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工作汇报

人才工作汇报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生局人才工作汇报

县人口计生局__年贯彻落实人才规划、促进人才发展工作汇报

__年,我局坚持以十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国家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和人才成长客观规律,以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人才队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人口计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建设“四新襄垣”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统筹全县人口计生网络体系建设,确保基层人口计生工作机构、编制稳定和人员待遇落实。围绕人民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需要,科学整合现有资源、适当拓展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功能,将计生家庭老年服务、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范围。

一是实行职业发展鼓励政策,积极推进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落实国家、省、市人口计生委关于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要求,积极逐步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开展计划生育专业中级技术职称考试和培训工作,鼓励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执业制度。

二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大规模培训生殖健康咨询人员。扩大宣传倡导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宣传倡导、行政执法人才应对新兴媒体能力的培养,提高面对媒体、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

三是加强乡镇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与县委党校联合立项,合作举办乡镇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人口计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培训班,开展人口发展战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发展专题培训;结合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思路方法转变,完成对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任务。通过创造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加快培养人口计生事业发展急需重点人才。

四是规范和完善村(居)计生员聘用制管理模式。依法落实报酬待遇,加强群众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诚信计生和“争创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活动”。加强计划生育协会的建设。

今后,我们将继续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达到人才资源总量逐步增长,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的目标。(编辑:圆圆)

全文阅读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汇报

为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为我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年度我乡继续开展“一手抓科技,一手抓人才”工作,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现将我乡本年度人才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基地、完善设施。

一是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乡政府集思广益,筹资16万元在乡政府建起了60㎡人才超市和十一个村村建起了“农村书屋”。书屋配备有书桌、椅子、书架,电脑、电视机和DVD等硬件设施,并安排专人管理。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读书制度、书屋借阅制度、科技培训制度、读书实践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用以鞭策管理人员尽职尽责,让广大社员同志们能够以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制度监督管理员履行职责。三是组建了一支11人的读书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调研,从农民朋友口中知道他们关心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购买、收集相关书籍。目前人才超市和农村书屋共有藏书9000余册、音像制品200余套;其中,各类农业科技书籍6000余册。

二、以科技为依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业。

一是绿色蔬菜产业。以“兴和润”、邓召进等蔬菜种植业主为带动,新发展蔬菜3000亩,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0余亩。筹资100万元在蔬菜核心区完善道路水系建设,并帮助业主安装了40盏平振式“灯光杀虫”设备。成功将“红涪”牌蔬菜申报为绿色食品,蔬菜成为全区第一个绿色农产品,为蔬菜进入全国市场扫清了障碍;积极发展、壮大果蔬协会和开创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果蔬协会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百强协会。二是绿色生猪产业。高金公司在产业园投资1.5亿元建成占地500亩,集良种场、扩繁场、育肥场为一体的丹麦式生猪养殖示范场。年1月至6月底,整个猪场已出栏育肥猪20000头,高金二期建设全面竣工,在这同时可士可公司也新建了1个优质猪场,共8栋,200余间圈舍;预计年出栏生猪上千头。高金三期工程“养殖能手培训综合苑”正在规划建设,建成后乡将成为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的最大教学实践基地。目前我乡在现代农业示范片的核心区域内已发动了丹育猪养殖户60户,存栏寄养丹育猪1000头。三是优质柑橘产业。按照“四园”规划,引进可士可果业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占地2000亩、年出苗200万株的全省最先进的优质柑橘种植及幼苗培育基地。(其中:堆料场2600平方米、育苗场4万平方米、采穗圃3000平方米、钢架温室大棚2000平方米);投资1.2亿元、占地200亩的NFC橙汁加工厂正在筹建中,已新植柑橘1500亩。四是特色乡村旅游观光产业。引进长龙林业有限公司在东山村、西堰村投资5000万元租地1200亩,建起了全国最大的中华红叶杨育苗及速生林基地。公司目前正筹划林间养殖及旅游开发项目,茂盛的千亩红叶杨引来了成百上千的白鹭栖息,同时也吸引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光临,目前市“摄影家协会”和“新闻摄影家协会”将红叶杨基地作为市首个外景基地。政府搭建平台,6名大学生村官开创了“思创苑”农家乐,展现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全乡初步形成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相交汇的特色乡村旅游。

