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移教学设计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认识平移这种图形变换;

2、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平移变换的特点,学会简单图形平移作图的方法;

3、在探究平移变化的过程中,能认真倾听、大胆展示,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而今天的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相交线和平行线》。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面是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的变换思想,使学生尽早尝试利用平移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平移变换的基本性质,要求学生对平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实数、四边形、旋转等综合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是本套教材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

【教学重点】

平移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平移的特征,并能用语言完善的表达出来

【教法与学法】

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在教师的设疑、创景下,学生解读学习目标,从而基本明晰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二、思考探究

阅读教材P28~30内容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四个三角形之间哪两个是书中定义的平移变换?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学平移教材的基础上,考查基础知识的独学情况,不同于书本,引导学生认真独学。

2.把图1平移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用A、B、C和A′B′C′标出顶点(注意对应点位置),连接对应点的线段,观察分析,平移这种图形变化有什么特点?(和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推理、总结、归纳的能力。

3.如图2,经过平移,线段AB的端点A移到了点D,根据平移变化的特点,你能做出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吗?

(利用实际体验和同学说说你的方法)

设计意图:将所学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验证知识。

追问:通过线段平移的作图过程,你能说说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吗?

(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4.如图3,平移三角形ABC,在平面内任找一个点A,使顶点A移到了点A′,请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将所学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验证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

三、合作交流

(学科组长组织交流,收集本组的困惑及典型错例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四、学以致用

1.把一个ABC沿东南方向平移3 cm,则AB边上的中点P沿

方向平移了 cm。

2.如图4,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

(1)若∠B=26°,∠F=74°,则∠1= ,∠2= ,∠A= ,∠D= 。

(2)若AB=4 cm,AC=5 cm,BC=4.5 cm,EC=3.5 cm,则平移的距离等于 ,DF=

,CF= 。

3.如图5,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图形中可由OBC平移得到的是

( )

A.OCD B.OAB C.OAF D.OEF

4.将ABC沿直线AB向右平移后到达BDE的位置,若∠C=30°,则∠CBE的度数为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并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五、收获整理

1.本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锻炼的能力等。

2.本节课我遗留的问题有:不懂得知识、不同的看法、没说的意见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知识内化。

六、课后拓展

如图6,一块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草地上,横竖各有一条宽均为2 cm的笔直小路,你能求出图中的草地面积(即空白部分面积)吗?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42页的内容。

二、课标要求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二课时的内容。平移的教学(例1),教科书提供了三个生活中的例子: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观光缆车和推拉窗,以帮助学生建立平移的表象。通过在方格纸上向不同方向平移的小房子,来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平移,使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教科书中提供的小房子图形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旋转教学(例2)和平移的编排思路一致,教科书中也是通过三个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表象。教学时,关键是把握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相应的“做一做”的习题,让学生看到通过旋转可以引起神奇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位置关系,能够正确判断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并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平移和旋转”现象,他们通过玩各种游戏项目,对一些简单的物体运动形态已有了一些体验,但这些体验积累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相当模糊的。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经验,学生能够很容易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但要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另外判断生活中没有旋转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也相对困难。

五、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七、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九、教学设想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出发,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充分地回忆、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力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进而分析和认识这两种运动方式及特点。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功地主宰课堂。

十、总体设计和说明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设计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数学书37页的主题图,学生在游乐园玩耍的画面。

仔细观察游乐园中有哪些游戏项目。(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完整阐述图片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有关系,我们一起去看看。

模仿图中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

提问:根据你模仿的动作把这些游乐项目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同桌互相说一说)[一类平移(直直的运动)、一类旋转(转圈)]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解决教学重点作了铺垫,也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环节:“手拉手”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分类比较,建立表象;第二层次:观察分析,探究特征;第三层次:动手操作,体验平移、旋转特征。按照这样的层次分别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

(一)教学平移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平移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平移现象的概念:像小火车这样直直的、平平的移动是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对平移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平移特征

1.课件出示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得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运动方向不改变”这一平移现象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特征

1.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平移现象。

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课件:蚂蚁搬房子画面)

(2)请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一只蚂蚁一点移动,四只蚂蚁的移动就是一个面的移动)

②小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

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

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3)小结:由于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中每个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要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

设计目的: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知道物体平移的过程中每个点走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身动手验证猜想,目的是避免学生误认为两幅图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

(二)教学旋转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旋转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旋转现象的概念:像风车、转移、摩天轮这样转圈的运动就是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对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旋转特征

1.课件出示旋转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旋转,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了解旋转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现象,注意学生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现象。

2.用一根线拴住一只粉笔旋转,然后停下,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现象。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再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像刚才粉笔的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的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做表示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充分感知旋转这种运动方式。并通过实物点拨生活中没有转到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第三环节:趣味游戏,灵活应用

通过多个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夯实本课的知识点。

1.抢船游戏,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条小船,谁先找到它谁就能得到它。

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向左平移两格后得到的小船。

2.我的动作快:学生在方格纸上快速按要求移动学具和画移动后的图形,速度最快的获胜。

3.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亲手去移一移、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第四环节: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小节《平移与旋转》的内容,本课教学以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尝试让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探究工具、评价工具和表达工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和获得的过程,从中感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观察的数学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技能,乐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而且对上机操作、玩游戏、做表演等活动非常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直观地区别平移与旋转这两种常见的现象;能判断方格纸的简单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悟平移与旋转的现象;通过判断,提高信息素养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美,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区别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难点: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准备

利用网页制作的网络课件、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2010年的亚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广州)为了迎接这次体育盛事,我们广州努力改造旧城区、扩建道路,进行美化广州的工程建设。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栋历史悠久的岭南古屋,它所在的道路需要扩建,市政府又想保留这栋古建筑,怎么办呢?

(二)应用资源,搭建支架

支架问题一:什么是平移、旋转?

