形成人工混交林。采伐是森林工程建设的工作内容之一,为了保障森林中的树种结构,有关工作人员在实际采伐的过程中,应养成保护性采伐的良好思想。所谓保护性采伐就是对于采伐过程中不成材的幼树予以保留,以方便今后对采伐地区的重建,为行成混交林打好基础。

2.2维护森林的空间性一个完备的森林系统其不仅树木种类齐全,同时在空间结构上也相对完整,具有良好的生态平衡效应。这种空间结构一般包括树木种类的多样,植被品种的齐全,无论是从高处还是到地表,都有相应的植被进行覆盖。这种完整的空间性很容易受到森林工程建设的破坏,出现空间的不完整性,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有计划的对森林进行砍伐,按照森林的层次性、分布性等特点,对森林进行选择性砍伐,有效的保护森林空间性的完整。在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时对森林进行砍伐并不是对森林的破坏,而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这主要是森林中树木在进行生长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对周边树木生长有害的不良树木,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树木进行有效的去除,才能保障其余林木的正常生长。为了保障森林的健康发展,有关人员对于低效林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具体来说相关工作人员会通过铲除有害树种,保留有益树种,种植新树种等方式,对低效林进行完善。这种人工干预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自然林木的生长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森林树种的丰富性。

2.3保障森林的阶段性森林系统在进行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阶段性,一般我们会将其分为时间度量、中等时间度量和昼夜季节三个方面。非生态系统的短时间结构变化,能体现林分群落结构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外貌变化,对工程的策划、工艺的设计和作业的运行都有重要作用。

全文阅读

森林资源林业工程建设论文

1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1.1地理位置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05′40″~48°36′34″。东以音河为界与阿荣旗相依,东南及南以金长城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龙江两县及兴安盟扎赉特旗为邻,西及西北以哈玛尔山和莫克河为界与阿尔山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接壤,北以阿木牛河为界与牙克石市相连。市境东西顶端直线距离210km,南北顶端直线距离160km,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

1.2地形地貌扎兰屯市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东麓、松嫩(辽)平原西侧,属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按照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种地貌,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分布,构成了扎兰屯市地势变化的基本骨架。地形特点可概括为:境内绝大部分山体浑圆,山势较缓,河谷开阔,海拔高为248~1218m,平均海拔在700m左右。

1.3土壤条件扎兰屯市境内土壤水平性地带为黑土,属于松嫩平原黑土带。受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控制,海拔250~500m的东南部为基带地壤黑土,海拔500~800m的山地多为暗棕色土壤,海拔800m以上的为棕色针叶林土。扎兰屯市主要6种类型土壤,即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土壤厚度一般为30cm,谷地及局部缓坡地带土层厚度可达60cm左右,土壤肥力较高,物理性状和通透性良好。

1.4水热条件扎兰屯市境内的河流均属嫩江水系,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入嫩江。境内河流主要有雅鲁河、音河、绰尔河、罕达罕河和济沁河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音河、雅鲁河、绰尔河属嫩江一级支流,卧牛河、济沁河、根多河及库堤河等属嫩江二级支流,对调节嫩江水量、水质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境内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由入境水资源、流域内地表径流和流域内地下水资源3个部分组成,入境水资源不计入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67亿m3。扎兰屯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较强,日照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434~2876h,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严寒干冷,夏季短而温热,雨量集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快,风向呈河谷走向。西部和北部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东部林缘温凉湿润、半湿润林牧业区,东南部地区属于温暖半湿润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为2.4℃,平均年降水量为480.3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为123d左右。

