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滞销

农产品滞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滞销之我见

摘要:“农产品”滞销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户的利益,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从生产环节入手又要从销售环节入手,即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入手。分析市场变化对供给需求曲线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关的措施给予生产者以反周期的激励来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农产品;滞销;供给;需求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频现报端,各地纷纷出现菜烂在地里、农民用香蕉喂猪等极端现象。我认为,大多数的经济学现象都可以用供给与需求来进行相关的解释,并从中找出解决的途径,“农产品”滞销问题也不例外。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与出口的大国,以大白菜为例,每年我国生产的大白菜除了满足国内人们的需求之外还要出口到韩国等国家。2010年底韩国的“泡菜危机”使得国内大白菜需求猛涨,价格节节攀升,需求曲线大幅向右移动。种植大白菜的农户收入颇丰同时也让广大菜农产生了对明年大白菜高价的预期。因此,许多菜农选择种植大白菜。除了这种外生需求冲击的原因之外,国内投机者伺机囤积、油价上涨、气候异常引起的南北方蔬菜同时上市也间接的导致了“滞销危机”。

导致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很多,但是均可归结为供给与消费两条曲线的移动,要真正解决滞销问题,还要从这两条曲线着手。

一、从供给方面来说:

1.应适当降低农村耕种土地的面积,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滞销现象

此次的滞销危机很大程度是由于生产过剩,此外,前几年蔬菜的高价格使农民出现一定投机心理,不仅大量农民改种大白菜,许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的农民工也加入了种植大白菜的行列。这种现象除了说明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缺失的原因之外还表明我国在对合理耕地面积标准的制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及进城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做的不够。适当的耕地面积、完善的进城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相结合,这样即使发生外部需求冲击,“农产品”滞销现象也会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与菜农的减少而缓解。

全文阅读

微博救不了农产品滞销

去年年底有媒体报道,今年内蒙古土豆大丰收却遭遇销售难。全国人民以为是个例,农民兄弟多不容易呀!一时间纷纷伸出援手,不多时已经大解燃眉之急。

没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山东生姜卖难,延安苹果卖难,安徽怀远县石榴卖难,南阳25万公斤寿桃滞销,西峡柿子卖不动……云集微博,原来不止土豆卖难啊!

细心者发现,原来我国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增产就卖难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年年出现,只是品种轮回。少了就贵,贵了就多,多了就贱,贱了就少,少了就贵……反复出现,几乎没有正好过。从绿豆、大蒜到猪肉、土豆,从北方的苹果到南方的香蕉都是如此。

2010年土豆价格大幅上升,吸引农民扩大土豆种植面积,2011年土豆大丰收之后,出现滞销。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种植面积76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6.67万公顷以上,平均单产又同比提高了15%,鲜薯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实在是个大丰产年,但就是不增收,甚至减收。

上述现象只是源自一个简单的原因,农村与农民由于分散,属于信息和实力上的弱势群体,总是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并且没有市场定价权。

政府的努力、网友的热心、超市的对接固然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不可能解决未来的完全同样的问题,因为上述举措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更无力扭转农业在市场层级中的弱势地位。

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将小农经济整合成市场化的企业经济、产业经济。说白了,就是不再是一家一户,要将规模做大,以较大的规模在市场上竞争和说话。这就需要农村经济的深刻变革。

越是落后、越是分散、越是有问题,就越是机会!最近,柳传志、朱新礼、王健林、宁高宁这些中国企业界顶尖大佬们纷纷进军新农业、现代农业,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巨大机会。

全文阅读

农产品滞销及网络销售分析

摘 要:农产品滞销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进入农村,走进农户,信息传输越来越方便,网络销售也已家喻户晓,如果把农产品滞销信息网络化,借着网络销售,将能大大促进农产品的交易,为农产品滞销户带来福音。

关键词:农产品滞销;网络销售;改善措施

近几年以来,有关农产品滞销的报道屡见不鲜。北方的西瓜,番茄,南方的橘子,荔枝等农产品滞销问题经常出现。农户们发愁的是滞销农产品的产量很高,且不宜储藏太久。滞销原因主要是这些产品卖不了高价钱,卖的钱还不够工人工资及运输费用,造成大量农产品烂在地里。我们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农产品滞销有如下几点可能的原因:

