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基础学

农业基础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学报与农业基础科学在我国发展

上海务农会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97年5月)创刊的《农学报》,是我国最早的农业专业科技期刊。它大规模地翻译西方以及日本的农学著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传人西方农学知识,几乎涵盖了现代农学学科中的所有门类。同时,国人在农学方面也有了自己的创造,对农学有了独特的认识,现代农学体系已初见端倪。以自然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西方现代农学,与中国传统农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用科学改造农业,在农业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是科学与农业生产力的一次完美结合。《农学报》的诞生对之后系列综合性农业期刊以及次生农业学科专业期刊的出现具有开拓性意义。有关《农学报》编辑出版或与中国近代史关系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本文拟运用科技传播史研究方法,揭示其在传播西方现代农业基础科学体系方面的贡献和创造。

1农业经济学

在农业经济学中,见载有:光绪二十四年五月(1898年7月)第36册藤田丰八译的《农工银行法》,后在第37册续完;光绪二十四年九月(1898年10月)第47册陈寿彭译的《农利丛谈》,后在第48册、第49册连载;光绪二十七年三月(1901年5月)第140册今关常次郎著,吉田森太郎译的《农业经济篇》,后在第141册、第142册、第143册连载。《农利丛谈》一文中指出,农业获利颇丰,鼓励人们从事种植业,并用实际调查数据来证实棉田之利,认为:“今试以二千万亩之棉子,计其每年所得之息,约可二千五百元。若他国棉田七千五百万亩,则每年裒积其出产利益,可得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万元矣。

此中之益,所差净利,约至十万万元。惟是种植者,聚积如此之多,约估每年所运三百万吨之棉子,以出洋。其国应得厚利,亦将近于十万万元,岂不佳乎?此吾人所以少闻其农功失利者”。据此,农田之利已不言而喻,“农功失利者”更是闻所未闻。光绪二十四年九月(1898年1O月)第47册《农业保险论》一文论述了保险事业的由起,天灾人祸不可避免,而保险业意在拯救人于殃祸之中,已成立的有“帝国生命保险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明治火灾保险公司”、“职工保险公司”、“帝国海上保险公司”等。各种保险公司蔚然而起,看似保险之事业已完备,但作者认为,“余特以保险事业之最切急者,未起为憾焉。最切急者为何?农业保险是也”_6]。并且,对农业保险事业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作了阐述:“世之立说以农为重者,谓本邦以农立国。鉴于国家所由创建,与应朝理财之法,日不可不以农业建国本,余非偏重农业,而轻视他业者。然深知农业不可废弛,又国民之业农者居大半,故欲扶掖振作之,以裨国家,为之讲便宜保安之法,殆当今最急之务也。屋宇府库贾物,得托保险,而农人独无所托产业,以保安全。是余所以主张农业保险事业,而不已也”6。

文中所涉“农业保险”一词,中文前所未有,实为一次全新的突破,把金融领域的一种安全措施运用于农业之中,从而注入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拓新的理念。《农业经济篇》一文对农业经济学作了概述:“农学为应用诸种学科于农业之一种科学,世所已知,然则农业经济学,亦为应用于农业之一种理财学而已。农业经济之农业与理财学交涉,与农艺化学之农业与化学交涉,形同而旨异。农业经济学之发达,尚不如农艺化学,范围经界,分别术严。农业经济之本体,可分为二部:一属社会,主研究小作料地租等社会通行之原则;一属各人,主探求农场设备管理等各人营业之知识。

农业经济学有此二部,始得完全之组成”。由此可知,农业经济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是农业与经济学交叉所形成的。这是之前综合性期刊所未曾涉及的。因此,“修农业经济学,必须有理财学之观念,以之审属社会之部”,而不只是“叙述属各人者为主”。除此,还对消费、价值、价格、劳力、资本、资产、生产要素等经济学概念作了详细的解释,并从生产、贸易、消费等经济学角度对农产品流通作了具体分析。这对转变传统农业形态,从自足性生产转向商品性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无裨益。

