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评估流程在压疮管理的改进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细化患者皮肤的评估流程,提高压疮防范措施的实施效果,规范皮肤管理。方法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皮肤危险因素评估,制定各阶段防范措施,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并与改进前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压疮高危患者的准确评估,正确执行率由改进之前的93.8%提高至改进后的97.7%。结论对于皮肤问题的存在,探索和实施评估管理流程,切实解决了临床的皮肤问题,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也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关键词】皮肤管理;压疮管理;评估流程;安全管理

2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24-03

压疮是由于外力(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作用导致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而形成的,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压疮一直是国内外护理专家研究的难点。加拿大及美国最近的一项关于压疮的发病率及治疗费用的研究调查,表明花费金额与压疮的严重程度正相关。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住院危重患者越来越多,护理压疮高危患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临床护士能否正确评估压疮发生风险、准确评估患者压疮护理效果、规范落实相关防范措施将直接影响压疮护理的质量。

1方法

1.1评估流程改进步骤

1.1.1改进项目确立的原因2012年对于我院住院患者进行皮肤高危因素上报325例,其中难免压疮上报47例,实际发生压疮30例,压疮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率为9.2%。从2013年1月起,结合Braden评分表,应用压疮评估量表准确评估是预防压疮的关键。制定了入院患者“入院皮肤评估量表”和“住院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与预防实施表”(表1)。全院全年评估总数达到20011人,其中皮肤高危因素患者上报528例,其中难免压疮上报68例,实际发生压疮30例,压疮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率为5.7%。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指标之一。

1.1.2成立皮肤管理组(简称皮管组)培训组我们皮管组一名组长,5名组员,每个科室推荐皮肤管理员一员。启动皮肤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及定期考核工作程序,包括皮肤解剖分层和伤口知识,住院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与预防实施表,压疮管理流程,难免压疮管理流程及相关表格的填写要求等知识。首先对科室护士长和皮管员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和考核,科室内再逐个培训护士,要求危重症科室的护士全员掌握皮管理知识,确保对患者的皮肤评估准确无误。

全文阅读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以整体化护理工作模式,对病人实施从单纯的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和预防、保健服务从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估计护理对象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护理诊断(明确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确定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制订方案),实施措施(实施)评价护理结果(信息反馈)。及时书写护理记录,按PIO记录形式,包括病人的健康问题、护理措施、护理结果及时间等。结果及时评估病人健康状况和实施反应。提高了护士业务知识及自身专业形象。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感情交流。解除了患儿及家长的疾病知识缺乏及焦虑。结论明确护理工作方向和目标,发挥了护士最大潜能和创造性。赢得了患儿家长的信任与尊重,缩短了住院时间,自我护理自我保健能力得到提高,掌握了疾病的健康教育和保健知识。

【关键词】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护理

整体化护理是目前国际普遍开展,我国正在推行的先进护理模式,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以护理程序全面收集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我们病房于2002年3月收治1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患儿,此病在临床不常见,现以整体护理的形势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9岁,因出现皮疹、发热2天,于2002年3月29日收入院,平素身体健康,无住院、过敏及其他遗传及传染病史。追问病史:曾于10天前患上呼吸道感染,服过消炎药,入院后查体:T39.4℃、P92次/min、P26次/min、BP12/8kPa(1kPa=7.5mmHg)、体重26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急性病容、呼吸略促、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散在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融合成片红斑,不高起皮面,压之退色,以双耳、背部、双下肢伸侧面为著,足双踝背面略呈淡紫色,压之部分退色,疹间皮肤颜色正常,不干燥。入院后给予抗生素及脱敏药物治疗,住院16天,康复出院。

2实施方法

2.1收集资料,详细了解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他们的专业护士,主管医生,介绍病区环境,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检查个人卫生状况,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在尊重关心他,并取得积极配合。

2.2明确问题,确定护理诊断(1)体温的改变:体温过高与皮疹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皮疹与过敏、免疫有关。

全文阅读

应用PDCA降低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率的管理实践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PDCA管理模式降低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7-12月住院的32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工作方法进行压疮预防管理;选取2014年1-6月住院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试验组,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压疮预防管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PDCA管理模式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常规管理组。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危重患者压疮是有效的,既降低了发生率,又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 PDCA循环; 危重患者; 压疮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4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9.074

