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移教案

平移教案范文精选

平移教案范文第1篇

1.理解图形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2.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移的特点与基本性质。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诊断测试。

1.什么叫平移?平移的定义里说明了哪两点?

2.让学生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两个平移后的三角形,总结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关系,观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引导观察。

如图,在画平行线的时候,有时为了需要,将直尺与三角板放在倾斜的位置上。

但不管怎样,我们总可以推得:

A′B′∥AB,A′B′=AB,∠B′=∠B。

同时也有:A′C′∥_____,A′C′=____,∠C′=____。

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得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由上面的操作得出了结论,教师可再补充一点: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三、探索,概括。

1.观察下图,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除了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

得出: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

(学生自己总结出:AA′∥BB′∥CC′,AA′=BB′=CC′。要求学生会用语言叙述。)

2.试一试。

将上图中的A′B′C′沿着RS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平移的距离为线段RS的长度。

注意: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3.例如图,ABC经过平移到A′B′C′的位置。指出平移的方向,并量出平移的距离。

4.课本第6页“试一试”。

让学生在课本方格纸上作出。

四、开放性练习。

如图,直线m∥n,它们的距离是1.5厘米,画出ABC关于直线m对称的A′B′C′,再做A''''B''''C''''关于直线n对称的A″B″C″。A′B′C′可以看作是由ABC如何得来的?并说出相关的方向、距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那些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平移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两种运动方式即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

2、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图形。

3、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4、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时,确定主要对应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游乐名称卡片、组图卡(或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1.(出示游乐园场景图。屏幕上展现各种娱乐项目:小火车、摩天轮、风车、缆车、转椅、滑滑梯、荡秋千、跷跷板。)你喜欢哪个游乐项目?(指名说)它是怎样运动的?生做动作,感受一下它们的运动方式。

2.你能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他们分分类吗?同桌可以商量商量(指名分类,并贴出卡片)

为什么这么分?学生说理由。

像小火车、缆车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平移)

谁来用动作表示平移?

像风车、摩天轮这样的运动,叫?(板书:旋转)

动作怎样表示?

3.(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用手势表示。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5.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四人小组交流)

二、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1.瞧,一座漂亮的小房子,(课件出示小房图)那它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的?跟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指名交流,出现不同答案。(课件演示:点)

(3)多数同学是看平移前后的点之间有几格,这个方法很好,那么,究竟哪个结果正确?我们跟着电脑一起数一数。(课件演示:线图形平移过程)看,平移前在屋顶右边的点,平移后还在……?象这样的两个点,我们叫做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4)请在你的小房图中也找到一组对应点,用红笔点出来,再数一数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根据学生说的,点击演示)一起数数两个对应点之间有几格。

(5)通过点一点、数一数,我们发现,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

小结:……一组对应点,再数数中间有几格就行了。

2.鱼图、火箭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呢?(完成填空,交流)

3.仔细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大小和形状是不变的。)

5.看图填空。(想想做做4)

三、绘制图形,巩固应用

根据这一规律,请你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准备怎么画?(指名交流,说清步骤)

(生动手画)

先画好的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请生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先,再,最后。(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画好之后,怎样检验?

3.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再动手。(师巡视、指导)

4.组图(想想做做5改动)

今天崔老师给你们上课,非常高兴,想送给你们每人一幅画留个纪念,不过要你们动动脑,动动手才能得到它,愿意试一试吗?请你按照图形下的要求画出每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就能知道是什么了,赶快动手吧!

(生独立完成。展示作品:一帆风顺。)

四、游戏活动,拓展运用

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不久,我国有一艘宇宙飞船飞上了天,叫?(神州六号),它以每分钟行驶474千米的速度飞向太空,(放视频)在我国的航天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花样滑冰的赛场上我国的选手发挥出色,(视频)他们的舞姿多么的优美!还有美丽的小花图案等等,这些都运用了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动手又动脑,一定有(创造)。

那就请你把手中的学具,利用平移或旋转创造出像这样的图案?

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教学后记: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创设了游乐园这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模仿喜欢的娱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吸引学生关注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其次,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按他们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接着,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认识。

平移教案范文第3篇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当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把数学教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工具,同时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将要学习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以后的综合运用几种变换(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让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该班学生情况

本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尖子生比较尖,中等生少,学困生较多.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尖子生的培优,又要注意到对中等生的培养,同时在小组活动时注意对学困生的帮扶.

