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容错技术论文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G视频容错技术特征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第三代数字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的迅猛发展,3G视频通信的高可用性已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作为一个新型的通信技术,3G视频通信有很多新的特点,所有这些新的特点对传统容错技术带来新的挑战。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本身提供了许多容错工具,可以很好的解决易差错信道的视频容错传输。本文以如何提高3G视频通信的可用性为目标,对3G视频通信中关键的容错技术(包括错误隐藏技术,Slice结构及参数集等)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3G视频通信H.264/AVC容错技术

传统的视频编码标准都是围绕比特流的概念组织的。实际上用于传送数字视频的大多数网络体系结构并不适合直接传输比特流。在许多网络体系结构中,比特流需要拆分为数据分组。这些分组的特性,如最小/最大尺寸、相关开销和差错属性等在网络体系结构间、甚至在某个给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内也是很不相同的。假如视频编码器自身能和网络特性很好的匹配,将能够获得更好的视频QoS。问题是如何容错地支持易差错的无线移动网络?为了解决无线移动信道视频的容错传输,我们将采用如前向纠错编码及支持差错复原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来解决。H.264编解码器可以很好的解决易差错信道的视频容错传输。在3GPP/3GPP2的传输环境下通过选择适当的条带长度使H.264编解码器和无线移动信道的网络特性得到很好的匹配,实现无线移动信道视频的容错传输。H.264标准适用于无线网络传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概念上分为两层:视频编码层VCL(VideoCodingLayer)和网络抽象层NAL(NetworkAbstractionLayer),其中VCL负责高效的视频内容表示,它被设计成尽可能独立的网络,NAL负责对编码信息进行打包封装并通过指定网络进行传输。H.264中还定义了两种新的帧编码类型,即SP帧和SI帧来完成不同流的切换,可以根据传输网络和用户终端的具体情况自适应地在不同码率的视频流之间切换,这大大改善了视频流对3G网络的适应性。

一、3G视频通信中容错技术的应用

3G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对话式无线视频业务成为可能,虽然3G网络在移动环境下的带宽可达384kbps,在静止环境下的带宽可以达到2Mbps,但是由于信道衰减、建筑物遮挡、终端移动、多用户干涉等原因影响,使得信道是时变且高误码的,因此,在3G网络上传输视频流时,仅仅追求高的压缩效率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容错和错误掩盖措施。最新的3GPP/3GPP2标准要求3G终端支持H.264/AVC视频编解码技术,同时由于硬件的限制,3G终端只支持部分H.264/AVC的容错工具。H.264中虽然提供了一些容错工具,但是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目的,即在不同的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组合来使用。

1.1错误隐藏技术由于错误隐藏技术能够利用接收到的数据来恢复丢失的数据,因此一般都应用在解码器端。在无线网络环境中,解码器的这种能力尤其重要,因为无线网络环境中误码率高,很多RTP包在传输中被网关或者路由器丢弃,而这些丢失的数据又必须在解码器端根据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关性来恢复。错误隐藏技术的实现方法也很多,在JVT参考软件中,就使用了一种空间相关性的方法,即使用被丢失宏块周围的4个宏块来恢复被丢失的数据,其选用的标准是使恢复后边缘数据的SAD(sumofabsolutedifference)差最小。这种方法的效果虽不是最好,但是计算简单有效。

1.22Slice结构为了满足MTU大小的要求,在3G网络视频传输中对视频进行分片压缩显得尤其重要。经过分片压缩后的视频中每个RTP包中包含一个片,一般每个slice中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宏块,并以RTP包的大小满足MTU的要求为准。

1.3帧内编码块刷新由于帧内编码不依赖时间上相邻帧的数据,所以帧内编码块能有效地阻止由于包丢失甚至帧丢失而引起的错误传播。对于对话式视频业务来说,由于实时性要求高,而且I帧刷新的频率较低,因此可以用帧内编码块来部分代替I帧的作用。H.264/AVC提供了两种帧内编码块刷新(intrablockrefreshing)模式;其中,一种是随机模式,即用户可以选择帧内编码块的数目,而由编码器随机决定哪些哪些位置上的宏块实行帧内编码;另一种是行刷新模式,即编码器在图像中依次选择一行进行帧内编码,但图像分辨率大小不同,每次需要帧内编码块的数目也不同,例如在QCIF格式图像中,每次需要选择一行,即11个宏块进行帧内编码,而在CIF格式图像中,这个数字变成22。

