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景观工程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精选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1篇

鲍家屯古水碾房修复项目,树立了在中国进行农业景观保护的卓越范例。参与保护项目的各个机构开展了富有创见的合作,注重基地的整体性。修复项目复原了水碾房为代表的有着600年历史的水利设施,通过水坝、水道、堤和水碾房全面恢复,恢复了农业生产的秩序。项目高度敏锐而周到地确保了复原它们的真实面貌,重现了历史光辉。通过对传统农业设施功能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和当地文化活动的结合,这一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保护在现代化发展压力下快速消失的亚洲文化景观的重要意义。

鲍屯乡村水利工程是在迥异于现代汉民族文化的屯堡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大部分设施保存完好,至今仍在运行。由于自清代以来鲍屯形成了与周围村寨封闭的社区形态,及宗族式的乡村自治管理方式,其状况甚少为外界所了解。自2005年以来,随着屯堡文化研究的兴起,鲍屯水利工程以其保存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水工建筑规划、建筑型式的独特性成为在用古代乡村水利工程的典范,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这一保护项目的实施,得益于近年来文化遗产影响力的逐渐扩展,涉“水”文化遗产开始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由于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这一完整乡村水利工程。2004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安排专项课题研究鲍屯古代水利工程,2008年这一项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支持,列入该计划的示范项目中。在多方合作下,这一保护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鲍屯古代乡村水利工程,经过400多年的演变,基本保留了传统水利的建筑型式、水资源分配和管理形态。在21世纪之初,这一基层水利工程面临全面改造的形势下,科研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挽救了这一古代水利工程。在2008年、2009年西南地区连续特大干旱发生期间,现代灌溉工程普遍失效情况下,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依然完好地发挥着它原有的工程效益。可见,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文化层面受益,它的效益更可以在农业环境、生态、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通过对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研究,以及保护项目的实施,我们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鲍屯古水利系统在今天看来仍然是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的基层水利工程。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它与很多传统水利工程一样濒临消失。回顾这一项目实施的过程,一些体会或认识,或许可以为今后涉“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1 认知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切入点

贵州安顺位于屯堡文化的核心区,鲍家屯水利工程是地域文化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屯堡文化是西南地区汉民族文化的亚文化族群。明洪武年间,为消灭盘踞西南地区的元朝梁王把匝瓦尔密割据政权,明朝30万大军两路进攻,史称“调北征南”。元朝残余势力消灭后,14万征南的军队官兵连带家属留在贵州,实行军屯,以稳固西南边疆。这些来自江南地区的留守大军便在贵阳至云南曲靖的交通要道上各屯堡定居下来,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在兴修水利的行动中,军人集体意识得以充分体现。在安顺屯堡人的聚居区,一般拥有较好的水利设施,他们的农业生产条件优于本土其他地区。

鲍屯乡村水利工程属大西桥镇鲍家屯,这一工程始建于14世纪末,即明洪武十五年至三十一年间(1382~1398年)。鲍屯乡村水利工程的始建、完善代表了屯堡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鲍屯水利工程的延续,反映了屯堡文化核心价值,即屯堡的宗族社会关系、传统乡村生活方式、公共事务管理制度。鲍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反映了古代屯堡人与自然和谐的用水理念和水资源价值观。

鲍屯水利工程延续,具有极高的社会学价值,它实证了中国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组织形式。当屯堡的军事性质消退之后,水利工程的管理成为最主要的公共事务。田野调查中,发现了鲍屯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的乡规民约、宗族家法。有些延续至今的习俗,反映出屯堡人自觉的集体意识。如水稻栽秧用水紧张之际,依据先远后近、先高田后低田的顺序放水;捕鱼时须全村统一组织,禁止私人行动,以确保堰坝不被人为破坏。由水事活动而衍生的文化现象构成鲍屯水利遗产的生动内涵。

在屯堡村寨的文化特质逐渐消退,传统水利工程逐渐消失的今天,鲍屯古代水利工程无疑显得格外珍贵。因此对它的保护,不只是工程的保护,更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保护。

2 全面、客观地揭示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价值,通过保护彰显其文化遗产,并赋予古代水利工程的生命力

鲍屯古代乡村水利工程是一个完整的工程体系。渠首建驿马坝从型江河分流出新河,形成老河和新河两个输水干渠、3个水仓、1个门口塘,再经过二级坝分水,将水量分配到下级渠道,实现了全村不同高程耕地的自流灌溉。另外,还充分利用河水落差和地形条件兴建多处水碾,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和粮食加工的便利,是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体系。

对鲍屯乡村水利系统工程科技价值的认知,需在宏观的视野下结合细微的技术分析进行,不能将之简单地视为单体工程设施的组合。鲍屯水利系统的工程布局、建筑型式都体现出屯堡人公平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及其与河流共处的自然观;坝型、建筑材料则显示出本土化的技术特点,以及本地人特有的建筑审美情趣。

(1)合理的规划设计,用最少的工程设施获得多方面效益

鲍屯乡村水利体系布置简单有效,用当地一句话来概括即“一道坝一沟水一坝田”。即以坝壅水,在河道上形成水仓;沿等高线开渠引水,一条渠道可以灌溉在同一等高线范围内的稻田。坝是节制水量的关键工程,因地制宜地布置成顺坝和横坝,再利用地形形成具有蓄水功能的水仓,低水位时壅水,达到一定高程后开始泄水。由坝上不同部位的龙口进行水量的再次分配,从而使得水稻栽插季节各用水户都可以同时获得灌溉用水,是春季灌溉用水高峰之际调节上下游用水的主要设施;坝底的龙口则有排沙的功能。整个工程体系简洁且功能完备,具有灌溉、生活供排水和水能利用等综合效益,且没有一处闸门,不须常规管理人员,以极低的运行和维护成本持续运用400年。鲍屯水利系统不仅具有工程效益,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营造了入水和谐的乡村环境。

(2)曲线型溢流堰坝顶形态,产生多方面的工程效益,表现出乡村水利工程特有的技术价值

鲍屯水利系统的坝有的长达上百米,短者亦至数十米,高1~3米。其中,驿马坝和回龙坝最为典型。它们以低坝和优美的曲线型坝轴线,延长了溢流堰过流长度,有效地减少了堰顶单宽流量,获得最大瞬间溢洪效益,同时降低了洪水

时的垮坝风险。鲍屯各堰均建在基岩上,这赋予坝体稳定的基础。堰体采用本地石灰岩加工成的条石干砌,坝体表面以黄泥混合石灰勾缝。这样的工程结构和材料使工程具有长效工程寿命,堰坝一定程度的透水,使河道或渠道维系常年过水流量。

(3)完善的渠道系统,使输水条件达最优,并极大地降低了工程维护成本

渠系规划是鲍屯水利系统的又一特点。新河和老河是干渠。新河是人工河,以输水为主,据安顺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院的测量,平均纵比降为1.8%。这一比降,能够使其获得最大供水范围。新河最后一次清淤距今已30年,虽淤积严重,但仍能工作。老河是天然河道,平均纵比降为3.2%,以行洪为主,兼有灌溉输水功能,较大的比降能够满足行洪的需要。老河河床是基岩,不存在淘刷问题,淤积主要发生在弯道和水仓回水段,河道基本冲淤平衡。鲍屯水利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是渠道和水仓的疏浚。据近30年的运行情况看,其工程设计非常科学,在正常维护条件下,疏浚工程量很少。

保护项目只对堰坝局部的修复和必要的疏浚,并重点修复了水碾房及其水轮装置。此外对水碾房、各堰坝、水道之间的田间步道和小桥进行了必要修复或改造。传统乡村水利工程大都延续运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仅未对周边的环境、生态产生恶劣影响,而且形成各有特色的水利生态景观。水利系统最大程度的照顾到了河流上下游,生产生活取水与生态需水的平衡,构建工程的土、木、石等传统材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人、工程与自然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对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的目的应是保护区域的自然环境,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

