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钱塘湖春行语文教案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钱塘湖春行》。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全文阅读

古诗词阅读之体悟情感

【开篇导语】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因此,古诗词阅读不仅需要考生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还需要考生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让作者的美好情操犹如春雨润物般渗透在自己的血液里。接下来,我们主要学习在古诗词阅读中如何体悟情感。

【典例呈现】

1.阅读《诉衷情》,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全文阅读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0-01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它丰富的蕴涵和特殊的价值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思维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1.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类别并将之归类

中国古典诗词与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流派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再由词到曲。

1.1 以体裁而论,古典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前者如《诗经・关雎》等,后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等,前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后者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律诗可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前者如杜甫的《望岳》等,后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绝句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前者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后者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在古典诗词中,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即是。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为散曲。

1.2 以题材而论,古典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田园山水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边塞军旅诗,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怀古咏史诗,如杜牧的《赤壁》等;咏物抒怀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惜别送别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闺怨诗,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讽喻诗,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等;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2.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所发挥的力量和作用,这一点在古诗词学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朗读训练和指导,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真正投入其中,并融入个人情感,读出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比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通过奔放大气的语言、大胆丰富的想象、雄健伟岸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画面,传达出了一种空寂苍凉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语言分析和启发,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朗读训练,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能切身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才能从更深层面上去把握和理解这首诗,又或者在学习宋代伟大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首先描绘了春夜里的一场细雨对庭院景观造成的变化,绿叶愈加繁茂,花却开始凋零,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对白蕴含了女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写出了伤春的闺中人的复杂情思,其传神程度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意境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完全无法传达出的,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反复咀嚼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感受到女词人所表达的无限热爱、哀婉等复杂情感。

全文阅读

钱镜塘与书画鉴藏印琐谈

何 鸿 1972年生,汉族,浔阳彭泽人。祖辈世代书香,好书法和古物鉴赏。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0年羁旅杭州,在杭州塑料泡沫材料厂工作两年有余。199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本科。1997年分配至宁波大学任教。1998年至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班结业。2000年调上海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任编辑,期间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大学任教。2004年调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任教艺术品鉴藏与保护专业。

主持课题和获奖有:一、《浙江历代书画鉴藏和鉴藏家印鉴》(2007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二、《域外浙瓷》(2008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浙瓷史》(获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第三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四、《浙江杭州古代佛教雕塑遗存调查》(2013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年度课题)。五、2013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重大奖励。

著述有《艺术品市场案例分析和投资指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07月);《浙江历代书画鉴藏及鉴藏家印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域外浙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艺术品市场研究与管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中国收藏学概论》(合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年10月);《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上下册,执行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越窑青瓷文化史》(合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浙瓷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艺术概论新编》(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文物收藏鉴定必备丛书・陶瓷》(12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海派绘画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近现代书画家市场行情速查》(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钱镜塘常用印》(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等。

此外,在《文物月刊》、《陶瓷研究》、《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佛山陶瓷》、《南方文物》、《荣宝斋》、《世界美术》、《美术观察》、《艺术当代》、《书与画》、《收藏家》、《典藏》、《收藏》、《艺术市场》、《艺术探索》等专业杂志50余篇。

2002年我在上海朵云轩工作时,有幸把玩沪上“数青草堂”主人钱镜塘先生(1910-1983年)的近百方书画收藏印,并全数收入钟银兰先生主编的《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和我的拙著《浙江历代书画鉴藏及鉴藏家印鉴》。书画收藏者对鉴藏印的爱好,不仅仅是体现一种收藏的乐趣和传承脉息,更主要的是一种诚信和人文责任。印虽小,却可见乾坤。

近代沪上金石书画收藏鉴赏家钱镜塘先生,是那个年代沪上收藏界的传奇。作为书画家,他曾与张大千过往甚密,情趣相投;作为鉴定家,他与吴湖帆堪称沪上“鉴定双璧”;作为收藏家,他与工商巨子刘靖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被誉为“收藏之富甲于上海”。他们富甲一方的收藏也成为那个特定年代上海收藏界的一道风景。

