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程宏(1976——);女;汉族;单位:山西省司法学校;研究方向:语文;
摘要: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是最寻常又是最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人们最常写、最常读、最常用的文体。散文的阅读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应具有与自然沟通的能力,感同身受,进入意境,体验文境。“散漫”一词,最生动地点出了散文的文体特征。读一篇散文要懂得作品“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更重要的是要去追寻作家是“怎样发现的”。散文好像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只要牵住“线”,它就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关键词:散漫;开放性;鉴赏;情感灌注;意境的想象与把握;结构;章法;线索
散文是最寻常又是最特殊的文学体裁。“寻常”是因为它最常见、最常写、最常读。“特殊”是因为它最自由而又最难把握。泰戈尔曾说:诗然像一条小河,格律就是小河的两岸,有了两岸的限制,小河才流得曲折、流得美;而散文就像涨大水时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散漫”一词,最生动形象地点出了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漫”即自由、开放,首先是体裁形式的开放性。在散文里,作家挣脱了小说的人物及场景、诗歌的格律、戏剧的舞台时空等种种束缚,用收放自如、来去不羁的最自由的笔触,流泻着对生命、自然、社会的独到感受。其次是作家情怀的开放性。在散文中,一片落叶、一滴露水都会因为作者情感的灌注而显得生动。散文的这种开放性特征,在人们的鉴赏中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情与景的交融,心与心的沟通,激起读者的种种思绪。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抓住景特特点,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感情。鉴赏散文时人们恰恰忽略了对散文语言的品味,诗意情思的体验与整体意境的想象与把握。这样,实际上是将散文混同于一般实用文体的欣赏。我们鉴赏一切文学作品都要立足于作品的意境中,感同身受,把散文中具体的东西准确充分地复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体味其意境之美。一个人的散文鉴赏水平如何,至少一半是取决于他对散文意境的感受力的高低。散文不仅以形象反映生活,而且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描写。读者真正能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涵咏玩索的人并不很多。这种感受力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然而,更重要的是用心去体验。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是人们最常写、最常读、最常用的文体。如果诗歌是窗,那么散就是门。窗,当然是不能随便出入的,但是,门——大家都可以从这里进进出出……写日记、写书信、作序跋等,我们几乎每天都是在和散文打交道。因而散文的阅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应具有与自然沟通的能力。读一篇散文要懂得作品“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更重要的是要去追寻作家是“怎样发现的”。即怎样从人所习见的景象中发现了无限风光?为什么一所山脊上的小屋在作者的眼中会变成了烟雾之中、星点三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为什么“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眼中会别有一番“悲凉”的味道?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能在燕京园的一个残破的荷塘,寻觅到荷香缕缕、月色朦胧的诗意,并进而构筑成了心灵栖息的窝巢?作者是怎样凭借他的伶俐的耳目、沉着的心灵,透过事物的表象而洞察了其中的真谛和生命,让我们领略了“从平凡处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散文鉴赏,一方面要探究作者的内心情感如何与客观外物契合沟通,另一方面要注重艺术感觉,开放其艺术灵性,滋长起对自然、对人生的诗意情怀。
散文“散漫”又“有序”,“形散而神不散”。从表面上看,散文的结构显得没有“章法”,苏轼认为它“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止”,它追求的是于“无形”中求“有形”,于不经意中显智慧,作品的深层意蕴往往淹没在“散漫”型的开放性艺术形式之中。散文的结构方式以事件的过程、时空的转移与转换、人物的情感流动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纵向贯通型”,也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内在的线索来组合贯穿各种材料和本来不相关联的生活场景和片断的“横向截断型”,还有以一个特定的点为中心向四周伸展、放射,用网络的方式来组合各种材料的“开放辐射型”,顺着线索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如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结构较复杂的散文。全文以两条线索写作,一条是中心线索:通过“长宜子孙”这一线索,表现对封建道德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通过“灯光”这一线索,涌起对姐姐的缅怀之情,以及作者深沉的人道主义博爱。最容易让读者迷糊的地方是这两条线索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为什么文章以“爱尔克的灯光”命名呢?从作品的整体构思来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借助欧洲古老传说故事象征姐姐伟大心灵,“长宜子孙”是作为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象征。姐姐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弟弟照路而自己却陷入了黑暗痛苦的“家的渊源”,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15年后等我再回老家,“似乎一切都变了,又似乎都没有变。”“我”感激姐姐“爱尔克的灯光”的善良与伟大,我痛恨毁灭了姐姐的“长宜子孙”的旧家庭,为了姐姐,我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正是在作品的这个主题上,两条线索汇合在一起了。鉴赏方法掌握了,复杂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
散文好像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只要牵住“线”,它就能在空中自在地飞翔。鉴赏散文,思想倾向可以先不问,结构技巧也可以先不管,关键在于必须窥见文章从何“飞”来,又如何“飞”去,人们常称之为“线索”。这样,无论怎样飞来飞去,读者一样能够驾驭,达到循干理枝,因枝振叶,纳领昭畅,牵一线而明全篇。(作者单位:山西省司法学校)
散文语言鉴赏题是阅读中难度最高的题目,常常令同学们觉得无从下手。笔者结合不同的题型,探讨解题的思路,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解题思路
解答散文语言鉴赏题时,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先分析命题的指定内容,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与散文的景、情、理、意相结合进行延伸、拓展、发掘、归结、提升。即按照“分析 + 迁移”的思路进行答题。
1. 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型
语言表达技巧一般指语言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前应细读所指定的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语言表达技巧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如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0题:
