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技术提升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精选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途径

我国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结果不仅对我国整体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同时对我国农民的生活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可以说现在农业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和阶段了,并且无论是农民还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给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就围绕着如何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整体的技术发展过程中能够明确的发现,虽然我国整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比较多,但是在专业能力和质量上还比较差,甚至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本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完成技术推广工作[1]。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推广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达标,因此在自身的工作过程中,也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良好的定位和理解,这就导致了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将推广工作更好的进行完善。所以一般情况下,技术推广人员经常会抱怨工作多,但是实际得到的报酬缺少的可怜,长此以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导致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都是在应付了事。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要求,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资都是由国家统一对相关部门进行拨款,并且对工作人员的进行发放的,但是现阶段很多地区由于条件受限或是农业技术推广的费用没有及时的进行发放,造成了工作人员对整个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热情,严重的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的途径

2.1改善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

我国农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需要专业性技术的帮助和专业人才的指导,但是现阶段由于从事农业工作,相应的环境比较艰苦,因此很多专业性较强和水平较强的人才都不愿意从事和农业推广相关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造成了影响,并且人才的流失对农业技术的优化也有严重的阻碍作用。现阶段虽然有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但是由于薪资水平和其他条件的制约,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2.2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

想要更好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情况,就应该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和完善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将农业得到全面的完善。应该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加强,通过对专业人员能力的提升和培训,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培养新的技术性人才,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才多一些实践的机会,在真正的农业工作中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对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还对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情况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3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形成完善的体制保障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虽然在一直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完善,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想要更好的将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就应该将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进行建立,并且也要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合格过程中,保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和我国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通过机制的完善,保证我国自主研发或是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地推广和实施。在制度的保障下,我国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将会更加顺利[3]。

3结束语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想要得到更好地进步和发展,要将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术,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且充分调动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将我国的农业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得到最好的完善,为今后我国农业水平和实力的增强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田祥东 单位:山东邹城香城镇农技站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策略

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大力提倡科技兴农发展战略,而该项战略的关键环节就是推广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促进我国的农业产业以及综合国力的发展。但是目前,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并不显著,缺乏实效性,因此,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人员需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制定具体的推广策略,从而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

1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促进农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刺激农业技术创新。随着我国农业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可以使得农业企业之间的生产技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农业企业为了建立起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行业的整体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就是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效果的落实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的阻碍性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但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并不显著,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阻碍性问题。

2.1缺乏高端复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经调查显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要点掌握不清,农业技术认知能力不强,在推广工作的实践过程当中,无法全面地阐述出各类农业技术的特点。另外,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接受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导致其综合工作能力无法满足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的需要。

2.2农业企业以及农民的参与度较低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农民以及农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但是经调查显示,许多地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群众及企业参与机制,同时也没有强化对于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从而导致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并不能够明确自身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2.3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健全

经调查显示,现阶段,许多地区并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体系,缺乏必要的筹资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线上线下统一宣传管理机制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策略将很难由具体的部门来执行,同时还会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混乱等现象。

3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提升的有效路径分析

3.1组建复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团队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较为繁琐复杂,对于推广人员的要求极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技术推广工作技能,同时还要对于农业专业知识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认知。因此,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人要重视复合型管理团队的组建工作。要强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技术掌握能力培养,在部门宣传平台中,定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信息、新技巧,并及时引导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总结以及反思,累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从而确保其信息宣传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3.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农业技术认知度培养

侧重培养现代化农业技术分类知识、农业技术特点、农业技术优缺点、不同技术的适用范围等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确保推广人员能够及时为受众对象解答疑惑,进而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效性。重视其工作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其在严格依照农业技术推广原则及工作规范进行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推广效果。

3.3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体系

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体系是确保各项推广技术能够落实、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和农业技术普及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各个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职能部门必须要重视推广机制的健全工作。

3.3.1构建完善的筹资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仅靠政府部门将很难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建立专项筹资机制。该机制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依照政府部门财政收入情况及时调整推广资金额度,并监督管理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流动方向,保证各项推广资金都实现专款专用,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拓宽融资渠道,与社会企业以及地区范围内的农民建立起合作关系,鼓励大型的社会企业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资金援助。

3.3.2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专项负责各类推广资源以及推广工作责任的调控,明确各个责任主体需要负责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管理权限,对其权限以及责任进行细致的界定,同时还要公平公正地调配各类推广资源,从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持续有效开展下去。

3.3.3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统一管理机制

在进行线下推广的同时有效地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并确保推广内容的统一性,避免受众群体出现认知混乱,同时在确保宣传深度以及广度的基础上避免出现推广信息滞后以及各类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浪费。

3.4提升农民及农业企业的参与力度

只有确保社会企业以及农民高度参与,才能够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能够得到提升。为此,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重视农民及农业企业参与度的提升。构建出完善的企业及农民参与机制,农业技术推广管理部门与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建立坚实的合作关系,政府为其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指导,而农业企业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宣传渠道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与社会媒体部门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利用媒体部门的宣传渠道以及宣传方式优势来进行农业技术信息的宣传,并强调出农业企业以及农民有效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中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明确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监督的职能。

4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农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诸多挑战,要求农业产业不仅要保证生产效率以及质量,还要确保农业行业发展的与时俱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效地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农业行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针对于这一情况,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部门负责人需要重点研究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的有效路径,结合农业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农业行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指定具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策略,确保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对农业行业发展的辅助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满明俊,周民良,李同昇.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行为的差异分析——基于陕西,甘肃,宁夏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68-78.

[2]金蓉,黄冲平.浙江大学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机制[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48-150.

