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扶贫总结

农村扶贫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扶贫发展工作总结

从2011年8月开始,民乐村在进行进农房重建工作同时,开展了“扶贫资金集中、股份经营”这种农村扶贫发展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工作。

项目力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人力、资金、生产与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瓶颈,希望在当地政府和外来机构的支持下,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在尽快完成民房重建和村庄基础建设的同时,让项目点民众拥有并管理外来资金、组建经营管理团队,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在社会和市场的竞争中成长并获取自己的利益。

判断与假设

基于原有的农村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外来的机构都不太可能在一个村庄进行持续的时间、资金、人员的投入。村民要致富、村庄要发展靠的还是他们自己。在外来机构撤走之后,能留下来的成绩一般是项目产生的水、路等一些基础设施及相关硬件产出。而外来者最为关心的各种制度、条例、运作机制,很多是挂在墙上,留在报告里,跟村民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在执行中往往容易走样。在以往的很多数扶贫项目中,ngo、当地政府、项目村及村民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但项目村和村民一般只是作为信息、人员和场地的提供者而被动存在,ngo和政府的需求往往被摆在了第一位。

而市场改革中推行的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往往有以下几个限制:一、很多贫困村本身并没有发展规模产业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基础;二、村庄及村民很多现实而直接的诸如小额资金、村民就业需求容易被排除在外,对普通村民的意义不大;三、农民只是作为土地上的打工者,原有的主体性丧失,潜在利益受损;四、规模产业项目见效慢,风险高,与现存的小农户为主的经济社会制度结合难度大,农户的参与性受到限制;五、外来的项目经理人较难在本地扎根,经理人较多的选择与需求可能导致其追求短期效益。

农村生活的人群在生活方式、情感、行为选择等方面往往与有城市教育背景的农村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村民来说,外来者(政府、企业或者项目援助方)作为项目的主导者,资金的提供方,规则和权力的主要制定者,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认同在农村实际运行、并且已经为农户掌握的规则和秩序。出于工作的惯性和项目整体的考量,农户往往被要求按照外来者的方式来行事。但逻辑合理、在大城市被证明为有效的规则或方式有可能不符合村庄实际,不被农户认可,并且很难为村民掌握。如果非要农民执行这样的命令,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项目的效果也容易打折扣。

成效和社会影响

总体来看,民乐村项目目标基本达成,但经济项目的盈利则需要更多的时日。

全文阅读

区农委驻村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XX乡XX一村位于XX街西南面,毗邻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南傍斧头湖,属丘陵岗地带和斧头湖水系,是原武昌县河垴乡政府驻地,全村耕地、水面、山林约为5:3:2的黄金分割比例,风光旖丽,资源丰富,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自然湾),版图面积4125亩,其中耕地面积2025亩(水田1231亩,旱地794亩),水面面积1500亩,生态林面积600亩(宅基地、林木)。全村共有312户,1221人,村支两委干部5人,党员40人(其中女党员5人,60岁以下党员27人,年老党员8人),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025亩,水面养殖1500亩,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50元,**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3400元,收入来源主要靠水面租赁。

全村共有贫困户34户81人,其中五保户3户4人,低保户21户52人,贫困户10户25人。贫困户中年老体弱和生理疾病居多数,同时缺乏实用技术知识,农业生产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耕作层面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贫困人口较多,因此,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销号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取得显著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围绕一个总的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四个方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全力推进扶贫政策向贫困地区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群体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确保2018年全村扶贫对象全部脱贫。

二、把握二个原则

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把握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和统筹发展,强基固本二个原则,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用人负责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五个精准,统筹发展,脱贫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基固本,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包保精准扶贫机制。

三、紧抓三个时间“节点”

切实增强精准扶贫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抓调查走访情况精准的时间节点,查找病根因地制宜精准方案时间节点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度计划等三个时间节点。

全文阅读

农村经济局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果

2、新增高效经济作物3.2万亩,其中花生2.15万亩,寒富苹果3500亩,五味子、黑木耳、菜葱复种7000亩;

