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勤转正总结

内勤转正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索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模式

摘 要:后勤服务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医院体系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医院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实行后勤改革,必须要保持后勤的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实施分阶段、稳步推进的发展策略。将后勤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逐步将医院办后勤转变为医院购买后勤服务。同时,建立有偿服务评价体系和价格体系,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结算程序,确保后勤改革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院后勤管理 会计监督 社会化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32-02

医院后勤管理是指组织、协调、监督和指挥后勤部门及所属人员有序地开展工作,为医、教、研、防工作服务及保障其工作正常进行而提供的各种活动。后勤服务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医院体系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医院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因而在推行后勤改革的过程中,笔者所在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实行分阶段、稳步推进的发展策略。从1998年实行3个部门承包经营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到2002年下半年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化、企业化的模式运作,后勤改革已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并朝着社会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一、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建立有偿服务模式

医院进行机构调整,将原总务处、配送中心、维修部撤销,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继续履行其原有服务职能;新设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后勤管理处,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管理与协调。经过2002年7月份到2003年6月份独立运行,积累了后勤服务部门的运行成本数据,结合医院2002年之前的后勤保障支出数据,参考社会相关后勤保障收费体系标准,制定有偿服务标准,签署《后勤服务管理协议书》。

全文阅读

谈国内地区校内后勤文化建设

我们只有充分调动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人”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落实后勤文化建设所确定的各种目标要求,也才有可能真正将后勤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文化是一个社会形态结构的概念,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同志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反应,反过来它又会对政治与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后勤文化是在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和改革中形成的文化形态,是高校后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文化”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后勤文化既有社会文化的共同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及后勤服务的特殊性。它源于校园文化,但又有别于校园文化。文化具有价值与功能。后勤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具有一定特征的后勤文化会对全体职工起到价值与行为导向作用,能够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激励后勤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将不同类别的后勤职工凝聚在核心文化价值理念之下,获得他们对于后勤建设的认同;更会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因此,在后勤工作面临市场经济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后勤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西部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矛盾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学校与后勤,学生与后勤之间的供与求矛盾[3]。1.学校的办学需求与后勤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高校后勤文化的基本任务即是为高等学校服务,是高等学校实现办学职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之一。因此,只有当后勤服务满足了学校的需求,保证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高校后勤才能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动力。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西部地区各高校或多或少均存在后勤资源供给不足的现象,加之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这种办学需求与后勤资源供给之间的不平衡越发凸显。2.改革与思想观念转变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高校后勤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备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西部地区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仍然存在自我封闭、自我垄断现象,与社会第三产业相比,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管理水平都比较滞后。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不断市场化、企业化,原有的高校后勤实体存在着被挤出高校后勤市场的可能。改革意味着“摒弃”、“汲取”,意味着思想观念的转变。目前,西部地区高校的不少后勤人员还存在很多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仍幻想大锅饭能一直吃下去,思想观念的转变远不及后勤产业发展的速度。改革与思想观念转变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整个后勤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成为又一阻碍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发展的瓶颈。3.高校后勤的企业化与其自身的教育属性相矛盾高校后勤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其经营的过程是讲求经济效益的,但其本质特征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所有经营服务工作都必须是围绕着高等学校的教育事业,保证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维持改革、发展、稳定的正常秩序。而当下,高校后勤的改革逐渐趋向企业化、社会化,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与企业追求利润之间也就产生了矛盾,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即是与其“教育”属性相背离的过程。

发展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文化的对策建议

创建一流的高校离不开一流的后勤做保障,就高校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言,物质、利益、产权的纽带是基础,精神、文化、道德的纽带是保证。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不仅关乎后勤企业的全面发展,更关乎学校事业的发展,在高校这个大系统中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发展高校后勤文化,不仅要从其构成层次上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管理建设、服务建设,还应从现实出发,寻求发展的合理路径[5]。1.引入有效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总量在讨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问题时,我们提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矛盾,即学校的办学需求与后勤资源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但是这种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导致的供求关系失衡并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双方的均衡发展。当高校后勤一方的力量比较薄弱,提供的服务总量有限时,就必须通过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扩大资源总量,进而实现扩大后勤服务总量的目的。也只有当后勤服务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后勤文化的发展才能得到相应的基础,从而实现文化建设质的飞跃。2.以管理促转变,提供优质服务资源以管理促转变,才有可能实现优质后勤服务资源的供给。观念的转变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用现代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科学技术武装后勤人员队伍,使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生产、经营逐步提高到现代化水平,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制度层面之外,队伍建设也必须跟进。一方面,可以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管理人员,从领导层转变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普通职工的培训,深化知识型、情感性、教育型的服务理念,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最终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为学校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资源。3.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教育属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经济利益与教育属性的碰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后勤资源的配置形式,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成本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经营,实行“以外补内”策略,充实后勤实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处理好经济利益与教育属性之间的矛盾,实现后勤服务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反哺后勤文化建设。