[3]黄钢,李颖,刘晓刚,等.转型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J].软科学,2009(10):69-72.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它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国家提倡的农业发展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支撑,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1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1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设计中,可以准确地实现机械设计的高效化,参数化设计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参数设计来进行农业机械的设计图设计,从而实现信息的虚拟化设计,更加准确和高效。在参数化设计技术中,建模是机械设计中的第一步和基础,在传统的机械建模中,主要是利用图纸来进行几何的建模,而参数化设计技术是在几何建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控制,并且对于细化的机械部件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构图和描述,从而提高整体的设计设计效率,还可有效地降低设计的成本。

1.2基于知识工程的产品设计

想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实用性,需有合理的知识工程来进行产品的有效设计,农业机械设计知识工程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表述、分析,进而产生相应的设计决策的工程,它是农业机械设计中的新技术方法。基于知识工程的产品设计通过提取知识信息的模型,能对相应的设计产品信息进行知识性整理,实现了分析的高效性,并且建立相应的知识信息库,进而产生决策,保证了设计的准确性[1]。

1.3农业机械产品的虚拟设计

在传统的机械设计中,都是手工地进行设计图纸的绘画和分析,由于复杂的机械部件,势必会造成设计过程的工作量繁重以及保存过程的麻烦。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机械产品的虚拟设计,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从而实现机械的仿真设计,并且可以有效地对机械产品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检测,这不仅减少了手工设计的复杂性,还保证了产品的后期使用的合理性,计算机技术的储存功能也是便于机械设计图纸的保存和浏览。

2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1柔性制造技术

由于我国的地域十分广,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以及季节气候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机械使用也不相同,这就加大了农业机械制造的难度,而传统的机械制造流程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机械发展要求,而柔性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就很好地解决了相关问题。柔性制造技术是将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进行程序化柔性加工的技术总和,它可以实现小批量和新型农业机械的制造。

2.2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其内容的主要部分,计算机集成制造主要是通过建立一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针对计算机的设计功能和农业的机械制造发展为形成的一种新型制造技术,从而来提高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各个步骤进行一体化处理,机械管理、机械制造、机械信息资料、系统化制造等,将这些各个分散的步骤分别进行子系统管理,进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成管理[2]。

2.3农业机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农业机械产品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力量,机械产品的生命周期直接就体现了农业机械产品的使用价值,农业机械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其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售后服务、报废回收以及再制造的过程,通过农业机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企业的管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农业机械信息在企业和用户之间流通,从而实现对机械产品的跟踪管理,这对机械的后期改进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机械的改进也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3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操作中的应用

3.1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农情信息的采集

农情信息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农情信息的采集对农作物产量有着直接性关系,同时,影响农作物生产的因素有很多,传统的农情收集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有效地对农情信息进行了采集。比如,对于土壤养分的信息收集中,就可以采用近红处光谱技术对土壤样本中的有机碳和氮含量进行测试,并可以建立相应的检测模型,来实现土壤有机物质的检测。

3.2农业机械导航的使用

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使用到机械来进行生产,因此其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就会造成一定的疲劳程度,进而影响到农业机械的性能。而在农业机械中使用导航,对机械转向、行进路线等进行自动化控制,就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了农业机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在机械的转向方面,可通过对机械的电机驱动来进行,另外在机械的行进方面,可以利用导航设定路线,控制机械的方向[3]。3.3农业机械作业中的使用农业作业中,会需要使用相关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中的耕整、种植以及田间的管理工作等,都涉及到农业机械的使用,并且农业机械使用已经普遍的应用到了机械农业生产中,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机械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却是巨大的。比如,在耕整的时候,就可以在机械犁部分设置耕深检测装置,来实现耕深度的控制,在种植的时候,可以使用高速投种技术和播种检测技术等,保证种植的均匀度和深浅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对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相关部门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也是促进农业发展必须要认清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锡文,廖娟,邹湘军,等.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20):1-14.

[2]李丹,刘湜冰,唐春桃.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5):42+46.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4篇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农业的科技含量得到较大提高: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良种小麦的种植,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城镇周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逐渐推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桑树、果树的嫁接技术在农村普遍推广,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新的生产技术得到较大的推广:免耕法、水稻抛秧、温室育秧等。农产品深加工有一定的发展,各地农村建起了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厂,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8年,全国农民收入达到人平达到4761元。

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一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粮食生产上,除水稻、玉米、小麦等使用了良种,其他粮食作物基本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品种上,不仅没有多少改良,还有退化的现象,产量低、效益差;种植经济作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如甘蔗、花生,种植面积都在减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很多地区没有使用机器耕作,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

二是土地的土质结构破坏严重:农民过去使用农家肥、土肥较多。现在,农民种地普遍使用化肥,播种时用磷肥做底肥,催苗用氨水、尿素等化肥,除草用除草济,有的还使用免耕法,致使土地土质结构破坏、板结越来越严重,肥力越来越差。

三是农业用地减少:有的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侵占农业用地,成为农业用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农民新建住房求宽求大,占地几百平方米,院坝占地更宽,成为农业用地减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地方,修公路、建工厂,根本不考虑节约用地,以自己方便为出发点,大量占用优质土地;人死后,农村绝大部分采用土葬,有的甚至修建活死人墓,也占用不少土地。

四是农田抛慌越来越严重:农村中有的全家外出打工,致使农田抛慌;有的家里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能种多少种多少,致使农田部分抛慌;有的以搞某建设为名,在城镇附近圈占大片优质土地,而不及时进行建设,将土地抛慌数年,甚至更久。

二、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证。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具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粮食和副食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生活保证。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要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第二,农业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生活资料、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需要的粮食和副食品要依靠农业提供,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就没有保障。农业要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和广阔的市场。我国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鼓励消费、刺激消费,而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经济收入低,农村广阔的市场没有很好地启动。而在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我国采取给农民补贴的方法,组织家电产品下乡,为电器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我国的电器生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新的发展。

第三,我国的农产品仍然是外贸的重要产品。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近300亿美元,2008年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突破400亿美元。

其四,发展农业生产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发展农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农副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是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农业发展了,基础打好了,就为工业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证。

三、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构想

一是选拔懂科学技术的人才担任农村各级领导干部。“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必须选拔懂科学技术的人才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发挥他们的特长,成为农村推广应用新科学、新技术的带头人,带领农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可以加大从大学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农村担任乡(镇)、村干部的工作,特别是学习与农业有关专业的大学优秀毕业生,可以优先免试安排到农村担任乡(镇)、村干部,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开拓道路。

