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的确诊糖尿病患者50例为实验组, 对照组选取50例健康体检,联合检测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实验组β2-MG及尿MALB的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β2-微球蛋白;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57-0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肾功能下降,肾功能衰竭,严重会致死[1]。大多数肾损害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诊断较困难,依靠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作诊断时往往预示肾脏病变已进展到相当程度,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我院于2015年5月~2015年8月对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联合检测β2-MG、尿MALB,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48.5岁。均符合WHO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正常健康体检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40~6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排除有原发性肾脏病、继发性高血压、急性感染、创伤、肿瘤、妊娠、心肝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化验室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蛋白定性为阴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晨起留取第1次中段尿,立即送检,加样前离心10min,在室温下1h内检测完毕。采用日本产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β2-MG采用终点法。MALB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P
在门诊中家长经常会问:“医生,我的孩子经常生病,能不能用丙种球蛋白?”以往人们把丙种球蛋白看成是高级补品,把它奉为“灵丹妙药”,“包治百病”,托熟人、走后门,想方设法搞到1~2支,经常打上一针。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丙种球蛋白切不可滥用!
丙种球蛋白的成分与作用
它是成千份人的血浆经过特殊处理后获得的含有多价抗体的生物制品,其成分97%为免疫球蛋白G,并含微量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多种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作用。在儿科临床广泛应用。
什么情况下可使用丙种球蛋白
是否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取决于患者体内丙种球蛋白G水平的高低,当血清丙种球蛋白G低于正常值时,使用丙种球蛋白可起到促进其生物合成、防止感染的作用;而血清丙种球蛋白G正常,反复使用丙种球蛋白只能封闭免疫活性细胞、抑制丙种球蛋白G的生物合成,不仅起不到免疫促进作用,反而抑制其免疫功能。因此,用药前需检测血丙种球蛋白是否降低,方可使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小儿艾滋病及丙种球蛋白G亚类缺乏者。因为这些患者血清丙种球蛋白G含量明显降低,由于抗体不足,加上其他免疫功能异常,患者表现为严重感染,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使血清丙种球蛋白G含量增高、感染得以缓解或控制,患儿能正常生活、学习。还可以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及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治疗。
用法与剂量
目前临床大多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简称IVIG),本品经检测不含有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但丙型肝炎病毒不能完全检测。国产IVIG制剂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也少。虽然不同疾病的用法、剂量、疗程各不相同,但多数人主张每千克体重用200~500毫克,分2次静脉滴注,每月使用1次。其目的是要将血清丙种球蛋白G浓度提高到3克/升以上,才能防止反复感染。
有哪些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新闻链接】今年5月22日至28日,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先后有6名患者意外死亡,几名患者生前都曾注射过由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这事震动了制药界!”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事件的定性为“严重不良事件”,该批次药品已被下令召回,停止销售和使用,正在按照法定检验程序调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患者纷纷询问关于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问题。在回答这些咨询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人免疫球蛋白还有许多错误认识,许多人甚至将人免疫球蛋白看作可以防治百病的“万能药”,这是非常错误的。
免疫球蛋白,也称丙种球蛋白。什么是免疫球蛋白呢?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人体受到细菌、病毒以及异物侵入或发生过敏反应时产生的抗体,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说是人体抵抗疾病“战士”。这些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生物体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是检查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类的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lgG、lgA、lgM、IgD和lgE,其中IgD和IgE含量很低,故我们常规所测定的Ig主要为lgG、lgA、IgM三项。人免疫球蛋白中丙种球蛋白含量占90%以上,含有多种抗体,所以一般人们将免疫球蛋白称为丙种球蛋白。药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是采用健康人血浆或血清分离、纯化,并经灭活、去除病毒步骤加工制备而成。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其他,如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人免疫球蛋白作为血液制品,尽管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也具有较高的风险。首先,人免疫球蛋白的原料为人血浆,故有传播血源病毒性疾病的可能,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由于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群体血源病毒性疾病感染的事件。1985年9月,西欧21国报告艾滋病1 573例,因输血或使用凝血因子而感染的血友病人88人,占5.5%。1992年非洲因输血所致艾滋病病例约占全部病例10%。
此外,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无菌性脑膜炎,症状可自行缓解,应用强止痛剂有效。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可使大多数患者血黏滞增加,少数病人还可出现头痛、寒战、肌痛、恶心、乏力、发热、关节痛和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可缓解。
有些患者把人免疫球蛋白作为营养药,认为可以防治百病、增强体质、无害有益,而经常滥用,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滥用人免疫球蛋白除了可能带来以上的不良反应外,反复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可产生“抗体”:如果反复注射人免疫蛋白,这时的人免疫球蛋白就像其他抗原一样,刺激机体产生一种对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体,即所谓“抗抗体”。此时,再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就会被“抗体”中和而不能发挥作用,等于未用,而在必须用的时候,又不能起抗病作用了;而且人体自身是能够合成人免疫球蛋白的,如果反复地从体外给予补充,就会抑制自身正常的合成能力。这样反而削弱了机体的抗病能力。一旦停用,疾病会更多、更重。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形态与生化特性变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增生繁殖,最后演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特性的球蛋白,其分子量很大,含有1000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均由其共同抗原的两个相同的轻链(L链)和具有特异性抗原的两个不同的重链(H链)组成。