最近10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涉“水“文化遗产留存的现状不容乐观。据刚刚完成的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调查结果,古代乡村水利工程约有400处,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各省,在水文化遗产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他们大都已经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与区域历史文化融为有机的整体。古代水利工程由于特定的技术内涵,无论是水利界还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其价值认知或存在误区,或根本忽视其文化遗产的属性,在水利、城建等大规模的建设中简单、粗暴地毁坏。调查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水利工程速度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风霜雪雨的侵蚀。如京杭运河山东段和戴村坝,由于运河停运一百多年,很多设施被拆除,建筑材料也被挪作他用;甚至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不能幸免,陕西泾惠渠因工程扩建施工爆破,明代的引水口被岩石填埋。面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古代水利工程快速消失的局面,尽管来自学界和舆论的呼吁更加迫切,但实际效果仍然微弱。

在近年申遗和准备申遗的文化遗产中,属于水利类的文化遗产,包括了运河工程、梯田、灌溉工程等类型。此外技术类以外的文化遗产与“水”有关的遗产也很丰富,如福建土楼的乡村水利工程,西湖的白公堤、苏堤,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河湖、水闸,堤防等。通过申遗,水文化遗产为公众逐渐认识。水行政管理应将水文化遗产的管理纳入管理范畴,使之长久发挥工程效益,并通过永续利用,使文化价值永久保留。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小城镇建设;乡村景观;农田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 农村小城镇建设分析

1.1乡村景观建设

由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建设中应注重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以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小城镇发展中的农村氛围。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乡村景观建设,能够实现农村与城镇景观的有效承接,在小城镇建设中不脱离农村发展的根本,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质是指对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进一步美化。由于乡村景观本身具有环境优化的性质,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不仅实现了城镇环境的改善,也有效促进了城镇的环境发展。科学的景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地方的生态平衡,对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乡村景观建设,还能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通过建设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农民的乡村生活文化,在乡村文化巩固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有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1.2 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利工程具有共同属性,都是通过在水利建设中进行科学的工程设计,以科学的工程设计有效调节水系分布及水流流向,进而对农田水系进行调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为建立起科学的农田水利系统,应着重对农村的水利状况进行实况考察,依据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地理环境做出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水利设计主要由排水和灌溉两部分构成。水利工程中排水工程设计的实质是指对水系中水流进行有效疏导,通过水流疏导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转。农村小城镇的水利建设中,科学的排水设计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也能有效保障农民生活中日常用水的供给与废水的排除。灌溉系统则是着重指农田的水利灌溉,通过工程设计改善农村小城镇的水系状况,进而有效防止土地的盐碱化和干旱发生,在保证农田系统的稳定发展中促进农村小城镇的稳定建设。

二. 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融合方式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升,使得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农村小城镇建设方案的提出,不仅有效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为有效保障农村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在建设中通常将乡村景观与农村水利建设相融合,在保证农民正常农村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发展向城镇化建设靠拢。

2.1 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联系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的发展,因此,工程建设中着重强调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大范围的水利建设的开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如水土流失,乡村景观破坏等,乡村景观环境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工程的视觉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政府在开展水利建设的同时,开始着重关注乡村的景观建设,并通过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小城镇工程建设的开展。

2.2 工程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有效的防洪,也为农村居民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农村在小城镇化建设中,经济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环境也得到有效维护。工程景观的融合,顾名思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基础上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中,有效结合农村地形,并将乡村景观与堤坝建设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实现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工程景观融合。通过将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进行工程景观融合,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还能在工程建设基础上有效维持乡村景观对农民的视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应对农民的乡村景观开发加以引导。由于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强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因此,为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固,在农民中开展对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2.3 文化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工程的进一步美化,还能有效保障农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景观融合的含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过程中,注重工程与农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工程融合中创新设计思路,使得农村文化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农村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化景观融合中,更加偏重于乡村景观建设。为有效实现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融合,应注重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创新发展,在农田水利的创新发展中,有效结合农村建设中的美学设计,并以农村的文化背景为建设基础,开展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文化景观融合。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 总结语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来源,在现代化建设中与城市发展的差距逐渐变大,为解决城市化建设与农村发展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小城镇建设成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中,通过将农村生活与生产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实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过渡与连接。本文从农村小城镇的生活与生产角度出发,对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进行简要探讨,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

[1]王淑玲.农村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2010.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小城镇建设 乡村景观 农田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25-01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分析

1.乡村景观建设

由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建设中应注重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以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小城镇发展中的农村氛围。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乡村景观建设,能够实现农村与城镇景观的有效承接,在小城镇建设中不脱离农村发展的根本,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质是指对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进一步美化。由于乡村景观本身具有环境优化的性质,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不仅实现了城镇环境的改善,也有效促进了城镇的环境发展。科学的景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地方的生态平衡,对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乡村景观建设,还能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通过建设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农民的乡村生活文化,在乡村文化巩固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有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2.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利工程具有共同属性,都是通过在水利建设中进行科学的工程设计,以科学的工程设计有效调节水系分布及水流流向,进而对农田水系进行调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为建立起科学的农田水利系统,应着重对农村的水利状况进行实况考察,依据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地理环境做出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水利设计主要由排水和灌溉两部分构成。水利工程中排水工程设计的实质是指对水系中水流进行有效疏导,通过水流疏导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转。农村小城镇的水利建设中,科学的排水设计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也能有效保障农民生活中日常用水的供给与废水的排除。灌溉系统则是着重指农田的水利灌溉,通过工程设计改善农村小城镇的水系状况,进而有效防止土地的盐碱化和干旱发生,在保证农田系统的稳定发展中促进农村小城镇的稳定建设。

二、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融合方式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升,使得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农村小城镇建设方案的提出,不仅有效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为有效保障农村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在建设中通常将乡村景观与农村水利建设相融合,在保证农民正常农村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发展向城镇化建设靠拢。

1.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联系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的发展,因此,工程建设中着重强调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大范围的水利建设的开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如水土流失,乡村景观破坏等,乡村景观环境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工程的视觉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政府在开展水利建设的同时,开始着重关注乡村的景观建设,并通过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小城镇工程建设的开展。

2.工程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有效的防洪,也为农村居民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农村在小城镇化建设中,经济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环境也得到有效维护。工程景观的融合,顾名思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基础上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中,有效结合农村地形,并将乡村景观与堤坝建设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实现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工程景观融合。通过将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进行工程景观融合,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还能在工程建设基础上有效维持乡村景观对农民的视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应对农民的乡村景观开发加以引导。由于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强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因此,为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固,在农民中开展对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3.文化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工程的进一步美化,还能有效保障农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景观融合的含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过程中,注重工程与农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工程融合中创新设计思路,使得农村文化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农村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化景观融合中,更加偏重于乡村景观建设。为有效实现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融合,应注重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创新发展,在农田水利的创新发展中,有效结合农村建设中的美学设计,并以农村的文化背景为建设基础,开展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文化景观融合。

三、总结语

伴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开展中将乡村景观建设科学的融合进来,能够保证在农村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有效维护农村的风土文化,使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文建设共同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也为当下城市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淑玲.农村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2010.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

鉴于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类农产品营销也在持续增多,尤其是体验性农产品变得愈来愈多,采摘、垂钓以及制作特色手艺品等项目成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主导性产品。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通常都具备了非常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民俗会形成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所以旅游农产品具备了不一样的特点。和一般性的产品销售比较起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的购买与消费是一起实施的,所以旅游农产品销售变得愈来愈直接,从而降低了流通成本。有鉴于此,农民群众可以把自己土生土长的特色农产品面对面地直接销售给前来游玩的各界人士,而农民们利用自己家来开设农家乐则可以由农民为游客们提供各类餐饮以及住宿,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以及民俗文化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驻足,从而推动农产品销售。

