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范文精选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1篇

启发式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 ;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45-02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

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1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1.2 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2篇

摘 要:面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怎样找准切入点十分关键。而教法改革便首当其冲。通过四个方面对启发思维,提高效率进行论述,表明了启发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任何教学方法研究都离不开启发,进一步说明启发思维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08-01

1 启发教学的内涵

启发教学亦称启发式教学。“启发”一词源于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人将这句话中的“启”和“发”二字抽出来,连贯起来,从而产生了启发教学的概念。在国外,晚于孔子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教学法”或“助产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教学。自此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教学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由引可见,启发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方式的总称。

2 启发教学的基本要求

2.1 启发教学的个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启发教学,不能停留于对启发教学共性或一般特征的了解或阐述,而应该更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的个性或学科特征,促使思想政治启发教学富有特色具有实效。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的个性主要表现为:

教学的基点。这是因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属性就是德育性,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只有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卓有成效。

重大社会热点。这是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的一个主要切入点。现代社会,学生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热情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倾注着极大的热情。思想政治课只有抓住社会热点而进行启发教学,才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2.2 启发教学的时机

种子发芽、孕妇生产都是有时机的,不按时机,不顺乎自然,就难以奏效。启发教学要选择恰当时机,巧妙施教。关于启发教学的时机,孔子早已明确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认识处于一种困惑状态,似懂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想说清又无法说清,在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时给予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促使学生由困惑境界达到真知境界,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3 启发教学的实质

启发教学决不能停留于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应是引导学生学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即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众多的新问题。如果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迁移规律,把要解决的新问题与已解决的某一类问题联系起来,突出共同规律,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引导学生学会以简驭繁,举一反三。

3 启发教学的操作模式

3.1 提供原型

启发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提供启发原型。启发原型既可以是具体的教学信息,诸如事物、现象、思想、形象,又可以是具体的情境气氛。在讲授“商品”含义时,为了启发学生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中的“交换”二字,我们可以提供如下原型:(1)封建社会,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然后用粮食交租。这里的粮食是商品吗?(2)中秋佳节我给外婆送月饼,外婆留我吃饭,月饼换饭吃,这里的月饼是商品吗?(3)我与同桌情谊深厚,现在他要转学了,我们互相换钢笔作为纪念,这里的钢笔是商品吗? 这些原型的创设无疑会启发学生思维,诱导他们主动学习。

3.2 激发动机

“原型”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动机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原型”没有“动机”,往往会出现“启而不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往往处于一种潜伏的静态。启发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潜伏的静态需要和动机转化为活跃的实在的活动动机,也就是说启发教学不能只满足提供原型,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解决原型中所含问题的期待。

3.3 选择中介

启发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求“原型”与“顿悟”的“中介”。尽管教学的中间变量众多,但其思维方式主要为等。富有艺术性的启发教学,正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式,去思考、探索知识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规律,解决思想的疑惑。

3.4 促进顿悟

启发教学的最后阶段和直接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获得对问题的顿悟,即对问题的解决。启发教学“顿悟”的心理机制主要是直觉与灵感。直觉与灵感虽然具有随机性,令人难以寻觅,但他们作为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仍有规律可循。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发的学生的直觉和灵感确定是常见且富有成效的。教师可采取形象感发、背景提出、思路点拨、变式分析等手段促进学生顿悟,获得问题的解决。

4 启发教学的具体方式

4.1 设疑启发

设疑式提问并不等于启发,然而有效的设疑则能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的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要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必须注意:(1)所提问题应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乐于思考;(2)提问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现有认识结构,要注意知识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末知;(3)要富有艺术性,要引导学生“于疑处生疑”。如讲授“商品价值”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农民生产的粮食自己吃”,这里“吃”是粮食的使用价值;农民生产粮食尽管耗费了体力、脑力,即付出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因这里的“粮食”非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没有凝结在商品中,故这里的粮食没有价值。

