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范文精选

启发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启发教学 教学效果 创新能力

高一新授课的教学,好多都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很显然开展启发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谈一下我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应理解为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它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效果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很多,选用教学方法要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

(二)启发式教学不同于问答法。启发式教学不是问答法,问答法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普通的问答并无启发的作用与效果,启发式教学不能以提问多少来衡量,关键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体性。

(三)讲授法不一定启发式教学。讲授法不等于注入式。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而是把学生当成一种“容器”,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现成的知识结论原封不动地“灌注”到学生这个“容器”中去,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注入式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达到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启发式的。可见讲授法可以是注入式,也可以是启发式的。

既然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想真正开展启发式教学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刻把握本质内涵。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传统“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其根本区别在于对学生的看法上。启发式教学是对教学的普遍要求,它能最大限度的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内在力量去获得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对象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启发式教学应该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员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将之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教无定法,贵在启发。

(三)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要富有启发性,首先在于对课堂授课内容的设计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首先必须符合教学规律,一般内容可删繁就简,关键问题要阐述透彻,有理论深度。

启发教学范文第2篇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主要是结合有关通俗易懂,易于引起学生联想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意念的变化,达到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试行运用启发式教法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物理演示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质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前滚翻”的专门性练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滚动时整个胸露出来,造成翻滚不过的技术性错误。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我找来一个篮球和一块长方形木块,分别用力推蓝球和木块,组织学生观察结果,反复几次,我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长方形木块是接触地面较多,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让其作实地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习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我认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远不及成年人,但他们的具体性思维高于抽象性思维,而且容易受到激发,所以,在启发的艺术处理中,应尽量避免抽象性和单纯的概念形式,要强调具体的演示,依靠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

二、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定型来启发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中,因受到平时“跳橡筋绳”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把“远竿腿”“作摆动腿”使用,出现了错误的过竿现象,引起了堂上的哄笑,又因爱面子而不敢参加练习,影响了教学的进行。

我意识到这是由于受到另外一种动作定型的干扰而造成的,而要排除这种干扰,就必须建立新的另一种技术定型概念,我又想起这些学生中平时也喜欢玩一种叫“双杠追人”的游戏练习,而这种游戏的用腿方法与“跨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颇有近点,于是我把她们带到双杠前,先组织她们进行那种游戏,同学们兴高采烈,动作敏捷,技术娴熟地双腿依次摆绕很流利。这时候,我宣布游戏暂停,要求她们试以“远侧腿”先摆越横杠,然后着地,结果无一成功,接着我进行诱导性提问:“主要困难是什么?”答:“不顺脚。”问:“怎样才能顺脚?”学生根据平时活动的习惯,讲出了只有以“近侧腿”先摆起的过杆方法即跨越过“竿”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错误所在,我让学生自己作出这两种技术的比较,谈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继续参加“跨越式”跳高的过竿练习,通过改进,女学生的过竿技术合格率达90%以上。

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如果能以学生的运动习惯来帮助学生建立和掌握一种新的技术,这比起单纯强调让学生反复练习来说,是否会更有成效?原因是让学生自己启发了自己。

启发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可动摇,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强化正确,改正错误,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

(四)“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既不能超越过程,也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一)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有问有答就是启发,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满堂乱的局面。

(二)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启迪智慧,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三)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走出以上误区,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名为“启发”,实为“”的“启发式教学”,不妨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适时展开主题,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互动参与,启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在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以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让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大凯,郭欣.讨论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1(3).

启发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启发 尝试 引导 启发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与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形成矛盾。众观整个数学教学的发展史都是在解决这种矛盾中改革和创新。启发式教学由此而生。特别是在基层教育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赋予了启发式教学更神奇的力量,成为枯燥数学教学的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动力,而开展好启发式教学成了一节数学课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基层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应用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提问:商店里有15支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二、启发式教学以“导”为主,以“牵”为辅

“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快节奏的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因此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例如以下这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36÷18×200。开始!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启发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课程教学 启发式教学 具体做法 体会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思维的过程,要搞好教学,教和学必须双方配合好,否则搞好教学就是一句空话。为了搞好教学,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废除注入式,实行启发式,已是当务之急。我在机电高职04―1班的《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法实验,以探讨启发式教学的新路子。现将具体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具体做法