结语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在高校系统中想要扮演好服务者与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文化建设是其基础。而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高尚的职业道德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去,才能塑造良好的后勤形象,使得后勤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宽泛、更加科学,文化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王昌龙 费占中 王伟 赵民 付应明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后勤服务集团

全文阅读

积极探索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新模式

当前,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后勤工作怎样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已经成了企业后勤部门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从企业内部来看,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工作全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企业高效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最能直接体现企业和领导对职工的关怀。后勤服务工作做好了,就解除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就会更好地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外部形势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企业后勤工作无论从规模、范围以及员工队伍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勤工作正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后勤管理的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企业后勤管理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矛盾和压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管理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探索一条符合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后勤改革之路。

二、正确处理“四大关系”,提高后勤管理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处理好企业中心工作与后勤工作的关系

后勤保障工作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同时作为后勤保障部门又有自己的工作,如日常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等,这些工作做好了,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中心工作。要在工作安排和人员使用上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集中力量抓好后勤工作,又要适当分工,加强和促进中心工作的开展,做到企业中心工作与后勤工作两不误。

(二)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后勤保障部门是企业的综合性职能部门,担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能,比如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等,它关系到企业日常工作的运转和相关决策的实施,决不能忽视。但是,它的内涵决不是纯粹的管理,这种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是服务的手段和途径,为领导、为基层、为业主服务才是后勤管理部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文阅读

国内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论述

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高校后勤服务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型,逐步由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办后勤”走向市场化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勤服务模式也逐步形成。首先,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逐步推进。高校后勤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性、生产性特征,由国家率先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可以说与全球范围内公共服务市场化方向是一致的。在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实行“小而全”和“高校办社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校办学、科研的精力。有鉴于此,自1999年起,我国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改革,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为框架,全面开放高校后勤市场,取消学校自办后勤,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从总体推进路径上看,多数高校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的原则”,基本做法都是通过多种渠道将高校后勤服务从学校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服务保障更加到位有力,后勤各项经济实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为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其次,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模式初步形成。自全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大致形成三种改革模式:一是民营化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化发展模式[2]。与此相适应,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也进行了转型。其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向“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转变。其二,财务核算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会计核算中资金的投入、循环、退出这三阶段动态过程,高校财务核算制度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向企业会计核算转变。其三,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属性从纯粹服务属性变成了商品和服务的双重属性,从而使高校后勤服务中的主客体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后勤服务供给涉及高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具有公益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来供给后勤服务也不可避免地触及企业的利益体系。高校后勤服务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关系的存在,使得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利益协调关系更多样化,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体制。一些高校为了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组织内部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可量化的评价和改进。

二、基于财务绩效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所有的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后勤职工的传统观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一旦让他们失去长期依赖“吃皇粮”的铁饭碗,必定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要通过减员分流来降低后勤人员费用的设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3]。加之配套制度建设总是滞后于现实需要,因而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

