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精选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要点

(一)引子:2014年以来,工信部等多部委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层出不穷,各地亦快速出台相应推广措施。投资人关注: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立意,以及未来是否还有进一步措施。我们认为,投资新能源汽车需要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高度,并统筹考虑传统汽车降油耗带来的投资机会。

(二)问题:中国原油还能让汽车业奔跑多久?一边是中国60%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一边是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和居高不下的平均油耗。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假设单车油耗不变,到2018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和车用原油量再翻一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或超过70%!中国能源结构多煤少油,新能源汽车可降低石油消耗,但考虑到其偏低的销量占比和普及速度,仍不足以彻底改变中国车用能源结构。

(三)现状:政策先行,部分整车企业压力山大。工信部已经基于中国情况,推出了严格的油耗评价体系。从2005年第一阶段燃油限制到2015年即将实施的第三阶段,要求整车企业的加权平均油耗不高于6.9L/100km。然而,根据今年5月工信部公布的企业平均油耗情况,2013年,79家国产车企的油耗达标率仅为72%,25家进口车企中更有近半数未能达标。如果2015年按第三阶段标准严格实施,将有更多企业无法达标。我们判断,未来政策的方向将表现为:1)信息公示,通过媒体和第三方力量推动车企降油耗,2)奖惩并用,不排除类碳排放交易的奖惩方式。

(四)机遇:与其打政策口水仗,不如打技术攻坚战。与整车企业的窘境相比,优势零部件企业则各显身手。我们认为,中国油耗标准提升,将驱动整车和零部件公司在如下领域的研究拓展和投资机会:1)高性能发动机技术(涡轮增压、缸内直喷、电控燃油喷射等),2)车身和发动机轻量化技术(镁铝合金、高强度塑料、碳纤维等),3)启停电机(电池、电机),4)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箱、电池、整车匹配等),5)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及其零部件等)。

(五)挑战:中国企业(整车+零部件)将面临法规提升+国际竞争的双重挑战。中长期看,如何在满足不断提升的法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研发能力,才是长治久安的唯一路径。建议关注符合以下标准的公司:1)在细分市场中具有较高市场份额,2)研发投入具备规模且稳健增长,3)附加值相对较高等。

(六)风险因素:汽车行业销量不达预期;汽车节能技术路线变革;政策推广、执行力度低于预期。

(七)投资策略:汽车节油降耗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带来持续投资机会。

一、中国原油,还能让汽车业奔跑多久?

中国原油还能让汽车业奔跑多久?一边是中国60%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一边是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和居高不下的平均油耗。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假设单车油耗不变,到2018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和车用原油量再翻一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或超过70%!中国能源结构多煤少油,新能源汽车可降低石油消耗,但考虑到其偏低的销量占比和普及速度,仍不足以改变中国车用能源结构。

二、企业平均油耗,多数企业压力大

企业平均油耗标准是核心考核指标,2015年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2020年降至5.0升/百公里。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5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需要降至6.9升/百公里(第三阶段油耗),到2020年降至5.0升/百公里(第四阶段油耗)。此外,节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2015年要降至5.9升/百公里,2020年要降至4.5升/百公里。

2013年国产乘用车企业的油耗达标率仅72%。根据今年5月工信部公布的企业平均油耗情况,2013年,79家国产车企的油耗达标率仅为72%(不达标的不乏大型国企集团),25家进口车企中更有近半数未能达标,具体名单详见附录1。如果明年按2015年标准严格实施,将有更多企业无法达标。

我们判断,未来油耗标准严格实施概率大。目前业内对于2015年油耗政策能否严格实施的分歧很大。主要担心在于:外资和合资企业在发动机等先进技术中占优,可以比较轻松的达标;而自主品牌企业可能会因此面临进一步窘境。然而,事实上,在5月公告的2013年数据中,长城、吉利、长安等多家自主品牌都是轻松达标。我们判断,未来政策的方向将表现为:1)信息公示,通过媒体和第三方力量推动车企降油耗,2)奖惩并用,不排除类碳排放交易的奖惩方式。

三、机遇:技术攻坚战

降低企业平均油耗,需要降低传统车油耗、发展新能源汽车双管齐下。

传统车降耗:根据《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包括城区和城郊循环多个工况(怠速、加速、匀速、减速等),通过测量不同排放物浓度计算得到燃料消耗量。降低传统车燃油消耗的主要技术路线包括:

1)高性能发动机,例如涡轮增压汽油机有望实现7%-12%的燃料消耗;

2)轻量化,例如通过轻型结构设计及材料替代,可减少5-10%的燃料消耗;

3)启停系统,例如启停技术在综合工况下有望实现3%-5%的节油率;

4)混合动力,例如若采用混合动力系统,节油潜力约30%。

新能源汽车:根据《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纯电动乘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纯电动驱动模式综合工况续驶里程达到50公里及以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按零计算,并按5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低于2.8升/100公里(含)的车型(不含纯电动、燃料电池乘用车),按3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企业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比例,将有助于降低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从而达到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

四、高性能发动机:涡轮增压是看点

涡轮增压系统对燃油效率和性能提升均有明显效果。涡轮增压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能量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当发动机转速增快,废气排出速度与涡轮转速也同步增快,叶轮就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气缸,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烧更多的燃料,相应增加燃料量就可以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一般而言,加装废气涡轮增压器后的发动机功率及扭矩要增大20%60%。

国内涡轮增压器配置率将持续提升,尤其是汽油机涡轮增压器配置率提升空间巨大。面对与日俱增的环保和能源压力,内燃机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涡轮增压是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其中汽油机节油效果5-10%,柴油机节油效果10-20%左右。2012年我国内燃机涡轮增压器综合配置率为6.7%;其中车用柴油机配置率为62%,未来的增长点主要来自于轻卡装配率提升;而车用汽油机配置率仅5%左右,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国际市场:涡轮增压器在国际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前五名生产商的市场份额达到84%。目前,国际上从事涡轮增压器生产的生产商包括:Honeywell(霍尼韦尔)、BorgWarner(博格华纳)、MHI(三菱重工)、IHI(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Cummins(康明斯)等。2012年,全球主机配套增压器需求约在3,300万台,美国Honeywell公司的增压器总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居行业首位;排名前五位生产商的增压器出货量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4%。

国内市场:国际巨头抢占市场份额,国内龙头逐步由商用车向乘用车升级。康明斯、霍尼韦尔、博格华纳仍是国内最大的涡轮增压器供应商,外资合计占据市场份额60%左右。国内自主品牌增压器生产企业呈现一超三强的竞争格局:一超指湖南天雁,三强指康跃科技、潍坊富源、威孚天力。从客户结构看,自主品牌涡轮增压器主要供应商用车,而乘用车涡轮增压器对生产精度、噪声控制、电子控制元器件的要求更高,国内生产厂家仍处于研发探索阶段。目前,湖南天雁、康跃科技等龙头公司已具备一定技术实力,未来有望在汽油机增压器领域取得突破。