在学习形式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学内容上,以章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先发提纲给学生,接着教师给出这一章的学习提示,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开始阅读课文(包括参考资料),并要求能够发掘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小组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同时要求学生写出这一章的小结,最后教师讲评,作出总结。具体步骤如下。

(一)提纲

1.基本概念

2.主要内容

3.重点和难点

4.思考题

5.新理论简介

(二)教师在给学生作学习提示时,要着重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课文,怎样发掘问题。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提纲的精神实质。

(三)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四)讨论

1.小组讨论

全班分成五个小组,男生和女生混同在一个组里,大多数小组为8人,小组长由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担任,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和互相帮助。在小组讨论中,各人将自己在阅读课文阶段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讨论,本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交给老师。

2.全班讨论

教师将各小组提出来的疑难问题向全班公布,教师做好引导工作,着重讲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互相对答,共同讨论,求得解决,以培养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教师给予解答,并就如何作这一章的小结给学生提示。

(五)学生作这一章的小结

一篇小结就好像一篇论文。小结要简单扼要,条理清楚,主要内容突出,基本上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写总结报告的水平。

(六)教师讲评学生的小结并且作出总结

首先教师讲评学生的小结。提出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并推荐几篇好的小结让学生传阅(课外时间),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作这一章的总结时,以本章小结为例作好示范,并扩充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内容,如有演示实验配套更好。

(七)习题要求学生尽量多做并加强检查,检查的方法有:1.小组长抽查;2.教师抽查;3.黑板前演算。习题检查完了之后再提供本章的习题解答。

以上就是一章教学中的全过程。

(八)教学检查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询问学生,听取学生的反映,在考试时最好让别的任课老师出题与批卷。

(九)成绩比较

机电04―1和机电04―2的班级人数都是40人,我以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里,对他们进行了考试,其成绩情况见表1。通过试卷分析和成绩比较,发现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成绩优于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关于散发式思维的题目,其成绩更优于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而关于前沿的科学性的问题,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基本上都不能回答上来,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回答得却很好。通过根据成绩表1绘制的柱状图表2和成绩分布曲线表3可以看出其成绩较好地符合正态分布曲线。

二、体会

(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开展上述方法的教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2.有一本适全学生阅读(自学)的教材;3.任课老师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解答。

(二)几点体会

1.教师为了写好每一章的提纲和总结,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很多时间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学习理论。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好像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自己去钻研业务,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不是带着学生走,而是指明方向让其自己走。

3.学生学得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去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和锻炼了阅读能力。

4.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听课,做习题就算完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活、掌握得牢。

(三)存在的问题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学生看书的时间比教师用传统方法讲课所花的时间增多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是暂时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待他们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的规律时,会感到轻松。

3.对个别学习不自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阶段的时间比率不是死的,教师应根据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讨论的情况灵活调配。但教师讲授(包括提示、引导后发、答疑总结)的时间应保证占总时间的一半之上。

2.比较难的章节多讲,较容易的少讲,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3.加强学习检查,最好是黑板前演算,公开讲评解答,这样花时少,效果好。学生无形之中会受到一种压力,促使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第一版.

[2]泰勒著.汪世清等译.变化中的教育评价概念[M].安徽教育出版.

启发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条件概率;随机事件间的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61-02

一、引言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指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我们三本经管类院校的学生,其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学习数学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引导是转化的关键。下面我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条件概率、随机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的讲解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平时在课堂中是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演绎推理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式,进而看透其本质,会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随机事件间的独立,这里的“独立”和我们平时说的“独立”有何区别?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随机事件A、B间的独立性与概率等式P(AB)=P(A)P(B)等价起来,进而得出引入独立性数学定义的必要性。

三、授课模式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就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英文格言所说“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

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1.条件概率。

描述性定义: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P(BA).

问题:条件概率P(BA)如何定义、计算?

引例1 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观察其出现点数的情况。设事件A为“偶数点出现”,事件B为“4点出现”。现在来求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求解:引导学生分析出已知和所求。

已知:样本空间Ω={1,2,3,4,5,6},A={2,4,6},B={4}.

所求:条件概率P(BA).

再引导学生画出如下文氏图:

其中1是事件AB中的样本点个数,3是事件A中的样本点个数,而样本空间共包含6个样本点。到此处,同学们就很容易想到了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可得出

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只要在P(A)>0的条件下,上述式子中的头尾部分具有一般性,就可得到条件概率的数学定义:

定义1 设A,B是样本空间Ω中的两个事件,如果P(A)>0,那么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P(BA)定义为

思考:你是否能写出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P(AB)公式?

