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感散文

情感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也说感情(散文)

内容摘要:文章讲述处于情感淡漠、异变和泛滥的时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以一生地忍受、抗拒而付出的牺牲精神,维护发展、进步和崇尚道德品质的社会A需要;并用与之相匹配的人格尊严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凸现文明和“小康”社会主义祖国的形象,彰显新生活的幸福、快乐和美满的悲壮与忠诚。(文章2012年5月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第28至31页,因伤病未汇购书款而被撤销作品。

记得孩提时,我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的日子,因为喜欢网蜻蜓、捕蝉和趴在池塘边练狗爬式,暴晒在阳光下的身体常常长满了痱子,那些晶莹的小泡泡遇热后自行炸破的感觉,让人感到很难受。而此时,我看到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劳动的人们,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后又被体温和阳光蒸发干,身上的痱子促使他们趁小憩在树阴下,像猴一般的互相捉虱子似地刮痱子的情形,至今想来仍然历历在目。

在这种时候,如果周围有孩子,理所当然的被大人叫去。给大人刮完痱子后,出于大人爱孩子的淳朴本性,他们会顺手把你从背后拉过来,坐在他 ( 她 )的前面,在一边给你刮痱子时,会一边爱怜的责备:“大热天的,不到阴凉处呆着,在太阳下跑来跑去的,看你背上的痱子,简直就像纳的鞋底子 一一 针线疙瘩般的密集。”

随着大人的手指在背上轻轻地点击和移动,我的浑身就有一种蚁虫游离的感觉。那种舒服、陶醉随着异样的痒痒,就仿佛在行云腾雾,使人在甜丝丝地享受中美哉乐哉;却又不敢吭声,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在大人善意地呵斥下扭列着身子嘻嘻、咯咯地笑。

从此,刮痱子便成了我的感受上的奢望:在少年伙伴的游戏中,外婆要我做事时,抑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里。不懂事的我都会提出:“你要给我刮痱子”的要求,作为一种交换的条件。甚至于在春天、在秋季,常常闹得别人取笑我::“这个时侯哪有什么痱子呀? 要不给你摸摸背吧”。

因当时年龄小,弄不清这是什么缘故。直到后来慢慢地长大了,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地接触、了解和认识中,内心深处常常有一种莫明的触动难以自制;特别是在影视面前,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以及一种遭遇而泪流满面,抑或在同仇敌忾的场合格外的激于义愤、豪气万千。以至在旁边的孩子见状而常常情不自禁地说:“爸爸恨不得跑到电视里去帮助弱者!” 然后又安慰地抚拥着我说::“爸爸,爸爸,那是电视……”于是,岁月中的我,才逐渐地从心理和生理学科中懂得,这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有的感应物质一一感情,经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精神状态;而且,它与一个人对事物的需求、接触和容纳的量有关。仿佛人们对酒的接纳而反映的程度所表现出的迹象。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判断,自己当属于那种感情丰富和细腻的人的范畴。

这样说来,我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感觉器官敏锐的特征,在而今按摩、踩背、洗脚、桑拿等诸多肌肤接触类经营的宽松环境里,好好的享受人生和生活了。然而,上帝偏偏给了我一种朴实、善良、忠贞和安份守己,以及无视邪恶和境遇,自觉认真、积极进取的品性。当然,这与我成长的那个时代和所接受到的英模人物的教育影响有关:从我轰轰烈烈地走进军营,和身体力行地实践英模的行为精神的过程中,就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尊严;严于律己的生活,因嫉恶如仇与爱憎分明,于事于人,也多了几分令人不解的严厉、疏远和似乎不尽人情之处。