“戴明循环”学说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Edwards Deming)阐明管理环节的科学理论。戴明认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计划(Plan),实施(Do),确认(Check),处置(Action)四个环节组成的,管理目标反复循环,也称为“PDCA”循环[1]。压疮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1%[2-3]。笔者所在科室分析2013年7月-2014年6月住院危重患者压疮发生原因,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后制定出预防措施,提高压疮治愈率的工作计划,实现皮肤问题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压疮管理小组成员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压疮高危患者59例进行统计,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7~90岁,平均63.5岁,Braden评分属高危者(分值10~12分)20例,极高危者(分值≤9分)7例,将2013年7-12月住院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6月住院的27例作为试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文阅读

PDCA循环在皮肤科护理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皮肤科住院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皮肤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护理管理方式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68)。观察组患者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文件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文件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可有效提高皮肤科的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PDCA循环;皮肤科;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在住院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1],科学的护理管理的实施可使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而如何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是临床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2]。PDCA循环又名质量环,PDCA取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是一种质量管理的方法,在管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能够让管理内容科学化、标准化及程序化[3]。近年来PDC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但在皮肤科护理方面鲜见报道。因而,我科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皮肤科护理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皮肤病患者120例,疾病类型主要包括带状疱疹、荨麻疹、银屑病、湿疹、接触性皮炎及其他。按照护理管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5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1.2护理管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入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实施诊疗护理工作,宣传教育各类皮肤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及转归等知识,出院时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计划阶段P(Plan):根据患者皮肤病特点制定一系列质控标准,如基础护理标准、医疗设备管理标准、药品及器械的管理标准等;由科室医务人员参加讨论,结合皮肤科特点,明确岗位职责和分工,具体到个人;制订出各班工作流程、输液流程、操作流程;不断完善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2)实施阶段D(Do):建立皮肤科护理安全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质控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加强皮肤病医疗护理知识的业务学习,内容包括疾病诊疗常规、护患沟通技巧、操作流程、药品作用和副作用、基本技能及应急预案和抢救设备的使用。护士长将全科护师合理搭配,坚持“老带新,强带弱、弹性排班”原则。药品及设备安排专人管理,上下班检查,定期补充维修,班班交接。确保用药安全,包装易混淆的药品分开摆放。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告知注意事项,对患者全身皮肤护理情况进行认真交接并记录。(3)检查阶段C(Check):采用“两结合”(集中质控结合实时质控,定期考核结合随时抽查),每周质控1次,每月分析1次,查找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每月进行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文件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统计及患者满意度调查。(4)纠正阶段A(Adjust):每月考核科室护士业务水平、工作表现,主要根据质控结果和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的依从性结果进行评比并奖惩,工作优秀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屡出差错的给予批评教育,并扣质控分,奖金与此挂钩。每月召开质控分析会,全员参与护理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找出护理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制订出计划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根据《陕西省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并参考孙爱玲等[5]制定的细则对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病房安全制度、病床单位、患者卫生、饮食指导、卧位护理、压疮预防等8项,采用百分制,≥90分为合格。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价参照《陕西省省护理工作质量标准》,≥95分为合格;技术操作质量评价参照《陕西省技术操作质量评价标准》,≥85分为合格;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参照《护理学基础》第三版(殷磊主编)和《新编护理学基础》(姜安丽主编),≥80分为合格。患者满意度采用《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6],结合皮肤科实际情况编制,包括就医环境、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健康教育、人文关怀五个方面的评分,采用百分制。每个条目分为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满意(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患者办理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99.2±7.9)分,高于对照组的(91.7±5.4)分(t=8.52,P<0.01)。2.2两组患者护理文件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文件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1)。

3讨论

全文阅读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对策措施。[方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收治的1044例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9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病人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探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误吸、坠床、皮肤损伤、医院感染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医院的医疗管理体制,提高护士的专科素质,提高医护工作者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及对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非计划性拔管;医院感染护理风险事件

