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高校作用

1高等农业院校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1.1从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又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劳动力,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类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普惠的道路。农业的这种普惠性决定了农业大量服务的公益性,其中科技是农业公益中的重要支柱,需要有公益性科技创新机构——即公共财政资助下的科技创新机构承担,而我国高等学校具备了这种公益性科技创新机构特征,尤其是对于人多地少而经营规模小、大部分雨养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有限土地资源需要供应众多人口农产品的国情来说尤为如此。

1.2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看

世界上科技创新成果分为营利性、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几种类型,营利性的以企业为主导,半营利性的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单位为主导,非营利性的以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为主导。企业型的科技创新机构,需要有相当实力的企业集团进行投资建设与发展,这种类型科技创新仅能局限在生产手段与生产资料方面,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而对于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难以通过企业型科技创新得以实现,需要非营利性的以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完成。尤其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大型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的情况下,更难以实现农业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因此,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资助为主体的农业事业单位科技创新体系,对于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其中高等学校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

1.3从高等农业院校功能看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学研究的主体。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重任,是农业知识创新的基地。同时,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科学和知识体系,有利于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综合性重大问题。而且,高等学校雄厚的人才、设备、技术、信息、学术等优势资源,为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的核心。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多依据农业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其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因此,从事的科技研究多以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为主。尽管近年来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但由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即农业技术的公益性强;还因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农业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仍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第三,高等农业院校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农业新技术普及渠道和比例为农户间传播占25%,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推广占18.5%,农业高等院校推广占15%,科研部门、新闻媒介、农产品收购商、原材料供应商及其他部门传播占40%。这不仅说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特别是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四,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农业产业的发展关键在科技,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主要包括:为农业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农业推广系统和农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或管理型人才;为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素质好、起作用的生产技术人才。

2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综述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资金环境有待优化资金不足往往导致技术创新不力,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为3.4%,英国的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为2.29%。而山东省这一比例仅为1.3%,远低于发达水平。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不够合理,科研与生产脱节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分别隶属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又分属于各个研究所、高校,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直接由单位和上级领导决定。这样一来,必然出现农业创新与农业生产的“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此外,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对农业科技的评价,往往停留在上。这就导致多数农业科学家、教授,把主要的精力、时间和经费花到了怎样发论文上,而不是如何解决农民急需的良种、良法问题。

(三)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作为农业大省,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但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农业技术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37%。据有关统计资料,山东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农业研发机构中的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另一方面又因环境、待遇等因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变得相对困难。大学生中学农专业的人少,学农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力争不搞农业的却很多,最终分到农业科研单位、部门的却又想方设法要跳出“农门”的也为数不少。而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关科研院所反映,近年来每年科研人员的流出率为职工总数3%~5%,而且是以副研究员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

二、优化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

(一)增强创新意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农业科技创新有着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迫切要求政府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鼓励农业科研创新的法规,以法规规范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用法律保障农业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保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渠道地位,特别要保证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资金需要。二是构建利益协调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拨款投人、辅以科技贷款、社会投入、自身创收反哺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人体系,逐步改善农业科研手段,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制度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保障。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管理,形成综合协调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让一切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项目可以由政府整体安排,对于应用性的研究项目应由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诱导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总之,政府创造公平、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及其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荷兰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定经费投入密不可分,荷兰农业科研经费60%以上来源于政府的投资。因此,政府应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加大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一是加强对农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资金投入。2012年新修订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第七章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年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二是加强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和人员经费投入力度。三是加强农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财政投入。四是加强在正外部性强、知识产权难以保护以及重大科技项目上的投入。此外,政府不应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唯一主体。目前,在美国,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全国研发投入的70%。与国外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研发不同,我国私人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比例不足2%,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因此,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应稳步推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转变,引导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应用研究,与政府形成合力,共同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

(三)打造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环境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和采用等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环境。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推广人员等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为维持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才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提高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要保证经费供给,进一步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稳定农业科技骨干力量。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农村乡土人才,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山东平邑县推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机制,推行“包镇包村联户”技术服务模式。全县10名专家组成员,每人负责1-2个乡镇,60名农技指导员具体分别包村到户,着力为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现技术人员与对示范户生产指导“零距离”,此举深收广大农民的欢迎。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全文阅读

大北农科技奖助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

2013年6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逾百家媒体代表齐聚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参加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承办的“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会”,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夏咸柱院士,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社会奖励处陈苏处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崔玉琴主任、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宋维平博士、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玉主任出席会议并和与会记者进行交流和探讨。

大北农:企业的产业报国梦想

大北农集团在1999年设立大北农科技奖,对于大北农来说。成立不过5年的时间,大北农集团董事长、总裁邵根伙博士就决定举资1000万元设立大北农科技奖,每届用100万元在全球范围内无偿奖励在农业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同时对重大创新、产业化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进行科研资助,加快成果的快速转化。