二是搞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方向。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确切地了解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绘制蓝图,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三是搞好试点,树立榜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必须搞好试点,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工作的发展。各级、各地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试验基地,及时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进在试验基地应用,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相关的人员参观学习,掌握有关技术,及时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是加强对农民生产的科学技术指导。“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目前,各个乡(镇)都有农业技术指导站,县有农科所,省、市有农科院,已经形成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农民种地仍然靠传统的经验,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及时地推广应用,停留在研究所,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加强对农民生产的科学技术指导十分必要。可以采用层层负责,环环相联,责任到人,包干农户,绩效挂钩的方法,把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使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发展。

五是积极开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目前,农村出售的农副产品,绝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如果把农副产品加工成成品出售,消费者购买后直接使用,既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又方便了消费者。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各个乡(镇)领导必须深入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把自己的农副产品加工成成品,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工业必须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六是建立大学加农户的生产体制,把大学的科研成果与农民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建立大学加农户的生产体制,把大学直接与农村农户联系起来,分片包干,大学的教师、学生深入农村,到每个农民的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新科学新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把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依据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民族地区农业自组织综合生产能力评价和提升研究”(11C711);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湘西民族地区农业自组织综合生产能力评价和提升研究”(11JD026)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农业技术推广大致可分为政府“他组织”型推广和系统“自组织”型推广两种模式或思路。在前一种模式中,政府是整个推广体系的组织者、资金的提供者、信息的收送者、风险的承担者,在整个推广过程中,始终处于支配核心地位,控制或主宰整个推广过程的方向、着力点和进度,农民、涉农企业和科研机构处于从属、被动地位。在后一种模式中,资金的提供、信息的筛选、风险的承担等主要是由农民、涉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推广主体来履行。政府不再处于支配核心地位,对推广方向、着力点和进度的控制力度明显减弱。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我国长期以来奉行政府 “他组织”推广模式。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在整个推广系统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然而,这种模式的运行效率和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呈现出万马齐喑的态势。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是墨守成规,还是另辟蹊径?笔者认为,推进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是提升自组织推广能力,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应该实行从政府他组织向系统自组织的战略性转变,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上来。

一、什么是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

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是指,农民、涉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利益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无须借助外界特定力量的“他组织”干扰,会自我激发动力,依据系统本身的结构条件,自组织资源和力量,自主选择技术种类、资金来源、推广途径、信息平台、风险手段等,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它是参与主体、实现条件和动力源泉的多维辩证统一体,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自组织筹运、人员自组织优化、信息自组织收送、风险自组织处理等能力。资金自组织筹运能力是指推广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资金渠道自组织开拓、资金使用效率自组织提升能力。人员自组织优化能力是指推广人员自组织学习农业技术专业知识、摸索推广方法、探究推广技能、优化内部结构的能力。信息自组织收送能力是指推广主体自组织收集、处理和传送技术信息的能力。风险自组织处理能力是指推广主体自组织识别、评价、化解和承受农业技术风险的能力。

二、提升我国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理论依据

(一)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是提升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条件依据。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它就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一是系统开放,有负熵流输入;二是系统远离平衡态;三是系统内部组分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四是随机涨落的存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这是因为:首先,它是开放的系统,有负熵流输入。技术推广系统与创新系统、农产品产销系统、政府调控系统、外部环境系统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农业技术的涌现、信息的注入、人员的进入等构成该系统的负熵流;其次,它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组分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作为推广系统内部组分的技术种类、用户需求、资金渠道、风险机制、信息平台、技术组织等,它们的分布和变化必定存在性质、运作效率、运作成本、主体特征等多维度的不均匀;第三,要素间的作用非线性。判断一个系统是否为非线性系统,一是看组成系统的要素数量是否大于三;二是看要素间的作用是否相互独立。推广系统内部组分包括推广资金、信息、用户、风险、技术需求等,要素数量明显大于三,而且要素之间的作用并不独立。技术信息的传递会影响推广资金流动的节奏和方向,用户技术需求的强烈程度影响风险承担的意愿等。这些作用力均以非线性的方式相互交织融合;最后,存在随机涨落。推广系统的随机涨落包括推广资金的陡增或陡减、农业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或放慢、农产品需求的陡增或陡减、外部推广环境的忽然改善或恶化等。这些涨落构成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的破坏”源,使系统由原来的稳定分支演化到耗散结构分支。

推广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或条件为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获取提供了可能性。只要能够创造上述四个条件,那么农业技术就可以获得自组织推广的能力。我们能否创造出这些条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条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造出来:首先,系统开放度的扩大和负熵流的增大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推广系统与技术创新、农产品产销等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频率,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推陈出新,打通农业技术信息的传送通道,更新和补给高素质的推广人员等方式和途径来实现;其次,非平衡性的增大可通过促进系统要素间“势差”的形成来实现。如,推出先进程度和适应范围有差异的多种农业技术,促成技术种类的非平衡性;允许不同用户有不同的技术需求愿望,并采取不同的技术选择行为,促成用户需求的非平衡性;允许和鼓励用户拓展不同性质、不同运作方式的推广筹资渠道,促成资金渠道的非平衡性;第三,非线性作用的增强可通过培育推广系统的新组分和新要素,并催生组分和要素相互作用的“链接点”来实现。前者如推出新的农业技术、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和运营模式等,后者如构架农业技术的“户”联网,扩大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等;最后,随机涨落源的催生可通过资金渠道的开拓和融资信息的引导、技术含量高和市场前景好的新技术的推出、农产品需求变化信息的传送、能激发创新主体和推广人员内在动力的制度环境的营造等,催生出“资金涨落源”、“技术涨落源”、“需求涨落源”和“环境涨落源”。

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并可以创造出这些条件。这为农业技术获取自组织推广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依据。

(二)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是提升自组织推广能力的动力学依据。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组分包括技术、技术用户、信息、资金和推广人员等。组分内部和各个组分之间会产生竞争。第一,技术之间存在竞争,各种技术会抢占技术用户,扩大自身的应用范围;第二,技术用户之间存在竞争,资金雄厚、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用户将捷足先登,选择市场前景好、学习成本低、风险盈利率低的农业技术;第三,农业技术信息之间存在竞争,市场价值高、补给及时且准确的农业技术信息比较容易被用户收送;第四,资金之间存在竞争,资金会流向那些技术市场前景好、农产品质量优良、信息收送成本低廉的领域或地区;第五,推广人员之间存在竞争,推广人员会提升自身素质,争夺推广项目,抢占推广资金。