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人才开发。

一是乡党委、政府根据村级班子建设实际,创新村支书任职“四模式”(即:下派乡干部、回引企业老板、启用乡土人才、重用终身奉献一线的老革命任村支书)。其中金垭村在今年换届选举中,启用了大学生田晶晶进入村支部书记候选人行列中,并公平竞争成功。二是市、区两级政府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我乡实际,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了对口我乡农村人才的培训计划,在东山村成立农民工培训学校,一年来共办短期培训班11期,共培训农民工300余人次,初步呈现出了以涉农部门为主、多部门合作;以专业协会自组织为主,乡政府给予支持的培训格局。全乡通过阳光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就业培训、温暖培训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电焊、建筑等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组织培训1000余人次。我乡农村劳务流动以对外输出为重点、农村内部转移和回乡创业并举的三大格局,年,全乡转移和输出劳动力10000余人次,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劳务总收入达7600余万元。劳务输出不仅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也起到了培养农民人才的作用。农民在打工挣钱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相当一部分农民由单纯的“打工者”锻炼成为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才,然后回乡创业,在当地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回乡人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现象引发了“人才回引”的新理念,“人才回引工程”作为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我乡东山村就有36名打工者回乡创业,他们已成为我乡农村人才开发的一个亮点。

全文阅读

民营局人才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区委组织部通知要求,现将2013年以来我局人才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一、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2013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魅力、和谐的现代化新”总目标,加大企业协调、指导、服务、扶持力度,强化人才工作创新和措施落实,重点放在着力实现“五个一批”上,切实推进全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一)开展民营企业人才情况调研走访活动。2013年,由局长亲自带队、组织全局精干力量,深入辖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采取听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对辖区生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公司、金融资本集团公司、试验机技术有限公司、继、压力容器等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走访调研活动中注重认直听取企业人才工作情况汇报,详细察看有关政策和资料,广泛征求企业在人才引进、教育、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掌握企业人才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和不足,广泛宣传各级人才政策。在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库,搭建人才信息沟通平台,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区各级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学习人才政策、掌握人才政策、用足用好人才政策。

(二)积极开展“企业家队伍建设推进年”活动。紧紧围绕“建设繁荣、魅力、和谐的现代化新”总目标,加大企业协调、指导、服务、扶持力度,强化人才工作创新和措施落实,切实推进全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家加省、市企业家高层管理培训班(EMBA、MBA)、经营论坛、“产学研”洽谈会、技术人才培训班、“民营经济发展年会”等各项活动。充分利用我区在财经大学、大学等驻地高校建立的培训基地,帮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训和引进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二是认真做好人才评优和推荐选拔工作。分层分类建立民营企业家人才库,从中择优向“企业英才”、“英才”、区“金融商务人才”集聚工程等人才项目积极推荐。加强对入选人才的联系、沟通和服务,认真落实好上级给予的政治、培训、津贴、资金支持等各种待遇,激励民营企业家发扬以“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为核心的“优秀建设者”精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多做贡献。三是加大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宣传。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大力倡导"诚信廉洁,依法经营,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带动民营企业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社会环境。

(三)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搞好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一是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局人才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其它成员为副组长,科室主任和部分企业相关负责人为组员,局办公室主任为联络员,形成了机关、企业人才工作网络,具体负责上级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和人才工作开展的组织实施。二是及时报送人才工作信息。制定全年人才信息报送计划,成立人才信息报送工作小组,由联络员按计划组织信息员及时报送人才工作信息,注重报送时间和质量,每月报送信息不少于2篇,年终总结讲评,对优秀信息报送人员进行奖励。三是指导民营企业搞好人才服务管理工作。指导各类民营企业根据自身人才需求,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和教育培养活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公司积极引进海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发展急需紧缺创业人才;金融资本集团公司联合中国农业银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省工商业联合会,聘请近百名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从财务、企划、人资、培训等方面为企业员工和会员提供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东侧试验机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技术练兵和比武,对技术出色、业务精通、技术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好的员工给予重奖或培训、津贴等激励政策支持,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四是圆满完成《关于加强非公经济体企业科技人员管理》提案答复工作。在深入调研走访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科协、区经信局等有关部门和东侧试验机技术有限公司、压力容器、继、时代试金、大可汽改装等民营企业,仔细了解掌握上级和区有关政策、规定、办法和工作措施,听取企业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给予了提案政协委员圆满答复。五是搞好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帮助驻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重点民营企业建立实施全方位跟踪服务和“包企驻岗”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搞好对驻区企业人才引进的服务,详细了解掌握辖区民营企业人才底子、工作现状、人才需求、人才流动等情况,以及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和引进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意见建议,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或成立工程(技术)中心,为企业发展创新动力、搭建平台、开辟空间。广泛开展“激情创业”宣传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和区直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创建绿色审批流程和通道,打造投资项目审批无偿代办服务“金名片”。为20余家入驻民营企业提供无偿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组织代码等行政审批许可手续80余件次。广泛开展“深入基层、服务企业”调研走访百家企业活动。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结合每个企业自身实际,采取一企一策,在用工、用地、融资贷款、产业政策、专属服务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和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30余件次。