1分类
根据重链的氨基酸组成不同,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五类: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1.1IgG
IgG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也是唯一能通达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根据IgG的重链氨基酸顺序的差别,可分为IgG1,IgG2,IgG3,IgG4各亚类。IgG是主要抗感染抗体,对各种细菌、病毒有抗体活性,并有激活补体的作用。
1.2IgA
IgA是分泌液中主要抗体,可分为IgA1和IgA2两个亚类。存在于血清中的称血清型IgA,存在于泪液、乳汁、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分泌液中的称分泌型IgA,对局部粘膜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1.3IgM
摘要:α1-微球蛋白(α1-MG)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的低分子糖蛋白,其含量的变化对人体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通过测定血清、尿中α1-MG的值,可以作为评价肾功能及肾小管功能的指标,且对于早期发现肾功能不全,α1-MG敏感性要优于β2-MG。临床上α1-MG还可用于监测药物的肾毒性,判断肾移植的成败,预测糖尿病肾病,监测新生儿、胎儿及妊娠妇女的肾功能。在对职业病的防治及恶性肿瘤、肝脏疾病的诊断上,α1-MG均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α1-微球蛋白;肾功能;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6.61;R446.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f2016103-0203-05
α1-微球蛋白(α1-MG)是人体内的一种糖蛋白,由Ekstrom等于1975年首次从镉中毒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出并报道。α1-MG能敏感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改变,其相对分子量为30 000~33 000道尔顿,较β2-微球蛋白相对分子量大,故更易受到肾小球滤过膜的影响,在肾小球率过滤(GFR)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改变轻微时,血清α1-微球蛋白即可显著改变。由此可用于肾脏类疾病的评价及判断。此外,尿液浓度增高主要见于肾小管损害,如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现将在仅1-微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1α1-微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1.1理化特性
仅α1-MG是一种含糖量约20%的糖蛋白,呈棕黄色,由18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量30~33 kD。其大小和电荷均具有不均一性,此种特性与功能及其棕黄色的外观密切相关,Sala等的研究认为一个以共价方式结合于蛋白质上的棕黄色辅基,色氨酸(tryptophan,Try)的代谢产物3一羟犬尿氨酸(3-hydroxylkynurenine),是引起α1-MG异质性的原因。
1.2生理功能
心脏收缩-舒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受诸多生理性和/或病理性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而影响心功能。尤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心功能改变,严重时出现心功能障,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人们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对心肌收缩-舒张过程及其调节的诸多参与成分各自的作用及相互间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近十几年来,人们针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功能亢进和低下)、心肌肥厚、心肌病、缺氧等病理条件下引起的心功能改变,特别是收缩蛋白、调节蛋白与心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 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
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是由学者Kuhne于1859年首先报道的,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肌球蛋白的生化分析才开始进行。肌球蛋白是心肌粗肌丝的主要成分,分子呈杆状,一端具有两个球形区域,似豆芽的头部,由两条重链(MHC)和两对轻链(MLC)构成,是肌球蛋白重要生物活性所在地,另一端是一个丝状“尾巴”,由两股α-螺旋肽链绞在一起形成一种盘卷螺旋结构[1]。肌球蛋白具有二个生物学作用:一是具有ATP酶活性,能裂解ATP,释放化学能;二是具有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能力。研究表明心脏的MHC是由两种基因编码,即α-MHC和β-MHC基因,这些基因产物在肌球蛋白分子中形成二聚体,所以相应的有三种分子异构体存在,即V1(α、α同源体)、V2(α、β异源体)、V3(β、β同源体)。由于α、β-MHCATP酶活性不同,因此不同的异构体之间所具有的ATP酶活性及收缩活性也不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主要由心肌所含V1或V3的量多少而决定,故肌球蛋白以V1占优势的心肌ATP酶活性最高,肌肉收缩速率最快,耗能也最多,而以V3占优势的心肌情况正相反,以V2占优势的心肌表现介于两者之间[2,3]。肌球蛋白异构体之间的转换是心肌的适应性改变,是心脏本身负荷和能量供应两方面调节适应的结果。V1通过增加心肌收缩速度来增加供能达到能量供求平衡,V3通过减少耗能而适应压力超负荷。当能量供不应求时,肌球蛋白异构体向V3转化,使ATP酶活性下降,心肌收缩功能降低,表现为Vmax下降,最大张力正常,而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延长,心肌作功时耗氧量下降,结果使心脏在节能的情况下产生同样的张力,所以V3增加虽可使心肌速度变慢但是却提高了机械效率。
正常哺乳动物和人的心室肌球蛋白异构体的分布与种属、年龄等因素有关。成年人左心室心肌肌球蛋白以V3为主占60%~90%,而小哺乳类动物左心室心肌肌球蛋白以V1为主占60%~90%,人类和哺乳类小动物心房肌球蛋白以V1为主[4]。
对心肌肥厚等病理状态研究显示,心脏肌球蛋白基因表达及蛋白异构中存在着可塑性,推测这可能是动物机体的一种适应反应,例如超负荷刺激引起大鼠心肌肥厚可诱导左心室β-MHC基因表达及V3肌球蛋白增多,结果使心肌耗氧降低,收缩速率下降,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的适应性反应[5]。
与肌球蛋白相比,肌动蛋白结构及功能相对简单。分子单体为球形,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相结合的位点,许多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两条有极性的相互缠绕螺旋体。
调节蛋白包括原肌球蛋白(Tm)和肌钙蛋白(Tn),Tm和Tn结合钙离子构成调节蛋白复合物,通过影响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收缩活动[6]。Tm分子由二条完全相同或不同的螺旋形肽链组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不同组织来源(如房、室)和特殊种类的Tm不尽相同。Tn由三种亚单位组成,即TnI、TnT、TnC。TnI是肌动球蛋白复合物的Tn抑制形,具有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能力,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一种抑制作用。TnT即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其作用是将肌钙蛋白复合体附着在Tm上。TnC即钙结合肌钙蛋白,是钙离子的受体,具有两个高亲和力和两个低亲和力的钙离子结合点。这三种肌钙蛋白亚型以协同方式相互之间与Tm及肌动蛋白互相作用[7]。