神经外科由于其病人一般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变化快,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从而引起医疗纠纷和投诉,是医院护理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1]。因此需要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对神经外科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神经外科病人、探视人员和医院工作者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评估、判定及预防等[2]。护理风险伴随着病人治疗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化、全局化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因此我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实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对策措施,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作者简介俞帆,护师,本科,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柏基香(通讯作者)、于咪、王燕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引用信息俞帆,柏基香,于咪,等.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全科护理,2017,15(32):4077-407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某病房于2015年1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收治的1044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年龄12岁~70岁,平均49.5岁,颅脑肿瘤204例,颅脑外伤727例,癫痫113例(其中躁动83例)。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9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年龄12岁~70岁,平均50.3岁,颅脑肿瘤216例,颅脑外伤752例,癫痫121例(其中躁动87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全文阅读

3M伤口保护膜在手足口病气管插管患儿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3M伤口保护膜在手足口病气管插管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观察对象为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50例手足口病患儿在机械通气后, 导管固定时采用3M伤口保护膜做前瞻性皮肤保护。结果 患儿撤机后皮肤发红和破损率、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满意度都有很大的提高。结论 气管插管导管固定时采用3M伤口保护膜做前瞻性皮肤保护, 能提高导管固定的有效性, 保持皮肤完整性, 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3M伤口保护膜;重症手足口病;气管插管;皮肤完整性

手足口病是一组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由于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而病情进展凶猛, 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 患儿可短时间内死亡。因此, 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给于患儿行气管插管, 呼吸机辅助通气。加强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管理, 及时固定导管, 防止导管脱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 能有效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成功率。气管插管患儿用医用胶布将气管导管固定于两侧面颊, 主要目的是防止气管移位、脱出, 避免导管随呼吸上下滑动损伤喉及气管[1]。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由于神经系统损害, 患儿可伴有脑干脑炎, 表现为呼吸不规则, 呼吸浅表等。气管导管一旦脱出或移位, 可引起急性缺氧甚至循环骤停, 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如固定导管的胶布被分泌物侵湿, 需及时清除患儿口鼻腔分泌物, 及时更换胶布并重新固定。躁动的患儿应约束四肢,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防止意外脱管, 吸痰时应谨慎, 动作轻柔, 防止将气管导管脱出。吸吮动作和唾液浸润极易造成胶布卷曲、松脱, 引起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 同时易发生气管、支气管黏膜和喉头水肿[2];因此临床上护士应每日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 如有潮湿、松动应及时更换;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1~2岁幼儿发病率较高, 病情变化迅速, 病死率高[3];患儿机械通气时间长, 外加后遗症引起无咳嗽及吞咽反射, 患儿口鼻腔分泌物多, 胶布易侵湿, 需要反复更换固定气管导管胶布, 胶布牵拉后张力较大, 患儿的面部皮肤比较娇嫩, 反复撕拉更换胶布, 很容易造成患儿皮肤破损。用3M伤口保护膜涂于患儿两侧面颊, 对局部皮肤做前瞻性保护,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6月气管插管患儿50例, 一般采用经鼻气管插管用普通医用胶布常规固定法(“工”字型固定);插管前面部皮肤完整。

1. 2 实施方法 采用3M伤口保护膜, 每日更换胶布时由两名护士合作进行, 一名护士负责固定导管, 另一名护士先用温水浸湿面部胶布, 等胶布撕下后, 再用温水擦净患儿面部, 待局部皮肤干燥后用3M伤口保护膜距患儿面部10~15 cm喷涂于患儿两侧面颊, 用手遮挡患儿眼睛, 待保护膜完全干燥后再用胶布重新固定气管插管;如患儿面部皮肤已有破损, 固定胶布时应避开破损处皮肤。

1. 3 疗效 拔除气管插管后, 患儿面部皮肤完整。

1. 4 效果评价 由1~2名高年资护士共同对患儿皮肤完整性进行观察, 及时观察拔管后局部皮肤发红及破损情况。

全文阅读

医源性皮肤损伤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共689例为对照组,男411例,女278例;早产儿195例,足月儿494例;胎龄28.0周~40.8周(37.5周±2.5周)。2013年7月—2013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法期间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929例为观察组,男516例,女413例;早产儿247例,足月儿682例;胎龄27.8周~41.0周(37.7周±3.3周)。疾病种类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败血症、低血糖、新生儿贫血、胎粪吸入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足月小样儿、气胸、脓疱疮、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腹泻、新生儿硬肿症。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疾病种类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科室已有的护理规范对住院新生儿实施皮肤护理。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如下: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分析新生儿科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及发生原因,制定风险管理程序及防范措施。

