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肿瘤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软组织肿瘤系列课堂(一)

所谓软组织是指骨外结缔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组织、滑膜组织及脉管组织等,发生在这些组织的肿瘤称为软组织肿瘤。由于周围神经肿瘤与软组织肿瘤诊治相近,目前也将其列入软组织肿瘤之中。软组织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者称为软组织肉瘤。有关软组织肿瘤的分类目前以2002年WHO版通用,本篇不复述。良性者命名为来源+瘤,如脂肪瘤;恶性者命名为来源+肉瘤,如脂肪肉瘤,或恶性+来源+瘤,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这些名称许多是约定俗成的,并不能完全反应其病理类型和生物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广泛接受,所以更详细的命名需要查阅分类标准。

由于良恶性软组织肿瘤在临床、影像方面表现很相近,所以特别强调临床――病理――影像三结合的原则。软组织肿瘤的诊疗步骤如下。

第一步:物理检查

肿块是主要特征(见图1),常是就诊的原因,应仔细检查,并做出初步判定,以利于选择下一步影像学检查手段。表1中所列的鉴别要点可供参考。

第二步:影像学检查

必须的环节――影像学检查的选择,首选是X线,包括肢体X线和胸部X线。X线可以除外骨质病变并可观察到软组织肿块影(见图2),胸部X线可以观察是否有肺转移(见图3)。CT对软组织肿瘤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以通过调整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是否有骨破坏,CT增强可显示肿瘤血供情况。恶性肿瘤血供丰富(见图4)。良性肿瘤供血较差,但血管瘤则为大量血窦。目前薄层肺CT可以发现较小的肺转移灶,已列为恶性软组织肿瘤常用项目。

MRI能更好地显示软组织肿瘤(见图5),且可多方位、多层面扫描,是诊断软组织肿瘤首选,但对于体内存在金属异物(起搏器、心脏支架、颈动脉支架、节育环)的患者不能选择,此时应选择CT或增强CT。

B超是目前日渐被重视的软组织肿瘤影像手段,可以为检查软组织肿瘤大小、位置及周围关系提供重要参考(见图6),尤其是肿瘤血运情况,实性还是囊性,与大血管的关系,非常有意义。如血管瘤血供丰富,压迫可使肿瘤明显缩小,解除压迫后恢复,有诊断意义,B超对囊性肿瘤及血肿很敏感,对胭窝囊肿的诊断很准确。缺点是所给出的影像不如CT、MRI直观,对手术方案设计参考价值较小。

全文阅读

软组织肿瘤系列课堂(二)

软组织肿物临床常见,多发生在四肢及躯体的各个部位,浅表者位于皮下,可以触及,较易发现;深部者位于肌肉及神经血管周围,大小差异很大。由于部分医院医生认为切除这样的肿瘤不存在困难,所以许多患者在基层医院接受治疗,但随着近年医疗知识的普及,软组织肿瘤的日趋复杂化,临床上常见误诊误治的病例也逐渐增多,现归纳总结,以提醒同仁。

错误1:见瘤就切,不该出手乱出手

软组织肿瘤多表现为肿物,无痛性,可逐渐增大,有的浅表,有的深在,有的移动,有的固定,基于此特性,基层医生认为手术操作容易,未经过检查,未进行正确的诊断程序,在临床资料不完善的情况下就盲目切除。常造成恶性肿物切除不够,残留肿瘤,污染组织多,造成肿瘤复发或创口污染及感染(见图1)。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坚持诊断程序按步骤进行。

第一步: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物理学检查等资料。这一步骤主要明确肿瘤部位、质地、大小、压痛与否,有无移动性,表面皮肤有无粘连,表浅静脉是否怒张,皮温有无升高,肿物是否持续增大等,有无合并血管神经受压的症状体征。如皮下脂肪瘤质软,无压痛,可移动,与皮肤无粘连,增长不明显;肌肉内的肿瘤,多随肌肉活动,收缩时可被遮盖;血管瘤瘤体压迫后可缩小,放开后恢复原样;神经鞘瘤多与神经部位相吻合,叩击肿瘤时有放射痛或电击/击电感。这些特征对诊断很有帮助。

