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陈法金 单位: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江苏沿海三市农业普遍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旅游业特色明显,海洋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9.36亿元,比上年净增4.83亿元,增幅达33.24%;南通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62亿元,较3年前增长80%;盐城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0.8亿元。这些都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条件。
江苏省从2005年引入“创意产业”概念后,在“文化强省”战略推进过程中,各地出台不少的优惠政策,纷纷把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以培育。而在动漫创意产业方面,已先后有南京、常州、苏州、无锡等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是全国拥有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最多的省份。这些都为江苏沿海地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政策和技术支持。
江苏沿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积聚性投入机制
近几年来,江苏沿海地区的文化事业经费虽然总体呈增长态势,但投入依显不足,更多的经费被用于了保证日常运转,而各种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化服务由于资金困难受到较大制约,社会尚未形成多元化和积聚性的投入机制,在“九大文化产业”投入中,基本上都是投资主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性投入,明显缺乏跨行业、交叉性的投资主体,特别是那些高风险的新兴文化产业,由于缺少担保物,没有融资实物条件,银行贷、融资相当困难。
2创意园区少,新兴创意产业业态的形成发展滞后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在建的文化创意园区有3个,每个市平均各有1个,创意园区数量明显偏少。另外,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数字出版、新媒体等被认为是文化产业的新宠,但目前沿海三市的状况是这些新兴创意产业业态的形成发展滞后。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
校园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校园文化通过不断地整合提炼,已经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克莱德•克拉克洪,美国人类学家曾经对文化作出过定义。他指出文化是存在于各种外显的和内蕴的模式当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其中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具体式样,具体样式由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组成的文化基本核心,最重要的是价值。”钦州学院作为广西北部湾沿海唯一一所独立本科院校,置身于广西北部湾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中,对于植根于区域文化之中的校园文化来说应该提炼和汲取区域文化的精华,如典型的海洋文化将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对构建校园特色文化提供了必要的养料;钦州学院校园文化的建构中始终渗透着区域文化意识,在其建立、发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跟影响,校园文化在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的形成和构建从区域文化的传统文化成份中不断提取养分,相互间不断地渗透与交流,从而形成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钦州学院应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如滨海旅游文化、泥兴陶文化等,为大学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体现独特的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二、区域文化资源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
大学置身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中,必然会受到区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区域文化将会影响整个学校师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甚至学校办学特色的各个方面。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高校在构建独特校园文化方面进行了不断创新与发展。如西安科技大学坐落在文化古都西安。雁塔校区毗邻大雁塔、唐曲江文化遗址,新校区坐落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具有深厚秦唐文化底蕴的西安市临潼区,位于新开发的以秦唐文化为主打的国家旅游规划区的重要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秦唐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秦唐文化,形成具有深厚底蕴秦唐文化的校园文化;曲阜师范学院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利用区域文化素材,兴建了孔子文化广场,建立了孔子雕塑及儒家经典石刻等,同时,注重发挥儒学研究的优势,将儒学文化的精华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广泛开设《论语》等传统文化公选课,以传统经典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出了优良学风,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追求真知、不断超越;湖南科技学院以“西山”文化为主线,注重对“西山”文化的培养,坚持用“西山”文化培育学生独特的思想特征和优良的心理特征,铸就了“西山”校园文化特色;广州大学在2007年发表的《广州大学文化宣言》中写到:我们的大学文化应该是区域的,她拥有岭南文化的传统,传承了广府文化的基因;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开放的精神,人文关怀的意识,面向世界的胸襟,豁达包容的气度和求实创新的智慧,发扬光大岭南文化的精髓;上海市金山区的各中小学将本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整合金山地区的区域文化资源,开设了民族特色技艺的课程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稳定性、整体性的制度,继承金山民族文化技艺,形成一套正常发展学校民族特色技艺教育的制度及管理模式。钦州学院坐落在广西钦州市,作为广西沿海地区唯一的公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注重研究的联系,将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进行整合,构建出稳定和谐、容易深入师生的心灵的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钦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地处南海之滨,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广西连接东南亚的重要枢纽。钦州得名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我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故乡,是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钦州坭兴陶之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视分析钦州学院所处区域文化的特性,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并依托区域文化特色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大学文化成为了钦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钦州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区域特色的路径
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钦州学院应该在挖掘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的资源,从特色化发展的角度切入,搭建有效地交流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找准两者契合的对接点,使校园文化在继承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一)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钦州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文化时,深入研究区域文化,大力挖掘区域文化精髓,凝练具有区域文化特色钦州学院新时期的大学精神“海涵春育,鹏举南天”和学校校训“博观内省,达道知行”,并在倡导过程中的对全校老师和学生加以熏陶,并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逐渐形成为师生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钦州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塑造形象、发展内涵、打造特色、办出质量”的治校理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园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严格遵循着校训精神。
