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马工程团课培训活动总结

我参加了**学院青马工程团课培训——大学生团学干部培训班。能参加此次活动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因为参加培训的同学都是各班级、学生会以及社团的干部。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感觉到了荣幸之至。

为期3天的青马工程团学干部培训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我们还是收获颇深的。在本次培训中,我们聆听了学校领导和教授们的讲座,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讨论和交流。通过此次培训,使我们明确了当代青年的政治使命和责任,让我们受益匪浅。以下为我在此次培训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第一次培训讲座中我校心理专业资深教师李永平老师以"团干的文化修养与人际沟通"为题目为我们作了首场讲座。他从明确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学习磨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充分发挥骨干作用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和事例讲解,为我们的思想成熟和健康成长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同时他也指出我们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学生骨干的努力使之和谐。讲座旁征博引,精彩生动。

通过本次讲座我对大学生骨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干部我们需要做到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作为同学们的桥梁作用与旗帜作用!同时李老师指出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充分完成学习基础上的,我们的根本任务还是学习!这使我颇有些压力,但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尽量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通过此次讲座我也知道了自己作为一名班干部自身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如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创新能力也不够。今后我将对照自身存在的缺陷,努力改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合格的大学生骨干,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

11月30日下午,培训班举行第二次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了王必胜副教授和前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李莹莹,王必胜副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中国梦,凝聚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解读主席为中国画出的宏伟蓝图。王老师从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中国梦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讲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想实现中国梦,就要求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作为青年的我们,更是实现这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在描绘中国梦时给予广大青少年期望 : 要志存高远,增长见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烂的光彩。这是党对我们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盼,这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特殊群体,我们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应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树立个人的远大理想,学习巩固基本技能;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取向,树立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最后,要积极投身社会发展事业,全身心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

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工程,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国梦能否实现,所以青马工程的培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同全国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提出五点希望: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而青马工程的培训有利于我们广大青年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这次的青马工程培训让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了我们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使我开阔了眼见与思维,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以致用,努力让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随后李莹莹学姐以"让信仰点亮人生"为我们讲述了她去年去井冈山实训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了,当代大学生拥有信仰的深切意义和重要性。

全文阅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效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李壹竹(1994- ),辽宁兴城人,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

李洪杨(1988-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研究。

摘 要:高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载体和支撑平台,承担着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探索和分析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路径有利于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持续、科学的开展。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

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涵养较高、综合能力突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人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现实分析

坚持整体培养与骨干培养相结合是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原则。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各级团组织内整体推进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同时,也会在各级团组织选拔一批大学生精英组成骨干培训班,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在骨干培训班中,理论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班团活动等是核心组成要素。

以哈市H高校为例,在2013-2014年开展的两期大学生骨干培训中,第一期总计开展理论学习、座谈会、赴外学习实践等培训十余课时;第二期总计开展理论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等培训十余课时,并配有“学术指导”、“实践引领”、“团建成长”导师。在培训中,青年马克思骨干班培训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较为完成的系统学习,提升了学员的理论素养,为培养和造就理想坚定、政治素养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基础。

全文阅读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论文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途径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知行统一的过程

所以,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这一基本途径。群众路线的理论教育是将群众路线理论内化成为“知”的过程,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前提和基础;“行”是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是“知”外化的表现与结果。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进行群众路线教育,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化理论学习,明确党的群众路线产生的背景、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新时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现实意义等,做到群众路线理论教育的系统化。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价值理念根植于大学生的头脑中。通过理论学习夯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使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理念,才能指导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理论教育还要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在实践中深化对群众路线的理解。“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2]高校要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践行群众路线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利用群众路线改造客观世界能力养成的活动,也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真正地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利用假期深入工厂实习、做社区志愿者、到村镇做志愿服务活动、到农村偏远山区支教,在社会实践中广泛接触人民群众,发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念,在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虚心向群众学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投身到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到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才能切实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从社会实践中理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群众工作方法。