一、利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开展农产品销售的必要性

一是能够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景观旅游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游客们的吃、住、购、行等均和农产品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所涵盖的层次也很多。各类农产品销售同时也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多的就业良机。比如,农民们可以扩大自身的种养殖规模,这就需要有更加多的乡村劳动力资源,而且还应当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带动下创建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公司,以求转移与吸纳更加多的劳动力。

二是能够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农业产业化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产业基础以及景观背景。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能够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改进当地乡村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产业集聚,提升特色乡村产业的边际效益,提升当地农业以及旅游业的效益。同时,还可进一步改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当地农村的各个产业的同步发展,提升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额度,扩张农产品销售的范围,以旅游业来促进农业产业的新发展。

三是能够帮助延长当地农业的产业链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了农业以及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即休闲农业之发展。为切实满足前来观光游客之需求,当地的乡村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均能实现新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其典型表现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过程中采摘农产品、垂钓等项目的溢价现象。同时,农产品如果能够实现就地销售与增值,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农产品中间销售层次偏多的问题,从而在无形当中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的主要策略

(一)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绿色销售策略

如今,乡村农产品绿色销售已发展为主流农产品销售方式之一。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农产品是否属于绿色农产品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很好地证明了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过程中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当好的市场销售前景。对初加工农产品来说,传统农家往往是有独立的院落的,其中专门建有菜园,所种蔬菜和水果均可使用自家饲养的动物粪便进行施肥,对于果蔬所采取的病虫防治也可以采取人工诱捕或者捉虫瓶等生态型办法,这样一来所生产的蔬菜水果往往更加新鲜和健康。农民们自家所养的猪、鸡等各类家禽,使用纯天然的野菜加以喂养,而鸡和鸭等还可放养于当地的山坡林地,这样一来所饲养出来的就是纯正的土鸡,能够很好地满足游客们的需求。部分既有果蔬种植而且还有动物养殖的农业园区,则能够实现果蔬种植和家畜养殖业进行妥善的结合,并且在园区中辟出专门区域来放养猪、鸡和鸭等,使用剩余水果蔬菜等加以喂养,而且还可利用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来建设沼气池,粪便在发酵之后就成为了肥料,能够有效避免化肥造成的现代化学污染,而引入生物防治病虫害法则可把水果蔬菜农残物降至最低值,从而实现绿色与无公害。不仅要控制养殖的成本,而且还应当确保农产品具备相应的品质。对深加工类农产品则应当在符合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之后为其实施绿色化包装。所谓包装绿色化,是指对包装材料实施绿色化处理,也就是要使用环保型材料,其后再制定出绿色亲民的价格。这一价格不但应当体现出绿色产品的成本,而且还应当考虑到购买者的接受程度。当然,还可使用绿色销售形式,例如绿色促销,也就是通过广告、公关以及市场销售人员向广大游客宣传乡村特色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

(二)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消费规范化策略

依据一项调查,我国游客对于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餐饮、卫生等满意度不高。笔者觉得,如果现在能够强化农村餐饮条件的改进,很好地提升农产品销售的成效,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让其愿意耗费更多的时间驻留,从而推动游客更多地购买农产品。比如,通过提升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餐饮烹饪水平,促进餐饮管理的规范化,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消费者的旅游体验。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的提供,是实现乡村旅游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只要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就一定能够推动农产品销售实现更好的发展。有鉴于此,应当更加深入地挖掘特色农产品,改进农产品旅游的环境,强化游客安保等工作,让游客们能安心旅游,延长各游客的出游时间,推动农产品的销售进程。要充分注重农产品包装,提供多种多样的包装,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定价策略

一是要实施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加工策略。农产品往往具备了鲜活、易于腐烂等特点,而在实施加工之后,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且还能延长储藏的时间,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更好地利用农产品资源以提升综合利用效率。农产品加工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提升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特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强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引进国际上大量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诸如,微波加工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以及冷冻干燥技术等,不但能够对水果、蔬菜以及肉类等农产品实施灭菌消杀处理,而且还能较好地保留农产品原有的营养成分以及新鲜度。二是要实施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定价策略。价格通常都是游客们购置农产品时十分关心的内容之一。依据一份问卷调查,有15%的游客能够接受的农产品价格位于50元以下,有39%的游客能够接受的农产品价格为50至100元间,能够接受价格为100元至200元以及200元以上价格的农产品的消费者分别为31% 与15%。所以,在对农产品定价时应当注重于考虑游客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愿意耗费比较高的价格来购置优质农产品。如今,我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价格还相当混乱,除本地工商管理、物价以及市场综合执法等部门应当切实提升监管工作力度之外,还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督体系,全面规范市场经营主体之销售行为,千方百计地扼制市场中的不合规经营问题。自然,农产品经营者也需要依据各个不同消费层次,实施农产品差异化定价方式,从而切实提升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额度。首先是要实施技术差别定价,也就是按照农产品所采用技术以及服务难易度加以定价。其次是实施团购优惠定价,也就是依据购置农产品的具体人数来确定价格,比如一旦超过多少人购买,即可享受8折或者9折优惠等。最后是要实施时间差别定价,也就是要依据淡旺季、工作日以及节假日时间之差异,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

(四)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体验销售策略

当前我们正处于体验经济时代,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游中的游客对于当地农产品之需求已不再局限在农产品数量以及质量上,而是升华至更加高档次的精神享受以及体验上。感官体验能够让广大消费者们得到味觉与视觉等感官层面的良好体验。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感官体验销售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要从选择优质农产品发展到对农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分级,从而让农产品能够在色、香和味等各个方面均能够让消费者们产生良好的体验。二是改进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品牌形象。农产品包装应当很好地展示出本产品所具有的功能、色彩以及美观度等,而合理的农产品包装设计不但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为消费者们留下十分直观的印象,而且还可为消费者们展示农产品所具有的特殊背景,比如,历史、人文背景以及习俗等,从而体现出农产品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让其有别于同一类型的农产品,这样一来就能够让消费者们得到完全不同的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当然,我们还可运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民俗文化传统或者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来加快农产品销售进程。比如,在各类水果成熟期可以为庆祝丰收而举行专门的节庆活动,在各地经常举办的樱桃节、苹果节、葡萄节、西瓜节等就是如此。运用系列化的宣传活动,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们前来亲自体验务农的乐趣,进而实现促进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之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具有非常好的乘数效应,综合性也比较强,所以特色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随着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不断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找到了一条新路。下一步,应当对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实施专门化研究,从而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为新的平台切实降低农产品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很好地调整乡村特色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林锐,周丽永.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营销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龙玉祥.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农村经济,2009(06)

[3]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4]都培田,李度.乡村民俗旅游的5E体验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1(08)

[5]朱桂霞.走进乡村寻梦田园――郑州休闲农业前景展望.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3(11)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5篇

以农业景观为主题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起来,然而由于底蕴不足,发展过快,相关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地都存在旅游感知因素即农业景观设计雷同、缺乏个性和地方特色等问题,让游客很难持续的感到新鲜。对于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来说,只有深入了解旅游者对农业景观的感知印象,方能真正设计出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农业景观,从而保持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的长盛不衰。

一、概念分析

(一)生态休闲农业

生态休闲农业率先在西方各国发展起来,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舒缓都市的生活压力,人们纷纷跑到乡村感受恬静的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是由农业(agricul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

(二)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严格来说具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景观就是农田景观。广义的农业景观是指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廊道和基质等景观要素构成的,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融合,拥有自身的特征。本文选择广义的农业景观为研究对象。

二、实证分析

为了解生态休闲农业的游客感知因素,从而实现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更能符合旅游者青睐,本文选择了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杭州休闲农业旅游景区为实证研究目标,通过走访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村、富阳黄公望村、千岛湖南赋乡等三个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地,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游客问卷调查是针对前来旅游的游客进行随机抽样选取样本。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出现废卷、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2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67%。通过汇总,取得大量实证数据,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一)游客感知因素的确定