(一)农产品滞销原因分析

1、农民缺乏品牌概念

在农村,很少有农民朋友能够意识到品牌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不管丰收与否,农民都很难赚到钱的主要原因。农民们只是靠销售原材料式的农产品,大家都统一出售同样的产品,市场就会出现大量相同商品,这样只能导致价格的恶性竞争,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当然,这个跟农村现有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关联,我们农村基本上是包产到户,每一户的农产品种植规模都有限,在销售的时候也是各自为战,无法进行统一的品牌宣传,再加上政府在这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引导,最终导致了多年来农产品贱卖的现象。这点,农民朋友们可以学习一下新西兰的果蔬种植,例如:新西兰的奇异果销售,现在已出口几十个国家。它们长大的外貌和国产猕猴桃几乎一样,可是人家就叫“奇异果”,出口到咱们国家后通过大量宣传,试吃,优惠活动让大众了解这个品牌。新西兰对水果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这是树立一个品牌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所以大众买水果还就认准了“奇异果”这个牌子,现在奇异果的销售确实不错。

2、农民出现跟风种植现象

农民在种植及养殖过程当中出现跟风现象,而且跟风导致了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这是农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当哪一类农产品今年卖的特别好,价格很高的情况下,下一年,大家就会一哄而上种植这种产品,这样就会导致这种产品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然而当某种产品这一年卖的特别不好,价钱也卖不上去的情况下,下一年大家极少种植这类瓜果甚至停止该类产品的的种植,结果导致该类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就这样,每一年不同的产品价格都不一样,价格出现暴涨暴跌,陷入一个周期性的循环。 刘俊华 ( 2013 ) 认为生产环节的盲目性、销售渠道不畅通经常是导致农产品发生滞销的主要因素。

全文阅读

农产品滞销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首先对我国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和现有对策进行分析,指出在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方式不变和考虑信息约束的情况下,滞销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农户应发挥主动性,积极应对。接着,重点介绍了网上预售、网络团购、博客营销、微博营销、移动商务等网络营销策略在农产品销售中的运用,以期减少农产品滞销发生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农产品滞销;网络营销;营销策略

一、农产品滞销现象分析

2011年以来,从蔬菜滞销到今年的水果滞销,我国农产品滞销现象不断。农户卖菜难,过低的销售价格让菜农损失惨重,这种“菜贱伤农”现象已成为我国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农产品滞销的直接原因是农产品季节性集中上市、市场供过于求,但根源在于我国的小农经济[1]。一方面,市场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充分,无法准确评估市场的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小农分散生产方式,生产分散、盲目性强,前期市场价格过高,后期农户为了获取高收入而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大量投放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急速下滑,甚至出现滞销。目前,解决滞销问题主要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给农户以财政补贴,引导农户合理生产;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及时最新农产品价格交易信息,以指导农户的生产行为;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加强合作与自律,规范生产行为;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但是,从实践来看,各地滞销现象还是不断出现。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分散生产方式下,考虑信息约束①的存在,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农户生产行为的非计划性,必然会导致销售风险的发生。应对滞销,农户应改变“靠天吃饭”的思维和依赖心理,主动去寻找市场,积极收集信息,灵活采用各种渠道方式,创新营销思路。其实有很多农产品并不是市场不需要,而是农户有惰性,一旦收购商不上门,就会出现滞销[2]。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已取得很好的成效。现实中,也不乏农户网上开店卖蔬菜、微博买土豆成功的例子,实践证明,农户直接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销售是可行的;相比传统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在信息传递、供求对接、减少成本、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因此,研究将主要从农户的角度分析,如何利用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降低农产品销售的风险;滞销发生后,如何利用网络营销工具使产品早日卖出去,减少农户的损失。

二、滞销背景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通过互联网,广大农户可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没有中间环节,降低销售费用;逐渐成熟的物流网络使得网上卖农产品已成为现实。同时,互联网上很多应用是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对广大农户来说,不一定非要建立网站,只需利用现有免费网络应用便可进行在线销售。

(一)网络预售

当生鲜农产品尚未收获的时候,就提前在网上售卖接受订单,之后农民才开始采摘、安排发货。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预售模式,对传统农副产品、特别是果蔬类产品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不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打破区域限制,实现产销对接,避免销售风险的发生;而且消费者也能够获得最新鲜、性价比最高的原产地农产品。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较长,所以在预售阶段要随时上传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包含文字、图片信息甚至视频信息,及时向预订者汇报;为增强用户粘性,可设置互动专栏,维系商家和消费者、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沟通。如今各类预售模式已在各个农产品电商平台普及,品种覆盖从水果,到水产、肉类、鲜花、粮油等农产品。这种消费者占主导的C2B模式,消费者需求引导农产品生产,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订单农业也成为现实。以天猫预售平台(喵鲜生)为例,2013年通过完成农产品销售2.60亿;生鲜类目是使用预售方式最多的农产品,销售1.98亿元,占比76%;车厘子/樱桃为最大预售单品,完成4532万销售[3]。