钱镜塘是浙江海宁人,原名德鑫,晚号菊隐老人。若追寻其远祖,即为吴越王钱之嫡裔。他祖父辈均善丹青翰墨,富于书画收藏,由于家学深厚,教育有方,钱先生自幼便酷爱丹青之妙,及长,更擅长金石书画之鉴藏。他也被誉为“今之项墨林、安仪周、庞莱臣”。钱先生无论是其藏品之丰富、精到,还是其藏画捐画之精神、气节,均为后人称道。据统计,钱先生经手的金石字画,多达5万多件,这一数目相当于当时整个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数目的三分之一,这些藏品件类涉及卷轴书画、信札尺牍以及金石碑帖等。在众多他钤印的书画作品中,其鉴藏印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新式作业设计

作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日常教学的语文作业设计侧重于对所讲课文内容的考查,而忽略了知识的外延性、拓展性、综合性的培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题型单一、思路狭窄、答案求同、批阅机械等,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如何打破窠臼,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以下几种类型的作业设计就是我的一些探索。

1 讨论合作式作业

语文涉及的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历史政治等,它包罗万象。作业设计应该体现纵、横两个特性,及深度(启迪性、闪耀智慧之光)、广度(发散性、联系各科的综合性)。农村初中生认识水平相对滞后,视野有限,这两点培训和练习尤为重要。讨论合作式作业能把语文的广度深度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人生寓言》为例,教师可以把第二题布置成合作式作业,让学生分组探讨,参与讨论的学生每个人都要发言,把看法和感悟集中记录在一位学生的作业本上,呈交给教师批阅。这样的作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其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得到了训练,反映在作业本上,则是书面表达能力的体现,有利于培养概括、归纳语句的能力;其三,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一,通过讨论交流可开拓视野,如培根所言“讨论使人机智”,知识在碰撞中产生火花,疑惑在探索中得以解决,课堂气氛也得到了改善。

合作讨论式作业除了在课文“研讨与练习”中筛选外,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并及时引导,对偏激、低靡做法予以纠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合作式作业操作上必须周密详实,教师要在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上布置、设计相关程序。首先,确立课题,明确目的;其次,选择合适讨论的形式;最后,反馈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细节问题,如每个组安排“主持人”或“记录员”,为了避免“一鹤独立”的局面,“主持人”或“记录员”要轮流“坐庄”,全面兼顾。同时,设计题目难度系数要适中,过难易导致冷场,影响学生参与意识;过易则难以开发出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初衷会中途夭折,流于形式。

2 积累拓宽式作业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表现在它是人们表达所用的语言文字符号,而自由表达的语言要长期积累方能得心应手运用,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

全文阅读

技术进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

一、技术进步和唐代江南的水利、农业

唐代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人口南移、生产工具的进步、兴修水利、中央和某些地方官的正确指导、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等等。在这些因素中,贯穿着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知识这根主线,例如,人口南移问题,如果南移的劳动力缺乏技术训练,素质低,肯定不能对南方的农业生产起什么促进作用,反而增加人口压力,于农业生产发展不利;生产工具的进步也包含技术改革,并且以此为标志;兴修水利也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势必带来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如何从这个角度分析唐代江南农业的进步是我多年来注意的课题,现将浅见陈述如下。

(一)灌溉工具和灌溉技术的进步

唐代江南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其中旱灾和水灾相比,又以后者为甚,这是江南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不等于说旱灾的威胁不大,由于江南地多丘陵,灌溉工程并非处处都有,一逢干旱之年,旱灾仍然威胁着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所以,灌溉工具和技术的改进问题必然成为人们关心的大事。