组分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同时也会谋求合作。为了避免竞争的两败俱伤,用户之间会达成“心理契约”,实现协同效应,最终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例如,不同技术将根据自身先进程度和推广应用规模选择不同的推广渠道和推广领域,形成合理分工的技术应用体系;不同技术用户将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选择适宜可行的农业技术,形成合理分工的技术需求体系;不同技术信息将根据自身特征和价值高低选择不同的传送平台,形成合理分工的信息分享体系;不同推广资金将根据技术发展前景和融资风险分布情况,形成合理分工的资金配置体系;不同技术推广人员将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和经验积累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推广目标,形成合理分工的人员配置体系。

竞争和协同的存在为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只要能够促成系统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便可以获得动力和保障。为了促成竞争与协同,我们应该:第一,促进系统内部组分间的竞争,打造高效的竞争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内部,设定竞争规则,净化竞争环境,激发竞争潜力,促进不同的技术、技术用户、信息平台、资金渠道和推广人员之间的竞争,打造和缔结效果好、效率高的竞争平台和网络;第二,促进各个组分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形成与竞争相抗衡的必要张力,并整合这些张力,使各组分相互协调,联合作用,集体行动,实现系统内部组分间的协同效应。

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内部组分间存在永恒的竞争与协同关系,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组分的竞争与协同,这为农业技术获取自组织推广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学依据。

三、提升我国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现实依据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钱尽”、“人散”局面要求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他组织”推广模式给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了“钱尽”、“人散”的局面。第一,钱尽。农技推广资金数量少、增长慢、效率低。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强度为0.52%,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为389.5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0.058%,远低于欧盟15个老成员国2%的水平。近五年来,虽然推广资金数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偏慢,只有2.7%~2.8%,与财政支出平均每年增长20%~22%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从效率看,数量有限的推广资金中很大一部分被层层截留,剩下的部分中又有相当大的部分用来发工资,只有10%最终用于推广业务的开展。第二,“人散”。推广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结构不合理,工作态度懒散。推广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0%,绝大多数存在知识断层和老化现象,从事农技推广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一半,且工作态度相当懒散,得过且过,推广走形式,未产生实质性效果。

要解决“钱尽”、“人散”问题,继续靠政府“他组织”的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只能依赖于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稳步提升。第一,在“钱尽”问题的解决上,要扩大推广资金的数量,加快增长速度,提高使用效率,必须提升农业技术资金的自组织筹运能力。国家的财政是有限的,教育和农业等领域都急需财政的支持,僧多粥少,推广资金一味地等财政支持不是长久之计。退一步说,即使财政有足够的资金扶持农业技术的推广,资金使用效率也很难跃上新的台阶。在现有体制下,推广资金的层层截留和挪用贪污很难避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该模式的固有矛盾,依靠自身是无法解决的。要解决资金数量少、增长慢、效率低的问题,只能走自组织的道路,依靠提升农技推广的资金自组织筹运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和农户等技术用户的筹资积极性,才可能利用商业投资、资本市场、民间资本及外资等多种形式,打通和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自我约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在“人散”问题的解决上,要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改良人员结构和改善工作态度,必须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组织优化能力。强制掌握专业技术的大学生到农业推广一线去无异于赶鸭上架;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更新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肯定收不到明显的效果;即使能够设计出良好的激励机制,由于农技推广绩效衡量存在较大的难度,因而良好的激励机制恐怕也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技推广“人散”问题,根本的举措是提升推广人员自组织优化能力。知识的更新必须注重激发推广人员的学习动机和潜能,人员组成结构的改良要扩大“自派”型推广人员的占比,工作态度的改善要注重激励机制的设计。

(二)农产品需求特征的变化要求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品种多样化、质量高档化、产品供给及时化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对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内在要求。第一,品种多样化只能依赖于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提升。什么样的农产品新品种更有市场潜力,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技术用户比政府更有话语权。选择何种新品种和新技术,“自组织”式推广道路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第二,质量高档化只能依赖于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提升。同样一项能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农业技术,如果由政府来推广,很可能会因为技术用户的认知不足或动力虚弱而裹足不前。但如果能够激发他们对高新技术的质量价值认知意识,充分发挥用户的自组织推广能力,那么该项农业技术就更容易得到推广;第三,产品供给及时化只能依赖于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提升。产品供给及时化主要是指消费者能及时将自身的需求信息传送到技术用户(即农产品生产者)手中,技术用户根据需求信息及时提供相应的农产品。影响产品供给及时化的关键因素是农业技术产品信息传送的效率。政府“他组织”模式中,农业技术信息传送往往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而在“自组织”模式中,技术用户具备农业技术信息的自组织收送能力,主动获取农业技术信息,可以成功避免滞后性和被动性,及时向消费者提供农产品。

(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技术先进且应用规模庞大,将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技术的高端性和复杂性特征要求推广人员的素质更高,技术信息的处理能力更大,而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要求推广资金的数量更雄厚,用户的技术风险化解和承受能力更强大。这些要求的满足都只能凭借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稳步提升。只有提升资金自组织筹运能力,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推广资金才能找到尽可能多的融通渠道;只有提升技术信息自组织收送能力,现代农业所要求的各种技术信息才能得到及时、有效和准确的收集、处理和传播;只有提升推广人员素质的自组织提升能力,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才可以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只有提升技术风险自组织化解和承受能力,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大规模应用导致的高风险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和承担。总之,只有提升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的各种能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先进技术才能得到有效推广和大规模的应用。离开了自组织推广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必将捉襟见肘。

(四)农业持久发展动力的稳步获取要求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找到持久的动力源泉,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推广体系获得自组织推广能力后,就可以克服推广过程中的各种阻碍,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这是因为,当农业发展受到技术因素的制约时,作为利益主体的技术用户将根据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自我选择技术推广的途径、方向、时机和节奏,扫除一切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障碍,保证农业的发展不会出现“断裂点”。相反,如果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是自组织的,而是他组织的,则农业发展的“断裂点”很容易出现。这是因为,“他组织”一般具有被动性、滞后性等特征。这样,当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出内在要求时,在他组织机制下,农业技术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农业的发展链条就可能会因“技术营养不足”而出现“断裂点”。因此,要使农业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必须提升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济民,刘春芳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2.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6篇