全文阅读

我们的农产品为什么会滞销

近期,由于蔬菜水果大量成熟集中上市,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报道了许多蔬菜水果滞销新闻。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来滞销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各个原因的解决方案,以期帮助农户最大限度减少滞销发生的几率。

一、邻居赚了钱,农户盲目扩种

2015年4月全国大葱滞销成灾,山东和河南地区大葱低到两角,连工人工资都付不起,而这一切都源于2014年大葱的好行情。同理,目前蔬菜普遍滞销也源于春节过后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好行情。

所以建议农户在种植前,要对周围的市场做一个大体的判断。如果某种产品去年行情好,导致今年整体种植面积扩大,那么应该适当的减少这种产品的种植,避免风险。

二、小农经济下农户被动营销为主

当市场行情不佳时,批发商采购热情降至冰点,种植户一旦丧失了原有的销售渠道,便会无从下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新农人提供的新的销售渠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联系采购商,从一亩田平台的数据来看,利用互联网资源销售农产品,不仅可以缩短销售时间,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相同产区的销售进度。

今年海南文昌西瓜滞销期间,不少瓜农均表示,市场信息的的缺失让他们吃了大亏。滞销给瓜农们带来的思考,不少瓜农接触到了电商等全新的销售方式和渠道,打开了眼界。

三、低端蔬菜滞销概率大

全文阅读

解决农产品滞销需多方发力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农产品滞销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上海闵行的西红柿、河南中牟的大蒜、海南的荔枝、陕西三原的水蜜桃、浙江宁海的白枇杷……都因各种原因销路不畅、价格跳水,菜农果农为此愁眉不展,甚至损失惨重。

农产品滞销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翻看每年的报纸,都会很容易找到类似的消息,并且每年出现滞销之后,有关部门都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措施更多是着眼于眼前,比如针对单个产地的产品,加大农超对接、电商采购的力度,这种办法对解决眼前的问题是立竿见影,但是并未解决农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多年来形成的积弊。只要这个问题未得到有效的治理,可以断言,农产品滞销、价格暴涨暴跌的现象每年还会不断出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产销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蔬菜、水果等产品的种植仍然以单个农户为主,由于他们缺乏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决策系统,每年种什么品种、种多少面积更多要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判断,甚至是跟风种植;更致命的是农户极少会介入,也没有能力介入到产品的销售环节,加之我国流通环节过多、投机氛围比较严重,农户每年的收成更多要看天吃饭,并且严重地受制于流通环节,获取的是非常微薄的利润。因此,如何改变农民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弱势地位,是解决“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关键。

要想解决农产品频繁滞销的难题,还需多方形成合力。从农户自身来说,首先要更多地从自身去找原因,要摒弃“靠天吃饭”的思维和依赖的心理,主动地去靠近市场,利用各种渠道去收集信息,尽可能地作出正确的种植决策。同时要主动向市场出击,自己找市场、找销路。比如今年当海南荔枝出现滞销、价格跳水时,一家网店却在10多天的时间卖出了上万斤的荔枝,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从社会角度来看,需要更多的民间资本和有志之士的加入。中国农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种植户分散、规模小,缺乏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经营,随着我国土地流转的不断探索,社会资本在农业中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如果通过社会资本的介入,形成集生产、营销、融资和仓储等多种功能一体的大型农业公司或生产合作社,相信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不过,要想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政府有关部门还必须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首先,农业部、商业部等部门要加快推进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农超对接等,让农民和商户之间建立起顺畅的信息沟通,增强农户的决策能力;其次,要加大流通环节的治理,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户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第三,要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倾斜和鼓励。比如,要加快土地流转的试点和探索,加大对合规涉农公司的财税支出力度。总之,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市场充分发挥正向作用。

全文阅读

嘉鱼县滞销农产品网络团购销售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农产品滞销问题是近期以来困扰我国各级政府和农民的重要问题。调研发现,湖北省嘉鱼县禽畜、蔬菜和水产出现低价惜售性滞销。网络团购销售农产品的消费者接受度高,同时,嘉鱼县的货源质优价廉、网络团购平善安全、自建物流和农超对接平台通畅快捷,因此,网络团购销售滞销农产品的流程是顺畅的,以团购模式解决嘉鱼县农产品滞销农产品的销售是可行的。