教学准备:尺子 课件 小组分配 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平移例子

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内涵 ,并能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观察、分析、操作、欣赏、探究以及抽象概括等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感受教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欣赏图形的平移,感受生活的美。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平移变换的基本要素,画简单图形的平移图。

教学难点:决定平移的两个主要因素

教学环节

一、引入同学们,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其中最简捷的运动变化形式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索第三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

出示学习目标

1、什么叫做平移?平移的两要素是什么?2、图形的平移性质有哪些?

你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吗?天上飞着的飞机,在公路上跑着的汽车,在笔直的火 车路上来来回回的开着的火 车,在工厂,产品整齐地在传送带上沿着生产线从一个生产工位流向另一个生产工位.提问:1、请同学们分析以上几种运动现象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2、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3、根据上述分析,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移动称为平移吗?4、学生回答,集体总结。如:帆船沿什么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找那些点了解这种图形运动的平移。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平移的例子吗?

大厦里的电梯、电梯中的人、辘轳上的水桶呢?

第二组

1、学习例1ABE到CDF是怎样运动?复习平移应注意的问题;2、平移前后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有哪些对应关系?例1、(课件演示)如图所示,ABE沿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找出图中存在的平行且相等的三条线段和一组全等三角形2,学生观察多媒体中三角形平移的图形,探索平移的性质。-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3、平移的性质是什么?4、将第二组例1中的题变成追问。如AB=6cm,AE=10cm,,AC=20cm, ∠BAE= 53°, ∠B= 90°,你能求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哪些角的度数?说说你的理由。 5、学习了平移的性质,你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吗?在画图时你应确定什么?

平移教案范文第4篇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当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后,吴老师请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他们站起身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吴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名学生起身一边表演一边说“我这样走就是身体向前平移”,接着他又表演了一个旋转的动作,以示区分。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与旋转

吴老师将一张卡通人物图片贴在黑板中央,请一名同学来按口令移动。老师带头发出第一个口令:“向上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卡通人物图片在黑板上按要求移动着……

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了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有趣地题目: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达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你能做到吗?试一试吧!(如下图)(图略)

吴老师同时提出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小汽车做的是平移还是旋转运动;再看它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并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

当明确要求后,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汽车学具移动着,进一步感受平移方向的变化。

巡视中吴老师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指点和帮助。

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生1:如果要接顾客A,汽车要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6个格。

生2:我要接顾客A,汽车可以先向下平移6格,再向左平移5格。

生3:我要接顾客A,汽车就向左下平移,斜着过来。当学生出现多种方法时,吴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追问生3:“你为什么这样走啊?”当学生说“这样走比较近”时,吴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由衷地赞扬道:“太聪明了!如果真有这样一条路的话,你这样走最近。”

在吴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打开了思路,为顾客B设计了多种接车方案。

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中,同学们又为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设计了从家到学校的多种行走路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下图)(图略)

方法1:(图略)

方法2:(图略)

方法3:(图略)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导,在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记录中,鼓励他们在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

在平面方格图中,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对平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

(1)汽车方向盘(2)水龙头(3)推拉窗户

此时,同学们都抢着按动手中反馈器,选择“平移”与“旋转”的按钮,屏幕上快速展现出全班选择的正确率和每个同学的答案。

只有第(3)题引起争,有24人选择“平移”,2人选择“旋转”。吴老师没有急于评判,而是播放录像,请同学们观察后再次判断,同学们静静地观察着屏幕上的画面,终于达成了共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接着吴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一个学生说:“我正想提个问题呢,学习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用处吗?”吴老师将这个问题推给其他同学,一个女同学说:“只能打开或移动什么东西。”“看来,这个同学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平移和旋转到底有什么作用。”随着吴老师的话音,大屏幕上出现了3个话题:

(1)楼房会搬家吗?(2)聪明的设计家;(3)巧算长度。

吴老师问:这里有3个问题,你最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1:楼房会搬家吗?

生2:我也想了解楼房真的会搬家吗?

生3:我想了解的是聪明的设计家是怎样设计的。

吴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想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先进入第一个话题。”这时,大屏幕上播放出上海音乐厅平移66.4米的新闻录像。随着录像的停止,孩子们发出了“哇噻!”的感慨!吴老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神了!”此时,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在他们正在为数学的神奇而感到兴奋不已时,师生又一起进入了第二个话题的研究,同学们在帮助聪明的设计家选择平移门和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使同学们兴趣盎然。

四、课堂总结

平移教案范文第5篇

“拍拍手,推推车,摔摔手,转一转。”再来一遍,“拍拍手,推推车,摔摔手,转一转,安安静静坐下来。”

师:孩子们刚才的儿歌中有哪几种活动呀!