1.1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外部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农村综合工作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只有外部环境的有效构建,才能使农业技术的推广有扎实的基础。而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自于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外部因素对农业技术推广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前,无论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是农村管理者都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必要的外部支持,进而出现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变缓,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振兴等计划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1.2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整个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第一要素,只有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建设,才能够预防和处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不足、数量偏少、质量较差的实际问题。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着人员方面的问题,其集中体现在人员数量分配不足,前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以支撑推广工作的需要等方面。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角色和定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扩大了人员素质与能力的差异性问题,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制约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高能力的措施

2.1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专业性人才,同时人才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加以支持。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存在着艰苦而简陋的问题,这会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难以形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作用,也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人才难于坚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不到人才方面的有力支持。在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一些人才虽然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做到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坚持,但是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难于得到充分的保障,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提升的困难。新时期,应该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创设优良的工作环境,从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设备和条件进行优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进而做到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促进。

2.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质量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的关键,也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水平的基础。要想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需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推广人员对农业发展新技术的掌握。一些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的机会增加科技人员下乡的次数,从而让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应该提拔一些专业技术骨干,让他们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领导和带头作用,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推广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技术人员,这样就可以使得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建设

机构建设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只有机构建设符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才能有效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应该创新管理体制,各地方应该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在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管理。此外,还要根据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意见对推广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和调配,为农业推广人员提供一定的业务经费,解决推广工作中出现的经济困难。应该提高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技术推广的各个地区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推广服务,对于一些乡(镇)和区域性的农业推广机构和组织的公益性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应该落实推广机构人员的编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遵循高效、精干、合理的原则选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3结语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供电;技术研究;县供电企业;探讨分析

Abstract: The rural power supply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nd stabilit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 this par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nd shortcoming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solu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fur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relevant work,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rural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county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223.8+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于电力的要求以及依赖的程度,也在逐渐的提高。根据现阶段用户供电的可靠性指标,可以非常准确的对供电系统的供电工作能力进行判断,并且也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程度。对于电网的改造以及建设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之上决定供电工作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高低,并且也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所在。所以,还需要全面的对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全面的提升供电的可靠性,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确保供电工作的稳定与可靠。

供电可靠性的含义研究

深入细致的对农村供电可靠性的含义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展开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供电的可靠性,一般指的是电力的用户大部分都可以得到可靠的电力系统供给的电能,这一点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出供电系统的实际供电能力。而供电的可靠性,则是全方位的衡量供电系统持续性的供电能力以及供电功能可靠性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是电力管理工作之中的重要项目。通过指标的衡量,可以反映出一个供电的企业实际的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状况,并且对供电管理的水平进行体现。要想提升供电的可靠性,就必须要提升供电装置的水平和技术,在有着完善的电网建设、健全的电网构架、充足的电源以及先进的电力设备装置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全面的提升供电的可靠性,为供电企业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从根本之上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农村配网的特征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对现阶段供电可靠性的含义和标准有着全面的了解。接下来,将针对现今农村供电以及配网等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的现状等,进行概述,力求为整改措施方案的提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电网的结构不合理。这一点是现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的农村电网为单电源、无备用电源的接线方式,并且使放射状或者树状的连接,而单电源其特征就是结构非常简单、运行和管理方便、经济、操作简便,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用户仅仅只能够从一个电源得到供电,当电源出现问题之时,则会导致用户的断电,所以其运行的可靠性不强。

(2)农村电网的供电面积广且用户较为分散。这一点是农村供电的实际特征和主要的现状,供电的线路非常的长,且供电半径较大,线路的分段比较少,这样类型的电网结构非常容易在设备出现故障之时,导致大面积的用户断电,所以,会造成极大范围的不良影响,供电的可靠性还需加强和提升。

(3)农村电网的设备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当前阶段社会飞速的发展、经济也是持续的进步,针对电网的改造步伐,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当中。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电网设备还难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普遍的设备水平较低,诸如电网当中的导线,绝大多数的农村电网现今仍然使用的是裸导线,而裸导线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受到树木、鸟类以及腐蚀等的影响,增加了出现断线以及短路等故障发生的概率,为农村电网可靠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和不便,并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之上影响了地方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还需要全面的针对农村电网的设备水平进行提高。

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研究

科学合理的电网建设,是全面的提升农村电网可靠性的关键点和基础的工作环节,提升供电的可靠性,首先需要从电网的建设水平着手,全面的保证电网建设构架的完善和健全,并且对电网的接线方式进行整改,达到工作的预期目标。

(1)优化农村电网的结构,提升线路的联络率。这一点是基本的工作之一。根据现阶段农村电网的特征和结构方面的特点,需要增加相应的分段装置设备,针对树状以及辐射状的电网配置,一般需要使用分段连接的形式,将线路的主干线分为两段或者是三段,而针对最为重要的负荷分支线或者是负荷较大的分支线之上,也可以加装相应的分段式的开关,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在故障发生之时,合理的减小停电的范围,将故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而由于农村的配电网而言,需要使用容量大、体积小、操作和维护简便的设备,诸如真空开关、SF6开关、小型的封闭环网式的开关等等。而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以使用手拉手式的线路设计,真正意义之上实现互联和互带,全面的提升农村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改造配网的设备装置,提升电网的绝缘水平。这一点也是全面的加强和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工作之一。目前阶段农村的电网采用的都是架空的线路,可以满足经济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供电的需求。但是此种类型的线路与其他建筑之间的距离,要求比较的严格,否则就难以实现供电的可行性。另外一个方面,如果在农村电网建设的过程当中使用地埋线缆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供电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其造价比较高,所以在农村当中也不具备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价值。为了全面的解决这一难题,可以根据农村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的特点和现状,采用架空式的绝缘线路,此种设计的方式,与裸导线相比较而言,有着非常多的优势,可以全方位的解决电网线路在运行工作当中遇见的一些难题,并且还有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而绝缘导线并不存在外露的部分,所以与建筑物或者树木等相互的接触不会导致掉闸情况的发生,进而比较适合在树木较为密集或者是建筑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进行使用。