1.分一分,感知“平移”和“旋转”。

①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尝试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上机操作)

国旗、直升机螺旋桨、摩天轮、窗户,其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相同的?为什么?谁能描述一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②结合实例,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

③再次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形成认知冲突。(出示汉堡包压扁――弹起的动画)

2.辨一辨,丰富“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

师:物体平移前、平移后以及平移过程中,它本身有没有改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辨一辨”,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如图1)。

要求:先各自上机操作判断,再与同组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特例辨析:再出示汉堡包压扁――弹起的动画。

3.动一动,体验“平移”和“旋转”。

①小组活动。

师:你还见过生活中有哪些平移、旋转或者既有平移又有旋转的现象呢?你能借助身体或物体来表示吗?

要求: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做动作,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做的动作是表示平移还是旋转。

②班内展示。

支架问题二:图形、物体是怎样平移的?

探一探,自主发现观察方法。

①集体观看动画(如图2),边看边思考:小屋图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了几格?

②同伴交流:如果没有动画的帮助,你是怎么观察的呢?

③全班分享。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一做,运用“平移”和“旋转”(如图3)。

①学生用刚才自己发现的方法挑战星级题目。

②教师根据提交情况选错例分析。

2.说一说,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如图4)。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呢?

①分组讨论:岭南古屋所在的道路要扩建,市政府又想保留这栋古建筑,怎么办?

②全班交流解决的办法。

3.拼一拼,运用“平移”和“旋转”进行创作(如图5)。

(四)反思评价,共享学习收获(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情境创设工具,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探究工具、评价工具和表达工具,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和获得的过程,从中感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观察的数学思维方法。

首先,网络环境下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探究工具。信息技术不是简单地作为演示工具,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Android;移动教学;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现,大幅度的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加快了教学模式的改革速度,通过校园网络,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3G职能手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联合3G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手机的性能不断提高,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和功能越来越多,手机电子书、文档阅读和手机视频音频等技术的逐渐成熟,Android移动3G逐渐应用到教学当中,为网络教学向移动教学的转变提供了条件[1]。

一、Android移动技术

(一)Android移动平台

Android移动系统是建立在Linux系统的基础之上的,Android系统包括了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以及应用程序软件四个组成部分。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包括了电子邮件客户端、日历、地图、浏览器等较为重要的核心应用程序,而在Android系统中,把API函数应用到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当中,能够简化不少重要的基础软件和程序的开发,这个API函数库为Android系统提供了多媒体库、界面管理、3D库等。

(二)Android的组件

Android系统的4个重要的组件分别是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以及Content Provider。这四个重要组件的功能分别是显示可视化的用户界面,把系统在接收和同用户在交互过程中,将界面所发生的事件显示出来;Service主要应用在Android系统的后台运行当中;Content Provider是Android系统中标准的共享数据机制。四个组件通过互联网的连接进行相互之间的通信,使得Android系统成为一个能够相互通信的组件的集合[2]。

二、构建Android移动教学平台的意义

(一)教学现状

在各大高校,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而言,经历了高考之后,在大学期间容易出现学习怠倦感,对于那些普通的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学生的层次复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水平有限,同时,现阶段,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都还比较传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Android移动教学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在高校中,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是多媒体电子教室,多媒体电子教室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缩小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低效率的教学状态。另外,据有关调查表明,到去年的3月份为止,拥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占我国总高校的60%以上。但是随着3G、4G等技术的出现,我国提出了新的教育规划,未来社会必将是高科技信息社会,教育的发展也要随之形成信息化的教育体系,以Android系统为代表的移动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将是未来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三、Android移动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Android系统通信方式的选择

目前,Android移动系统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的主要通信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TCP和UDP基础上的Socket通信;二是通过URL访问网络共享资源;三是基于Http协议的基础之上的Http URL Connection;四是由Apache开源组织所提供的Http Client;五是将Web Service应用到Android系统的通信当中。

(二)Android系统服务端的设计

Android系统中的移动教学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增加、修改、删减教学资源。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教学平台的结构中,Android系统服务端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Android平台的服务器将Java EE进行结构的分层,Java EE结构可以分成视图层、控制器层、业务逻辑层等。Java EE结构的分层使得Android系统的移动教学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取Android系统服务器的响应,从而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数据的交互。

(三)Android系统客户端的设计

Android系统的客户端软件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够直接通过Android系统的接入设备进行移动教学资源访问的接入口,Android系统移动教学平台的客户端的模块主要包括阅读模块、多媒体处理模块、资料的上传和下载模块、通信模块、基于位置的服务模块等五个主要模块。Android移动系统中阅读模块的实现需要设计一个PDF阅读器,将互联网中的共享资料转化为PDF文档。Android系统中的通信模块和基于位置的服务模块是根据教学要求来进行设计的,通过LBS子模块和CIS技术使得移动教学的功能得以实现[3]。

四、结语

众所周知,自出现3G技术以来,3G安卓智能手机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的出现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通过Android手机,能够实现移动的资源共享等。将Android系统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应用到教学当中,实现了移动教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明,田野,户银龙.基于Android平台的嵌入式软件项目组织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4:5-6.

[2]熊志君.Android在高校学生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10:1-3.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坐标 平移 教学设计 探究 规律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

2.内容解析

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辨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了.”可见,无论是在数学还是在其他领域,平面直角坐标系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初中数学中,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同时它又是学习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坐标表示平移”这一节学习内容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位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本节课蕴含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对应思想、变化和发展的哲学思想等。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2)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

(3)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目标解析

(1)通过学生经历动手画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观察、猜想、抽象归纳出对应点坐标变化规律,学会揭示数学的本质,进一步认识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感受数与形的相互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会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通过运用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经历平移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这一画图过程,探究出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价值;

(3)通过实例分析,探讨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点或图形的平移;

(4)初步了解利用图形的平移变换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问题与教学诊断

1.在知识层面,学生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学习了图形平移,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学习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可以用坐标来表示地理位置(坐标应用的第一节),本节课是坐标应用的第二节内容.