4.2 比较启发

比较分优劣,比较见异同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开阔学生思路,使之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事物本质。在政治课教学中,可比较的事物和比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例如:“规律”与“规则”、“劳动”与“劳动力”等几组概念仅一字之差,引导学生对比比较,分析其异同,就会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

4.3 情境启发

这是一种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启发学生联想和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启发方式。如在讲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时,我创设如下情境:有的同学说,现在市场需求不旺,就是因为人们手中没钱。假如我是央行行长,就下令印些钞票,使企业能有钱发展生产,人们有钱去消费。这样做行吗?这一情境的创设,将抽象原理具体化,有效启迪了学生思维。

4.4 比喻启发

这是一种用具体形象即学生熟悉的事物做比喻,启发学生联想和思维的一种启发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中,就有“博喻”“善喻”的说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一些比喻的素材进行认真选择、整理和提炼,挖掘其科学性、通俗和思想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5 提示启发

这是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生困难而进行具体提示,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问题的启发方式。在讲授“货币的本质”时,当教师提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能否与一般等价物划等号时,学生众说纷纭,老师适时提示说:“大家考虑一下,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过程中是否出现过一般等价物呢?”经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茅塞顿开,很快便能解决这一问题。

4.6 分解启发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启发 探究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39-01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出于《论语,述而》)其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通过这句话,我们能感知到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中,重视在学生“心愤”,“口悱”时,进行“启”,“发”,而我们后代的教育者就由此,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即启发式教学法。其明确的定义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实践,教育工作者发现,启发式教学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下面本人就结合平日教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1 课前启发

1.1 预习生疑,发现问题

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因为预习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思考,发现问题,进而,关注不理解的地方。而作为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之前给予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概括文章大意,在生字、词、句下做标记;思考课后问题;记下不理解的地方等。并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 课中启发

2.1 善于提问,寻找突破

宋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篇目中重要的一篇。通过所选的内容,不仅可以了解到贾府的建筑格局,而且可以品味到其中关键人物的性格,对整部小说的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所选的内容中,有个重要的情节就是贾母与贾宝玉分别向林黛玉问“读何书”的问题。林黛玉对此却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是为什么呢?相信,教师如果不提问的话,很少有学生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但这却是理解林黛玉小心谨慎性格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学时,本人就把林黛玉的回答点出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深入思考,学生恍然大悟,进一步理解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经过一提问,学生立刻进入深入的思考,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提问,寻找文章的突破口。

2.2 比中见异,举一反三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更能准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比较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很多样,可用于篇间,句段间,亦可用于体裁样式、表现手法等。凡此种种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启发的效应。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作者描写了不同时段的祥林嫂的外貌。初到鲁镶时,祥林嫂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再到鲁镇时,祥林嫂“脸色青黄,但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限角带着泪痕”,而死前的祥林嫂则是“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眼珠间或一轮”等,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了祥林嫂的变化之大。趁机启发学生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祥林嫂发生如此变化,这为探究文章所表现的课层意蕴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学完鲁迅的《祝福》之后,再叫学生重读鲁迅的《故乡》进行比较,更深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

2.3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就是他对这门课感兴趣,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展开探索、思考的有利条件。所以,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现有的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从教学实践中,有以下方法:

第一点,教师可以用清新淡雅且富有感情的语言营造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比如:黑龙江省某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是这样导人的:朱自清先生用极淡极淡的笔墨状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可谓“初雪无痕”“美梦无迹”,大千世界洗尽铅华,只剩下梦幻般的银灰色,令人心驰神往。这里是作者的生命场,这里鼓荡的是心之翼翅,这里是作者心灵曼妙的舞蹈。如此美妙的引导语,相信,同学们都会想读读《荷塘月色》的。

第二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直观形象的图画。展现课文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为顺利解决问题,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剑桥大学和剑桥风景的图象。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康桥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可在适当的课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投影、演示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课后启发

3.1 启发式作业

作业历来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传统式的作业往往是教师让学生重抄课堂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这样的作业显然无兴趣可言,反而会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作业也应该具有启发性。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我寻找答案。相信,这种启发式作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促进他们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4篇