4、县党政机关投入帮扶资金 30万元。

6、落实一池三改沼气池380户。

7、协调发放贴息贷款1600余万元。

9、转移劳动力达 8500 人,实用技术培训25000人次。

10、促进贫困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

全文阅读

农业局上半年扶贫联村工作总结

按照市委、市政府继续搞好扶贫联村的要求,农业局党委十分重视,专题办公,安排2010年度的扶贫联村工作,一是班子成员到村集体办公,研究制定了白家淌村2010年度发展规划及开展技术培训帮扶措施;二是落实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发展经济;三是在资金物资上给予扶持,计划帮扶资金5万元,现已到村到户资金2.7万元,肥料2000斤。上半年做了以下工作:

一、帮助制定2010年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定传统产业(粮油畜),发展主导产业(桑蚕),培植新兴产业(香菇),突破性抓好打工经济”发展思路,确保全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增加400元(增12%),力争达到4000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显著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确立了八个一的帮扶措施

一是建一个高效示范园。农业局安排一名农技人员常年到村服务;在四组落实了10户53.5亩的桑蚕示范园,今年可养蚕80张收入5万元。二是培养10个科技示范户,党委成员和驻村干部每人联系一个科技示范户,发展主导产业,靠科技致富,今年可实现产业收入30万元户平3万元。三是硬化一条村级公路,农业局给予3-5万元资金扶持;目前已落实资金进行招投标进入施工阶段。四是建一池三改10个户,农业局在国家扶持政策外另给予一定扶持;五是培植10个生猪养殖大户,农业局给予一定补助资金,支持生猪大户发展,按目前10户养猪安排,年可出栏牲猪350头,仔猪500头,户平出栏牲猪35头,仔猪50头,实现经济收入30万元。六是户平外出务工一个人,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再转移30人,实际已转移34人。七是建设一个务实、高效、廉洁的村班子,农业局给予10000元资金用于阵地建设;八是帮扶一批困难群众,党委成员每人联1个贫困户,送思路、送技术、送资金、送物资,帮助发展生产。:

三、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抗灾增收

今年上半年,农业局李平局长二次到村办公,分管局长胡诚带领技术干部多次到村调查研究,抗灾自救,为了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先后组织了柑桔、香菇、桑蚕三期现场技术培训共参加140人次,免费发放技术资料250份,同时为村解决资金2.5万元,为困难户捐助资金2000元,化肥1吨。并帮助5户危房改造户制定了重建计划,安排4000元启动资金,由于该村第一次安排3户,后追加2户,第一次安排3户已经完工,追加2户正在组织施工,六月底七月初可完工。

民心工程,扶贫帮困是关爱弱势群体,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了把这一好事做实,我们将竭尽全力把我们承诺的工作抓落实,抓到位。

全文阅读

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总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回良玉副总理说过:“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残疾人安居乐业的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为了进一步做好残疾人的扶贫解困工作,准确掌握全镇贫困残疾人状况,镇残联组织就我镇贫困残疾人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镇残疾人基本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我镇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残疾人受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及抵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残疾人会因残因病致贫或者返贫,全镇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仍很大,残疾人扶贫和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残疾人贫困原因分析

残疾人由于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身体功能的限制,加之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使残疾人贫困面较大。

一是自身素质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祖祖辈辈靠务农生活。

二是劳动能力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是一户多残的现象普遍。例如:南鹿村残疾人朱军标和妻子吴水英均为残疾,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双亡,虽然其奶奶有土征养老安置保险,但年事已高,全家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这属于典型的一户多残家庭,其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朱军标做村保洁员的收维持生计。调查显示,我镇一户多残家庭占残疾人家庭比例%,扶持难度大。

全文阅读

民族地区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我国民族贫困地区现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绩效的精准考核是其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根据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数据的获取性,构建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很有必要,这对今后的精准扶贫实践的精准考核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38-04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真正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也都把农村脱贫致富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正确认识及评价贫困村贫困的现状,量化各地村级精准扶贫绩效,可以具体针对各地村级精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进行分析,理清思路,找出差距,解决问题[1]。这对于今后制定并实施村级精准扶贫开发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构建,要以科学的原则为前提。精准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民族地区贫困村扶贫的具体实际及发展规律为准绳,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必须从贫困的本质出发,强调以人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借鉴参考其他一些评价研究方法,可以确立以下四个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针对性。基于村域的精史銎妒且桓鲎酆闲缘母拍睿构建村级精准扶贫指标体系要求:一方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体现综合性,能以多维的角度构造出全面而综合的村级精准扶贫效果评价体系,即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生活幸福,还应包括生态友好、资源持续;另一方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应具有针对性,应该针对村级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确定关键性、决定性要素[3]。