于是,有了属性的感情在所处的空间,因为时代和环境的作用,仿佛草木的枝叶和江河的溪沟,或柳暗花明、或山穷水尽――一种常态和平静的被打破,使人生有了对应,也有了自觉的不进即退、不生即灭的整个儿都卷入奋斗的淹没与浮起地挣扎。由此出现的,执着本质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精神而表现在时代、社会和生活顺应潮流的日子,善良、淳朴和事实,在与欲望的浮夸、浮华和浮躁进行地坚守与向背导致的难堪;因为感情丰富和细腻,触景生情留下了许多不好说、也说不好的心酸、沮丧和悲哀。具体到了因热爱的精神火焰与现实擦身的燃烧,让心灵在磨砺中凝成责任而自作多情的忧国忧民、诲人不倦,和与人为善的随时随地,处心积虑思考出许多与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关的构想: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驻当阳长坂坡丘陵地带配合5012钻井队的油田作业三班倒中,除了搞好“地球化学分析”本职工作和义务协助井队劳动之余:在当时无书可看、工友们以打扑克牌做游戏休闲的喧闹、拥挤的t板房中,捧读马列理论、著作;并通过借来的、井队因地处偏远每期迟到多日,且唯一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报》、《红旗》杂志),结合实际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976年电测站气测中队的徐指导员到前线检查工作,从我的日记中发现:我根据国内当时的形势与今后的任务拟出的“国策”,与当时只传达到党内的中央红头文件的条款和内容完全一致。在时间上还早出几个月。)

全文阅读

情感是散文解读的重心

我们知道,散文是有灵性的,文中的景是作者情感的投射,文中的人、事、物都和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正如《毛诗序》的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一篇散文都是充满个性的,包含有作者独一无二的语言、情感。因而,我们应由言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领悟其中的美学意蕴。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语言是载体,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彩的主情文学,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全文阅读

状物散文中的真情实感

写状物散文也离不开真情实感。矫揉造作或漠然无情,必然使文章味同嚼蜡。《珍珠鸟》是冯骥才用充满爱心的笔触,营造的“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王维)的、人与鸟和乐融融的古典诗境的佳作。

对待自己喂养的宠物,人们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漫不经心,每天只按时给他们供给吃喝:一种则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柳宗元),过度的关心。“我”却不是这样。“我”对珍珠鸟自然是非常有爱心的,但这种爱心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关心和体贴,是一种知己式的理解和关怀,即一切为对方着想的关爱。“我”听人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所以,为了给鸟儿营造一个舒适、不受惊扰的居住环境,“我”显得非常体贴。鸟笼挂在窗前,“我”发现光线太亮了,就用吊兰的小绿叶蒙盖在鸟笼上,使光线显得明暗适度,使鸟儿有了安全感。鸟儿渐渐适应了新环境后,“我”不像过分爱护的喂养者一样过多地打扰它们,“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到了雏儿出生后,“(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雏儿敢于跑出笼子活动了,“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作)”。“我”付出的真情自然也得到了鸟的回报,鸟开始亲近人,对此作者有一段精彩描写:“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小鸟想主动亲近“我”的情形。它如此可爱的样了吸引了“我”,“我”不得不去关注它,对它报以“微微一笑”。“我”的友善,让“小家伙”“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最后“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小鸟从“离我较远”到“一点点挨近”,到“淘气地陪伴我”,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的全过程。这里,鸟已不仅是普通的鸟,它已经有了人的性灵,我们见到的不再是调皮的小鸟在玩耍,而是稚子偎依在父母怀抱里幸福的情景。珍珠鸟对“我”的信赖,让作者由衷地发出呼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者引导我们小中见大,由物及人,由个体到整体,让我们领悟到不仅人与动物之间要相互尊重,互赠真情,彼此信赖,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应如此。

这篇散文,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人与动物间的至爱真情,还启发我们,平时写这类状物散文,要对“物”有深切的感情,细致的观察,运用各种手法把情感迁移到所写的事物上去,这样才会有真情,写作文时才能抒真情,不使作文显得空洞。