第二步:影像学检查。对于软组织肿瘤,X线虽不能显示肿瘤,但可以排除骨质破坏及受累情况,并不是软组织肿瘤不累及骨质,恶性软组织肿瘤可以压迫或侵袭骨质,造成破坏。CT或增强CT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肿瘤大小、边界及血运情况。MRI更是适合对软组织肿块检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边界及扩展情况,并能在各种层面上进行评估。B超可以显示肿瘤血运情况,也很有临床参考意义,囊性物的液体没有血流信号,恶性肿瘤血供丰富,血管瘤可探及血窦及血栓。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影像学检查应在活检之前进行,如果是活检之后就很难评估其边界等。另外,对于恶性软组织肿瘤,胸部X线及肺薄层CT是必检项目,因为软组织肿瘤往往发生肺转移,而骨转移少见。

第三步:活检,是病理学检查的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能够通过影像和临床明确诊断的软组织肿瘤就不需要活检,但如果不能明确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就必须实施活检。

全文阅读

软组织肿瘤系列课堂(三)

病例简介

患者,男,46岁,主因右侧大腿肿瘤切除术后4个月肿瘤复发于2007年5月9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1月因右侧大腿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复发在外院行肿瘤切除术,术后4个月发现肿瘤再次复发来我院就诊,为行手术治疗而入院。患者2001年5月因发现右臀部包块伴右下肢疼痛、麻木3个月余在北京某医院就诊,B超检查示右臀大肌深层5cm×8cm大小实性肿物,术前诊断为“神经纤维瘤”,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002年4月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此后2003年1月、2003年12月、2004年10月、2005年8月、2006年4月、2006年12月均因肿瘤复发在该医院行手术治疗,共计8次。

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可,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右侧大腿近端可见结节状肿物,由会延伸至臀部,大小约8cm×12cm,表面皮肤水肿明显,质硬,压痛明显,活动差,肢体远端轻度肿胀,感觉、血运、活动正常(见图1)。

入院诊断:右侧大腿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复发。

辅助检查:常规化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肺CT扫描未见异常;骨盆及右股骨X线未见骨质破坏。MRI示右侧大腿近端肿瘤(见图2)。

治疗经过:入院后行术前化疗两个周期,2007年6月20日在全麻下行肿瘤广泛切除(见图3),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拟于术后3周开始行放、化疗,患者拒绝后续治疗而离院。2008年6月因双肺多发转移瘤死亡。

评析

本例为何会发生误诊?

全文阅读

CT在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中的诊断

【摘要】 目的 提高对恶性骨肿瘤中的软组织肿块的鉴别和诊断能力,以便医师更好的研究患者病情以及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方法 运用CT影像学来检查恶性骨肿瘤的软组织肿块。结果 通过各类恶性骨肿瘤的软组织肿块的CT表现,检查出软组织肿块的病变范围、大小以及病变程度等。结论 由于骨肿瘤的术前误诊的案例较多,因此,不能仅单独使用CT影像学的有关知识,还应运用各种影像学来共同检查,这样才能得到比较精确的、全面的关于骨肿瘤,特别是软组织肿块的诊断和鉴别。

【关键词】 CT 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

作者单位:277500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院

“骨癌”的专有名词是恶性骨肿瘤,其可分为三种:原发性骨肿瘤、继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其中原发性的骨肿瘤以骨肉瘤、软骨肉瘤和纤维肉瘤常见,通常原发恶性肿瘤更多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而非转移瘤;由良性转变而来的是继发性骨肉瘤;由其他系统的恶型性肿瘤向远处转移就形成了转移性骨肿瘤,它多数起源于乳腺癌、肺癌、鼻咽癌等癌症。恶性骨肿瘤是最常见的转移瘤,而其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就是血行转移,它还包括其他类型的转移方式为直接侵犯、经淋巴道或脑脊液进行传播。骨组织对转移瘤的反应有两种:一是骨吸收的增加,多数人认为是破骨细胞和肿瘤细胞共同作用而形成;二是骨形成,其大体机制为肿瘤细胞产生的骨基质,还有就是病理 骨折而引起的反应性病变,有点像骨痂,常见于中老年,在儿童时期发生神经母细胞瘤也能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红骨髓内有十分丰富的毛细血管,导致在经过此处时血流十分缓慢,合适于肿瘤栓子的生长和成熟。转移瘤最常见的其他部位还有长管状骨的干骺端,骨端或其骨干。转移瘤的表现形式受原发肿瘤、患者年龄、转移瘤位置以及检查时间的诸多影响呈现各种各样的状态。虽然转移多发,但单性病灶也还是能遇到,就如肾癌或甲状腺转移等孤立性病灶,但很难与原发恶发性肿瘤相鉴别开来。多发病灶、大小不一的转移瘤不同于其他肿瘤的多发病灶。组织学将转移瘤分为骨吸收和骨形成,在影像学上却有溶骨型、混合型及成骨型三种,而恶性骨肿瘤又分为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的恶性肿瘤和形成特征性软组织肿块的恶性肿瘤。研究发现,1/3恶性肿瘤者的椎体塌陷,是由于非肿瘤性病变所致,而不是转移引起。血行转移最先侵入长骨的松骨质内,继而才打扰到皮质骨,其缺乏广泛的骨膜反应及明显的软组织肿块,这对转移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恶性骨肿瘤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在20~54岁,其中患骨肉瘤的有 13例,转移性骨肿瘤的有24例。有28为多发病灶。临床症状多为局部间接性的疼痛,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转变为持续性疼痛,尤以夜间为重。