1.5生物资源扎兰屯市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热量的空间变异相适应,自西向东依次是大兴安岭中低山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阔叶林。针叶树种主要有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杨树、榆树、柳树、山杨、柞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榛子、胡枝子、山杏、绣线菊、兴安杜鹃等。扎兰屯市野生经济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96科334属709种。其中,野生药物植物100余种,占全市植物种类总数的14.1%。扎兰屯市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约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细嘴松鸡、貂熊、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7种。境内各河流、湖泊等生长各种鱼类46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隶属12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29种,占鱼类总数63%),其中,经济鱼类15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水生植物是芦苇。天然草场划分为5类,即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1.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扎兰屯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驰名遐迩,远近闻名,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市生态文明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三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包括柴河风景区、浩饶山风景区、关门山风景区、秀水风景区、红光(断桥)风景区、成吉思汗旅游区、喇嘛山风景区等一系列景区,其中,久负盛名的柴河风景区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柴河风景区地处原始森林腹地,这里森林茂密,水网如织,山峦叠嶂,动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神奇的火山岩地貌,使这一地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草木葱茏,花草葳蕤,形成山、水、岩交相辉映、声、色、情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也因为这里拥有以月亮天池为代表的天池群以及月牙湾、月芽岛等月亮系列景区景点,因此,有“月亮小镇”这一如诗如画的美誉,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浪漫圆梦、休养心灵的极好去处,也是一处天然氧吧。扎兰屯市既具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江南水乡的清幽和俊秀,所有这些构成了比较丰富的城市生态文明资源,是扎兰屯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全文阅读

森林工程工业生态学论文

1.森林工程的工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就目前来看,国内对于生态采运的理论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然而因为森林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独特复杂性与生态采运作业具有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从研究开始一直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采运和技术方面的系统体系。在生态系统当中,采运作业属于生态经济系统下的一个子集,同时具备了森林工程与工业生态的相互性。所以在研究方向上,也离不开工业生态学与森林工程学理论指导。这项理论技术涵盖了物质能量的流动转化、生命周期的评测、作业过程的清洁化等内容。对于生态采运的研究,目前应当主要是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采运技术的创新发展两方面入手。

1.1物质能量的转化流动和工业代谢物质流通常有木质流、水土养分流以及非木质生物流,这些物质流的转换与流动都是通过能量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木质流图的方式来反映采运作业的整个过程,可以进行量化的分析资源效率与环境承载力,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对比进行分析,我们对物质流以及能量进行分析可以明确的发现采运作业系统过程的代谢本质,这就为森林伐区的作业系统、物质流量转化的周期可以有更为科学的评价。

1.2生命周期评价工业森林采运作业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矩阵图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目标为伐木、采集、造材、尾料处理、运输等程序的生命周期,而后在对此过程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包括空气环境、水源以及可再生资源等生态影响作量化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研究更为先进的采运作业模式与技术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依据。

1.3清洁化生产在森林采伐作业中,对于如何减少能耗、降低危害、控制对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过程中因地制宜,选择最环保,最高效的手段。通过对伐区的作业流程设计、环保测评、持续发展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将资源利用达到最合理化,使生产更清洁化。

1.4物质减量化通过合理的采伐技术、严格的造材标准和出材率、余料的合理利用等方方面,针对过程中的物质减量化,我们应当从降低能耗、按需采伐、减少对地表的损坏/提升作业质量等问题着手,节约资源与能源。

1.5生态效率在我们对采运系统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绩效方面,最为有效的衡量办法就是通过生态效率去评判,这对于采运作业方式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态效率的评价包含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两项内容。经济绩效包括作业生产率、人员设备成本、木材成品价值等,环境绩效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内容,在采运作业过程中,做到物质减量化、能源低碳环保、生产过程清洁化,运用最为先进的技术,这对于系统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森林工程的工业生态学研究展望

全文阅读

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的对策

摘要:指出了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只有这样,森林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立足于森林资源的实际,论述了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森林培育经营的相应对策,以促进森林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质量;森林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07802

1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1森林经营理论和政策

1.1.1森林自然恢复论的理论

我国大西南林区森林覆盖面积广大,人员稀少,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在这里如果进行森林经营至少可以维系200年之久。这种理论属于森林自然恢复论,该理论必须从国家实际国情和林情出发,对于森林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往往是不适用的,这种林业理论目前已经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论是林业法律思想、经营技术流程,还是林业工作者的思维模式,都深受其影响。因此必须健全林业培育理念,加大培育森林的力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森林资源的优势。故森林培育论必须能够适应当前中国林业现状。

全文阅读

关于森林经营问题的思考

摘要: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中间环节,阶段非常重要,关系到森林质量和生态建设的发展。本文就森林经营定位问题、理论支撑问题以及正确处理几种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森林经营;森林定位;理论支撑;森林质量;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750文献标识码:A