生:(齐答)拍手、推车、摔手、转圆圈4个活动。

师:这4个活动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直接联系。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从课题中可以看出哪几个内容啊?

生:旋转、平移

师: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旋转现象?

师: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当有风的时候,风叶会怎么样?

生:转动

师:让钮扣做旋转运动。

师:刚才老师所演示的两种现象都是旋转现象,在生活中见过吗?你们也来做一做,玩一玩,好吗?

师:要求:1、将橡皮擦用绳子拴牢,同学之间拉开距离,手臂保持平稳,手腕用力甩绳子。

师:请大家坐好,试一试手臂快速地上下挥动或前后伸缩,橡皮擦还会旋转吗?

生:不会

师:当我们用手腕用力甩绳子,手腕就是一个中心点,围绕一个中心点转动,就是旋转。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平移现象?

师:将粉笔盒移到另一个位置

师:将书移到另一个位置

师:看到刚才老师的两个动作吗?猜猜这是什么现象?

生:平移现象

师:对,像老师刚才这样把粉笔盒从这边拿到那边的运动叫平移,同学们会做吗?我看得出来,有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想试一试了,那好,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做一做平移运动,每个人都要做,然后讨论平移现象有哪些特点?

生:移动笔、玩具、书本、自己走

生:小组汇报平移现象的特点:位置变了,但没有转动。

一生走过来说,我发现平移就是像我这样直直运动。

师:那么平移有几种运动方式?

生:左右平移、前后平移、上下平移、斜斜的。

师:总结:平移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同学们,还记得刚才那首儿歌吗?我们再来唱一遍,这些活动中,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平移啊?

师: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你们能根据他们运动情况分分类吗?

师:CAI老师这里有一组物体的运动现象图,你们说出它们是平移还是旋转。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第49页,第50页的插较长,看了之后请有疑问的同学提出问题。

师:做练习题,然后全班解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师: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们掌握得很好,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火车行驶是平移还是旋转?

师:你真聪明,提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现在请小组讨论讨论吧

生:汇报

师:火车车身是平移,轮子是在旋转。

师:举例:拉卷门。

师: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房子在现实中会平移吗?

生:不会

师:现在老师就让你们见识一下。

CAI房子移动

师:现在感觉怎么样?

平移教案范文第6篇

一、对比研究

1.先学学习本节之前,教师下发导学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研究———平移”.请学生提前预习书本上关于平移的知识,并解决下列问题.说明:课堂教学开始时,首先请学生发言回答上述问题,其次教师提问学生分析这类平移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笔者研究两个任教班级发现,大约75%的学生利用图形变换处理,25%的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平移理论法则进行解答.