显然学生会得到如下定义:

设A,B是样本空间Ω中的两个事件,如果P(B)>0,那么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P(AB)定义为P(AB)=.

2.两个事件间的独立性。

描述性定义:两个事件A和B相互独立,直观含义是指事件A和B在发生可能性(概率)上相互没有影响。

问题:如何定量描述事件A和B在概率上相互没有影响?

此处提醒学生注意“相互”二字,所以考虑两个方面:

①“在概率上,事件A不影响事件B”,等价于说,P(BA)=P(B).

结合上面学习的条件概率定义得P(BA)=P(B)?圳P(AB)=P(A)P(B).

②“在概率上,事件B不影响事件A”,等价于说,P(AB)=P(A).

结合上面学习的条件概率定义得P(AB)=P(A)?圳P(AB)=P(A)P(B).

思考:由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事件相互独立的数学定义:设A和B是任意两个随机事件,如果P(AB)=P(A)P(B),则称事件A和B相互独立,简称独立。

此处举个例子,来熟悉应用一下该定义:

例 考察抛掷两枚均匀骰子的试验,记事件A为“第一枚点数为4”,事件B为“第二枚点数为3”,请判断 A和B是否独立?

本题利用古典概率和独立性定义很容易得出结论,A和B是相互独立的。但是有同学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师,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也能知道A和B是相互独立的,为什么还用这样的概率等式去验证呢?为消除学生的疑问,我又在本题的基础上加上一问:记事件 C为“两枚点数之和为7”,判断A和C是否独立?通过这一问的解决,学生自己会意识到直观经验有时会误导我们,从而理解了随机事件的独立性及引入其严格的数学定义的必要性。

对一些学习能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以引导为主,通过引导,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

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启发教学范文第7篇

一、始终如一地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准则

启发式教学的准则是“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辅),“两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一核心”(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到《七根火柴》这一课,我是这样做的:

1.对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预习入手,让学生超前学习,把课文读三遍,理解本课内容并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查出来,并在这一道题(试一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中让学生一显身手。在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先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和同学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把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加以启发、引导。对本文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的讨论,学生们的意见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是卢进勇,因为全文对卢进勇的描写自始至终,贯穿全文;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无名战士,因为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体现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还有的学生则说他们俩都是主人公,因为要想让部队用上火,两人缺一不可。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很激烈,求知欲大增,思维也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的促进者。只有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导是主体的基础,用教师的主导能动性来诱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达到主导与主体的完美统一。我的具体做法是:相信学生,坚信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变教师捧着教材走向学生为教师领着学生走向教材;激励学生,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导入新课时,我拿了一根火柴,让学生猜猜我手里握着什么东西,这一举动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师的问题。另外,在课堂上也可选用图片、有趣的实例和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3.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不随意增减内容或降低、提高要求。尽可能地打开课本教学,课本上有现成的插图、学法指示语,让学生去观察、去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同步。我课前认真备好课,讲课时基本脱离课本,以此来锻炼自己有更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回答问题时,较简单的问题让稍差一点的学生来回答,较难的问题让思维敏捷的学生来总结,采用分层教学和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活动形式。

5.学生是主体,知识和能力是两翼,两翼齐飞,智力才能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课文通过哪几方面来描写无名战士?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言、动作、肖像、声音等方面的描写,再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剧,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同时让另一名学生配乐朗诵对两人的动作描写,学生表演得形象,逼真,生动,本课达到了高潮,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

二、始终贯穿启发式教学的“五要素”

在讲《七根火柴》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几方面:

1.准备。预先安排好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有关资料、所需解决的四个问题和教具(录音机、火柴、幻灯片、投影仪、彩图等)。

2.诱发。比如在解决“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看幻灯片“相遇、托付、部队点上火”这三幅彩图,同时加以启发、诱导。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故事情节,这时再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故事情节。

3.释疑。这是五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上面提到的本课故事情节的诱发之后,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本文是无名战士把用生命保存的七根火柴托付给卢进勇交给部队的故事”。

4.转化。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深刻理解。这一阶段的活动一般让学生做练习,紧扣课文让学生做四道反馈练习题,加深认识。这样便减轻了教师课后批改作业的负担,基本上做到“堂堂清”,有利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和辅导上。