分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通过“分析”找出上述语段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并不难,语段中用了排比、对比、夸张、叠字等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法中,叠字如“影影憧憧”“岩岩叠叠”等凸显的是雾中古树、山石等具体景物的特点,而其他的手法描写的都是泰山的雾,描绘出雾气的浓重。本题的难处在于“迁移”,即分析这些手法在摹景状物和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结合全文和语段中的“粘稠”等词语的运用,就能体会到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初中教材选用了大量的散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范文,散文教学是中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依据新课标,可以适当突出以下几点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散文。
一.明“形”辨“神”
1、寻找线索,领悟喻义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很散的几段内容却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线索在散文作品里,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是“形”“神”的结合点。弄清散文的线索及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
散文的线索是灵活多样的,在一些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抒情散文中,作者最爱用某一物既作标题,又作为行文的横贯线索。此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这就要学生掌握其双层含义,这样,既了解线索在文章中结构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对文章的主旨把握。《行道树》中的“行道树”是写作的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既指路边的树,又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而文章的主旨也就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透过线索,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文章的“神”。
2、概括事件,明确主旨
作者表达中心要依靠“形”——一组描写或者几个片段,尤其是叙事类散文,它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些事情的叙述,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荡。对于这些片断学生要学会概括。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这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反复训练。
《老王》《藤野先生》等这一类的课文,是我们在这方面训练的母本。《老王》这篇文章的人物特点是在琐碎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进行这篇文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概括文本中的事件,来体会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藤野先生》通过典型事例多方面地表现人物品质的,教授这篇文章时,可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1)作者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这些事例分别侧重于体现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通过事件的提炼也是在明确散文中的“形”,才能对人物形象特征有更全面的归纳总结,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更深入的理解。
摘 要: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也是学生文化知识储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的对散文的鉴赏教学进行探究,进而从散文的形态、语句以及散文表达的情感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与体味,以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散文的写作方式以及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法,进而促进学生知识储备的完善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散文的鉴赏与教学是整个文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不再简单的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很多时候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品读能力的提升成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以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之上开展散文鉴赏教学,进而保障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的综合拓展,并借助语文散文鉴赏课程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读以及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凸显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散文创作形式,从散文的整体结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
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从散文的整体结构或者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入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之一,就其形散来说,是指散文题材广泛、写作手法多样,同时文章的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鉴赏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文章这一特点结构,防止学生因为对散文的特征理解不清楚而失去了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或者是混乱了对散文品读的方向。
以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这篇散文的鉴赏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分三个部分进行结构特点的把握,以指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实际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文章以长城为参照物来表现对都江堰独特感悟的基本内容;而第二部分对于都江堰壮丽景色的描绘,教师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进行体会。最后,在作者抒情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重点的朗读或者是写作背景的介绍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文章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精神风采的写作手法。进而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分部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了指导学生从形入手感受散文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以为散文的整体鉴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体味散文的优美语句,借助散文的阅读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