全文阅读

第三代数字无线通信容错技术特点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第三代数字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的迅猛发展,3G视频通信的高可用性已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作为一个新型的通信技术,3G视频通信有很多新的特点,所有这些新的特点对传统容错技术带来新的挑战。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本身提供了许多容错工具,可以很好的解决易差错信道的视频容错传输。本文以如何提高3G视频通信的可用性为目标,对3G视频通信中关键的容错技术(包括错误隐藏技术,Slice结构及参数集等)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3G视频通信H.264/AVC容错技术

传统的视频编码标准都是围绕比特流的概念组织的。实际上用于传送数字视频的大多数网络体系结构并不适合直接传输比特流。在许多网络体系结构中,比特流需要拆分为数据分组。这些分组的特性,如最小/最大尺寸、相关开销和差错属性等在网络体系结构间、甚至在某个给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内也是很不相同的。假如视频编码器自身能和网络特性很好的匹配,将能够获得更好的视频QoS。问题是如何容错地支持易差错的无线移动网络?为了解决无线移动信道视频的容错传输,我们将采用如前向纠错编码及支持差错复原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来解决。H.264编解码器可以很好的解决易差错信道的视频容错传输。在3GPP/3GPP2的传输环境下通过选择适当的条带长度使H.264编解码器和无线移动信道的网络特性得到很好的匹配,实现无线移动信道视频的容错传输。H.264标准适用于无线网络传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概念上分为两层:视频编码层VCL(VideoCodingLayer)和网络抽象层NAL(NetworkAbstractionLayer),其中VCL负责高效的视频内容表示,它被设计成尽可能独立的网络,NAL负责对编码信息进行打包封装并通过指定网络进行传输。H.264中还定义了两种新的帧编码类型,即SP帧和SI帧来完成不同流的切换,可以根据传输网络和用户终端的具体情况自适应地在不同码率的视频流之间切换,这大大改善了视频流对3G网络的适应性。

一、3G视频通信中容错技术的应用

3G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对话式无线视频业务成为可能,虽然3G网络在移动环境下的带宽可达384kbps,在静止环境下的带宽可以达到2Mbps,但是由于信道衰减、建筑物遮挡、终端移动、多用户干涉等原因影响,使得信道是时变且高误码的,因此,在3G网络上传输视频流时,仅仅追求高的压缩效率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容错和错误掩盖措施。最新的3GPP/3GPP2标准要求3G终端支持H.264/AVC视频编解码技术,同时由于硬件的限制,3G终端只支持部分H.264/AVC的容错工具。H.264中虽然提供了一些容错工具,但是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目的,即在不同的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组合来使用。

1.1错误隐藏技术由于错误隐藏技术能够利用接收到的数据来恢复丢失的数据,因此一般都应用在解码器端。在无线网络环境中,解码器的这种能力尤其重要,因为无线网络环境中误码率高,很多RTP包在传输中被网关或者路由器丢弃,而这些丢失的数据又必须在解码器端根据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关性来恢复。错误隐藏技术的实现方法也很多,在JVT参考软件中,就使用了一种空间相关性的方法,即使用被丢失宏块周围的4个宏块来恢复被丢失的数据,其选用的标准是使恢复后边缘数据的SAD(sumofabsolutedifference)差最小。这种方法的效果虽不是最好,但是计算简单有效。

1.22Slice结构为了满足MTU大小的要求,在3G网络视频传输中对视频进行分片压缩显得尤其重要。经过分片压缩后的视频中每个RTP包中包含一个片,一般每个slice中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宏块,并以RTP包的大小满足MTU的要求为准。

1.3帧内编码块刷新由于帧内编码不依赖时间上相邻帧的数据,所以帧内编码块能有效地阻止由于包丢失甚至帧丢失而引起的错误传播。对于对话式视频业务来说,由于实时性要求高,而且I帧刷新的频率较低,因此可以用帧内编码块来部分代替I帧的作用。H.264/AVC提供了两种帧内编码块刷新(intrablockrefreshing)模式;其中,一种是随机模式,即用户可以选择帧内编码块的数目,而由编码器随机决定哪些哪些位置上的宏块实行帧内编码;另一种是行刷新模式,即编码器在图像中依次选择一行进行帧内编码,但图像分辨率大小不同,每次需要帧内编码块的数目也不同,例如在QCIF格式图像中,每次需要选择一行,即11个宏块进行帧内编码,而在CIF格式图像中,这个数字变成22。