[摘要] 目的 探讨检测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对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设成观察组,选择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60例人员设成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比较检测含量及阳性检出率。 结果 对照组人员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β2微球蛋白;老年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6(b)-0095-02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Urinary Albumin, Immunoglobulin G and Beta 2 Micro Spher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GAO Hong-guo, LI Lu, CUI Y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General Hospital of Daqing Oil Field, Daqing,Heilongjiang Province, 163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urinary albumin, immunoglobulin G and beta 2 micro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6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ect the same period 60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tection of urin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lbumin, immunoglobulin G and beta 2 microglobulin, test content and positive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beta 2 microglobulin, urinary albumin and immunoglobulin G detection was 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ontrol group of beta 2 microglobulin in urine. Albumin and immunoglobulin G positive rates were 5%, 15%, 10%, lower than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73.3%, 61.7%, 66.7%,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Conclusion Beta 2 microglobulin, and the content of urinary albumin and immunoglobulin G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result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has a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Urinary albumin; Immunoglobulin G; Beta 2 micro albumin; Aged diabetes mellitus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及β2微球蛋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与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30例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尿液检查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尿液检查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微球蛋白;老年糖尿病;临床应用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021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症状的代谢类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者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而导致发病[1]。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病情复杂, 疗程漫长, 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本研究就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及β2微球蛋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58~96岁, 平均年龄(74.93±7.15)岁。另选取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55~94岁, 平均年龄(73.44±7.67)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生化检测, 具体如下:①两组受检者检查前保持空腹及静息状态;②采集受检者晨起第一次尿液;③将采集的尿液样本采用免疫学实验检测出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统计比较两组尿液检测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尿检指标水平正常标准为:尿白蛋白
摘要:目的:研究白蛋白纳米球的制备工艺,并检测偶联单克隆抗体白蛋白纳米球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采用高温固化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球,通过正交设计筛选最佳工艺。制备免疫白蛋白纳米球,观察白蛋白纳米球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亚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白蛋白纳米球,平均直径为250nm左右,形态圆整。免疫纳米球(0.3μmol/mL剂量组作用48h)对靶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亚型由血病淋巴细胞)杀伤率为(34.12±4.76)%,对正常对照(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杀伤率仅为(5.37±2.21)%。结论:免疫纳米球对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而对非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小。
关键词:As2O3;白蛋白纳米球;靶向抗癌药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8-1633-03
在临床上应用砒霜制成的亚砷酸注射液于1999年下半年被批准为我国二类新药,中药砒霜(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作为一种抗癌砷制剂已经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但由于其严重的全身毒性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本课题拟将三氧化二砷制成白蛋白纳米球后与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单抗(CD33)连接,对白蛋白纳米球制备条件,免疫蛋白纳米粒在体外对靶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等进行研究,以便寻找具有高度靶向,高药物疗效和低毒副作用的治疗药物。
1 实验仪器 材料
1.说教材
选用肖运本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为全国高职高专“十一五”规范教材。
本门课是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特异性防治,以及机体免疫应答一般规律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免疫球蛋白》是教材第九章的内容,这是免疫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免疫学概论和抗原等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是在前几章基础上的深入和扩展,学好本章,将为后面免疫应答及临床免疫的教学,尤其是为以后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2.说教学大纲
2.1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密切围绕培养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特点。
2.1.1知识目标
2.1.1.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概念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