2.后教笔者在两个班级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平移教学的处理,分别为:方程与图像相结合(方程班)处理和平移法则(平移班)处理.课堂中笔者给出六个问题,以对比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性的探索研究.班级一(方程班)的教学片断如下所示.生:抛物线y=2(x-1)2+1可以看成抛物线y=2x2的平移变化,将图像作出,我就发现了只要将y=2x2的图像向右移动一个单位,再向上移动一个单位即可.师:好的.请你看看问题(6)吧.生:我是这样看的,将题中的a、h分别看成一个特殊值,用两种不同的情形做,得到答案.师:回答正确.用特殊化的思想,是解决字母问题的好方法.不过这种解决方法,大家觉得跟教材上的方式一样吗?生:好像有些不太一样.师: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不同于教材,很有创新精神.请同学们说说它的优点.生:用特殊的方式,既快速正确率又高,方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拘泥于教材固有的法则,实用性强.(巩固练习,略)班级二(平移班)的教学片断如下所示.生:按照教材的平移法则,我想抛物线y=2(x-1)2+1可以看成抛物线y=2x2的平移变化,法则是“左加右减”,因此函数y=2x2的图像向右平移一个单位,最后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即可.师:好.看看带字母的问题(6).生:y=a(x-h)2,当h>0时,根据法则,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移h个单位即可,当h<0时,只要向左平移h个单位即可.师:好的.请用法则解决问题的同学举下手,老师数数有多少人.师:好,40位同学中大概有15位同学是用法则解决的,剩余的同学是怎么做的?生:我是画图解决的.师:也不错,能说说两者的不同吗?生:用法则解决的时候比较严密,但是好像比用图像做快捷;用图像解决的时候比较直观,但是每次画图显得麻烦.师:好,因此大家要在熟悉变化的情形下慢慢掌握教材的结论,尤其在以后处理抽象函数的时候,这显得更为重要.(巩固练习,略)3.对比笔者在两个不同班级中进行了先学后教的尝试,并对导学案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总结,根据学生对4个前期训练和6个课堂习题中的图像平移的掌握程度进行了四类数据分析:(1)较差程度,指的是一个问题都不能解决的学生;(2)中等程度,指的是能够解决1~6个问题的学生;(3)良好程度,指的是能够解决7~9个问题的学生;(4)优秀程度,指的是上述学案中10个问题全部正确解决的学生.笔者按照不同两个班级中的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整理,统计如下所示.分析上述统计结果,笔者发现:对于较差程度和中等程度的得分率而言,两班相差并不多,说明对于后进生而言,两种方法在解决基础问题的时候都比较实用,也反映了两个班级的学生程度是差不多的.在优良学生的比较上,我们发现数据反映了方程班全部正确的得分率明显高于平移班,而且在处理带有字母的函数平移问题时差距更为明显,平移班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函数进行图像的平移,速度上也比较慢,尽管先学后教,但是效果依旧不明显.这让笔者产生了深深的思索:其一,说明学生对感性的图像平移依旧占据思维的主导,教师应利用先学后教将学生这种感性的认知通过整合、小结转移过来;其二,在解决更高难度(诸如以后高中数学抽象函数)的函数平移问题时,方程班的法则性解决方式更有优势,其抛开了具体函数形态,利用点之间的平移进而上升到任意函数之间的平移,大大加强了学生通过具体二次函数平移的学习解决更多函数平移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更高度的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对比,教材对平移的描述性总结让我们更深层的理解了为什么要学习法则.而且利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操作,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笔者发现该模式拥有下列特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1)主动性.该模式下,若学校有能力,应按照本校学情状况编写符合本校学生水平的学案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整体概况,并完成导学案中的基本问题,留意仍有困惑的地方,带着新问题再去合作探究和小组学习.(2)科学性.先学后教模式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较为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们知道知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挖掘、整理、巩固和掌握,该教学模式区别于以往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慢节奏前行、螺旋式上升”,若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在课堂内对数学知识进行灌输式强化,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违背教学规律.(3)高效性.学案导学案要提前一天下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导学案的预习,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深化、探究、重组,高效地对某一重要数学知识进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成的难点问题进行吸收和消化.(4)减负性.原本的知识需要在一节课内进行传授、内化、运用,其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加大,而今通过提前自主预习,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块教学,从接受程度上来说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学习数学呈现一种减负、高效的状态.

二、课后思考

平移教案范文第7篇

一、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目标与课时

小学阶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从变换的角度(指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三种基本变换)欣赏图形、设计图形。教材分三段出现,具体安排见表1。

二、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与判断。“图形与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现象是对称、平移和旋转,只有对这三种基本现象的特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图形的设计与欣赏教学才有可能展开;二是画图形的对称轴和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这是“图形与变换”知识的基本技能;三是说出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旋转与对称变化形成新图形的过程。把这个要求当做重点,是因为能说清楚图形的变化过程,说明学生就会欣赏图案,而设计与绘制图案必须建立在观察图案变化过程的基础之上。以上重点可以概括为“认”“画”“说”三个字。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数平移图形的单位数。学生容易把起点也当做平移的一个单位;二是表述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学生在表述时出现的现象主要是不完整、不严密和使用数学语言不规范。如“图形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说成“图形A绕O点旋转90°得到”,或“图形转动了90°”等;三是图案设计与绘制。特别是动手能力与美术功底较差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很难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三、 “图形与变换”的教材编写意图与特点

学生通过折纸、玩纸风车、照镜子等活动,较早地积累了平移、旋转、对称等生活经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开门、开窗户、电风扇转动等,以及植物的叶子、动物的身体、建筑物的造型等为学生认识平移、旋转与对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现实生活中图形变换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图形平移、旋转和对称这三种现象的数学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二维空间里图形变换现象的基本特征。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感受图案之美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考,教材编写了这部分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下列特点:

1. 通过图形实例展示,揭示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如“对称图形”的教学,就是通过展示蜻蜓、蝴蝶等模型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图形对称现象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是通过游览车的平行移动与纸风车的旋转等现象的画面展示,来引导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的基本特征。