1.2 方法 70年代初的放射性诊断的研究成就了CT,它不是单纯的X线摄影,是平片基础上的一种延伸,是能对人体进行扫描成像,且图像逼真,解剖关系确切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不仅大大的扩大了影像学的检查范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肿瘤病变的早期检查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既给患者以简便、安全的检查方式,又有力的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的重大发展。第三代的CT不仅是单前最流行的检查手段,因其拥有较MRI高的空间分辨率且价格优惠。不同的肿瘤患者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临床医师在扫描前需先拍X线平片、搜集好临床资料填写好CT清单,以明确扫描后要解决的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扫描欲达到的目的, 如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等。对于骨肿瘤的CT检查,与X平片相比,其拥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敏感的诊断和较好的特异性,CT检查主要以横断面成像为主,对于检查骨颈处、脊柱、盆骨等部位的病变是很好的首选方法之一,而对于由于骨肿瘤累及范围、邻近组织等均有良好的显示,并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效果明显。尤其对于发生在关节面或邻近关节面的地方的肿瘤,CT技术更能发挥其优越性来检查关节骨质的许多细微的变化和周边组织的改变。并且,CT也能很好的显示骨肿瘤病灶内结构与钙化程度等。其实虽然CT技术由于X线,但追究其原理却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在用CT进行扫描时再加上造影剂,CT的成像效果会更佳。CT的检查方式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平扫,为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先造影后扫描。

具体操作如下:

全文阅读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

【摘要】 目的 了解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概况。方法 病灶内切除术、边缘切除术、广泛切除术、根治切除术、肿瘤段截除术、截肢术。

【关键词】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

同绝大多数实体肿瘤一样,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也是从外科手术开始的,而且至今仍然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从其切除范围来看,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过程。最初,鉴于治疗后局部复发率较高,手术切除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最终的效果是生存率未见明显提高。于是,近30年来,不断总结经验,手术治疗已趋于保守,也就是在取得同样疗效而又无损机体功能的前提下,实行最佳的适度手术切除,再辅以其他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 病灶内切除术

病灶内切除术或称减积手术,是不完整的切除手术,无论大体或是微观都有肿瘤细胞残留。这是针对一些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而采取的手术方法,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生命。如腹膜后和肢体的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病以及腹膜后巨大的侵袭性脂肪肉瘤,可先行此类手术,缩小病灶,继而辅助放疗,可取得一定效果。

二 边缘切除术

边缘切除术也称局部切除,是指在肿瘤和周边正常组织界限所作的切除,可以通过大体或微观检查标本有无肿瘤残余。边缘切除术适用于良性肿瘤。对于恶性肿瘤,此种方法仅能切除假包膜以内的肿瘤组织,必然遗留一些“反应区”内的卫星转移灶和跳跃转移到正常组织内的转移灶,从而成为以后局部复发的“祸根”。因此,术后必须配合辅放疗或者化疗。