全文阅读

情感散文

路过爱情

很久之前,我们还熟悉彼此的时候。我半开玩笑地问起过你,为什么不能帮我写一篇文字。你说,你不想。

很久之后,包括此时,我仍是认为,因为不够了解,才写不出。我也一样。从认识到现在,不足一年,却是经历了两次拉黑,一次你拉我,一次我拉你。这两次不愉快的举动,或许能说明什么,我们心知肚明。也曾试图一辈子不把你写进我的世界之中,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你无法驻足一辈子。那些一起聊天的日子里,我总是说你幼稚。其实,至于你幼稚与否,我又怎么能够妄下断论?只不过是,不想彼此走的太近,以至于无法活在现实中。

因为不能很了解你,所以这篇文字注定是一篇独白。以前,每晚都聊天时,我会担心;之后,每晚都是黑色头像时,我又会想念。可一切好不容易都还算差强人意,我又怎能任性地使坏?远远关注足矣,我们本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喜欢你的文字,因为那都是真实的内心独白。有时候,读你的文字,就像是在窥探你的心事般,如此感动。你的性格中带着天性使然的羞涩,熟悉的人还好说话;在一堆陌生人面前,你会有自己的保护色。这一点,我和你很像。喜欢你穿白色帆布鞋子打篮球的样子,就算未能站在你身旁,但依然甚是欢喜。犯花痴地说,我喜欢任何一个穿白色帆布鞋的男生,估计男人是很少穿的了。想想,犯花痴的年纪也都该过了。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脑子里的片段很多,而确实有意义的,真的很少。你以前聊天的时候说起过,为什么和我这个女人说这么多废话。其实,我有多感激,那成堆的废话陪我度过太多的失眠之夜。你不是我,你也不能了解我,因为关于我,我又告诉过你什么,你又问起过什么呢?所以,很多事情是无法没节制地问下去的,因为越是问越是伤感。也可以说,许多想问的事情,到你那里,便再也无法问出口。

既然无法逾越一些东西,那就留彼此好的印象,一辈子。记得为你发过这样一条状态:我知道,爱可以排除万难,可万难之后,更是万劫不复,这是我更相信的。你说,你喜欢我;我说你是在戏弄我。在比较保守的爱情观下,我始终认为,越是说出口的喜欢,就越是开玩笑。事到如今,我们就把错过的故事,成为理所当然。是啊,在生活面前,我们要把多少遗憾,无奈归于理所应当。此刻, 脑子里蹦出一句你发给我的话——有些话,说给了一个男人听,就不要再和其他男人说了。你知道吗?这句话说得很男人,我信以为真,以为这就是爱情。罢了,路过爱情,仅此而已。

这篇独白,写的好无力。不得不承认,有一些往事,回忆起来是吃力的,因为就没打算保留一辈子。记住也幸运,忘记也要接受。生命中,经历的人事,无非就是不停遇见,然后忘记,而留到最后的,被叫做回忆。是不是不够珍惜,所以才会觉得写的足够吃力?乱七八糟,这篇似年终总结的自我检讨书,怎会如此啰嗦?这就是为什么从来不写纪念文,就在于我写不出来任何的感情。好多话,就掩埋在时光里吧。

全文阅读

论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情感魅力

[摘要]归有光是被誉为“明文第一”散文大家,他所提出的“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是天下之至情”的至情理念,对其散文创作有极大影响。正是由于对人间至情的珍视,使他创作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其中以抒情散文最具特色,散发着强大的情感魅力,也感染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情感真挚动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最大特色,其真挚的情感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并无等级之别。归有光抒情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复杂的,他通过形象性方式用细腻的笔法来传达情感,其情感具有细腻性和形象化特点。

[关键词]归有光;抒情散文;情感魅力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55-03

归有光一生命运多舛,然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在史上备受众家关注。早在王爵锡做的《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①中就曾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嗟叹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并认为归有光的情感散文虽然并不刻意追求某种写作效果,只是信笔为文,而喜怒哀乐却溢于言表,真切感人,明确指出了情在散文中的重要性。后世桐城派的方苞也是以归有光抒情散文为其文之最的代表,可见二人皆推崇归有光的抒情散文。