建议关注涡轮增压器企业的投资机会。目前国内涡轮增压器企业主要集中于商用车领域,未来若能有效突破乘用车市场,成长空间大。

五、轻量化:铝、镁合金应用比例提高

汽车轻量化对燃油效率提升的贡献明显。据工信部的油耗公告,按照不同车辆综合工况的油耗水平拟合结果为:汽车重量每降低100千克,可节约百公里油耗约0.28升。在实际使用中,相关研究显示: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克/公里;汽车整备质量每减少100千克,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升。

针对车身、动力系统及底盘系统的替代材料使用是目前最主要的轻量化手段。车身、动力及传动系统、底盘和悬挂系统是汽车整备质量上的三个最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约占整车质量的1/4左右。在保证功能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用密度更小的材料代替原有材料,是目前最有效的轻量化手段。例如,在汽车车身和底盘结构上,汽车厂商大量应用高强度钢等材料,在提高车身和底盘强度的同时降低了车身质量;发动机的制造利用轻质合金如镁、铝合金代替铸铁,减轻了发动机质量,同时获得了更好的发动机性能;绝大部分车型都开始将各种轻质材料引入汽车内外饰,既提升了汽车档次,又减少了内饰耗材和重量。

汽车车身:高强度钢板是当前主流,碳纤维材料在F1及超级跑车中已有应用。轿车车身占轿车自重的30%,高强度钢板厚度分别减少0.05、0.1和0.15mm时,车身减重分别为6%、12%和18%。而从成本方面考虑,一般的高强度钢板单件均价相比普通钢板件高10%-25%,而零件厚度可以比普通钢板减薄10%-20%,因此在汽车上使用高强度钢板成本基本不变。碳纤维车身质量轻、强度高,技术优势明显,但由于成本较高,目前仍主要应用于赛车和跑车上,例如瑞典超级跑车柯尼塞格(KoenigseggCCXR)采用了轻量化的全碳纤维车身钢制副车架,全车净重仅1180公斤。宝马将碳纤维作为公司轻量化的主要技术研发方向,目前已推出的宝马i3和i8采用了大量碳纤维材料,预计在未来1-2年内将实现纯碳纤维轮毂、方向盘等部件的量产,并逐渐应用到更多车型上。

发动机:铝制材料处于普及进程中,镁铝合金有望大规模应用。铝制发动机质量轻,散热性能好,铝合金等铝制材料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轿车发动机。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发动机缸盖都已经是铝合金材料,部分轿车发动机为全铝发动机,相比同等排量铸铁发动机,使用铝缸体的发动机能减轻20kg左右的重量。铝制发动机占比提升,将拉动气缸套销量的快速提升,中原内配作为全球最大的气缸套企业将明显受益。宝马目前大部分发动机都采用了其独创的镁铝合金材料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宝马的3.0L直列六缸发动机。镁铝合金材料的使用使得该发动机在原有全铝发动机的基础上发动机重量降低了30%,仅重161kg,而输出功率却提高了12%,油耗也有所下降。

内外饰:塑料材料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广泛看好。塑料应用的最大优势在于轻,其比重不超过2.0,而轻量化中常用的铝材质的比重为2.7。以塑带钢是外装饰件材料选择的一大的趋势,主要部件有保险杠、挡泥板、车轮罩、导流板等;而汽车的内饰上塑料应用更多,仪表板、车门内板、副仪表板、杂物箱盖、坐椅、后护板等使用的都是塑料。中国的塑料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应用量与进口轿车还有很大差距。在欧洲,车用塑料重量基本上要占到车重的20%左右,在德国平均每辆轿车使用塑料重量达300kg,占汽车自重22%。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单车塑料的平均使用量为78kg,仅占汽车自重的5%-10%。

汽车轮毂:铝制车轮逐步替代钢轮是大势所趋,未来成长空间广阔。铝合金轮毂四大优势:1)重量轻,平均每只比同尺寸钢轮毂轻两公斤左右,减少起步和加速时的阻力,节油效果更好;2)散热性好,降低爆胎隐患,提高安全性;3)精度高,失圆度及不平衡重较小,以及弹性模数小,所以抗震性能更好;4)更美观,后期抛光和电镀工艺使其能制造出更美观多变的外形。综上所述,铝合金车轮逐步替代钢轮是大势所趋,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建议关注国内布局铝、镁、碳纤维等轻量化业务的零部件企业。

六、启停系统:配套率大幅提升

发动机启停技术在综合工况下有望实现3%-5%的节油率,实际节油情况与消费者使用情况、路况等综合因素有关。发动机启停就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临时停车(例如等红灯)的时候,自动熄火。当需要继续前进的时候,系统自动重启发动机的一套系统。启停系统综合工况下有望实现3%-5%的节油率。但启停系统实际节油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消费者使用习惯、路况等因素。尤其是在中国路况过于拥堵的情况下,频繁启停可能会降低消费者使用体验。

启停系统目前国内车型配套率低,预计未来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市场空间约200亿元。启停系统目前在欧美市场的装配比例达到30%-50%,但目前国内的配套比例仍很低,主要集中在豪华品牌的宝马、奔驰、奥迪车型上。随着启停系统向中端车型的普及,例如大众的帕萨特、高尔夫,马自达的CX-5、铃木的锋驭、吉利的EC7等,预计未来装配率有望大幅提升。按照30%-50%的渗透率,每套2000元左右的成本进行测算,对应市场空间约200亿元。

启停系统按照技术路线,可以划分为:分离式起动机/发电机启停系统(博世)、集成起动机/发电机启停系统(法雷奥)、SISS智能启停系统(马自达)等。

分离式起动机/发电机启停系统:该系统应用较为常见,起动机和发电机独立设计,其余构成还包括增强型电池(一般采用AGM电池)、集成起动/停止协调程序的发动机ECU和传感器等。博世是该种启停系统的主流供应商,搭载车型包括宝马1/3/5系、X3,大众帕萨特、高尔夫,奔驰A/B/C/E系列(部分),奥迪A6、A8,雷诺Megane,欧宝Corsa、Astra等。

集成起动机/发电机启停系统:法雷奥i-Start系统电控装置集成在发电机内部,在遇红灯停车时发动机停转,挂档或松开制动踏板汽车会立即自动启动发动机。该系统最初应用于PSA的e-HDi车型上,预计未来将配备于10余个汽车制造商的50款车型,法国PSA集团、奔驰及Smart是法雷奥启停系统的主要客户。

SISS智能启停系统(马自达):该系统通过在气缸内燃料燃烧产生的膨胀力和起动机辅助作用共同起动发动机的,起动速度更快。目前已用于日本市场销售的Mazda2、Mazda3和Mazda6部分车型上。

目前启停系统主要由博世、法雷奥等海外零部件巨头把控,建议关注能够提供相应部件的自主零部件企业。

七、混合动力:旧时丰田堂前燕,飞入自主品牌家

混合动力有望实现15%-50%的节油潜力。混合动力可划分为轻混合动力系统、辅助混合动力系统(中混)、深度混合动力系统,分别有望实现15%、30%、50%的节油潜力。如果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则有望实现80%以上的节油潜力。