(二)开展党团宣传活动教育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并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这种立体型的培养模式来充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意识,锻炼他们的群众工作能力。一方面,通过党团宣传活动教育树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优秀典型,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基础,使高校学生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一种信赖与认可。这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同学、了解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围绕群众路线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从广大同学中寻找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校园中开展帮扶贫困学生、大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勤工俭学服务社等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担当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与学校党团宣传活动相结合。在党团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广泛的支持,这便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同学中,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的尝试。

(三)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与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相结合

2013年6月,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高校不断深入开展,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的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与解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身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总结

全文阅读

基于“青马工程”的大学生干部培养途径探究

摘要:从专业化角度出发,“青马工程”属于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干部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借助理论教育以及实践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干部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与多方面综合能力水平。本文基于“青马工程”的大W生干部培养途径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青马工程;大学生;干部培养;途径

现阶段,高校“青马工程”干部培养工作往往集中在校级层面,强调精英培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众化人才培养,其人才培养体系没有纵深梯队的大力扶持。所以,高校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从而使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青马工程干部培养工作中,从根本上实现青马工程的青春活力。

一、“青马工程”的基本概述

“青马工程”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骨干,致力于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充分发挥青马工程的战略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就战略意义层面而言,高校“青马工程”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长久巩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证党的事业可以后继有人。就现实意义层面出发,“青马工程”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培养相对坚定的道德信仰。除此之外,无论从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任务而言,还是高校特殊性发展规律而言,青马工程的实施都是党建工作的关键性内容。

二、基于“青马工程”的大学生干部培养途径

1.做到大学生干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

青马工程下,大学生干部培养应做到理论教学少而精,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学校学团知识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托,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并实现理想信念以及传统文化的积极融入,尤其是干部学生工作艺术以及工作方法的培训教育,重视理论的时效性。在实际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划分为领导学、公共关系学、人才学以及管理学四个组成部分,每个学期的学习时间要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每周理论学习的充足化,并实现理论学习的校内、校外兼顾。在校内可以邀请在学团工作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学校领导,在校外聘任相关的政界官员、优秀校友以及成功企业家等,就管理方法与领导艺术进行详细讲解,传授成功经验,从根本上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全文阅读

马志毅博士:爱洒向青年 情填满心田

马志毅博士,从小在家族的爱国思想的氛围中成长起来,一片爱国的赤诚之心在潜移默化中,越来越坚定。正值而立之年的马志毅博士留学归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澳门泊车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并将新的经营理念注入其中,将公司带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新轨道,葡萄牙诚通(中国)水泥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事业之路越走越宽,马志毅博士――这颗工商业界的年轻之星,正发出耀人的光芒。

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心系着青少年的马志毅博士却将精力一分为二,将多数的时间奉献给了青年企业家,奉献给了校园里走出来创业的大学生们,奉献给了正在成长着的青少年。

走在为青少年工作的道路上,马志毅博士迈出去的步子是持续的,坚定的,无悔的。

独具慧眼别具匠心

在澳门回归的十年时间里,澳门经济的发展,给了青年人一个很大的展示平台。青年企业有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特区的土地上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着。“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引起了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年企业发展为己任的马志毅博士的感叹。

作为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马志毅博士的理念就是将各行各业的精英汇聚一堂,积聚大家的力量,为社会做点事。

“每一个成长起来的青年工作者,都有着他不一样的奋斗历程,将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一些展望与建议,一些新的发展理念传递开来。”马志毅博士说,“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于是在2009年,马志毅博士联合澳门一家杂志社,为青年工商业者开设了一个一年十二期的《澳门青年工商界与特区共成长》的栏目,专门记录青年企业家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集百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个让他们能够吸收他人精华,以帮助自己成长的很好的途径。”

马志毅博士通过聚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向青年企业家们传递着政府的政策,“让他们能在第一时间里获取信息,顺应客观环境,好让他们能及时调整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马志毅博士说。