全文阅读

容错技术分析论文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工业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保证其安全、高效和可靠地运行,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容错技术为计算机系统提供了这样的能力:当计算机内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仍能正确工作。计算机容错技术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提高的重要手段。

当系统内部有故障存在时,通过容错技术消除故障的影响,使系统最终仍能给出正确的结果。按照时间划分,故障可分为以下三种:永久性故障、间歇性故障和偶然性故障。永久故障是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修复为止的故障。对硬件来说,永久性故障意味着不可逆的物理变异。对软件来说,这类故障也就是一个不可以自动恢复的错误状态。间歇性故障是短暂的,但却是断续的,它既有偶然性,又有不定期的重复性。如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电路输出时好时坏,而一个虚焊点就会引起这样的故障。偶然性故障出现是短暂的,且可能是非重复性的。常常由于环境的变换、电源方面的干扰、元器件性能的波动、软件的随机变换、电磁干扰等因素而引起。这样的故障有可能仅出现一次,或很长时间出现一次,但却可能造成数据错误,甚至系统瘫痪。

针对不同故障应采取不同的容错方法。容错技术能自动适时地检测并诊断出系统的故障,然后采取对故障的控制或处理的对策略。按照系统的失效响应阶段,可以把各种容错技术分成三种:故障检查、静态冗余、动态冗余。故障检测并不提供对故障的容忍,而是发生故障时给出一个警告。故障检测广泛应用于微型机和小型机之类的小系统中,其中一些已体现了简单的联机检测机理。严格地说,故障检测不是容错,它尽管检测了故障,但是不能容忍这些故障,不给出故障警告。动态冗余用于纠错码存储器或具有固定配置(即线路器件之间的逻辑连接保持不变)的多数表决冗余计算机之类的系统中。

根据不同情况,一个容错系统可经历以下阶段:(1)故障检测:大多数失效最终导致产生逻辑故障。有许多方法可用来检测逻辑故障,如奇偶校验、一致性校验和协议违章都可以用来检测故障。故障检测技术有两个主要的类别,即脱机检测和联机检测,在脱机检测情况下,进行检测时设备不能进行有用的工作;联机检测提供了实时检测能力,因为联机检测与有用的工作同时执行。联机检测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和冗余校验;(2)故障限制:当故障出现时,希望限制其影响范围。故障限制是把故障效应的传播限制到一个区域内,从而防止污染其他区域;(3)故障屏蔽:故障屏蔽技术把失效效应掩盖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冗余信息战胜了错误信息,多数表决冗余设计就属于故障屏蔽;(4)重试:在许多场合,对一个操作系统的第二次试验可能是成功的,对不引起物理破坏的瞬间故障尤其如此;(5)诊断:对故障检测技术没有提供有关故障位置、性质的信息进行诊断;(6)重组:当检测出一个故障并判明是永久性故障时,重组系统的器件替换失效的器件或把失效的器件与系统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也可使用冗余系统,确保系统能力不降低;(7)恢复:经检测和重组后,必须消除错误效应。通常,系统会回到故障检测前处理过程的某一点,并从这一点重新开始操作。这种恢复形式通常要后备文件、校验点和应用记录方法;(8)重启动:如果一个错误破坏的信息太多,或者系统没有设计恢复功能,那么恢复就不可能实现。仅当系统未受任何破坏时,才能进行“热”重启,并从故障检测点恢复所有的操作。“热”重启相当于系统需要完全重新加载;(9)修复:即把诊断为故障的器件还原下来,修复也可以是联机进行的或者脱机进行的;(10)重构:对元件进行物理替换之后,把修复的模块重新加入到该系统中去。对联机修复来说,实现重构不中断系统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路的快速发展,容错计算机的系统开销逐渐降低,且纠错速度快。而软件方法实现的容错,对硬件不会提过高的要求。同时系统灵活,资源利用比较合理。更正检测、诊断将会采取人工智能的处理途径,以专家系统的各种智能工具来支持故障检测和诊断。利用专家的知识,借助推理机构,迅速而准确地提供诊断结果。系统的动态重构、故障恢复功能及神经元芯片等将被用到容错技术中来,都将在智能化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同时对电路内部的自检、自重构研究,可以解决电路本身及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将会出现容错的VLS1芯片及可直接支持系统容错设计的可容错设计芯片,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一个具有透明性的容错设计元器件。进入到芯片内部的容错技术的研究将成为容错研究的一大分支。