第一,后勤服务企业化的模糊性问题。任何改革过程都是非零成本的,都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关系,重塑新的利益协调结构。从时间性角度来看,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也是如此,其中组织结构调整、主体关系理顺都需要一个过程。以企业化名义运营的后勤集团或服务公司基本上都是脱胎于高校这个母体,即使人、财、物方面的关系在规章上可以明确界定,人事网络、业务流程等方面仍不可避免地与高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从属关系。许多后勤集团只是在名义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真正的管理过程都没有实体化,“一个系统”的观念仍广泛存在。此外,后勤服务机构与高校母体的产权划分仍不十分清晰,这是导致改革目标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后勤管理主体监督乏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后果,实际意味着高校作为服务购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契约机制对后勤服务生产者进行管制,从而取代传统的由高校直接生产和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受体制关系不顺和整个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对后勤服务的监控约束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加强,反而随着后勤机构独立性的增强而不断减弱,集中表现为面临着体制退出风险与体制建构风险交织的局面。一方面,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约束机制的条件下,高校为保证后勤服务质量,特别是餐饮服务安全,不敢轻易放弃传统行政监管这一有效的监督约束手段,原因就在于后勤服务涉及人员众多,社会影响面较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后勤服务的专业化特征要求必须有专业化的监督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但现实是,现有体制中除了高校是直接责任人以外,其他主体的介入渠道都不是十分顺畅,高校必须独立承担监管职责,这无疑需要高校继续保留专门机构对该项事务进行专业化管理,而这事实上不利于服务职能从高校职能中剥离出来。

(二)财务管理方面

第一,高校后勤管理理念错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高校后勤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都有很大提升,有效地保障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组织、程序等体制迟滞因素的制约,后勤服务的管理者把财务管理定位为事业会计核算。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只重视现金管理,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更没有绩效管理的理念。后勤机构中其他部门人员对财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使其失去对经营活动的反映、监督职能,从而影响了后勤财务管理实际运行的质量和效果[4]。总之,财务管理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具有战略意义,它能够促进后勤管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前高校在后勤管理中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财务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使得财务管理无法发挥监督和控制后勤集团管理活动的功能,进而降低了后勤管理的绩效。第二,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尚不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本身要求高校后勤引入一定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高校后勤服务总是处于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关系之间。一方面,没有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市场参与,高校就难以从繁重的服务生产中解放出来,无法为充实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找寻更多的途径,事实也就不利于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供给。另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必须保证一定的均等化,使绝大多数师生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否则就会影响高校群体的社会稳定。高校后勤服务中一些服务内容是不能以营利为驱动来供给的,甚至需要服务机构亏本来提供。对待这些亏本的事项,后勤服务机构要么通过其他拓展服务来弥补,或者通过政府补贴等公共财政支出来给付,这都要求财务管理制度在目标维度上有合理的定位。但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没有较好地对后勤服务的目标进行定位。第三,后勤产权归属模糊。产权问题是制约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单位办社会、学校办后勤的传统体制使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资产几乎全部归属于学校。在后勤机构脱离高校母体的过程中,关于产权归属的划分问题始终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大问题,一时难以有效解决。后勤机构人、财、物的脱离如果根据市场原则进行股权转让,就会面临市场竞价主体不足的现象,如果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划分,则难以平衡心理和实际收益上的巨大落差。总之,如果后勤集团的产权归属不明确,后勤集团的企业化运作就会受到限制,后勤集团就是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企业。这种属性会导致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核算机制不完善,后勤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模糊,最终影响后勤管理中财务绩效的提升问题。

全文阅读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中后勤管理论文

一、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后勤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整体管理、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良好,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与整体发展有效保障,这是服务。其次,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对该企业还具有安全。最后,较高的后勤管理水平,无疑也能够对企业形象有更好增幅。正是因此,无论是就电力企业的整理管理而言,还是就其可持续发展来看,唯有确保其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方能为广大员工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工作环境,确保企业工作的安全和员工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如此,员工以包含积极的状态投身工作,管理工作亦有条不紊,企业生产必也事半功倍,进而真正有所突破和进益。

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殊性

1.电力企业后勤工作内容“杂”。

在工作内容上,后勤工作不可避免的呈现一定的繁杂纷乱,就一般情况而言,电力企业的后勤工作包括有配电、党务、营销、财务、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如此可见,电力企业的后勤工作,可以说是涵盖企业管理、服务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与事项。也正因此,繁杂性的特征凸显,管理工作存在难度。

2.电力企业后勤工作要求“高”。

不仅是内容上的“繁杂”,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更体现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除了应当熟知本职工作,专业素质较高以外,还应当拥有更多的耐心与更为周到的后勤服务。如此种种,均体现了电力企业后勤工作中的高要求、高质量特征。总而言之,在整个后勤服务工作中务须秉承严格,任何一项细小的疏漏均有可能对企业整体形象造成影响。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后勤服务开展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

