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五普法含义

七五普法含义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方文化异同

内容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中西方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组数字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以求在对外交往中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方数字文化异同

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汉字的数字有小写和大写两种。

数的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而得来的,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明始于创造文字,文字的创造始于数字(赵世开,1999:172)。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次序外,还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段,使语言凝炼、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在科学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计算,毫厘分明,精确严谨,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语言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泛化,抒情达意,增强语势,是虚数。数字的观念在各个民族中都渗透在它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比如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艺术、政治与习俗、神话传说与巫术迷信等。我们只要读读中国古代文献,不难知道诸如“五行八卦”、“两仪生四象”、“阴阳六爻”、“人道六制”、“七夕”、“七日来复”、“八方维纲”、“金钢”、“九阳”、“九州”、“十干”、“十恶”、“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三十六计”、“七十二行”等这些含有神秘色彩的数字。英语中也有一些这类词语,比如有"HolyTrinity","theThreeFates","FivepointsofCalvin","SevenagainstThebes","theNine","bakersdozen"等,另外西方文化中还有“一”表示至高无上,“二”表示爱情,“三”表示等量齐观,“六”表示非凡,《旧约》中有“七年”与“七日”,《新约》中有“七雷”与“七印”。(赵世开,1999:185)。由于受民族心理、、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数的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而得来的,它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明始于创造文字,文字的创造始于数字(赵世开,1999:172)。

在中国,三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在汉语里,3被写成三,其意义是,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即融天、地、人为一体,寓意天地人的关系。中国的道教有三清之说,即玉清、太清、上清;佛教中有天、地、人三尊之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认为,数字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可见三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中国古代与数字三有联系的重要思想观念是很多的,如:日、月、星为三元;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等等。三和五非常近似,所以,有时候不仅仅是个数字概念,里面包含了很多古朴的东方哲理。在中国,古制已有所谓“五门三朝”的说法,故宫的建筑也符合这种布局。从过去的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一直到太和门,正好是“五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好是“三朝”。这三和五,也有他们的文化内涵。“三”指天、地、人;“五”指金、木、水、火、土。古代中国人把这八种物质看作世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三和五这两个数字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运用得也比较广泛。数字“三”在西方国家同样受到尊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称三为完美的数字;古埃及人认为它代表父、母和子;基督教有三位一体之说,即圣父、圣子、圣灵;在古希腊神话中,宇宙被认为是由三位神灵统治着: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冥神普路托(杜学增,1999)。中国有“事不过三”之说,而西方也有不能连续用一根火柴为三个人点烟的禁忌。

中国数字文化三五之道,有三就应该有五。《易系辞》中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之数各有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意思是说,三才(天地人)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数字变化的规律,一切事物都脱离不了三五之道。但五常与三结合而用,如,三皇五帝、三令五申、三五成群、三纲五常、三下五除

二、三年五载等。中国古诗词中这种三五连用也很常见,如,“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所以,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一种说法是,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所以主凶。数字四在中国由于谐音“死”,而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4”(谐音“我死”)。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政区分为“六乡”,周礼有“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官制设有“六部”,汉代官职有“六曹”,隋唐政制设“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皇后的寝宫称“六宫”。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也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合称为“六合”。中医将人的心、肺、肝、肾、脾、胆称为“六神”,佛教认为凡人有“六欲”,古代作画讲“六法”、“六要”、“六彩”,古典词牌名有“六丑”、“六州歌头”。(包惠南,2001:195)。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数字,农历初

全文阅读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内容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中西方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组数字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以求在对外交往中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方 数字 文化 异同