2.教材缺少与中考相关问题的链接,教学时适当选取近年来的中考相关试题进行问题分析,让学生明确中考试题难易程度;

3.教学设计的实际问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学习直角坐标系.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地的地理特点,利用学生周围熟悉的素材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的某些环节,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典例分析、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从情境引入,到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寻点的平移与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直至在平移过程中运用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都立足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足够机会展示思维、发展个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师:什么叫做平移?

生: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师: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

生: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形状、大小不变。

师:在数轴上把一个点向左、或向右进行平移,那么这个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生:向右点的坐标增加,向左点的坐标减小。

师:如果把坐标平面内的任意点进行平移,那么这个点的坐标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教师提出将“数轴上的点”换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进行平移引出课题,利用类比的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方法上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好感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如图将点(-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在图上标出它的坐标,把点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2)把点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观察他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3)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

发现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 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思维递进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此活动中获得成功感,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活动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学习,再进行汇报展示,自主归纳坐标平移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小班化”合作理念,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典例分析,发现本质

例:如图(1),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4,3),(3,1),(1,2).

(1)将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与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与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上多采用实验、观察、探索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确定平移后点的坐标,并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得出图形平移的本质规律。发挥学生合作学习优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的同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体现“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全新理念。

4.练习运用,内化新知

(1)如图,将平行四边形ABCD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A’B’C’D’,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指出其各个顶点的坐标。

(2)如图,菱形ABCD,四个顶点分别是A(-2,1),B(1,-3),C(4,-1),D(1,1).将菱形沿x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长度,各个顶点的坐标变为多少?将它沿y轴正方向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如图,梯形A′B′C′D′可以由梯形ABCD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4)有一条小船,若将小船点A平移到B点,请你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小船,若游船先从点A航行到达岸边L上的点P处,航行到达岸边L上再航行到B点,但要求航程最短,试在图中画出船在岸边的位置。

(5)习题6.2中第7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问题,使学能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现创造力的空间,更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5.总结归纳,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谈学习的收获或体会,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会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师生相互给与适当的评价。

6.分层布置,巩固提高

A层:教材第59页第3题.

B层: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沿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11次,点依次落在点的位置,则点的横坐标为.

C层: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变换成,第二次将变换成,第三次将变换成,已知(1,3),(2,3),A2(4,3),(8,3),(2,0),(4,0),(8,0),(16,0).

(1)观察每次变换前后的三角形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按些变换规律将变换成,则的坐标是_______,的坐标是_________.

(2)若按第(1)题的规律将进行了n次变换,得到,比较每次变换中三角形顶点坐标有何变化,找出规律,请推测的坐标是_______,的坐标是_______.

设计意图:分层设置作业,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把点P(-5,-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点的坐标是.

2.(09威海)如图,A,B的坐标为(2,0),(0,1)若将线段平移至,则的值为()

A.2 B.3 C.4 D.5

3.如图,把图①中的A经过平移得到O(如图②),如果图①中A上一点P的坐标为(m,n),那么平移后在图②中的对应点P’的坐标为( )

A.(m+2,n+1) B.(m-2,n-1)C.(m-2,n+1) D.(m+2,n-1)

4.(2008年安徽省)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颗棋子从点处开始依次关于点作循环对称跳动,即第一次跳到点关于点的对称点处,接着跳到点关于点的对称点处,第三次再跳到点关于的对称点处,….如此下去。

(1)在图中画出点,并写出点的坐标:_____________

(2)求经过第2008次跳动之后,棋子落点与点的距离。

3.(09荆门)将点P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1,3),则点P的坐标是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能否将所学知识自发运用,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思维障碍,提升灵活解题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位置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或图形平移的观察、画图、比较、推理、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通过图形中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体验坐标这种数的形式与平移这种图形的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以上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实践、观察、猜想,最终得出结论,符合教育心理学指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认知规律。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信;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教学管理平台

1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1月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2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高达90.1%,由此可见手机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设备。报告中显示学生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并呈现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仅仅是作为演示PPT和投影仪的工具,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有效方便的教学方式。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应该找到一个适合移动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高达90.1%,学生占很大比例,高达25.2%,这就为移动教学管理提供了条件。移动教学管理平台是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教学管理,它是以移动终端为基础,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产生的。通过移动学习可以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更为方便的进行信息交换,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讲述的是基于微信的教学管理进行设计和应用。

2微信公众平台优势

微信是一种新兴的移动平台应用产品,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学生用户占微信总用户数量的19.7%,达10800万。由此可知微信在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率极高,为移动教学管理平台的搭建提供了用户基础。并且移动教学平台众多的后台开发接口能够实现老师和学生们的教学和学习需求,方便教学管理。

3移动教学管理的功能介绍

3.1微信教学平台基本功能

微信公众号注册完成后,将拥有一些基本的功能,如群发功能、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和投票管理等。利用自动回复功能教师可以将设置的关键字和相关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使同学通过回复关键词而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自定义菜单可以将移动教学管理的菜单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学生可以通过菜单快速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

3.2需求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接收信息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人们习惯了这种方式,他们需要这种方式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方便老师和同学的工作学习。

