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经济问题

"三农"仍是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刘志澄

当前农产品供给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策思路张红宇,杨春华,杨洁梅

河南小麦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研究秦富,李先德,吕新业,卢向虎

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及政府治理策略研究施晟,周德翼,汪普庆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胡铭

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李大胜,李胜文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及其风险控制刘明辉

地区生产专业化与产业集聚——内蒙古畜产品加工业集聚趋势分析李力,安玉发

全文阅读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摘要:网络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市场信息的流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全文阅读

农业经济收入问题分析

1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从产业角度看。从2001—2010年,中国的GDP增长走势保持在9%以上,但是与GDP的逐年增长不同,第一产业占GDP增长贡献率的比重逐年下降。从而可以看出,相对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经济增长远远落后。

(2)国民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推动的影响。以GDP同比为X,以第一产业GDP增长贡献率为Y,讨论GDP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Y=7.4288-0.2472X。以上表示经济增长速率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的作用,也就是当经济增长较快时,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成本变高,农村里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农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下降。

(3)农业收入增长的问题。现代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近几年来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一度出现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现象,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其次,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药化肥等价格普遍上涨。另一方面,自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外农产品入关关税降低,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入中国,冲击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下降,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减少。

(4)农村市场体系。市场主体不健全(从单一散点单产式经营到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市场主体的发展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的对策,致使农村消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的市场主体不健全。农村市场经营模式大多以单一的散户为主,由散户种植农作物再自行将农作物卖如市场或是有相关人员以一定的价格收购农作物。前者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整,运转不灵,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流通组织薄弱等原因,会致使农民缺乏对价格变动及时的认知导致农产品以低于正常的价格出售,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失。农村市场体系还没有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蜕变为现代市场经济。后者由于没有完善的收购制度,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农产品的交易里农民也处于弱势的一方。

2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为7.2亿,但是这种计算并不包括已经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在中国的数量约为1.7亿至1.8亿之间。因此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左右。而有“欧洲厨房”之称的匈牙利这个原本传统的农业国,二战结束时,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8%,但到1990年时已减少到14.9%,而现在则不足5%。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口超过80%,但目前韩国农村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但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我们用60%的农业人口养活了我们13亿人民,但是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只用1.7%的农业人口满足英国了55%的粮食需求,显然过多人口滞留农村以及较低的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这部分人大都处于青壮年,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离开一方面缓解了农业劳动力过多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却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也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全文阅读

试论农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失业问题

摘要:农民失业现象正在成为我国的一种社会现实。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是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民 失业问题 原因 对策

农民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就业岗位或不能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有效结合,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农民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土地,在我国不存在农民失业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失业农民开始大量涌现,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失业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因此,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农民失业问题,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民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大量的隐蔽性失业显性化

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均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隐蔽性失业不断显性化。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隐蔽性失业公开化

建国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牺牲农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投资结构过多地向重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当时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这样,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到改革前夕,农业部门已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农村严重的隐蔽失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全文阅读

浅谈农业经济中农技推广化问题

[摘 要]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技推广化问题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众多实践也表明农业经济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在各个行业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探究农业经济中农技推广化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农业经济中农技推广花的问题产生了探讨,并找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没有发达的农技推广,便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繁荣的农村和富裕的农民。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技推广 问题分析 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23-01

1 农技推广的含义及重要性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示范和指导等形式,将农业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农业技术推广适用于很多方面,例如农、林、牧、渔等行业。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提高种植产量、合理使用肥料、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运输。由此可见农业技术的使用范畴还是很广泛的,通过对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着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对能源的使用加以重视,同时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新型的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能源合理使用等技术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各级政府与基层管理人员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农技推广的重要性

农技推广对于农业、农村地区以及农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政策进行鼓励。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水平,并且加快农业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给农民创造更多的财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意义深刻。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农技推广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农村经济中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够保证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小康的目标。

全文阅读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增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农业种植,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村环境恶化、生产模式粗发、违法占用耕地、农产品市场调控力不足与生产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建立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加快农业保险发展步伐。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结构;市场调控;农村土地;农业保险

“民以食为天”,农业经济和农村的繁荣发展关系到国家基础的稳定,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柱。