散文的艺术性和美感往往是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来展现出来的,因此在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文章中的主要段落或者是相关的语句,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进而指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基本结构后再从文章的语句层面体味散文的独特之处,保障散文鉴赏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学生对于散文品读的有效探究。
摘要: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加强散文欣赏教学十分必要。从形态到意象再到社会历史道德情感,是散文鉴赏和教学的三个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逐层探究,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散文 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05-01
散文在中学语文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与一般的鉴赏不同,散文鉴赏是鉴赏者个人的感受、共鸣、想象、体验和评价,而散文教学则属于群体活动,是教师的个体鉴赏成果的发散与学生群体的鉴赏的被诱导。
从散文创作发生来看,大致是由深度层次到表层意义再到字面结构。鉴赏发生却相逆于创作发生的逻辑顺序。但散文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对散文结构进行有序的分解有助于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接受鉴赏信息,进而完成整体鉴赏和理解,把握作品的真谛。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公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清・刘大魁《论文偶记》)可以说,所有读者个人的感受、共鸣、想象、体验与评价,无不发端于散文给予读者的最初感受――散文的语言以及通过语言所表现的形象美和音乐美。
语言是散文的物质基础,离开语言的咀嚼和赏析,语文教学便是空中楼阁。散文的语言又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并进行最佳的选择和锤炼,因而使散文比之通讯、特写等文体具有更加鲜明的形象美和音乐美。例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下了一点小雪后,“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快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数行文字,诸多色彩,俨然一幅济南冬天的水粉画,绘出了它的暖和、秀美、宁静,令人油然而生爱意。
语言的形象美,有如其上的极状画卷之真实、生动、具体而外,还有组画式的色彩对比,使形象美更具特色。如范促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百余字,两幅图。一绘洞庭阴晦,极状了洞庭的霪雨、阴风、浊浪、日月、山岳,无不在笼罩薄暮的灰色画面中,作者凄迷的失意顿感在其中添生。二绘洞庭晴明,传神地写出洞庭春日的明丽、色彩的缤纷、生命的活跃。至此,洞庭的阴晦之状、晴明之貌跃然纸上。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不仅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文章中的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读一读
随笔散文主要有三种――记叙性随笔散文、议论性随笔散文、说明性随笔散文,但不管是哪一种随笔散文,源头都是生活,重点都是“感”――“感悟”“感受”或“感情”。随笔散文中的“感”和议论文中的“感”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议论文一般会在题目、开头或结尾非常明显地出现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可谓一目了然,并美其名曰“中心论点”;随笔散文的“感”则呈现得比较隐晦和含蓄,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即便是记叙性随笔散文中,作者的主观感受也大多隐藏在文字背后――表面上看,叙述或描写的都是一些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平凡小事,但只要仔细阅读和体味就能体察到世俗人情并感悟到人生道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鉴赏随笔散文,特别是要理解隐藏得比较深的理趣,没有三到五遍的阅读,基本上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一般来说,第一遍阅读要读通文章;第二遍阅读要读懂文意,即要读懂作者就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发表了什么观点;第三遍阅读要重点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比如,风格是孙犁似的泥土气息还是叶圣陶似的清淡平实;是巴金似的热情坦诚还是周涛似的气势磅礴;是冰心似的柔美隽丽还是朱自清似的清新朴实;是汪曾祺似的融奇崛于平淡还是铁凝似的诗意灵慧……
2 挖一挖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但一定要找准位置,即要挖可挖之处,要挖有内涵之处。随笔散文大多以生活为切入点,而且一般都是有的放矢,所以阅读鉴赏随笔散文一定要注意四类句子: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二是故事叙述完之后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三是有引申含义的比喻句;四是有深层含义的哲理句――此类句子大多在结尾,而且有时可能是一语双关。
比如,丰子恺在《车厢社会》中就是先记叙了自己三个时期乘火车时的心境――第一个时期是初乘火车时期,觉得非常新奇和有趣;第二个时期是老乘火车时期,觉得这是一桩讨嫌的事;第三个时期是惯乘火车时期,乘火车又变成乐事――可以看车厢社会里的种种人间相。如果只看表面的记叙,三个时期作者的感受显然是“乐――厌――乐”,但仔细找出故事叙述完之后的议论抒情句,就会发现“可悲者,我对于乘火车不复感到昔日的欢喜,而以观察车厢社会里的怪状为消遣,实在不是我所愿为之事。于是,我憧憬于过去在外国时所乘的火车”应该好好挖掘。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时,怎样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挑出表明作者看法的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挖掘作者所说内容背后的潜台词。比如,阅读鉴赏《车厢社会》,就可抓住“可悲”“实在”“怪状”“消遣”“憧憬”等,从这些词语中解读出作者真正的心情和看法――对今日中国车厢不文明现象的憎恶和对过去国外车厢文明现象的向往,继而在对比中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活经历挖掘出作者说话时的潜台词――想以此呼吁国人能更文明地乘车,能更文明地做人,能更文明地生活。
内容摘要:散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讲授散文这一文体,成为学生必学的体裁之一。现代教学,无论是以文学为主的专科学校,还是医学院校,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高等医药专科学校,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更应加强。
关键词:散文 大学语文教学 鉴赏
散文作为以“情”为中心展开的文体,独具这一说教功能。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更能引领充满朝气的新一代走向光明的生活。那么如何更好地读懂散文,本文将谈一谈散文的鉴赏方法,望能为语文教学出一点力。
一.散文的概念和起源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二.散文鉴赏方法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散文,主要是指文学散文。谈到的鉴赏方法也主要是我们教学中常接触到的文学散文的鉴赏方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仔细体味里面所饱含的作者的情感。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关于散文语言的阅读与鉴赏,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理解的层面,要求读者比较准确地把文学话语转换成日常话语,即定位为“读懂”;二是鉴赏的层面,要求读者明白作者为了很好地传情达意究竟运用了哪些语言变形的技巧,产生了怎样的审美效果,即定位为“审美”。目前,这两个层面的考查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均有体现,其中,鉴赏层面的考查,近年有所加强,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向,能有效地检测考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读懂:把文学话语准确地转换成日常话语。