混合动力汽车全球年销量规模约160万辆,丰田、本田具有明显竞争优势。2013年全球混合动力汽车销售160万辆,分品牌看,丰田、本田、雷克萨斯三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5%、11%、6%,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在售混合动力车型主要是丰田的凯美瑞(混动版)和普锐斯,长安、吉利等自主产品有望逐步跟进。2013年凯美瑞(混动版)、普锐斯分别销售5547辆、513辆。自主品牌方面,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的混合动力车型有望今年四季度上市,逐步跟进。

预计2015年丰田、本田将在中国实现混合动力总成的国产化,加大混合动力的推广力度。根据丰田的云动中国计划,2015年将实现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成的车型在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实现批量化国产,未来实现新能源车型在丰田整体销售中占据20%的份额。近期,丰田首个海外CVT工厂在江苏常熟投产,设计产能24万台。CVT作为丰田混合动力的关键技术,将为丰田在华推广国产混合动力车提供铺垫。

混合动力技术主要掌握在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吉利汽车通过多年探索,有望获得突破。CVT变速箱是混合动力的主要技术瓶颈,目前主要掌握在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手中。吉利汽车通过多年探索,尤其是借助收购DSI,以及沃尔沃技术平台,预计混合动力技术有望取得突破。预计今年底吉利有望推出帝豪EC7混动版车型,该车采用1.8L发动机加双电机驱动模式,具有纯电行驶、快速启停、制动能量回收、混合动力行驶等功能,综合油耗低于5升,节油率超过35%。

建议关注受益于丰田混合动力总成国产的科力远、广汽集团,以及近期有望推出混合动力新车型的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科力远通过收购湘南工厂,成为全球掌握动力镍氢电池的三个企业之一,并和丰田成立了科力美合资公司,将为丰田国产混动动力提供电池。广汽集团是丰田在华主要合作伙伴,目前在售混合动力车型为凯美瑞(混动版),预计2015年还将推出雷凌(混动版),将明显受益于混合动力总成国产化带来的成本下降。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预计四季度将推出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车型,有望实现技术突破。

八、新能源汽车:确定的50万辆

确定的50万辆,仍存不确定性的500万辆。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我们认为,2015年50万辆的目标有望大概率实现,存在不确定性的500万辆则更多取决于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新能源汽车进入销量快速增长期,预计2014/15年销量分别达到6万辆/40万辆量级,完成50万辆推广目标。我们认为,受益于:1)外部推广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2)自身产品可靠性、新品投放速度快速提升等两重因素的共同驱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2014年、2015年的销量分别达到6万辆、40万辆的量级(2013年:1.7万辆)。

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呈现加速态势,预计年底有望达到月销万辆的水平。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1万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1.7万辆,而且月度销量呈现加速态势,其中6月单月销量已经超过6000辆,预计年底有望达到月销万辆的水平。

可能超预期的500万。我们认为,依托百亿量级的政府补贴,50万辆的推广目标有望大概率实现;500万辆的目标则取决于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正经历从2万辆到50万辆的过程,上游电池、电机等零部件受益更为明显。未来如果技术进步能够驱动电动车成本进一步下降,在补贴政策退出后仍能保持产品的经济性、可靠性、稳定性,预计新能源汽车将有望实现从50万辆到500万辆的成长过程。在此过程中,整车企业的盈利弹性将逐步显现,但该阶段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新能源汽车是贯穿N年的投资机会,正逐渐经历由事件驱动向政策驱动,进而向基本面驱动转变的过程。对于确定的50万辆投资机会而言,上游零部件的机会大于下游整车公司,建议关注:1)上游零部件,2)下游整车。

九、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汽车行业销量不达预期;

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变革,导致企业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作废,拖累企业盈利;

企业平均油耗标准考核力度低于预期,导致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动力下降;

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低于预期,导致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达预期等。

十、投资建议

我国目前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而且我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若单车油耗不变,到201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和车用原油量将再番一倍,原油对外依存度或超过70%。因此,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因素。企业平均油耗是降低汽车油耗的核心指标,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需要降至每百公里6.9升,2020年降至5.0升,对于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广大员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使广大员工、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科学发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决策和局党组的部署。

二、结合科学发展观,使用新的采购模式来挑战传统的采购模式。

(一)当前形势下汽车生产厂家传统采购模式存在问题。

汽车生产厂家实现市场化运作,现行采购模式主要有三种:传统的不透明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电子商务采购方式。其中,传统的粗放式采购模式仍然是企业采用的主要采购模式。在这传统采购模式下,大部分企业的采购职能被忽视,采购部门只是一个普通的职能部门,承担事务性的采购工作。企业采购已经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第一,采购成本数据库没有形成,无法对采购品种进行分类管理。在采购管理领域,通常企业80%的采购成本集中在20%的采购品类上,因此应当对采购品种进行分类管理。

第二,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采购活动盲目性强。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互相封锁供应商信息、生产情况和市场行情。

第三,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分离,影响作业流程的协调性。传统的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保持着明显的界限。但在业务流程中,各部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部门之间的分离导致了业务流程的协调性较差。

第四,对供应商关系没有进行科学管理。当供应商流失或变更时不能主动应变,影响企业生产运作;与关键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尚停留在交易层面,未注重深层次合作关系培养;供应商的评估体系、供应商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还未形成。

(二)汽车生产厂家新的采购模式优势

汽车生产厂家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营状况及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形势下汽车生产厂家传统的采购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力要求。汽车生产厂家传统采购流程不科学、采购机制不合理,不利于生产和销售,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只能用新的采购模式加以解决。才能寻找新的出路。新采购优化模式如下:

(1)集中采购模式

集中采购是相对于分散采购而言的,即采购组织同时为多个企业实施采购,通过全面掌握多个企业的需求情况,与供应商签订统一合同,实现大批量订购,利用规模优势,提高议价能力,从而大大降低采购成本。

(2)全球采购模式

利用全球的资源,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工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和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全球采购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拓展了采购的范围,也是大型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必然要求。这种全球化采购模式充分发挥了现代物流、信息流的功用,使企业的采购成本降到了最低。

(3)准时采购模式

准时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是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其核心是追求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最小化。所以,准时采购模式建立在供需双方互利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当需求商对原材料或半成品的需求产生时,有能力适时地从供应商处得到质量可靠的所需物料。

(4)协同采购采购模式

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改进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强调协同的理念,而且,随着采购的品种、数量和频率的增加,协同的作用将越发明显,采购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协同,更需要与外部的协同,即与供应商在库存、需求等方面信息的共享。企业可以根据供应链的供应情况调整计划及执行的过程。同时,供应商可以根据企业的库存、计划等信息调整供应计划。实现从“为库存采购”到“为订单采购”的转化。

