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下)《沁园春?雪》导学案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师生共同朗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李清照《武陵春》词,引出本文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字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的宏大气魄。

全文阅读

《沁园春 雪》课堂练习

基础教育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黑体字注音。

(1)原chí______là______象

(2)一代天jiāo______

(3)分______外妖娆

(4)稍逊______风sāo______

2.解释下列黑体的字词。

(1)惟余莽莽()

全文阅读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的实践与建议

摘要 本文主要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气象局气象服务工作实际情况,首先阐述了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接着总结概括了喀喇沁旗气象服务实践活动,最后提出了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

关键词 气象服务能力;重要性;实践;建议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39-01

气象服务按其属性归类,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按气象服务对象划分,气象服务可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这四者构成了覆盖全社会全方位的气象服务网。

气象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如何提高气象服漳芰Γ有效防灾减灾,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气象部门当前的重要任务[1-2]。

1 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东部,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中低山地、丘陵漫岗和河谷平原。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干燥,夏季多雨高温,秋季霜冻较早,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雨水较少。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征的影响,喀喇沁旗经常出现干旱、大风、暴雪、冰雹、寒潮、强降水等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给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以及交通运输等造成影响。因此,应积极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气象服务效益。

2 喀喇沁旗气象局气象服务实践

全文阅读

在语文学科中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尝试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我都在为自己的这份教师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可近几年,越来越感觉到当个老师太难啦,以至于自己的教学也进入到了瓶颈期,没办法突破和超越自己。为啥啊,百度啊,微课啊、慕课啊,什么都不需要思考,除非你想不到,只要能想到,百度,二维码,全都可以帮你搞定,答案和解题思路全是现成的!我有时戏谑学生说,你们天天说,“有困难找‘度娘’,为啥不找‘徐妈’啊!”其实说完,我就开始反思自己……平时也常常听到同事说,“咋办啊,这帮孩子没得救啦,讲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会!”为啥学生不喜欢学习呢?尤其在人社部出台了要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后,70年出生的人,都要到58岁退休,人们说这是个刷脸的时代,颜值高的受欢迎,若真到那时,老眼昏花,老态龙钟,学生岂不是更不喜欢了吗?我们的老师是不是更要想办法让自己突围呢?为此,我想到了在语文学科中融进研究性学习的想法,据此,也就开启了我的研究探索之路。

二、研究主题

本案例以教会学生“写诗,作词”为主。在经历了小学、初中六年的古代诗词熏陶之后,学生多多少少对诗歌有了那么一丁点儿的兴趣。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进入高中以后的第一个单元就是现代诗歌单元,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就是的《沁园春・长沙》,我没有按照常规的先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的情感,而是先从表达形式入手。我让全班同学先齐声背诵初中学过的的另外一首《沁园春・雪》。在背诵之前,我让学生眼睛一行一行盯着《沁园春・长沙》,比对着背诵,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规律。等到背完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哦!两首诗一个字不多也不少,连上下阕的句式都是一致的。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先对他们的观察细致提出表扬。然后,我又说,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呢?经过讨论,得出了“同一个词牌,它的句式,字数、押韵”基本上是相同的。据此我把前人总结出来的词牌规律告诉给学生,同一词牌要做到“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调有定格”。不过古诗和词还有些区别。古代诗歌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有四句,第三句不能押韵;律诗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要对偶,或者也可以隔行押韵。强调完这些要求,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当天晚上的作业,回家去温习背诵初中学过的诗歌,准备过一下“当回诗人”的瘾!