2. 通过图形变化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四年级上册)或多个(六年级上册)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通过观察实例,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

3.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大量的实践活动,获得图形变换的直观体验。如三年级下册中折对称轴、观察对称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四、六年级的图案设计与欣赏等,都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以使学生获得图形变化的感性认识。

4. 联系生活中的变化现象,理解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生活经验,教材中随内容的安排,适时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如“照镜子”“观察树叶”“设计花瓣图案”等随处可见,使教学活动能基于经验、升华经验,建立表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

四、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要求

1. 借助生活现象认识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现象。由于生活中变换现象非常普遍,又非常动感直观,小学生喜闻乐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生活中儿童熟悉的变换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基本变换现象。

2. 重视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经变换后的图形。从变换的物质世界过渡到图形世界,归纳出图形变换的三种基本现象,是本部分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仅停留在现象认识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获得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初步认识之后,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经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是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横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指从生活或情境到数学的过程;从数学到数学的过程叫做“纵向数学化”)的过程,这是“图形与变换”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3. 灵活应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化方法进行图案的综合设计。许多复杂的图案都不是由单一的变化现象得来的,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必须要求学生会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基本变化方法,进行图案的综合设计。有些图案的设计还可以与比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脑引导学生设计出更精美、更复杂的图案。

4. 欣赏并体验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于这部分知识无论在家庭、学校或社会,无论在植物、动物、人体或建筑等方面,都联系紧密、应用广泛,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欣赏体验。

五、 “图形与变换”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图形与变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定位要与美术教学区别开来。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应用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变化方法进行美术创作时,主要是突出美术方法的应用与再现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的美感要求;而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解释生活中图形变化的数学现象,培养空间观念,以及应用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变换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两者在欣赏与图案设计方面有相同的教学要求,却有不同的教学价值追求。特别要指出,美术视觉上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与数学上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视觉感受图案,如同样是平移连续图案,后一幅图与前一幅图可以有大有小,这是视觉原理在平移中的应用;后者是精确等值图案,如平移连续图案,每一幅图的大小、形状一定是完全一样的。

2. 学生画平移与旋转后的图形,都要求在方格纸上进行,并有一定的规则。不借助方格纸要求学生画变换后的图形或图案,是不规范的超越《课标(实验稿)》的要求(美术教学没有这样的要求)。平移图形只要求在上下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旋转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按顺(反)时针来进行。

3. 图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带好画图工具。如尺子、彩色原料盒、画笔等。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底板的画图用纸,发给学生,以提高图案设计的效果。

4. 向美术教师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图案设计能力。图案设计是本部分知识的教学难点之一,除对称、平移与旋转三种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掌握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图案设计水平之外,其美术基础与动手能力也将影响到学生绘制精美图案的水平,所以教师在图案设计教学时,要弄清学生的美术基础,以便因材施教。

平移教案范文第8篇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导学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设计导学案,我想以“用坐标表示平移”为例,来和各位同仁探讨。

一、学案展示及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1.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图形平移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准确写出图形运动后各个顶点的坐标。

学习重点:图形平移后的坐标变化规律,用坐标表示图形的平移。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

(一)预习导航

1.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沿_____ 移动一定的距离,会得到一个新图形。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_____ ,简称 _____。

2.平移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_和 _____。经过平移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_____ ,对应角_____ ,对应点所连得线段_____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和预习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第75-76页,用不同色彩的笔进行勾画圈点。

2.自主学习检测。

(1)把一个图形左右平移时,点的 _____ 坐标不变,上下平移时,点的_____坐标不变。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3)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对应点A1坐标( , ),将点(-1,-3)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对应点A2坐标( , );将点B(2,5)向上平移2个单位可得对应点B1坐标( , );将点(-2,5)向下平移2个单位可得到对应点B2坐标( , )。

3.将点A沿着y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得B点坐标为(-4,-2),则A点的坐标为( ,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三)学习活动

1.画图观察:将点A(-2,-3)作以下平移,请在图上标出平移后的点,并写出他们的坐标:A(-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A1的坐标( , ),将A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A2的坐标( , ),将A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A3的坐标( , ),将A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A4的坐标( , )。

2.归纳:观察平移前后点的坐标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3.验证:再找几点,对它们进行平移,观察其规律变化。

4.归纳:图形平移时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四)学习小结

1.目标回顾。

2.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达标检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A(1,3)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坐标是( , );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坐标是( , );把B(-2,-4)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坐标是( , )。

2.已知点P(m,n)经过平移后变为(m-3,n),则点P需( )

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 B.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

C.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 D.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

3.已知点P(-3,y)向下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Q(x,-1),则xy=( )。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应用情况。试题的多少、难易应根据自己班情况而定。

(六)拓展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关于x轴、y轴对称时,坐标的规律是什么?