2013年我局的人才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在不足和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工作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部份民营企业对上级人才发展政策和工作措施不甚了解,开展人才选拔推荐工作的积极性还不高。二是仍需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方式,民营企业点多、面广,隶属关系复杂,需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未完全建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形式和手段还不丰富,仍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留人难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文阅读

人才建设工作汇报

自去年9月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街道党工委在区委组织部的部署要求下,结合社区实际,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一、基本情况简要介绍

*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中部,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居民3.2万人。主要管辖*、郎茂山两个我市最早拆迁安置的老居民小区和泉景四季花园、卧龙花园、天润苑、山水家园等中高档次的新建小区;老居民区存在“下岗职工多、流动人口多、特困家庭多”的三多特点,新建小区呈现“白领阶层多、省市直机关干部多”的特点。无论从居民构成还是社区建设水平,*街道基本涵盖了我市新老社区的各要素,因此在我们办事处开展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特点突出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指导有力。上至区委组织部,下至街道办事处,对此次试点工作都非常重视。组织部的领导多次到办事处督促指导,帮助我们出谋划策。街道党工委将社工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科学安排,专门成立了“*街道办事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街道处以上领导干部、各科室负责人、各社区党总支书记组成,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二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试点工作开始后,我们在社区内以黑板报、悬挂横幅等形式大力宣传社工工作,还充分利用科普大学、党员活动日等时机向居民介绍社工人员、宣传社工知识,让居民逐步认识和接纳社会工作者,现已初步形成“有困难、找社工”的氛围。

三是科学设置,注重实效。为了能够将岗位设置得科学合理,切实做到符合群众需求,我们走访入户360余家,发放调查问卷520份,采集信息185条,为顺利开展社工试点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全文阅读

医保局人才中心工作汇报

2013年,区人才中心在局领导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各个科室的帮助、支持下,认真履行自身职能,按时保质的完成了局里下达的目标责任。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特总结如下。

一、健全管理体系,规范档案管理及养老保险缴纳工作。

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事工作紧紧围绕全局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人事政策,从自身上转变服务观念。在原有的人事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性化管理服务,对新办和续约的人员,以书面形式提醒下次缴费时间、须归档的材料等有关注意事项,同时对欠费人员加大了催缴力度,缴费通知已全部通知到单位,自由职业者缴费通知已下达70%,并陆续到人才中心办理缴费手续,截至目前2013年收取人事费319740元,在人才中心存放档案人数7470人。

根据局系统安排,为进一步规范档案及养老保险缴纳的工作管理,我们从8月开始,对在人才中心缴纳个人保险的365人及缴纳保险的86家单位逐一通知,并限定期限来人才中心办理相关手续。现已有270人前来办理保险转行手续,单位代缴保险业务都已全部转出,由单位自己从网上缴纳。

二、精心组织准备,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大中专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今年7月至10月是大中专报到时间,为了方便大中专毕业生报到,我们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咨询窗口,认真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向毕业生及其家长详细解释毕业生报到程序及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随来随办,实行延时服务,为毕业生报到提供“一条龙”服务。我们通过现场咨询和电话咨询的形式为500余人次答复问题。我们还积极做好毕业生人事工作,向毕业生详细解说人事的内容、作用及办理程序,并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人事服务。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毕业生档案接收,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根据市局要求,2013年度大中专毕业生人事档案直接存放区级人才交流中心,2013年来我们共接收1500份大中专毕业生档案,我们充分利用时间把毕业生的信息录入到电脑,以方便毕业生档案查询及转移等相关手续。

