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教育课程

农业教育课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教育课程设置思考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既不能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又不能套用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对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劳动者的专业需求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社会的近期的、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市场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门类,建立适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要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获得对未来职业世界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的认证结合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规范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保证从业人员质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项重要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这是职业定向性的重要标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定向性是高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行业所制定的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就是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课程的设置要针对学生未来的某一职业岗位来选择特定化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性很强的教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优化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农业高职课程按常规可以分为专业课程和普通课程,这两类课程的优化、相互协调和互补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专业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某些部分,如掌握主体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与某一职业岗位相应的操作技能,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保证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岗位提供充足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互补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互补上。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理性思维能力;而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普通课程则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发展的共同性和一般潜能。现代社会包括许多方面: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伦理的和科学的等。学生要在现代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有赖于普通课程为其提供文化素养的形成。

普通课程涵盖了文化基础课、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等课程门类。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学历发展与职业发展做双重准备;人文课程能丰富个体精神,使学生能理解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获取人生智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课程能培植学生的科学理性,使其能在一般的原理上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社会运用与价值因素。普通课程类型和内容之间整合的功能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是构建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所以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课程的门类和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整体的优化、整合与拓展,以形成适合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以农药、肥料、种子的经营为主,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就要打破常规,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植物种子的生产与经营、植物生产技术等课程作为专业的主要课程,这样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岗位相符和,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普通课程的设置,除了与专业课程关系密切的文化课程外,人文课程、科学课程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另外,还要设置一定量的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职业倾向自主选择相关课程,甚至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以适应就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程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全文阅读

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困境与出路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困境主要成因是模式定位不清。本文阐述了农业职业教育课程“生存模式”,以信用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生存模式”的构建路径,包括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三类课程体系及相应的课程模块内容,强调了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建设现代农业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 职业教育 课程 模式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与健全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于培养现代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建设现代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1 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业类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其问题形成原因各异。笔者认为除了社会对农业职业教育观念上轻视(低于普通教育)、层次上限制(作为普通教育后备)、制度上歧视(仅限于专科)等诸多问题之外,课程模式定位不清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课堂模式面临的根本问题,形成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误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笔者以为,由于农业职业教育投入比较效益低下、社会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农业职业教育机构萎缩等原因,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定位为“生存模式”。

1.1 农业职业教育投入比较效益低下问题 比较效益低下是“三农”问题中一个持续存在的特征,农业职业教育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同样的劳动付出,城市比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更高的比较效益。换句话,农业、农村、农民的人力资本边际报酬相对较低。结果,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以“脱农”为目标,学成之后多不愿返乡工作,多以到城市工作为首选。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流向“北上广”、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寻找工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因忧于“为他人做嫁衣”,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而缺乏对当地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财政投入的积极性。农业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问题。

1.2 社会制度改革滞后问题 户籍制度的存在阻滞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变迁节奏,农民的孩子仍是农民,社会阶层固化成为现实社会中农民心中的“梦魇”。由于农村职业教育不能改变户籍制度身份,招生生源深受影响。虽然各地户籍身份制度有松动迹象,中小城市户籍制度逐步放开,但并不能扭转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在“农转非”户籍身份制度改变上的劣势地位,相对而言,非农职业教育有更大竞争优势。户籍制度只是城乡二元隔离制度之一,与此相关的城乡待遇等系列社会制度或多或少都存在滞后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影响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

1.3 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形成负面影响问题 自1978年以来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中青幼年比例开始降低。职业学校学生生源锐减直接影响到农业职业院校生存问题。以最近五年数据为例,2007年至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招生数分别为651.4754万人、650.2739万人、711.7770万人、711.3957万人、649.9626万人,自2009年开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开始逐年减少①。在社会上对职业技能人数需求不断上涨的形势下,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人口结构变化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在此大形势下,农业职业院校招生数同样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直接影响到农业职业教育存续。

全文阅读

浅谈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摘 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快,终身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等等,对职业教育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农业;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3-01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快,终身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等等,对职业教育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属性的转变,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

一、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近几年国家一再加大对农业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对农民的直补。但是,从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投资权重看,农业投资还没有占到应有的比重,而直接用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更少,大大制约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设备的不足或落后,对于教育和课程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不足

全文阅读

高校农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建立适应面向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亟待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实际出发立足于面向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模块构建三个方面,研究该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方法,旨在探索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校 农村 创业 课程

科学的农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在高校培养农村创业人才目标实现的关键。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对探索出科学合理的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现实意义。

1 建立科学农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

面向农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应用是培养农村创业人才的基础,符合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是国家和地区战略的需要。

1.1 面向农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向导

面向农村的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农村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热衷于农村建设和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农村创业,是该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和评价的前提,是农村创业课内容、方法依据和归宿。农村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校学生农村创业核心竞争力,对激发农村创业意识和精神至关重要。

1.2 科学构建农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全文阅读

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摘要:国力的强大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质量靠教师。在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的专门机构,其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保障中职教师质量的关键。调查发现,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总体比例严重失衡,课程内部结构极其不合理,很难满足中职学校对农科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农科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