2.线段平行于坐标轴时,线段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拓展知识视野。

二、设计导学案应理清两种关系

(一)导与学的关系

以人为本,还课堂于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体现了一个“教”字,那就是“教”什么?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怎么“教”?即教师设计的教案和使用教案实施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到什么程度?即所谓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如果我们把“教”改为“学”,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一字之差,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发生了变化,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习方式变了,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体,这是理念的转变。所以,设计导学案,怎么“学”的问题是核心,应体现两个原则:

一是怎样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学习过程,体现思维训练。二是教师如何帮扶引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活动的参与者。

(二)教材与学案的关系

学案源于教材,又要别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勾画圈点。对学案中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解决,带着问题解读教材。

总之,导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会方法,走遍天下。

参考文献:

平移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74-03

一、引言

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而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全覆盖,手机通信资费下调,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等因素催生了移动学习,大学生则是移动学习的率先体验群体,移动学习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思想,把移动技术和高校课程学习有机结合,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是行之有效并值得探索的。

二、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mobile learning的简称),它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MP4以及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它的研究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Mobile Education”项目开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加入到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活动学习”是当前国内外移动学习应用的代表性的理论实践之一,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在外部专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解决问题。而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为“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可以让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学习”的优势,活动的设计为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活力,可优化活动学习的效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

(一)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构建理念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指学生采用教师团队开发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进行移动学习,与目前推广的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学习)相比,不受时空限制,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特点,让更多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通过把教学内容(如何利用网页设计软件制作网页)、教学软件(如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教学网站(包含网络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案例、任务项目等常规分离的教学项目)统一到教师团队构建的真实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中,精选、设计符合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统一,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时时贯穿在真实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中,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知识学习环境的无缝衔接,且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继续深入学习课程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及拓展学习。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构思,如图1所示。

(二)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在建设之前,需考虑适合移动学习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还需考虑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界面的设计。

1.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创建的前期工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创建的前期工作,包括确定并划分移动学习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根据划分的模块,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

(1)确定、划分适合移动学习的课程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划分课程知识模块。由于移动学习片段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松散的组织结构,研究移动学习“微”发展的应对策略,因此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明确划分,层次清晰,能持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关注学习内容间的隐性关联,有利于学习者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并注重学习内容的质。根据国内外教材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适应课程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分为图像、文字、多媒体、超级链接、表格、框架、网页布局、模板、扩展、表单、开发和管理网站等模块。

(2)根据划分的模块,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在确定划分课程知识模块及知识点后,以分层案例和任务驱动为引导,收集、选择、设计、创作若干个模块的不同层次的案例,包括各章的基本案例、拓展案例,拓展案例包括课程组成员自己设计的案例,同时也提取并组建一些与课程模块有关的互联网上的优秀网站的现实案例,并附上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供学生学习。由于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所以案例的设计根据专业和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部分内容来源于学生的作业案例。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除各层次难度的案例外,还包括各章节的网络课件、重难点视频制作、动画等移动学习内容。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前期工作创建时,需注意在更好发挥移动学习的特点外,同时保持与原有课程教学平台的一致性。

2.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和实施。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除需考虑平台自身的因素外,需兼顾与课程组原先设计的课程网站的内容、风格的统一,还需考虑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团队学习。

(1)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页面。由于考虑到学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网站、自己设计的课程网站和移动微平台网站中的课程资料的统一性,把相同部分课程资料关联在一起,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设计微平台首页和常用的友情链接。通过在手机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网址或扫二维码访问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资源,图2为课程移动微平台的首页界面。由于站点申请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所以站点资料存放在学校服务器,其栏目有:首页、课程简介、教学队伍、教学大纲等,以红米2、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手机为例,利用手机浏览“课程移动微平台”上的课件界面如图3所示,视频界面如图4所示,分为左右栏的目录界面形式,按模块设计,便于教师和学生访问。