一、区域品牌和区域文化
区域品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Keller教授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当一个地区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创造适合的品牌联想时,区域品牌就产生了,而且为顾客提供了选择在该地“消费”的机会(Rainisto,2003)。简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品牌能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影响其消费者行为。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上。陆国庆(2002)从提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角度,最早提出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成功案例分析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孙丽辉对区域品牌化研究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视角与领域等方面对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而在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夏曾玉以温州为例,指出政府扶持,行业协会约束,企业集群优势是区域品牌建立的三大关键因素。Kavaratzis(2005)认为“:区域品牌是功能,情感,关系和战略要素共同作用于公众的头脑中并产生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多维组合。”Zenker和Braun认为:“区域品牌是基于一个地区的视觉,言语和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目的、沟通、价值观念、地区利益相关者的总体文化和区域设计上,从而在消费者脑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区域品牌是地域内相关主体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也是该地区的标志和象征。区域文化的界定。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组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张佑林,2007)。区域文化是区域内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可以分为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和区域精神文化(双传学,2006)。区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区域主体的活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各环节,它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思维等。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各个区域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历史传承的产业以及当地人们生产方式的偏好不同,形成的产业以及区域品牌内涵也有相应的差异。区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过程,今天区域的发展历经历史的变迁,依然有区域过往的影子和发展。以温州为例,温州人善经营,自古以来商业文化浓郁。与它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温州是典型的沿海港口城市。宋朝时期就有部分人从事手工业,将生产的小商品出口海外。当时的温州人已经有品牌意识。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如今温州依然保留原来商业文化的精髓,并且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和知名的国产品牌。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时代创新性。虽然区域文化带有一定历史传承性,但并不表示它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区域文化也会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动因有很多,包括朝代更替,民族迁移、融合,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等等。例如一向以“人间天堂”“江南水乡”的形象示人的苏州,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水乡文化,秀慧,细腻,柔和。但随时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下,苏州进行了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和“苏州精神”就是区域文化创新的成果和体现。由此可见,区域文化在不同阶段,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时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
前面分析区域文化具有三大特点,即:文化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这三大特点与区域品牌都密不可分。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联想。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品牌的一个部分,区域品牌暗含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沉淀的许多内容又是消费者对该区域品牌的联想内容。学者Kavaratzis在分析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时,提到政府部门在利用区域文化催生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常用的三大工具:地标建筑、标志性活动、名人效应。这三大工具即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文化,同时又是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区域文化成为了区域品牌的内生细胞和DNA。地标性建筑。Kavaratzis说,一个城市或区域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可能仅凭一座建筑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而是要通过当地所有相关建筑,空间和街景元素,包括标识、道路、街道装饰,这些都是区域的独特标签。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特色,风俗习惯,形成一个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就是当地的标志性活动,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等等,这些标志性活动,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每当人们提到这些区域品牌时,就能联想到这些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既是独特的区域文化,又形成区域品牌与众不同的联想之一。名人效应。名人是该地域的名人,利用这个独特的名人,能带来区域一定知名度和关注度。Kavaratzis认为在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区域品牌化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的名人要有足够的知名度,能在目标市场快速地推广开来,并且该名人与区域的联系是可用和可信的;二是名人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三是转移到区域的名人特点应该增强或加固所需的品牌,传递一种对所建立的品牌有现时价值的联系。除了以上三个工具之外,还有饮食文化部分。饮食文化,也是催生区域品牌的有利工具。对于来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而言,吃烤鸭是必备项目。北京通过美食让外国游客更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式餐饮的发展,使这一中国老字号走出国门,扬名海外。这些美食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区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就是在今天发展中,如何将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挖掘出来,区域品牌的创建其实就是一个将区域优势挖掘出来的过程,这种优势就包括悠久的区域历史文化。但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又不能固守过去和传统,还需要创新,将区域文化与时代以及新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学者NickClifton通过欧洲三个地区的实地研究,分析区域产品与区域特色中文化特征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区域营销的作用。Kavaratzis和Hatch(2013)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三者的关系,指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作用。