全文阅读

科技与人才活动周工作汇报

2014年我县科技·人才活动周紧紧围绕“科学生活创新圆梦”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突出科技、人才支撑发展和科技惠及民生两大主线,按照“四紧贴”(紧贴三农、紧贴社区、紧贴学校、紧贴企业)工作方针,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国家、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及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一、取得的成效

1、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共组织社区科普宣传活动5场(次),展出各类挂图13类,分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咨询500余人。

2、科普惠农行动及科技专家下乡进行灾后重建辅导。全县共组织科普惠农行动20场(次)。其中,组织水稻插秧机技术培训4场(次),灾后毛竹生产经营管理培训4场(次),果园灾后管理技术指导3场(次)。全县农民参加培训和现场观摩3200多人次。

3、科普进校园活动。各中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出了一期科普专题黑板报。开展了“科学用眼,防止近视”、“科学膳食,给我们带来健康”、“身边的科学”等专题讲座。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7300多人次。

4、科技进企业。组织了企业座谈会一期,参与的企业代表26人;深入企业15家,共解答企业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28件。

5、防震减灾科普系列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制作地震宣传PPT课件一期,在学校举办地震知识宣传5期,利用移动短信平台发送地震知识短信14条,悬挂横幅26条,张贴标语1000多张。此次地震活动宣传预计受教育人数可达20000人以上(手机用户较难统计)。

二、主要做法

全文阅读

市环保局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汇报材料

近年来,按照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资源开发工程的实施意见〉的实施办法》(乌党办发[2004]32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为全面提高全市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硬、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我局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实际,从挂职锻炼、继续教育、竞争上岗三方面入手,全力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局人才培养工作上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汇报如下:版权所有 一、主要做法

(一)抓思想,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在工作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见突出,环境保护管理职能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面越来越广。为适应新时期环保工作的要求,2003年以来,我局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主要领导特别要求全系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0万元资金作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同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通过典型引路、制度保障等措施,使全系统干部职工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有力手段。通过培养人才,加强环保队伍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管理水平,为我市的环境保护事业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二)抓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一是在学习方法上,抓载体,改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采取了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二是在学习形式上,采取上半年自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下半年利用每周五下午学习日进行学习,学习中把较新的环境管理理念和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相结合,从学习中找差距、找不足、找努力方向。三是在学习措施方面,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分别由主要实施部门、科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主讲,调研报告专题讲座由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环节干部主讲。已有12名同志上台讲座,专题学习了5部法律、法规,座谈研讨了9篇调研报告。新颖的理论学习方法,有效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政治业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使每个人在学习上有压力、有任务、有目标,在全局系统形成了认真学习、深入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使人才培养工作得以深入开展。

(三)抓培训,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版权所有

一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家环保总局及先进地区环保局挂职锻炼。为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更新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理念,全面提高环节干部、业务骨干的业务能力、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塑造一支思想解放、有开拓精神、有创新意识的环保队伍。在市委组织部、自治区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以来,已分两批从全市环保系统中选派了25名科级干部、业务骨干到南京市环保系统、2名同志到自治区环保局挂职锻炼。去年选派了两名科研骨干到国家环科院挂职锻炼,选派了60名干部职工赴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并与该学院达成协议,我局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每年接收20名实习生,学院每年为我局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今年还将选派两名监察骨干到国家环境监察局挂职锻炼,以此形成制度。同时要求每位挂职锻炼的同志都必须带着课题去挂职,挂职归来后,结合我市实际,每人编写一篇调研报告,并在回来后每人搞一次专题讲座。通过高标准的要求,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我市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环保工作经验,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并使未参加挂职锻炼的同志通过参加专题讲座也从中受到了启发,开阔了工作思路。通过挂职锻炼,不但达到了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目的,而且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使我局的政务公开、行风建设、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化建设、内部管理、考核机制等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二是在选派人员进行挂职锻炼的同时,积极鼓励干部职工继续进行大学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的脱产、函授学习,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报销全部或部分学费的优惠政策。目前全市环保系统已有30多名同志正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等高校的环保专业的函授学习,有20多名同志已参加成人自学考试,有3名同志正研读研究生的函授学业。三是在系统内部举办模拟记者招待会,针对我们所掌握的和收集到的目前我市社会各界和公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以质询和答辩的方式,由干部职工质询我局各级领导干部。目的在于让全体干部把这些突出环境问题时刻装在心里,增强干部职工自身素质和应对能力。四是组建了我市环境形势宣讲团,结合部门实际进行主题宣讲。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宣传环保政策和环境形势,努力提高宣讲团成员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我们采取定期轮换宣讲团成员的办法,使参加宣讲团的成员提高了自身素质。版权所有

