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技术扶贫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精选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1篇

一、总体思路

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中心,以科技服务和精准扶贫帮扶为基础,以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载体,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成立农业产业扶贫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于农业服务中心,由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朱坤负责日常工作。

三、具体内容

(一)编制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

1、洋垭村产业扶贫规划:全村106户,共417人。其中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21户76人。该村林地面积广,植被良好,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地资源。拟规划种植中药材63亩,其中天麻7亩、乌药50亩、猪苓6亩;核桃种植面积200亩;养殖黄羊600只。

2、溪口村产业扶贫规划:全村106户,共416人。其中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25户84人。该村林地面积广,植被良好,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地资源。拟规划种植中药材900亩,其中天麻200亩、乌药500亩、猪苓100亩、芫胡100亩;核桃种植面积2000亩;木耳和香菇各1000斤;养殖黄羊500头。

(二)精准帮扶措施

1、宣传党的深化农村改革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

2、邀请农技专家到乡、村讲大课、办讲座。

3、农业技术人员下村现场指导,解答农户疑难问题。

4、定期组织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学习先进技术,有条件可带领农户到外地考察取经。

5、举办转移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

6、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推广新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产业扶贫领导小组要全面统筹协调农业产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实行包片总负责。坚持“分级负责、分组选派、分级管理、谁派谁管”的原则。制定“施工图”,签订“军令状”,编制贫困村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清单。

(二)创新工作方法

驻村农业扶人员分解帮扶工作任务,主动作为,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方法,提升帮扶能力和水平。通过会议座谈、信息报送、情况通报、经验介绍、发放资料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村(户)转变观念,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驻村家业科技人员到村开展技术指导原则上每月不低于10天,开展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5次,每月5号前认真填写并上报《驻村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扶贫行动统计表》、《县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扶贫月报表》。

(三)强化政策保障

乡镇党委积极与上级相关单位争取政策资金,严格落实涉农资金专款专用,并保证用到位、用到点上。最大程度解决农户因缺少资金、技术、管理、抗御市场风险的问题。对驻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2篇

在扶贫调研座谈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是后发展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两翼山区,是扶贫的重点地区。近几年来扶贫工作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面,影响极大,是促进我市农业产业调整不可低估的力量。借助这股强风,本人就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扶贫与农业的和谐共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xx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 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xx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xx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建议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3篇

一、科技项目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村产业层次和效益。我市科技项目扶贫大部分是围绕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支持关键环节和重点技术,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村产业层次和经济效益。

2、通过引进农业新产品、新品种,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市科技项目扶贫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因地制宜,选择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新产品、新品种。这些项目投资相对不大,但通过引进示范,在转变观念、开辟新的生产门路,调整生产结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3、通过科技项目的试点示范,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我市实施科技项目扶贫为推广农村科技和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试点和示范效应,使广大贫困农民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实惠,激发了农民群众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学科技、用科技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崇尚科学、重视科技的意识普遍增强。我市科技项目扶贫每年培训农民XXXX多人次,通过科技项目扶贫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已成为农民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4、农村贫困状况继续缓解,部分农民已经脱贫。我市大力开展科技项目扶贫,提高了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新的农村产业,增加了经济收入,使得农村贫困状况继续缓解,部分农民已经脱贫,奔上小康致富路。

二、科技项目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科技项目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解决了农村的贫困情况,达到了科技项目扶贫工作的初衷与目的,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六点:

1、财政困难,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市重点县、重点村和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实施整村推进战略,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战线长、数量多,所需投资大。科技项目扶贫由于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筹措配套资金困难,使一部分项目得不到后续扶持,推广普及能力有限,影响了项目效益的最大发挥。

2、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科技基础薄弱。部分农民群众由于长期贫困,思想意识落后,生产观念保守,这种心态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加大了扶贫开发的难度,导致技术推广难度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速度慢。

3、科技项目扶贫贴息贷款到户难。农行在乡镇的营业网点撤消后,农行以没有网点面对千家万户和贫困户抵押信誉低为由,拒绝向贫困户发放小额科技项目扶贫贴息贷款,出现了贷富不贷贫的现象,科技项目扶贫贴息贷款没有起到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解决温饱的作用。