而在衡量区域品牌的模型中,西蒙•安霍尔特提出衡量国家区域品牌和形象的六个指标(贸易出口、政府管理、文化、人民、旅游和移民/投资),也有将文化因素纳入指标之一。由此可见,在学术界,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促进作用。何丽君(2007)在分析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时,将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点,即政治因素、环境依赖和历史传承。其中,环境依赖又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而历史传承指的是历史、声誉、故事、文化等等具体内容。张保英(2012)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因素在区域品牌传播中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持久、深厚和潜移默化的。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具体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学者Kavaratzis和Hatch从动态视角分析区域品牌化过程。他们认为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是区域品牌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三个变量,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互相作用,区域特色能有效地表达对区域文化的理解,而区域文化中又可以通过植入新的含义和象征改变区域特色;区域特色与区域形象之间也是一组互相作用的变量,发现他人心目中该区域形象和期望,凝练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区域特色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成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区域特色就是最终区域品牌的内核,是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和理由。从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的作用,对区域品牌化的影响机制。基于上述模型,借鉴品牌构建的一般过程,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构建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中不考虑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只考虑区域文化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路径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从区域形象方面,另外是从区域特色上体现。形象和特色又可以互相影响和作用。区域文化是建立区域特色的来源;而区域特色是区域文化的侧面反映。区域文化在塑造区域形象时便于拉近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区域形象是区域文化的具体化。区域文化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参考;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进行补充,更新。
(一)区域文化构成区域特色
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的相互作用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Keller所说,要将区域像产品和人一样营销出去,成为品牌。区域特色是区域管理者为建立区域品牌,而希望在外部受众心中所传达的区域形象,与品牌识别的概念相似(品牌识别是由品牌所主导,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所建立的一种形象)。但是,通过区域特色所传达的形象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发挥。区域特色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包括当地的历史、风俗、名人、特产等。区域文化也是区域特色的来源之一,常常被当成是建立区域特色的基础和工具。因此一些城市在打造当地旅游品牌时常常会借用区域文化作为卖点。另一方面,区域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文化。而区域特色是区域品牌的核心以及差异化的关键。从第一条影响路径中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间接影响作用。
摘要:区域品牌对于获取外部稀缺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都将发挥重要影响。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影响力和作用力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应把区域文化作为切入点,探讨文化因素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影响机制,并以文化视角探寻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品牌;区域文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88-03
区域品牌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总体声誉,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和可识别的特征。良好的区域品牌和形象对于获取稀缺的外部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逐渐意识到区域品牌重要性。大到国家,小到地区,都因为区域品牌而享誉各地。近年来,学术研究也开始关注区域品牌成长路径和影响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备受关注。区域文化依托独特的区域地理人文环境,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对于区域品牌的重建和进一步发展都意义深远。
笔者立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路径,分析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深层关系,讨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作用,最后,利用关系模型,从区域文化视角为区域品牌建立提供策略性建议。
一、区域品牌和区域文化
区域品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Keller教授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1]当一个地区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创造适合的品牌联想时,区域品牌就产生了,而且为顾客提供了选择在该地“消费”的机会(Rainisto,2003)。简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品牌能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影响其消费者行为。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上。陆国庆(2002)从提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角度,最早提出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成功案例分析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孙丽辉对区域品牌化研究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视角与领域等方面对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2]而在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夏曾玉以温州为例,指出政府扶持,行业协会约束,企业集群优势是区域品牌建立的三大关键因素。[3]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当前,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区域文化的作用,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让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
1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识、习惯、道德等的复合体。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经过很长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人们某种性格和特质。所谓的区域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人群所拥有的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民族艺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人类生产水平以及长久的历史积淀所决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区域文化观念,它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人们普遍只重视技术、资本这样的有形要素,却忽视了对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分析和运用,这样的结果往往都事与愿违。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1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及数代人的共同选择所最终形成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地域发展的深厚底蕴。它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激发出了各种活力,营造出了一个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我国广大疆土里的不同地域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地域经济总是藏着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如长江三角洲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这是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完美契合的必然结果。又比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是岭南文化和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的产物。