1、文献检索

本文通过在知网上对所有期刊(包括硕博论文)以 “农业景观”为主题进行第一次检索,以关键词 “旅游”进行第二次检索。对所得的关于的150余篇文献中农业景观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参照黄颖华对1997年到2005年间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目的地感知中“旅游者重视的目的地属性”状况进行的分析。得出既能够让游客感到愉悦同时游客也认为较为重要的指标因素有:村民态度、农村生活方式、农事劳动场景、田园景观、山水景观、植被景观、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农业特色资源、清新空气、宽广的休闲空间、村落布局环境、动植物景观、民居建筑、匾额祠堂、节庆活动、农家饮食、情感交流、科技农业景观、方言习俗、手工艺品等。

2、专家论证

本文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借鉴上述文献检索得出的农业景观要素,从浙江省周边的乡村农业旅游地研究入手,对各个农业景观的指标作了全面的分析和综合,简化相互关系,对于内容有所重复的指标,进行合并;对于部分指标根据农业旅游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拆分:对于对旅游者活动影响不重要的指标删除。最终确定农业景观游客感知度测量的初始指标因子共计14项,再根据所选农业景观指标因子的特点,从农业旅游角度出发,将14项因子分成农业自然景观和农业文化景观两大类:

(1)农业自然景观:田园景观、山水景观、生物景观、景观组合状况、具有特色的农业资源、自然清新的空气、农产品

(2)农业人文景观:传统民风民俗、农用建筑、工具、农事活动、工艺纪念品、乡村节庆/庙会、村落建筑、土特产、农家饮食。

(二)生态休闲农业游客感知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1、生态休闲农业游客实际感知因素的差异分析

从汇总数据可以看到:在实际感知过程中,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的游客也具有差异性。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游客在景观整体组合情况、农业建筑、农用工具、民风民俗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性。可以发现,男性游客偏向于文化内涵的深刻,而女性游客更为追求农业景观的观赏性;从年龄方面来看,总体来说,老年游客由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对于农村的一些人文建筑、工艺品等感知程度不太高、而青年游客对于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农业景观要求较高,因而在实际游玩过程中对于诸如民风民俗、庙会/节庆等景观感知度不太高,普遍希望能够提供参与性、体验性更好的项目;学历方面,大专以上尤其是研究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感知状况比高中以下的低学历游客要好的多,而在农业人文景观方面则情况大致相反;职业方面,学生的感知度往往高于其他职业者,这与学生的经历有关,大多数学生尚处于求知阶段,实践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农村的景观有一种新奇感。

2、休闲农业旅游各要素游客预期重要性描述性分析

本部分是对西湖区龙坞茶村、富阳黄公望村、千岛湖南赋乡三个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各要素的游客预期重要程度进行平均数、标准差的统计分析,并把游客对各要素的重要性平均数结果进行排序分析(表1)。从分析结果来看,除了对农用建筑、农业用具的重要性评价低于3之外,其余的13个要素都大于3,说明总体来看所列出的14个指标是游客较为重视和敏感的因素。

3、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游客感知因素研究的启示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6篇

1都市农业景观的概念 1.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并且被全世界广泛的接受。起初一些西方学者将之限定在城市之中,称为UrbanAgriculture。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农业的空间范围大为扩展,泛指整个城区城郊范围内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的农业形态,是工农、城乡融合过程中得农业形态。 1.2都市农业景观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城市化的过快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市区用地和人口规模快速增加,随之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城市建设不断侵占周边农田、绿地、森林,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等。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更高质量的环境、景观、生活品质。农业联系着人与自然,是二者的桥梁与纽带。城市化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农业的生态功能。人与自然有着本能的亲缘关系。远离自然的城市人群需要保留一片农田和绿地。人们不仅需要农业提供食物,而且需要农业在城市生态、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都市农业景观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都市农业景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景观形态,不仅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也是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更可以起到延续地方文脉,保持物种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作用。都市农业景观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其主要侧重点在于设计以农业为主题,充分考虑与农业相关的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它是对农业景观元素的高度抽象化提炼,也是对地区性农业文化的保护,是对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延续,是城市中的景观亮点。农业主题性公园的审美特点主要是将农业元素装点为景观小品,实质上它已经脱离了农业最初的生产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对于当地农业的理解,是一种对农业景观抽象化的认识,是自然美、社会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融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是土人景观,在其设计的多个景观项目中实现了农业景观的展现。 2都市农业景观的意义 21世纪大城市发展都存在一个必然趋势就是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建构人文环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都市农业景观既可以为市民提供洁净优美的休闲、游览场所,也提高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的意境和质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其周边农村在布局、功能、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使了都市农业景观主体功能的深化及多功能、多方面的拓展。都市农业景观的主要功能不再是产出性的经济功能,而是它的生态环境功能。都市农业景观保护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调节城市小气候,美化环境。都市农业景观的第二大功能是社会生活功能。随着都市农业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农业景观的生活功能在都市现代农业中越来越重要。都市农业的景观结构调整可以为市民提供自然的休闲区,为城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可参与的农业旅游活动及洁净优美游览场所。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可以满足城市居民观光、采摘、休闲等深层次的农业体验,享受新鲜空气、洁净的水质和田园风光的需要。此外,都市农业景观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不同层次的食品需求和生产原料。然而,城市农业景观的意义并不仅存在于它的物质功能方面,还存于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中。都市农业景观的重要目的就是让人们在景观中体验、交流,在精神层次上理解生命和自然的内在本质。 3以日本为例,国外都市农业景观发展与国内现状 3.1日本发展的特点 相对于欧美国家,日本农业景观发展相对较晚,仅有3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显著。随着日本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景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日本旅游政策的数次修订中,曾明文规定在农村(山村、渔村)地区,为提高居民收入,也大力提倡休憩娱乐活动用地的整治,这一政策成为日本农业景观发展的基础动力所在。①政府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很大程度上引导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从而促进了农业景观的快速发展。②强调自然景与人工景的和谐发展,把景观建设融入到对当地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中去,保护当地资源、环境长远的持续发展。 3.2国内现状 建设水平低,缺乏精品工程。多数观光农业景观项目都是乡村集体或农民个体出资建设,因而普遍存在建设资金不足、设计不合理、建设水平比较低、旅游环境较差,加上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导致重游率低,观光旅游项目生命力不强,给其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且绝大部分地区没有把都市农业景观纳入体系规划设计,生态性不强。 3我国发展都市农业景观的途径 (1)建设以农田为主的公园,以供休闲、观光及科普教育等用现代都市工业化过度发展,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农业景观恰好可以满足人们舒缓压力、增长见识、亲近自然的需求。同时也为大环境点缀绿色、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如福建龙岩云顶观光茶园是一处集农业观光、生态环保的休闲度假村,地处优越的北回线线中国梅花山的南麓,海拔高度在800~1815m,北面是闽西最高峰黄连盂雄峰。主园区坐北朝南,极集灵气。园区离319国道8km,一进园区简朴的大门,扑鼻醒神的茶香,绿意葱葱的竹林、树林,鸟语声、蝉声,随着微风吹来含有甜味的富氧空气,使你疲劳烦恼一扫而空,让游人陶醉在怡人的风景之中。#p#分页标题#e# (2)在已划入都市绿地中的局部地块中加入能适应当地生长的农作物、瓜果、蔬菜等,与社区管理相结合,既丰富了社区景观,也让在都市生活远离乡村的人们重见田园风光。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普通的稻田景观融入到校园景观中,让平凡变的不平凡,很好诠释了其独特的景观效果,让人与自然、与大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沿交通干线、河流两侧建设林地与农田交替式的绿色走廊,这个走廊连通其他成片的耕地和绿地,形成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通道。同时,用基本农田代替款林带,能够将交通线两侧的田园风光、村落与城镇景观展现出来,使城乡交错区域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农田生态系统作嵌块体填充,既有效地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同时可以发掘和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改善居民点周围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的田园景观。 (4)都市农业景观纳入城市规划中,有体系、有科学依据的发展、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其良好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在城市规划中寻求一种城市与乡村稳定持久的结合,保护周边农田林地和乡土自然景观,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防护体系,使城市与乡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7篇