4、科技承包服务机制有待继续完善。我市一方面在技术服务、引进创新、消化吸收以及利益机制等方面,技术单位、技术员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弱化了项目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5、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我市山区和半山区面积大,山高坡陡,丘陵平坝面积小,土壤贫瘠,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无法形成规模经营,造成贫困山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幅较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少贫困乡村农民群众闭关自守,缺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信心。

6、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我市贫困农村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同时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装备差,龙头企业少,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带动能力弱,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贫困地区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三、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充分认识科技项目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性,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谋划和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把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大外延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扩大开发领域、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发挥科技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科技项目扶贫要与农村产业化结合,与整村推进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紧紧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生活、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科技项目,选择重点技术,把科技项目推广应用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提高种植、养殖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重新认识区情乡情村情,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变劣势为优势,以增强扶贫开发的信心,激发农民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内在活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和农村公共设施,减少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因生态环境恶劣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而返贫,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做到科学规划,支持关键环节和重点技术。贫困地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科技项目扶贫必须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辅之以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引进的技术必须是符合当地生产发展需要的、实用的、成熟的,广大贫困农民群众简单易学的综合配套技术或单项技术。因而在科技项目扶贫选项时,必须加强筛选和论证,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优势,注重科技的先导性,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提高扶贫项目、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主推的品种必须是主管业务部门认定的国家、省级的优良品种、优良畜禽,主推的技术必须是业务部门认定的在当地实践证明是处于领先的技术。通过做到科学规划,支持关键环节和重点技术,加大优良品种改良,种植、养殖技术及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贫困地区形成主导产业及局部区域性有优势的产业,推进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

3、建设扶贫推广体系,不断完善运作方式。要坚持以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推广机制。逐步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科技特派员,各类专业协会、农民技术员,生产一线农民四级推广服务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掌握着本行业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最新技术,聘请他们作为顾问或技术指导,保证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基层技术人员包括县乡业务主管、技术推广部门,熟悉当地情况,熟悉基本的生产技术,是科技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农民协会、农民技术员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组织或技术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农民和市场连接的纽带。创新科技推广运行机制,继续完善和推广科技项目双向承包、下派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可以承包推广生产技术,也可以对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总承包。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可以组成集团进行承包,也可以以科技人员个人承包。科技人员的收入与承包推广的项目效益挂钩,与职称评定挂钩,鼓励和探索科技推广有偿服务。倡导由科技人员牵头,积极支持组建协会、技术服务中心、农民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等,实行“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协会+科技+基地+农户”等形式,搞好技术服务。要通过组建各产业专业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信息滞后失真、资源分散、内部价格恶性竞争、技术经验分割等家庭作坊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

4、加强试点示范,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需要,选择经济技术较好,具有带动作用的中心地带,建立科技示范园区。或以产业开发、重点推广的技术为主,建立示范点、示范村。依托科技项目的实施,以示范点、示范村、示范园区为载体,整合技术,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集成推广。通过试点示范,创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要把示范点、示范村、示范园区建成对农民现场培训、传授技术的基地,使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力度。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群众的素质。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是促进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教给农民实用技术,就等于给农民钱。因此,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着力抓好提高性和普及性培训。要发挥各级农业职业学校的作用,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新型农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农技推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干部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掌握国内外本行业的新动态、新技术。紧密结合产业开发、扶贫项目的落实等,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专题培训、现场示范等,掌握实用技术,学以致用。培训中要注意对农村发展大户、致富能人、专业协会负责人等进行培训,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带头人。

6、加大扶持力度,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扶贫开发工作是政府行为,因而科技项目扶贫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应加大对科技项目扶贫的投入,提高科技项目扶贫资金在扶贫资金中的比重。同时,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工作。科技扶贫资金可适当扶持各类技术服务协会、服务中心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科技项目扶贫的管理,积极探索推广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招标、议标制,进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项目的督促检查等纳入正常扶贫年度总体考核之中,科技项目完成要进行验收,对实施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在项目实施中有创新的,积极鼓励申报科研成果,促进成果的转化。

7、制定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进而带动贫困户的发展。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使其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能。要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引资和社会筹资为重要来源,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集中用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突破口来抓,对引进内、外资,按实到资金分别给予奖励。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安排专项资金,集中扶持和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带动周围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4篇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08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08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5篇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阿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