(3)进一步的推广配网自动化系统。中低压配网是农村电网建设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其工作质量的高低与自动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升其自动化的程度,可以全方位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当出现配网故障之时,需要使用常规的方式进行处理,诸如人员的巡检、抢修、调度的通知以及报警等等,这样的方式会进一步的导致影响范围的扩大,同时停电的时间往往也比较长,对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还需要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从根本之上解决存在的问题。配网自动化是运用相关的自动控制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的管理技术以及数据通信技术等,将配网的实时运行工作状况、电网的基本结构、用户的基本状况以及设备运行的情况,进行集成,通过配网的装置进行实时的监控,全面的保证当故障发生之时,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和处理。同时,配网自动化系统还可以运用自动化的设备正确的对故障发生的位置进行判定,自动的对故障进行隔离,进而全面的实现故障的自行诊断以及快速的隔离,对于一些断电的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减少停电影响的范围,缩短了人工故障排除所需的实践,进而提升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提升农村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力求全面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电网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水平。

参考文献

张强.浅议电网建设和维护工作的开展【J】.电力建设,2009.8:34-35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疆;节水灌溉;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3.023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型气候,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近些年来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仅次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区。但是新疆地区的农作物灌溉问题却成为新疆农业发展道路上的羁绊。随着科技的进步,节水灌溉技术在新疆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但节水灌溉技术还不够成熟,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研发力度,寻求一条提高新疆节水灌溉效率的有效途健

1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疆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地处中国的西北部,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新疆地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山区降水和冰川融雪水,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现象,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与应用,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需要加以改进。

1.1 新疆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新疆地区有两处大型输水灌溉网,为新疆地区的农作物灌溉提供了方便。近些年来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增加了节水灌溉配套设施的覆盖面积,很好地应用了喷灌、管道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并且信息现代化技术也在节水灌溉上得以充分利用,这些灌溉技术和相关配套设备的运用,促进了新疆地区农业的高速发展。由于对节水灌溉配套设备的需求量大,当地灌溉设备制造厂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力推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2 新疆节水灌溉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节水灌溉技术在新疆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面临的问题仍然严峻。新疆节水灌溉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新疆的某些地区开展节水灌溉,未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适应的决策,而是盲目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二是开展节水灌溉缺乏科学指导,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但节水灌溉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的发挥,经常出现一些节水灌溉设备能建不能用的现象,没有达到水资源高效使用的目标。

三是由于长期不科学灌溉和当地实际土壤情况的影响,导致新疆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盐碱地中的盐分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四是由于现在投入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的种类单一,因此在不同情况的土地上使用时就会出现很多故障,并且节水灌溉设备没有统一标准的配套系统,一旦设备的某个部件受损,很难找到可以相互替换的零件。

五是对节水灌溉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不足,节水灌溉设备研发所需的经费没有保障,技术得不到及时更新。

六是新疆地区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程度不高,相关部门对设备的管理不够严格,节水灌溉设备的应用和管理没有得到基本的保障。

2 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 开展节水灌溉工作要因地制宜

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节水灌溉工作,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农作物条件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决策,多采用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替代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模式。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采取不同方式的节水灌溉方式,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2 加强节水灌溉设备的技术研发力度

目前,新疆地区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仍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研究人员不断地将新技术融入到节水灌溉设备的设计中,并做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技术改造;设备生产商要采用优质材料和先进工艺,生产出高质量的节水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效率。

2.3 加强节水灌溉设备的普及教育工作

基层管理者和群众对节水灌溉的认识程度不高,影响节水灌溉设备的高效利用。这就要相关的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平时多下基层考察,加强节水灌溉知识的普及,或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整体上提升群众对节水灌溉相关知识的了解。

2.4 加强对节水灌溉设备的管理

节水灌溉设备长期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加之经常出现未经允许就擅自滥用设备的情况,导致了节水灌溉设备故障频出,不能正常运行。节水灌溉设备要做到科学使用,勤检勤修,当地的相关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节水灌溉设备使用制度,以保护节水灌溉设备不被私自滥用。

3 结语

新疆地区需要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节水灌溉的重视程度和资金的投入;管理部门加强对节水灌溉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基层群众认真学习,科学使用;科研人员在节水灌溉设备的研究中要敢于创新,切合实际。总之,节水灌溉技术的进步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贺强.探究高效实用措施,提高节水灌溉效率――新疆节水灌溉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建议[J].吉林农业,2016,(11).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9篇

一、现货电子交易技术对提升批发市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1.对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中核心作用的促进

在供应链环境下,批发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当现货电子交易技术导入到批发市场后,信息技术主要作用于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通过强化市场信息流的集成度和资金流的可见度,有利于提高批发市场的运作效率,降低产业链上资金流的运作成本。现货电子交易技术不仅为批发市场和批发商户提供信息增值服务,还为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的经济运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2.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加强对批发市场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科学建设,可从“货源/产地”、“物流/仓储”、“交易/销售”、“加工/配送”、“辐射/服务”五个方案层进行科学评价,现货电子交易技术将同步促进“战略管理能力”、“物流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设计能力”四个准则层的提升,最终形成的企业竞争力合力,又如何形成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而沉淀下来,应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的能力来综合考量。

3.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构成

农产品不同于普通民用商品,其本身特有的生鲜类特性,具有价格时效性短暂,包装规格不统一等特点,使得现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个销售过程要求快速,便捷。使用适应现货农产品的电子交易系统,有利于批发市场的流通效率,即时反映批发市场的供求、交易和价格情况,把批发市场组建成为规模化、现代化的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从商户的资金安全性、交易便捷出发,整体提升商流效率,提升批发市场的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导入,将连锁推动批发市场效率层、效应层、优势层,进而影响能力层。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整体提升批发市场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故而,信息技术的导入应充分考虑到以上五个层面的效应,综合评定后设计实施。

二、现货电子交易技术在企业竞争力建设中的重要性

1.现货电子交易技术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齿轮驱动作用

现货电子交易信息技术的导入还应体现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沉淀上,有利于规范市场员工的业务操作,增强企业内的执行力,通过标准的业务流模型规范企业决策的执行落实,从而驱动市场业务管理的推行。