三、实施过程

同学们,你们想当诗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一个写诗,作词的比赛,好不好?我们不写什么高大上的题材,今天我们就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赞美一下我们自己的家乡好不好。我们的家乡五家渠市,素有“亮剑之师”,“西域水城”之称,被称为“一个没有陌生人的城市”,这里有风景优美的滨河公园,青湖御园,有整洁亮丽、热闹非凡的步行街,有红色文化凸显的将军街,有商品琳琅满目的汇嘉商场、友好商场,这里有宽阔平坦,游人如织的火炬广场,有让你流连忘返的青格达湖,更有目前新疆最豪华的七星级温德姆酒店。这里风景如画,四季如歌:夏有郁金香节,秋有葡萄节,观鸟节,冬有冰雪风情节,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是一个最适合人居的旅游城市,这里美丽极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有感触,我专门从电视台找来了本土作家,赵宇宁先生写词、谱曲、演唱的《五家渠――一个没有陌生人的城市》的视频。在这个氛围的烘托下,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同学们都当堂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语文课并不受学生青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单一的教学方法,陈旧的课本内容和气氛沉闷的课堂,无一不让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坊间更形象化的把语文课称之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怎么说,高考还150分呢?2017年后,语文的分值还要增加到180分,可加分归加分,学生的兴趣并没有提高多少!怎样才能走出误区,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语文老师又该怎样才能突围呢?

全文阅读

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应从何处入手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我们教师却因探究切入不当,常常课上是无病。本篇笔者试从五方面例谈以示探究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能力;切入点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因没有找准探究的切入点,导致课堂上仍是师生一问一答,甚至是无病。那么,何时切入才是探究的最佳时机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尝试。

一、从课文导入时切入,培养学生探究新课内容的能力

学生进入新课读到课题时必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力。此时切入,一定会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课进入时,我多从课题入手,设问,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探究。如进入《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我问学生: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大家声情并茂地背起来。“春天,江南景美。可冬天在一般人的眼里,却是一个万物萧瑟的季节。然而郁达夫却偏偏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那么在大师的眼里江南的冬天有什么美景?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同学们怀着一睹为快的急迫心情很快找到:“可爱明朗、含蓄的生气、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能不能归纳到一个词语上?”有同学接口道:“明朗。”那么作者选用了哪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能不能为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分小组很快归纳出:曝背谈天图(第2自然段)……“那么剩下的那些段落在写什么?”通过小组再讨论,各小组代表又很快在黑板上归纳出。这样在课文导入时,就把握住了新课内容。

二、从学生自主阅读入手,培养学生探究课文脉络及写作特色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对多数学生来说,不知从何处开始学习。此时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最佳时机。如我在板题《劝学》后就问同学“荀子在文中为什么要劝人们学习呢,是从哪几方面来劝的,又分别采取什么方法来劝的?”同学们带着这一连串探究题去自主阅读课文,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劝人们的。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学不可以已’,他在学习的意义方面,用“青”“轮”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改造人的品性。在学习的作用方面,他用“吾尝……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吾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从而强调了学习的作用;他又通过“登高而招”却“臂非加长”而能使“闻者彰”等四个比喻来说明人主要是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又分三层次采用了正反设喻论证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就已理清了课文脉络和写作特色。

三、从学生的疑难处入手,培养学生“明道解惑”的能力

全文阅读

以兴趣引领学生深读文本

语文教学中有阅读感悟,学生能主观判断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根本,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根本。作为语文教学,在预设时多思考学生的深读文本,教学时多留给学生时空去深读文本,这不仅仅需要思考而且应当在这方面进行实践和反思。

一、革新理念,学生需要深读文本

笔者虽然从未与钱梦龙先生谋过面,也并非就是钱先生的QQ好友,但先生的多少话语浸润着我的心田,启迪着我的思考,促进着我的成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应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怎么就在课堂中很少有主观判断的表现呢?更缺失的是即使有着相关的主观判断,总无法让人给予比较充分的肯定。是学生的智能满足不了阅读感悟的需要?应当说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不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钱梦龙先生所执教的《愚公移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先生教《愚公移山》不是教,而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深读中学,让学生理解文言字词靠的就是学生读书,学生读出了“年且九十”的“且”,读懂了“始龀”中的年龄,读懂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省略句式表达的含义。学生在读时,先生也插上一问,那问可显得精彩了。精彩在何?先生那精彩的问也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去扎扎实实的读。先生在回答相关弟子的提问时,所给的答复是那样的朴实,但令人惊讶,给人启迪。能够形成学生之主观判断能力的阅读教学过程,必须就是一个个学生都能从读向着深读去逐步迈进的过程,更应当是学生迈实深读步伐的过程。