(2)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融合的多种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是参照课程教学平台的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实现课堂内外学习时不受时空限制,利用手机就可快速访问和下载,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浏览内容的一致性。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不是简单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堆砌,除常规课程教学项目外,课程移动微平台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集分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组创建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大项目或大任务,由许多子模块组成。而子模块的子任务的设计就是一个小项目或小任务,学生可以在案例的操作步骤或操作视频的指引下完成任务的操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除各级难度的案例外,还包含错误的案例和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移动微平台上时时更新的各级案例、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带来很大方便,一些能够突出移动学习优势的功能得到采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3)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上的学生团队建设。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实施解决了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客观问题,如单一教材知识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全、多本教材内容无交集、上课时间冲突等问题,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进行拓展。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式学习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相同或相近专业组建学生团队,为使团队成员特性具有互补性,也可组建若干个不同专业特长的学生团队,其角色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配学生团队任务时,以教师为主导,从课程体系中选择若干个适合开展团队任务的学习模块作为学生团队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学期中”完成子模块的任务和“学期末”完成所有模块的综合任务。

四、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许多高校的一项主要工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为移动学习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对我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把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移动微平台、课程网络平台和学生团队建设结合起来,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坚持教师传授与拓展学生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优化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能力评价为核心,探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团队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国栋,何钦铭,张聪.强化过程、深化互动的教学方法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3]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吴燕琴.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5]牛鑫.大学生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6]屠昂燕.高校网站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07):92-95.

[7]凌雄娟,彭建喜.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0):47-50,64.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icro Mobile Platform and Research

TU Ang-yan1,CHEN Jian-cheng2,ZHAO Jian-yue1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00,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Shaoxing,Zhejiang 312000,China)

平移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移动商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21-04

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7万亿美元,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近3981亿元,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达到3.58亿,企业微信营销推广率达75.3%。调查显示,美国有超过50%的消费者希望能够“即时购物”。移动商务是指用户运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能够实时获得任何需要的信息服务、实施一切数据驱动的商务业务处理和价值的交换。移动商务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安全,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

一、研究背景

通过对国内近10年的文献分析,对移动商务的研究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9.8%)、系统研究(9.9%)、技术与方法研究(22.2%)、安全研究(21.5%)、应用研究(36.6%)五个方面。[3]这种研究态势反映了移动商务源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终端用户将是移动商务首要关注的热点。移动商务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从事移动商务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它逐步成为所有从事和参与移动商务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培养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移动终端使用技术;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现代商务运作流程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赋予商科院校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但是,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者将移动商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目光停留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上,很少有研究把移动商务创新能力作为商科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商科人才缺乏这方面的通识教育,与移动商务市场的应用脱节,很难适应移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本文主要探讨商科院校如何培养移动商务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移动商务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图1所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移动商务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关于移动商务的理论水平;2.创设移动商务的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关于移动商务的实践应用能力;3.以国家、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移动商务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移动商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翻转课堂为主,结合案例教学、主题研讨、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向学生介绍移动商务发展的趋势与热点、企业信息移动化以及移动商务价值链、商业模式、商务整合及运营管理等相关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论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2011 年美国学者Gerstein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翻转课堂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国内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框架。

(一)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搭建翻转课堂教学框架

在移动商务课程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仿真平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实施过程包括: 课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课程教学主题,提供教学案例、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体验情境;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商务体验,分析案例,小组协作学习,寻找问题。在课堂中,首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情况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学习,最后进行学结。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二)课前准备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以下课程的准备。

1. 采用主题教学法形式,教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主题

(1)移动商务基础和技术。

(2)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3)移动商务的应用和移动支付。

(4)移动商务资源的价值开发和移动商务的整合。

(5)移动商务安全和运营管理。

2. 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立教学案例

选取来自移动商务活动的真实情境或事件案例,有助于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课程围绕教学主题,设立6个教学案例。

(1)移动商务基础和技术教学案例:剖析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

(2)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业模式教学案例:解读Olay微信营销。

(3)移动商务的应用教学案例:移动办公-爱德曼思。

(4)移动支付教学案例:支付宝钱包充值校园一卡通。

(5)移动商务资源的价值开发和移动商务的整合案例:可口可乐公司“数据空港”。

(6)移动商务安全和运营管理教学案例:手机钱包带来的便利与担忧。

3. 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在我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件、案例、教学视频、情境体验链接、习题等,主要采用微课程的形式。

4. 教师创设移动教学实践情境,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和移动商务体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采用移动学习的方式,包括学习资源收集,移动商务实践,小组成员交互、协作学习等,培养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获取知识和信息、进行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商务活动的应用能力。