3.3功能设计

根据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移动教学管理在功能设计上分十个主要功能:身份绑定、教学大纲查询、课表查询、教学资料下载、作业信息查询、课程测验信息查询、教师联系方式查询、常见问题和答疑、个人成绩查询、社区等。身份绑定是移动教学管理的基础,为了能够让学生查询到属于自己的信息。每个微信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OpenId,通过这个ID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和学号与个人微信号绑定到一起,后台将这些自动写入数据库中,绑定后学生利用个人微信号向移动教学管理发送相关信息的时候,系统才能准确的进行回复。教学资料上传、下载功能是移动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师通过后台上传课程相关的学习视频、课程PPT等重要学习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移动教学管理下载和在线观看,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个人成绩查询是移动教学管理平台的基础功能,移动教学管理平台提前把学生的用户学号和学生的微信号进行了绑定,老师把成绩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并添加“成绩”为关键字,当学生输入关键字之后,微信会根据用户的信息,把学生的成绩反馈给学生。社区功能是关键,社区功能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功能,是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社区功能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4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应用

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上的应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能够对教学起着辅助作用。课前的应用主要包括课程前期安排和课前预习这两方面,每堂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后台将学习资料如PPT、思考问题、课程重点内容等在平台上,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同时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每堂课上课可以对思考问题之类的进行提问便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的应用能实现学生签到、记录自己课堂疑惑等,上课前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签到,通过后台可以清楚的查询到学生出勤情况。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课上的疑问发送给后台,老师也能够进行答疑解惑。课后的应用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对于课后思考问题或作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到课程涉及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分析。第二方面方便师生间交流,学生可以将所遇到的问题发送到后台,老师看到消息能够进行答疑解惑。第三方面老师能够将同学们的成绩如考勤成绩、测验成绩、期末成绩上传到平台上面,通过设置关键词回复同学们能够通过回复关键词查询自己的成绩自己的成绩。

5结语

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大胆的尝试,目前还在探索阶段。随着开发技术难度的降低和教师学生接受程度提高,移动教学管理的功能会更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可以应用到教务管理系统,饭卡充值,交各类费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移动教学管理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更方便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更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R].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7).

[2]腾讯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EB/OL].2015(6).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星策略;移动教学;云服务;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110-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22

引言

近年来,移动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云服务具备对硬件性能要求低、丰富、快捷、廉价等特点,两者在教育中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分析两者的特性以及在教育中应用现状,提出星策略体系理论并设计相应的教学平台,促使移动教学和云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 移动教学与云服务

移动终端的普及和3G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移动教学研究的发展,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移动教学的鲜明特点是灵活且多样但是适用于移动教学的知识相对碎片化,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现阶段来看,移动教学还无法取代课堂教学,而更多是与课堂教学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如何使移动教学的碎片化知识更加系统、连贯,从而与课堂教学更好的配合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教育云服务给移动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通过云计算提供的任何基于Web的应用或服务都称为云服务。云服务能够根据用户的位置、时间、偏好等信息,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调动起来,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从教育云服务的功能特点上来看,它能够整合分散的碎片化资源,从而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教育云服务可将教育信息资源转化为云服务,整合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利用云服务可更为方便地实施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等,云服务为移动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能解决碎片化知识不能形成完整体系的问题。

云端整合的资源信息量巨大,且云的排列是无序的,相反,学生的课程学习却是有序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目录树结构来整合资源,目录树结构对于课堂教学显然是必要的,但对于移动教学因为资源的无序和零散,学生容易迷失,目录树结构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策略体系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和规划。

为了在移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教育云服务,使碎片化学习资源更加规整,更加符合教学需求,提出基于星策略的移动教学。星策略体系指针对移动教学的片段特点和学习过程的有序特点,以课时为基准,把教学设计转换为对知识云的星系设计,将知识云按星系重构、分类、引用或推送,使其符合移动教学规律(并不是说完全套用星系的结构,这里是借用星系的概念)。学生在星系学习中按自己的需求就近快速获取知识星系,再根据星系的导航关联扩展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星策略的指导下,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通过云服务进行学习。

二 星策略体系理论

星策略体系包含三部分:星系设计,星系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活动设计。星系设计是指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按照教学规律重构成为知识星系,使这些星系资源符合移动教学需求。星系教学策略指将云端资源与知识星系联系起来,建立不同内部结构的星系,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利用云服务进行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则是研究如何将设计好的星系,具体地运用于教学活动,跟踪辅导学生学习行为并形成学习评价,反馈验证资源的合理性以进一步优化星策略体系。

1 星系设计

在课程教学当中,课程由若干大的篇章组成,每个篇章又由若干小节组成,小节中包含小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所组成的知识结构称为知识星系。定义:将不可再分的知识节点称为知识星,多个具有内部关联的知识星组成的知识体系称为知识星系。而知识星系的组成,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知识星之间的深度关联(即顺序关联)及广度关联(知识的发散与扩展)进行重构,将关联存储在关联集合中,形成一系列星系内部聚合度大,星系间耦合性小的教学知识星系。定义:各知识星系所整合的教育服务云,称为知识星云。顾名思义,知识星为一个个节点,知识星系实为知识的整体架构,而知识星云才是学生接触到的实质教学内容。进行移动教学时以知识星系为指导,获取相关的知识星云,这样学习者可以减少检索的次数和排除噪声的时间,更快更方便地获取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服务云。

知识星系的形成过程即对知识进行重构的过程。知识重构将原先严格的章节顺序知识转化为星型拓扑结构的星系知识。首先将知识按照原课程顺序排列,获取所有的深度关联知识节点,再根据每个知识的广度关联集合,获取与该知识广度关联的知识节点,形成以该知识为中心的星系。同样地,被关联进来的这些知识也具有与其深度和广度关联性,经过一系列的嵌套和递归的操作,构成以关联为核心的知识星系,这样便将课程的所有知识重构成为嵌套的星状拓扑结构星系。课堂教学中可将课程内容以星系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在移动教学时可以一个或多个知识星的形式呈现出来,更符合移动教学的教学特点。根据知识节点的粒度大小和关联强弱等特性,可将知识星系中的知识节点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四类,知识星系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根据知识星系中的知识节点,获取其对应的教育云服务,与知识星系对应,知识星云分为恒星云,行星云,卫星云,流星云四类。