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来说,必须响应在线客户的需求并遵守服务的那个协议(SLA),同时保护客户的隐私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正常运营。对于客户要求的响应程度及安全保护措施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容错服务器就成为网络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商首要选择。未来的智能化家庭都将拥有一个家庭数据中心,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包括家庭安全、防盗和防煤气泄漏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控制,这个家庭数据中心也只有采用容错计算机才能担当。今后容错技术将同时在软件和硬件上得到发展,将会出现初级的容错软件的设计方法,应用软件方面的容错设计将会产生一些实用的工具,同时产生一个通用操作系统和硬件相结合的容错方法,走软硬结合的道路。系统容错设计将在分布式系统、CSCW等方面出现新的容错设计方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容错技术和容错计算机将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容错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内容,介绍了容错系统的经历阶段和实现容错功能的关键技术,总结了计算机容错技术的现阶段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容错技术可靠性容错功能

全文阅读

容错技术研究论文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工业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保证其安全、高效和可靠地运行,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容错技术为计算机系统提供了这样的能力:当计算机内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仍能正确工作。计算机容错技术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提高的重要手段。

当系统内部有故障存在时,通过容错技术消除故障的影响,使系统最终仍能给出正确的结果。按照时间划分,故障可分为以下三种:永久性故障、间歇性故障和偶然性故障。永久故障是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修复为止的故障。对硬件来说,永久性故障意味着不可逆的物理变异。对软件来说,这类故障也就是一个不可以自动恢复的错误状态。间歇性故障是短暂的,但却是断续的,它既有偶然性,又有不定期的重复性。如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电路输出时好时坏,而一个虚焊点就会引起这样的故障。偶然性故障出现是短暂的,且可能是非重复性的。常常由于环境的变换、电源方面的干扰、元器件性能的波动、软件的随机变换、电磁干扰等因素而引起。这样的故障有可能仅出现一次,或很长时间出现一次,但却可能造成数据错误,甚至系统瘫痪。

针对不同故障应采取不同的容错方法。容错技术能自动适时地检测并诊断出系统的故障,然后采取对故障的控制或处理的对策略。按照系统的失效响应阶段,可以把各种容错技术分成三种:故障检查、静态冗余、动态冗余。故障检测并不提供对故障的容忍,而是发生故障时给出一个警告。故障检测广泛应用于微型机和小型机之类的小系统中,其中一些已体现了简单的联机检测机理。严格地说,故障检测不是容错,它尽管检测了故障,但是不能容忍这些故障,不给出故障警告。动态冗余用于纠错码存储器或具有固定配置(即线路器件之间的逻辑连接保持不变)的多数表决冗余计算机之类的系统中。

根据不同情况,一个容错系统可经历以下阶段:(1)故障检测:大多数失效最终导致产生逻辑故障。有许多方法可用来检测逻辑故障,如奇偶校验、一致性校验和协议违章都可以用来检测故障。故障检测技术有两个主要的类别,即脱机检测和联机检测,在脱机检测情况下,进行检测时设备不能进行有用的工作;联机检测提供了实时检测能力,因为联机检测与有用的工作同时执行。联机检测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和冗余校验;(2)故障限制:当故障出现时,希望限制其影响范围。故障限制是把故障效应的传播限制到一个区域内,从而防止污染其他区域;(3)故障屏蔽:故障屏蔽技术把失效效应掩盖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冗余信息战胜了错误信息,多数表决冗余设计就属于故障屏蔽;(4)重试:在许多场合,对一个操作系统的第二次试验可能是成功的,对不引起物理破坏的瞬间故障尤其如此;(5)诊断:对故障检测技术没有提供有关故障位置、性质的信息进行诊断;(6)重组:当检测出一个故障并判明是永久性故障时,重组系统的器件替换失效的器件或把失效的器件与系统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也可使用冗余系统,确保系统能力不降低;(7)恢复:经检测和重组后,必须消除错误效应。通常,系统会回到故障检测前处理过程的某一点,并从这一点重新开始操作。这种恢复形式通常要后备文件、校验点和应用记录方法;(8)重启动:如果一个错误破坏的信息太多,或者系统没有设计恢复功能,那么恢复就不可能实现。仅当系统未受任何破坏时,才能进行“热”重启,并从故障检测点恢复所有的操作。“热”重启相当于系统需要完全重新加载;(9)修复:即把诊断为故障的器件还原下来,修复也可以是联机进行的或者脱机进行的;(10)重构:对元件进行物理替换之后,把修复的模块重新加入到该系统中去。对联机修复来说,实现重构不中断系统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路的快速发展,容错计算机的系统开销逐渐降低,且纠错速度快。而软件方法实现的容错,对硬件不会提过高的要求。同时系统灵活,资源利用比较合理。更正检测、诊断将会采取人工智能的处理途径,以专家系统的各种智能工具来支持故障检测和诊断。利用专家的知识,借助推理机构,迅速而准确地提供诊断结果。系统的动态重构、故障恢复功能及神经元芯片等将被用到容错技术中来,都将在智能化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同时对电路内部的自检、自重构研究,可以解决电路本身及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将会出现容错的VLS1芯片及可直接支持系统容错设计的可容错设计芯片,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一个具有透明性的容错设计元器件。进入到芯片内部的容错技术的研究将成为容错研究的一大分支。