1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国营农场因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均具有较大的规模,同时与周边乡村有较远的距离,其视觉效果较为宽广,其作物种植种类不杂乱,且较为有序,以广阔的种植区为资源开发建设,容易形成较为壮观的视觉效果[1]。例如,湛江农垦局在徐闻县的东部乡镇,种植着约2万hm2的菠萝,形成了壮观的“菠萝地海”,并且随着季节的不同,其景致也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在菠萝成熟的季节,人在空间中不仅能得到视觉享受,同时也能闻到菠萝的香味在农场里感觉全部身心都至身体大自然中,因此可以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适合营造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的和谐之风。

2乡村风貌易于修整

国营农场的建筑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区[2]。与其他农村建筑现状相比,农场建筑相对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其道路系统较为完善,建筑样式将为整齐。在生活区,各家各户空间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是以一个整体存在,各户之间前后距离不会太远,以此便于保留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空间。虽然在建设初期有过规划,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垃圾处理不够科学,部分功能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是乡村区域景观与形象的标志,以富裕、文明和现代乡村风貌塑造为依托的新形象。因此,农场建筑风貌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功能设施的完善和建筑安全系统的升级,使其既能具有农场特色,又能满足现代农场职工的生活需求[3]。

3国营农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优势

现代化高科技农业是新世纪替代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在农村个体的农业种植过程中,高科技术使用还是有限,而在国营农场中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资本农业、无害化农业、无土栽培农业和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等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具有科普示范功能和新的视觉体验效果[4]。例如,滴灌系统的设置,在工作状态下能够产生一处处水幕效果,丰富视觉效果;在农产品加工区能够观赏其加工过程,并且在造景过程中能够参与其中,实行人景互动,让城乡居民学习和了解现代农业。在新世纪乡村旅游大发展过程中,在新农村建设社会大背景下,探讨国营农场景观环境空间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研究针对性。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景观资源开发时间短,发展较快,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探讨和学习,对于国营农场景观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更应多做田野调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寻找适合其建设发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光宇.浅谈黑龙江省垦区农场公园景观设计——以黑龙江省857农场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12:72-73.

[2]郭焕成,吕明伟,任国.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4-103.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8.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8篇

(一)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原先相对比较破败的生活环境,有效的改变先前简陋破败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导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迅速发展,同时也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中城乡差距日益增大是这些矛盾更加严峻,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帮扶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利用新农村景观建设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多元化产业,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三)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综合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善,在后续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人民群众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的来说,截至目前为止,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城市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尽可能的填补这一差异,就需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农村人民群众的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景观需求可以满足后续的需要,充分的激发人民群众自我建设家园的热情,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建效果。

(四)有助于保留中华文化脉络。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新农村的景观建设事业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景观建设中各项工作促使其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提升其美学意识,改变其腐旧落后的居住理念。景观建设的工作过程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景观建设的后期维护和完善对农村区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观念的改善。

二、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的若干问题探索

(一)严格遵守相应的景观规划原则秩序。(1)在改革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的过程中,要从政府职能部门做起,放弃对于景观规划建设的全盘管理。而是在充分的考虑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环境,规范景观规划建设行为,保证景观规划建设具有足够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景观规划建设的不平衡问题,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的合理优化,重视景观规划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并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多元化景观规划建设体系;(2)为了保证景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充分的重视到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投入更多的资源,促进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切实满足景观规划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完善景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提升景观规划建设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开办多种多样的景观规划建设制度,满足景观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机制和分工体系。(1)要对我国农村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进行合理的构建分工,保证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的来说,要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发现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存在的问题,找寻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保证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机构作用的发挥;(2)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一套完善的景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保证这一套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机制对于景观规划建设机构的经济灵活性的促进,还要不断的优化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流程,适当的给基层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权限,保证农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3)要不断优化创新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体制。具体的来说,在我国景观规划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服务水平是重中之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就需要不断地促进景观规划建设服务体系创新,保证景观规划建设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景观规划建设服务质量,促进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型;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06

Research on Ecological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Park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WEN Wen, LI Yao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try to put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closely together i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ystem engineering, improve overall efficiency of our countr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park.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d how to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into the sightseeing agricultural park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Key words: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ecology;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农业功能的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一种了解农业知识、熟识农耕情趣的生态体验。

生态型观光农业建立在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不仅具有生态、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经济功能,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观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将系统工程方法与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相结合,更加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健康、环保、可持续的发展。

1 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农田景观、生态资源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观光农业诞生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率先将路边的城堡或农场装修改造为饭店,用以留宿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后来又相继出现法国的“工人菜园”、美国的观光休闲农场、荷兰的花卉旅游、日本的务农旅游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都为本国的旅游业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我国宝岛台湾将观光农业发扬光大,视其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至90年代已经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型阶段,他们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农业政策和完善规划布局等方式来促进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将单一的观光果园拓展到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场、教育农园等多种形态。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主流的观光农业园不仅范围愈加广泛、规模愈加成熟、类型愈加丰富,并且也逐步获取生态效益。但是大部分的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施和生态技术还没有得到切实应用。

2 依托系统工程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作为一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在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系统工程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园区总体生态协调的需求,把系统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完善的策略和统筹兼顾的方法等联系起来,将观光农业园区看作一个整体,对其构成要素、组织结构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最优化设施、最优效益目标。其特点主要有六点。第一,实践性。系统工程方法使规划设施更具有实践性,能保证农民利益和园区利益的最大化。第二,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是一种新型产业,它以农田景观为基础结合景区规划与游客体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第三,整体性。农业系统是一个大整体,其中观光农业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要用全面的眼光规划园区。第四,关联性。一个系统或个体内部的各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第五,有序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有一定的秩序性,园内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游客体验和农民劳作在不同季节不同物种上都各有区分。第六,最优性。系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后实现最优化,从多种规划设计方法中选优利用。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的研究,能使本研究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成果,也能使观光农业园区在最大程度上综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终形成提高农业产量、提升游客体验、经济效益多样化的新型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3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原则

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以动态规划和系统规划为基础,结合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生产特色与结构,并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农业生产和地域资源3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使其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艺术性与观赏娱乐性,而且能促使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以获得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环境。因此,必须以系统性的思维对待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营造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园景观。

3.1 生态位原则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园区中的生态位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如何选择配置植物群落及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是观光农业园规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原则。在有限的土地上,恰当地选择适应农业生产、兼顾观赏种植的植物群落,以及观赏采摘富有四季变化的植物,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园区空间资源,形成具有园林美的中国式古典结构。在不大兴土木、不破坏既有的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上才能保证园区农业景观的自然美、意境美、丰收美、体验美,使游客在享受观光活动时,地处于一片和谐的、绿色的农耕环境中,从而达到缓解都市生活压力、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美的体验感受。

3.2 可持续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设计旨在保护、开发、利用园内资源,是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健康发展重要的保障之一,是对观光农业园区的各系统的具体规划,是实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可持续性原则从生产、生态、娱乐、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调整观光农业园区长久设施规划。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园区的选址,当地的土壤性质、气候气温、水文与人文环境等条件都是选址的决定因素,例如会出现土地贫瘠则不适宜耕种;土壤盐碱性则要选择耐盐碱的农作物种植;水源缺失无法种植农作物;山体坡高陡峭修路成本过高;日照时间长不适宜人类居住活动;当地留守儿童、老人居多,缺乏劳动力;人文风俗排斥新鲜人等多种情况。