2农业物理学与农业化学

在农业物理学方面,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1901年1月)第128册有藤田丰八译的《电气助长》;光绪二十八年四月(1902年5月)第178册有沈译的《光线与植物之关系》;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1月)第3l5册有《渔业上电话机之应用》等。《电气助长》一文提及:“通电气于植物种子,则大助其生长云。今据俄国电气工艺会所实验,通电气之种子,比普通种子有二倍至六倍之收获,且通电气于地中之根,则胡萝卜马铃薯亦比通常者,可大数倍云”l_8。实验证明,电磁波有助于植物生长,能够增加产量。将电学原理运用于农业,是为一次全新的尝试。《光线与植物之关系》一文论述了日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植物必得日光乃能长养,此在稍窥植物学、气象学之门径者,无不知之原。夫光线之作用能在植物体中造生物质叶绿,因之而有分炭教养之机能。光线大宗固仰给于日,然月光虽微,亦为日光之助。若电光,则利大害亦大。惟日光中之中位波长者,即黄赤色为最宜于植物之生育也”9,指出光线的作用在于能在植物体中形成叶绿素,使之发生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在保持大气中氧气含量和碳循环的稳定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并将日光与月光、电光相比较得知,惟日光最宜于植物生长。而且,法国巴黎对光线作用的实验成绩也表明,“凡植物受日光多者,收获亦多”。从中可知,日光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与此同时,植物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有益于人类。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最为普遍、规模最大的反应过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农业化学方面,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1月)第241册有《论农艺化学之进步》;光绪三十年四月(1904年5月)第254册有泽村真的《农艺化学实验法》等。《农艺化学实验法》一文介绍了各种成分的实验法,谈到植物灰分实验时指出:“农用植物之灰,通常成自硅酸、磷酸、硫酸、铁、石灰、苦土加里曹达盐素,含满俺者甚稀,欲验植物之无机分,即检以上之成分,先烧其植物为灰,灰之含量由植物而大异。故所同量之灰之植物量,由种类而不同。

全文阅读

农业院校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地学基础是农业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基于农业院校的性质及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优化地学基础课程教学。通过教学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地学基础;课程改革;农业院校

地学基础是农业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地貌学基本原理及两者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由地质地貌因素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范围较广,且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地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1 地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地学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必备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如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土壤、土地利用规划学、城乡规划、水土保持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地学基础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末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要向地球作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就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人类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与地球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牢固掌握地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建立正确的时间、空间观念。为理解土壤性状与环境的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并顺利开展土壤、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一步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2 地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学习过程中不易掌握。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了解课程的特点,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全文阅读

农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刍议

摘要:中职农学专业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有些内容确实很难理解,以致学生不愿意深钻,不仅影响学生的成绩,同时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那么,如何讲好农学专业理论课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学习兴趣 重要性 专业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动力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绍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农学专业的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了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农业技术有奔头,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本地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感。其次,课上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理论专业课,如果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人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支到我传到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衣服来尽情的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全文阅读

VLEs数字农业技术基础教学分析

21世纪农业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农业作为国民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将随同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一起,朝着信息化方向蓬勃发展。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村经济建设人才的摇篮,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开展《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根据农业院校的特点和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形势所趋。

基于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数字农业技术基础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题组架构计算机网络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型学习环境,形成基于VLEs的《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有效发展认知能力提出了新的探索。

1数字农业技术简介

1.1数字农业技术概念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1]。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领域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索,进步和成果十分显著,数字农业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武器。

1.2具有数字农业技术基础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农业高等院校中培养具有数字农业技术基础的人才,应该在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数字农业的原理、组成和方法,建立关于数字农业系统框架,了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掌握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这对推进数字农业进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农业数字技术课程涵盖农业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庞大繁杂,同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和难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课程的复杂性使它更需要一条有效的途径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加强教学效果。身处互联网时代,它完全可以创造跨越时空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支持情境,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具有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优势,课堂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