2.2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摘要: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文化与经济两者共生互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经济与文化两者是同步发展的,因为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都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空间之内,并且不同地区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文章主要就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文化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区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了一个地区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管理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等各种非物质性因素。对内,区域文化拥有共性;对外,则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昨天的文化成就今天的经济,今天的区域经济则是弘扬昨天的文化。江苏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文化传统,江苏凭借着沿海、沿江、沿湖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其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创造出了良好的物质文明。同时又凭借其所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中,英国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做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的复合整体。”而哈耶克则认为文化是一宗通过习得的行为规则所形成的传统,这些规则可能是起源于人类所拥有的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知道应该做什么或者是不应该做什么的能力。虽然对于文化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却有共识,那就是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以及精神等多个层面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文化的内容不加价是包括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其他的物质产品,同时还包括有最为基本的价值理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等促进了不同特色的区域文化的形成,并形成了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各地的政治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不断的进行演变,不同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以及频度也存在不同,同时不同地方在长期以来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促使处于不同地域内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却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与风土人情,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部分地理区域中出现了相似或者是相同的文化特质,处于这个地理区域中的居民的语言、、艺术形式、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都出现了一致性,而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在在某个区域内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综合,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对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进行了反映,同时也是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殊,与其他地区的区域文化存在有区别。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恶性竞争往往造成重复建设、交易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甚至互相拆台、以邻为壑等诸多问题,从城市竞争走向城市合作则是城市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影响城市区域竞争与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见利思义”、“和而不同”,就是既承认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异,又要寻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以对话、沟通、协调的“和”来化解对抗、误解和冲突的“争”,就是在不损害区域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来追求城市个体利益;要重建区域文化认同,发展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实现竞争文化与合作文化的平衡,使得合作成为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自觉行动。
一、区域文化认同的概念及其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历史、生活方式、军事等各方面的差别,在各个地域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情感认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角度,我们称其为区域文化。如果将中国文化看作是根文化的话,各个区域文化则是其枝文化。人们早已经注意到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别。譬如,在哲学思想上:有“南老北孔”之说;在思维和性格上:有北人厚重、南人机灵之说;在生活方式上:则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南经北政、南拳北腿、南骗北抢”之说。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不同特色的文化,对饮食文化有如下描述:“海南人食鱼虾,北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厌其膻;河北食胡葱蒜韭,江南畏其辛辣,而深不自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中国的各个区域文化共同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建构,他们是中国文化统一的精神特质下不同的表现形式,既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又分担了它的风风雨雨。
如果我们考察并对比一下世界各国或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我们就会看到,相同的经济制度与发展模式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中可能会产生极为不同的结果。非洲的尼日利亚实行的是与欧洲相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上的民主制度,然而经济发展的结果却差之千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实行了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是芝加哥学派开出的自由主义的药方,却都没得到想要的结果。观察中国内部的不同城市区域就会发现,但凡区域文化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合作较好的地区。比如:长三角有吴越文化,珠三角有岭南文化,京津冀有燕赵文化和京派文化,胶东半岛有齐文化,川渝有巴蜀文化,湖北有楚文化,河南有中原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不同的区域文化还造成中国不同地域间巨大的发展差异。比如:浙江温州和广东汕头,都是位于中国东部的小城市,汕头还是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自然地理条件也优于温州,现在的状况是汕头由于出现诚信等问题在日益沉沦,温州却迅速走出假冒伪劣的阴影而蒸蒸日上。对比一下京津冀城市区域和长三角城市区域,后者发展神速、合作日益深入,前者发展较缓、貌合神离,都有文化的因素在里面作怪。