3.电力企业后勤工作变化“急”。

全文阅读

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及对引入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的探讨

摘 要:高校后勤引入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是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总结了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我院几年来的后勤改革工作实践,提出了完善高校后勤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勤管理引入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的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的环境及后勤硬件设施,将会收到显著的成果。因此,引入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后勤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的范围一般包括学校食堂、学生公寓、图文信息中心、办公楼、教学楼、培训楼以及其他相关的附属设施,涉及绿化、养护、保洁、房屋修缮、水电维修、资产管理等项目。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存在多种模式,如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后勤发展投资管理模式、引入社会物业与后勤管理部门共管的竞争模式、传统的后勤管理部门领导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等。

高校后勤管理引入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实质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高校后勤管理仍局限于高校内部人员。绝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物业公司管理体系,其管理模式几乎都是行政行为。分设机构多而散,小而全,各自为战。它们都是后勤直属的分公司,但又直接接受高校管理部门的管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近年来,虽然有不少高校尝试引入物业公司管理,但由于体制或观念上的种种原因,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有些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引入的物业公司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关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将难以协调问责。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后勤改革的认识不足

全文阅读

以“五结合”推进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

摘要:科学地推进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要在空间上,校内的“内化”管理与校外的“社会化”管理相结合;在时间上,日常长效管理与短期的、突发的危机管理相结合;在对象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结合;在手段上,以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在目标上,管理与育人相结合。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通过“五结合”,充分体现为教学服务的职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温馨、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五结合”

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有常规的长效管理,也有短时的危机处理;既涉及到管理者身份的教师,也涉及被管理者身份的学生;既需要严格的制度管理,也需要人性化的服务;既需要行使管理的职能,也要承担育人的职责。总之,在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中,要内外结合、长短结合、师生结合、软硬结合、管育结合,从而科学地推进后勤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为教学服务的职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温馨、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一、内外结合

内外结合,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空间概念,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由校内的“内化”管理与校外的“社会化”管理相结合。

有学者认为,就国内而言,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内化型、外化型和混合型。内化型模式是后勤部门通过对学校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将人事、财务实行计划单列,全员全额承包,建立准企业化、半企业化的“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初级形式。混合型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过渡形式,采取校际联办或学校与社会联办,通过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实体实现不同程度的有偿服务,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外化型模式是把学校从后勤主体中解放出来,由政府或社会代替其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这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最终模式。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院校后勤发展程度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发展程度如何,都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并不等同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并非是把后勤管理的职能、职责推向社会,而是要随着后勤服务机制和体制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改进管理办法,从而强化管理,改善服务。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生活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强化学生生活区的管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大考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健康消费意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的竞争有可能影响后勤服务质量、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何建立后勤监控组织体系,建立后勤社会化评价体系,健全高校后勤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后勤管理者不断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总之,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化解决后勤经费不足,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好处,也要重视研究社会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使校外的“社会化”与校内的后勤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水平。

全文阅读

浅议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之必然性和趋势性

摘要:医院后勤工作已经成为医院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仅仅是对临床医技科室的要求,也是对医院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要求,其工作成效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院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后勤改革工作已经提到了日程上来。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与现代化医院相适应的各类设备运行系统(如:动力系统、中央供氧系统、中央进化系统、中央空调系统、楼宇智能监控系统等)越来越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医院后勤保障更要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因此,现实已不允许我们继续固守原有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推行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必然性和趋势性日显凸出,也成为一个现代化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医院后勤 社会化管理 必然性 趋势性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46-02

一、医院现行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医院领导者解放思想,使医院由过去那种单一的医疗服务,转变为“立足基本医疗,开展多种服务”,将医院过去封闭式的经营管理,转变为全方位的经营管理。这项改革涉及医院方方面面,其中医院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整个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医院后勤是整个医院经营活动开展的第一个领域,其功能是为医院的正常经营提供可靠的物资保障,同时又是医院第一个直接消耗的部门。因此,对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总体效益。长期以来,医院除了为大社会进行医疗服务外,本身又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其中有木工组、电工组、维修组、洗衣房、锅炉房、食堂等。这种“大社会里套小社会”的布局与现代化专用分工协作式的大生产极不相适应。随着医院高、精、尖设备的引进,目前各个医院这种分散的维修技术力量、服务供应保障系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管理上的需要。因此,使后勤工作走出去,面向社会,并逐步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是医院解决后勤管理弊端的重要举措。