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汉字的数字有小写和大写两种。数的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而得来的,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明始于创造文字,文字的创造始于数字(赵世开,1999:172)。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次序外,还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段,使语言凝炼、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在科学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计算,毫厘分明,精确严谨,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语言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泛化,抒情达意,增强语势,是虚数。数字的观念在各个民族中都渗透在它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比如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艺术、政治与习俗、神话传说与巫术迷信等。我们只要读读中国古代文献,不难知道诸如“五行八卦”、“两仪生四象”、“阴阳六爻”、“人道六制”、“七夕”、“七日来复”、“八方维纲”、“金钢”、“九阳”、“九州”、“十干”、“十恶”、“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三十六计”、“七十二行”等这些含有神秘色彩的数字。英语中也有一些这类词语,比如有 "Holy Trinity", "the Three Fates", "Five points of Calvin", "Seven against Thebes", "the Nine", "bakers dozen"等,另外西方文化中还有“一”表示至高无上,“二”表示爱情,“三”表示等量齐观,“六”表示非凡,《旧约》中有“七年”与“七日”,《新约》中有“七雷”与“七印”。(赵世开,1999:185)。由于受民族心理、、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数的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而得来的,它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明始于创造文字,文字的创造始于数字(赵世开,1999:172)。

在中国,三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在汉语里,3被写成三,其意义是,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即融天、地、人为一体,寓意天地人的关系。中国的道教有三清之说,即玉清、太清、上清;佛教中有天、地、人三尊之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认为,数字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可见三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中国古代与数字三有联系的重要思想观念是很多的,如:日、月、星为三元;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等等。三和五非常近似,所以,有时候不仅仅是个数字概念,里面包含了很多古朴的东方哲理。在中国,古制已有所谓“五门三朝”的说法,故宫的建筑也符合这种布局。从过去的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一直到太和门,正好是“五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好是“三朝”。这三和五,也有他们的文化内涵。“三”指天、地、人;“五”指金、木、水、火、土。古代中国人把这八种物质看作世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三和五这两个数字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运用得也比较广泛。数字“三”在西方国家同样受到尊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称三为完美的数字;古埃及人认为它代表父、母和子;基督教有三位一体之说,即圣父、圣子、圣灵;在古希腊神话中,宇宙被认为是由三位神灵统治着: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冥神普路托(杜学增,1999)。中国有“事不过三”之说,而西方也有不能连续用一根火柴为三个人点烟的禁忌。

中国数字文化三五之道,有三就应该有五。《易系辞》中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之数各有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意思是说,三才(天地人)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数字变化的规律,一切事物都脱离不了三五之道。但五常与三结合而用,如,三皇五帝、三令五申、三五成群、三纲五常、三下五除二、三年五载等。中国古诗词中这种三五连用也很常见,如,“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所以,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一种说法是,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所以主凶。数字四在中国由于谐音“死”,而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4”(谐音“我死”)。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政区分为“六乡”,周礼有“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官制设有“六部”,汉代官职有“六曹”,隋唐政制设“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皇后的寝宫称“六宫”。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也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合称为“六合”。中医将人的心、肺、肝、肾、脾、胆称为“六神”,佛教认为凡人有“六欲”,古代作画讲“六法”、“六要”、“六彩”,古典词牌名有“六丑”、“六州歌头”。(包惠南,2001:195)。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数字,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看重数字“七”,认为它吉祥有力。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七”又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完成了创造世间万物的壮举,圣玛丽亚有七喜、七悲,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常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如,七大美德(信任、希望、仁慈、公正、毅力、谨慎、节制)、七宗罪(骄傲、发怒、嫉妒、、贪吃、贪婪、懒惰)、七重天(纯银天、纯金天、珍珠天、白金天、银天、红宝石天、极乐天);人有七感(生机、感情、语言、味觉、视觉、听觉、嗅觉);世界有七大奇观(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摩索拉斯陵墓、以弗所的戴安娜神庙、罗得岛的巨像、菲底亚斯的丘比特神像、亚历山大的灯塔)(包惠南,2001:193)。另外,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很尊崇数字“七”。据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面壁七天而成了正果。佛教认为,万事由地、水、火、风、空、识、根七种本原生成;佛寺由七种厅堂组成;人死后要祭奠七七四十九天等等。伊斯兰教认为,创造世界用了六天,在第七天休息;阿拉伯人说,天有七重,地有七层,一周有七天,因此,他们常用数字“七”表示数量或次数之多。由于世界三大教派尊崇数字“七”,所以,人们发现它被广泛用来表述各种事物,人有七情、面有七窍;彩虹有七色;音乐有七个音符;西方童话中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等说法(平章起,1993)。这些足以说明,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人们对“七”情有独钟。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的变化,勤劳致富成了人们共同的愿望,“恭喜发财”成了新春佳节亲朋好友之间的常用贺词。南方经济发达的粤语区的“八”与“发”谐音,广东人特别喜欢数字“八”,以求生财有道,发财致富。现在对“八”的爱好已风靡全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可以说是特别偏爱,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电话号码中喜欢有八,汽车牌照号码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发”的谐音),公司企业等单位开业把含有“八”的日期选作黄道吉日,开业典礼的时间也要定为8点18分(“发一发”的谐音)。(包惠南,2001:196)。可见数字“八”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的数字,同时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蕴含着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涵。