(四)抓实效,加大人才任用力度

全文阅读

乡镇人才开发工作小结汇报范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为我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年度我乡继续开展“一手抓科技,一手抓人才”工作,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现将我乡本年度人才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基地、完善设施

一是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乡政府集思广益,筹资16万元在乡政府建起了60㎡人才超市和十一个村村建起了“农村书屋”。书屋配备有书桌、椅子、书架,电脑、电视机和DVD等硬件设施,并安排专人管理。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读书制度、书屋借阅制度、科技培训制度、读书实践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用以鞭策管理人员尽职尽责,让广大社员同志们能够以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制度监督管理员履行职责。三是组建了一支11人的读书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调研,从农民朋友口中知道他们关心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购买、收集相关书籍。目前人才超市和农村书屋共有藏书9000余册、音像制品200余套;其中,各类农业科技书籍6000余册。

二、以科技为依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业

一是绿色蔬菜产业。以“兴和润”、邓召进等蔬菜种植业主为带动,新发展蔬菜3000亩,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0余亩。筹资100万元在蔬菜核心区完善道路水系建设,并帮助业主安装了40盏平振式“灯光杀虫”设备。成功将“红涪”牌蔬菜申报为绿色食品,蔬菜成为全区第一个绿色农产品,为蔬菜进入全国市场扫清了障碍;积极发展、壮大果蔬协会和开创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果蔬协会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百强协会。二是绿色生猪产业。高金公司在产业园投资1.5亿元建成占地500亩,集良种场、扩繁场、育肥场为一体的丹麦式生猪养殖示范场。2010年1月至6月底,整个猪场已出栏育肥猪20000头,高金二期建设全面竣工,在这同时可士可公司也新建了1个优质猪场,共8栋,200余间圈舍;预计年出栏生猪上千头。高金三期工程“养殖能手培训综合苑”正在规划建设,建成后乡将成为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的最大教学实践基地。目前我乡在现代农业示范片的核心区域内已发动了丹育猪养殖户60户,存栏寄养丹育猪1000头。三是优质柑橘产业。按照“四园”规划,引进可士可果业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占地2000亩、年出苗200万株的全省最先进的优质柑橘种植及幼苗培育基地。(其中:堆料场2600平方米、育苗场4万平方米、采穗圃3000平方米、钢架温室大棚2000平方米);投资1.2亿元、占地200亩的NFC橙汁加工厂正在筹建中,已新植柑橘1500亩。四是特色乡村旅游观光产业。引进长龙林业有限公司在东山村、西堰村投资5000万元租地1200亩,建起了全国最大的中华红叶杨育苗及速生林基地。公司目前正筹划林间养殖及旅游开发项目,茂盛的千亩红叶杨引来了成百上千的白鹭栖息,同时也吸引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光临,目前市“摄影家协会”和“新闻摄影家协会”将红叶杨基地作为市首个外景基地。政府搭建平台,6名大学生村官开创了“思创苑”农家乐,展现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全乡初步形成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相交汇的特色乡村旅游。

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人才开发

一是乡党委、政府根据村级班子建设实际,创新村支书任职“四模式”(即:下派乡干部、回引企业老板、启用乡土人才、重用终身奉献一线的老革命任村支书)。其中金垭村在今年换届选举中,启用了大学生田晶晶进入村支部书记候选人行列中,并公平竞争成功。二是市、区两级政府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我乡实际,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了对口我乡农村人才的培训计划,在东山村成立农民工培训学校,一年来共办短期培训班11期,共培训农民工300余人次,初步呈现出了以涉农部门为主、多部门合作;以专业协会自组织为主,乡政府给予支持的培训格局。全乡通过阳光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就业培训、温暖培训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电焊、建筑等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组织培训1000余人次。我乡农村劳务流动以对外输出为重点、农村内部转移和回乡创业并举的三大格局,年,全乡转移和输出劳动力10000余人次,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劳务总收入达7600余万元。劳务输出不仅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也起到了培养农民人才的作用。农民在打工挣钱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相当一部分农民由单纯的“打工者”锻炼成为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才,然后回乡创业,在当地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回乡人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现象引发了“人才回引”的新理念,“人才回引工程”作为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我乡东山村就有36名打工者回乡创业,他们已成为我乡农村人才开发的一个亮点。