全文阅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的设计与解读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长期性、复杂性需要多种培养模式进行匹配,原来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细化培养要求。通过对创新模式的设计及解读,从而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设计与解读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3 ― 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的事业坚强的后备队,是我们党正在试图解决的艰巨任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已经5年了,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已进入了常态化培养阶段,原来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细化培养,需要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培养模式设计

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其培养实践探索了下列模式: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分级指导晋级培养传、帮、带模式;价值澄清问题引导理论宣讲模式;成长小组团队研修模式;生活养成卓越目标模式;虚拟资源共享与政治实践历练模式。

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旨在形成以学校为主,社会紧密配合、学校与社会共同承担培育任务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体。学校,显然是指承担全面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任务的高校;社会,主要指承担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与挂职锻炼的培养基地,也包括培养基地所在地的媒体部门。

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是学校、社会共同建立以培养基地为依托,通过工作会议联席制度方式保持深度联系,通过发展项目学校与基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基地有专门的工作班子、工作程序,专门的工作岗位,对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学习与实践,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提供较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及相应的要求。在过程中提供考核,活动告一段落后,组织培养对象进行总结提升,并认真听取培养对象对基地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对象来基地既是接受教育,也是发展项目的实施者,地方媒体通过深度宣传与报道予以配合。

全文阅读

浅谈在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摘要:本文在阐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强化跟踪机制、加强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以及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等四方面的途径来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学生干部

“青马工程”由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得名而来。2007年1O月团中央正式启动“青马工程”,并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根据《纲要》内容,各地高校基层团组织纷纷响应团中央号召,为加快和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而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措施。“青马工程”作为当前高校共青团抓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培养大学生骨干的一项示范工程,要求各大院校以及院系团委在自觉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局性的同时,需配合好省、市团委和学校团委对此项目能够扎实有效顺利地开展,争取将其落到实处。

1 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1 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高校的优秀青年学生就是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谁拥有青年谁就把握了未来。我们党始终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投向青年中最活跃的、最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着力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诉求。团中央2008年底在全国高校一万名大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发现,在广大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中,常态下的政治淡漠和特殊情况下的集中爆发、极端化表达的特征也日益明显,面对现实问题存在的疑惑、问题也不少。

三是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的需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的要求和青年的使命决定着共青团的职责。团的十六大确认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根本职责,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文阅读

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若干思考

【摘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就是要运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坚定的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式

2007年,团中央研究制定了《“青马工程”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纲要》中阐述了“青马工程”所培养的对象、培养内容、工作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让高校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在高校培养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培养目的不明确,培养方式不符合青年马克思的要求,培养对象没有得到相应的全面提升等问题。高校如何采用更科学的方式来建设优秀的青马班?是值得被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对象

《纲要》要求“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而大学生骨干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但多数高校在青马班的建设上是敞开大门招贤纳才,但大多数都是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鲜有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与从事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使其在对象引入上就存在不平衡。

而导致此类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每期青马班成员的构成均由一个年级段的学生参与:第二,多数高校青马班招纳的人员主要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普遍在科研、学术等方面还未有成果:第三,许多学生并不清楚青马工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工程——是否可以加入?加入以后能做什么?做这些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所应对,让更多的人认识青马工程。

1、宣传青马工程

青马工程从2007年至今,各大、中、小院校都纷纷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但宣传阵地缺乏、系统不完善成为众多院校的硬伤。

全文阅读

新媒体视角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猛提升。在当下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为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渠道。文章将主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就如何利用新媒体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思想引导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5.45.207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在科技的带动下,新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不仅有数字电视、手机报和电子书,以及电子杂志等,还有微博、微信平台等新自媒体交流平台。新媒体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不但传播信息的速度快,而且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特别迎合了现代青年人的需求。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也给青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新媒体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遇到的障碍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于快餐文化比较青睐,体现在对于网络和手机这样的新媒体的兴趣要比书刊、报纸和广播浓厚得多,同时,也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这种知识体系厚重的理论没有太大兴趣。在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下,青年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追求热情逐渐降低。除此之外,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外来文化也日渐走入国人的视野,加大了对我国本土文化的渗透,让部分青年对于本土的文化和民族信仰也开始产生动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并没有上升到思想层面,从而使我国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方面缺少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学习的方法与形式无法与时代保持同步,无法与青年人思想的发展保持同步,因此,部分青年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些过时,无法对其产生兴趣。