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转变林业过去“重采轻育,重造轻管”的发展方式,要把林业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森林质量上来、转移到森林经营上来。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产品结构,推进森林经营工程,提高林地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实现林业转型升级,提升森林的综合效益。然而森林经营是林业工作的短板,主要原因是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必然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

1关于森林经营定位问题

过去一个时期,森林经营未得到足够重视,重视两头忽视中间经营环节现象非常普通,这与森林经营没有准确定位有直接关系。过去我们搞的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以生态建设为中心,这个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没把森林经营准确定位是导致重视两头忽视中间经营环节的主要因素之一。试想如果不进行科学经营,生态建设成果如何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应把森林经营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生态建设是中心,森林经营是基础,产业发展是保障(目标)。

2关于森林经营理论支撑问题

森林经营指导理论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法正林理论指导阶段、永续利用理论指导阶段和目前的探索实践阶段。由于人类对森林认识不断深入,对森林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森林经营指导理论已不适应新时期现代林业发展需要,亟待确立新的森林经营指导理论。从国际国内森林经营理论研究成果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近自然林经营理论已经比较成熟,比较适合指导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工作,国家和省级层面应及时确立指导理论,科学指导当前森林经营工作。以现代林业经营理念为指导,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完善本地森林经营技术模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

浅谈实践教学中森林培育物候化的实践意义

【摘要】林业技术专业是森林培育与利用系的重点核心专业。随着我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实践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行“两区三化”,即: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森林培育物候化、森林调查项目化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森林培育物候化实践教学作为森林培育能力提高的重要形式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森林培育物候化 实践教学 物候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8-02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任务。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改革方向,森林培育与利用系林业技术专业,认真领会《决议》精神,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秉承:“山川有我,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以“森林培育物候化,森林调查项目化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开展实践教学,创设“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即:“两区三化”。这其中,森林培育物候化实践教学作为森林培育能力提高的重要形式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森林培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于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相结合过程, 林业技术专业按照职业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把“行动导向”引入实践教学中,把学习过程中的行动导向和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和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以就业促进学习,有效提升同学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

森林培育能力是林业技术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它涵盖了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等整个森林培育过程的能力。为探索这一能力的内涵建设,林业技术专业团队深入林业基层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与林业专家座谈、访谈,与产业、行业和企业交换思想,对森林培育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能力培养框架。具体如下:

针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森林培育与利用系建构有森林植物、森林环境、生物应用技术中心、森林培育等校内专业实训室;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生产经营的生物技术、组培、育苗、种苗生产、林木育苗大棚等实践教学场所,以及植物引种繁育实验中心、温室育苗中心等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为森林培育物候化实践教学提供了能力锻炼和提高场所。

物候是指森林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是遵照林木生长、发育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对自然条件依存度大,培育当中的各项措施要更多地依据自然规律、依靠自然力实施。基于森林生长的自然规律,森林培育物候化实践教学是依物候变化,组织和实施森林培育技术措施,森林培育能力的实践技能是在森林物候的各个阶段如林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保护、林下种植、病虫害防治等自然生长过程实践中获得和掌握的。要求实践教学不能忽视森林培育是以树木为主体(生命体)的森林群落作为生产经营对象,不能背离森林物候实施技术措施。物候现象的顺序性、相关性和同步性决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如果学习内容和实践过程与物候没有形成步调一致,同律进行,譬如:在林木生长期进行苗木移植,或在冬季进行植物标本采集等实践内容,那学习内容的载体――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模拟或仿真的层面上,那真正意义上的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的技能因背离森林物候失去了实践意义。

全文阅读

发挥期刊优势 促进森林防火事业发展

摘要:《森林防火》已创刊27年,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本文对《森林防火》的办刊实践从坚持办刊宗旨、用心经营期刊,拓展期刊生存空间以及高质量的完成期刊编辑、出版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为更好的发展期刊,促进森林防火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防火》;办刊宗旨;经营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15-02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战线上的重要宣传手段和科技推广的重要工具,它于1983年创刊,经过几代编辑人的努力,从一本不起眼的杂志,发展成为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集可读性、科技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发行辐射全国的期刊,期刊于2004年度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评为自然科学类期刊一级期刊。2006年《森林防火》期刊编辑部被了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评为“2004~2006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防火》创刊已27年,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赢得了行业的认可,笔者现对《森林防火》的办刊实践进行总结,为更好的发展期刊,促进森林防火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服务森林防火事业为己任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