全文阅读

浅论蕴含数词的四字格成语

【摘 要】四字格是成语的典型格式,本文主要论述了蕴含数词的四字格成语的起源、文化内涵,并以成语词典中典型的数词类四字格成语为例,具体分析了它们的外在形式特征,从而概括出这类成语的语义内涵。

【关键词】成语 四字格 数词 形式特征 语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29-02

成语是熟语中重要的一种,它庄重典雅,蕴涵丰富的文化精髓,其中四字格是成语的典型格式。四字格成语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深受人们的喜爱。萨丕尔说:“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注重内省含蓄的文化心理,以及“以偶为佳,以四为正”的审美情趣。本文将从数词的起源来挖掘数词潜在的哲学内涵和深层寓意,再从此类成语的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各种数词形式的语义内涵和词义的演变规律。

一 数词类四字格成语的起源与文化

1.数词的起源

第一,《易经》中的数词。最早的数词概念来自于《易经》中的两仪四象八卦的太极文化,《易经》的符号体系可以看做是数词的雏形。太极把宇宙事物分为阴阳两极,阴阳两性存在于客观的世界中,如天地、男女、日月等;四象包括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山、泽、风,两卦叠加,八八六十四卦,也称“别卦”,象征整个大千世界。九为阳数,奇数之极,象征“天,帝王”,五阳数中位数,“九五”表示帝王之尊,成语“九五之尊”便来源于此。阳爻为九,阴爻为六,六来自于三偶爻,三偶爻为坤,坤有柔、顺之意,因此六有顺利之意,如六六大顺等。我们可以从太极文化中窥探出古代人们对数字观念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词。

第二,数词的构造方法。(1)在汉字构字方法未产生之前,人们采用实物记事方法,即结绳和树桩。他们用一横代表一桩实物,二横代表两桩实物,单数一、二、三,都是积画成数,是典型的刻画符号。在表示几十的概念时,单数用实物木棍累积,整数用结绳表示,一根绳上打一个结表示一十,两个结表示二十。因而数词的基本功能是记事,来表示基本的数目概念。(2)“六书”造字。六书是汉字的构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者,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一、二、三”是指事字,用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数字概念;“四”是“泗”的本字,泗是人口发出的声气,后假借为数目字;“五”像二物交错之形,本义交错,借用为数目名称;“七”为“切”的本字,古文中的七,是在横画中间加竖画,划物为二,从中切断;“两”是“辆”的本字,驾马车用两匹马拉,借用为数词,专用于成双成对之物。

全文阅读

“晒晒”老黄的纪念饼

有收藏爱好的人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私藏品,茶的藏品大多是富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饼。无论大小的茶事活动,压制一批限量版的茶饼与来宾共同分享,既有意义又适合收藏。这些茶饼的身上便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和价值,它们被收藏者们5年、10年……这样一直私藏着,成了一件件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特别的古董。老黄就是一位收藏普洱茶饼的达人,本期的私人茶缘就“晒晒”老黄的那些纪念茶饼。