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来说,必须响应在线客户的需求并遵守服务的那个协议(SLA),同时保护客户的隐私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正常运营。对于客户要求的响应程度及安全保护措施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容错服务器就成为网络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商首要选择。未来的智能化家庭都将拥有一个家庭数据中心,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包括家庭安全、防盗和防煤气泄漏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控制,这个家庭数据中心也只有采用容错计算机才能担当。今后容错技术将同时在软件和硬件上得到发展,将会出现初级的容错软件的设计方法,应用软件方面的容错设计将会产生一些实用的工具,同时产生一个通用操作系统和硬件相结合的容错方法,走软硬结合的道路。系统容错设计将在分布式系统、CSCW等方面出现新的容错设计方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容错技术和容错计算机将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容错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内容,介绍了容错系统的经历阶段和实现容错功能的关键技术,总结了计算机容错技术的现阶段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容错技术可靠性容错功能

全文阅读

化工过程关键控制回路的容错控制技术的研究

摘要:以芳烃厂酸性水汽提装置关键控制回路为研究对象,对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容错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介绍了容错定义,在基于容错技术应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与时间序列发建立了容错控制模型,提出了化工过程关键控制回路容错控制应用注意事项与未来方丈方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控制回路;容错控制技术;时间序列分析

引言: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事业的高速发展,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等产业呈现出智能化、多元化、大型化、复杂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生产安全性、可靠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从过程控制系统出发,提升系统容错性,成为强化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的重要课题。容错控制技术在控制系统的应用有许多中,其中过程关键控制回路系统容错控制是多数化工企业采用的手段之一,在不加大硬件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对提升控制系统可靠性具有良好效果。本文以某化工企业“司芳烃厂酸性水汽提装置”为例,对过程关键控制回路的容错控制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1相关概述

所谓容错控制技术主要是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控制系统某部分或某些结构发生故障时,系统能过及时发现并分辨故障部位,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控制系统规定功能,或开既定范围内,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1]。据有关资显示,容错技术的研究,起源于生物体本质属性中“容错特性”的模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容错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得到有效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领域各行业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安全与稳定运行问题日渐凸显,提升工业行业各产业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有效性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容错控制技术在过程控制领域中的渗透与有效应用成为相关机构与工作人员研究的重点。

以化工产业为例,实现化工产业过程控制系统容错控制的形式有许多,包括控制系统传感器、执行器亢余技术的增加(董春利,1992;沈毅,1996);双机热备份(宋百玲,2001;张斌,2001)等,均可有效提升控制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成本投资,在中小企业中得不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依据控制系统生产过程中数据信息特性,运用软测量技术,丰富过程控制系统中容错控制研究内容,提升对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容错控制模型、机理等方面研究,从而在实践设计与应用中强化系统的容错控制。例如,刘伟在《基于专家系统的容错控制及在合成反应过程中的应用》中,通过构建数据库、生产过程故障模式体系、控制性能仿真分析程序、基础控制器体系等,将容错控制技术,具体应用于流化床“醋酸和乙炔合成醋酸乙烯”生产过程中,根据工艺系统故障状态的诊断,实现控制系统重组操作,取得良好效果[2]。此外,在某化工企业,通过利用软测量技术,结合仪表检测手段,建立容错控制模型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芳烃厂酸性水汽提装置生产过程中关键控制回路的容错控制,有效提升了过程控制系统可靠性,加大了经济效益与竞争优势。