全文阅读

扶贫攻坚整村推进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县于1980年被列为国家“老、少、边、穷”县,1986年被列为国家贫困县,1993年因农民人均年收入超出国家界定标准13.6元退出国家贫困县。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关心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扶贫攻坚和强农惠农政策,自我加压,奋力追赶,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面貌不断改观,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增长30%,连续四年实现“三年翻番”。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8亿元、财政总收入2.5亿元,分别增长10.6%和2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4.6%和1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5个指标增速列全市首位。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村庄整治推进。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扶贫攻坚整村推进的有效载体,以做优做大村庄规模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村镇联动、村落连片、综合示范区建设、公路沿线整治,着力改变农村面貌。截至目前,全县先后共完成了589个省批建设点村庄整治任务(含2013年68个省批建设点),涉及23600多户农户、92000多人直接受益,改路、改厕、改水“三改”基本到位,16200农户改造了住房。打造了一大批如古井、古松、客家源、大畲旅游新村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村、文化新村、生态新村。二是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贯彻《若干意见》、促进扶贫攻坚的首要大事、开局工程和民生工程,2012年完成了4770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2013年市下达我县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为14410户(其中新建和维修加固9063户,拆除空心房5347户),截止到9月6日,全县落实改造对象9208户、已开工6184户、完工1431户,拆除空心房3985户。全县规划建设的50个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已全面启动建设。

2.坚持产业发展推进。一是做优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通过多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形成了“田里烟、莲、稻三分天下,山上油茶、果业、香樟三业并举”的农业产业格局,今年种植烟叶3.2991万亩、白莲4.5万亩,收购烟叶9.4773万担、预计收购干莲3500吨以上,白莲、烟叶两项产业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约1500元。此外,全县油茶面积达10万亩,香樟面积达5万亩,成为新兴农业产业,我县被列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油茶产业项目示范县”,并连续多年在国家、省组织的年度油茶发展业绩考核中名列前茅。二是突出“一村一品”促农民增收。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将科技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向重点村集中投入,各重点村已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如:木兰乡东坑村63户农户自行组织成立了“县山地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该社山地鸡年出栏量达30万只,年产值达1500万元。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进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种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小松镇瑶上村建立蔬菜种植基地300亩。带动基地农户500户,其中贫困农户240余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带动企业的发展,也使农民增加了收入。琴江镇大畲旅游新村,依托通天寨景区,捆绑新农村建设、旅游、扶贫开发、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努力打造一个“客家气息浓郁”宜居、宜游、宜业新型村落。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为当地农民创收人均达3000元以上,使该村农民既改了房又致了富。2012年,琴江镇大畲旅游新村被评为全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点。三是发展旅游带动服务业和农产品销售。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已建成通天寨4A级景区、大畲乡村旅游示范区、九寨温泉、赣江源漂流等四大核心景区,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今年1-8月,累计接待游客87.3万人次,同比增长29.8%,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32.4%。旅游促进了城乡餐饮酒店业的发展,使农村一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服务业脱贫增收。通天寨景区、赣江源景区周边农民依托旅游的驱动,经营宾招酒店和经销土特产品,增加了收入。

3.坚持项目建设推进。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我县共有国家和省级贫困村2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2%,上级下达整村推进资金1216万元,其中:省级贫困村项目资金290万元,国家贫困村项目资金66万元,危旧土坯房改造资金420万元,2013年整村推进(村庄整治)440万元;截止目前,贫困村申报项目140个,已完工项目109个,占申报项目总数的77%。二是加强项目对接工作。我县根据《若干意见》出台了35条实施意见,编制了《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强项目储备,目前已编制重大项目385个,总投资达476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80个;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或报批的项目102个,总投资128.9亿元,为把国家政策尽快转化为项目、促进新一轮扶贫攻坚尽快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4.坚持社会扶贫推进。一是推行“三联系一挂职”机制。全面推行县领导联系乡、县直部门联系村、干部联系户、新列后备干部和新聘工作人员到村挂职锻炼,全县29名县领导联系10个乡镇,每人挂点一个国家或省级重点扶贫村,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有力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二是成立县老区促进会。加强与上级老区促进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为争取更多的社会扶贫资金提供了平台。2012年,钨业集团公司向县老促会捐助5万元作扶贫救助资金。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帮扶。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举措,省财政连续十年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将为我县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四是深入推进“三送”工作。积极推行“三代”、“六民”工作机制,开展“五进农家五同步”活动。今年,县财政出资2000万元,分两批实施376个交通、水利等“三送”民生工程项目,项目覆盖全县131个行政村。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全文阅读