“技术创新的源泉是来源上游的很多大学、科研院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很多的科学家,他们长期研究的成果需要这个平台来推介和展示,特别是需要很多的企业能够帮助转化成生产力,我们企业初衷就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够收集、推荐、激励更多的成果产生转化,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活动除了我们大北农集团企业一家设立之外,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从获奖项目或公示材料中获得信息,促进行业发展”,大北农集团董事、宋维平博士指出。“我们大北农科技奖奖励的性质是非常重视应用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更多的是关注能够产生现实经济利益或产业化价值,往往这些成果在申报奖励的过程中时间等方面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的理论到应用研究没有那么深入,但是产业化上很好。所以我们大北农科技奖在这方面发挥出专业的特性。”

农业科研是一项非常艰辛的过程,大北农集团作为一家农业企业,非常理解奋斗在科研一线上的科学家常年埋头搞科研中的艰辛,也一直努力的为科研成果能够更好的服务农业、奉献农业、为农业创收增值贡献着一份力量,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实现产业报国的梦想。

扎根农业科技专注专业办奖

“大北农科技奖主要是针对我国农业领域内的科研专家设立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科技奖项,不仅是奖励我国农业重大科技成果,更是对其推广价值、产业化前景的认可和肯定,这是一项志存高远、着眼未来、激励发展和应用的科技奖项,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大北农科技奖在项目受理、初评、终审各个环节都通过相关媒体对外公示,保证了评审公平、公正、公开性。大北农科技奖设立14年以来,在评审中不关注申请人的职务职称、学术地位等,主要是看其研究成果本身的创新性、价值和前景,这也是大北农科技奖评审的最重要指标”中国工程院、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咸柱院士在讲话中语重心长的对大北农科技奖做出高度评价。

大北农科技奖长期扎根农业科技,每届的评审都聘请行业院士和权威专家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奖,确保项目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与评价。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1.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产品单一

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较大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提供贷款的动力,往往只有那些纳入国家计划以及财政资助的项目才有可能获得银行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目前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主要是针对流动资金贷款等短期小额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大企业的长期贷款,缺乏为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贷品种,缺乏对种子期和创业期的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其发放规模有限。

2.配套中介服务跟进不及时

即便一些银行有心推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实行贷款支持,缓解其贷款难问题,但因缺乏配套服务中介机构,新的贷款品种难以推广,从而制约信贷投放。例如,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资金投入不足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融资渠道,但由于目前农业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机构普遍缺失,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存在评估难和处置难问题,加之相应的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因此,金融机构对该类农业科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性不高,导致金融机构与企业无法完成信贷投放。

3.保险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所以农业保险一直是保险的一个短板。农业保险本身比较特殊,对政策非常依赖。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的保险还很不完善,涉农保险产品严重匮乏,没有完整的系统,过分依赖政府补贴等缺陷使得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很多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大都对农村的种养业提供保险,对农业科技创新不曾问津。而且农业保险资金来源单一,商业性保险公司和私营保险公司参与不多,极少筹集农业科技保险资金,很难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支持,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再加上农业保险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4.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未形成整体合力

全文阅读

谈农业科技创新的调研

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

1.1研发机构不断壮大市域内现有农科所、蔬科所、棉科所、农机研究所、林科所等农业科研机构5家及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高等院校2家,有农业科研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74人、中级职称1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拥有科研基地90hm2,建有洞庭湖区粮油作物研究推广中心、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洞庭湖综合试验站、全国豇豆研发中心、湖南省棉花工程中心、水稻产业湘北平湖区区域试站等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平台。市内还建有湖南省淡水鱼类工程技术中心、稻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米制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究中心。

1.2技术推广网络不断完善2011年,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全市20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技公共服务机构、配置农技人员1005名,完善了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成为了基层农技推广的主导力量。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成为农业技术传播的新兴力量,“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已成为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模式。

1.3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随着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市级成立了“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呼叫中心,县市区成立了科技服务工作站,乡镇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资经营部门等组建了科技服务站,村级依托农村远教站点建立了村级服务点,构建了电话服务、短信服务、网络服务、上门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2009年以来,常德市先后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500多名,深入农村、企业、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活动。

2农业科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2.1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调查显示,“十一五”末期,常德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全市选育水稻新品种14个、棉花新品种16个、油菜新品种5个;其中,5个水稻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水稻品种被列入全国50个主导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4项。市农科所历时20年育成的“籼型水稻优质不育系金23A”,是全国第一个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的杂交水稻不育系,率先解决了杂交水稻组合选育中高产与优质难两顾的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位于常德市的省棉科所繁育的湘杂棉系列,累计推广633.3万hm2,产生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分别居长江流域第一、全国第三。万福生科研究成功的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一粒稻谷变出14种产品,稻谷加工循环经济模式填补了国际同行空白。

