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的个人礼仪

学生礼仪:

1.学生仪容、仪表、仪态的礼仪

衣着得体:中小学生的日常着装要符合年龄特点,特别是符合学生身份,整洁大方。

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依照规定佩戴红领巾或团徽。学生不化妆、不戴饰物、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

参加集会、听讲时坐正立直。坐正:头正颈直,上体与座椅靠背基本垂直。立直:抬头挺胸,上体、双腿与地面垂直。

行走稳健:行走姿势正确、步幅适中,稳健有力。在楼道、教室行走时,慢步轻声;在街道上,靠右行走;不摇肩晃臀,不多人勾肩搭背行走。

谈吐举止文明:是仪表的综合要求。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待人接物中,表情自然,动作大方。

2.学生体态语言礼仪

全文阅读

人生礼仪与鞋

在人生礼仪中,对穿鞋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有些已成为礼仪的规范,如满月为婴儿送鞋,婚宴时必穿婚鞋,寿诞为寿翁送福字履,丧葬时穿孝鞋和以鞋殉葬等。

1.下定送鞋履。在中国婚礼中,鞋子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子为乾,女子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见《后汉书・五行志》)。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以新鞋一双为礼。

清代光绪年间,在宁波、鄞县一带,其婚姻民俗中,有下定送鞋履之习俗。当地婚俗,先派媒人在男女两家传讯请示,如果经过卜吉,谈妥婚事,于是男方向女方送礼,谓之“送日子帖”。这时,女家要派人请男家曾祖母、祖母鞋式。由女家根据大小长短式样,精心制作。到下定时,男家备簪珥、钗钏、丝帛及牲畜、酒饼等送往女家。女家举行酒宴款待,回帖时,在答礼中除其他礼物外,必以做好的鞋履加锦膝蔽、绣袋五串置回箧中。带回男家,以表未来媳妇孝敬之心。

2.赠鞋显女红。新娘做鞋不一定自己穿,有的地方作为新娘嫁妆中必备之物。在陕西商洛一带,在未出嫁前,要亲自动手给男方家中的所有成员每人做一双鞋。成婚日在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必须当场将自己做的鞋分给男家每一个人,得鞋者当场试穿,并加以评论。做鞋,除显示姑娘的女红手艺外,还在于表明自己过门后能够尊老爱幼,与全家和睦相处。

在壮族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筛鞋”婚俗。青年结婚,女方送新娘到男家的众姐妹,称为“送亲”。“拜堂”后,由送亲者唱“十说歌”。尔后,主人家在正厅里摆开筵席,举行“敬茶”、“敬酒”仪式。以后送亲人起身告辞,这时,一个男后生捧出竹筛,来到席上“筛鞋”。送亲人先要推托谦让,最后才把随身带来的礼鞋献到米筛中,表示礼轻意重,作为留念。男方收到礼鞋后,把红纸封包放在米筛里,边旋着筛子,边递到送亲人面前,嘴里还唱着答谢歌。送亲人收下封包,辞行作别。

在举行婚仪时,新娘除凤冠、霞帔外,还须穿着色彩鲜艳的婚鞋。一般鞋面为粉红或大红色,鞋尖处还着双喜图案或牡丹之类象征吉祥的花样,以图吉利。

如在闽南,新娘出嫁时必须穿绣鞋。旧时女人从小缠足,新娘两脚须用白布从脚趾裹至小腿,再用一条约半尺长用五色线绣有花边的布连脚裹上。脚上穿一双红绣鞋,鞋面绣有龟鹿等图纹,表示婚后能福禄寿齐全。

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请人制作的,也有自己做的。在浙江南部地区,新娘上轿前做上轿鞋是一项求吉活动。“上轿鞋”是新娘上轿时穿的红绿布鞋帮软底鞋。有的地方是请亲戚女客中所谓福气好的人做,也有的地方则在出嫁日清晨五更,新娘穿戴凤冠、蟒服,坐在一桶谷上,足踏米筛,和一位未婚少女,一起用红绿布缝制。须在天明之前做好、置于米筛内,待上轿时穿用。

全文阅读

礼仪课程,点亮七彩人生

孔子把守礼行礼作为人的立身之本,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传统文化中的“礼”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传统价值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起到指导作用,是赋予时代新特点的审美教育新课题。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修养道德、健全人格的教育。那么,如何充分挖掘校名――“德胜”的内涵,将礼仪教育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文化,如何使礼仪课程成为学校最具生命张力的卓越的校本课程呢?2012年学校成立了海门市首个礼仪教育工作室,自主研发了校本教材《我做好孩子――礼仪教育288个细节》,为学校礼仪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载体。2014年,“八礼四仪”校本教材的研发又让学校的礼仪课程再踏征程。