1.3建构主义

全文阅读

农业院校数控基础实验教学的研究

摘 要: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数控基础实验是学生的必修实验课程,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农业院校中的数控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设备投入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使数控基础实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一些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农业院校;数控;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61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进行控制的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1]。合格的数控类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机械综合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2]。对于高校中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数控基础实验是一个夯实数控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农业院校中机械专业属于非重点学科,数控基础实验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设备投入少等问题,如何使教学效果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调动学生学习数控及机械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3],是目前农业院校从事数控基础实验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数控基础实验教学的特点

“实践出真知”。作为工科课程,只有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数控基础实验作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这门理论课的辅助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实验环节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即以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以实验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书的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验证和实际操作为过程。

相比于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计划中给实验教学所安排的课时是比较有限的。数控基础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应用性[4],既要完成对重点理论编程知识的操作验证,又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机械类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数控基础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运用实验。数控系统都有一套编程的指令和方法,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固定而且相对抽象,单纯依靠课堂上书本的讲授,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常用的手工编程方法和指令,最后将知识的学习停留在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上,验证性实验可通过操作机床对一些编程指令进行实际验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一门学科融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需要通过数控基础实验将相关自动编程软件综合运用,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二维设计使用的AutoCAD软件、三维实体设计的Solidworks、Pro-E软件等;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数控车床应用较多的Mastercam软件、数控加工中心应用较多的UG软件等。同时在编程与操作过程中还会运用到其他机械类专业知识,例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通过对各门课程的综合性运用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文阅读

谈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

摘要介绍了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各方法的成功案例以及计算机课程自身的特点,分析其具体运用方法,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农村职业中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它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为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但在农村,计算机的使用相对落后很多。而农村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附近的农村中学,他们在小学或中学只接受了点滴计算机知识,缺乏常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计算机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广大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问题[2]。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利用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学习环境,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进行教学实践,对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1.1设疑激趣

精心构思,设置悬念,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关课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与探索。比如,在讲解word 2003的页面格式时,先设计好一份文档,加上页眉、页脚,选择一种漂亮的页面边框,把不同的段落设置成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再加上不同的底纹效果,把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全都用上,尽量做得漂亮些,然后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自然会接受这一部分内容,并且会主动地去学习,还能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文档效果。

1.2以物激趣

全文阅读

探求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介绍了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各方法的成功案例以及计算机课程自身的特点,分析其具体运用方法,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农村职业中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它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为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但在农村,计算机的使用相对落后很多。而农村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附近的农村中学,他们在小学或中学只接受了点滴计算机知识,缺乏常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计算机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广大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问题[2]。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利用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学习环境,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进行教学实践,对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1.1设疑激趣

精心构思,设置悬念,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关课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与探索。比如,在讲解WORD2003的页面格式时,先设计好一份文档,加上页眉、页脚,选择一种漂亮的页面边框,把不同的段落设置成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再加上不同的底纹效果,把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全都用上,尽量做得漂亮些,然后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自然会接受这一部分内容,并且会主动地去学习,还能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文档效果。

1.2以物激趣

全文阅读

提高农学专业《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从《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着手,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倡导自主式学习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农学专业认知实践质量,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农学专业农学实践基础教学质量《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是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认知实践的重要一环,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认知实践实现,其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左右着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因此,加强《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锻炼和提高创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改革,可有效地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推进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认知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石河子大学《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借助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事操作课程的学习,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大学前身)农学专业将其必备的教学环节――专业劳动,改名为《农学实践基础》,学时数50学时,主要给各班配置1亩地,种植新疆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油料作物、小麦、玉米等,学生负责从种到收的全部农事操作环节,最后的产品也归自己。另外,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了20年。2009年,农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了达到“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目的,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农学实践基础》课程增加到64学时,依据作物四大部门九大类别分类标准种植不同类型作物,观察和了解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情况,由浅到深逐步加深理解,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起初这一设想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随着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的持续稳步提高,棉产业逐渐成为新疆种植业的主产业,目前为该课程分配的实验田只种植棉花这一种作物,64学时的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纯粹成了学生挣班费的场所,达不到“认知实践”的目的。

《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虽然被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列为必修课程,但学生学习《农学实践基础》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提高《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全文阅读