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活动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降低库存成本,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以库存补充为目的的采购模式。加强对外部资源的管理,有效利用协同采购模式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采购问题,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技术手段。IT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特别是ERP)的结合有效解决了采购问题。据统计,IT技术的应用通常能够获得5%~40%的总节约,而典型的成本下降范围是15%~20%。

(5)在线采购模式

作为全球采购的具体形式,在线采购为采购人员提供了一个快速降低采购成本的系统工具,即通过Internet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即时地同供应商进行通信和交易。在线采购将作为采购商和供应商“双赢”的新型采购形式,主要有卖方系统、买方系统和第三方系统3种形式。

(三)新旧采购模式对比

为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里生存,企业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并以一种更具有战略性的方式经营。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后台办公自动化,但是大部分企业在间接采购领域仍然实行手工操作,以电话、传真、直接见面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旧的手工操作采购模式的弱点诸多,如:

低效的商品选择过程:

费时的手工订货操作:

不规则采购:

昂贵的存货成本和采购成本:

冗长的采购周期:

复杂的采购管理:

难以实现采购的战略性管理:

从整体看,传统的采购模式还将面对中间商过多的问题。这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很低,而贸易成本较高,损害的是最终消费者和采购人的利益。

电子采购的优势,将间接商品和服务采购过程自动化能够极大地降低采购成本,并且使企业以更富有战略性的方式进行采购。电子采购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包括:

降低材料和服务成本;

降低采购行政管理费用;

缩短采购周期;

存货运营得到改善。

三、结合科学发展观,健全采购绩效评估体系

全面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完善汽车企业体系,确保汽车生产厂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科学发展观,汽车企业通过健全采购绩效评估体系并持续进行评估,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采购作业中的问题,制订改善措施和解决方案,确保采购目标的实现和绩效的提升。

对于绩效评估体系的健全,可建立包括采购(计划完成及时率)、物料质量(来料合格率)、采购成本(价格差额比率)、采购周期、供应(供应准确率)、库存(库存周转率)、服务满意度等指标体系来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日常采购进行管理。通过采购模式的优化,企业逐渐由传统的采购管理转变为新采购模式管理,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

四、结束语

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对于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要占产品总成本的60%,例如汽车行业的采购成本约占一辆车成本的80%。可见采购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和企业的利润,良好的采购将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和价值,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同时,合理采购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87-02

本报告通过对重庆市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我市汽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与趋势,为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该专业的建设。

一 重庆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及分析

1.重庆市汽车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市汽车工业高速增长,从业人员随之呈快速增长趋势。

2.重庆市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我们调研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其中初、中级有79人,占62%,而高级以上技师仅有25人,占19%。这说明我市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含量、自主研发能力急需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培养任务艰巨。

调研发现,目前汽车从业人员中,10年以下工作经验有95人,占73%;10~20年以上有28人,为22%;20年以上有6人,占5%。这说明目前该行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急需大量新人,同时说明我市各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重庆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重庆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生对应的就业岗位有:(1)汽车生产岗位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车间工人、技术人员等。(2)汽车销售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汽车销售人员、市场开拓人员。(3)汽车修理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钣金工、喷漆工、汽车各系统的维修等工种。(4)汽车服务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汽车美容、洗车、整车养护等工种。该结果对我们的专业设置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专业建设中应根据这些需求设置钣金、喷漆、汽车美容、销售等专业,并制定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出适应这些岗位的专业人才。

4.重庆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比较认可资格证、技能等级证,特别是权威机构颁发的证书(包括技能大赛获奖证书)更能引起企业负责人的重视。因此,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考证过程中,学校需要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通过进一步整合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知识与技能点,加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融合。

二 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如何适应行业需求

1.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中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与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在很多学校的建设计划中,都确定了三门以上的核心课程,常见的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保养与维护》《汽车美容》;也打算开发汽车机电一体化、汽车美容模块、汽车整车养护、汽车钣喷工艺等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制定汽车整车维护保养、汽车机电一体化工艺、汽车美容工艺、汽车钣喷工艺等操作流程工艺标准。调研结果还表明,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协作能力、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也是企业非常重视的素质。

3.教学及考试方法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各校应开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要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让学生有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要培养具有较强实作能力的学生,学校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并辅之以教师指导,这样便于快速提高他们的实作能力。

要创设工作情境,加大实践实操的学时量,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职业学校应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在当今的世界汽车市场和汽车行业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一种广为人知,那就是通常所说的“J.D.Power质量调查报告”。与这个报告相比,其创始人倒是鲜有人知。其实,J.D.Power就是其创始人名字J.D.Dave Power的一种简称,在他的家乡美国,人们常常称戴维为“质量先生”。

戴维大学毕业后,曾在汽车公司任过职。在工作中,戴维注意到,美国经理人习惯于让各种调查报告适应自己的需要,否则他们就要求反复调整调查报告直到最终结果与他们所期望的结果一致。而且,出资做调查的企业,往往并不针对研究报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消化和改善。

戴维对这种态度很不认同。1966年,戴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业从事调查研究工作。

现在,我们看到的J.D.Power报告早已不再局限于汽车领域了它还覆盖了电讯、旅游、房产等行业。但是,戴维也承认,J.D.Power报告中最著名的还是一年一度的汽车质量、可靠性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

为中国车市把脉

J.D.Power公司的调研信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汽车行业具有特别的价值。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正在经历着汽车制造商数量的历史性增长,这些制造商每年向顾客提供大量的新车。对于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来说,要适应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和了解新消费者间的细微差别都是一项挑战。

近日,J.D.Power亚太公司公布了2008年中国新车质量调研报告其中一汽丰田的两款主力车型表现优异,旗下的COROLLA EX花冠和CROWN皇冠分别在中型车和豪华车两个细分市场摘得桂冠。

2008中国新车质量调研报告主要关注新车购买者在购买新车后2-6个月内遇到的问题,报告把新车质量问题划归为两大类――设计质量和生产质量,并细分为类别:车身外观;驾车经历;配置、操控和仪表板;音响/娱乐/导航系统;座椅;空调系统(HVAC);车身内装;发动机和变速系统。

戴维认为:“所谓‘质量’问题,其实包含了在汽车消费者整个体验过程中产生的一切问题。因此,我们在调查问卷上努力为汽车消费者提供一个包括所有容易被认知的故障名单,让消费者挑出他们认定的故障。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充分,我们还让消费者填写任意他们想到的而问卷中没有出现的汽车故障。我们的调查始终围绕消费者,并最终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服务。”

一汽丰田实至名归

在评判标准方面,J.D.Power坚持独特直观,即综合新车质量的类别,以每百辆车所出现的问题数量来衡量,分数越低表明发生故障的频率越小,说明其质量也越高。

J.D.Power的新车质量调研报告显示,一汽丰田的CROWN皇冠以72分的成绩拉开了与其它同级别车型的距离,其表现远远优异于豪华车细分市场96分的平均成绩。COROLLA EX花冠则以89分在中级车细分市场崭露头角,该细分市场的平均分则高达218分。这一事实说明CROWN皇冠和COROLLA EX花冠在质量问题方面的数量远低于同级别车型,是真正的高质量车型。