1.2.1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

①划伤:患儿指甲抓伤;护士剃头时不慎割伤头皮;输液针头从肝素帽牵拉掉下,划伤皮肤等。②压伤:留置针、肝素帽、导管对皮肤造成压伤;遗留的针帽及不正确应用棉签压迫止血等引起的皮肤损伤;无创辅助通气时对鼻中隔的压伤;气管插管固定不恰当,造成口角皮肤压伤等。③擦伤:患儿在蓝光箱及暖箱时,四肢摩擦引起骨突处皮肤破损等。④粘贴伤:取敷贴和固定用胶布及电极片时引起的皮肤损伤;粘贴敷料方法不正确,导致张力性损伤等。⑤药物渗漏: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壁较薄,静脉位置较浅,当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强药物或长期输液且观察不及时造成药物渗漏损伤皮肤。⑥皮肤感染损伤:沐浴时穿刺处浸湿;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患儿呕吐后未及时清洁皮肤。⑦烫伤:仪器设备故障;蓝光箱、辐射台肤温探头脱落;沐浴时水温过高导致烫伤。

1.2.2防范措施

全文阅读

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压疮护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压疮护理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备品整洁、定期翻身及按摩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品管圈活动护理管理,对比两组压疮发生率。结果对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压疮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6%,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品管圈;压疮;护理

压疮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易发生在一骨质凸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足根部等,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和康复进程,而且还会增加护士工作量,诱发护患矛盾[1]。品管圈活动(QC)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均参与,通过定期活动,解决工作成效问题[2]。临床护理上为进一步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我院于2011年12月起于临床开展品管圈活动,收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患者2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12例,女118例,年龄31-71,平均年龄43.3±6.5岁。疾病类型:心力衰竭55例,呼吸衰竭47例,脑卒中38例,心肺复苏术后30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晚期肿瘤18例。选取品管圈活动前住院患者2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备品整洁、定期翻身及按摩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品管圈活动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1.2.1活动成员及现状调查对全院压疮高危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科室内6-8位护士组成品管圈活动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每月活动2-3次。活动期间回顾性调查分析已发生的压疮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压疮发生原因、压疮的预防及处理等。

1.2.2压疮原因分析①护理人员对压疮认识不足,防范意识较弱,责任心不足;②对患者皮肤评估不足,忽视压疮动态变化;③患者不当、病床软硬度不合适、床单备品不平整且有杂物;④上报制度未落实。

全文阅读

临床护士睡眠质量对皮肤影响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睡眠质量差对皮肤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抽样,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及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于2012年10-11月对笔者所在医院的206例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6.8%护士存在睡眠问题;婚姻状况、年龄及班制对护士睡眠质量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床护士; 睡眠质量; 皮肤; 调查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075-02

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睡眠质量不佳已经影响到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群体,睡眠质量与皮肤的好坏密切相关[1]。本研究于2012年10-11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6例护士进行睡眠调查分析,以找出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因素,了解睡眠质量差引发的皮肤问题,以期临床护理人员都能重视睡眠,拥有健康的皮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年10-11月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一线护士206例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未婚86例,已婚120例;本科38例,大专132例,中专36例;护士65例,护师96例,主管护师42例,副主任护师3例;值班安排:白班55例,轮班151例。排除规培期的护士和疾病、紫外线等睡眠以外因素引起的皮肤问题者。

1.2 方法

全文阅读

新生儿皮肤黏膜医源性损伤的预见性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降低新生儿皮肤黏膜医源性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2009年1~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446例作为对照组,按新生儿疾病常规实施护理,2009年7~12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569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按照护理程序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发生皮肤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黏膜损伤; 预见性护理; 护理程序;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05-01

新生儿皮肤黏膜损伤是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病症之一,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皮肤薄嫩,其屏障功能较弱,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皮肤损伤。为了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2009年下半年,我科对新生儿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对其进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446例作为对照组,男826 例,女620 例,2009年7~12月1569例作为观察组,男887例,女682例,入院年龄为20min~28d,平均住院日为10.4d。疾病种类有:早产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腹泻、先天性闭锁等外科术后监护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