1、巧设问题启发

设置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例如,在讲《礼貌待人》一课时,学习讲文明、有礼貌时,我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讲文明有什么意义”?“如何讲文明”、“你见到有哪些不讲文明的表现”、“不讲文明的后果是怎样的”,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

2、设疑举例联想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这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问题设疑,激发联想思维问题设疑,教材中其实有已经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教师还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此类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联想和回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引导他们从后面的内容联想到前面所讲过的知识,或者是从课本知识联想到课外知识,让知识迁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在上《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这样一则故事:邓亚萍面对自身条件不足,别人也觉得她不行的种种挫折,还是苦练乒乓球,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此,我就这样设疑:请列举你们知道的在挫折中奋起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学生就会积极做出思考,热烈讨论,纷纷列举自己身边认识的此类人,或是张海迪、司马迁等这些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勇于和命运做斗争的著名人物。榜样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直面挫折,并能在挫折中不抛弃不放弃,勇敢地向挫折发起挑战。此设疑能升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最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5篇

一、设置兴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灵活机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掌握学生实际,力求深浅适宜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加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18元文具盒:27元水彩笔:9元蛋糕:3元巧克力:6元

①兰兰买水彩笔,芳芳买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②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③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6篇

一、启发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区别。

1、传统的体育教学法一般是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影响,主要是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过程体系。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学过程,是以体育动作技术形成为重点,只以传授动作技术和某些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进行重复练习达到巩固定型和提高运动素质的目的。而启发式教学主要以动作技术形成的过程为重点,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排队整齐安静、听话、有秩序,时间安排合理的就是好课,对学生只是根据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程度,某一运动项目的成绩好差来评价,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启发式教学的评价则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如何帮助学生去认识动作的形成原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而对学生则以学生对动作原理的认识及自我锻炼意识(包括自觉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认真指导,过程中不是教学生只学会某一个动作,而是教学生怎样去学会这一个动作,是引导学生将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过程中教的不仅是动作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动作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现体育的真谛,体验运动的成功与乐趣,达到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目的。

1、教学中应用提问的方式,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能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如:推铅球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最佳的出手角度是几度,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由于出手点高于落地点,因此出手角度略小于45°。

2、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探索和实践所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要通览各科教学内容,把握内在联系,才能融为一体。

2、要吃透教材,熟悉每一个动作的原理,并明确这一动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物理学力学的生理学,解剖学等的原理分析跑的动作与身体姿势,分析呼吸在跑的过程中对身体机能的作用等重要因素,让学生明确怎样跑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3、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生理、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贯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确保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69 ― 02

法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化法律职业需求,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宽厚的法学专业知识。本科法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和部门法律,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教育方式的变化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大量西方法学理论成果和法制实践经验引入中国,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研究适合中国社会现状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法学本科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就业压力等外在因素等都迫切需要高校课堂进行法学教学改革。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有意识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启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①。在欧洲,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这种方法主要基于问题式教学,目的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答方式有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法学教学中的案例使用比较普遍,在介绍案例的过程中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问答方式,会大大增加法学课程的兴趣。针对本科教学重在法学知识传授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相关法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深入思考法学理论问题,而不局限于案例本身,就是对教师问题的设计和引申的知识点的考验。

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灌输式学习方式为启发式学习方式。最终问题的焦点都围绕着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问题的提出和逻辑性至关重要。法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致力于教,还致力于学生的学。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法学教学应用性的特点,既要保证一定的理论教学,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引导,重视理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问题。本科阶段教学目的是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律人的思维和渊博的知识、灵活地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大学生要强化“自我塑造”的意识,靠自学、研究、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教学方法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第一,传授法学理论之后,再采用启发式进行案例分析。以灌输式为主,启发式为辅。第二,提前布置案例,提出了问题,并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第三,首先为学生设置实际问题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探究获得知识。