在全世界范围内,TOYOTA品牌车型一直以高品质著称。在中国,一汽丰田的全系车型都拥有TOYOTA的优异设计品质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享誉世界的TPS(Toyota Production Svstem)精益生产方式是高品质的重要保障。TPS倡导“品质的打造源于每道工序”,以世界先进的生产线和专业人员的精准配合,以及对每道工序的严苛把控,通过流程设计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向下一道工序,带来超越自动化的放心品质。据悉,一汽丰田的每一部汽车都经过钢铁、涂装材料、部件等多项检查,处处贯彻“品质为先”的理念。

另外,本次J.D.Power新车质量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的新车车主最常抱怨的问题与发动机和变速系统有关,耗油量过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采用双VVT-i发动机的CROWN皇冠和COROLLAEX花冠,不仅使燃油燃烧得很充分、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而且还实现了在中低转速下的充沛扭矩输出和高转速下的卓越动力的输出。

据悉,优异的车辆品质和性能是很多消费者青睐于一汽丰田旗下车型的重要原因。到今年下半年,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在公司成立的短短五年时间里,累计销量已突破100万台,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中国汽车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表达对广大消费者5年来的支持与厚爱,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特别针对四款主力车型CROWN皇冠、REIZ锐志、COROLLA卡罗拉和VIOS威驰分别推出特别纪念版车型。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执行:孙尚如 苟德培

一、调查指标与方法

1.影响力(包括关注程度、信赖程度等)

2.考察框架

本次调查主要考察都市报纸汽车周刊的新闻版面及广告版面的读者关注信赖度、信息的有效度、读者反馈度、对报纸的贡献、版面经营思路等五个方面,以期反映出汽车周刊的整体发展趋势及对成都地区都市报纸公信力的影响程度。

如图(1―1):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区域覆盖为成都地区汽车销售集中地以及政府机关、学校、商业机构等50余个与汽车行业联系高度紧密以及汽车主要消费群体所在地等单位,总调查样本数500个,其中有效样本数473个,采取了走访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个别了解等调查手段,获得了大量较为翔实有效的调查数据。

如图(1―2):

4.样本采集情况

调查执行时间是2010年1月1日~2月1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法之方式。对于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先确定了重点区域,然后采取电话访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个别了解的形式进行样本采集,对象主要是成都地区汽车营销人员、车主、公务人员、教师、公司白领等群体。我们将汽车销售经理以上高管、高级汽车营销人员、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统称为汽车营销人员,将机关工作者、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统称为机关/教师/科研人员,将自由职业者、个体/私营企业主统称为商业服务人员,将其他公司职员等行业人员统称为白领阶层。对于深度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成都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两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汽车版》2009年8~12月的内容进行分类汇总,结合深度采访得来的资料进行深度分析。

如图(1―3):

5.指标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以及问卷数据的汇总可以看出,在调查区域覆盖层面上,基本上调查样本总体中汽车销售公司、4S店、机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商业机构,分别占了调查总体的18.5%、55.6%、31.7%和9.7%、7.4%,占调查单位总体的96.3%,这部分调查样本总体所涵盖的受众对象也正是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收入水平较高、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阶层,其中商业机构及机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占了41.4%,调查对象占了39.8%,这部分调查对象是汽车消费的重点对象之一,这充分说明本次调查的样本总体选择基本上涵盖了都市报纸汽车周刊的核心受众群,从而保证了此次调查依据的充分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二、调查结果及深度分析

1.读者关注与信赖程度

如图(2―1):

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最受读者关注和信赖的汽车周刊为《华西都市报・汽车版》,但是我们注意到《成都商报・汽车版》关注度和信赖度与《华西都报・汽车版》分别仅相差5和5.5个百分点。因为《天府早报》和《成都晚报》汽车版面少,尚不能与《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相抗衡,所以成都地区汽车周刊竞争的格局为:《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两强相争,而《华西都市报》略胜一筹。

2.信息覆盖的有效度和读者的反馈度

如图(2―2):

根据上图调查数据显示,在都市报纸汽车版、新闻版块内容方面,消费者最关注的是新车及车市介绍与自身利益关联最密切的内容,同时希望都市报纸汽车版能够提供更多的消费信息,以引导其消费行为,消费者也希望都市报纸汽车版块中得到汽车文化知识与娱乐,对汽车产业政策的解释和业界的深度评论,而车企业和经销商展示以及都市报单独或联合汽车厂商所搞的各类活动与策划这些都市报汽车版强力推出的内容,并没有得到期待中的消费者更高程度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报纸与广告商――车企和汽车经销商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自娱自乐。

在都市报汽车版广告内容方面,消费者对大幅广告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但更期待汽车版广告能够更引人注目、引人品味,同时也能更经典,给消费者提供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值得都市报汽车版编采人员注意的是,消费者厌恶那种没有贴近消费者的任何见解的广告和软广告式的新闻内容,对大幅广告持“可以理解,但很烦”意见的消费者并不占多数,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已经充分认可广告是汽车版赖以生存的支柱这一现实。从这一点出发,汽车版块的经营应更加注重广告内容的编采,不论是图片广告还是软广告应首先为读者提供一种可量化、可吸收、可欣赏的“物超所值”的模式,而不仅仅是报纸与广告商之间的一种交易。

3.成都地区两大都市报汽车版8―12月份内容分类汇总

如图(2―3):

根据图2―2、图2―3的内容汇总分析,《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在版面数量、新闻版面数量、广告版面数量上相差无几,《华西都市报》略多一些,但在半版以上的大幅广告数量、专栏个数及出现频度、专栏涵盖面上却有较大差距。其中,《成都商报》半版以上大幅广告数量上比《华西都市报》多出29.5个,两报比例约为2:3;专栏数量上《华西都市报》比《成都商报》多出33个,两报比例约为3:1;在专栏覆盖面上,《华西都市报》更为全面,栏目设置更为灵活多变。

4.成都地区两大都市汽车版专栏汇总

如图(2―4):

根据图2―2调查数据显示,汽车版新闻版块中消费者最关注新车及车市介绍,有62.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关注该版块内容。在此版块中,通过对报纸内容进行分析汇总分析,《华西都市报》共开设专栏17个,占用版面114个,在数量上《华西都市报》占有绝对优势,远远超出成都地区其他报纸。(加注)

5.成都地区都市报纸中汽车周刊对报纸贡献效果

如图(2―5):

汽车周刊对都市报纸的贡献,消费者更认同其为信息供应者和社会影响者,汽车版举办的评选与颁奖活动应更紧密联系消费者的观点。

消费者对于汽车版举办的各类评选与颁奖的评价中,排在调查结果前两位的指标是沟通商家与客户关系的良好平台和促进商家改进工作的有效武器,分别有60.9%和36.4%的消费者选择这两项指标,说明消费者对成都地区都市汽车版的高度认可和信赖,还有32.1%的消费者选择了扩大报纸与厂商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汽车版在提高自身和汽车业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的良好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19.5%的消费者认为汽车版举办的各类评选与颁奖是报纸与厂商的自娱自乐,这不能不引起都市报纸汽车版编采人员和汽车厂商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对于这些活动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报纸没有完全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这些评选与颁奖活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看广告商的脸色”行事。