2.电子支付技术在现货电子交易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零手续费银行划账接口的电子支付技术成为现货电子交易技术中的关键作用,是电子交易资金结算的前提,有效驱动批发商户的资金安全意识并充分缓解市场结算中心对现金进出管理的成本,将资金安全的风险转移到银行。

3.促进批发市场从“租金制”向“佣金制”模式转变

批发市场的企业竞争力,最直观的反应还是体现在经济效益的提升。电子交易技术的导入有利于批发市场从“租金制”向“佣金制”模式转变,将促进批发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掌握商户的交易贡献值,同时也有利于市场商户多交易多缴费的公平性。

三、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采用现货电子交易技术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将更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下面,我们通过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

1.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现货电子交易技术有利于获得实时市场交易行情,交易信息容易公开透明,买方很容易了解市场行情,从而增强了买方的议价能力。而市场提供的标准化交易模式和服务模式,也将更加有利于买方的议价能力,从而可大大提升买方的客户忠诚度和市场需求量。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现货电子交易有利于供应商将供方的涨价部分转嫁给购买方,并加快商品销售速度,提升市场的交易能力。而市场提供的标准化交易模式和服务模式,也将有利于大批发供应商户的培育,快速规范的完成交易,使得供应商可以降低对销售环节的负担,专心处理商品货源的采购能力,进而增进供应商的依赖力度。

3.新进入者的威胁

规模经济。对于新进入者往往处于两难的地位,投入小时,采用低成本竞争策略,市场兴市周期就会过长;投入大时,则增加经营风险。但总体而言,进入壁垒较低。

品牌认知度。培育品牌认知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对于新进入者较难达到。

客户转移成本。新进入者会以各种优惠措施争夺竞争对手的批发商户,对于已经习惯于现货电子交易的大批发商户转移到新市场的转移成本显然会比较高,无论是交易量、交易速度、交易信息透明度都不及原有市场,故不会轻易决策转移。

4.农产品批发市场之间的竞争

资本整合激烈。在行业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重组、并购等扩张活动加强,如果批发市场未能不断的提高自身实力,则很可能在新一轮的资本整合中淘汰出局。

资源争夺激烈。由于所交易的商品为日常必需品,人口稳定的地区市场总需求相对稳定,故对于市场竞争度会扩散到对产地货源的争夺和商品标准化的先入为主策略,大批量的批发市场将加大对生产能力有限的商品和相对集中的农产品的产地争夺,未来竞争前景激烈。

竞争力建设激烈。各批发市场都希望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的服务能力,对现货电子交易技术的推广也显期待和谨慎。

5.替代品的威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农村流通领域撮合成交或直接组织农产品交易。特别是生产基地发展起来以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合作社与生产基地合作,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能力在农产品交易中直接跨越农产品批发市场而直接与超市或其他零售终端联系进行农产品销售。尽管目前农超对接还并不完善,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

生鲜食品超市。随着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的兴起,传统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在超市生鲜农产品新的采购体系中,超市可以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的批发市场,而是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生产基地,签订订单农户或寻求自己的专业批发商。超市等现代零售业生鲜产品供应链的变化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超市采购体系中内部标准的设立和合同的使用也给许多传统供应商带来了挑战,超市的发展部分替代了传统零售终端渠道。超市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替代品之一具有一定的威胁。

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正在成为我们国家流通领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在浙江、山东、上海都有很大发展,最近几年山东等地出现了大蒜、绿豆等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而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易腐,标准化程度低,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难度较大。尽管目前网上农产品电子交易涉及农产品品种尚有限,交易制度也不甚规范,但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地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由一个局部的市场向全国扩散,作为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替代者之一具有较强的威胁性。

目前,农产品连锁配送企业等潜在替代者仍旧嫁接在批发市场之上,不能脱离批发市场独立经营。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农产品连锁配送企业、产销一体化企业、大型超市以及电子商务将和批发市场继续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微妙关系,批发市场采用现货电子交易可以使这种关系保持更长的时间。

四、解决现货电子交易技术推广问题的关键途径

决定批发商户去留的因素很多,信息技术的导入仅仅是一个方面,经历和研究了众多的失败案例之后,才真正的意识到了,看似一个简单的技术推广,实际上它对使用者来说将会引发一场市场革命运动,甚至是供应链角色的更替。使用电子交易技术,固然是一个趋势,但切不可轻视而为之。结合成功的案例推广分析,面对这样一场革命,不仅要有领导层的战略思路,正确的技术选择,更要有一套缜密的推广方法。

以上海江桥批发市场为例:

上海江桥批发市场每年批发成交180万吨蔬菜,成为上海市一级蔬菜批发市场,在现货电子交易技术的推广方面做了诸多努力,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总结了一条有效的推广经验。

第一阶段:竞争策略观念的突破

经过市场的竞争策略分析决策,推行了第一代结算平台系统和专用型电子转账交易一体机(收取佣金),为此配备了近百人的一体机操作员团队。效果:依据商品种类划分了电子交易专区,形成了商家客户的市场细分群体;但投入了大量操作员人力成本,佣金收费的经济效益提升有限,并产生了数据传递慢、大量小票面现金管理、商户抽逃手续费等诸多问题。

第二阶段:技术设备选型的专业

通过组织专家团队的分析评估,推行了第二代综合结算平台系统,将佣金收费与进场收费配套服务,针对不同区域增加配备了公用型小地磅交易机和公用型自助式食品安全追溯机等措施,并在上线前进行了周期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效果:提升了市场收益经济效益,降低了专用型电子转账交易一体机的使用率和操作员人力投入,降低了市场小票面现金压力,抽逃手续费现象得到控制,满足了政府食品追溯要求,同时集散区域划分带动了短驳车管理经济效益,市场服务功能获得大幅度提升;但客户结算资金尚未完全实现快速周转,配套服务有待提升。

第三阶段:配套服务功能的提升

继续推进配套服务能级的提升,推行银行转账接口、针对大批发商户推行专用型电子转账交易一体机、建立商户贡献度积分机制等措施。效果:通过零手续费银行转账解决大量小票面现金管理问题,将大范围解决现金流通压力和市场负担,提升实时交易数据采集分析能力;“佣金收费”与“会员积分模式”相结合来推动商户使用的主动性需求,解决商户抽逃手续费问题。通过配套服务功能的提升来完善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五、总结