二、细品教材,文本需要学生深读

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都来自于大家之大手笔。如果从色彩角度去说,那篇篇目目就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园圃;如果从质地角度去说,那篇篇目目就是一座质地优良的富矿;如果……从诸如此类的教材特色去看,让学生产生对阅读文本之主观判断,是必须让学生去深读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主观判断努力不得以提高,就是学生没有去深读文本。学生只是草率了事地读着,只是囫囵吞枣地读着。尤其最大的问题是,本是让学生去个性化阅读感悟的,而我们却就在自不自觉地让自己的讲授去替代着学生的感悟。此时,学生所形成的是一种自觉无需进行深读的思想。因此,无论在平时,还是到中考冲刺,乃至就是到了离开学校的继续和终身学习上,学生永远看不出文本的一字一世界和一句一天地的奥秘。这怎能去形成学生主观判断的能力?又怎能让学生去主观判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完全必须在自身的教学中去践行这样的结论:初中教材文本的篇篇目目都需要去深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去深读,学生便从语言的魅力中读到了语文的魅力,形成了诸多比较正确的感悟。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去读,并就是重要意义上的深读,学生便读懂《出师表》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的原因,读懂了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的原因。

三、深读文本,必须兴趣引领学生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思想,但对深读文本还多不能正确地理解,其主要原因是现在教辅资料就是那样的普遍,即使不读文本,只要进行相关的查询,那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即使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对初中学生的深读文本,讲大道理也应当无济于事,学生就不理你这一套,也没办法。凭着平时的实践,让学生深读文本,还完全必须兴趣引领学生。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一代伟人的《沁园春・雪》时,让学生比较广泛地阅读革命战争年代的不朽故事,并利用微课程将20世纪30年代后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史的文字、图片、画面呈现出来,学生所耳濡目染的是中国革命诸多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足迹和血染的风采。学生在得以一定意义上的形象感染后,再神游于《沁园春・雪》的字里行间,学生是如何神游的呢?学生神游时,让学生抓住描写、议论、抒情,抓住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的技法,抓住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所表现出来的壮美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情感、豪迈的气度。学生在充分神游的基础上,便比较有意义地做出这样的主观判断,《沁园春・雪》不仅仅就是那样的语言美,也不仅仅就是那样的结构美,更为重要的是充盈着理想的融合美。作品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当学生自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深读文本的兴趣才会建立起来。如果再去不断地加强实践,那么学生深读文本无论是兴趣还是功夫,也才可以比较完全地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优化语文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初探

【摘 要】“学案导学”就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案和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学会”和“会学”。“学案导学”的核心是“问题式导学”,合理设计问题是语文导学案的灵魂。

【关键词】优化问题设计;熟悉文本;知识拓展

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语文课堂,使学习目标更加具体清楚,学习任务更加具体明确,学习重点更加突出明白。课堂上,学生的聚焦点落在了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确实有效的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思维的培养离不开问题,导学案是连接教师导和学生学的纽带,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台,是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展示的平台,语文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在语文导学案中如何设计好问题呢?