恒星云:教学当中的原始知识,可以理解为知识的主干部分,包括基本概念。定义,公式等基础性知识。知识恒星云的体积往往很大,因为可能包含不可分离的图片、动画或者视频资源,不便于在移动终端上显示。

行星云:以恒星云为中心,为了证明恒星云中的某个概念所进行的推导、运算,举的示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针对该概念设计的课后练习题,以及为了验证该概念所做的实验等等。知识行星云主要是起到辅助讲解知识恒星云的作用,在课程内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代替知识恒星云在移动终端上展示。

卫星云:以行星云为中心,围绕恒星云和行星云所展开的知识。包括基础概念引申,在进行某个推导的过程中需引用的结论,示例或练习题的同类变式,或者在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探究等。卫星云体积小适用于移动教学。

流星云:不以其他知识星云为中心,无法将其归纳到具体的某个知识概念中的知识,包括学习的方法,经验,综合性较强的例题或者练习题,做实验时的统一注意事项等。

由此形成的以知识星系为核心架构的知识体系,将教学服务云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知识星云,为移动教学活动的实施做好了铺垫。下面要研究的是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利用这些知识星云。

2 星系教学策略

首先是由知识星系确定课程适用的教学策略,因不同知识星系有各自的内部结构,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于移动教学,所以要进行星系分析。分析知识星系中的知识星云类型及数量,如果知识星系中恒星云占总体比重较大,并且恒星云的粒度超过了移动教学课程的最适合范围,由于移动终端硬件的限制,篇幅较长、内容过多的课程不适合移动教学,这类课程则宜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可以将相关课后资源上传到在线学习系统中,供学生课外自学;若知识星系中的恒星云粒度大且比重不大,同时行星云较多,则可采取课堂教学和移动教学结合的策略,在传统课堂上将课程内容以星系的形式全部展示出来,在移动教学中,因恒星云篇幅过长不利于移动终端显示,能精简的恒星云则将其精简后和知识行星在移动终端上展示,不能精简的则以行星云代替恒星云进行学习;若知识星系中的恒星云粒度小且占比重也较小,而例题、变式,思考题及拓展训练等卫星云较多则可以采取课堂教学结合移动教学甚至可以采用双课堂(普通课堂和移动课堂)的教学策略,因为所有的卫星云都能很好的展示在移动终端上,将其根据知识星系整合起来可进行课堂教学,单独分开则可进行移动教学。

确定了教学策略后,再以知识星系的整体架构来指导学生运用教学服务云。为了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服务,我们在恒星云,行星云,卫星云和流星云的基础之上,再针对学生学习的规律特点,为这些服务云加上用户标签,为每一个学生推送其所需要的服务云,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方便的找到自己所需的教学服务云。用户标签包含以下几个分类方式。

以学生所学课程为服务云的标签。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服务云,而每一个学生学的是不同的课程。添加课程标签,可以更快的推送与学生所学课程相关的服务云。如此,学生在学习每一门课程时,都可先由课程服务云标签找到相应的服务云,再利用移动终端和云服务进行学习,而不必全局搜索定位,可以有效屏蔽全局搜索的结果中可能存在的与该课程无关的噪音信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以媒体属性为标签。在课程标签确定的基础上,在属性中添加云系媒体属性,以确定该服务云属于哪种媒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若知识点是已知的某种媒体,如需要查找某知识的相关视频,但即使在知识星系确定的情况下,以关键字搜索服务云的资源仍然会得到其他媒体类型的资源,确定媒体属性后问题得以解决。

以课程的重难点及易错点为标签。在星系标识确定的基础上,再在云系属性中添加知识星系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集合属性。学生在复习课程时,系统将重难点知识星云及易错点知识星云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的放失。

以学习者的状态为标签。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套学习数据云,记录着学生所有的网络学习行为数据与系统通过计算推导得出的阶段学习状态数据。将学生的学习数据云与知识星系的服务云建立起映射关系,在映射关系中将已有的云系属性添加进去。学生在利用教学服务云学习的过程中,系统能通过学生当前学习进度或状态,为学生提供智能导航,剔除学生还未学习到的内容,并且标记出学生以往常出错的知识点,再根据知识星系的内部关联推送需要巩固的知识。

3 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上文提出的知识星系、知识星云以及用户标签,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总体来说,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和移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由课堂和课后两大块组成,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设计,其示意图如图2所示。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星策略选择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并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教师课前通过调取服务云组织形成符合教学目的的讲解内容,在课堂上利用电子白板,投影机等工具辅助教学讲解,在讲解的同时,可以将利用到的教育服务云通过教室的局域网推送到学生的终端上,借助知识星系和教育云服务,学生一边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相关知识,一边根据接收到教师推送的服务云快速完成随堂笔记整理,此外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在Wi-fi环境下,教师通过教室主机和学生的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交互,并且将这些交互的数据存储到云端,以便知识巩固和复习。

在课后,教师可以将一些课外补充知识以知识星的形式放到云端,为学生制定移动任务,布置课后作业,这些知识都具有碎片化的特性,但是都结合了师生的课堂教学进度,使得碎片化资源完全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体系当中去,达到知识碎但是结构不乱的效果,学生可以获取教师提供的补充知识,并完成移动学习任务,移动教学平台会自动从云端获取每个学生的用户标签并推送相关的教育服务云到学生的终端上,让学生在课后体验到更加个性化的移动学习。

三 移动教学平台设计

基于星策略体系理论指导,详细设计了移动教学平台。其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平台设计分五个层,分别为教育服务云层,知识星系层,课程展现层,通用数据接口层和用户应用层。

平台设计以知识星系层为核心,其它层的设计都是在知识星系层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星系层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知识节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上,根据原有的课程知识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通过建立知识星系结构的相关数据表以及建立数据视图的方式,不破坏数据原有的结构,加入新的标记字段,形成知识星系的整体结构,确定知识节点处于知识星系中的位置。