一、环境育人,让礼仪引领生命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践礼仪教育的强大支撑。我们力争让所有“说话的东西都能体现其内涵和个性”,通过精心规划与设计学校的各个育人场所,做到让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地、静态地传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知礼楼,教育孩子知书懂礼、儒雅大方;知礼园,一步一景,飘带似的一笔礼字诉说着千年历史;“礼”文化长廊,内涵丰富的外国礼仪知识开拓孩子的国际视野;崇礼阁,学校礼仪工作室和礼仪社团的活动基地。

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是实施礼仪教育的落脚点,完美教室是孩子们生命拔节生长的地方,是师生朝夕相处的最佳育人场所。学校的每个完美教室既有共性的设计,更有个性的思考。

二、书香致远。让礼仪润泽心灵

利用晨诵午读时间、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周五的礼仪大讲坛,还有晨会课,我们用大力推广图书阅读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各个班级的图书角上必定放置关于文明好习惯养成的书籍。学校同时给低、中、高段学生推荐经典与“文明”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低段推荐书目有《让路给小鸭子》《比尔的圣诞礼物》《大卫上学去》等,中段推荐书目有《小鹿斑比》《美德书》《图说中国节》《儿童哲学智慧书》等,高段推荐书目有《我要做好孩子》《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等。

我们用电子书的方式将学校自编的《我做好孩子》和“八礼四仪”两种校本教材放到各个班级的平台上,利用品德课、社团课组织阅读;我们还采用图书漂流的方式,大力推广阅读省文明办下发的“未成年人礼仪养成教育”系列丛书。

三、活动展示,让礼仪见证成长

全文阅读

精彩人生,从礼仪起步

摘 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还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本文从严格训练、具体指导、环境影响和家园配合这四个方面阐释了幼儿礼仪教育的感悟和理解,并结合保教活动实例谈谈培养幼儿精彩人生应从礼仪开始的体会。

关键词: 礼仪教育 训练 共育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开始注重幼儿的礼仪教育,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巨大的作用,让幼儿精彩人生从礼仪开始。

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幼儿的生理、心理、道德等方面会随着成长发生很大的变化,礼仪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由于幼儿期的儿童可塑性强,容易养成各种习惯,使得幼儿期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最佳时期。成人如果注意从小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幼儿将受益终身。反之,假如在这个关键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长大要改就很困难了。然而,对幼儿礼仪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从基础抓起,让幼儿上在一点一滴的小事里和平时熟悉的行为习惯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成为一个知礼守礼的好孩子。因此,根据儿童心理,做好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训练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一、严格训练

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方式可不拘一格,如通过儿歌、游戏、表演等,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式,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要求幼儿集合排队做到“静、齐、快”,首先要说明排队过程中的规则,然后经过多次严格训练,循环往复。熟练到幼儿听到口令,就“声落、动止、队形成”,遵守规则的幼儿可以先去区角玩;慢了就解散重做,反复训练。但只“苦练”还不行,毕竟幼儿的年龄还小,他们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于是我就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在练习的过程穿插游戏,让幼儿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觉得单调乏味,注意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园生活的每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游戏。游戏使孩子们增添快乐,增长知识。在游戏中加强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是较有效的方法。例如,我结合中班游戏《交通安全》——大马路宽又宽,我当司机把车开,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往前行——开展角色游戏“过交通岗”,让幼儿通过担任司机、交警叔叔、阿姨等角色来学习遵守交通规则:司机开车过交通岗时,应注意看“红、绿灯”,“红灯”亮时停一停,“绿灯”亮时往前行,学到听从指挥、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礼仪教育。

二、具体指导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同时还应在幼儿具体的行为养成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指导。如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礼仪:与别人见面时要说声“您好”;离开道别时要说声“再见”;请求别人的帮助时要先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伤害到他人时要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要说声“没关系”、“别客气”。在幼儿园里,要求幼儿在教室内不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便于幼儿遵循,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又将安全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当中。好习惯的培养,这和幼儿园一贯的要求,教师的不懈训练是分不开的。为了明确要求,要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开始,并因材施教。

全文阅读

礼仪教育与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

礼仪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的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德育生活化的突破点和基础工程,要发挥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展开未成年人礼仪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部分学校还是以智育为中心,以分数、效益为中心,使未成年人在道德方面产生知行不一问题。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到,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道德观念”,使学生形成道德品格或道德意识,而不是培养“关于道德的观念”,[1]使学生仅仅了解道德的知识而没有遵守道德的动机。由此,为解决德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把德育融于生活与实践当中,即德育生活化。