(1)移动学习。学生围绕相关主题,练习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平台中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2)移动支付体验。要求学生独自使用移动支付宝钱包进行一次校园卡的充值,体验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

(3)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和信息。要求学生使用校园即时通讯平台,进行成绩查询或查阅相关活动通知,一项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调查问卷。

(4)尝试开发简单的APP应用服务软件。要求学生围绕与自身有关的信息需求,独立开发一套简单的APP应用服务软件。

5.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学习

教学过程将学生每5人分为一组,每个组的成员前期独立完成上述资料和案例的探索工作后,进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

(1)学习资料的整理。将成员各自从网上收集的每个主题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理、综合汇总。

(2)案例的研讨。查阅案例的详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

(3)体验国际商务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分成不同角色,参与接近实际的国际商务运营活动的情境和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移动商务的协作能力。

(4)交流实践过程体验。小组成员分享移动商务的实践体验,挑选好的实践活动进行整理。

(5)准备成果汇报材料。以组为单位,每个组将学习成果制成PPT,准备好要提的问题,确定好主发言人、提问人、应答人和总结陈述人员。

(三)课堂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4个阶段组织教学。

1.小组呈现

每个小组由主发言人在讲台上向教师和同学们进行展示、汇报。汇报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本次课程的学习主题,对理论部分概念的阐述和理解;第二部分是结合理论部分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体会(允许学生发现寻找新的案例),以及情境体验中的经验分享;第三部分是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帮助和解答。

2.交流讨论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在听完该小组发言人的汇报后,由提问人代表该组学生提出一些与主题学习相关的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应答人作为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

由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安排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由小组学生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和学习伙伴讨论该问题,或者通过手机上网查找相关的解决办法,根据教师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

4.学结

首先由几个小组的陈述人代表小组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及已解决的疑难点,然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重点知识强调补充,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

(四)效果评价

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50%)和论文(50%)组成。平时成绩的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课堂出勤×10%+独立探索×20%+小组协作及课堂表现×20%。

其中,独立探索的得分由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学习资源收集、实践操作和协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给出;小组协作及课堂表现的得分由小组之间根据成果汇报的情况互评给出。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感兴趣的某个主题,分别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案例剖析、论文小结4个部分进行写作,时间为两周。

全校共有15个专业(方向)的16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学生的出勤率近100%。每次课程学生都能按照教学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围绕教学的主题进行研讨。在实践中,学生自主开发了“微信订阅号服务平台”,该平台与我校教务系统、图书馆等系统对接,具有成绩查询、选课、课表查询、查空教室、预订图书馆座位、通知公告、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功能,已经在学生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能力拓展训练

我们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立足于本专业,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利用近年来移动商务应用中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大胆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

1.明确选题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移动商务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商务模式、发展前景和风险规避的原则,注重与企业联系,熟悉移动商务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的思路及途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选题分类如表1所示。

2.项目调研要充分

要求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大背景下,通过企业案例学习,能够从企业商业模式架构、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开始,分析企业原有商业模式,探讨商业模式改进方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寻求企业最佳盈利模式,提升企业价值。

3.教师指导方法要科学、内容要全面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注重适时应用探究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4.合理控制学生的项目实施进度

创新项目的研究团队能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目前,已经有12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有5个项目的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并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录用和发表研究论文12篇,高于学校其他专业的平均数3.5篇;有的创新项目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项目申请成功率、项目结题率和项目的完成质量等多项指标表明,这些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移动商务创新能力,更能适应新的全球化商业活动。

四、总结与展望

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为全球移动商务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移动商务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框架;同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仿真平台,从3个层次分别阐述了商科院校培养具备移动商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研究适时地弥补了商科院校学生在移动商务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更加适应新的全球化商业活动。将来,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寻求与更多的企业合作,丰富课程的教学案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 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婧.基于文献计量的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49-51.

[4] Sun Kuh Noh. Design of application service of e-business card based on mobile device[C]. ComComAp,2012.

[5] 傅志辉.移动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42-144.

[6] 张红霞.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2003(7):79-84.

[7]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Jackie Gerstein. The flipped classroom[EB/OL].http://www.scoop.it/t/the-flipped-classroom,2011.

[9] 钟晓流,宋述强.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1):58-64.

[10]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1] Norbayah M S, Norazah M S. Mobile phone usage for m-learning: comparing heavy and light mobile phone users.[J].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2007(5):35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