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钱镜塘鉴藏轶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钱镜塘鉴藏轶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7月,一幅任伯年的《华祝三多图》在拍卖场创出1.67亿元的天价,此画的原藏者钱镜塘先生(1907-1983),再次在人们的记忆中被唤起。钱镜塘一生收藏、经手历代中国书画,上至宋元,下迄当代,总数达五万余件,堪称当代第一。这位年轻时既无资历、亦无资金的后起之秀,以“人弃我取”的方针起步,终成大收藏家与大鉴赏家。

收藏界传奇的后起之秀

在近几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常常会看到民国年间著名的收藏家、鉴定家和书画商人钱镜塘先生(1907―1983)旧藏的书画作品。绝大多数的作品不仅是“大开门”,而且品相和装潢皆佳,极具特色。明清书画作品则多有吴湖帆先生的绢本题签,在装潢上非常讲究,缣绢一般为浙江湖州所产的上等“耿绢”,轴头多用老旧硬木所制,在工艺上有明显的扬州装裱风格。

钱镜塘是上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具有传奇般经历的成功书画商人和著名鉴藏家。之所以说他“传奇”,一是因为他当年在江、浙、沪一带,在收藏资历方面,他无法与庞莱臣、吴湖帆、顾公雄等人相比;而在收藏资金方面,他更是无法与周湘云、张珩、刘靖基等人相提并论。但出道晚、辈份低的钱镜塘绝对是一个收藏界的后起之秀。

钱镜塘是浙江海宁硖石镇人,据说他的家族是五代吴越国王钱缪(852―933)的后裔。钱镜塘的祖父钱笠群(生卒年不详)、父亲钱鸿遇(1865~1917)皆喜欢书画,且富收藏,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但为了生存,钱镜塘早年曾学做过一段时间的丝绸生意,因此经常去上海“出差”。钱镜塘在十六七岁至二十多岁之前,大多是在海宁与上海之间奔波中度过的。在此期间,他也开始了购藏书画,纯属兴趣喜好而已。由于经济方面的因素,他当时所购买的绘画作品,大多是清末民初江浙和上海一带的小名头画家或海上画派的一些廉价作品。但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购买书画经历和收藏品味,却对钱镜塘后来的书画经营和鉴藏生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弃我取”的书画生意人

钱镜塘约在二十五六岁左右(具体年月已不详),决定独自到上海闯荡创业。据说他当时已有资金约两千元,还随身携带了几件家藏的古画。这两千元资金可能是他变卖了一些祖产或数年之间自己在从事丝绸生意的所得。在当年,两千元也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做些小生意或买几问房屋出租的话,也足以使人过上一种小康的生活。因为钱镜塘做过丝绸生意,所以他最初想用这笔资金做自己熟悉的老本行。但如用这两千元做丝绸生意又实在是本钱太小,或许最多也就是混个温饱而已。而这种丝绸行业中的“散户”,也极有可能是血本无归。钱镜塘当时的确是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成功与失败,富贵与贫穷,唯有靠自己去做抉择和决定。

因为钱镜塘曾经在上海购买过书画,他对书画市场稍微有些了解。所以他在经过了考察和分析之后,决定不做自己熟悉的丝绸生意而做书画生意,遂开设六莹堂书画古董店。但是,仅靠他两千元的本钱而要想在上海滩上做书画生意,谈何容易?因为当时的书画行情,品相稍微好一点的明清名人书画作品,少则三四百元一幅(件),高的则要在干元左右。所以两干元几乎买不到几件像样的作品。并且在当时上海的书画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和残酷,成功的概率极低。

钱镜塘不愧是个非常精明和有生意头脑的商人,他也深知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行情,所以他采取了“人弃我取”的方针。他决定先做“海上画派”作品和江浙一带小名家的精品,并且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任伯年,因为当年这些作品的价格非常低廉,而且他的资金也可以承受。但是,当年海上画派的行情非常的低迷,仅靠这些作品也是难以生存的。后来由于战乱爆发,导致江南一带的富户和收藏家,为了生计而纷纷将古书画出售,钱镜塘因此收进了许多精品。在他淘到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他收藏和鉴定古书画的声名也日渐盛传,也开始为当时老一辈的收藏家们所关注,所以客户也因此逐渐多了起来。

在当年上海的书画装裱市场上,大致分为“苏州帮”和“扬州帮”两大流派。“苏州帮”精擅装裱新作品,当时上海的一些名画家,比如“三吴一冯”的作品,大多委托他们装裱,但也做古旧书画装裱,代表人物是刘定之,江苏句容人。而“扬州帮”精擅做古旧书画装裱,并且还擅长做修补、洗涤和改制,此中的后起之秀是严桂荣。“苏州帮”和”扬卅帮”中的名装裱师的裱工费皆极昂贵,有时裱费甚至超过书画本身的价格。当年这些名装裱师也大多兼做新旧书画生意,但他们的眼光却无法与一些著名书画商人相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装裱师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为钱镜塘的古书画大多交由严桂荣装裱,所以他也时常在严桂荣的装裱店里购藏古书画,在进行重新装裱之后再转手卖出或自己收藏,两人因此成为终身挚友。