在教学服务云层,在知识星系层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采集及网络爬虫等技术,如同文献检索中依据类别以及关键字对目标文献进行检索一样,以知识星系层知识节点的标记字段为采集依据,进行类别和关键字匹配,在教育网各个学术站点中采集与知识节点相关的数据,将服务云的相关链接存储在本地服务器,在教学过程中,用户便能够快速地在服务云中找到目标数据。此外,为了实现移动教学的个性化需求,教学平台还为用户添加了云端用户标签,这些标签分为课程、媒体、重难点和学习状态四种,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各个阶段产生相应学习数据,再依据这些数据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如数据推送,智能提醒等。

课程展现层,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数据以知识星系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依据知识星系层中形成的知识结构,在本地服务器相关服务云的链接中提取云端资源,形成完整结构的课程,教师可以适当选择若干个课时来完成某一个恒星或行星的知识教学。在移动教学中,课程数据以细小的,单个的知识节点形式存在,学生可以每次完成学习一个卫星知识为目标进行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对应的教育服务云,展现在移动终端,适应了移动教学的片段,精简,非正式的特点,并且利用云服务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同时降低了移动终端处理数据性能上的要求。

在通用数据接口层,一方面通过访问其他学术站点的数据接口提取所需数据,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知识结构数据及采集到的服务云链接数据通过Web Service技术对外提供调用接口,并且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包括超文本、XML、Json等格式供用户应用层的终端应用程序调用,保证课程数据在不同终端上的一致性,并为其他系统的二次开发提供便利。

在用户应用层,分别设计不同终端的应用程序版本,在PC客户端上采用B/S的形式访问系统,在移动终端上根据用户的设备系统差异,开发了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几个主流智能操作系统的终端程序,使教学平台的访问形式不受操作系统的限制。

总之,教学平台设计以知识星系为核心,依据知识星系为策略将服务云层和课件展示层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访问课程内容时,云服务已经融入其中,不需要通过教学服务云资源库进行统一检索,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摘要:弄清平移的实质、平移的方向是解决向量平移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点的平移,利用数形结合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推导出平移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本质,再把它拓展到函数平移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向量平移问题;平移公式;平移本质;函数平移

向量平移问题是高中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之一. 利用向量平移公式可有效地解决平面上点的平移问题及函数的平移问题. 它涉及的三个量――平移前的坐标、平移后的坐标及平移向量可以通过平移公式联系起来. 而弄清平移的实质、平移的方向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正确运用平移公式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粤教版教材在处理此问题时体现了入口大,坡度高的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根植于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引导学生把握平移的本质,不断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为:(1)理解向量平移的概念. (2)理解向量平移的实质,弄清向量平移方向与图象平移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 (3)理解平移公式中各个坐标的意义. (4)进一步领悟特殊与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为:(1)向量平移的实质. (2)平移公式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为:运用向量平移的实质及平移公式求向量平移中的坐标、函数解析式等.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入需要设计问题,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看看能否用图示方法求出点的坐标及向量.

(1)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到B点,求B点的坐标. 本题中的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到点B(4,-2),求A点的坐标. 本题中的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2,3)向左或向右平移a1(a1>0)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平移a2(a2>0)个单位到点B(4,-2),求a1,a2的值. 本题中的平移能否表示为向量a=?

点评 设计一个好问题,建立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中发现规律及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向量的平移公式及平移向量的实质

1.问题导学 拓展问题,深入思考,探索及发现规律,把握本质.

问题2 用图示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虽然直观、好理解,题中的数也都是整数,容易看出来,但它们的坐标关系能否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其本质?另外,由以上三个例子,你能发现平移向量a的实质吗?

点评 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体验数学,并通过设计的一串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2. 探究与发现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问题3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按向量a=(a1,a2)平移到点B(x′,y′),求B点的坐标.

解析 将问题1一般化,让学生探究三个坐标的关系. 向量平移公式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即+a=. 平移向量a的实质:可以把平移看做是分两步完成的,先向左或向右平移横坐标,再向上或向下平移纵坐标. a1>0表示将点向右平移a1个单位长度,a1<0表示将点向左平移a1个单位长度;a2>0表示将点向上平移a2个单位长度,a2<0表示将点向下平移a2个单位长度.

[⇩]求解点的向量平移问题的方法

1. 知识运用与巩固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识,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注意题目的类型.

问题4 用什么方法求下列各题的坐标?

(4)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

,2按向量a=(2,-1)平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

(5)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按向量a=(1,-2)平移到点B(-4,3),则点A的坐标是 .

(6)将点A(-3,-4)按向量a=(a1,a2)平移到点B(5,4),则a= .

点评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运用平移向量的实质及平移公式解决问题.

2.师生互动预设

生:(4)题是已知平移前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点的坐标,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或平移公式解决.

(5)题是已知平移后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点的坐标,可用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解决,也可用平移公式解决.

(6)题是已知平移前后点的坐标求平移向量,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解决,也可用平移公式解决.

师:由以上解法可知,解决这类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使用平移公式,但必须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及向量坐标.

[⇩]函数图象的向量平移

1. 问题拓展 变式探求新知,深化对向量平移实质的认识,巩固平移公式及其应用.

问题5 函数图象是由满足一定条件的点集合而成的. 在(4)(5)(6)题中,把A点变换为函数,平移向量不变,又如何解决?它们又是什么类型题?例如:

(7)把y=cosx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函数y=f(x)的图象,则y=f(x)的解析式是.

(8)把y=f(x)的图象按向量a=(1,-2)平移后得到函数y=ex-2+3的图象,则y=f(x)的解析式是.

(9)若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函数y=f(x+2)-3的图象,则a=.

点评 函数图象的向量平移实质是点的坐标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实质不变,平移公式同样适用.

2.师生互动预设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后说结果(以下相同).