2.2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全市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多项。目前,全市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水稻机收率达95%以上,年测土配方施肥超过66.7万hm2,专业化统防统治超过6.7万hm2。1.3.3创建了一批名品名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浓厚的知名品牌,如石门柑橘、汉寿甲鱼、澧县葡萄、津市藠果、桃源野茶王、石门银峰茶、芙蓉王烟、德山酒、金健米、盈成油、心相印纸,成为了一张张城市名片,走向了全国各地,有的还走向了世界。目前,全市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的有674个、居全省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中国名牌2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6个,湖南省著名商标54个,湖南省名牌38个。

3常德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调查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市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开展农业科技攻关,积极推广先进农村适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与全国各地一样,市的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资金上以财政拨款为主,运行上以事业单位为主导的行政型农业科技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纯粹或过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农业科技进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农业科研与生产活动脱节,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机构、高校和涉农企业、农民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环境和协调机制,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等;农业科研计划项目组织缺乏统筹安排,无法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整合科研资源,难以在重大自主创新方面实现大突破等。

(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市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仍然有待完善,部分基层特别是乡以下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不够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管理不够严密,推广网络基础落后。一些农技人员只注重抓具体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忽略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从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交流材料

1、提供平台,加速信息化建设措施。打造信息平台,疏通农业科技信息渠道,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传达的信息化程度。一是要创立平台。县政府可以结合农业科技部分,结合各镇农业产业,坚持具有针对性、有当地特征的农业信息网站,综合有价值的产业科技信息,借助财务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查询系统,为偏僻农民供应参阅平台,增加农民获取农业技能信息的有用路子,切实保证农务疏通,助农增收。二是要拓展平台。长途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本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手段,要充分运用长途教育收集进行信息传达和教育培训,针对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工作特点,采取灵敏方法,按期组织乡村党员干部、群众观看学习国表里先进农业技能、乡村适用技能、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艺、市场信息等内容的节目,切实发扬长途教育收集的辐射功能,使广大农民学习把握各类种养技能。三是要丰富平台。除以会代训、宣传册、播送等惯例性的信息宣传方法外,对农家信屋、村村通、村务公开栏等宣传方法施行绑缚运用,发扬结合效应。特别是村务公开栏,作为民主治理、为民服务的一个主要窗口,受到村民的高度关注,对其开发的农业科技专版,要做到实时更新,内容要符合村情、易懂实用,让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第一时间通报到群众手中。

2、积极探究,坚持技能创新推行新系统。大力履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式,坚持多元化推行服务机制。一是要切实增强科研机构、农技学校、科技主管部分、涉农企业协作共建,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升级,要举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项目招商、农业科技引进活动,对农业科技项目在土地运用上、资金担保上执行倾斜。二是逐渐履行市场机制,把农业新技能推行、新种类使用、新常识普及,由纯真依托行政手段改变为依托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并鼓舞和支持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社等开展农技推行服务。三是施行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工程,选派专业技能人员到新农村建设点进行技能服务,制订优惠政策,鼓舞他们以技能承包、入股的方式和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好处共享”的一起体,推行运用新种类、新技能、新效果,把最新的科技常识和适用技能送到乡村,送给农民。

3、配齐要素,供应农业科技创新和推行前提。优化装备科技创新要素,坚持人才和投入的保证机制。一是培育引进人才。要高度注重广大乡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增强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效果,努力培育一多量种养妙手、农机功课妙手、乡村生意人和专业协作组织领办人等农业乡村经济发展急需的适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二是鼓励人才创新。要完善能进能出、尽显才干的选人用人机制;能表现岗位绩效、顺应分级分类治理的收入分派机制;有利于人才锋芒毕露、勇于创新的鼓励机制,选准人,选强人,留住人,坚持一支学术造诣精深、敬业精神突出、实践才能超强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具体提高农业人才兴农才能。三是加大投入。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能发展规划大纲》若干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科技方案经费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行的投入支持。增加本级财务预算,积极对上争夺科技攻关项目和经费支持。四是拓宽投入渠道。要指导和鼓舞涉农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增加投入,构成县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行投入格式。