2化工过程关键控制回路中容错控制模型建立

全文阅读

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反馈技术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摘 要: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出充分有效的反馈,这给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可借助计算机反馈技术,建立互评、自评等为辅助的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以进一步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信息化 计算机反馈技术 英语写作 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外语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反馈技术凭借其有效的即时性、准确性等方面的优势在英语写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根据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分析,写作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弱项,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英语写作的反馈效率低所造成的。另外,英语写作课时的不足,使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成为纸上谈兵。根据实践经验,英语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反馈”与“纠错”,反之则很难取得应有的目标与效果[1]。所以,如果想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首先要解决作文的批改及反馈问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辅助与英语写作

(一)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理论

计算机辅助语言写作指的是在外语写作中使用计算机的反馈技术,这是信息化发展与外语教学改革相互融合的结果。教育教学技术已经在外语教学应用中发展一个多世纪。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外语教学工具不断发展与进步,最初外语教学采取实物投影,后来发展到留声机、语言实验室等,目前则出现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外语教学开始由单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实现质的飞跃。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注重学生自身独特的需求。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安排英语教学项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来确定外语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过程等。计算机辅助下的英语教学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对所学知识能及时强化。此外,以计算机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其内容覆盖范围广,并有着很高的教学效率。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省去教师很多的时间、精力等,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2]。计算机还可以通过信息传输形式,如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英语写作现状调查

过去人们重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即所谓的错误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英语学习者所犯语言错误进行详细的阐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某些学习者在写作上对目标语言不断进行“形成假设”,因而出现一系列的错误。其中很多错误都是因为按照英语学习规范偏离情形进行分类,而这种分类是根据错误语言技法形成的[3]。当前,很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都是围绕语料库的内容展开的。某些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经常犯言语错误,如形容词的拼写错误、大小写错误及构词错误等。同时,还有用词不当、结构缺陷、情态错误等句法及动词短语类错误。对于以上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计算机技术已经能够很好地自我识别与反馈,如对词形类、冠词失误等都能很好地识别,同时对动词短语、不及物动词等也有很高的识别与准确率。然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写作问题,计算机则很难准确识别与反馈,如句法失误、代词指称等,这是因为对于句法错误的研究还没有很大的进展,这也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大问题。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中,虽然计算机能对很多的语言失误进行详尽的分析,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失检和错误。

全文阅读

角色转换在科技期刊稿件编辑加工中的应用

摘要 三校过程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每一校次中,依次以作者、编者、读者的角色,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地修改润色稿件,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兼顾细节和全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编辑质量。

关键词 角色换位 科技期刊 编辑质量

付晓娟,北京航天总医院,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编辑部。

科技期刊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科技期刊编辑质量直接影响刊物的整体质量。[1]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控制主要是在三校过程中完成的,这一过程需编辑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编辑基本功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也需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技巧,变换思路,一种行之有效的编辑工作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降低差错率。笔者在近几年的编辑实践中,将角色换位运用于不同校次的稿件编辑加工中,对于提高编辑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校一读”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制度。由于编辑和校对工作的针对性不同,以往所说的三校一般指的是校对。而现代科技在出版业的应用,使得“编校合一”成为可能。[2]相对于传统的“编校分离”,在“编校合一”形势下,已淡化了编辑和校对的区别,编校人员无论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还是在稿件的“三校一读”过程中,都需用审稿的眼光审视手中的稿件。[3]实际工作中的三校,已不是单纯的校对,而是编辑既负责修改稿件又负责校对,相对而言,三校过程更主要的是编辑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

二、角色转换在三校中的应用

进入一校阶段的稿件虽已经过初审、外审和终审,学术质量和出版价值等方面已经过严格把关,但稿件本身很多细节之处,仍需编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揣摩和修改。一校过程对于稿件的编辑加工是确保期刊编辑质量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编辑要以作者的角色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假设自己就是作者本人,因此,首先要对论文想要表达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和依据非常熟悉,且将这些内容以科技论文的形式表述。要逐字逐句地研读论文,从内容上看,要使论文达到目的简洁明确,方法运用得当,结果客观真实,讨论紧扣主题,且各部分互相呼应,逐渐展开,整体内容流畅,逻辑清晰。