3.3 地域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是观光农业园发展依托之所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国内愈是优秀的园区其地域资源特色愈是明显,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此,打造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可以考虑从园区的选址、园区所处的民风民俗及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等方面为园区营造鲜明的个性创造品牌文化,达到各个园区互不相同的效果,这样丰富了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形式,加速农业转变实现效益互补。设施规划可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风俗、居民习俗,开展富有特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活动或少数民族展示交流活动,也可根据四季的变换或农作物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开展不同的采摘观光主题活动,使游客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参观感受和体验收获。

3.4 以人为本原则

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设施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参观者到园区放松心情、休闲游玩、体验农事、采摘收获、饱览农田景观的需求;满足经营者的日常生产活动、农业收益和游览收益的前提下,合理统筹两者关系,恰当地安排经营者的日常生产和游览者的观光体验,实现两者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共赢。此外,我国大陆普遍的经营者为农民,他们熟悉劳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的园区管理技能与游客服务意识,因此笔者建议,新型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应积极地转变提升配备管理者、服务人员或指导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从尚不完善的农家乐质变为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4 生态型观光园区的设施规划

完善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了解该地农业系统的特色和民俗,再考虑不同类型游客的观光需求,为他们提供易观、易动、易感受的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农业观光园区。本研究从造景设施、观光体验设施、服务设施3方面入手,分析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

4.1 造景设施规划

自然景观规划包括观赏植物景观、景观小品、水体景观等方面,经过规划增强农业设施的观赏艺术性,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产的基础上打造园区的视觉美,使游客仿佛身处中国古典园林之中。(1)农作物景观规划:在生态位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农作物景观设计尽量减少人工造景设施,设计者可以通过在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的基础上稍加美化,尽量选择可以在远处整体性观赏具有统一的视觉效果近距离接触也不会有危害性和农民受益稳定的作物,达到收获乐、采摘乐、观赏乐的综合效果;(2)观赏景观规划:在选择观赏景观物种时,须根据植物物质属性和季相变化达到的观赏效果进行具有空间开合变化的种植形式,可采用观赏作物与农作物相结合的规划布局形式,比如用大面积的农作物达到“面”的形式,将特色观赏物种点缀在园区形成特色观赏“点”变幻无穷,再在沿路设置可随手采摘可近距离接触的物种,不仅使游客与自然更亲近,也起到了生态型的“线”形道路引导作用,增强了植物景观种类的丰富和观赏的层次效果;(3)景观小品规划:参照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小品设计方法,将景观小品与游客的观赏活动相联系,起到为园区增加细节美,也为游客路线引导和休憩的作用。如设置水车、花廊(架)栈、观赏亭、汀步、观景窗等,丰富园区的景观层次和空间的引导及功能划分;(4)水体景观规划:首先,观察园区是否有自然的水系,如果临近灌溉水源或有湖塘就可在兼顾生产功能的同时种植水生作物达到观赏功能和生产功能,或亦可开设一些与水体有关的活动项目,如垂钓、踩水、捕鱼等项目丰富园区活动形式。

4.2 观光体验设施规划

观光体验设施的主要内容:一是游客体验农事生产活动,二是对公众进行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体验设施的所在是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游客活动的重点区域,属于动态区,也是园区中游客、景区、景观节点最集中的区域。农业体验规划以传统农业设施为载体,通过让游客亲历农业劳作感受体验收获成就感。农业文明的技能魅力为主的活动,园区可设置如蔬果采摘类、动物养殖类、儿童娱乐类等活动。体验设施设计方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为老人、儿童及残疾人提供观光便利,通过将儿童活动区特殊化,如地面铺装为柔软的沙地、草地并且远离湖塘和刺激性植物;对于老年人及部分残疾人,多设置休息或静态观赏区域,降低地面坡度和台阶高度。农业科普教育设施是向公众开展科技引导、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的区域,目的是体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的功能,满足游客的科普需求和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本区域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业博物馆和农业科技实验室的多方面设计,它的建筑设计主要运用自然生态化的设计手法,要展现大自然的朴素之美,展示形式主要以特色农用具实物陈列、新型农作物科研成果展示、动植物标识展示、二维码电子虚拟导游介绍和民俗节庆活动表演等为主。

4.3 服务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与观光旅行相应而生,大到综合服务区小至园内卫生间、垃圾桶、引导牌等设施设计,它们通常设置在园区出入口附近,而小型服务设施可设置在园区内游客经过的地点,满足他们观光时的需要。生态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大型综合服务区要体现以农为本的文化原则,考虑到为游客提供极具农家特色的餐饮住宿和购物等旅游服务,园区内的卫生间、垃圾桶、饮水器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也要与生态自然法则相协调,它们以分散式的形式进行设施布局,园内引导牌的要选择醒目易识别、易耐用和环保的材质。值得注意的是,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的设计,它的规模应与游客流量、可接待能力相匹配。

5 结 论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是一种科学性、景观美学性、娱乐性的综合规划, 是符合游客观光需求的规划,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型观光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利用系统工程研究方法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为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观光农业园的综合效益探索一条具有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兼备生产和观赏功能的生态型农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40-42.

[2]吴忆明,吕明伟.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高源,李斌欣.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2):2-12.

[4]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农业景观工程范文第10篇

(一)农业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的不同农业景观中虽然包含了许多自然因素,但是农业景观与纯粹的自然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自然和农业景观作为环境而言,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但自然的对象拥有的是自然的过程,瀑布的倾泻而下,云彩在天空自由地飘浮,动植物的自生自灭,这些都没有经过人类的规划或者制作。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而农业景观本质上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控制,虽然四时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但这种景象要依据人的目的才能得以说明,而不完全是自然过程。其次,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我们所需要具备的主要是科学的知识,了解自然的形成和演变的原因会有助于把握其特征,能够更好地对自然进行欣赏。而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不仅需要科学的知识,还需要对人有深刻的了解,因为农业景观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农业景观体现了人类的要求、情感,是人的价值观在环境上的投射,充满了人赋予环境的意义。这样,农业景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充分了解当地人的文化更容易加深理解其景观的含义。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从事环境美学研究的爱米莉•布雷迪认为,对环境的欣赏还应该包含当地的知识,包括一种环境日常的本地的知识。Saito也强调民间知识,认为民间知识对于理解景观中的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背景。第三,自然环境并非人类进行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环境,人们并不直接生活在其中,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和游览价值大于其生产和生活的价值。而农业景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它是田园,也是家园,人们欣赏农业景观,某种程度上也是欣赏人的一种古老的生存方式。

我们对于农业景观的欣赏,需要从家的角度进行理解。农业景观传达出丰富的生活信息和生活意义。我们在分析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时,指出这种价值和其他各种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分割开来。第四,对于自然来说,不需要通过人的意图来对其加以考察,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与我们的意图无关,我们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时候,可以就自然本身的美来欣赏自然景观,获得审美愉悦。但农业景观不是这样,农业景观的面貌必须依据人才能够得到说明,人类的要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因而对农业景观的解释可以用人的意图和目的来进行解释。通过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尽管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存在着重大的区别。理解这种区别,我们会更好地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虽然艺术和自然的审美范例对农业景观的欣赏都有影响,但我们应从农业景观本身出发,设定合适的标准,依其所属的范畴进行欣赏。

(二)农业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与城市的不同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它们都是一种功能性的景观,都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一种家园感,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的美都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美,都兼有自然和文化两种因素。但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因为各种因素在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景观特色。首先,从自然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景观和农业景观的基础层面是自然,都是在自然的层面上产生出来的,两者都是人造的环境。但农业景观是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农作物和牲畜的景观。如驯化家牛、改良水稻。可以说,农业环境是满足人们功能性需要的自然环境,其中保持了很多自然的东西。农业环境模仿自然,仿制自然,在农业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农民在劳作中直接和大自然对话,用他的农具、或者手和脚。城市是人工构筑而成的,人工环境在城市景观中占据支配地位,自然在城市景观中成为点缀。