一、归有光其人及其抒情散文

被誉为“明文第一”的散文大家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命运多舛,经历坎坷,一生大半时间以一个老举人的身份在家乡度过,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在散文创作上独树一帜,创造了独具的散文风格。他在明代的作家中,占有非常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集部《震川文集》、《别集》摘要称:“自明季以来,学者知有韩、柳、欧、苏沿洄以溯秦、汉者,有光实有力焉。”②《闻一多诗文选集》中也称归有光是“散文中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可见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归有光在散文方面的造诣都得到认可。归有光在散文方面“既推崇司马迁《史记》能得其风神脉络,又尊尚唐宋诸家”。③他反对模拟剽窃与雕章琢句,并讽刺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复古派的作品是“剪纸染采之花”,认为“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馀,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④其批判矛头直指当时主盟文坛的王世贞。在《项思尧文集序》中,归有光写道:“文章至于宋、元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道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⑤在此文中他毫不留情地直斥王世贞为“妄庸人”。 即使如此,晚年的王世贞仍然被归有光的散文造诣所折服,他在《归太仆赞并序》中写道:“先生于古文辞,虽出自史、汉,而大较折中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可见王世贞对归有光是有所推崇的。就今天看来,归有光也的确用自己新颖的方式创作出了大量独创性的抒情散文作品,至今让我们耳目一新,也为当时复古盛行而显得僵化的文坛增添了一份活力。

古往今来,很多学者对归有光的散文进行研究,而张爱波综合前人的研究,在他的论文《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中运用古今结合的抒情散文归类法,把归有光的66篇抒情散文归为五大类⑥:传记体抒情散文、哀祭体抒情散文、书牍体抒情散文、序跋体抒情散文、辞赋体抒情散。从张爱波对归有光抒情散文的分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归有光抒情散文的大致面貌。

在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中,最具特色的是传记体抒情散文和哀祭体抒情散文,特别是家庭亲情的抒情散文,其包含着归有光对“匹夫匹妇”之情乃“天下之至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深刻理解。人们读到他的《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文章时,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这些散文像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境界。这也奠定了归有光在中国散文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学地位。

全文阅读

浅谈抒情散文的情感教学

抒情散文的内容主要是借物抒情,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正因为抒情散文的这种特性,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寻找烙印在文章中的情感"印记"。因此,在讲授抒情类散文时,我试着多用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用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挖掘情感因素进行教学。为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品味语言,对作者的情感再认识

我在教学中,利用散文丰富的情感因素,依据文章创设情境教学,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因此,我在教授抒情散文时,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也是必不可少的。

《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教学前,我查阅资料,首先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是朱自清先生于1924年写的一篇散文,文中醉人的绿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活所持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那种奔放、眷恋的情怀。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下面我就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

(一)鲜明的比喻,生动形象

如作者这样写梅雨潭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着作者的爱。贴切传神,勾起了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同时,学生也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

(二)动感的拟人,调皮有趣

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送"、"钻"二字,将莹洁、细密、轻盈、灵动的瀑流,人格化为具有生命的善解人意而又带点顽皮的孩童,娇憨之态可掬,令人不得不动情。

全文阅读

蓄情——点燃散文教学的情感火焰

摘要:真情实感不仅是散文作者的创作冲动,而且是散文艺术的血液,优秀的散文无疑是对学生的情感洗礼。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与文本同呼吸共命运,教学的充分蓄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蓄情;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56-02

散文是主情的文学样式,它强调作者独特情志的抒写,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这里所说的“精诚”,就是激动、真挚、深厚的感情。冰心在《关于散文》中亦云:“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散文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感,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打动读者的心。可见,“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散文既有这样的特质,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启导学生的情感必然是散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充分的蓄情,能有效点燃散文教学的情感火焰。

蓄情,就是创设情境。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很重要,它使有关教学的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达到心灵沟通,思想撞击,从而共同进入文本的境界。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停靠点、参与的切入点和思维的激活点,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创设情境就是教师用各种方法营造出情感的磁场,为学生和作者、编者心灵的沟通铺平道路,架设桥梁。