认同(identity)一词在本源上是指同一性,指在三段论中两个或多个元素之间可以彼此替换而不改变其真值的一种关系。心理学中则将之理解为一种心理机制,一个人据此有意或无意地将另一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归属于自己。认同也是一个识别象征体系,用于界定“自我”的特征以示与他者的不同。特定的文化认同,成为个人或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一个人可以从属于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因而文化认同也是复合型的,族群、地域、阶层、宗教、阶级等都可以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人们对一个较小单位认同的同时并不妨碍对较大的单位认同,比如一个人可以宣称他是上海人,并不妨碍他宣称自己是长三角人或者中国人。
区域文化认同对城市区域合作可能产生很大影响。据有关专家估计,从全球范围来看,大约只有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的问题而搁浅,与之相对,大约有70%的失败是由于跨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1]。塞缪尔•亨廷顿对区域合作的经验研究表明,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走得最远,能够建立起区域共同市场和经济政治联盟,就是因为欧盟区域内以基督教文化和新教伦理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和人文基础;而多元文化的区域组织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几乎都在区域合作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就因为其缺少文化的认同基础。正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认同,才使欧洲从低层次的自由贸易区逐步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机制协调并上升到货币联盟[2]。从欧盟内部的例子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与瑞典南部的马尔莫市在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上更为接近(注:马尔莫地区原属于丹麦,1657—1660年被瑞典吞并),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趋同的大趋势,使得丹麦和瑞典的官方边界逐渐消隐,结果马尔莫地区与哥本哈根(而不是与本国的斯德哥尔摩)形成了一个经济合作区。反过来,不能取得文化上的认同感也可能导致区域合作的失败。土耳其在1988年即已提出加入当时的欧共体,至今未能如愿,一个不言自明的原因是欧洲人无法认同信仰不同宗教的土耳其人为其同类。土耳其人要如愿成为欧洲人,就要获得欧洲人的文化认同,要跨越文化的、心理的、历史的障碍。2005年5月29日法国公民投票对《欧盟宪法条约》说不,6月1日荷兰更以63%的反对票否决了该宪法,显示两国人民还没有形成对于欧盟政治统一进程的认同。这说明欧洲人虽然在宗教上和基本的价值观上能够找到基本的共同点,然而欧洲各国人民对于本国民族文化或者区域文化的认同可能会超过对于统一的欧洲文化的认同,各国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加上有关就业机会等其他非文化的因素,完全可能成为欧洲进一步实现一体化的障碍。因此早期欧洲一体化的设计者法国人让•莫内(JeanMonnet)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预见到将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于是有如下的名言:“如果我们可以重新开始的话(注:指欧洲一体化),让我们从文化开始吧。”[3]
二、以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区域合作与发展
城市区域合作,从经济目标来讲,无非是要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合理的城市体系及城市间有效的产业分工体系,从城市政府的角度来说,无非是城市间共同合作来解决一些单靠一个城市无法解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和交通、通讯问题。但是,城市区域合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现实中的人并非纯粹的理性经济人,他还是一个“社会人”或者说是“文化人”。其决策受到制度的制约和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时甚至超过对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比如,香港与广东山水相连,具有相似的区域文化认同,因而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有大批香港人携带自己的资金、技术回到珠三角地区投资创业,前店后厂,粤港合作进行得轰轰烈烈,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并最终促成了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形成。这种现象并不能仅仅用国内的劳动力低成本来解释,因为东南亚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更低,而在中国各大区域的相互比较中珠三角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在劳动力的成本和质量上均不占优势,而惟一的解释就是粤港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以及双方人民基于亲缘与地缘关系的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就京津冀城市区域而言,北京作为数百年中国政治中心而形成的京派文化与主要是津冀地区草根阶层精神特质反映的燕赵文化的显著差别,使得三地之间难以取得文化上的认同感,城市区域合作难以取得进展。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北京与津冀之间尽管地理上非常接近,但北京流向上海的资金远远高于流向津冀的资金。可见,区域合作中,无论是中观层次的城市合作,还是微观层次的企业合作,都无疑受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巨大影响。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促进城市区域合作,反之,如果一种区域文化无法取得区域内人民的认同,城市区域的经济合作必定受到阻碍。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区域文化是影响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逐渐发现,一地区的文化理念、文化习俗、文化网络、知识人力资本的落后,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指标的落后。在文章中,区域文化主要分为文化理念、文化习俗、文化网络、知识人力资本四个文化因子,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终表现为四个文化因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文化因子;产业结构;区域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40年代起,区域经济就已经被纳入到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范围之内,国外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已经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用丰富的著述研究对劳动、资本、技术、专业化和分工等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如哈罗德、多马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这一模型以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且劳动和资本的比率不变、技术状态不变等为前提,提出了资本积累和投资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索罗、斯旺、丹尼森等人提出了技术进步论,一方面认为技术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看待。至80年代后,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学家提出了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以人力资本作用为核心内容的外在性增长模式,该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的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分工、政策、资本、技术、制度、创新等单因素、或两个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独独“文化”这一因素却一直被学者们所忽视。