茶马古道上的纪念

老黄从柜子顶端取下一个蓝底印花的斜挎式布袋。依照那类似图腾的印花图案可以分辨出这套茶饼出自云南。布袋里装一个四方的盒子,大小刚好能装下一块重约357克的普洱茶饼。盒子设计得巧妙,是两层结构,中间一层像书页一样能自如翻开,上层装着生饼,下层装着熟饼。这套纪念饼名为“马帮茶道・瑞贡京城”,设计成挎袋的样式,估计是为了徒步行走过程中方便携带。

说起这套纪念饼的来历,老黄可是费力跟着马帮徒步行走了三天。“路上真是很不容易,刚开始第一天浩浩荡荡数千人跟着马队走,吃过午饭就散了大半,到了晚上也就只剩下几十人,我们就和马锅头们一起挤帐篷,风餐露宿。”马帮每经过一座城市就会在当地发行一款纪念茶饼。老黄手头的这款是他和马队走到第一座城市时花400多块钱买到手的。想想它的纪念价值。老黄为之付出的辛劳也就不值一提了。

走进博物馆的纪念饼

偌大的包装盒上,郑和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昂首挺胸,目光如炬。盒里一方一圆的茶饼,正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古代吉祥寓意。它们静静地躺着,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一段恢宏历史。

这款纪念饼制成于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选择普洱茶压制成纪念饼是因为云南是郑和的故乡。而普洱茶又产于云南。郑和七下西洋三次都从长乐出发,福建和郑和渊源极深。老黄经云南双江勐库茶叶责任有限公司授权将两套“云南郑和,扬帆世界”典藏版普洱茶赠送给福州长乐市郑和史迹陈列馆和郑和研究会,陈列馆的领导及郑和研究会的领导还特别为老黄颁发了收藏证书。

“郑和下西洋600年的纪念茶饼”是让老黄最骄傲的一款茶,因为这茶不只来历不凡,而且入主了豪门。“这款茶我留下了两份。一份找个合适的机会拿出来和茶友一起品饮,留下―份封存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老黄淡淡地说。

全文阅读

精于论证的阶段性成果

杨善武先生的《传统宫调与乐学规律研究》(以下简称“杨著”)早在多年前就出版了,这是杨先生穷五年之功探究传统宫调问题的阶段性总结。全书近27万字,分四大部分:“同均三宫”问题、苦音问题、调式辨别问题及黎英海民族调式研究。四个部分都涉及苦音及苦音音阶。虽然杨善武先生自称本书为论文集,在笔者看来,它其实就是一本结构严整、问题集中、论证严谨的专著。手执“杨著”,有感佩与沉思,也有疑问与困惑。

一、对待论题:具体着手

据杨先生介绍,他是1998年确立以传统宫调理论与乐学规律研究为方向的,而这个方向的确立主要缘于他早年在豫西从事戏曲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收集整理中的一个疑难――对苦音在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定位,亦即对苦音的音阶调式辨别,这也是困扰了中国传统音乐学界半个多世纪的乐学问题。杨先生选择这个问题作为着手点的重要原因,是苦音问题“涉及一系列基本理论,触及中国音乐的本质”。

苦音所涉及的音律、音阶调式、音调旋法等问题,都与中国传统音乐全局相联系:音律规范乐音,乐音构成音阶,而音阶中音的具体运动,即音调旋法体现出各具特色与表现力的有机组织形式――调式,其中的核心要素就是苦音的音律。目前学界对苦音音律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苦音的音律有中立音特征,联系波斯一阿拉伯乐系如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是3/4音,持此观点的有吕冰、冯文慈和李廷松等先生,1992年李世斌先生测音支持了这一观点;二是与中立音“决然相反”,但有时“迹近中立音”的bsi律位,持此观点的有黎英海、黄翔鹏、陈应时等,1983年韩宝强先生和李武华先生的测音支持了这一观点。

音律上的歧见直接导致对苦音音阶调式判断的多解,而在持相同音律观的内部也对苦音音阶调式有不同意见。如基于中立音的变体调式的学者,冯文慈提出独立于传统五声体系之外的变体燕乐音阶;吕冰结合中古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提出苦音阶是“古代龟兹音阶的孑遗”;刘均平认为苦音音阶是由“徵、变宫、宫、商、清角”构成五声基础等。