礼仪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的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德育生活化的突破点和基础工程,要发挥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展开未成年人礼仪教育。

一、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对礼仪教育的诉求

德育生活化主要是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由此,德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者关注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身心需求与主体感受,探索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运用直观、具体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使德育融于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自古以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关系到古代生活秩序和国家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顺利进行,孔子也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未成年人的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体性、广泛性和实效性,与德育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一)德育生活化的根本特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德育生活化的根本特性是以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道德教育。就如杜威所说,“道德是对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道德教育要回答的终极问题就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不在道德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引导人们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方式”,[2]德育只有围绕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来开展,才能够使未成年人在生活中感悟道德思想,发挥道德思想的真正力量。德育生活化就是将德育植根于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P注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具备的道德素质,通过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做出道德行为来体会道德思想,最后,构建自我道德体系的德育过程。

全文阅读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之独具特色的结婚仪式

[摘要]结婚礼仪是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婚姻制度的产生,结婚礼仪就已经存在,它一方面深受本民族历史经验、文化、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又担负着承载本民族文化的重任,衔接着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习惯、信仰等。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傣族历史悠久,拥有属于本民族自己的文字。傣族的结婚礼仪和其他民族相比也特色鲜明,研究傣族的结婚仪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傣族的文化。

[关键词]傣族结婚仪式 拴线 文化内涵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75-01

一、订婚仪式

傣族现在的订婚仪式不再像以前那样隆重,但基本形式还是被保留了下来。首先是男方准备订婚礼物,礼物主要有烟、酒,还要有糖,意为让女方心里甜蜜。

订婚当天,由女方家主持订婚,订婚酒席也是由女方和女方家属来完成。大家都穿着现代化的服饰,男女双方的男性亲属长辈坐在靠近屋子的最里面一张最大的桌边,桌上有烟、酒和各种菜肴,来进行商榷的家长主要是男性,女性是不允许参加的。男方家长左下方,即靠近门口的方向,女方家长坐上方,意为男方“求”女方。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场面十分热闹,期间男方亲属中的小辈要给女方的亲属递烟、进酒,这属于义务。

双方家长围坐桌边主要商量结婚的时间,时间是按照傣历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商定出订婚日期。等家长们商定的差不多了便要把订婚的这对男女叫来桌前,长辈向其询问双方是包办还是自由恋爱,询问完后,双方各自回到原位,长辈们则继续喝酒谈天,这样的宴会会持续到晚上。

全文阅读

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摘要: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传统的“仁、义、礼、智”一直延续到现代。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个人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教养良知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个人礼仪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被社会接受,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而联系具有普遍性,礼仪与人文素质二者之间又有着联系,人文素质是礼仪的内在支撑,礼仪是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进而提升其人文素质。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明确意义;提升路径

礼仪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内在精神风貌展示,既是内在修养,也是行为规范。当前我国教育大力强调推进素质教育,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加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而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重视礼仪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能够向其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塑造自身良好的、正面的形象,以及掌握一定为人处世应当遵守的规则,实现自身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礼仪教育的开展是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一礼仪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一)礼仪教育传递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哲学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而礼仪教育中包含对人文知识的传递,教师在讲授关于礼仪发展、各种礼仪讲究由来、实现优雅礼仪的做法等,都会涉及到人文领域方面的一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人文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礼仪教育在教学时往往生动可感,大学生普遍都较愿意学习和喜欢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便学到了很多的礼仪知识和人文知识,实现好的礼仪教育的效果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二)礼仪教育传授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指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人文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不断探索生命的价值,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并肯定和欣赏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思想:(1)人本观念思想,即人是社会的核心,是衡量社会的尺度。联系具有普遍性,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也存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科学技术为人文思想提供了理性的武器,同时人文思想又为科学技术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应是造福于人类的,而不应是给人类带来伤害的。(2)个人观念思想,即承认和尊重个人。个人观念思想要求人应该存在自身合理的个人利益,应保护和捍卫自身的合理合法的权益,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他人合理合法的个人权益。(3)自由观念思想,即每个人都应有自身的自由,但是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实现自由的最好的一个方法便是制定一定规则,制定保护人自由的规则,作为个人,若违背了规则,便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受到相应惩罚。作为规则约束下的个人,要做到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自由,进而实现自身的自由。礼仪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因此其必然包含和传授人文思想,大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思想,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全文阅读