作者简介:高忠明(1965-),男,陕西延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肖莹(1986-),女,山东滨州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郭晓琴(1969-),女,陕西延川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JA104011)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高忠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高忠明。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33-03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由传统农业走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这就需要一批能在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操作与管理,并能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善于开辟农业新领域、研发农业新产品与勇于闯荡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创业型人才。显然,这些人才的培养与中职农科相关专业教育密不可分,而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正是中职学校培养此类人才的关键。

我国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农科院校、农科职业学院(一般由农校升格)和职技师范学院。农科院校向来以学术性为擅长,其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教师的专业技能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达到农科类专业课教育教学要求;农科职业学院以技术性见长,其培养的毕业生虽然具有比较娴熟的农科专业技能,但学术性和师范性不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那么,以专门培养中职专业课教师为己任的职技师范学院能否满足中职学校农科类专业课教育教学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其课程设置情况如何呢?本文就专门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取样

全文阅读

论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内涵及其建设理路

摘 要 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是以“云”技术为基础、符合农民学习需求的课程形态。在乡村区域范围内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具有教育信息化政策、基础设施基本具备且受众广泛等支撑条件。就未来发展而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发展要立足乡村实际,建设虚拟的课程环境与符合农民学习特点与需求的课程“云”,形成“云”学习观,构建在线评价与反馈机制。

关键词 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内涵;建设理路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9-0046-05

农民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政策的落实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通过对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1],同时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然而,由于农民居住分散、需求多样以及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等原因,针对农民开展普及性的职业教育成本高、难度较大,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云”技术的发展给农民职业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可能,依托农村网络及其终端设备开发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有助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普及与效率的提升。

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农民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教育实施的成效。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云”技术得以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云”技术以其便捷、高效与大容量等特征为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生发土壤,因此,开发与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对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农民是一种身份界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内涵基于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指以农业种植为主要工作的人群,如《管子》中“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即为此意。建国后,国家对农民身份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农林牧渔等基础性行业的人员。此时期农民身份既是一种户籍认证,也是对农民居住地域的界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人口的流动,传统基于行业、地域与户籍的农民身份与实然意义上的农民身份渐趋模糊,从而出现了三种与农民身份相关的群体。一是已迁入城市,不再以农业生产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群体。二是继续长居乡村,且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群体。三是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农民工群体。由于第一种与第三种群体在工作性质上都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农业生产,其居住地具有相对便利的教育资源,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类型,即居于乡村且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群体。

第二,“云”计算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所诞生的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技术或模式,其可通过网络让需求者在自身的终端设备上获取需要的任何资源。“云”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正逐步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历届联邦政府都把“云”计算技术的创新与使用作为推动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手段,并于2011年出台了《联邦云计算战略》,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启动了释放欧洲云计算潜力的战略计划,韩国政府2011年颁布《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我国也于2012年首个部级云计算专项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云”课程正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全球化的背景而提出的,其指“建立在云技术(云计算)、智能移动等新技术基础上的新课程形态”[2]。由“端、管、云、台”四要素构成,“端”指手机、电脑、MID等移动接入终端设备,“管”指网络(宽带),“云”指课程资源库,‘台’指专门开发的课程运行平台。“云”课程的核心在于“云”技术强大的处理能力,“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用户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存储能力不够,也不需要关心存储发生在哪朵‘云’上。”[3]端、管、台只是“云”课程运行的辅助措施。

全文阅读

成人教育农艺类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摘要:成人教育在我国的教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艺类专业应用化学课程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农艺类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及原则进行了阐述,对体系改革的思路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化学综合实验系统的思路。

关键词:成人教育;农艺类专业;化学课程体系

成人教育的质量对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贯彻“巩固、深化、完善,发展”的方针,加快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注重员工的知识更新,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因此,必须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问题上进行研究,探索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孙庄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农艺类专业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接受该专业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先进农艺设施农艺技术,懂产品经营、推销,能带动县域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农村一线“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技术骨干。

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成人教育课程是以普通教育的知识理论体系为主线进行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也与普通教育内容基本一致。本校农艺类专业全部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理论模块、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学生毕业实行学分制。

目前本校化学基础课程授课主要是局限在土壤肥料学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土壤学通论、土壤水分和空气、土壤的基本性质、化肥农药的分类及使用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陈旧,而且内容涉及面相对较窄,课程的设置忽视成人教育的产业、社会和经济功能,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实际,从而难以正确处理课程设计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成人社会生活和个人需要、成人学习的心理特征和法律制度、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这三个要素的关系;也不能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从而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成人教育课程应进行改革。成人学习的社会意义清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成人学习理解能力强而机械记忆较弱,成人的学习常常受到工作、家庭、社会活动的干扰,学习时间相对不固定,不易集中精力学习,但是成人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毅力。但同时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虽说大部分是初中毕业,但其化学知识水平很差。其中不少学生不知道空气和水分属哪类物质,不会写出五种以上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符号,更多的学生不了解常见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基本性质,不能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因此,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教育课程的改革应以构建符合成人教育特征和要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符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且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的方向。