情韵丰赡的散文语言,大多经过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力度小于诗歌),为了追求情感的真实感人,作者在语言运用中可能会有意识地违背生活逻辑,因此,读者在理解、还原的时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熟悉常见的语言变形技巧(或修辞技巧),从艺术逻辑的角度还原语言;二是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或主旨)出发,始终围绕“情”字来还原语言(这一点与诗歌的语言鉴赏是相通的)。下面试以2010年高考天津卷所选的散文《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的阅读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该卷第20题是这样命制的:
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意?请概括回答。(5分)
这道试题是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作者在文章末尾说的这句话,的确是情真辞巧。从作者的生活逻辑来分析,她成年以后所了解的那个世界,在地理意义上,显然是远远大于童年所生活的“小小的北极村”的;但是,现在作者偏偏要说“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便是故意违背生活逻辑以求得艺术逻辑的真实。从艺术逻辑来看,作者原来是想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我”的整个情感世界。这就是我们从作品中还原出来的日常话语,若真要这么表达,将会显得直露而了无情趣。作者既然强调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整个的情感世界,那么,北极村究竟给予了作者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或者说,作者从故乡那儿获得了哪些精神上的营养?对故乡的认识是怎样的?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便意味着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着眼于全文,逐条概括,即可形成答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要始终围绕“情”字还原文学语言。
请看该试题的参考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审美:从鉴赏层面品析语言的节奏美。
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讲究节奏的,有一种特有的闲散之美。其节奏,有情感起伏的内节奏,也有语言文字外部运动形式的外节奏。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散文语言的外节奏。欣赏散文语言的外节奏,可以从语音修辞、句式修辞的角度切入。
外国现代散文虽然时代不一,地域有别,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情意浓厚、文辞优美、个性鲜明且手法多样。这些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委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这种情志与意趣,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那么,如何鉴赏外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与意趣呢?
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只属于诗歌,只属于中国。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而且外国现代散文家也大多喜欢诗歌。散文既然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散文作家在创设情境时,主要“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地解读,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伊瓦什凯维奇在《夜宿山中》中,主要写了山中的“静”给人带来的一种令人窒息的美。那作为鉴赏,我们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产生的过程。文中作者首先讲到了“静有静的不同”,他列举了夏日酷热中的静、小镇火车站的静、华丽卧室的静……然而这一切种类的静,都不同于山中的静。他用一种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山中的静却是一种非人间的、超凡脱俗的静穆,它已经不是在笼罩你,而是在压迫你了”。接着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山中的静:“从崖壁的每个石罅里,从稀疏的草地上的每棵草茎里,冒出来的都是那样的一种寂静。”然后,写了山中的静怎样变化,从“空洞静穆似乎逐渐有了某种充实的内容”直到像“阿拉伯神话中巨魔的翅膀”,静越来越丰沛,越来越激越,已经到了激情的高潮,作者感到灵魂也随之在舞蹈。突然,在一声“马铃薯已经烤熟了”的喊声中,“静”戛然而止,“有如雪崩时发出的轰鸣。受惊的寂静这才逃之夭夭”。总之,作者充分调动了一切感官,他看见了“静”,听见了“静”,体验着“静”,最后,连灵魂都融入了山中的静;“静”从四面八方袭来,层层递进、慢慢变化,越来越充沛,越来越丰富;最后,整个的山中、整个的大自然,都充满了“静”,“静”的乐章已经谱写到了高潮,作者的灵魂与之共鸣,摄人心魄的“静”使作者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与大自然旋律的跳动,但又几乎不敢跳动。这真是动人心魄的一种体验,而我们在跟着作者同呼吸、共沉静之后,心灵又怎能不意会到作者对山谷之静的虔诚礼拜呢?怎能不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那种超乎常人的感受呢?又怎能不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珍爱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散文还可以“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物体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象征意义,这对我们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哲思美
外国现当代散文蕴含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思想者》时说:“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散文。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知识梳理】
散文按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四大类别。我们所说的散文一般指前三类。
对于散文的阅读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要领:
第一,把握散文的意蕴和文体特点,理解全文,把握主题。
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有捷径。如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多为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关键。
把握主题的方法有:找到文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语进行总结阐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义进行全面而简洁的概述总括,语言表述要准确。
第二,理清散文线索,把握写作顺序、材料顺序、句子顺序、段落顺序等。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蕴涵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理清两条线:一是明线,其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文章的精髓,把握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