一、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突出表现在:工业废水流入江河湖泊,污染水体。使用污染水灌溉农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工业废渣随意堆置,污染土壤、地下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与人们健康,工业废气也逐渐严重。此外,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1]。2、农业生产模式粗放。过去,为解决全国人口众多与粮食短缺的矛盾,对耕地采用粗放经营、掠夺经营的现象相当普遍。虽然全国近年来经济方式有所转变,但在生产、建设、流通等各领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保持原来的模式,造成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想要扭转这一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3、违法占用耕地现象频发。目前,某些地方由于受到眼前利益的驱动,从而做出一系列违法占地、盲目设立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等行为,未能做到严格保护耕地,浪费了大量土地。4、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调控能力不足。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调控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衡定供给与需求的刚性增长间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全国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加深,而市场调节作用的滞后及农产品内部结构波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继而增大了国家的调控难度。5、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全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财力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内长期奉行的低农产品价格政策远低于物价指数的增长幅度,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减少。另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成本和增大农业种养植风险,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补贴,但起到的作用不大。当前国内农业风险的经济补偿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保险的缺失以及农民参保率低等现象致使农民因灾损失往往无法弥补,致使农业种植的风险仍比较大[2]。

二、解决对策

1、正确引导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要强化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长远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加强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结合,既可以避免农业发展以破环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向导,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将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3、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将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周边的二三线城市,增加农村就业几率,提高农民收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劳务输入输出网络,并增加就业资源,将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整体收益,同时要保障农民就业环境安全、可靠。政府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各方面技能,通过定期的培训学习,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育引导,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保证有序流动。4、加强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保证粮食产量的根本,各地政府应严格执行落实中央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使用面积,节约用地,严控城乡用地规模。5、建立政府对农业和市场的有效调控机制。市场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它制约着生产力运行的速度、范围和效益。因此,必须校正市场调节的这种盲目性和事后性。而农户受其利益地位和视野的限制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综合信息,政府要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市场供求预测服务信息,来帮助农户进行市场选择,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风险,避免损失。6、加快农业保险发展步伐。农业保险,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通过投保农业保险来降低不断强化和升级的生产风险,弥补由于其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作者:薛松苗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畜牧兽医局

全文阅读

经济问题论文:农业经济的疑问与策略透析

作者:李峰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尚未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上沿袭了末端治理的传统观念。此外,现行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优惠政策相互不配套,各项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与循环工业不同,循环农业的操作人和受益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农户,依靠个人力量和小群体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循环农业经济中长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必须依靠财政的大量投入,而当前投入的财政资金还十分有限;四是大部分投资农业的投资人和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具有长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循环农业项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第四,资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生产潜力挖掘不足。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沙化、流失等要素存在,我国耕地日趋减少。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由于风沙危害的程度仍呈上升趋势,滥伐、盗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除,耕地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如果不加以强力保护,很可能会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大量化学肥料、农药基础上的化学集约型农业,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量上去了,但代价是巨大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当代甚至后代子孙带来了极大危害。此外,由于长期不重视清洁生产,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垒,进而导致市场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当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若要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笔者认为,近期应着力加强的工作包括: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制定循环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循环农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宣传教育与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等。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出台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政府应尽快出台循环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强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1.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2.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物业化管理是我省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一种全新的模式管理和运作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前农业科研人才不足,特别是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不高,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形成严重制约。在技术层面上,紧密围绕农地养护、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保护、农村社区建设等循环农业重点领域,加强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快速堆产经分析肥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能源及环境新材料技术等的研发,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根据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循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关键上还要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清洁生产、节水农业等技术与模式的研发力度。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总结成功模式以达示范。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场,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开展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及产业化的研究与示范,为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积累经验,也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第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没有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就难以显现。

因此,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预算,要适度向循环农业倾斜。其一,各级政府应设立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的培训、应用和推广;其二,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额度,支持循环农业建设,特别要适度增加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综合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其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循环农业建设投资体系;其四,要探索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价格、财税和收费政策,改进发展模式。第四,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园区经济是多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农民虽然是主体,但也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需建立起门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围绕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服务。第六,加强循环农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有计划地与相关国家开展人员互访、交流研讨、项目合作等活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对国外发展循环农业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更快更好地研发出符合我国发展循环农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第七,加大宣传教育,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其有全新的认识,树立循环农业发展新理念。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不断通过实践把循环农业思想和模式有效的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二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能够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营造良好氛围;三要普及推广各类循环农业新技术,重点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与技术,结合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对广大技术人员、农民示范户,开展更实际、更便捷、更有效培训。确实作到“政策措施落实到村,技术要领普及到户”,把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农村环境污染控制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

全文阅读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态势问题分析

摘要:系统总结大同市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特点,研究分析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还就国家和省级层面对破解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促进大同市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运行;问题对策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大同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重点扶持培育“1+3”项目为抓手,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农业农村经济克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运行特点

2015年上半年,大同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91×108元,增加值15.52×108元,分别增长4.22%和4.0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88元,增幅9.3%,高出山西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前8个月,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0.9×108元,同比增长98.9%,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主要呈现六个特点:

1.1粮食生产稳中趋好

春耕备耕抢前抓早,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播期和作物生长前期降雨适时,粮食生产开局良好。一是粮食面积稳中有增。农作物总播面积32.81×104hm2,同比增长2.3%,其中粮食作物28.43×104hm2,同比增长1.8%;二是增产措施落实到位。旱作农业和玉米丰产方地膜覆盖项目投入5140×104元,同比增长32%,实施部级“粮食高产创建万亩(1亩=0.067hm2,下同)示范片”17个,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工程0.9×104hm2,创建农技试验示范基地45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7项,农民科技培训达10×104人次;三是着力应对灾害性天气。播期采取了多策保墒、增雨保温等措施,积极应对风冻低温和局部干旱;在6月和8月全力抗旱夺丰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指导,落实抗旱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随着9月多次较大降雨过程,旱情得到根本解除。预计初霜冻可能发生在9月下旬,较常年略偏晚,对粮食生产较为有利。

1.2畜牧业生产逆势上扬

全文阅读

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摘 要: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在实现发展方式历史变革时期,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的后果就是农产品价格长期低水平徘徊,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缓慢。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路径,将粗放、落后、低水平农业转变成集约、现代、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并以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为依托,着重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增强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集群式发展

一、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状况概述

沈阳经济区地处辽宁中部,以平原为主,有部分山区,全区土地总面积7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81%。其中农业用地占有24896万公顷,这占到了该省所有土地面积的5707%;农业耕地占用土地9053万公顷,农用土地占用率为3637%,辽宁省的土地后备资源与耕地面积在全省的占用率均大于12%,并且该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之多。沈阳经济区的地势十分平坦,水源丰沛,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沈阳经济区在林业方面的经营面积多达79万公顷,其中主要以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为主,分别占全部林业总量的543%、725%和8732%,防护林构成了沈阳经济区林业构成的大部分。

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农业名区,沈阳经济区成为当前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出口集散地,并且也出现了诸多知名龙头企业,更创建了数家当地农产品知名品牌,正是在诸多大型优秀重点企业的带动下,从而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带,如黑龙江垦区当前已有农产品龙头企业近80家,国家级5家,省级的近10家,并且在乳制品、肉类以及油脂等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最终形成了以完达山、北大荒以及九三油脂等知名企业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群。

二、沈阳经济区内部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

沈阳经济区域的农业产业集群在07年到09年间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主要因素就是当地的重点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对于农业产业的带动力度明显不足,从而不利于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由于区域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较低,不能够实现企业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无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于此,沈阳经济区应当重点培育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当地政府可以引导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或是资产重组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优势资源集中于龙头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辐射影响力,力争建立起基础雄厚、科技先进、资金充足、体系完备,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沈阳经济区内部集群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实际能力明显较弱,同农产品生产能力形成鲜明对比,如桓仁地区其农产品生产区位熵位居首位,然而其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区位熵却排到了第九位,正是区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于其整体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因此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为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才与技术两大要素,该要素在后面的产学研联盟中得以细致诠释。沈阳经济区域要想切实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化水平就应当做到坚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部门为引导,以农产品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等科研机构为主力,以中介机构为媒介的产、学、研联盟。

全文阅读

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问题探索

摘要:农业科技企业因为会受到自然资源、气候以及市场等多种因素之影响,具备了风险较大、经济效益不够稳定等特征。怎样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能力,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是值得加以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代表了我国先进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出发,持续健全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立足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制度完善与新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开源节流之目的,进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产量因素

产量是制约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价格固定的状况下,产量增加将直接造成农业科技企业收入的提高。不同的种植品种、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对于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之影响。我国国内所培育的农产品在国内农业科技企业种植时,产量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和国外同类企业的产量差距却相当大。这就证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管理技术亟待提升。国外农产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产量的突破,除自然条件的差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技术上差别,比如,不同环境下的因子量化控制、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均有差异。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培育水平已有了较大的进展。从投入产出比来考虑,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出投入往往比国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更高,也就是意味着在产出一样时,国外企业投入更高。这主要是可能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偏低、农业投入上远远国外等原因。尽管我国企业产出投入比较高,但是在一样单位面积上得到的纯收入却差距甚大。这是因为国外企业在农业科技上起步更早,各项技术更为完善。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价格固定的状况下,不同的种植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价格不变之前提是不现实的。依据供求关系理论,在需求固定时,增加企业的产品产量往往会造成价格的下降,然而在需求有所增加的状况下,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却不一定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为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应当以反季节优质蔬菜或者名优农业科技产品为主。同时,因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消费的档次正在从低档往中高档进行提升,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加。可见,产量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价格因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