基于原位“fa、bsi”学者(严格地说,是有原位倾向的学者)分别提出清商音阶说和综合调式说。黄翔鹏提出苦音构成的清商――八声音阶省略说;李武华提出苦音音阶是“上古纯律音阶之直接后裔”,其骨架为“徵、清羽、宫、商、清角”;董维松提出苦音宫调“在本质上仍为徵调式”,“只是因为五声性旋法的缘故,它才具有游移性,诱惑人们把它听成其它宫系的东西”。

“综合调式”说的提出者是黎英海和陈应时,二者看法互为补充,盖为四点:第一,苦音是由五声音阶综合调式性质的七声所构成。其内部综合的不同调高的五声之间,并不形成转调,而只是“带有调发展的因素”,是被作为一种“独特的旋律法”来运用;第二,苦音与花音本系一个曲调,苦音是在花音调式基础上,主要运用“清角为宫”和“清羽为宫”两种方法构成;第三,苦音的音乐“常不是一个单纯的调式”,其内部大都“形成一种复杂的同主音调交替”,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调式游移性;第四,苦音中的fa和bsi在被作为偏音使用时,“他会随着旋律的动向或受其它条件的影响而在音准上有着游移性”,但其“基本倾向还是明显的”,而在它有着另一宫系五声音阶音的意义时,则“音是很准的”。

徐荣坤否认了苦音音阶形成的龟兹说,提出苦音音阶是由于“采用双借手法,不稳定的旋宫犯调”,而构成的一种综合调式。需要指出的是,杨予野基于梆子腔的研究、何昌林基于“秦乐与潮乐”的比较研究、焦金海基于苦音筝曲的研究、李民雄基于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旋法发展原则的研究都得出类似苦音音阶综合调式说的结论。可以说以上诸论已经体现将苦音音阶的构成和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联系起来、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联系起来的纵横视角。

全文阅读

佛教的“五位说”与婆罗门教的“句义论”

[内容提要]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的两大主要宗教派别。两教对宇宙万有或自然现象都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佛教申的“五位说”和婆罗门教中的“句义论”展示了两教在这方面的基本理论。它们都被认为是达到其各自最高境界的重要智慧。这两种理论在分析事物或现象时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梳理和研究这些内容对于深入认识印度思想以至东方文化的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五位 句义 婆罗门教 佛教 东方哲学

佛教与婆罗门教对事物或现象有较系统的分析和分类。这方面的内容是印度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中的较典型的这类理论是佛教的“五位说”和婆罗门教的“句义论”。它们分别表明了佛教思想家和婆罗门教思想家关于宇宙自然或人生现象的基本观念,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两教的这种理论的基本形态加以梳理,并进行比较分析。

一、佛教的“五位说”

佛教中的所谓“五位”通常指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一般来说,色法相当于物质现象;心法则指精神或意识自身;心所法指精神或意识的表现;心不相应行法指非色非心的可归人行蕴的现象;无为法指没有生住异灭的状态。在这五位之下,佛教还有更细的类别,展示了佛教不同文献中对“法”的基本分类。

在佛教中,较早论及这五位的是说一切有部,有部文献《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中说的“五法”或“五事”,就是后来一般说的“五位”。如《品类足论》卷第一中的“辩五事品”中说:“有五法:一色、二心、三心所法、四心不相应行、五无为。色云何?谓诸所有色,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四大种者,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所造色者,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无表色。心云何?谓心意识。此复云何?谓六识身,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所法云何?谓若法心相应。此复云何?谓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慧、信、勤、寻、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诸所有智、诸所有见、诸所有现观,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心不相应行云何?谓若法心不相应。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定、无想事、命根、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生、老、住、无常性、名身、句身、文身,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不相应,总名心不相应行。无为云何?谓三无为:一虚空、二非择灭、三择灭。”