二、医院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意义、途径与方法

全文阅读

浅析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后勤财务管理的影响

摘要: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出台,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以及会计核算体系、资金管理等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后勤必须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从管理思路、信息平台、人员队伍、管理手段等方面积极应对,才能适应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后勤财务管理的影响,才能不断改革创新,提高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影响分析;应对策略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进一步规范了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后勤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部核算部门,如何适应新制度的变化,如何规范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必将会对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后勤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不断改革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有的高校后勤还是以学校拨款为主,有的市场化程度高,成立了后勤集团公司。后勤各单位模拟企业化运营,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必然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经济活动等产生诸多影响。

(一)新制度的变化及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置新的会计科目核算体系,要求将学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学校“大账”。这样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掌握全校整体的财务状况、准确的计算高等教育成本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遵循。一直以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后勤服务与学校的关系。其基本任务和内容也有明确规定:即依照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和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后勤集团公司的经济行为;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审核、控制、分析工作;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析、研究高校后勤所属各单位财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全文阅读

加强师德修养 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摘 要: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要服务中心;后勤工作不是大局,但又牵动大局;后勤工作不是小事,但又必须从小事做起。和其他工作比较起来,后勤工作更需要强化奉献意识,努力提高服务力。

关键词:师德修养;奉献意识;后勤保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34-01

总务处承担着学校吃、行、水、电、暖、通讯、安全保卫等后勤服务工作,后勤服务是一项非常繁琐、又比较辛苦的工作,是学校的“门面”和“窗口”。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的后勤工作做保障,其他工作就不可能顺利开展,甚至无法完成。因为后勤服务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与师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后勤服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工的工作情绪、单位的形象与和谐,进而影响工作效率。但是,后勤服务又不像其他业务工作那样有规有矩,易于遵循,它是一项伸缩性、随机性较大,没有固定模式的工作。它服务于学校各项工作,必须以大局为先,以服务为重。那么如何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呢?

一要态度端正。坚持一切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观点,牢固树立学校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增强群众意识和大局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后勤服务工作是单位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次,必须消除后勤服务工作“低人一等”的想法,不要认为后勤也就是一个打杂的,没什么好做的。要认识到工作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否则就会影响到工作质量。从事后勤工作两年多,我才发现这里的学问很多,尤其是综合服务来说,内容广,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能让人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学到更多处理问题的方法。只要我们后勤服务人员始终有着良好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思想,再烦心,再难做,再琐碎的事情做起来都将不是问题。雨果先生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其实后勤服务工作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

二要归档建制。归档建制就是把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来,形成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后期规范。成文的是指后勤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不成文的是指约定俗成的思想观念上的行为准则。归档建制是后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结果;是后勤制定规章、规程、制度的科学依据,具有准确性、可信性和可操作性;是培养员工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途径;是后勤内部最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总务处日常的工作中,无计划的、杂乱的事物性工作占了很大一部分。只有经常总结以前的经验,才能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吸取教训,重新制定工作目标。要使后勤工作做细,除了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或措施作保障。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为此加强制度建设将有利于规范和约束后勤工作,使后勤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使今后的后勤保障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办事有制度,考核有标准,操作有规范。提高基础管理意识,以形成特定的后勤管理文化。

三要加强学习。后勤职工必须强化学习意识,努力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这是推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因此,我们既要学习后勤业务知识,增长实际工作的本领,更要注意理论的修养和锤炼,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事实上,后勤工作的发展,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比如,如何完善资产管理、如何规范安全保卫工作、如何降低水、电的运行成本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后勤也需要理论指导,后勤也有业务学习。我们要坚决克服那种后勤工作主要是做事和服务,不需要学习,不需要理性思维的错误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组织员工以不同方式参加学习,如听报告、讲座等,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交流思想,统一认识。通过学习,培养员工的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应对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的培养,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员工在文化阵地上有机会展示出不同的层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