一、农艺类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全文阅读

农业气象学在高职农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农业气象学作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学科,一直在传统的农业中专和本科中的农业类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但随着农业高职院校的兴起,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专业需求确定农业气象学的取舍、内容及开设形式。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 高职农业教育 课程设置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与农业生产密切的气象条件,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气象科学,它是气象学、农学、农业生物学和农业生态学的边缘学科。是种植业、园林业、畜牧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农业中专及本科院校中的农学类专业中一直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但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职教育的兴起,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强调以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适用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的专门人才。为此,各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农业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何改革,本文就《农业气象学》这一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农业气象学在农学教学中的地位

农业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及其在这些气象条件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农业生产的质与量的好坏离不开农业气象条件,通过对农业气象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气象科学技术为农业服务,使农业生产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减少和避免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从而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开设它除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熟练的农业气象技术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掌握揭示农业生产与农业气象条件相互关系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为农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2.《农业气象学》在高职农业教育教学中的开设现状

农业气象学一直在传统的农业中专和本科中的农业类专业中作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设。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使高职课程建设受着本本科课程和中职课程的双重影响。虽然教材方面已有了专门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但高职教育探索的时间不长,对如何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满足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的教材还在逐步完善中。在这种形势下。各院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进行了各种尝试与探索。

2.1 作为传统的独立学科继续开设。

全文阅读

海南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

摘 要: 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探索农村发展新途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海南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从当前海南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密切联系建设国际旅游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本文从农村职业教育内部课程体系的建立这一角度谈海南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 海南农村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的主题,对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尤显重要。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是中国农村彻底摆脱贫困,转变生产模式,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前提。在海南省保持生态特色,改变农村发展进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农村职业教育要切合当前海南发展特色,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但目前海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还很不好,一些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已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是教育发展之根本,因此,本文从农村职业教育内部课程体系的建立这一角度来探索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

一、新形势下海南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多年来,海南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海南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设国际旅游岛远景规划的逐步实施,海南农村和农业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和转型问题,对新型农村劳动者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它为海南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海南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也关系海南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国际旅游岛的全面建设问题,只有农业进步、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才能真正为海南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海南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培养有知识、肯创新、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坚持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同时,在新形势下,要转变农村的经济模式,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海南农村职业教育还要完成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型“新农民”的任务,以适应经济开放、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新形势。海南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要坚持为当地农村和农民服务,能提高他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能力,让农民安居乐业。

(二)海南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保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

全文阅读

论地方性知识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从职业教育知识的性质和演化过程来看,地方性知识是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原来不属于知识主流的地方性知识予以重视,开发包含地方性知识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培养具有本土意识和知识的新型农村人才,有利于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 农村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一、地方性知识的内涵

关于知识的定义和划分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知识指一种人类经验证实了的信息、认识、经验。知识总是处于一定时空条件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下,如果对知识的时空条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具有地域条件限制的地方性知识(或称本土知识)与工业化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知识。例如,牧场的开垦和种植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而化学肥料的使用就是一种现代性知识。对于地方性知识,著名的解释派人类学家吉尔兹将其解释为所谓“基于当地意识的基础构成的文化整体观”。①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社会的内部框架总是包括一定的组织体系和文化规范,前者包括根据血缘关系、宗教关系等形成的组织和各种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后者是组织成员所认同的文化象征符号或价值理念等。这种文化规范和价值理念形成的地方性知识,是地方社会的精神支柱,构成地方组织成员共同要求和共同行动的意识形态基础,其中包括了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和看法,构成地方职业教育活动的文化基础和价值判断准则。

从知识观的演化历程来看,人类社会总是想追求一种绝对的、普遍的、可靠的知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都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对普遍本质的把握,是具有终极性的绝对真理。其中,康德认为,一切能够称之为客观知识的逻辑判断,必须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条件的限制,能够得到普遍的证实并被普遍接纳,与文化无涉,即不会随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性别、种族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种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实证主义知识观,实证主义提出知识的五个限定:确定性、经验性、可还原性、价值无涉性和普适性,并认为任何不具有这些性质的知识都只能被当作有缺陷的知识而被清除出知识体系。近代以来,在西方知识观的统治下,各种地方性知识被剥夺了合法性地位,成为被压迫和被歧视的知识。

二、职业教育知识性质的演化

在传统社会中,占据主流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知识多保持地域性和特定性状态,与之相应的教育模式就是父母直接传授给子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工商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传统学徒制突破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教育模式,逐渐演变成一种制度化了的教育形式。地方行会对学徒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因此,传统学徒制内的知识仍然具有地方性。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劳动的进一步分工,技能培训与工作过程相分离,专门的学校形式职业教育发展起来。与工业大规模生产相适应,工人被要求懂得标准化的操作方法,职业技能越来越失去地方多样性,而趋向单一性和标准化。此外,工人除了要具备应用性技能,还要具有一种广泛的知识基础,使他们适应于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变化。因而他们在职业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具有通用性、常规性、理论概括性和现代性。现代性科学技术在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学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