启发教学范文第8篇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所以,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对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和教师摆在同一平台上。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他在教学中先自称“无知”,再和学生共同探究,一起发现问题。在《论语・述而》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承认师生间是相互启发的,提倡教学相长,确立了一种平等的、发展变化的师生观。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这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使学生得到尊重,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

另外,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最终使学生达到“居一隅以三隅反”的教学目标。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给我们现代教学实践带来丰富的启示:

一,教师应把握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备课要备教学内容、备学生,更要备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所要学习内容的类型区分学生可能存在怎样的学习方式,然后决定自己的教学方式。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正体现在教师能够正确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材”,然后根据“材”来施教,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讲授法、探究法、活动法……这些方法从来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师是“孔子”式的,只有向孔子学习,教学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而我认为要做孔子那样的教师,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开放的态度和反思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握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法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准备,更要考虑主体接受时的感受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相比较后不难看出,尽管两种谈话法在教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但显然孔子的“启发”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三,谈话即“谈心”,必须把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个体心理差异,以学生为本

孔子的谈话法既是传授知识的方法,也是解决思想困惑的谈心的艺术。谈话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首先强调交流双方地位和人格的平等性。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是被赋予的,它是谈话法有效性的前提。谈话中更要察言观色,考虑主体的心理耐受程度,了解和把握其心理规律。孔子在谈话中不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压制和灌输,而是以理服人。教育工作者应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教育人应首先理解人、尊重人,其核心在于不断激发催人奋进的动力,并使之经久不衰,在教育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四,教育不能单纯看成知识教育,更要注重道德培养

孔子在面对社会的危机和转型时期,把道德教育作为拯救社会的方法:认为道德衰败是乱世的根源,要拯救社会必须重建传统道德。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在追求价值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思想混乱。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引导学生,只有实行正确的知识指引,才会有正确的伦理价值。教育者应用正确的知识“辩证”学生思想中的混乱和错误。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充分吸收西方教育的合理内容的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优良传统。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且,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育目的。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总之,教育应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不仅学会求知,更学会生活、学会奉献。

【参考文献】

寇敏娟.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杜剑影.王艳娟.赵彤.浅谈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J].考试周刊.2012(77)

启发教学范文第9篇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主要是结合有关通俗易懂,易于引起学生联想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意念的变化,达到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试行运用启发式教法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物理演示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质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前滚翻”的专门性练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滚动时整个胸露出来,造成翻滚不过的技术性错误。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我找来一个篮球和一块长方形木块,分别用力推蓝球和木块,组织学生观察结果,反复几次,我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长方形木块是接触地面较多,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让其作实地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习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我认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远不及成年人,但他们的具体性思维高于抽象性思维,而且容易受到激发,所以,在启发的艺术处理中,应尽量避免抽象性和单纯的概念形式,要强调具体的演示,依靠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

二、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定型来启发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中,因受到平时“跳橡筋绳”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把“远竿腿”“作摆动腿”使用,出现了错误的过竿现象,引起了堂上的哄笑,又因爱面子而不敢参加练习,影响了教学的进行。

我意识到这是由于受到另外一种动作定型的干扰而造成的,而要排除这种干扰,就必须建立新的另一种技术定型概念,我又想起这些学生中平时也喜欢玩一种叫“双杠追人”的游戏练习,而这种游戏的用腿方法与“跨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颇有近点,于是我把她们带到双杠前,先组织她们进行那种游戏,同学们兴高采烈,动作敏捷,技术娴熟地双腿依次摆绕很流利。这时候,我宣布游戏暂停,要求她们试以“远侧腿”先摆越横杠,然后着地,结果无一成功,接着我进行诱导性提问:“主要困难是什么?”答:“不顺脚。”问:“怎样才能顺脚?”学生根据平时活动的习惯,讲出了只有以“近侧腿”先摆起的过杆方法即跨越过“竿”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错误所在,我让学生自己作出这两种技术的比较,谈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继续参加“跨越式”跳高的过竿练习,通过改进,女学生的过竿技术合格率达90%以上。

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如果能以学生的运动习惯来帮助学生建立和掌握一种新的技术,这比起单纯强调让学生反复练习来说,是否会更有成效?原因是让学生自己启发了自己。

启发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式 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