生:(7)题是类型1,也就是给出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函数的解析式. 可用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和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进行求解.

3. 探究与发现 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规律,把握本质.

问题6 对于(7)题,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是y-a2=f(x-a1),也就是把原来的函数y=f(x)中的x换成x-a1,y换成y-a1,可以将其表示为[y=f(x) y-a2=f(x-a1)][平移向量a=(a1,a2)].

师:正确啊!这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就是通过认识一道题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 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8)(9)两题.

生:(8)题为类型2,也就是给出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 解决的方法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平移的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1,-2)的相反向量-a=(-1,2)平移,则可得所求函数. 即把y=ex-2+3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即y=f(x)=ex-1+5.

方法4(逆向思考向量的平移公式):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1,-2)的相反向量-a=(-1,+2)平移,设A(x,y)是函数y=ex-2+3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平移后函数图象上的对应点为B(x′,y′),由平移公式得x′=x-1,

y′=y+2, 即x=x′+1,

y=y′-2 . 代入y=ex-2+3得y-2=e(x+1)-2+3,即y=ex-1+5. 故y=f(x)=ex-1+5.

问题7 对于(8)题,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原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是y=g(x),求原函数y=f(x)的解析式. 则y=f(x)就是y+a2=g(x+a1). 也就是把函数y=g(x)中的x换成x+a1,y换成y+a2即得结果,即[y+a2=g(x+a1) y=f(x)][平移向量a=(a1,a2)].

师:正确啊!这也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是通过认识一道题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 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9)题.

生:(9)题为类型3,也就是已知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求平移向量. 解决的方法如下.

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即上面的方法3及方法4).

问题8 能不能把(9)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已知的原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是y=f(x+h)+k,h,k∈R且为常数,求平移向量a=?则y=f(x+h)+k就是y′-k=f(x′+h),与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y=f(x)比较可得y=y′-k,

x=x′+h, 即x′=x-h,

y′=y+k与平移公式比较得a1=-h,

a2=k.平移向量a=(-h,k).

即[y=f(x) y′-k=f(x′+h)][平移向量a=(a1,a2)],则y=y′-k,

x=x′+h .这就是平移关系式,也即

a1=-h,

a2=k .

师:完全正确!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从特殊中发现共性的东西,再尝试将其推广到一般性,从中发现规律.

点评 问题(6)、问题(7)、问题(8)引导学生多联系、多联想、多反思、多类比,在变式教学中学会归纳类型、总结规律,把握问题的实质.

4. 反馈练习

(1)按向量a将点(2,-3)平移到点(1,-2),则按向量a将点(-2,3)平移后的点是()

A. (-3,4) B. (-1,2)

C. (4,-3) D. (2,-1)

(2)把y=x2+4x+5的图象按向量a经过一次平移后得到y=x2的图象,则a为()

A. (2,1) B. (-2,1)

C. (-2,-1) D. (2,-1)

(3)若直线2x-y+c=0按向量a=(1,-1)平移后与圆x2+y2=5相切,则c的值为()

A. 8或-2 B. 6或-4

C. 4或-6 D. 2或-8

(4)点P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向量v=(4,-3)(即点P的运动方向与v相同,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v|个单位). 设开始时点P的坐标为(-10,10),则5 s后点P的坐标为()

A. (-2,4) B. (-30,25)

C. (10,-5) D. (5,-10)

(5)把函数的图象按向量a=-

,3平移后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则原函数的解析式是()

A. y=sin2x+

+3

B. y=sin2x-

-3

C. y=sin2x+

-3

D. y=sin2x-

+3

5. 课堂小结

(1)向量平移公式.

(2)求点的向量平移问题:三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

(3)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三种类型的解题方法以及规律.

(4)基本思想方法:①数形结合的思想;②一般与特殊的思想.

(5)通过例题的变式教学学习,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发现规律.

本节课的主线:点的平移平移向量向量平移公式点的坐标按向量平移的三种类型函数图象按向量平移的三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按向量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就围绕这条主线设置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对教材进行整合,并适当引申. 教师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 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智力等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学会思考,掌握解题规律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学不仅是练,更要注意“变变变”,所以,教师应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类题. 从一题出发,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加强逻辑性,提高效率. 同时注意总结反思,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才做出了这道题,还要做到层次分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探究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教学生“学会思考”及怎样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学会思考和掌握解题规律同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会思考不同于概念复习,属于默会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不仅要过程,更要讲原理. 多让学生感到自然,并感到没有强加于他们,尽可能(不是全部)使学生觉得,老师能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 要“鱼”“渔”都给学生,重视思想方法的复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没有把解题的各种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而是要将求向量平移的坐标作为本课的重点,把解决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作为本课的核心内容. 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使学生遇到求向量平移问题时,学会思考问题,知道如何下手,而不是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简单、机械地操作.

怎样实施解题教学?解题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 解题教学不仅是练,更要注意“变变变”. 教师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个话题,通过开放一题达到复习一片的目的. 在设计本课时,从一题出发,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环环相扣,加强逻辑性,提高效率. 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解决教学必须注意总结反思,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做出了这道题,做到层次分明. 条件用在哪里?结论合理吗?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解剖一个个小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定要做好题后反思,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必须在质量上下工夫,而不仅仅是数量.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空间观念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活气息,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就能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

《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运动现象的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创设了他们非常熟悉的龟山公园游乐场,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新课开始,我开心地问:“你们喜欢到龟山公园的游乐园吗?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吧!今天让我们再来玩一次。大家可以跟着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各种游乐项目表演出来。”接着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旋转木马、碰碰车、摩天轮、小火车、空中脚踏车……,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时而在原地转圆圈,时而高举双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课件一停,我随即提出“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是怎么运动的?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分类?”处在兴奋中的学生们,燃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后,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想法。由于情境再现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在学生初步感受到“旋转”和“平移”的概念后,我进一步让学生表演平移和旋转的动作,通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感受空间观念。