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6篇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万州; 社会扶贫开发; 农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44-02

重庆市万州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之一,扶贫开发任务繁重,因此,以社会力量和单位帮扶万州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是扶贫开发工作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的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是定点帮扶万州的社会扶贫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市科委扶贫集团在社会扶贫开发中重点突出“科技特色”,即将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扶贫开发,同时也让农业推广工作在扶贫开发上得到更显著的体现。

1 万州区贫困现状及近年社会扶贫状况

1.1万州区贫困现状

万州区现辖52个乡镇、街道,448个行政村,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总人口17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37万人,占总人口的68%。在全区现有117个市级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6.1%;有140721个低收入人口,占农业人口的12%。同时,每年还会因自然、市场以及农户自身原因造成新的致贫和返贫人群,贫困发生率高达8%,返贫率达到7.3%。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山高壑深、基础薄弱,扶贫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1.2近年社会扶贫开发状况

社会扶贫工作是扶贫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重庆自直辖以来,开展集团式社会帮扶,帮扶效果明显著。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是全市18个市级扶贫集团之一,定点帮扶万州。“十一五”期间,主要从科技支撑、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政策倾斜五个方面,助推万州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万州扶贫开发再上新台阶,其中科技支撑、产业扶持和人才培训中大部分工作涉及农业推广。

2 社会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的关系

社会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是不同部门实施两项目不同的社会活动,扶贫单位是农业推广的主体,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是农业推广的目标对象,扶贫开发是农业推广的传播途径。而农业推广是社会扶贫开发的一种方式,扶贫开发是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加强在社会扶贫开发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最直接和持续有效的扶贫方式,而农业推广也需要针对贫困群众这个对象来改变其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决策能力,达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目的,二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促进。如即将在九池乡实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扶贫部门需要帮扶该区域内的贫困群众科学规范的种植、销售蔬菜来脱贫;三峡农业科学研究院也正需要将优良的蔬菜品种、先进的种植管理模式及技术推广,因此,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既实施扶贫开发,又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达到双赢的目的。

3 社会扶贫开中农业推广情况

3.1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依托成员单位中市级科技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农业科技力量和资源,将农业科技成果或引进成果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扶贫开发项目,突显科技特色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益。如直接将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的白夹竹种植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既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也加强了贫困区生态建设。

3.2科技支撑

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及资源支撑扶贫项目的建设。在社会扶贫开发的养殖业扶持上,建立养猪等领域的“专家大院”,通过专家的定期和按需为养殖大户和农户解决养殖技术和提供市场供求信息,通过科技支撑达到帮扶目的。

3.3产业扶持

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针对贫困区域内原有部分农产业结构及其状况,从科技、农业推广等多方面给与扶持,从基地建设、生产经营、后续加工、市场推广等产业经济链上完善产业结构和让企事业做大做强,通过项目和农业推广服务组织形式,如“公司+事业单位+农户”、“服务组织+农户”等形式来进行农业推广,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并长期持续发展。市科委扶贫集团针对万州“药食兼用”的无花果种植加工产业项目情况,从无花果栽培种植、生产管理、无花果果脯及茶叶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营销方式及回馈机制等方面的扶持,促进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3.4人才培训

在扶贫开发上的人才培训在单个扶贫开发项目的培训形式较少,多以在培训中心或职业教育学校等机构集中培训,内容以实用农业技术为主,使受培训者在实用技能上受益较大。但该方式使受培训者对技能的接受较为被动,再加上受培训者农民基础较差和与培训老师交流、互动、实践不够等影响培训效果。

4农业推广在社会扶贫开发上的建议

4.1 农业推广途径及方式方法

社会扶贫开发中的农业推广同样要作好推广计划,并推广主体、推广对象、推广内容、推广目标、推广时间、推广方式等。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拟定在万州区普子乡七曜村推广漆树林产业项目,是以帮扶部门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为推广主体,贫困村七曜村为推广的目标对象,经过多次调研基础上拟定的。具体按照充分与村社及农户勾通后,分析目标对象贫困村及农户要通过项目建设实现脱贫的问题,启发了和壮大了农户的变革意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该产业,采用“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建立产、供、销等信息交流网络,并且市科委扶贫集团分别下派科技推广人员驻村工作,实施该项目,且在此过程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信息交流,和巩固实施成果,避免目标对象农户因短暂利益而受损而影响推广成果,最终达到预期帮扶的目标。