三 广泛切除术

全文阅读

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的低场MRI表现

[摘要] 目的 探讨软组织肿瘤复发的低场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手术病理证实术后复发的软组织肿瘤的0.35T MRI表现。 结果 18例中位于胸壁1例,臀部1例,肩部2例,上肢3例,下肢11例。手术病理类型:血管瘤4例,肉瘤14例。均表现为术区和(或)附近新生物。血管瘤表现为软组织内迂曲流空影。肉肿瘤均呈团块状或分叶状、MRI信号不均匀,以T1WI等低T2WI高信号为主,其中多以T2WI显示为佳。 结论 MRI是评价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的准确影像学检查手段。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肿瘤复发;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445.2;R7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1-17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w field MRI features of recurrence soft tissue tumor.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0.35 T MRI manifestations of 18 person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soft tissue tumors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y. Results Of all the 18cases,1 case located in the chest wall,1 case located in the hip,2 cases in the shoulder,3 cases in the upper limb,11 cases located in the lower limbs.Surgical pathology types:hemangioma in 4 cases,sarcoma in 14 cases.All showed neoplasm in the operation area and (or) nearby.Hemangioma showed tortuous flowing void effect within the soft tissue.Sarcoma showed a mass or lobulated,inhomogeneous signal intensity on MRI,high signal on T2WI and low signal on T1WI,and T2WI showed the best. Conclusion MRI examination is an accurate image evaluation of recurrence soft tissue tumor after operation.

[Key words] Soft tissue tumors;Tumor recurrenc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软组织肿瘤是间充质来源的新生物,组织来源复杂,良性为多,恶性者复发率高、预后差。X线、超声、CT等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软组织分辨率较差,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的优点,使其成为软组织肿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2]。现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MRI检查提示软组织肿瘤复发、经过再次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MRI对软组织肿瘤复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文阅读

体表及软组织常见肿瘤的诊治

肿瘤通常表现为肿块,根据肿瘤发展速度和对人体器官结构与功能影响的不同,临床将其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①良性肿瘤:瘤体生长较慢,呈膨胀性生长,可推开,根据生长部位可挤压邻近组织器官。肿瘤周同有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包膜,与周围组织之间界限明显,肿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②恶性肿瘤:生长快,呈浸润性生长,可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没有包膜,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容易推动,表面不平,硬度不均,质脆;由于发展较快,血液供应不足,瘤中央易发生坏死、溃烂和出血,并具有转移特点。以下概要介绍一些常见体表及软组织肿瘤的诊治。

1.黑痣

又称色素痣,含有痣细胞的一种生物或色素或丘疹。根据痣细胞分布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三型:(1)交界痣:痣细胞位于真皮及表皮交界处,呈境界明显的细胞堆,为淡棕色至黑色的斑块或丘疹,表面光滑、无毛,体积较小,多见于足底、手掌、口唇及外生殖器等部位,极少数可恶变为黑色素瘤。治疗:在容易受摩擦部位的交界痣应做预防性切除。(2)皮内痣:痣细胞位于真皮或皮下,可高出或不高出皮面,常有毛发生长,色泽为褐色或深褐色,一般不需要治疗。有恶变表现或发生在身体有摩擦部位的应切除并做活体组织检查。另外,皮内痣边界变模糊,色素呈放射状扩展或有区域淋巴结增大者需进行手术治疗。(3)混合痣:为上述交界痣和皮内痣的混合型。

2.黑色素瘤

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足部,为迅速长大的青黑色结节浸润性肿瘤。本病亦可因黑痣被挑破、摩擦、腐蚀、活检刺激局部后引起恶变。其可经淋巴或血液转移至肺、肝、脑和骨等处。一经确认又未转移者,要尽早广泛切除;若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应立即切除;对局限性多发和已转移者,可采用放、化疗和免疫疗法等综合措施治疗。

3.皮样囊肿

为胚胎发育中少量外胚叶组织遗留于皮肤、黏膜以下或深部组织内所形成,又称为囊性畸胎瘤。囊内壁有皮肤、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组织,呈柔软的圆形或较硬固的局限性囊样肿块位于真皮下,与皮肤不粘连,而与深部骨膜等组织粘连甚紧,不易推动。治疗应完整切除囊肿并将粘连组织一起切除。

4.表皮样囊肿

全文阅读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的作用

摘要:目的:对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取得患者标本后实施石蜡包埋、甲醛固定,实施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免疫组化特点和患者病理学特征。结果:本次研究选取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肿瘤细胞的主要形态为卵圆形、梭形和多形态。使用的抗体主要为vimentin(间叶组织标记物波形蛋白)、desmin肌性标记物结蛋白)和S-100(外周神经标记物S-100),其使用率分别为85.9%、84.3%和78.1%,软组织肿瘤患者诊断率为100.00%。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测+免疫组化检查为软组织肿瘤鉴别和分类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免疫组化;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临床作用