6.《华西都市报》8-12月份举办的各类评选和颁奖等重要活动汇总

如图(2-6):

7.《成都商报》8―12月份举办的各类评选和颁奖等重要活动汇总

如图(2―7):

根据图2―6、图2―7对比,我们发现,《华西都市报・汽车版》和《成都商报・汽车版》均高度重视各类评选和颁奖以及车展等活动的开展,原因之一毋庸讳言是出于经济利益,每届车展均能带来大量的广告投放。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两家都市报纸都想借这些评选、颁奖等活动来提高报纸的影响力,这正是《华西都市报》举办的中国车市传媒大奖、中国汽车时尚流行趋势大调查以及《成都商报》举办的中国(成都)车市总评榜和中国西部车市总评榜等评选活动均冠以“中国”字样的原因。

8.成都地区汽车周刊经营思路的读者期待

数据显示,图文并茂、引领时尚是消费者对汽车版的最大两项期待与要求,根据图2―3中关于两家都市报配图数量的数字可知,新闻版面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华西都市报》的配图数量为2166幅,大大高于《成都商报》的1863幅。另外,在配图设计水平上,通过报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华西都市报》经常采用大幅的、时尚的、色彩炫目的、寓意深刻的大幅图片甚至是漫画作为配文图,特别是在像广州车展报道专版、中国汽车时尚流行趋势大调查专版等重大活动报道上以及汽车娱乐版块上经常出现,常常让人眼前一亮。

成都地区是中国都市报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对于目前成都报业两营对垒、捉对厮杀的总体格局而言,《华西都市报》可谓略胜一筹:中国西部唯一一家连续4年挺进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然而,异军突起的《成都商报》在地域特色、本埠发行量、房产版块等方面强势的冲击也是清晰可见。两强相争,究竟谁家胜出?2010,谁又将引领辉煌?各祭宝器、各显神通的成都报业正让我们拭目以待。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一、回顾2013年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情况

20份 截至2013年10月31日,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份。

3次 连续三年报告的汽车企业占比为70%,部分企业已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种常态化的信息披露机制。

11-30页 报告篇幅在11-30页的汽车企业报告占比最大,为50%。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受关注程度越高,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也越全面。

CASS-CSR1.0/2.0 40%的汽车企业依据多个标准进行报告编制,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CSR1.0/2.0)、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G3.1)及上交所指引为主要参考依据。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报告的企业中,70%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90%的汽车企业报告名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另外两份为《戴姆勒中国2012可持续发展报告》、《BMW中国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2012 年度报告》。

80% 80%的汽车企业了中文报告,20%的汽车企业了中英文报告。

二、对2013年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作出判断

我们依据得分的不同将报告分为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和卓越5个层次。汽车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57.53分,整体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其中,20%的报告质量已达优秀,具有较高的水准;55%的报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报告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汽车企业报告质量整体略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但报告可比性略低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汽车企业报告可比性、创新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提升。

三、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凸显汽车企业以“人、车、社会和谐发展”为理念追求

在我国逐步进入汽车社会之时,汽车不仅承担了主要的客货交通运输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汽车文化也在形成之中。汽车企业已逐步认识到汽车行业的社会责任本质是实现人、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括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城市交通发展与企业自身的和谐发展。很多报告不仅在报告正文中提及追求“人、车、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在报告的主题设置、报告的设计方面也反映出这一理念。

发现二:实质性议题关注点的渐变――由产品的安全性能扩大到交通安全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同时我国交通事故死伤人数连续十年高居世界第一。交通事故对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逐渐成为汽车企业关注的议题。汽车企业均将“安全”作为重要的实质性议题进行披露,但依据各企业对“安全”议题的认识程度,我们发现披露的重点各有不同。

除了不断研发安全技术、提高基于产品本身的安全性能、为大众提供便捷安全的可移动产品外,汽车企业逐渐将“安全”理念扩大为“保护所有道路的使用者”。

发现三: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成为报告中产品议题的重要内容

汽车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便捷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全球40%的石油开采量被汽车所消耗,2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汽车。我国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可采储量的10%。石油资源的有限及气候变化的压力,迫使汽车企业不断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储备支撑未来发展的领先优势,有75%的汽车企业在报告中披露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及技术的应用推广。

发现四:不断扩大对社会责任领域的认知

基于行业特性及公众对汽车尾气污染等关注程度的加深,汽车企业均较好地回应了利益相关方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期望与要求。汽车企业在报告中均以较大篇幅披露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秉持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及环境管理体系和卓有成效的环保实践。这表明汽车企业在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方面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

但我们发现,汽车企业对环保的关注不止于此。众多汽车企业报告还披露了企业在引导公众开展生态保护、传播环保知识与理念和捐资保护自然遗产方面的实践,这表明汽车企业在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真正向着“人、车、环境的和谐发展”理念前进。

发现五:本土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报告披露侧重点有所不同

众多跨国汽车企业普遍在报告中以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绩效为披露重点,注重责任理念的前瞻性;尤其注重披露对环境和社会公益方面的实践和绩效,但对在中国本土运营所产生的经济绩效、经济影响以及员工相关议题的披露还不足,本土化还略显薄弱。此外部分跨国汽车企业的中国区报告也有英文版,以方便外籍员工阅读和跨地区交流。

从报告呈现方面,跨国汽车企业更加重视报告的品牌传播价值。

从报告披露的信息来看,本土汽车企业注重经济、社会、员工、环境等方面实践与绩效信息的全方位披露,但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等方面的认识还略显不足。在报告设计呈现方面,除少数汽车企业外,均不够重视报告的可读性。

四、我们的建议

1.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达321家,从业人数超过107万。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的发展速度与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并未成正比增长,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较为粗放的现状。我们建议更多汽车企业能够尝试报告,加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责任品牌的视角报告

社会责任报告是利益相关方全面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方式,作为日益为大众熟悉的汽车行业,如何树立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社会责任报告是重要的一环。据相关调查显示,公众普遍对企业社会责任之于汽车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程度表示肯定。汽车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品牌建设,则能塑造履行社会责任的品牌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责任品牌也逐渐成为公众选择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及相关管理法规。积极做好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和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车辆生产企业更名、迁址、重组等协调服务工作,开展对车辆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的审查。会同公安部门开展商用车产品清理检查工作,确保车辆《公告》管理和注册登记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加快汽车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溧水、江宁、浦口三大汽车产业基地服务指导工作,重点加强浦口桥林汽车产业园的建设。引导主城区内退城进园的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三大汽车产业基地集聚,推进依维柯、南汽专用车等企业退城进园建设进度。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落户。

3、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和试运行工作,跟踪服务金龙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推进南汽、金龙、中大金陵、嘉远等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加快构建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组织相关部门推荐新能源汽车车型,做好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推广应用工作。