礼仪如饰,装点人生;品格如花,美丽心灵

我们中原油田是中国石化集团下属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油田区域内,分布着培训中心所属30所幼儿园,共有教职工1175名,在园幼儿8300多名。

中原油田幼教中心于2007年4月组建礼仪课题实验园,由主管幼教工作的张慧英主任担任课题组组长,十家幼儿园参与,承接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礼仪、品格素质教育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自承接课题以来,在张主任的亲自带领下,十家幼儿园的老师们积极参与,探索研究,创新实践,交流总结,群策群力,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各项规定勇于钻研,谋求发展。以总课题组提供的教材为实践蓝本,结合本园实际,开展礼仪、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

我们紧紧围绕礼仪课题,从环境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三个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一、环境建设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礼仪课题组把创设礼仪教育环境、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园本礼仪文化、创设具有鲜明特色化的礼仪环境作为课程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我们从爱的教育入手,有计划、系统性地为幼儿创造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完善情感教育机制,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全文阅读

维吾尔女性与人生仪礼探析

[摘要]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维吾尔人生仪礼对维吾尔女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维吾尔女性与人生仪礼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从维吾尔女性在人生仪礼这一重要民俗事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人生仪礼对她们的深刻影响方面来阐释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即维吾尔女性传承、发展着维吾尔人生仪礼民俗文化,维吾尔人生仪礼民俗文化也深刻影响、塑造了维吾尔女性。

[关键词]维吾尔女性;人生仪礼;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58-04

在维吾尔族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仪礼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都需要借助于特定的仪式来实现,他在不同阶段有地位和角色的转换,这些仪式就是人生仪礼。仪礼的目的是标志或帮助人们成功或顺利地度过这些关键时刻,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维吾尔女性与维吾尔人生仪礼关系密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吾尔女性自身是人生仪礼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享有者,在维吾尔人生仪礼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维吾尔女性在维吾尔人生仪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在人口较多、关系复杂的传统大家庭中,维吾尔女性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是家庭关系的协调者,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其人生仪礼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维吾尔女性在人生仪礼中扮演的角色

(一)分娩礼的祈福者和见世面礼的享有者

维吾尔人生仪礼的诞生礼包括分娩礼、命名礼和摇床礼。生育是女性传统角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其成为完整社会人的最终体现。举行分娩礼时,作为仪式的享有者,生育的妇女在仪礼庆典中获得应有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而请来做祷告的妇女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受人尊敬的人,这两种角色在分娩礼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产前一个月左右,孕妇被娘家人接回去,请来邻里几位年长多子女的妇女为其做“都瓦”(祷告),祈求真主保佑孕妇平安生产,祝福母子健康。见世面仪式中,妇女因生育而成为仪式的享有者。维吾尔族妇女生完第一个孩子40天后,父母为她准备耳环、戒指及一套新衣,并举行见世面仪式。仪式当天,产妇把许多小辫子合梳成两条辫子,不再留额发,并首次抹粉、擦胭脂,而在此之前姑娘是不准化妆的。见世面仪式标志着她正式进入了成年妇女的行列,成为受人尊敬的母亲。分娩礼中为孕妇做“都瓦”的妇女成为仪式的祈福者,分娩礼的孕妇和见世面仪式的产妇作为仪式的享有者,在仪礼中扮演了非她莫属、不可缺少的角色。

(二)摇床礼中的儿童保护神和守卫者

全文阅读

强化文明礼仪教育,构建健康美丽人生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对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三种对策,使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互结合,努力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的优美氛围,构建学生的健康美丽人生。

关键词: 文明礼仪 教育 健康人生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小学德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多有偏颇之处,如脱离儿童实际,口号式的东西较多,抽象的大道理较多,而实质性、基础性、实践性的教育则太少,特别是文明礼仪等的基础道德教育则更少。因此不少青少年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一是家庭结构残缺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自尊心过强。二是家庭教育不当。有的父母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教育,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孩子表现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

(二)社会因素。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很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礼仪观念。一是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着负面影响。二是来自网吧、游戏机厅等娱乐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加上部分网吧、游戏机厅经营者违规经营,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网、游戏中,甚至通宵达旦。三是校园周边各类商店违规经营现象十分普遍,引发学生畸形消费。四是社会对不良少年帮教缺乏有效的办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算不上违法犯罪,学校教育效果不大,最后导致越陷越深直至违法犯罪。

(三)学校因素。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礼仪教育的主渠道,是传播文明礼貌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开展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实际上,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不重视培养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把礼仪教育排斥在外。另外,学校教育方法简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青少年的礼仪观念。

二、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