这段引文中的五大类下列举了六十七种法,其中有些法的含义极为接近(某些法在佛教中有时含义是相同或不加区分的)。但在这六十七法之下,根据《品类足论》后面的解释,还可以分出许多种法。如随眠有七种,诸所有智有十种,其他一些法也可分为不少种。这些法加起来总数就相当多了。此类内容为佛教后来对诸法的分类提供了大量素材。

应当说,在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是对诸法种类分析最为细密的。此部后来在印度有不少分化,形成一些新的发展分支,其中以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最为著名。《俱舍论》在先前的《品类足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七十五法”的理论体系。

全文阅读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对比

【摘 要】 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文化中数字的文化内涵,指出由于其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民族,赋予了数字广泛而多样的文化含义,体现了数字的文化色彩。了解英汉语言中数字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避免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关键词】 数字;文化内涵;英汉对比;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数字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符号,人们用数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规模大小。由于其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民族,赋予了数字广泛而多样的文化含义,体现了数字的文化色彩。因此,了解英汉语言中数字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避免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二、英汉数字文化内涵对比

1、在中国文化中,“一”是个很重要的数字

它最简单而又复杂。在古代,“一”代表万物的初始。老子的《道德经》中这样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唯一的本源,是世界本质性的体现。在西方文化中,“一”也是个举足轻重的数字。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 “一”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万物的开始,整个世界的发源。

2、“二”是首个偶数

全文阅读

数字语运用社会文化释解

一、数词数语蕴含领域文化信息

有些数词数语出自特定的社会行业、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后来使用范围扩大,语义引申,因而蕴含领域文化信息。如数字构成的专有名词、专名短语,除一般性的姓名外,大抵都带有特定学科、专业、行业、社会团体等的附属信息。1.数词数语构成的术语“四呼”是汉语语音学的概括,专指韵头不同的四类韵母;“修辞的两大分野”是修辞学科的学说,特指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语法的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大小三角”是语法学科特有的名词:都有特定含义和学科色彩。“二恶英”是一个音译兼意译词的专业术语,用于指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三鹿奶粉”本是一个品牌名,而“三氯氰胺”本也是一个专业术语,一起成为流行词,在专业色彩基础上附加上了流行色彩。“二元论”则是一个哲学名词,意谓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一种哲学学说;“二茬”源自农业术语,“遭二茬罪、吃二茬苦”一类则是其意的引申;“三军”源自军队,“三军用命、号令三军”一类是其语义和用法转移的结果。引申或转移,都还依稀可辨原词语特有的领域文化色彩。2.数词数语构成的行业词语“小九九”,与算盘的使用有关;“一退(推)六二五、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三一三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明显是利用珠算口诀转义构成的惯用语。而“呼幺喝六”原指赌场掷骰子(色子),用“一”“六”这两个最小和最大的点数代表各种点数。用于形容盛气凌人、大声呵斥,语义范围扩大了,但多少还是找寻得出赌博文化的影子。有的全是数字,却是事物名称,如:“三七”是止血中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五九”则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再看三九胃泰、九芝堂药店、一江山岛、二十里铺、三游洞、四平、五角场、六盘山、七星岩、八面山、九寨沟、千岛湖、万州等,都包含数字,或为商品名,或为地理名,虽有虚有实,均蕴含特殊文化信息。3.数词数语构成的社会团体用语某些社会团体拥有相对封闭的数词数语,数字往往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由此带上一定的文化色彩。如在以校园和年轻为特点构成的语言社团中广为传播的“半月谈”“十日谈”“每周一哥”“九三学社”“三味书屋”“六十分万岁”“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等数字流行语,显然被赋予了校园流行文化色彩。再如也形成了特定的语言群落。“六合、六害、六冲、三刑”这些说法都与儒家及阴阳家的学说有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源自道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佛教用语;而在基督教徒们看来,“十三”是不吉利的数字。宗教赋予了一部分数词数语以特殊的宗教文化色彩。部分社会团体用语可能扩大使用范围,进入全民语言,它们原有的文化色彩一般还会附着其上,如三界众生、八百罗汉,也有的会淡化甚至消失,如北斗七星、三生有幸。