全文阅读

公司青年人才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根据公司党委部署,按照公司关于人才建设的相关要求,围绕分公司人才建设工作重点,结合我们工作实际,现在向在座的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目前青年人才总量及结构分析

分公司人员构成相对年轻,青年人才学历较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钢结构分公司目前有35岁以下青年人才34人,占分公司人员总量(90人)的38%,占管理人员总量(58人)的58%,其中2002年以前引进的有3人、2002年引进的有15人、2003年引进的有5人、2004年引进的有11人;本科学历10人、专科学历18人、中专学历6人;中层干部和项目经理8人、业务骨干26人。

二、近两年接收和流失的青年人才情况

1、由于分公司成立时间较短,自2002年正式并入总公司以来,我们共引进青年人才34人,其中应届大中专毕业生18人,工作2~3年成熟人才16人,仍然存在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分公司磨练两年,羽翼丰满后就流向工资待遇较高,福利较好的外企、私企或事业单位的情况。

2、分公司成立后共有8名青年职工离职,他们全部为仅在分公司工作1~2年的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以设计岗位人员离职情况更为突出,离职人员总数是现有设计人员的一半。从离职原因分析,8人中有3人属于追求更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而流失,有1人出国留学,另4人是由于分公司双向选择后认为不适合分公司要求而被淘汰的人员。

从以上青年员工流失原因可以分析出,我们部分的专业技术岗位工资与市场价位存在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减少人才流失,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经就成为分公司党政工作的一项重头戏。留住人,还要留住心,仅仅靠着一纸合同是不够的。给青年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一份有发展潜力的培训计划,都已成为我们的筹码。而与此同时,加强青年政治理论学习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青年自身修养,服务青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亦成为我们政治工作部门的首要任务。

三、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全文阅读

地区人才工作考察情况汇报

近日,区政协组织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区人事局、区经发局等部门和区政协办公室有关同志组成“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构筑人才高地”专题调研组,由王珠瑛主席带队,围绕人才工作“十二五”规划制订,就“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目标、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配套和具体措施、人才工作的机制和平台创新等内容分别赴省内区,市、区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有关学习考察情况报告整理如下,供决策参考:

一、三地人才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为、、三地在人才工作开展方面都体现了氛围浓、手笔大、机制全、平台新、效果好等显著特点,党政领导思想认识、具体政策措施以及人才的社会保障等方面都非常到位,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1.氛围浓。三地党政领导对人才工作都高度重视,都把人才工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了上下一致重视人才、对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如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小组由区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负责牵头开展工作。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的第一个全区性会议就是人才工作会议。同时把人才工作作为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工作绩效考核和督查力度。如引进海外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新人才是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目标考核的核心指标,对此,区委区政府每半年进行一次年中督查,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确保了引才工作高质量完成。

2.手笔大。三地在人才目标制订、投入保障等方面都体现出大眼界、大气魄、大手笔。如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5年投入5个亿”,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教育人才、卫生人才、旅游人才等“9大”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区提出,用5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扶持1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创业,到2014年,使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和引进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新人才的嫁接式企业相关项目的销售总收入超过80亿元;到2020年,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创新创业。把建成无锡集聚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创新创业重点地区。区对进入企业工作并签订三年以上聘用合同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在三年内按引进人才的实际工作月数,分别给予工作生活津贴,其中最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人每月补贴达8000元。同时区还实行了量大面广的人才津贴制,三年内对40周岁以下博士、35周岁以下硕士、30周岁以下本科生每人每月分别补助1000元、300元、100元。这些措施,使人深切感受到三地对人才引进的真诚愿望,对人才队伍的真心关怀,极大地推动了三地招才引智工作的开展。