4、抓好示范,辐射带动高效农业规划化快步发展。充分发扬科技示范户、示范园技能传达的载体效果,大力创新农业科技推行形式与机制。一方面要用典型带动。科技示范户是周边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是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二传手和致富带头人。要积极培养科技示范户,经过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镇的结果;积极构建“技能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效果转化使用快捷通道,提高科技效果入户率和到位率。另一方面要示范推进。以园区建设为依托,着力扩大喷鼻菇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效应,助推喷鼻菇产业规划化发展。企业带园区是现代科技革新农业的有用方法,提高喷鼻菇产业层次和程度,引进龙头企业是中心,要制订优惠政策,围绕喷鼻菇深加工上项目、搞加工,培养一批前景好、带得动、挑大梁的主干优势企业,提高企业自立研发和创新才能,推进园区产业向生物医药等高科技方向发展。应用企业先进的运营理念、科学技能、物质配备等改动传统的栽种形式,提高农业科技的支持和引领效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收益。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初探

完善客户营销机制,实施多层次全方位营销模式

农业科技贷款业务专业性强,涉及行业领域多,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与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单纯依靠基层行开展客户营销难度较大。因此,要努力改变以基层行为主、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首先由省级分行开展全面客户资源调查,由传统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通过上门走访科技、农机等省直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贷款项目征询活动等,系统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体系及客户资源情况,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多方联合监管”的政、产、学、研、金合作模式,主动协调各级农业科技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促请其定期或不定期推荐优质农业科技项目,确定营销重点,指导基层行开展营销。应建立内部项目会商机制,对相关部门推荐项目,由分管行领导召集前后台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会审,同意支持的项目纳入项目库专项管理,并按照成熟适用、发展前景、市场需求、资源分布等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确定营销次序。对列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各级党政高度关注的大型优质项目,对战略性客户和黄金客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高端营销、上下联动模式,确保营销效果。对暂不具备农发行贷款条件但确有发展潜力的客户,要实施跟踪,帮助客户逐步完善贷款条件,努力提高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应积极营销新客户、新项目,保持一定规模的后备梯队,实行分阶段、分批次择优支持,实现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完善有特色的风险管控模式

(一)推动信贷产品创新。1.根据农业科技创新各阶段特点设置信贷品种。如将农业科技贷款细分为农业科技研发贷款、农业科技推广贷款、农业科技转化贷款等,分别制定准入标准和管理措施。要针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综合性金融服务。2.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特点“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农业科技企业,探索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二)实行分类管理。对于一般农业科技贷款、以财政补贴作为全部偿贷来源的农业科技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对借款人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由财政补贴作为全部偿贷来源的农业科技贷款,可将全部财政补贴收入作为借款人(包括项目)自身综合性收益进行评估,可采取财政补贴收益权质押贷款方式。(三)创新风险防控措施。1.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探索以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完善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以及应收账款质押措施,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全方位的增信融资。2.强化外部风险缓释措施。建立投融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贷款资金与相关涉农产业发展基金、涉农金融租赁、涉农融资担保等业务的对接。建立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协调政府设立农业科技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补偿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机制,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推广及产业化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3.强化贷款管理措施。坚持将有效防控风险作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把好贷款准入关,防止“带病入门”。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的审核,确保专款专用。加强贷款运行监测分析,定期开展贷款后评价,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稳健发展,良性循环。

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经营模式

应按照差异化和弹性原则要求,结合不同客户、不同产品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客户选择、业务营销、客户评级、授信评价、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流程进行差异化设计,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贷款业务流程。既要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和要求,又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确保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全面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在客户评级模式上,要适应农业科技贷款由商业性贷款变为政策指导性贷款的调整,评级授信和办贷流程相应按照新的分类标准进行操作,更应关注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性,实施差异化管理。在服务模式上,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根据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农业科技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根据农业科技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适时调整贷款利率,实行不同阶段、不同幅度的浮动,对效益好、信誉高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适当实行人力资源倾斜,强化个性化的信贷支持与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服务,在推进信贷制度和流程建设中切实做到“四个同步”,即科技企业营销与授信预调查同步进行、授信调查与贷款审查同步进行、前期授信检查与当期授信调查同步进行、信用评估与额度核定审批同步进行。应积极引进专业科技金融信用甄别和风险定价技术,鼓励探索完善外部评审制度并共享科技专家库,启动科技专家随机参与科技企业决策评审工作机制,切实优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质量。

完善政策措施,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供保障

建议建立完善督导机制,将这些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农业相关科技资源。积极探索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有效衔接机制。应将目前政府财政无偿支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作为贴息资金,农发行配套发放贷款,将农发行贷款与财政支农资金结合使用,通过政府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以及大力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等为载体,实现农业政策性贷款与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既扩大了支持范围,加强了支持力度,又有助于财政支农资金切实发挥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另外建立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农发行在内部风险控制由专人跟踪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取一定比例的损失准备金。政府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补贴专项资金,对农发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所产生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贴,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在其他方面,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按照市场原则,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