二、数字语使用倾向与社会文化心理

社会文化心理不但为数字和数词数语附加了带有一定规约性的文化色彩,而且造就特定文化背景下语用主体的数字语吉忌意识和数字语使用习惯。而数字语吉忌意识是数字语使用习惯形成的直接心理根源,二者都对数字语使用产生重要影响。

(一)数字语吉忌意识

数字语吉忌意识是语言拜物教的产物,其形成大多与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如西方许多国家和民族忌讳“十三”,一说来源于《圣经》故事中“最后的晚餐”,一说来源于希腊神话“弗哈拉天神宴会”[4]123,无论是宗教的影响还是神话的影响,抑或兼而有之,都跟信仰有关。“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汉民族在古代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同样引起对数词的灵物崇拜,认为有些数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财富,有些数词则被认为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数词便有吉凶褒贬的神秘意义色彩。”[5]153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的数字语吉忌意识的产生和传播,跟儒、道、释三家思想观念和的影响密切相关,跟人们的世俗生活也有重要联系。不过由于从来没有过一种政教合一的国教,中国人总体的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相对淡薄,而世俗功利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因而数字语吉忌意识也不够执着和统一。总体而言,没有时间长久、覆盖面广的忌数,因谐音忌四、因佛教七为一轮回观念而忌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包括四、七在内的十以内的数字语都在多方面或某一特定方面被当作吉数。十以上的数有12、24、36、72等为3的倍数以及百、千、万等,也都被当作吉数和准吉数。这一点,也可能是中国人祈盼吉祥、向往美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体现,面对事物普遍存在双重属性的事实,中国人更多地愿意从好的方面看待它。古人重“五”,在设数、统数时都喜欢用“五”。在初民眼里,人有五官、五脏,“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还在数系中居于显要地位,因此“五”不仅是人自身最和谐的生发之数,也是重要的天象、地物之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各类事物以五统称、提要选五者数不胜数,如:五湖、五岭、五灵、五谷、五金、五药、五色、五音、五味、五香、五经、五伦、五常、五福。尽管其中有很多不一定是五数,并非非用五来称说不可。如一般认为“五岳”的中岳嵩山是为了凑数,后来才加进去的。[2]36—60汉民族有均衡对称为美、不均衡不对称不美的审美取向,这一审美取向也影响到了对偶数的偏爱。在语言表达中多用“二”“四”“八”及其倍数,认为“二”“四”“八”等偶数是吉祥数。成语中对举使用数词时,如果嵌入的都是偶数,那么成语大都是褒义的,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等;如果“三”“四”“七”“八”等奇数和偶数同时出现,成语则大多是贬义的,如颠三倒四、横七竖八、七长八短等,表示杂乱、不整齐。现代社会,人们对数字语吉忌的意识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但也赋予了某些新的观念和内容,特别是在组合数字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多的吉忌意识。如对于单个数字,今天人们仍对偶数有所偏好,因为都希望成双成对、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发、十圆满,只是在“四”谐音“死”“八”字形代表分离上对其各有一点忌讳。一般认为“九”代表长久永恒,“一”代表位尊或领先,三、五、七基本上只有传统文化意味,从现代角度似乎没有比较通行的喜爱或避忌的心理。而对于组合数字,除了吉数自身组合外,吉数与非吉数组合也可能受到青睐,其中有谐音寓意的原因,也有数字与某些特殊事物、事件的时间、数量等发生某种暗合关系的原因。如以2008年8月8日8时被选取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间,而“五一”“六一”“七一”等作为节日或纪念日,跟“一”代表起始有关。2009年是民间习俗中代表婚庆吉祥的“双春年”,而2009年9月9日又与“爱你九九九”谐音,这两个因素重合在一起,让这一天成了结婚的“扎堆”日。农历七月初七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但即使不喜欢西方情人节的人,很多也不愿意过这个节,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虽然美好,但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结局却让人有所忌惮。数字语吉忌心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受到多方面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一般选择双号结婚,但也有人取其他的寓意选择9或1,有的人则对此不太在意。同为4,一般人因为它谐音“死”而避忌,但也有人取它“四季发财”或“四季平安”意,现在也有人按乐谱“发”音而选取它。笔者从所在城市主街道上记录的一些商店、商品名称,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数字语吉忌意识:速8酒店、三六九贵宾楼、70后(广告制作)、三利全自动麻将机、五粮液、万佳药店、四季风铃、万树地板、三立漆。