编辑在接触一校稿件之前的初审和综合外审及终审意见时,对稿件内容只是大体的了解,只有以作者的角色去精读全文,将论文视为己作,才能真正地融入作者的思路,更准确地把握论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编辑的作用,对稿件的结构进行调整,对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删减,且在与作者沟通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与作者讨论稿件时,当作者发现编辑和自己一样对论文内容了如指掌,会有相遇知音的感觉,从而交流更加充分,修改更加积极,自然也就提高了编辑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可避免因编辑自身对稿件内容理解不到位,向作者提出原本并不需要修改的建议,使作者对编辑的水平产生怀疑,影响再次投稿的积极性。

全文阅读

“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在“电子技术”课程开展教学时主要采取的措施及相关经验。首先阐述了“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主要特点;然后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分别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最后总结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方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87-03

一、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是研究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电子技术是飞速发展的学科,它有着完整的体系,而且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应用非常广泛,并迅速地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因此,“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非电专业一切电类后续课程(计算机原理、自动控制等)的基础,学时少、内容多,不能轻视,否则,对以后的学习将会造成很大影响;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电子技术重在应用,他们应具有将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为此“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就要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所以我们除了课堂上的理论课程之外,还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

二、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及效果

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呈现出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由于具有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信息量大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课程的教学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多媒体辅助“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1]。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2]。但是要注意研究多媒体教学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仍要保证教学效果。针对一堂课内容很多、信息量大、进度过快、学生来不及看清楚、笔记也不易记录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的重点处多重复几遍且讲解透彻,从概念理解、基本组成、分析方法等问题上循序渐进地讲解。另外,我们将多媒体课件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使学生不需要记课件上的内容,只需把上课的重点难点记住,做适当的笔记。同时,我们在准备课程课件内容时,对比较抽象且难理解的内容运用了动画表现手法,还准备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作为补充。例如在讲解PN结的形成时,我们同时播放描述内部载流子运动情况的动画短片;在讲解晶体管电流放大作用时,课件内容上加入模拟载流子运动的动画,来演示内部载流子通过两个PN结时的主要运动过程,这样更容易看出晶体管电流放大作用其实是“以小控大”的实质。通过这样生动直观的教学表现方法,可以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并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效果很好。

2.注重第一堂课的课程概述,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兴趣。“电子技术”包含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一堂课在引入新课时从“电子技术发展史”开始介绍,在讲述历史过程的时候逐渐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需要学什么,同时教师在此基础上考虑“讲哪些内容”和“怎样讲授这些内容”。然后介绍电子设备的构成、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区别和优缺点、课程的学习要点等。举例生活中的电子设备例如收音机、计算机,介绍设备的构成,即哪部分是模拟电路,哪部分是数字电路,它们怎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等。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电子设备内部结构原理的欲望,为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第一堂课我们就告诉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模拟电路内容较为抽象,较难理解,入门比较难,所以遇到问题要及时答疑,以便更容易把握课程思路;不过即使模拟电路学得不太好,数字电路也可以学好,二者并无太多联系。这样学生既明确了“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的关系,又不会因在模拟电路学习中遇到困难而影响到数字电路的学习。另外,我们还介绍“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以及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便让学生重视并能尽快适应该门课程的学习。

全文阅读

探寻出版内容质量管理的技术路径

编校重视技术要求、用好技术,是重心前移的自我质量管理,对保证和提升内容质量有重要作用。

热词:出版质量 内容质量 出版管理 技术路径

技术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劳动生产方面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与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编辑与校对工作都是技术活,历来被比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我国还专门设有出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桌面排版系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出版的效率,“红笔+大脑”的编辑加工方式正在向“键盘+电脑”的方式转变,这对编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长期以来,出版内容质量管理的重心,放在自上而下的审读检查上,制度不可谓不严,工作不可谓不细,但效果不容乐观。讨论出版内容质量的文献不少,但从技术措施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制度落实的鲜见。

编辑加工的流程与具体工作,围绕保证与提升出版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可读性等方面的质量目标展开,编辑功夫中的技术含量如何,关系到目标能否达成。技术环境下,质量标准其实可以分解为技术要求。如果每位编校人员都能重视技术,每个加工环节都能用好技术,内容质量的管理重心就能实现下移、前移(至编校个体,至印前环节)。