课堂考核方式可以多元化,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愿结组,查找案例,或分配一个知识点,以讲课的方式将案例的问题解答清楚或将分配的问题讲明白,设置打分制度,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等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本科生利用网络搜集案例答案,而不认真思考的情况常有发生。另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利弊也越来越多,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电子产品,获取学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学生知识获取的选择性越来越大,对有用信息的甄别能力也是对学生的考验。这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此就有了明显的优势。教师有效运用有限的时间,提出问题,层层深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其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深入学习的动力。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传统法学教育的特点,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虽然受到抨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实践角度,对法的价值进行判断,对法的利弊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改变僵式、固定的思维方式。中国法学教育的课堂上,介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时候,不要忽略中国法学发展的特点及法律变化的背景,法律的进步之处,法律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引导学生的法律思维。

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授课班型的影响,学生自控能力的限制,本科生学习习惯的影响、法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授课方式等。

大班授课的教室很难制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实现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一是因为授课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加入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反馈不及时,课堂情况如果控制不好,案例教学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会认为案例教学在浪费时间。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参加入课堂讨论,并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很难的。

即使是小班授课,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一般学生会对案例的结果感兴趣,而轻视过程,或者把提问和回答问题都看成是巨大的压力,使课堂气氛限于沉默,或者认为讨论是浪费时间的事而消极抵抗,很难发挥案例分析的作用。最终导致无论什么班型授课都可能就几名学生在参与和回答问题。

以上这些现象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如教学与科研的并行提高,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挑选,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和指导,指导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等,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授课质量,如何在课堂上避免出现“低头族”。

第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学习不应以记忆知识为目的,反复的背诵,这样的学习效果适用于初学法律时,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以后学习的动力会越来越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找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主动学习、靠探索、靠思考,多提为什么,能够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例背景知识,提升对法学学习的兴趣。在案例分析的时候,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侧重于方法的培养,引导其主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鼓励大学生自我定位,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能够自我塑造和发展,

鼓励其在学生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掌握的资源,带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和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学生自己对有兴趣的课程,可以组织成学习研究小组,课后互相学习,交流心得。在课上、课下与教师交流,获得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将法律思维能力、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综合于一体的能力和技巧。

第三,科学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受制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师授课方式、案例资料来源、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影响。选取的案例类型可以分为小案例、中案例和大案例,不同的案例分析应针对具体的分析方法,结合个案,充分挖掘具体的案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使学生逐渐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便应用于实践。

第四,灵活的考核方式。以期中考核、或期末考核的方式,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自行组织、分配角色、寻找案例、汇报表演。在组织考核和讨论案例中掌握知识。教师负责点评、指导和总结。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角色的定位,引导学生发挥其潜力和创造力,学会查找资料和组织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能从学习活动中学出兴趣,学会思考,能够进一步自主学习。

让学生像职业律师那样分析案由―找寻争议点―确定适用的法律,做出最终的判断,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追问反问,同学的相关问题,师生的集体讨论,使个人见解逐步形成统一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来回穿梭思考。不断地追问,使学生学会思考与反思,教师在学生的问答中分析学生问题之所在,并快速反应。学生不但要长于知识接受,也要善于推理归纳。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可以组成小组讨论,允许不同论点存在,甚至形成多方对垒的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主持和组织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师适当介绍学科的相关内容,了解实务中处理相关案件的大体思路,设计案例,使课堂讨论有序进行,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学生各阶段的表现评价,总结经验。

在课堂上互动,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备的敏捷的反应能力,高度的自信心和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法律人才应具备法律知识功底、人文知识背景、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遵守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修养,改进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法学教学的特点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案例,重视司法实践中收集和整理的适合教学的案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讲授、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实践、评估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与“思”结合,引导学生多提问,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激发其研究、学习的兴趣。利用网络、媒体等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问、道德、社会责任的承担、角色的置换。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三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参 考 文 献〕

〔1〕房文翠.法学教育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0,(06):72-74。

〔2〕梁西,宋连斌.法学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9.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8篇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非常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改革。高校教师需要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摸索,通过深入了解和多角度的审视,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对于学习书法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书法艺术真正走入他们的心里。