一、充分蓄情,导入新课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可以用语言导入创设故事情境,用音乐导入创设审美情境,用画面导入创设直观情境,用实物导入创设真实情境,用表演导入创设活动情境,用问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用三维动画导入创设虚拟情境等。当然,这些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可能兼用好几种方法,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速的今天,多媒体更成为课堂的宠儿,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例如学习《我的母亲》时,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先播放《懂你》MTV,稍作停顿,然后深情地说:“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喜欢这首歌吗?知道它为什么会响遍大江南北吗?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永恒激荡的母爱。谁不是为人儿女?谁又没有沐浴过母爱的光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20世纪初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这里,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弦律,有母亲辛勤劳作的画面,有如泣如诉的歌词和导语,它们交织成一个令人感动、心酸,感觉真诚的情境,形成了歌颂母亲的审美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母亲的“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和“能干的才具”,进而理解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人文性及素质者育中的“育人”目标,这就要对中学生的某种情感进行培养,而散文教学就正是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简述了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散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这对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好处。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情感教育

新大纲要求使教育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运用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要任,而中学语文散文篇目的增加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大纲和新教材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人文性及素质教育中的“育人”目标,这就要对中学生的某种情感进行培养,而散文教学就正是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 浅谈中学散文教学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散文理论家葛琴说:“散文的文体,并无严格的规定,举凡日记、书札、游记、随感、悼念文、人物志、风土志等,只要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的情感思想为主的,都可归入散文之列。”散文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散”。但是,散文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并有文字味道,有一种内在的“神”,即散文的主题统帅全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最根本特点。根据中学教材中所选散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散文分成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三大类。

2 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

散文语言优美,情真意切,有清新脱俗的文采。散文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意境深远,思想和内容耐人寻味,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真情实感。因而散文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散文中的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且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冲击着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就是一篇纪实散文,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既写了长妈妈的繁琐,又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悼念。这些作品贴近生活,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全文阅读

从《咬文嚼字》中解读散文情感

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看来,文字与情感是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而作者的情感态度又通过文字来含蓄地透露给读者,读者如果抓住了这些关键字词,就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和用意,也就读懂了文章。

《咬文嚼字》中,作者用了两个事例谈文字与情感的关系。

一是《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好就好在它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并含蓄表达了对李广其人的夸奖与赞美之情。“广出猎”,叙事,平淡无奇, “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在“林暗草惊风”的环境下,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小心翼翼地搜索前进,突然一块虎形石映入眼帘,仿佛一只凶恶的猛虎伏在草丛中,打算一跃而起!将军反应最快,张弓搭箭,用尽全身之力射去!“中石没镞”!令人咋舌,真乃神力!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视之,石也”,原来看错了!让人不禁莞尔。在这短短四字中,有面对危险的惊慌,有发现错误的惊讶,有险情解除之后的轻松,意蕴十分丰富。“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既有对自己射箭入石的难以置信,又有尝试验证的轻松写意,还有一丝因失望而放弃的很崭截的意味……

可见,文字传情达意应当丰富而含蓄,富有表现力,而在某种程度上与简洁无关。如一味追求简洁,则往往失于苍白与单薄。

二是贾岛、韩愈的“推、敲”之争。这段传为美谈的典故,使“推敲”成为斟酌文字的代名词,只是人们普遍赞同韩愈的观点,认为“敲”比“推”好。作者独具慧眼,跳出一般人认为的“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的窠臼,提出这两个字的选择应以贾岛当时心里所想及所要表现的情感为准。如果要表现的是冷寂异常,就该用“推”;反之,就该用“敲”。情感,是文字选择与判断的唯一依据。

由此可知,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应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而理解鉴赏一篇散文,也应该可以从这里寻找到突破口。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最显著特点。根据散文的特点,阅读时可从如下几方面“咬嚼”其情感。

把握立意

全文阅读

散文审美情感教学管理论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上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