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目前,各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大都由“大学计算机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类课程(软,硬件基础)”,以及“信息处理与应用基础”等若干课程组成。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提高实用操作技能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些课程在指导思想、内容安排上已日益暴露出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课程本身未能全面反映“计算思维”等新的教学思想及理念、缺乏对基于计算技术,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论述,特别是缺乏农业领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等实际内容;其二是大部分课程缺少引导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典型素材,对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等突出热点问题描述不足,课程内容基本上仍是有关领域的浓缩版;其三是目前所设置的课程缺乏有效的针对性,与各专业的实际需求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群所具有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在现有课程中体现不足。因此,在贯彻教育部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意见精神的同时,应结合农业院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对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加以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地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而对课程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作为尝试和探索,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应是:大力加强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技术,计算机求解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遵循“先分析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能力要求,然后研究作为支撑的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实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所提出的“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目标。

一、强化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普及农业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提高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针对性越来越强的趋势,现有课程在设置上已日显不足。从目前课程设置安排来看,各校基本是以通识课的形式分阶段安排“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其中,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既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关键阶段,为此该课程应达到以下目标:即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理解计算在问题处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将现有以概念、结论为主向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带动知识的学习、提升能力方向转变。

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时基本上仍以单纯讲解概念、简单原理和结论为主,其结果是学生对系统只是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和认识,无法真正认识计算科学,计算技术在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通过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思路尝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在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并引导学生自觉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二,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将对知识的抽象解释转化为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具体实例的说明上,以这种可实现思维带动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什么是计算思维,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陈述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通过启发式推理法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案。以下以二进制教学为例说明计算思维思想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认识二进制理论及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目前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基本上是以概念和结论为主,结果是学生对其只是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和认识,认知程度仍停留在对0和1认识的水准上,对二进制理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基本逻辑电路的组成与二进制理论间的关系仍认识不全。为尽快提高认识,笔者认为可从系统和应用两个角度解释讲解:从系统角度而言,由于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和处理的数据只有“0”和“1”,而大量要处理的数据是以各种形式存在,因此要对它们进行处理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的识别,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客观事物(实体)由其性质决定了它们都是以两种形态存在,既以字符、文字或数字(0和1)。因此在处理时只要将其由字符或文字形式转换为“0”和“1”或“0”和“1”的组合形式就能实现;同样,对于图像、音频的处理也可完全运用这一思维思想,通过对其进行采样、量化、编码等操作实现问题的处理;而从应用角度来看,主要应解释将各类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的具体实现过程。如实现由字符向数字的转换可借助ASCII编码实现。其具体过程为:数据输入编码(ASCII)处理存取显示结果。同样,对于其他类型数据(图像、视频、音频)等的处理都也可采用这种方式。此外,从目前设计技术来看,大多数计算机的基本器件仍是由采用集成技术的半导体材料构成,而其固有的PN结特性恰好也只有两种形式“0”和“1”,这正好符合二进制理论,这样就可利用二进制运算理论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种逻辑电路以满足计算需求。即用二极管、三极管等实现基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芯片(复杂组合逻辑电路)。

二、以人为本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搭建有效的自主学习平台

全文阅读

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我国农业院校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伴随着多年的实践发展和累计的教学经验,不管是在教学理论、实践操作以及教材内容上都有丰富的发展历史。然而伴随现代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虽然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是最后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不是很理想。本文将主要对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1 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教学的对象也一般都是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时展的需要,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力普及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精神,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是还有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的学生,收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大学之前都还没有接触到有关计算机的任何知识,导致他们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比较薄弱。农业院校的生源来自山区的学生的数量较多,所以学生具有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目前很多的农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是采取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重复的内容,对于学习没有积极性,而另一部分由于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对于一些知识无法理解,削减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最终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1.2 教材内容组织不当

各个农业院校一般都是使用的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教材在本身的编写上都是有一定的顺序性的,但是老师在教学时候都是按照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一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最开始就讲解进制的转换是不太适宜的,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接触二进制与进制的转换,会难以接受,很难去完全理解,一开始就会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但是将子网掩码和IP地址和该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话,学生反而会对进制转换这部分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