关键词:

书法艺术;启发式教学;想象力

随着人们对于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开始被普遍推广,而且逐渐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书法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成果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通过书法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以及书写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在学生对书法艺术进行系统欣赏的过程中,给予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美妙。

一、高校书法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所设置的各个学科都非常适用。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和对书法艺术的认知能力,把传统书法教学模式中不利于学生接受的部分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对他们进行德育以及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高校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的书写能力,还要让他们懂得掌握书法艺术中所运用到的多种技能。通过对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分析和体会,充分感受到书写者所表达出来的个性与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高校书法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开创的思维方式,真正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德育品格。

1、通过启发式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书法艺术与德育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比如让学生在对书法进行临蓦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什么是“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上书法大家们的事迹,对他们的行为和品格进行评判和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书写风格,还要引导学生把人品与书品充分的结合起来,让自己的修养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对自己的行为和性情进行一个良好的改善,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2、通过启发式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校书法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给学生书写的基本技巧以外,还要向学生传递一种对美的热爱之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信息,可以同时拥有画的灵动和诗的韵味,以及舞蹈的飘逸,还有歌曲的悠扬。所以,高校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充分感受优秀书法艺术作品中这些丰富的美感,真正领悟到它的优美与高雅。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特独的东方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气质,在世界各国艺术中独树一帜,拥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高校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通过对字体结构和传统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字体本身所具有的结构之美,和字贴中所表达的内容,体会到整个字贴所展现出来的形式之美以及内涵之美。

3、通过启发式书法教学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高校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贴,对字体的结构进行揣摩,更好的理解书法中的书写概念,通过体会什么是横鳞,什么是护尾等,让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习者不断加深对不同书法结构的印象,还能够养成对事物进行积极思考的习惯,让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书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书写练习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书写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在心里事先对字体的结构进行一个大体的构思,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书写的时候能够一气呵成,做到自然流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所要书写的字有一个正确的构思,了解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养成一个事先构思的习惯,带着思考进行书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书法的各种书写技巧,让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三、在启发式书法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1、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自由

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放在主导的位置,很难发挥学生对于书法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想象力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拥有足够的学习自由度,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内展示出自己的创作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书法形式,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一篇字贴展开讨论,通过交流对自己的感悟进行不断的开拓和补充。

2、加强对审美教学的重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还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书法教学的重点已经从基本的书写技巧转变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在对历史上有成就的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所讲解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书法欣的赏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带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像参加书法展或者去历史古迹等对一些书法真迹和碑文进行观摩学习,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书法的品位和鉴赏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结语

高校书法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对于学生书法鉴赏能力的培养。高校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多种书写技能和书法知识,在书法艺术的熏陶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到书法艺术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

作者:王艺璇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波,梁晖,李广松等.念动训练法在书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大家,2010,(8):149-150.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9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经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如果学生要写有关家务劳动的作文,应首先布置同学们亲身实践,进行一次家务劳动的尝试,之后指导口述,最后根据典型选材,进行启发式指导。同学们参加的各项劳动,就是要写的素材。这些劳动是他们亲身参与的,用这种亲知亲历的素材去写作,学生才能“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述我心”,才能有兴趣去写。怎样指导学生写呢?我选择了“擦地板”和“煮饭”这两个素材加以启发、指导。在学生口述劳动过程时,我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中去。我和同学们讲:口述也好,笔写也好,一定要有一个清楚的层次,不能东一句、西一句,要依据自己亲身参加劳动实践的过程,按照“先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怎么样”这样的层次来叙述。一个学生口述他模仿妈妈擦地的样子:“先把拖布涮干净,用手来拧。妈妈手大能攥住,我手小怎么办?对了,我把拖布分成一绺一绺来拧,这样一点点地拧干了,接着从里往外退着擦。在没观察妈妈是怎样擦地之前,我是从里往外擦,结果擦完的地又被我踩脏了。通过观察,我终于学会了。擦完后把拖布涮净,放好……”我又请同学口述做饭的过程。为了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模仿妈妈煮饭的?先怎样做?接着怎样做?最后做什么?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你的想法?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进行口述。因为教师提出了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形成了一个积极探讨、纷纷表达自己认识的氛围。学生在思考时有据可依,有物可想,加之彼此发言的启发,思维扩展了,想象丰富了,“思”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因而“思有所泄”的内容就不再是枯燥无味了,而是如小溪之水涓涓不断。