4.2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拓宽成果转化领域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显著提高贫困群众利用科技致富的认识,带来直接效益。而拓宽其他领域科技成果在农村、农民中转化也十分迫切,在解决万州郭村镇安全村人畜的饮水问题上,就迫切需要对口帮扶单位重庆市环保局利用“屋面收水”和“水窖蓄水”的科技成果转化并在该区域推广应用,服务“三农”。

4.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效益

在传统扶贫成果指标计算上,均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侧重点不在生态效益,因此,生态扶贫建设项目计划较少。然而万州的部分贫困区正是三峡库区生态脆弱区或生态保护区,急需生态扶贫建设。如即将在渡镇沿江消落带生态治理项目,需要推广引进中山杉适生树种造林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同时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作好资源准备。

4.4 重视市场开发

社会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共同的目都是增加收入,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扶贫开发成果的市场开发,以确保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实现预期效益。在郭村镇及周边区域通过扶贫开发等其他形式形成了肉牛生产基地,因此,科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重庆市环保局确定帮扶建设、规范牛交易市场,确保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效益。

4.5人才培养、引进及运用

4.5.1培训对象及内容

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有迫切需求的群体或个人。培训内容要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受培训群体可采用分类、分批次培训,提高受培训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在重庆市中药材研究院拟定帮扶普子乡七曜村发展贝母项目上的培训,就先针对发展贝母积极性高的群众,就贝母的相关技术进行培训,并在实施过程中现场指导,交流互相,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使受培训者学一样,用一样,精一样。

4.5.2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培训和培训后的“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相结合方式,即是在通过基础理论培训后,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在推广现场进行的指导培训。推广人员通过这种参与式培训方式,使用简易通俗的语言和现场示范等,使其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更多技术、经验和信息等方面的互动,提高培训效能。

4.5.3充分发挥“三支”人员作用。

从2009年开始,重庆市选派10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支农支教支医,大大充实农业推广人才建设。因此,要充分发挥出到万州的支农人员在农业推广上优势,为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8篇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凝聚科技资源助力精准扶贫、产业脱贫,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助推精准扶贫、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模式。到2020年底,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创建省级以上“星创天地”2家,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累计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20项,形成覆盖全县的科技扶贫服务体系。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精准施策,助力扶贫攻坚

加强与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对接,科学制定科技精准扶贫行动方案,高标准精准施策助力扶贫攻坚。针对本县特色产业基础,摸清短板和需求,联系邀请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开展产业创新发展调研,制定并推行适合我县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和施工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到2020年底,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科技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二)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和支持各乡镇村选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快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以及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的对接力度,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集成产业技术成果包,示范引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引导其开展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订单农业,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水平和规模。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2020年,全县形成1个科技扶贫特色产业,培育1家以上“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每个脱贫攻坚重点村发展1个特色产品。

(三)开展结对帮扶,精准引导科技资源扶贫。

组织我县特色产业主动与联合帮扶团队、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结对。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与我县农业企业、合作社结对帮扶,示范转化科技成果。组织我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与周边村贫困户紧密合作,结合农户需求建立示范基地,推动脱贫攻坚重点村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农业科技小巨人”龙头企业通过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和订单生产等方式,与脱贫攻坚重点村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带动其产业化做大做强。

2020年,对接1个联合帮扶团队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与周边1个以上村结对开展帮扶。

(四)搭建科技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推广功能,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果展示作用,让农民直观了解并积极参与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支持脱贫任务较大的乡镇建立科技服务站,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服务工作。

2020年,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不少于10项。至少建立3家乡镇科技服务站,培育1个新型经营主体,转化5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

(五)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各乡镇村创新创业。

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到贫困乡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立科技特派员人才库,对各级科技特派员进行网络备案、分类管理、精准选派。支持乡镇创建“星创天地”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营造良好的农村创新创业环境。