【中图分类号】R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68-02

临床上,软组织肿瘤的肿瘤来源较广,且种类较多,但其来源鉴别、恶性肿瘤识别和假肉瘤性良性病等诊断较为困难,进而凸显免疫组化重要性。伴随着各种新型抗体的大量使用,对之前使用的抗体反应类型有全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给临床诊断带来误诊[1]。为进一步了解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在。其中,男19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24―75岁(49.65±5.01)岁;18例为良性肿瘤,14例为恶性肿瘤;分析患者肿瘤出现部位,4例为头颈部位,10例为四肢部位,7例为腹腔部位,6例为躯干部位,5例为胸腔部位;分析患者肿瘤类型:6例为平滑肌肿瘤,10例为肌纤维母细胞肿瘤,6例为脂肪细胞肿瘤,4例为纤维组织细胞样肿瘤,6例为血管肿瘤。

1.2软组织肿瘤患者肿瘤病理学特征和特点

全文阅读

探讨介入在骨和软组织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骨和软组织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2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骨和软组织肿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28例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完全消失,20例患者软组织退肿,且肿瘤变小,24例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又予以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变性及液化,其中加以栓塞治疗的患者效果明显。结论: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骨和软组织肿瘤的有效手段,能显著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极具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介入治疗;骨和软组织肿瘤; 栓塞治疗; 动脉内灌注化疗

骨和软组织肿瘤属于临床多见肿瘤之一,仅以手术或者放疗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据既往病例来看,五年生存率一般都不会超过20%[1]。目前,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对延长骨和软组织肿瘤患者生存期具有颇为理想的效果[2],五年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最高可达80%,同时骨肉瘤保肢率也大幅度提升几近80%,这对保全骨和软组织肿瘤患者肢体完整无疑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5年2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骨和软组织肿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予以介入治疗,确切地凸显出介入治疗的理想疗效,以下即为本次研究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2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骨和软组织肿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0例,年龄介于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6.4)岁;所有患者均通过CT、X线或MRI检查,再经由穿刺活检或手术确诊患有骨和软组织肿瘤,患者中患骨肉瘤有10例,软骨肉瘤有6例,骨巨细胞瘤有9例,转移瘤有2例,尤文肉瘤有3例;肿瘤位于上肢有12例,位于躯干有10例,位于下肢有10例。

1.2治疗方法

为患者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由股动脉实施穿刺插管,选择供血动脉干进行造影,以对肿瘤部位、肿瘤轮廓以及肿瘤大小作具体了解,尤其要注意肿瘤供血动脉数量以及供血的程度大小。在30―40分钟内灌注化疗药物,为使药物到达肿瘤病灶内,在灌注时,应该使用血压计袖袋间断地阻止病肢远端流血。选择化疗药物时,原发性骨肿瘤通常使用0.3g―0.8g卡铂、30―70mg表阿霉素等;转移性肿瘤使用0.5g―1.5g5-Fu以及10―20mg及丝裂霉素等。

全文阅读

DSA及动脉栓塞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在骨科肿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骨科肿瘤做介入治疗患者均行DSA造影,并用明胶海绵条做供养动脉栓塞。结果: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变,术中易剥离,出血少,术野清楚,缩短手术时间。结论:骨科肿瘤术前栓塞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失血,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治疗方法。

[关键词]骨与软组织肿瘤;DSA;栓塞;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35-02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骨与软组织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治疗手段由过去的单纯手术逐渐转为综合治疗[1,2],尤其是对无转移的恶性肿瘤,术中出血一般较多,组织边界不清楚,往往不能全部切除肿瘤,严重者可出现术中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介入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大大提高了疗效[3]。对2003~2005年我科9例骨与软组织肿瘤

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动脉栓塞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23~68岁,平均49岁;胫骨肿瘤1例,股骨肿瘤3例,髋臼肿瘤1例,骶骨肿瘤2例,大腿软组织肿瘤2例。均经临床及X线、CT、ECT或MRI检查,并由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所证实,其中骨肉瘤3例,骨巨细胞瘤1例,尤文氏肉瘤2例,脂肪瘤肉1例,滑膜巨细胞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瘤1例。

1.2 方法:局麻下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将导管头端置于肿瘤区的供血动脉干做造影,以全面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及轮廓,特别是肿瘤供血动脉的数目、供血程度。对需要行栓塞的肿瘤超选择地将导管插入需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再次造影后随即缓慢注射与造影剂混合的栓塞剂,直到该肿瘤供血动脉血流完全停止,对于恶性肿瘤可同时行病灶灌注化疗,栓塞物为1~2 mm明胶海绵颗粒。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