从发展经济学研究来看,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当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皆能在世界自由流动,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了这些基本生产要素后,工业化仍然没有实现,发达国家经济在国际化大环境下已更上一层楼,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仍举步维艰。二战后60年过去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同趋扩大的趋势。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并没有发展起来,而没有资源的一些小国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反而腾飞。再看中国的情况,为什么同样处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资源贫乏的东部地区能够迅速崛起,而自然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却举步维艰?为什么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不能就地创业或就业,而东部地区的普通农民却能够在中西部找到新的经济发展的空间?所有这些问题,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里,都无法找到圆满的答案,而要从文化角度来寻找其长期的原因。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是经济活动的行为导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区域文化的内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似乎“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了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而从狭义看,通常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H.H.Stern,1992)。
摘 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无序竞争、非均衡发展以及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其中有政府的原因、市场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而在人这一因素的外表之下,便是文化的影响。文化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从而文化既是影响区域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对四川省区域文化的内涵的分析,指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四川省区域文化是如何影响四川省的经济增长的,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来说明四川的区域文化如何更好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经济;区域经济;巴蜀文化;相互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就在这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背后,也带了很多负面的效应,譬如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种种矛盾不断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固然有政府和市场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而影响人这一因素最重要的便是文化。从而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分析在一个区域中,其文化对于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如何影响的,旨在了解并明确地区文化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规律以及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试图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区域文化方面下的建议。
1.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1.1 区域文化
文化是从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发展出来的概念,曾经指的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历史上,对于文化为和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美国的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理解为:文化是人类或某一社会整体所共同认可的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语言、价值观、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书《原始文化》中指出:文明亦或是文化,对于其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包括了全部的信仰、知识、道德、风俗、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理解和认可的任何其他的技能和习惯的统一体”。
由于文化的主体是人,并且人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文化。这一文化所波及的范围也是包含在一定的地域之中,很难超越出这一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是在这一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相互的交际方式之下形成的。区域文化持续的、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的人们,人们的价值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经济上的行为活动都受其影响,而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习惯、生活风俗、人际关系、政策制度的不同。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紧密联系,逐渐加强,成为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目标。文化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后盾,由于地域差异,地方文化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学习相关概念,了解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目标;经济;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05;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相关概念
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又是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 ,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区域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下,包括地势、环境、产品需求、风俗、科研等等各个方面一定存在着不同的区别,它在不同的地方变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有些地方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有些地方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举例说明,A地区人口众多,没有山,没有水,土地多,人们思想观念薄弱,以种地创收入,根据地方的需求,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依旧传统思想,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B地区人口少,有旅游产业,交通发达,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很高,人们在追求价值观的时候思想意识达不到觉悟高,地方经济水平逐渐增高。通过两个地区的对比,不难发现,这种结果是由区域差异、环境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众多方面造成的,分析两个地区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A地区首先,根据当地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人口和土地多可以招商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招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让企业来这里投资,餐饮、交通、物流等方面,最重要是要求政府开一些辅导班,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价值观。B地区,人们思想意识超前,在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改进方法,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联。由于各个因素,如人的素质、居住的环境、需求不同,造就了非常大的文化差异,制约着经济发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过程决定的,区域文化的特点、构架、因素等各个方面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状况的高低。地方产业文化的发挥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环境不同,地域差异,表现出文化的特征显然不同,因此地域差异的原因发挥出不同的功效。从而区域文化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状况的高低。各地区文化的差异不同,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价值观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强,反而,文化价值观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