2020年,选派科技特派员不少于10人到偏远贫困乡镇开展创新创业。创建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家。

(六)推进互联网应用,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科技服务站等机构的线上平台,促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应用,精准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电商中心、电商服务站等网络销售平台,连接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服务平台,解决农户种养难、售卖难等问题,提高贫困户参与率,精准推动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

2020年,通过网络线上技术咨询服务不少于100人次,实现全县特色产业和“互联网+”科技扶贫全覆盖。

(七)开展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9篇

一、城步县扶贫开发形势分析

1.贫困人口多。城步县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全县12个乡镇,292个行政村,其中9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占全县总村数的30%,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扶贫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14.5万人。

2.贫困程度深。一是生活和生产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和农户占有相当比重。据摸底统计,目前全县农村尚有特困人口3.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6.5%。其中0.8万人需要以异地开发移民的方式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些农户分布在白云库区、边远乡镇。二是赖以生存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剩余劳动力多。据统计,乡村实有劳动力6.1万人,其中3.6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占劳动力总数的59%,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其中贫困重点村的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

3.返贫问题突出。一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理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一年多灾,农业生产条件脆弱,生产力水平低,收入不稳定。“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省基本上未在城步县建设大项目,造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贫困地区财政收入低,自身投入能力差,贫困农民自给有困难,用于生产投入则更少,缺乏“造血”功能。与生产发展相关的水、电、路、通讯、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很落后。三是因学、因病、因灾等返贫问题突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中高级教育(含高中、中专、大学)学费增长过快,支付孩子读书的高额学费是导致返贫的新因素。贫困村是各类疾病的高发区,医药价格不断上涨,求医看病是人们的巨大负担。因病返贫人口多,返贫率达30%以上。

4.人口素质低。一是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社会参与能力低。二是改变贫困落后的经济意识差,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缺乏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发展经济的意识,固守“种田吃饭”的小富即安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三是贫困村从事种、养专业科技人员少,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更为突出,直接影响先进科技的推广与运用,贫困群众接受技术服务的机会则更少。四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十分落后,有一部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小学达不到“普九”的标准,师资力量弱,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辍学现象比较多。全县有1.5万人是文盲,贫困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0%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不到3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则更少。

二、城步县贫困农村扶贫模式构思

(一)基本扶贫模式。

主要由城步县农村贫困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决定。现阶段城步县贫困农村基本扶贫模式是“输血”与“造血”,“救济”与“开发”相结合的、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一种复合型扶贫模式。

城步县是国家扶贫、西部开发的工作重点县,增加国家和省财政对城步县贫困农村的基础建设的重点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增加其“造血”功能,壮大自身扶贫开发的实力,稳定实现脱贫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核心扶贫模式。

“科技示范、项目辐射”是城步县农村扶贫开发进村入户的新模式,也是核心扶贫模式。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贵州;科技扶贫;成效;建议

1 科技扶贫提出的背景

科技扶贫是国家科委于1986年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战略举措(1),其宗旨是利用科技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效促进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最终脱贫致富。

2 贵州省科技扶贫的实践及成效

2.1 建立毕节实验区,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亲自倡导,贵州省委、省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2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经过艰苦努力,形成了特色的“九大扶贫模式”,扶贫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42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2元,增长13%。实现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纳雍县和七星关区鸭池镇等44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七星关区阿市乡草坪村等395个贫困村“出列”、毕节贫困发生率下降5.69个百分点。

2.2 实施黔西南星火计划,探索出独具特色的“黔西南”模式

1990年,以探索岩溶山区经济、社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之路的“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在黔西南州成立。(3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5年中,当地先后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404项,引进智力支边项目1397个,扶持资金9821万元。黔西南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90年仅为436元,至2015年已达到7400元,增长约17倍;黔西南州贫困发生率也从1990年的57.62%下降到16.75%;“十二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51.24万人,4个国家级贫困县、42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4)以上数据表明,黔西南试验区已探索出民族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脱贫步伐的“黔西南模式”。

2.3 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以人才促进科技扶贫

为全力推进精准帮扶,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科技厅等部门会同制定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工作方案》并实施。2015年已选派出近1300名科技特派员赶赴基层服务“三农”,投入2460万元组织实施《贵州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5个重点项目,200多名科技特派员赴近30个县开展茶叶绿色防控技术等示范应用,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科技示范应用核心基地11.2万亩,推广49.9万亩。