传统的人工灌溉工具是桔槔。桔槔利用杠杆原理提水,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桔槔不能连续运动提水,于是有水车。水车在汉以后广泛使用了。《后汉书·宦者传》记掖庭令毕岚“作翻车、渴乌”,唐章怀太子李贤注云:“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1]农史学家以为“渴乌是一种利用虹吸原理的提水土工具”[2]。水车发明于北方,使从渠、井中引水机械化。从汉至唐的文献资料看,“使用翻车引水,安装坡度不能超过四十五度,提水高度一般也不能超过一丈”[3]。一般翻车显然难于从竖井中提水。而北方井灌多于渠灌,所以必须改进水车的装置。唐代邓玄挺所见水车应即为这种改进后的井水水车。“唐邓玄挺人寺行香,与诸僧观植蔬,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乃曰:法师等自踏此车,当大辛苦。答曰:遣家人挽之”[4]。水车以木桶相连,就可以从竖井中提水。但是,这种水车的结构要比原来的翻车复杂,这也说明当时机械学的知识比较丰富了。另一种水车是从河渠中汲水的手摇式或脚踏水车,其使用范围遍及南北方,而且似乎南方使用更普遍。唐史著作中多次引用的文宗大和二年(828)“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5]这条资料。唐文宗从江南征发工匠到京兆府承造水车,可知这是江南通用型的水车[6]。水车的发明在北方,后来传到南方,是北方劳动人民带到南方的一种生产工具,然而在南方推广时显然有所改进。这种型号的水车主要用于塘、渠车水之用。

除水车之外,还有一种用于汲取江水的机汲,闵宗殿同志名之曰“曲柄辘轳”。为研究方便,移录刘禹锡的记载如下:“濒江之俗,不饮于凿,而皆饮之流。余谪居之明年,主人受馆于百雉之内。江水?V?V,周墉间之。一旦有工爰来,思以技自贾,且曰:观今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耳。请用机以汲,俾矗然之状,莫我遏已。余方异其说,且命之饬力焉。工也储思环视,相面势而经营之。由是比竹以为畚,置于流中,中植数尺之臬,辇石以壮其址,如建标焉。索绚以为组,縻于标垂,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焉。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及泉而修绠下缒,盈器而圆轴上引。其往有建瓴之驶,其来有推毂之易。瓶缩不羸,如博而升。枝长澜,出高岸,拂林杪,逾峻防,刳蟠木以承澍,贯修筠以达脉。走下潺潺,声寒空中,通洞环折,唯用所在,周除而沃盥以蠲,入爨而锖釜以盈。饪悚之余,移用于汤沐。涑浣之末,泄注于圃畦。虽瀵涌于庭,莫尚其霈洽也。余……观夫流水应物,植木之善建。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轴卷而能舒,竹圆而能通。合而同工,斯所以然也。”[7]

以上引文一些著作引用时未加考释,因而难详其意,所以难于说明它在机械发明史上的意义。现就个人揣摩心得试释如下。

刘禹锡《机汲记》所记年代为他谪居朗州(今湖南常德市)的第二年(元和元年,806)。他所遇见的工匠是一位发明家。工匠依地形建造汲水机械装置。首先,在江里树木桩,作为牵引支撑物,方法是以竹编畚筐作底座,运石块压牢,上插木桩,一如建标桩方法。其次是在木桩顶端(标垂)系上绳索,绳索的另一端自必系在江岸的木桩上,但是未见明确记载,只能从“亘空以竣其势,如张弦焉”句推断如此。如何提水?这是《机汲记》最费解部分。“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的是什么装置?从机械功能说,这个装置既能在索上走(滑行),又可挂上汲具(水桶之类)。在索上滑行,必须在两支木桩顶端各安装一个滑轮,横索绕两滑轮,而岸上木桩顶端的滑轮安上曲柄,以人力转动曲柄,上下横索分别向着相反方向移动,挂在下方索上的装置及汲具即顺绳索斜面向岸上方向滑行,从远处看“其来如推毂”,如推车上坡。这种绞车式装置,我国古代曾用于拖网、拉船过闸[8]。唐代工匠从其师傅处,或从民间流传经验中,或从士人口中知道绞车制造之法,并应用于汲水。如果这一推断正确的话,刘禹锡记载的汲机应命名为绞车式辘轳汲水机。