成为吴湖帆书画购藏人

钱镜塘后来因书画生意的关系,结识了吴湖帆等一批上海鉴藏名家。他尤其从吴湖帆那里学到了许多鉴定古书画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从此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他后来也成为了吴湖帆的书画购藏重要人之一。而吴湖帆也带钱镜塘进入了当时的名人书画鉴藏圈,从而结识了更多的名人与客户。虽有”贵人”相助,但还取决于钱镜塘自己本身的勤奋、敬业和好学。后来随着眼界B高,加之信息灵通,所以书画生意也越做越大。钱镜塘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进行市场运作,曾先后举办过三十多次的古书画藏品展览,这些展览会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交易会或博览会形式。在收藏界至今仍流传有许多他的“传奇”故事,了解民国年间鉴藏掌故的读者都应该耳熟能详。

以商养藏,蔚为大藏家

钱镜塘从一个真正深爱书画的书画商人,后来成为了一个“以商养藏”和“以画养画”的大鉴藏家,这才是他真正的“传奇”之处。钱镜塘虽然是一个精明的书画商人,但他却不是一个唯利至上的商人。他的收藏理念和品味绝对与众不同,眼光超群,与身俱来,所以一般的书画商人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钱镜塘购藏或出售古代和近代书画,是在商言商或“以画养画”,这一点人们应该不难理解。但是,他当年采取了“人弃我取”的方针,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藏了许多小名头和“冷名头”的书画作品,以及明清人的信札墨迹。这在当年的书画市场和收藏界里,是一件令绝大多数人都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这些“东西”,在当时几乎没有多少市场行情,也极少有人对此留意,皆视如“废纸”而不屑一顾。尤其是钱镜塘对有关海宁籍书画家的作品和海宁文献资料的大量收藏,更是令人佩服。时至今日,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正在日益体现出来,更不用说它们现在的市场行情了。

我曾经于2008年3月,到过硖石的海宁市博物馆参观。在该馆举办的“纪念钱镜塘诞辰一百周年・先生捐献书画展(二)”上,鉴赏了钱镜塘捐献的部分海宁籍人士的书画和信札。尤其是信札和小名头的书画作品,留给我极深的印象。许多海宁籍人士可能是“名不出乡里”,其中还 有几件人物小像,卷后题跋累累,实属传世孤本。但如果没有钱镜塘当年的尽心收藏保存,这些曾被市场视为“废纸”之物,恐十自早已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所淹没殆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献保存是如此,而一个地区的文献保存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故钱镜塘生前好友张宗祥先生曾为其题诗云:“收拾故乡旧文物,半生辛苦重钱郎。”

当我站在这些展品前,不禁想起了启功先生尝在《跋楝亭夜话图》中所说的那段话:“法书名画,昔人每以三品论之,盖谓神与妙与能也,窃尝以为未尽。夫徒侈高古,康觚为宝,所谓骨董羹,只供好事家陈设者,下品也。笔精墨妙,足豁心目者,中品也。或以见先贤之行谊,或以测艺海之渊源,文献堪征,展卷如与古人相悟语,则无论零缣断墨,罔非上品。“我也不禁为之赞叹:“钱先生独具慧眼,学识超群,使得乡贤前辈之零缣断墨不致于灭迹失传,真乃功不可没。不愧是一个大收藏家和大鉴赏家!”

“堪称当代第一”

近几年来已经有人开始研究钱镜塘,因为他是当年上海书画商人中的一个“典型”,也是上世纪前五十年的书画鉴藏史和交易史上的一个缩影、一个“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钱镜塘是一个以量取胜的鉴藏家,这是与他身兼书画商人这一角色所决定的,而经商是必须要有“库存”的。虽然其中有些“库存”在当年可能是滞销之物,但到了现在却变成了极为珍贵的文献史料。另外,钱镜塘还有许多的书画题跋、鉴赏笔记和购藏记录等文字资料,他曾想将之整理成书,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今不知这些资料尚存于人世可否々这对研究民国书画交易史和鉴藏史来说,或许是一个难以估量的损失。

最后,将几个数据和一些轶事记录于此:钱镜塘一生鉴藏和经手过的金石书画约有五万余件,堪称现当代第人。习1956年起,他先后捐赠给国内各地博物馆的书画作品有三千九百余件,也堪称当代第一。在“”浩劫期间,钱镜塘被抄没的书画和文物有十几辆大卡车之多,后来仅发还其中一小部分。而当年被抄没而散佚的许多书画珍品,现有些已陆续出现在国内外的拍卖市场中。传说当年吴湖帆决定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网》售于浙江省博物馆,是由于沙孟海和谢稚柳等人从中反复做了“劝说”工作的缘故。而其实此事真正的策划者和说动吴湖帆的人应该是钱镜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