如东县农村人口贫困现状与对策

摘要:今年5月,如东县扶贫办与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农村贫困户调查及建档立卡工作,对全县2011年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农户逐户进行摸底调查。本文拟根据此次调查数据,对如东县农村贫困户的现状、致贫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如东县;农村人口;贫困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一、如东县农村贫困现状与特点

至2011年底,全县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共有19987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6.5%,贫困人口为35070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其中,低保户8872户,低保人口15379人,五保户2944户,五保人口3155人。

(一)从年龄结构看,老年人多,中青年人少。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中16岁以下的131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8%;16-40岁的4522人,占12.9%;40-50岁的5097人,占14.5%;50-60岁的5310人,占15.1%;60岁以上的老年人18827人,占53.7%。

(二)从身体状况看,体弱多病的多,健康的少。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中身体健康的8525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4.3%;体弱多病的16166人,占46.1%;患长期慢性病的人3961人,占11.3%;患有大病的1791人,占5.1%;残疾人4627人,占13.2%。

(三)从文化程度看,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中文盲及半文盲的1425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0.6%;学龄前儿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12824人,占36.6%;初中文化程度的6033人,占17.2%;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1491人,占4.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68人,占1.3%。

全文阅读

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策略研究

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试点工作,文章通过介绍旅游精准扶贫,分析旅游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挑战,对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农村旅游精准扶贫有序开展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引言

旅游精准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经由旅游产业开发促进全面区域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由此可见,对农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策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精准扶贫概述

自我国颁布精准扶贫政策以来,为了紧随精准扶贫政策脚步,相关地方政府陆陆续续推出了产业精准扶贫政策。2014年,我国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由此表明,旅游精准扶贫实现是以精准扶贫为重要前提的,其是指结合各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环境及贫困人口状况,实施有效针对的手段对其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及精准管理,进一步达成真扶贫、扶真贫的目标。

二、旅游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挑战

(一)精准识别中的挑战

1.贫困人口规模并非通过科学精准识别而来,而是经由省级扶贫测算自上而下分配得出的。此种情形下,不同地区对应得出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资料极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全文阅读

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及《××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大局,致力于“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建设重点,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效益到户的扶贫开发原则,瞄准“两类”(极端贫困、低收入)人口,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真扶贫,扶真贫,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实行目标管理、对口帮扶和扶贫否决制度,结合实际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面实现《××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一、全县五年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做法及现状

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0-2010)》和市、县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定了农村十年的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县域实际提出了尽快解决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问题,竭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全县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态,为向小康水平迈进创造条件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十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对象、范围。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五大扶贫工程,达到了治贫、治愚的目的。从组织实施《××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的五年时间看,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一是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贫困面逐步缩小。截止2004年底,全县gdp达到10538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亿元,比2000年的6.6亿元增长53%;实现财政收入8068万元,比2000年的4810万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31元提高到2004年的1795元,年人均占有粮食由2000年的378公斤达到2004年的400公斤。gdp、工业副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商品零售额、人均纯收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外贸出口等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八,同时,通过撤村并组和5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全县贫困村由2000年的204个下降到2004年的133个,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8.36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1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6%下降到42%。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至2004年,全县共新修维修乡村公路510公里,仅2004年通村公路硬化达85公里,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饮水主管道1168千米,解决了35490户13.84万人饮水困难;通过“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村98.5%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累计建沼气示范5000多户。对1270户4990人进行了迁移扶贫安置,其中,对125户住草房、窝棚、岩屋的“三房户”住房进行了改造重建。

三是支柱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为贫困农户增收奠定了基础。全县扶贫贷款投放累计达2.1亿元扶持支柱产业,签订水电开发合同19份,总装机55万千瓦,协议投资30.8亿元,使境内7大河流全部得以开发。全县在建电站24座,装机45万千瓦,累计投资12亿元;全县茶产业年产量达150万斤,销售收入7000万元,农民人平茶叶收入近300元。同时,支持发展魔芋、黄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基地达35万亩,人平实现1亩,约3万多户农民从产业中受益。

四是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促进了贫困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范围普及,××先后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小学、初中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的目标,50%的村有卫生室。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