2在操作探究中体悟空间观念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便让学生用桌上的学习用品做一个平移运动,然后请学生听老师的指令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沦:①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物体在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切身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在这寓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接下来我出示方格图让学生猜一猜小汽车移动了几格,再动手移一移,并在小组内讨论小汽车行驶了几格,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小结得出数格子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教师给足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操作、分析、讨论,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知识拓展中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微信;教学设计

一、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

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最早是由2000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的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了“MobileEducation”(移动教育)的项目开始的,自此,国外教育界和无线电开发商都开始关注“M-learning”的研究和实践。国内也对移动学习展开了研究,但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发展成熟以前,移动学习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建立移动学习服务站,并由移动项目研究机构给学习者提供移动学习的设备,这时候的移动学习还被技术的发展局限着,能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人群也是少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移动学习在技术和接触范围上不再存在障碍,学习得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真正的“移动”学习。那么国内的学习者是否为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做好了准备呢?根据企鹅智库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一天使用移动终端超过一小时的用户比例是81.5%,而每天超过3小时的重度用户比例为46.6%,说明在今天中国的用户已经基本完成了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这也为移动学习的推进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纵观目前的移动端学习现状,各种学习类手机APP大行其道,例如,用来背英语单词的手机应用“百词斩”,拍照搜题的手机应用“作业帮”,都拥有大量用户基础和粉丝口碑,新浪更是推出了“在线教育APP风云榜”,每周对各类教育类APP进行排名。但此类APP的开发和维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内容研发团队,对于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而言技术进入的门槛较高。除了各种手机应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各种学习类公众号也是移动学习的一大阵地之一。微信自2011年诞生以来,截止到2016年共吸引了8亿注册用户,更有数据显示,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是社交软件,可见,将微信公众平台用于移动学习的载体是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的。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主要是智能手机设备获取知识,搜索引擎在此过程中给予了学习者大力支持,而社交网络的兴起更是改变了学习者信息接入的渠道,据2016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高达62%的美国成年人通过社交网站来获取新闻。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数据,但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国内的手机用户使用社交渠道来获取信息的数量不会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各类社交软件中,微信更是其中的领头羊,这就意味着在移动学习的“阵地”中,微信平台不可缺位。

二、基于微信端的移动学习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除了运营商收取流量费用以外完全免费,除此之外,微信支持IOS、安卓等五大手机操作平台。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跨平台的兼容性都使微信一跃成为国内用户群最庞大的即时通信类手机应用。目前微信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首先是信息的传输。微信可以传输的信息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和视频。除了点对点的传输方式之外,微信还支持群组功能,方便多人集体讨论。其次,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随着微信用户群的扩大,微信朋友圈俨然成为了众多用户的信息入口,并且形成了路径依赖。除了以上两大常用功能外,腾讯公司又推出了微信公众号服务,作为开放的自媒体平台,微信公号的应用广泛,其中不乏大量教育人士利用微信公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微信公号俨然已经是移动学习领域里又一次新的探索。针对微信平台开展的移动学习究竟有哪些优势呢?首先,移动学习一直致力于教学时空的拓展,使知识的学习不受教室和课时的限制,让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来自行安排学习任务,基于移动网络的终端设备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在信息的传递、交流方面表现出色,随时随地的信息传输使学习时间和地点变得更加自由。其次,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使用拼图模式学习知识。微信信息短小精悍,通常一篇文章只包含一个小知识点,学习时间自由且碎片化,能合理利用时间却不会引起学生反感,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完成知识的拼图。

三、微信端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

1.知识内容要符合移动端认知特点。移动学习的用户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性,往往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方式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在微信端推送的学习内容在体裁上要短小精悍,有研究显示,在微信朋友圈中最容易得到转发的文章长度在1万字左右,太短的文章往往过于浅显没有深度得不到传播,而过长的文章在阅读中往往耗尽了学习者的耐心。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图片、语音、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加深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直观理解,加深印象。2.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社交属性进行分层教学。微信作为一款社交媒体,传播中更注重关系的构建,这样就使得信息的交流回归到网络拓扑和部落结构,一方面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另一方面也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新契机:信息在社交媒体中是流动的。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数字媒体消费,并按季度输出《社交网络报告》。2015年9月,GWI《2015第三季度社交网络报告》,报告数据再次显示:社交平台对用户黏性巨大。在将微信社交平台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兼顾学习者个性实施分层教学方式。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层。对于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功能建立基础知识库,方便学习者在自学过程或者特定应用场景下查询相关知识,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的跨时空传递,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第二个层次是讨论层次。微信的群组功能可以帮助移动学习者形成社群,这些社群或是基于共同的目标,或是基于某一场景,社群中的成员可以通过手机微信进行实时的交流,或者形成众多社群成员的讨论,或者形成成员一对一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加深学习内容的理解,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自身意义的建构。讨论交流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文字、语音、视频等都是微信平台可以支持的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师生一对一沟通层次。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学习者的问题单独解答,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水平参差不齐,往往教师在照顾大多数同学学习进度的同时会忽视一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3.课程教学内容之外的泛在学习。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约翰•斯通出席“2002年北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学生在大学期间50%以上的知识与技能是从伙伴或同学那里学到的,而不是从课堂或教授那里学到的,人际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

四、总结和思考

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如何教育和学习却是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移动时代为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得教学者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对学习进行了探索,微信并不是为学习而设计的,但是却对用户有着巨大的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微信作为移动学习载体的时候要扬长避短,发挥微信作为信息入口的优势。本文对于微信端移动教学给出了分层教学设计方法,但该方法还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中进行试验和总结。技术的进步总会带来教育方法和理念的变革,但是我们相信教育依靠着技术的发展将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卓毅,李亚丽.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3]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