(二)数字语使用习惯

数字语使用习惯有很多表现,数字语选择、数字语使用方式、使用场合、使用目的等,都在汉语里呈现出某些带倾向性、复现性的特点。这些习惯或倾向的形成,背后均可找到一定的汉民族社会文化心理根源。数字语吉忌心理对数字语使用者的一大影响是命名、择日、确定事物数量(如商品价钱)等言语或行为中对数字的趋避倾向。这种影响如果带有群体性和复现性,则会形成数字语选择方面的语言使用习惯。数字虚用,不表实数,表多、表少、表杂等,也是汉语的一种数字使用习惯。

全文阅读

乐理高考复习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乐理高考复习课是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参加艺术类高等院校考试开设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乐理知识的梳理和训练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大学深造。目前,乐理是所有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入学考试中的必考科目,而且,考试成绩在整个高考专业成绩中占据一定比重。因此,无论是对每个想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还是对每个从事乐理教学的老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就乐理高考复习课的教学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复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乐理考试是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在教材和考试内容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当前普遍认可和使用率较高的一些乐理教材进行比较(如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傅子华《实用乐理教程》、付妮《乐理考前辅导教程》等),可以看出,教材的常规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各具特色。针对这一情况,可以把常规内容讲解和训练作为乐理高考复习课教学重点;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由浅入深,重新排列,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标出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复习课的开始就明确学习目的,从而较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依据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基础性概念与定义,提高学生能力

乐理高考复习课的学习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记谱法、音程、和弦、调式等多方面内容。面对范围较广,环节较多,各环节又相互关联的乐理教学内容,我认为掌握每个章节的基础性概念与定义尤其重要。在讲授的过程中,针对具体概念与定义,从根本上解释其含义,要求学生务必透彻理解每个概念与定义所包含的实际意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和弦》章节中,原位七和弦一节,关于七和弦的名称问题。以大小七和弦为例。大小七和弦,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它是一个由四个音按照三度叠制关系构成七和弦;第二层含义,大小七和弦中的“大”字,表示七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构成的三和弦性质,是一个大三和弦;第三层含义,大小七和弦中的“小七”两个字,表示七和弦的根音与七音的音程关系,是小七度。把大小七和弦概念讲清楚以后,七和弦中其它的六种和弦就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收到良好效果。

三、讲究教学方法,创造自然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2016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七五”普法启动为契机,以进一步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水平为抓手,努力开创法治宣传教育新局面,为服务保障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科学谋划,尽早启动“七五”普法

1.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在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基础上,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围绕服务民生、服务发展、促进稳定,扎实做好“七五”普法规划编制工作,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相关决议。

2.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结合全市第三届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及时举办“七五”普法启动仪式,精心设计种类丰富、格调高雅,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法治文化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法治宣传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集中宣传,形成强大的“七五”普法宣传声势,着力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知晓率。

3.搞好动员、部署。进一步抓好“六五”普法情况和经验总结,安排部署全市“六五”普法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工作,并择优推荐省、全国表彰。尽早策划部署,落实准备工作,召开“六五”普法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面部署“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层层抓好动员发动。

4.抓实各项基础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完善有关普法工作制度,出台《市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考核验收办法》,科学合理分配考核项目权重比例,加强考评结果应用,强化考评导向作用。建立“七五”普法组织领导体系,抓好工作任务分工,明确责任。着力做好“七五”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普法志愿者等普法骨干遴选、培训工作。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内容宣传

5.深入宣传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和媒体平台,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的任务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七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法治中国建设成就,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