密集的建筑物是城市景观最突出的特征,城市环境是对自然环境的完全改造,而不是对自然的模仿。城市中的工业生产把自然物变为原料,进行加工,重新制造,把自然排挤出去。所以,我们在农业景观中能欣赏到更多的自然性。其次,从建筑上来分析,中国农村风光的美与具有中国传统的农舍有联系。一般来说,农舍的建设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建设,与环境和谐一致。农舍没有城市建筑的高大和整齐,也没有城市建筑的拥挤。但它错落有致,朴素大方,亲和自然,富于地方色彩,因而独具魅力。第三,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虽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景观,但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家庭味。农村邻里之间关系亲密,人际关系和谐。农村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劳动单位的,生活单位与劳动单位合一,家庭的温馨感自然就更强,天伦之乐也许在农家体现得比城市更为突出。最后,虽然城市和农村都是一种功能性的环境,但乡村的功能较为单纯,土地的生产功能是主要功能。而城市综合了多种功能,甚至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城市突出了政治功能,如首都;有的城市突出了商业功能,还有的城市突出了交通枢纽的功能。

由于城乡需要满足的功能不同,我们对于一座好的城市的要求是给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城市生活节奏较快,较为喧嚣,而乡村生活悠闲、较为宁静。我们常常依据是否很好地实现了其所肩负的功能对城市进行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当代人对乡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下促成的。城市环境中所涌现出来的问题,使城市面临着尖锐的批评。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然和健康。人们发现,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水果,绿色的植物,纯净的水和清洁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政治和社会拘束中摆脱出来的自由,乡村中所拥有的这一切,对城里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当前,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有可能丧失自身的特点,变得与城市景观雷同。我们主张城市景观和农业景观保持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使两种景观模式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

二、审美主体的不同

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不能脱离审美的主体。我们不仅要问,农业景观的审美主体是谁,或者说谁在欣赏农业景观,人们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是否有所不同?人们通常认为,农民是实用主义者,要么对自然界感到恐惧,要么努力在土地上劳作以谋生。农民对农业景观的美是视而不见的。就我所碰到的情况来看,有三种典型的说法,有的学者说,农民所关心的只有一个字:钱。还有学者说,你研究的农业美学缺乏审美的主体,最好能证明审美能够带来经济的利益。第三种说法认为,这个问题太超前。如某乡镇的书记说,农村的老人问题已经超前,更不用说审美。还不如深入研究农村的治安问题,治安问题更加迫切。我认为,农民也是农业景观的欣赏者,但与脱离农业生产的人群对于农业景观的欣赏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审美的主体,在本文中大致划分为两类,分别称之为内在者和外在者。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两者与景观的关系不同。内在者多是农村本地人,是这片土地的生活者和创造者,他们与这片土地有较为复杂的联系,具有更多的熟悉性。而外在者不是这样,他们多是非本地人,包括旅游者、规划师等。内在者和外在者都能够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但他们感受到的农业景观的美却有所差别。

(一)空间性和时间性之分

外在者多从空间性入手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把景观当作呈现在面前的空间,而较少感受到农业景观的时间维度。所以,外在者在面对农业景观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农业景观的色彩美、形式美和生态的美,如绿色的田野,金黄的麦浪,整齐的田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对土地的保护,村舍飘出的袅袅炊烟。这种如画的景象常常可以在画家的笔下看到。但是这种对农业景观的审美欣赏往往脱离了景观的历史和意义。而内在者不同,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如画性”的景致对于他们来说司空见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见证了景观的变迁,对景观历史的深入了解赋予了景观更多的意义在其中。这样的景观是充满故事和记忆的,这样的景观成为意义的载体,这种对于景观的记忆,有些是群体共同的记忆,有些则是非常个人性的。如村庄或者田野中的某棵树,那是他父亲的父亲就在此游玩过的,饮水的水井,也是祖辈开挖的,或者村中的池塘,他小的时候在此饮过牛,再或者河畔树林里,他和恋人曾互诉相思之情。他对景观的感知离不开过去所有的岁月和所经历的事情,他的所有喜怒哀乐都发生在其中的某个场所。不仅过去的时间融入当下的感知和体验,未来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长势良好的麦苗,预示着会有好的收成;冬天的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春天土地会获得良好的墒情。所以内在者在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之中,不仅有时间的过去维度,还有时间的未来维度,农业景观蕴含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对于丰收的期盼。外在者较容易感受到农业景观的空间性,而时间性在内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二)视觉观赏与身体劳作之分

内在者和外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涉及的感官不同,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也不同。外在者通常只是在农业环境中作短暂的停留,对农业景观的体验只是通过眼睛,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伴随农业景观欣赏的是他们旺盛的购买力。外在者把农业环境当作视觉上把握的风景进行欣赏,并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而是与农业劳作保持一定的距离。贾斯丁•温克勒(JustinWinkler)认为,这种美学是视觉的和距离的美学,他致力于建构一种工作的美学、过程的美学和亲近的美学,探索这种美学如何发挥作用。这种新的美学不同于以往那种风景般的景观美学,而是一种工作的美学和农业劳作的美学。它涉及到的不只是视觉,不只是学术研究,它包含了人全部身心的投入。

它是身体性的,是农夫常年在土地上的实践和活动。我们强调要重视感知在审美体验中的中心位置,可是感知是否只是限于视觉的感知呢?在对环境的感知之中,视觉的感知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非视觉途径的感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当我们谈论的是农业环境的时候,它包括了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的全部身心的感知。这一点极其重要。在对农业环境的关注中,手的意义通常被忽略和不被接受。如果说受过教育的人士通过写作和绘画,通过眼睛和距离可以传达和表现自身的世界,那么,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农民如何表达自身的世界?他们的劳作能否也体现着这些无声的乡下人的美学?身体尤其是手是农民感知世界的一种真实的工具,手与视觉是相对的,视觉需要的是距离,而手不可避免地指向耕作的土地,必然与土地建立亲近的关系。所以内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是一种结合式(engagement)的欣赏。

温克勒认为,农民的审美欣赏是体验、分辨和实践的表达方式。如农民对场所的感知建立在长期劳作基础上,农民对于气象有自己丰富的经验,通过声音、颜色辨别天气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收割计划,以及农民长期劳作形成的特殊的分辨能力,这些都是一些地方性的知识,都包含进了他们对场所的感知。这种劳作者身体感知的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既是感知的又是技术的。投入全部身心对农业景观的感知是一种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农业景观不仅是内在者的欣赏对象,也是他们的工作台。在农业景观的欣赏中,我们不仅仅要突出农业景观视觉的美,还要突出在土地上身体劳作形成的对农业景观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感知的领域与行动、实践活动是紧密结合的,而现代化的农业则使这两者分离。

(三)对于意义的不同解释

桑塔亚那(Santayana)在他的《美感》(1961)一书中探讨了审美经验的三种层次,分别标识为感觉的、形式的和象征的,桑塔亚那用“表现”这个词来指代这三种层次中的第三个——象征层次。这三种层次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集中关注对象的外观或对象向感性呈现他们自身的方式。在审美经验的这三种层次中,只有第三种即象征层次超出了对象自身而涉及到对象的意义。桑塔亚那提出象征美事实上指的是意义如何显现,而不是意义本身。杜威也提倡对意义和表现(meaningandexpression)进行分析。农业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它是充满含义的。对农业景观的审美体验包括了对农业景观意义的解释。与艺术相比,艺术品的意义可以由创造者即艺术家进行解释。与自然相比,自然没有创造者,自然的意义我们可以赋予。但是农业景观不是如此,它没有单一的创造者,也不是没有创造者。