二、批改讲评启发点拨

叶圣陶先生说:“修改之要,在材料之取舍,观点之斟酌,组织之当否,逻辑之当否,若此之类,较之一词一句之推敲尤有关于文章之优劣。”作文批改是高年级语文老师花费时间最长,动脑筋最多的劳动。批改学生一篇篇的习作,就是检验学生砌砖建造的成果,而教师的批语、讲评则是对学生再认识、再实践的重要指南。批改的语言要针对学生文章的主要优缺点,带有启发性,要形象、准确、通俗易懂。讲评就是剖析有代表性的文章,使学生明确作文中的优点及不足。古代教育家孔子说:“道而弗牵,牵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对学生的学习要诱导指引,开拓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知识,促进能力发展。

三、阅读积累启发渗透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通过阅读掌握大量词汇、各种句式和表达方法,同时受到教育,形成正确观点,获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有关知识;作文则是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重在理解书面语言。可见,作文和阅读是分不开的。

启发教学法范文第10篇

1.自学质疑

传统教学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特点.其实,在课前让学生自读教材,能有效地促成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学生自学可以利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教师下发教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来对基础知识在阅读中掌握.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定理、概念一类的基础知识而进行.二是让学生自拟提纲,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学生适用,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学会把握重难点,进行针对性学习。

教师提供的提纲可以是知识点的归纳,如"光的色散"教学提纲设计为:(1)光色散现象,(2)光色散原因,(3)光的三原色,(4)物体颜色的成因.也可以是问题性的引导,如"电荷"教学提纲设计问题: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需要具有什么条件?两种电荷是指哪两种,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概念和条件,正负电荷的排斥和吸引规律。

在自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目前,以导学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咨询,在自学中先解决基础性问题的模式逐步得到应用,教学中教师也可采用导学案的方式来进行。

2.精讲释疑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引起了疑惑,产生了疑问。有的虽经老师巡视时的个别辅导已受到启迪,但大多数学生仍有不少问题须通过老师点拨的精讲而得到解决。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精讲,与一般的讲课不同,它不是照本宣科或少讲,而是在学生通览教材并经一般性思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讲解。因此,要用精炼而概括的语言把重点或难点讲透。须知,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而难以解决的问题,若不讲透,可能会使自学落空;不管学生是否弄懂,讲得过细,也不给他们以思考的余地,可能又重新回到满堂灌、注入式的老路上去,使自学流于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在学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储备中把解决面临疑难所需要的那些知识抽取出来,通过精讲来启发他们进行灵活的应用。

教师讲得精,学生听得也就认真。其实讲得过多,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也不易集中,不易抓住要点,讲得精,可以破除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习惯,也可以克服他们阅读不思考、自学不质疑的毛病。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惜话如金,从不多讲、乱讲,而用精讲来提高时效的。

3.讨论排疑

要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光是靠自学和实验还不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实验中的讨论来获得结论.在讨论中,教师需要注意:

3.1要为学生确定讨论的主题。例如,在讲"运动的快慢"时,教师通过生活中的汽车和火车的运动的快慢,骑自行车和走路的运动的快慢来作为示例,然后提出讨论主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对"快"和"慢"的理解。

3.2讨论的形式要开放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讨论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对其中的重难点和易错点进行提示。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在学生对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讨论总结后,教师要强调,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都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能说成是电压和电流成正比。此外,学生在讨论后得出的观点教师要进行归纳,以便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练习解疑

练习的过程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解答新疑难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并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抽象出来的概念与规律进行反思,使前后知识相互挂钩衔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知识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