4、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桥林汽车产业基地、长安微型汽车新基地、长福马公司技术中心和新车型、南汽技术中心、依维柯轻卡扩能等项目建设。

5、建立汽车产业运行分析机制。建立整车、专用车和重点零部件企业资料库,完善汽车产业信息网络和运行情况分析机制,及时研究分析汽车行业发展动态,完成省汽车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工作。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消费者认同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只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认真对待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和方向。”9月10日,罗德公关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北京联合了第二期《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报告》及《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报告》。罗德公关亚洲区主席杜麦克(Jean-Michel Dumont)在会上介绍道:“我们欣喜地发现消费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相比去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获取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这样的洞察正契合了这个项目的初衷,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中国企业责任竞争力的创建。”

此次两份报告的调研,是消费者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调研委托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独立完成,总计收到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65份有效问卷,并设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九项关键性指标,包括商业道德、诚信经营、生产安全与职业健康、公平竞争、员工权益、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环境资源、慈善事业与社会公益。“上海大众”和“一汽轿车”作为合资品牌汽车企业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分别位列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排序的榜首位置;而可口可乐、宝洁分别位列食品饮料、日化用品等快消行业的首位。

同第一期调研结果相比,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以汽车行业的调查为例,汇总“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人群比例,今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从去年的55.1%提升到了63.7%。另外,消费者购买行为受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也呈上升趋势。有76.7%受访者将社会责任列为购买时的考虑因素,较去年的67.6%有了明显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国外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几乎全面超越国内汽车企业。在列出的九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指标中,二者差距最大的地方是“产品质量”,国外汽车企业远远超过国内汽车企业;国内汽车企业在“慈善事业与社会公益”方面的表现略好于国外汽车企业。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获取方面,“互联网”连占鳌头,今年占比更高达76.8%。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受损主体―光伏产业

浮出水面―光伏产品价格下降

水下冰山―产能过剩、需求下降

受政策补贴影响,国内光伏产品价格出现两年来的首次下跌,跌幅甚至超过30%。且在产业链传导的效应之下,致使组件年初遇冷后,电池、硅片和多晶硅也相继下跌。

这一切以意大利降低对太阳能的补贴价格举动吹响号角。意大利降低对太阳能的补贴政策,严重影响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出货量。市场调研机构IMS公布的报告指出,“光伏组件出货量正遭遇两年来的首次下跌。”与此同时,国内光伏产品出现幅度不等的下跌,跌幅甚至超过30%。

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这次价格下跌不是简单的短期波动,而是一轮产业景气周期的下行,是前两年大量产能逐渐释放、需求增速下降双重作用导致的供需失衡。“硅片、电池的价格应该跌至行业平均净利润水平,将历时半年,且之前应该要经历一波产能过剩带来的超跌。”

但在中投顾问研究员萧函看来,光伏产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危机的时刻。“价格下跌不是暂时现象,而是行业即将面临整合的先兆。”萧函认为,“行业需求下滑,竞争激烈,未来将是光伏产业的整合期。”此外,随着国外补贴政策的收缩,中国光伏企业业绩下滑。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加大对光伏企业的监管措施。据悉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正计划对光伏产业进行整顿,针对光伏产业产品进行质量抽查。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下游光伏组件价格下跌,上游的多晶硅也出现库存积压现象,而多晶硅价格在未来也仍将下滑。这意味着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将再度被挤压。实际上除了组件年初遇冷后,电池、硅片和多晶硅也相继价格下跌。这使得盲目投资,寻求暴利的参与者感到光景不再。甚至有人认为,今年光伏业的遭遇,甚至不啻于金融危机时期。专家估算,虽然最坏的日子过去了,但反弹还言之尚早,且不会同时止跌回升。

同时,核危机使世界各大传统能源巨头,开始寻求向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转型,BP、皇家壳牌等先后进入该领域。东兴证券的调研报告认为,在危机状况下,国内产能达GW以上、且拥有前端产业链的企业发货量相对平稳,遭遇的库存将会在第三四季度逐渐消化。

受益主体―汽车行业

浮出水面―车企将继续保持健康增长

水下冰山―国民财富增长和政策扶持

2011年6月1日,全球性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艾睿铂)报告显示,尽管近期中国的轻型车市场销售出现了放缓,但是整个市场的销售额从现在至2016年将保持高达10%~15%的年平均增长率。

这项名为《AlixPartners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续第四年由该公司。本次调查是艾睿铂联合上海美国商会和欧洲商会对40多位在中国的本土和海外汽车整车厂商与供应商的高管展开数据收集和调查完成的。

今年年初,由于“限购令”的及对汽车行业刺激政策的取消,一度令国内的汽车市场放缓。但是艾睿铂董事总经理及上海办公室负责人罗曼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车企的高管们对于市场长期增长仍然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在2016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2%至15%。

报告特别指出,这一增长预期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家庭财富的增长。目前,中国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人民币的城市家庭中,72%拥有一辆汽车,但是这个收入层的家庭只占所有城市家庭总数的20%。因此增长潜力非常大,预计未来五年收入超过这个门槛的家庭数量将翻一番。

同时,业内专家们预计由于受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刺激,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在中国市场实现高度渗透,预测到2016年之前,其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平均占有率将达13%。

汽车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2月13日,针对“欧盟、美国和加拿大诉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法案”,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 Settlement Body,DSB)专家组在完成中期审议后,向当事各方提交了中期报告。

这份报告将在今年3月底公开。据看过此份报告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WTO专家组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对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按整车征税的做法违反了WTO贸易原则。报告认为,WTO成员在中国生产汽车时,使用的汽车零部件无论是从中国本地市场采购还是通过进口方式采购,应享受相同的待遇。

由此,围绕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政策持续近三年的争议,终于临近终局,结果不利于中国。

事起四部委政策

这一争议起因于三年前的一项政策。2005年4月1日,中国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制订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实施。根据《办法》,上述四部委将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进口零部件是否构成整车特征进行核定。

《办法》第21条规定了三个核定标准,满足一条即可认定构成整车特征。一是进口全散件(completely-knocked down,下称CKD)或半散件(semi-knocked down,下称SKD)组装汽车的。二是进口车身(含驾驶室)、发动机两大系统装车的;或进口车身(含驾驶室)和发动机两大系统之一加至少其他三个系统装车的;进口除车身(含驾驶室)和发动机两大系统以外至少五个系统装车的。三是进口零部件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的60%以上。

这一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生效。根据《规定》,一旦进口的汽车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将必须按整车适用税率征税,由10%的零部件进口关税调整为25%的整车进口关税。

尽管四部委对外宣称,出台《办法》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利用整车和零部件税差规避海关监督、偷逃关税的行为”,但是,在部分跨国汽车厂商看来,该《办法》实际上是变相强迫跨国公司在华生产的车辆达到零部件60%以上国产化率。因此,《办法》实施不久即遭遇来自欧盟和美国的反对之声。