3.机制全。三地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面、内容详实,既有吸引力又具操作性的人才工作机制。如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激励政策方面:区出台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从资金、工作场所和住房、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给予具体扶持,根据无锡市综合评审意见,分别给予A、B、C三类海外留学归国(来)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100万元、60万元、40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300万元、150万元的风险创业投资;不低于300万元、150万元的资金担保;并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不低于100平方米住房,三年内免收租金;对企业所建市级、省级研发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100万元资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分中心的,政府补贴100万元;对新设立的国家级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政府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资助。对留学人员创办企业,从企业注册起五年内,第一至第三年由政府按企业对地方财政实际贡献额的100%,第四年和第五年按50%给予奖励扶持。在人才保障政策方面:为进一步解决引进人才创业就业初期的住房问题,市制定人才公寓租房补助办法,对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合法劳动合同的紧缺专业人才租住人才公寓给予为期2年的补助,其中对科技领军人才实行全额补助;博士、硕士、本科生分别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每月800元、500元,补助所需资金由财政和企业按60:40的比例分摊。区计划到2010年建设1000套总建筑面积达111258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由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事业单位购买,用于引进人才的流转入住,也可由符合条件的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租赁。在企业人才服务机制方面:区建立了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由政府出资统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派驻到涉及“530”项目的重点企业,采取定人跟踪“保姆式”服务方式,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需求,主动跟进服务,反馈问题,积极帮助解决,做到能快就快、能宽就宽、能倾斜就倾斜,为“530”项目和人才及时高效解难题、排忧虑。这些政策力度都非常大,对人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为三地在吸引人才的竞争中赢得了优势。

4.平台新。在搭建人才工作平台方面,三地也都有创新做法。如在海外人才招聘引进方面,区、区都在海外留学生相对集聚的国家建立了海外人才引智联络站,聘请留学生作为工作人员,负责收集有意回乡创业的留学生资料并做好相关牵线搭桥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区每年都组团赴海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今年5月由区委组织部长带队,率区人保局、科技局和开发区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举办“百人计划”推介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创业经验报告会、创业交流会等形式,赴欧洲留学生最为密集的法国、德国等地区开展引才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区成功设立了海外引才巴黎工作站、海外引才德国工作站,并聘请了一批海外引才顾问;在“柔性”引才方面,区从2006年开始推出“高校教授服务团进”活动,在年初,通过向各镇乡、街道征集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汇总材料后,赴北京、西安、武汉、上海等高校密集的区域有针对性地邀请各地知名高校的教授、专家组成服务团到,帮助区内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今年的“高校教授服务团进”活动中,101名高校教授共走进79家企业帮助解决了102个技术难题,涉及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检验检测等诸多领域。这种政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的方式受到高校专家和企业的普遍欢迎;在服务高层次人才方面,区建立创业导师服务机制。聘请市、区海外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业导师理事会成员担任区内有关“530”项目创业导师,推进区内重点骨干企业、区内外服务机构与海外人才创办企业的合作发展,在企业管理、市场拓展、融资筹资等方面为海外人才创办企业提供帮助。在企业人才培养方面:区推出百名企业家进北大、百名企业骨干再训练、百场培训进企业、百名企业人才读硕博等“四百工程”。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区围绕提高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的入驻率、存活率和成功率,高标准建设一批人性化、国际化、智能化的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推出了开发区科创园、科技社区、高铁站商务区高端服务业载体群和各镇(街道)重点产业为特色的科创园区等创新载体。区在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基础上,已建设层次更高的院士工作站2家。在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方面:区政府在清华大学设立“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期提供2000万元,用于支持清华大学对企业需求技术(产品)和符合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等,并建立了“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相关平台,将区的产业、区位优势和清华大学的科研、人才优势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5.效果好。由于领导重视、政策完备、工作到位,三地人才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至“十一五”期末,三地人才总数都将达到10万左右,“双高人才”、海归人才比重显著提高。如市至2009年底已拥有具备位于国际前沿、市场开发前景广阔、高技术含量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能引领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新能源、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型人物15名。区“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双高人才1100余名,海归人才109名,“530”项目人才93人,依托人才优势,科技创新助推经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2009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5亿元,同比增长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七分类)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26.8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2.5%。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