以传统的书稿袋作为运行三审三校流程的载体,已显出不能与时俱进的尴尬,背靠背式的流程环节,初审者不能随时随地看见复审、终审的进展与意见(因为一稿一袋,逐站流转,无法实时反馈)。有些书稿事实上先有版式体例,约稿范式要求特别明确,作者在交稿后先行转版(word文档转成排版文件),编辑在排版文件上审读加工,该排的早排过了,终审意见上还按老套路签“同意发排”,流程倒置,造成形式主义的错觉。大多数需要加工的内容已然数字化,但许多编辑还是习惯于将数字内容先转化到纸上,再进行编辑加工。

转型期的出版人究竟该如何借技术之力养成质量管理自觉,做技术人、走技术路?对技术的价值认知,是前提和基础。

一、作者搜索、选择的建档管理

全文阅读

控制系统的容错控制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工业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使得对控制系统的可用性、费用、效率、可靠性、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如果控制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导致局部系统,甚至整个系统的运行异常,乃至系统行为的彻底改变,在实际系统的运行中,故障可能会随时发生。为了保障实际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迫切需要设计容错控制,容错控制(Fault Tolerant Control, FTC)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包括了很多先进的控制理论,比如:鲁棒控制、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容错控制是指当故障发生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够稳定\行并且系统其他性能指标维持在一定容许范围的一类控制。容错控制的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以Niederlinski提出完整性控制新概念为标志[1]。1986年9月在美国加州Santa Clara大学举行的控制界专题讨论会正式提出了容错控制的概念。1985年,Eterno等人将容错控制进行分类,进一步完善容错控制体质。随着现代控制理论、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以及故障诊断估计技术的发展。容错控制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了控制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在1997年,Patton教授撰写了容错控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综述文章,全面阐述了容错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和基本解决方法[2]。最近文献[2-9]对容错控制的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我国容错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基本同步,并且我国学者不论是在容错控制的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1987年叶银忠等学者发表了容错控制方面的论文[10],并于次年发表了第一篇综述文章[11]。此后,我国学者周东华、程一、葛建华、胡寿松等又将容错控制技术运用于动态系统及传感器失效研究上。1994年,葛建华等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容错控制专著[12]。国内陆续出版了多本有关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专著[13-16]。

传统的控制器均是在执行器和传感器不发生故障的假设提出的。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控制系统,执行器和传感器是容易发生故障的两个部件。特别是执行器,由于存在可动部件,更容易出现各种故障。此时,传统的控制策略就不能很好地维持系统的正常性能,甚至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为了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有必要考虑设计即使故障出现,也能消除或者抵抗故障影响而使系统保持好的性能、仍然能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的控制器,也即所谓的FTC技术。因而,故障容错控制对安全性能要求高的系统,如飞行器控制系统,原子能控制对象,高速磁悬浮列车等,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容错控制的发展历程中,Eterno等人在1985年将容错控制分为被动故障容错控制(Passive Fault Tolerant Control,PFTC)和主动故障容错控制(Active Fault Tolerant Control,AFTC)。被动容错控制的概念源于它对系统故障进行被动处理,通常既不需要事先的故障检测和诊断,也不需要控制律重构。主动容错控制是一种基于获得的故障诊断信息对系统进行在线重组的控制策略。由于AFTC能对故障做出极有针对性的处理,所以相对于PFTC,具有更强的容错能力。在故障估计的基础上,就要在线实时调整控制器去调节出现的故障,使得出现故障后的系统仍然具有一定的期望性能。从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来看,容错控制也存在着几个关键性问题:

(1)绝大部分的容错控制是直接将在线获取的故障加入到附加控制器中,通过附加的控制器来补偿故障的影响。但这种方法欠缺控制器设计整体上的考虑。

(2)都是在单一故障下设计的容错控制器,两种故障同时考虑的成果几乎没有。

(3)目前许多容错控制器都是在假设状态可测的条件下设计完成的,由于在实际中状态可能不易测得,这大大降低了设计方法的实用性。

(4)在实际系统,非线性系统相比线性系统来说更具普遍性和复杂性,而其容错控制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出现太多成果。

参考文献

[1] Niederlinski A. A heuristic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linear multivariable interacting control systems. Automatica, 1971, Vol. 7(6): 691-701.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