2.4 贵州省科技厅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促进精准扶贫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科技厅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共实施科技扶贫成果转化项目900余项,支持资金达到2.1亿元。

(1)以技术产业为支撑,促进农业扶贫。

围绕贫困地区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采用“公司+基地+科研+农民”的发展模式,将农业技术快速传递给农民。2015年贵州省科技厅支持茶叶、蔬菜、果蔬、树木等7个类别35个项目,资助经费1420万元。覆盖农户2万多户,带动农民增收1.63亿元。

(2)深入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促进信息扶贫。

深入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促进信息扶贫。在部分乡村试点开展应用网络电视,并建成贵州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贫困地区的现在技术咨询、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的上线销售。目前,已有1000余家企业、合作社的500育种特色产品上网销售。

(3)具体帮扶到点,将帮扶落到实处。

几年来,贵州省科技厅也具体针对帮扶点乌当区百宜乡沙坝村、赫章县、剑河县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活动。贵州省科技厅下属单位贵州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派驻驻村干部长期派驻剑河县,在当地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一系列的科技活动。2016年,以“科技创新引领 共享发展成果”为主题的省科技活动周在剑河县举行,贵州省科技厅不仅为剑河带去了文化、技术、科技项目,同时向剑河县捐赠包括项目资金、图书和文体用品共计近700万元。

3 贵州省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推动和配合下,贵州省科技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2011年,贵州省贫困人口为1149万人,到2014年就减少到623万人。贵州省贫困人口的骤然减少,科技扶贫功不可没。但是,受一些相关因素如科技人员素质、机制体制建设、信息手段发展等的制约,贵州科技扶贫还存在的一定的问题。

3.1 贵州省科技扶贫的力度、深度、广度有待提高

贵州省科技扶贫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贵州省的许多偏远地方仍旧面临着科技技术不通、教育资源落后、紧缺人才等现状。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贵州省尚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迅速合理的减少人口,是打好“大扶贫”之战的关键。因此,贵州科技扶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贵州省科技扶贫信息手段单一

回顾我省的科技扶贫历程,许多科技扶贫活动及成效数据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计。许多地方的扶贫信息得不到第一手的资料,当地农民也因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无法摆脱“盲耕哑种”的现状,收入很难增加。同时,因缺乏相应的数据库支撑,导致相关部门在信息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许多扶贫设施和项目被重复浪费,而真正需要扶贫的扶贫点却得不到帮扶,帮扶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4 对贵州省科技扶贫的建议

4.1 立足省情,发挥科技部门自身优势进行科技扶贫

贵州省是多民族发展地区,是中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面对如此艰巨的扶贫任务,科技扶贫更应该发挥科技相关部门的人力、技术优势,为当地贫困地区办实事、解难题。要从科技普及、技术指导、科技项目申报以及重点项目扶持等入手,将科技扶贫发展的更为有特色、有实效。

4.2 打造科技扶贫“数据云”,避开“扶贫怪圈”

大数据是贵州经建设的重点领域,科技扶贫也应与时俱进,与大数据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信息海量、分享便捷等优势,将科技扶贫的相关信息实时动态化,呈现立体直观的态势。同时应探索为驻村队员研发手机应用APP软件,运用模糊逻辑搜集“贫困大数据”,打造科技扶贫“数据云”,旁观、验证、精准识别出贫困群众,有效避开“扶贫怪圈”,为我省科技扶贫提供原始的数据来源和信息决策参考。

4.3 建立精准科技扶贫责任机制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精准扶贫被写入到了“十三五”规划中,成为下一个五年里中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科技扶贫也一样需要讲究精、准。贵州省应结合现有的科技扶贫情况,探索建立精准科技扶贫责任机制。将科技扶贫的具体任务、行动情况和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这一责任制应明确各相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为相应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责任机制的建立,将促使科技扶贫的落实更为精准、有效。

【参考文献】

[1]莫鸿业.浅析广西科技扶贫[J].大众科技,2010(11).

[2]游泳,张玉龙,龙从霞.毕节试验区科技扶贫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