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欣赏农业景观时,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符号体系,所以他们从农业景观中所获得的意义是不同的。其中,特别是本地人与非本地人之间对于农业景观的意义更是有较大差异。当地人会依据景观对日常生活的实际意义而看待它;而非本地人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关注或尚未意识到景观的这种实际意义。这就造成了农业景观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内在者所拥有的地方性知识和对景观的熟悉性,使他们从自身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景观的意义。他在这里劳作,他在这里生活,他对土地充满了希冀,他对丰收充满了喜悦。他们对景观是怀有功利目的的,农业景观的功利和审美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任何自然现象,他们所感受到的喜悦中蕴含了功利的目的,如果有利于庄稼的生长,会获得好的收成,就是令人高兴的,也许他们更欣赏“好雨知时节”,而不是欣赏春雨的诗情画意。而在外在者看来,外在者对农业景观意义的理解较少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较少涉及农业景观的功利色彩,是脱离开景观的历史的。所以,纵然后现代主义主张意义解释的多元性,但是,本人认为,内在者的解释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优先性。

即使同为景观的内在者,景观的意义对于他们也不尽相同。这里又分为几种情况。如按照性别,男人和女人在对环境的感知有差别。某些场所对于女性特别重要,如乡村中以水井为中心形成的公共空间,妇女们在此洗衣,挑水,交流情谊,这些场所的意义对她们而言就更为重要;按照经济能力,有些人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有的人经济上较为窘迫,他们会对景观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在对农业景观进行解释的时候,还有个人和群体之分,即有时大家的解释较为一致,已经成为地方性知识,而有时对于农业景观的解释存在个体的差异。所以,景观不只是客观的存在,它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和评判在其中,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

(四)静观的方式与积极介入的方式

静观的方式是传统美学倡导的欣赏方式,康德是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在美学史上,康德主张审美和实践的分离,他认为,与涉及欲望的道德感不同的是,审美能力与实践活动无关,审美活动是不涉及利害的。康德之后有不少哲学家遵循康德的分析模式,主张审美是无功利的、无利害的,不涉及对象的实际功用,并能普遍产生美感的,赞同审美欣赏的模式是一种无利害性的同情式的关注和凝视。自康德以后,静观和无利害成为审美的两个重要原则,宣称审美经验是一种脱离实践活动并且无涉实际利害关系的特殊的审美经验。

与此不同的主张以杜威为代表。在杜威看来,这种思考脱离了日常经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审美经验又应该把这种实践意义考虑进来。杜威认为,审美具有实践上的意义,审美经验是日常经验的一种介入或提升的特殊浓缩形式,而且是从生物体与他的环境相互影响的最基本模式中生发出来的。杜威主张审美与日常经验结合起来,恢复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与康德宣称审美经验是一种脱离实践活动并且无涉实际利害关系的特殊的审美经验相反,实践性的关注必定要影响到审美价值,这种困境清楚地表明了审美经验的疏离性模式是不充分的。汲取了杜威的思想,许多环境美学的研究者都主张人与自然的结合、审美与实践的结合,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最有影响的是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先生,在他的多本专著中详细阐发一种“结合的(engagement)”的模式,“介入”、“参与”成为环境美学研究者谈及环境欣赏时常常用到的词汇,主张欣赏者应当全部身心都投入景观之中,向对象敞开自身,面对对象的性质,发展感知的和情感的能力。

农业景观脱离不开功能和实用,所以用静观和无利害的方式不能涵盖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但也不是说,只有结合的欣赏方式才是对农业景观最适合的一种方式。因为,农业景观本身具备了多种可能性,它本身含有大量的自然性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幅风景画那样来进行静观的欣赏。当作风景的景观审美源于18世纪,也就是“如画性”,对这种如画性景观进行描绘的绘画在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如画性的景观需要具备两个因素,首先欣赏对象具有自然形式美的要素,其次这种景观人类能够控制。如画性的景观是景观向我们呈现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与艺术那样的“画框”的欣赏角度和模式相关联,在我们的审美心理中占有一定地位,不能完全摆脱其影响。

同时,农业景观又是一种真实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所以,介入的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用内在者和外在者进行划分,而不用本地人和非本地人进行划分,这是因为通过一定的途径,外在者也可以成为内在者。我们说,外在者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的时候,常常采用静观的欣赏方式,脱离了景观的历史底蕴,脱离了景观的功利性的一面,与景观保持一定的距离,把农业景观当作一幅画来进行欣赏,如对象模式或者风景模式。当然,在此逗留得越久,对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了解得越丰富,与当地人的交往越多,就会对景观了解得越深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内在者的视角。而内在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够和切近的生活拉开距离,而去欣赏景观的形式美。所以这里的关系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四种。一种外在者采用了静观的方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那样欣赏农业景观;一种是外在者采用了介入的方式,沉浸于农业景观之中,有了对景观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一种是内在者采用了介入的方式,和自身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欣赏;最后一种是内在者采用了静观的方式,脱离开当下的生活,去欣赏景观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形式方面的审美特征。上述四种模式可以交叉,可以变换,给人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新型农业景观的审美欣赏

当代,中国多种景观类型并存。一方面,传统的农业景观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都积极探索各种建设新农村的具体途径,并涌现出不少样板工程。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资源的日益珍贵、土地流转的日益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承包到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分配模式正在经历新的改革。土地适度集中是新农业景观的重要特征。我认为,中国建设的新型农业景观与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型农业景观是不同的。西方工业化的农业景观通过技术化的手段,土地规模宏大整一,而且由于农业人口数量少,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在进行土地利用再规划的时候,侧重经济方面的考虑,不需对农村社区的营建考虑太多。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了土地流转、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工程。

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但我们从已有的这两种主要模式中,可以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作出自己的选择。土地集中无疑有利于发挥土地的生产功能,可以大面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把农业的生产功能发挥到极至,农作物的生产、收获、加工、销售完全机械化和工业化。运用现代科技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管理,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降至最低。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只是土地集中利用这一个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有许多人生活在农村。我们要考虑失去土地农民今后的就业和致富问题,要考虑新社区的生活环境建设。

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要防止盲目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要尽可能做到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要使其依然能使人产生家园感。传统的农业景观是人们劳作和生活的场所,它在肩负生产功能之外,还肩负了重要的生活功能。农民生活在他们劳作的土地上,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农业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记忆,我们在欣赏农业景观时一定程度上把它作为家园来欣赏,家园感对我们产生最大程度的吸引力。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迁户并村形成居民区,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居住形式、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的一种挑战。但是,如果新社区的规划不当,农民不喜欢新的生活环境,不仅使农民的幸福感降低,而且会造成民怨民怒,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其次,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感知丰富性。传统的农业景观让人产生丰富的审美感知。牛儿在草地上安详地吃草,空气中混和着干草和粪肥的味道,一道道树篱和蜿蜒的沟渠,门前屋后种植的果树和散养的小鸡、小鸭,村妇们在河边洗衣,儿童在尽情地打闹。新型农业景观中,土地虽然集中利用,但并不意味着单一种植,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而言,要避免农业景观显得巨大而单调。

第三,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农业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不仅人类居住于此,同时也是众多动植物生存和栖息的场所。如在农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类型的昆虫,它们影响了许多生态过程并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西方现代工业型农业的发展曾经大量毁灭了动植物的栖息地,我们发展新型农业景观要避免重蹈西方的覆辙。在农业环境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农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这些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活态形式存在。新型农业景观的特征虽然改变了,但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把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一同抹煞。在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中,要尽可能创造出利于民间文化生长的土壤,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农民聪明才智的环境。

第四,承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新型农村社区要尽可能利用一切科技成果,如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统一建设沼气池供居民做饭,替代燃气、煤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中水灌溉绿化系统,力争打造节能环保的新型社区。农业生产单纯依靠化肥和农药不仅破坏生态,也与可持续发展相悖。可以利用沼气池的沼气为温室大棚供暖,可以利用社区生活垃圾生产有机肥料,生产高产量、无公害的水果和蔬菜。要变废为宝,发展循环农业。

第五,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活力。要避免仅仅建设了一个漂亮的社区外壳,而缺乏内在发展创新的动力。在土地集中利用的同时,应同时积极推进农民的就业和致富,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系统,培养农民成为各种技术能手。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一方面使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能够拥有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使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要对老弱病残人员进行不同形式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