上海江桥批发市场充分运用了市场经济学理论,运用差异性竞争策略,提升了市场兴市能力;运用市场细分理论,构建和培育了大客户群体;“投资导向”与“客户导向”相结合,加强了客户粘度提升。对批发市场及流通领域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

1.市场细分理论促进大客户培育机制的形成

上海江桥批发市场的广帮菜商户成为了市场的大批发商户群体,市场为此类VIP客户提供了装卸工服务、磅架租赁服务、主卡结算服务等一系列大客户培育机制,以及相应信息技术支持。建立懒惰型大客户培育机制,使得货主只要随车派一名小工来监管销售即可,自己可以通过电子交易技术来监管货款的资金安全,而货主的精力集中到了对产地货源的谈判和管理上。有的大批发商户每日可以远程派遣四五辆货车前来销售,现货电子交易技术有效提升了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效率。

2.对信息技术上线推广机制的形成

上海江桥批发市场对信息技术的推广方法已形成了一套流程,从前期的目标设定、技术方式的价值选型、方案的风险评估,以及对上线期间的一系列管理配套措施,包括对提前商户的公示宣传、应急处理措施等,最后进行对实施效果的反馈,已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专家团队,提高了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和推广实施的有效性。

农业技术提升范文第10篇

一、深刻认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为顺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形势,适应科技体制创新新要求,解决科研机构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信息互不流通、课题重复严重问题,围绕加快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农业部启动了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工作。先后认定了一个国家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并相应建立了9个专业委员会,聚集了国内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有实力、有影响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领军企业,初步构建了涉及粮油、果蔬、畜产品、特色农产品、水产品以及加工机械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体系。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充分发挥研发体系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筛选、行业科技项目、成熟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农产品加工行业标准制修订等方面的领军作用,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涉及农产品加工的行业科技项目达到21项,制定修订标准近70项,筛选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多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据估计,目前我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仅占5%~10%,整个行业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模仿、轻开发,重引进、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多数国产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和配套性差,主要技术基本依靠进口。

二是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许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而且缺乏创新意识。由此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比例偏低、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精深加工不够,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明显较弱。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许多科研人员满足于科研成果的发表,而不注重如何使科研成果产业化,使之成为真正生产力。

四是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力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由于体制和利益等原因,整体效能与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一些科研机构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导致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难以集成配套,无法实现广泛的推广应用。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甚合理,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成长导向与评价体系欠科学,不利于青年创新人才培育。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10年来年均增长率为20%左右,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而不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破解资源约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任重道远。加快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现有一个国家中心、261家分中心,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一支优秀的技术创新队伍,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因此,研发体系各专业委员会不仅可以组织好本领域分中心之间的联合攻关,而且可以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协同攻关。

二是有利于加强交流,信息共享。研发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分中心之间、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切实解决信息封闭、不对称和交流不畅等问题,实现了信息共享。

三是有利于强化合作,集成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技术,机械装备是实现技术的重要载体。研发体系国家中心可以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围绕关键重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集成和创新。

四是有利于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各分中心可以借助研发体系这个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创新,逐步从“小而全”向“专而精”方向转变,在所属领域做大做强、多出成果。

五是有利于转化成果,推广应用。通过研发体系可以促进科企对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成熟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分中心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措施,不断增强工作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研发体系建设步伐,切实承担起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

二、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看,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新的历史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验表明,机遇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对此,我们丝毫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耕地、水等物质资源越来越少。我们要树立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理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理念,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的轨道上来。

(一)科技创新事关产业安全,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国际国内视野看,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薄弱,农业增值增效不够。如粮食的深加工量仅占其总产量的8%,苹果为4.7%,柑桔为5%,肉禽类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初加工水平低,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产后损失率居高不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向技术研发和品牌创建拓展,才能取得价格谈判权、规则制定权、利润索取权,才能打破国际贸易关税壁垒,防止核心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摆脱一些产业被外商控制的局面。

(二)科技创新事关生态安全,是突破农产品加工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现实看,很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得不到开发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每一次从初加工、精深加工到综合利用加工的跨越提升,无一不是创新的突破。通过创新驱动,可以“吃干榨尽”农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资源利用高质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产品消费绿色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

(三)科技创新事关食物安全,是保障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支撑

中国人的饭碗始终要装中国人自己的食物,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从国际经验和规律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也是人们对加工制品消费高速成长的时期。只有通过创新驱动,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从量上和质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从空间和时间上拓展人们的消费领域,才能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纵深发展,拓宽食物来源,利用农产品的功能成分,提取研制人体所需的营养保健食品,形成温饱型、风味型、营养型、便捷型、功能型等多元化食物体系。

(四)科技创新事关质量安全,是构建农产品加工全过程标准控制体系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范围特别是我国来看,安全、绿色、健康农产品加工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而一些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差。通过创新驱动,推广一批高新技术,促进加工装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促进加工原料生产向专用化发展,实现标准化生产,推进加工过程实施HACCP规范及ISO9000族系规范,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创建加工品牌,让农产品及其制品“产”得安全,“管”得严格,吃得放心。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要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完善扶持措施,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协作,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体系,促进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提高,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突破,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切实解决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

二是坚持“产学研推用”有机结合原则。协调推进,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坚持技术集成创新原则。要将加工技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技术集成融合,让企业广泛接受和掌握,加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原则。不断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精神。在鼓励多出成果的同时,发现、培育、造就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才,以多出成果促进人才成长,以人才培养带动科技研发。

要以研发体系为龙头,以集成基地为平台,以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形成靠得住、用得上、可依托的技术创新骨干力量。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要紧紧跟踪国际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需求,聚焦重点加工领域和核心环节,筛选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难题,组织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二,加快推进技术集成基地建设。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规划。这几年我们在技术集成基地建设方面已经投入7600多万,主要用于科研中试条件建设,要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第三,加快推进成熟技术示范与推广。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活动,深入推进科企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选择10个重点省区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建立一批技术示范基地。

第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加强标准宣贯,充分发挥标准在引导规范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