全文阅读

乐诗画齐颂母亲河 形气神共塑钱塘江

晓其、孙建国、杜克作曲,应忆航、耿德迎、周祥均作词,林晓峰、黄先钢总策划的大型交响诗画《钱塘江》,经过一年多的创作已于日前完成了初排。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就是要用浙江本土的音乐语言,歌唱自己的母亲河――钱塘江。作品通过“交响诗画”这种新的综合性音乐表演艺术形式,把浙江厚重的文化积淀、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磅礴的钱塘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心灵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交响诗画《钱塘江》有三个乐章,加上序曲和尾声,可分为五个部分。序曲在清脆的富有颗粒状的竖琴琶音连奏中开始,作曲家以淡淡的笔触把江南水乡描绘成一幅秀丽的山水画,继而双簧管用甜美的音色奏出了全曲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取材于浙江衢州小调《绣花鞋》。弦乐继双簧管之后缓缓进入,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第次呈示,音量逐渐增强,速度逐渐加快,声部不断叠加,第一主题在管弦乐全奏中进入高潮。在一连串三连音节奏的催动下,序曲展现了气势磅礴的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由混声合唱呈示的,作曲家以浓厚的笔触展现了钱塘江排山倒海般的大潮,序曲象征着浙江由男耕女织、田园牧歌的时代逐渐走向了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其乐思展开过程也预示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由柔弱走向刚强的全曲构思和作品的风格布局。

第一乐章《母亲钱塘》由五首原生态民歌和四首改编民歌构成。五首原生态民歌分别是嘉善田歌《五姑娘》、乐清山歌《对鸟》、慈溪小调《对花》、宁波小调《小板艄》、昌化山歌《里郎歌》。五首原生态民歌都由当地歌手用方言演唱,地方民歌手的演唱,充分体现了作品的浙江地域风格,唱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唱出了江南水乡的富饶秀丽,更唱出了八百里钱塘儿女的聪慧勤劳。第一乐章的后四首改编民歌分别是以“嘉善田歌”改编的女声领唱加合唱《家乡的水路》、以“萧山泗州调”改编的男中音领唱加合唱《在古老的织机旁》、以“杭州倒采茶调”改编的女声小合唱《雨中采茶》、以“宁波马灯调”改编的混声合唱《钱塘人》。后四首合唱以浙江民歌为素材,运用多声部合唱的艺术形式,充分发展了原素材的音乐内涵,尤其是混声合唱《钱塘人》在传统的四部合唱的基础上,叠加了两个童声声部的手法颇有新意,并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似乎象征着新一代钱塘人正在以新的面貌崭露头角,又好像意味着从传统中走出的钱塘人将引领时代大潮的雄伟气派。从后四首合唱曲的创作实践来看,作曲家创造性地发展了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开辟具有中国特色音乐创作之路的创作思想。

第二乐章《诗画钱塘》由一个大段的器乐前奏曲和男声独唱加伴唱的《大禹颂》、女声小合唱《春江西子》、男声独唱《桂花香了》、男声合唱《钱塘之梦》五个部分组成。前奏曲充分调用了交响乐立体化的表现手法,用音乐和诗歌摹写了五千多年前史诗般的河姆渡、良渚文化,讴歌了治水英雄大禹的丰功伟绩,咏叹了吴越春秋的金戈铁马,一幅幅逝去的历史画卷,以交响诗画的形式再次浮现在眼前。作曲家巧妙地将西湖和钱塘江连接在一起,以西湖的柔美妩媚,凸显钱塘江的壮美阳刚,同时又以钱塘江的壮丽威武托显出西湖的婀娜多姿,把自然界江与湖的刚柔对比,引申到人世间吴越大地的英雄和美女的纠葛,从而演绎出天人合一、江湖一统的史诗般的艺术意境。

第三乐章《潮涌钱塘》也有五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管弦乐前奏曲、男女声二重唱《千岛之恋》、领唱加合唱《天堂人间》、女声独唱《我的钱塘》、混声合唱《大潮放歌》。如果说第二乐章是一部交响音画式的钱塘史诗,那么第三乐章则是灿烂辉煌的盛世钱塘写真。前奏曲弱起接切分的主导节奏,把音域由低向高层层推进,这种主题性的节奏和旋法,应该是钱塘江大潮赋予作曲家的灵感;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日日夜夜,又恰似一浪高过一浪的钱江潮水,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作曲家把来自生活的亲身感受迁移到作品中,作品中类似潮声的咆哮,好像又是一阵阵冲锋的呐喊和一遍遍胜利的狂欢,引起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尤其是亲身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当事人,定会从模仿潮水的音乐声中领悟到“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哲理真谛。