【关键词】嘉鱼县;滞销农产品;网络团购;可行性研究

一、引言

2007年~2012年间全国共发生39起重大农产品滞销事件,特别是2011年,全国共发生18起重大的农产品滞销事件,高于2007年~2010年发生农产品滞销事件的总和,占总数的56.3%。

湖北省嘉鱼县2010年4月份,出现2万亩包菜滞销。2011年,蔬菜的全国滞销中,嘉鱼县甘蓝的收购价低到3分钱1斤,农户血本无归,大批的蔬菜烂在菜地里。2013年,H7N9禽流感后,嘉鱼县家禽出现滞销,整个禽类交易市场可谓是生意惨淡,养殖户亏损严重。

农产品滞销一方面严重影响农民当年的收入,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农民下一年度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产品市场的较大波动。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规模。

通过2013年4月16日至19日实地调研嘉鱼县农产品销售情况发现,嘉鱼县的禽畜、蔬菜、水产养殖户的规模较大,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高,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有蔬菜、斑点叉尾鮰、螃蟹、优质三元猪、家禽等特色农产品。但是,在现有的流通渠道中,零售商、批发商等渠道中介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有了大部分的渠道利益,农户的大部分利益被挤压,存在大量的菜贱伤农现象。因此,嘉鱼县农户面临的是农产品价格低导致的惜售性滞销。通过对农户电话调研和现场交谈发现,除部分农户因不懂网络,对于网络销售农产品持观望态度外,大多数农户愿意网上销售农产品,其中水产养殖特色农产品如螃蟹、高端水产的农户对网络团购表现出强烈意愿。

对于消费者而言,绿色新鲜的农产品、实惠的价格、友好安全便捷的平台、方便迅速的物流,良好的购物体验使消费者愿意网络团购。对于农户来说,嘉鱼县低价滞销的名特优农产品如螃蟹、高端水产等优质的货源;自建网络团购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团购平台如聚划算、美团等完善安全的网络平台;自建冷链物流渠道或借助快递公司和农超对接平台构建冷链物流渠道,实现滞销农产品的网络团购销售是非常可行的。

全文阅读

滞销农产品网上突围 农业电子商务前景可期

时下正是柑橘大量上市的季节。位于湘西永顺县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竹村盛产柑橘,当地生产的柑色泽艳丽,味美甘甜。然而,望着丰收的甜美的柑橘,村民的心头却甜不起来。

“现有优质已套袋柑60万斤滞销,村民很着急。”小溪乡副乡长彭化告诉《中国对外贸易》记者。

彭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到了网络,于是就有了他委托朋友在微博的当地柑橘滞销的消息。

这是彭化第一次利用互联网帮助深受滞销困扰的村民。今冬柑橘收购行情不好,他希望借此引起采购商的关注,帮助村民早日卖掉积压的柑橘。

与野竹村村民同样心忧的农民还有很多。打开微博,各类农产品的滞销信息不时出现,常德澧县甜橙、慈溪蜜本南瓜、陕西苹果、河南萝卜、山东白菜等农产品都传来了滞销的消息。

这些信息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滞销信息还在田间地头,并不为外人所知,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了网络平台的优势,滞销的农产品也纷纷“上网”寻找出路。

171万农民“触网”

工信部2012年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全文阅读

湖北省嘉鱼县滞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湖北省嘉鱼县是蔬菜、水产的主产区,调研农业产地的滞销农产品的特性,探索电子商务模式。构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当农产品出现预警滞销或已出现滞销时可以立即启用电子拍卖解决大宗农产品的企业对企业交易和网络团购的消费者的集中大批量采购。

【关键词】湖北省嘉鱼县;滞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农产品滞销问题是近期以来困扰我国各级政府和农民的重要问题。统计发现,2007年~2012年间全国共发生39起重大农产品滞销事件,特别是2011年,全国共发生18起重大的农产品滞销事件,高于2007年~2010年发生农产品滞销事件的总和,占总数的56.3%。湖北省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属武汉城市经济圈,全县辖8镇8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017平方公里,耕地46万亩,总人口37万人,农业人口26万人,有家禽、生猪、蔬菜和水产等农产品。2010年4月份,嘉鱼县出现2万亩包菜滞销。2011年,蔬菜的全国滞销中,嘉鱼县甘蓝的收购价低到3分钱1斤,农户血本无归,大批的蔬菜烂在菜地里。农产品滞销一方面严重影响农民当年的收入,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农民下一年度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产品市场的较大波动。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拍卖等现代交易模式。