一、优化设问导读环节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课前学习是指教师在新课学习之前,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了解相关简单的新知识,独立学习和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或者查找资料、工具书等手段进行简单的、浅层次思考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文章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此阶段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写作背景着手,体会作者真实情感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人,只有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时代和环境,读懂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预习课文时,教师通过设计有关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等的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理解。如预习《乡愁》导学案的问题可以设计为:本文选自 ,作者是 ,当代的 和 家。其诗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随着学生对作品诞生的环境的熟悉,也就渐渐熟悉了本文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浓烈的眷恋之情。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主动联系当时的创作环境,更能主动的走进文本的意境中。

2.从知识拓展入手,丰富学生的兴趣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误区

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有了创新的味道。课堂上,歌声变多了,掌声变多了,多媒体运用广泛了,轰轰烈烈的课改之歌在教学中唱响。一直被人认为沉睡的课堂,开始有了生机。孩子们在笑声中汲取着知识。

可是,课堂的味道也发生了改变,成了泛娱乐化的课堂。一部分老师认为课改就要有个视频,有段歌声。于是,公开课上,少了多媒体的参与,就变成了大家眼中的不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少了音频视频的链接,似乎就少了艺术的美;课堂上,能套得上课本剧表演的,就设计成了表演。比如《黔之驴》《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等课文的教学就成了话剧表演的课堂,比如《凡尔赛宫》《黄鹤楼》等课文教学就成了导游表演。总之,在课改需要创新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却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我认为,创新的课堂不等于泛娱乐化的课堂。语文教学还是需要从“语”从“文”,还是需要静静地阅读,需要独立的思考。

我试以以下课文设计为例来谈一谈:

一.课本剧表演的泛滥成灾

课改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花样百出。为了演好一堂公开课,我们的老师可谓绞尽脑汁,搜尽枯肠,最后终于拟定了一些创新的教学设计,比如以演代读的表演性的教学设计。但是上课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教学设计为例:

活动一、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全文阅读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处借香山居士的诗谈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与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看过一个《沁园春·雪》教学实录。有片段如此:

生1:上阕写景,诗人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2:有实景、有虚景。

师:很好,看看前三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生3:北国风光。

师:对,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再看看下一句的“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生4:顿失滔滔。

全文阅读

多维比较 重点突破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事物,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在现代文教学中多比较、多归纳,是指导学生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它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文章有较深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谛听天籁”板块中的散文名篇。讲授此文,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渐进式阅读的教学方案:粗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结构――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性阅读,深入探讨写作手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多角度比较,重点突破,也不失为本文有效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一、比较法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方法众多,如设疑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等等,如果将比较法融入其中, 会更好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曾学过的《沁园春・雪》……”,话音刚落,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随着学生的朗诵,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北国冬景的图片,学生背诵完毕,画面定格。“《沁园春・雪》描写了北国苍茫而辽阔的雪景,豪迈而雄壮;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郁达夫先生的美文《江南的冬景》”,画面由“北国雪景”随即切换为“江南冬景”。

这种导入,在学生回忆旧知的同时,有意运用比较的手法,插播两组冬景图,通过北国雪景和江南冬景的实景比较,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江南与北国冬景的差异。诵读《沁园春・雪》,欣赏着北国冬景图和江南冬景图,想着“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表现画面的”,学生自然走进了文本。

二、比较法品味语言

在学生品味第8节江南雪景时,教师可以将它与北国雪景比较,引领学生用浸泡法咀嚼诗词,用还原法想象优美的图画,随之意境也逐渐温润而舒缓地还原出来。在学生有所领悟的时候教师顺势解说:“是的,江南的雪,虽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虽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但足以让人领略到江南丝竹般的韵味。可以想象下雪的夜晚,一壶热酒,一只小暖炉,静听屋外的飘雪簌簌洒落的声音,伴着几声犬吠,多么富有乡村的诗意。清晨,孩童惊喜的报告,白茫茫的寒雪中一枝红梅盛开,多么俏美的图画!”此时再插入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片段,请学生对二者描写的雪景进行比较,探究作者运用不同的手法造成的效果差异。

《江南的冬景》以诗写雪,避实就虚,不仅洗练,具有含蓄之美,而且让人从诗词中产生相关联想,丰富了雪景内涵,诗句均是乡村夜晚的雪景,具有安谧散淡的诗意,令人品味到一股醉人的清雅之气。改用散文描写雪景,会如何?比较老舍名篇《济南的冬天》的语段:(投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