尾声用铜管的连续三连音节奏为前导,铺开了一个宽广壮丽的交响背景,此时,衢州小调《绣花鞋》的主题在混声合唱中再现,再现的主题减弱了原有的娇柔甜美的情态,代之以喜悦豪迈的气势;合唱声部在一阵阵潮水般的节奏音型上,把胜利和欢乐的情绪推向了顶点,象征着钱塘人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交响诗画《钱塘江》的创作是成功的,作曲家的成功关键在于为“钱塘江”这个特定的对象找到了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交响诗画《钱塘江》的艺术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体裁形式的创新

全文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摘要]发挥好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能力。

[关键词]趣味故事 经典问题 精彩图片 相关歌曲 联系现实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导学助练”这种模式的优势: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习的兴趣浓厚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多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多了,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其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好方法。

情境教学随着教学改革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一、趣味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七年级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二、经典问题导入

全文阅读

山区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设置课后作业

摘 要:山区初中教学环境与城镇教学环境具有较大差异,进而教学质量保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课后作业的设置就有很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阻碍作用。将针对山区初中语文教学课后作业的开展进行具体分析,并且提出有效解决该问题、并提高我国山区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为改善山区教学现状以及为更多的教学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现状;课后作业

一、实效性――山区初中语文作业设置的灵魂

在山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后作业设置要遵循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教师讲解内容实施作业习题的布置。一方面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巩固和练习,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内容掌握的一个有效检验。山区教学环境不比城市,教师要广泛收集教学资源,充分贯彻新课改实施理念,融入创新元素实施作业设置。很多时候,学生面对作业往往存在抄袭答案、不动脑筋、不思进取的方向倾向,教授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有效阻止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在作业的设置上尽量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全面性――山区初中语文作业设置的必然要求

山区初中语文作业设置要求全面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在生字词教学内容过后,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音、形以及义的练习题目。这样不仅对生字词有了基础的练习,同时利用一些文学常识、课文朗读以及段落划分等作业内容,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久而久之,由于阅读的多了,写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实践性――山区初中语文作业设置的特殊性要求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毋庸置疑,在任何环境下,与生活联系总是紧密的。山区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所以,学好语文知识,教师必须从作业设置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促使学生不断地锻炼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

渌雨江南激扬青春

六月钱塘,烟柳繁华。

在这个诗画般的季节里,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浙港两地13所高校的70位学子相聚在西子湖畔,牵手江南茶园,激扬青春才华,共同体验了一段茶香四溢的文化之旅。

茶香溢江南

为推动内地与香港的融合,教育部组织举办了浙江与香港两地学子的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把浙港两地大学生的交流聚焦在“茶”这个具有浓厚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上,围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展开交流。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渌雨江南,问茶龙井”。“渌雨”一词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的谐音,他在浙江湖州种茶、制茶,研究茶学,开创了中国茶文化的先河。六月,也正是江南的雨季。因此,围绕采茶、炒茶、茶道、茶艺、茶史等知识节点,开展丰富生动的实地体验活动,使两地学子共同度过了一段别具风味的茶之旅。

茶之旅的首站是聆听茶文化讲座:“茶人三部曲”的作者王旭烽从“诗情画意谈香茗”谈起,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发展等方面,诗意地阐述中国茶文化。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循着“从中国茶道到日本茶道”的思路,介绍了日本荣西禅师把中国的茶种带到日本后日本茶道的发展和审美。此外,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杨贤强教授分别从茶的种类、化学成分、养身功效以及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概况等对中国茶的理论、历史与文化做了系统介绍,使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感受和领会中国茶文化。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在同学们对“茶”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又辗转到西湖四周的群山茶园中,亲自采茶、炒茶,体验做一个茶人的苦乐生活。他们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徜徉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在老龙井饶有兴致地聆听了乾隆皇帝和“十八棵御茶”的故事;还在龙井山园金建公老师现场传授下,学习采摘茶叶、炒制茶叶、品尝茶叶,深入地了解炒制龙井茶的十大手法:拌、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直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的扁形龙井茶制作的整个过程。香港城市大学的吴家蔚深情地说:“龙井茶的味道特别鲜香,以后喝茶,定会想起龙井茶的甘香和江南茶园水灵灵的景象。”

体悟茶文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