一、滞销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分析

农产品滞销问题的研究中,刘俊华等实证分析了中国从2007年至2011年发生的32个农产品滞销事件,判别了中国农产品滞销产生的供应链环节与实质原因,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产销对接平台进行“农企对接”、“农超对接”,构建完善的销售网络,有效解决因销售环节的销售网络不健全、生产环节的农民盲目扩大生产、销售环节的市场供应饱和、生产环节的农作物亩产量增加四个关键点而导致的农产品滞销问题。在农产品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研究方面,孙百鸣等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G2B与G2C模式、B2B模式、B2C模式、B2B+C模式及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殷锋社等对现有的7种主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中的电子拍卖模式是较有前途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建议。目前,农产品流通市场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农产品交易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三农网、陕西杨凌农网、中农网电子商务(深圳布吉农产品销地模式批发市场)、中国蔬菜市场网电子商务(山东寿光产地模式的蔬菜批发市场)、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大海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期货网等。

二、湖北省嘉鱼县滞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探索

通过2013年4月16日至19日实地调研嘉鱼县农产品销售情况我们发现,嘉鱼县的蔬菜、水产养殖大户的规模较大,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高,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股份制公司较多,农业协会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在现有的流通渠道中,零售商、批发商等渠道中介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有了大部分的渠道利益,农户的大部分利益被挤压,存在大量的菜贱伤农现象。因此,嘉鱼县农户面临的是农产品价格低导致的惜售性滞销。湖北省嘉鱼县是蔬菜、水产的主产区,项目调研也是针对农业产地的滞销农产品的特性探索的电子商务模式。关于农产品滞销的研究中,还没有关于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拍卖和网络团购有机结合的成果。

注:卖家群体: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龙头企业;买家群体: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农贸市场,食堂、餐饮业和消费者。

全文阅读

从当年安徽西瓜滞销看农产品结构调整

摘要:农产品结构调整政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有其局限,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粮食安全、宏观经济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加快城市化进程,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农产品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 城市化

2001年夏,安徽各地西瓜价格一降再降;至7月底,西瓜价格已由入夏之初的每500克0.2元下滑到每500克0.1元;到8月中旬,西瓜还不如垃圾值钱,瓜农叫苦不迭。虽然当地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以促进西瓜销售,但瓜农当年仍然血本无归。细想起来,当年安徽西瓜丰收而瓜农却减收,这和当地政府多年来推行的农产品结构调整政策密切相关。今年,许多地方政府又将农产品结构调整确定为农村工作重点之一,并加大了宣传力度。此项政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有没有副作用?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农产品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作用的局限性

安徽是农业大省,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收入偏低。近年来粮食价格走低,为提高农民收入,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在市场信号和政府号召的双重诱导下,许多农民改生产粮食为生产瓜果、蔬菜,大面积地种植西瓜就是农产品结构调整的产物之一。客观地说,农产品结构调整确实给部分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好处,此项政策本身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2001年安徽西瓜滞销给瓜农造成的灾难性打击已经警示我们,农产品结构调整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灵丹妙药,是有其局限性的。

一般说来,倡导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地区多是因为当地种植结构单一化现象严重,调整农产品结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已有的结构趋同现象,比如安徽的多数农户以生产粮食为主,这就是一种结构趋同现象。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之间获得最佳分配,从而使收益最大化;就某一时点上看,根据市场导向所做的结构调整对部分农户的收入肯定有良好的影响,最先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那部分农户的收入一定能得到提高;但是,最先进行结构调整的那部分农户的收入提高会对其他农户产生示范效应,其他农户会根据先行调整的农户的行为进行类似的调整,这样一来,一个地区的一些农户就又有了类似的农业生产结构;即结构调整演变为新的结构趋同。所以,从理论上讲,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结构趋同而存在,结构调整总是有由旧的结构趋同演变为新的结构趋同的危险。安徽西瓜市场的发展变化就是最好的印证,前几年改种西瓜的农户相对较少,西瓜价格较高,使一部分瓜农先富起来了,接着种瓜的农户越来越多,西瓜的价格也就越来越低,最终导致2001年安徽西瓜市场“崩盘”。

另外,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农产品的结构调整总是只能给先吃“螃蟹”的那部分农户带来好处,而不可能惠及大多数农户,所以,如果把它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手段的话,最多也只能是个权宜之计。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怎样进行结构调整总是要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的。我国人均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年增长率仅为1.8%,加之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又相当小,“多一点就多得不得了,少一点就少得不得了”是所有农产品最主要的市场特性,因此,政府不能对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整体收入的政策效果抱过高的期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