《森林防火》创刊伊始就确立“宣传森林防火方针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识,交流森林防火管理经验,推广先进的防扑火技术、介绍国内外森林防火管理技术”的办刊宗旨。这个宗旨明晰了刊物的市场定位,期刊编辑部始终认真贯彻落实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森林防火第一线的办刊方针,刊发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生物防火工程建设、扑救森林火灾技战术和国外林火管理等一系列针对性强、与国家林业局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工作重心相一致的论文和经验性文章。

(二)坚持以宣传党的森林防火政策为重要任务

全文阅读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探究

摘要: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农业系统工程中比较重要的类型。本文对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重要目标是追求森林整体功能健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需求的同时,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可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主要是指:对已经实施或者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分析,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从宏观角度讲,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隋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从微观角度讲,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

我国进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工作,其主要目的为:首先,通过效益评价工作,进一步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已完成工程,指导在建工程,改进待建工程,努力实现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其次,与林业生态工程前期和中期评价结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工作其监督功能,形成开放的循环抑制系统,建立工程评价监督机制,包括决策、投资、建设、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过程管理效率,争取实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最大化。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挥程度进行预测判断,对完善经济社会系统的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森林能够产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3大效益当中,森林生态效益是保护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经济效益是手段,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是目标,因为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的自然物质基础。因此,森林三大效益同时产生、同时存在、有机结合。

1.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是一种多用途、多功能的Y源。森林生态系统作为蓄水库、基因库、能源库和碳贮库,为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因此,合理、正确地评价森林生态效益,是从经济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之一。生态效益是林业生态工程为社会提供的主要产品,但这种产品不同于商品林提供的各种产品,它是无形的,难以直接量化的,但是,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特性。

全文阅读

浅谈“森林城市”创建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创建“森林城市”是一项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存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

关键词:森林城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举措,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推进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既要立足于城市的现有情况,还应兼顾城市的长远发展,必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推此项工作的稳步有序进行。

一、“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森林城市”是指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建设达到一定国家标准并经批准授牌的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领域中的最高荣誉,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选择。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提出了发展城市林业的构想,密切关注林木与城市环境的关系;90年代,我国学者也积极投身于城市森林研究工作,并在综合考虑我国现实情况的前提下,提出了创建“森林城市”的生态战略目标,现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在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如何改善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森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地位,缓和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现阶段 “森林城市”创建的经验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构建适合国情、市情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城市森林”创建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统筹建设、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的生态发展理念,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向生态文明迈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森林城市”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受限于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创建“森林城市”的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政府管理仍有待强化、社会主体参与度仍有待提高,等等。

全文阅读

森林保护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就森林保护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与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的原则、方

>> 森林保护专业“农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探讨 森林保护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等农林院校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木材保护与森林保护浅析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可持续林业与森林保护 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试论森林保护 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关系的探讨 关与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保护 论述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间的关系 森林保护专业“森林病理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之我见 森林保护对策探析 森林保护重在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森林病理学通论》校级精品课程网(http://210.27.80.165/jingpin/2006/slbl)、《鼠类生物学及鼠害防治》课程网(中国有害生物治理网站,http://)、《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网(http://210.27.80.165/jingpin/2008/ylzwbh)。

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表明,课程组历经了26次修订、75届次应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昆虫学》课程资源网及8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在森林保护学本科系列课程教学当中促进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课程成绩的优良率由改革前的47%提高到了66%。实践教学表明,课程组重建的具有6个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及优化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开放型实验室,在实践内容上搭配合理,操作可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优良率提高了72%,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提高了35%。

自2002年来,项目组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教育部“森林保护优秀教学团队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奖1项、校精品课程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案奖二等奖1项、校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1项,同时,指导并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

虽然森林保护学科系列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由于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改革后的森林保护学在基础教学上存在内容不够深入全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系统性差、应用能力薄弱等缺点,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作为工程学科面临的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操控能力是未来森林保护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孙全友,李孟楼,王敦.浅谈我国森林昆虫学学科及其教材的发展[J].西北高等农林教育,2005,(2):28-30.

[2]李孟楼,王敦,孙全友,等.森林昆虫学教材的结构分析及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5,(1):63-66.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