针对上述现象,如果高校能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内容新鲜、形式新颖、学习便捷的特点,在教学的方法上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学的手段更加现代化,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新切,更加愿意深入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

全文阅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

一、浙江大学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背景

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对“青马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和力量,将“青马工程”与学校维稳工作紧密结合,探索“青马工程”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方法,以“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学院建设,整合培养资源,优化考核机制”为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青马工程”的长效培养机制,积极发挥学生骨干队伍在学校维稳工作中的作用。

二、浙江大学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青马工程”的顶层设计浙江大学“青马工程”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骨干。这一群体是广大青年学生中综合素质优秀、组织管理能力突出、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分子,是学校和广大同学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未来领导者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对象,也是学校维稳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为此,学校制定“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紧扣“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培养目标,建立校、院两级培养体系,成立“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组建“青马工程导师团”队伍,建设“青马工程”主题网站和建立“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种子库”,以理论培训、高端论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为主载体,形成一套长效培养机制。

(二)大力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学校率先在浙江省成立了第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以下简称“青马”学院)。学院由校党委副书记任院长,成立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及外事处、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院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相关重要工作进行指导,团委负责学院日常事务。学院下设培养规划工作组、理论培训工作组、实践锻炼工作组、活动创办工作组、对外交流工作组、课题研究指导组、网站和CIS工作组等七个工作组,负责对学生骨干的成长进行具体规划和指导。在学校“青马”学院的影响辐射下,各学院也纷纷建立了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地和组织,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并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本学院各类学生骨干的培养。

(三)组建“青马工程”导师团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青马”学院发挥学校学科综合、师资力量雄厚和社会联系丰富等优势,狠抓导师队伍建设。组建了“专业导师团”和“成长导师团”队伍。学院聘请以从事马列主义相关理论研究为主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导师团”,聘请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授、从事党政管理的高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成长导师团”,以校内为主、校外兼顾、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规模适中的开放式“青马工程”两支导师队伍。由导师团根据校院两级培养对象的需求进行理论培训、课题研究以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从实践中寻找努力方向。[1]

(四)建设“青马工程”主题互动平台网站网络是大学生群体最易接触且最易接受的事物,要适应信息时代青年的思维和行为特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运用。“青马”学院为适应网络学习的新形势,提高学习效率、加大学习成果交流,在互动平台建设上,利用网络资源,打造综合性、开放性网站,将主题教育网站和“青马”学院网站进行整合建设和开发。网站点击次数已近10万余次,已成为浙江大学“青马工程”强有力的一个辐射源。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青马”学院加强网络队伍建设,还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管理队伍。

(五)制定标准化考核机制浙江大学“青马工程”实行学院(或学园、校级学生组织)培养、学校(校级“青马”学院)培养两阶式,注重与学生组织和各级基层党团组织的双重联系,经过院级(校级学生组织)培养并考核优秀的培养对象获得举荐机会参加校级培养。总体培养分为院级(或校级学生组织)培养阶段(初阶段,1年)———校级培养阶段(重点阶段,1年)———动态跟踪培养(长期)三个阶段。为了更好地对每一阶段浙江大学“青马工程”的工作进行评估,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管理,“青马”学院在指导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考核机制,使“青马工程”各个培养模块能够整体联动起来,进而全面反映学生骨干学习成效。学院注重跟踪培养,把接受校院两级、三个层次培养的优秀学生骨干建档立册,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技术平台,开发建立“培养工程”学生骨干种子库。“种子库”除反映校院两级“青马”学员日常学习记录外,另一重要的功能就是动态反映培养对象的基本信息、思想动态、培养历程和成长过程,形成集记录和考核功能一体的优秀学生骨干电子信息档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