败诉几成定局

2006年3月30日,欧盟与美国就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诉诸WTO,要求启动磋商机制,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墨西哥等也加入了这一磋商。

据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和美国亦就调整《办法》事宜与发改委和商务部进行了多次双边磋商,中方承认,部分欧美豪华车型在短时间内达到60%零部件国产化率有现实困难,同意将《办法》中的价格和关键部件核定标准推迟两年至2008年7月1日实施。

不过,中外各方一直无法就《办法》的根本性原则达成一致。在调解无效后,2006年9月,加拿大、美国和欧盟要求设立专家组,对于争端展开调查。当年9月26日,WTO争端解决机构决定设立专家组,并于2007年1月29日最终确定专家组主席由朱利奥・拉卡特・缪罗(Julio Lacarte-Muró)担任,成员包括山・巴提尔(Singh Bhatia)和维尔海姆・梅尔(Wilhelm Meier)。

依照程序,专家组应于六个月之内完成调查报告。不过,2007年7月16日,专家组表示由于问题复杂,完成报告时间推迟至2008年1月,之后这一时间又进一步推迟至3月底。

2月15日,在WTO专家组公布中期报告后两天,中国商务部表示,正认真研究该报告,准备向专家组提交评论意见,“中方尊重争端解决程序,在专家组最终裁决做出之前,不对报告进行评论。”

依据WTO关于成员贸易争端解决程序,在此次专家组中期报告散发给各当事方后60天内,如果当事方没有提出上诉,则该报告应提交争端解决机构会议讨论通过。争端解决机构会议决策方式是“反向一致”,即除非争端解决机构一致决定不通过该报告,则该报告应获通过。因此,报告通过几乎是铁定的事实。

据《财经》记者多方了解的信息来看,即使中方提出上诉,胜诉的可能性也相当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盛建明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案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违背了中国政府在入世议定书中的承诺。“外方观点是,中国政府就取消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做出了承诺,且承诺中并没有留下例外的情形,因此《办法》违背了承诺。”盛建明说。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卫东也认为,如果依据《关贸总协定》的规定,中方会陷入一个两难困境,症结还是中国没有对“整件或半散件汽车零部件的关税”做出特殊规定。

北京WTO事务中心首席专家程大为则告诉《财经》记者,WTO专家组初审决定的案件审理结果,基本不太可能变动,“即使进入上诉程序,也不再对证据进行过多重审,而只对初审的法官、专家和他们运用的解释条款是否正确、合理、定案是否专业进行审查。”

盛建明称,如果中国败诉,就必须取消构成整车特征汽车零部件的整车适用关税,中国企业将在低关税背景下与国外汽车巨头展开全方位竞争,不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中国政府坚持执行《办法》规定,根据WTO关于成员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从当事方提出上诉到最终裁决出台需一年半时间,因此即使明知败诉中国也可提起上诉,以赢得一年半的缓冲时间。”盛建明说。

不过,《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称,如果WTO最终裁决有利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而中国方面又拒绝对现有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进行调整,上述三国将有权对中国实施制裁。

不少汽车业内人士亦认为,中方此次胜算不大。近年来,中国出口海外市场的汽车大量使用CKD和SKD方式在当地进行组装,亦招致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强烈不满。如果中国要继续依靠《办法》来强行规定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情理上很难说得通。要避免最坏的情况出现,国内法律界人士倾向于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取消或修改《办法》,然后申请国撤诉。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戴麟认为,从WTO历史来看,欧、美、日之间多次爆发大规模的贸易争端,彼此互有输赢,“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中方都应冷静处理”。

得不偿失的规定

在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首席代表戴麟看来,并没有一家跨国公司刻意使用CKD方式来逃税,《办法》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求跨国公司提高国产化率,“而中国政府签署WTO协议时,承诺不会向任何行业提出国产化率的要求。”

曾经参与《办法》制定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之所以出台这一规定,是当时国内组装进口车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任由发展,跨国公司通过这一方式迅速抢占中国汽车市场,会对中国自主品牌形成压力。

主管部门试图以时间换空间、以市场换技术来提高跨国公司在华生产车辆的国产化率,从而促进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但这一想法如今是否得到实现,仍有争议。

戴麟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本身在无形中要求跨国公司提高国产化率、降低成本来适应竞争,多数跨国公司也正在这么做。

“20年前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目前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很高。而对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来说,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国产化率,难度很大,他们需要时间。”他说。

所谓“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主要是奔驰、宝马和沃尔沃等欧洲厂商。由于他们在中国布局最晚,其产品又多为高端豪华汽车,对零部件质量要求最高,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生产的情况下,不少跨国公司均希望采用CKD和SKD方式在前期抢占市场。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正是接到了奔驰、宝马和沃尔沃等厂商投诉后,欧盟开始就《办法》向中国政府施压。

中海国际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秦阳则分析指出,豪华汽车价格高、销量少,在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的情况下,生产商从成本考虑,根本不可能在近期将关键零部件进行本地化生产。秦阳曾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美国德尔福担任过亚太区海关法律顾问。

据了解,2007年宝马在中国销量不到5万辆,奔驰更低。如按照《办法》对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征收25%的整车进口关税,其生产商根本不会耗费巨资建立本土的零部件工厂,宁愿以进口方式在中国销售豪华汽车。

在《办法》公布后,上海通用的卡迪拉克、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大切诺基均由“国产”改为“进口”,即为范例。海关总署的数据进一步显示,2007年中国进口车辆由2005年的160615辆迅速增长到312979辆。

秦阳认为,事实证明,市场有其自身运行规律,《办法》并没有实现高端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核心技术从国外向国内的明显转移,反而因为争议过大引发了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实在是得不偿失。

一些合资汽车公司的管理人士认同上述说法。一汽大众的一位高级经理举例说,汽车生产厂商在进行本地采购时,这些一级供应商还需向二级甚至三级供应商采购,而二级和三级供应商有相当部分产品源自进口,“在分工全球化的背景下,单纯要求60%的国产化率实际意义并不大。”

此外,《办法》本身也存在很多漏洞,几乎每家合资汽车公司都设有专门小组来研究如何规避,手法花样繁多。例如,《办法》第24条规定,“国内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对进口零部件及毛坯件进行实质性加工的……视为国产件”。但是,何为“实质性加工”,《办法》没有具体说明,因此,很多合资公司大量进口基本成型的毛坯件,简单加工后就变成了“国产件”。

相对之下,对于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布局影响更大的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一政策规定,汽车整车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这一直是外商希望突破的。

秦阳认为,取消或修改《办法》将带来“示范效应”,增加跨国公司对通过外部环境向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施压的信心。在此次中期报告出笼后,有外资汽车公司高管已私下表示,只有中国政府放开对汽车产业投资的限制,才有利于核心的零部件生产技术向国内市场转移。

其实,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多年的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竞争逐年加剧,其关于投资限制的弊端已凸显无疑: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保证利润,对技术引进和销售渠道进行控制,使得国内合资伙伴沦为简单的加工生产线;另一方面,政策上的限制又扭曲了产业自发整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