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在培育企业公民意识的路径探究

摘要:企业公民意识仍需强调“责任意识”,以及员工能在行动上贯彻这种责任意识。针对笔者所在的水电类企业而言,国企性质和项目制管理模式就决定了,需要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培育员工企业公民意识上有所作为。思政工作的培育路径可围绕着:厘清企业公民意识的培育重心、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优势、助推具有责任意识的文化建设、开发员工人际交互的多元模式、科学制订宣传和培训内容方案等五个方面开展。

关键词:企业公民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水电类企业;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2

从历史视域下来看待“公民意识”的形成,其应生成于西欧资本主义初期的市民社会,并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而逐渐发育成型。具体而言,公民意识所强调的便是责任意识,即对社会、对国家的公民责任,且能主动在行动上贯彻这些责任。通过管理学家将“公民意识”概念移植到企业管理理论之中,便形成了企业公民意识的特有概念。笔者认为,企业公民意识仍需强调“责任意识”,以及员工能在行动上贯彻这种责任意识。另外,企业根据自身的不同类型又具有不同的组织生态环境,从而在实践中培育员工公民意识的路径也应是多样性的。针对笔者所在的水电类企业而言,国企性质和项目制管理模式就决定了,需要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培育员工企业公民意识上有所作为。

一、对企业公民意识的内涵解读

结合笔者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读企业公民意识的内涵:

(一)企业公民意识的一般内涵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企业公民意识也需要强调“责任意识”。那么企业作为一类生产性经济组织,其特有的组织环境所追求的责任意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在企业内部技术组织分工形态下,员工首先应在自身的岗位上自觉、合规完成本职工作任务。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员工能将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发展相融合,自觉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并能充分参与到推动企业发展的各种事项中。从中不难看出,企业的公民意识追求的是:“以大我成就小我,并联合众多的小我来推动大我的实现”。

全文阅读

生态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态社区构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生态文明构建在我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城市基层管理体系不完善;行政管理不健全;居民环境意识差。加强生态社区建设的对策有:健全城市基层管理机制;加强政府行政职能;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生态社区建设;城市;基层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8;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产生了极大的生态负效应:地下水过度开采;周边湿地系统退化;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大量固体废弃物产生;大量砍伐树木导致土壤沙化严重;风蚀现象突出;扬沙等天气时有发生。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城市化进程对生态建设的忽视造成的。这些负效应,不仅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急速下降,而且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和损害。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生态社区的建设。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含义和内容

生态社区是一个在社区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发展社区。重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在生态网络方面的融合,是家庭、社区硬件设施、社区自然环境、社区生态服务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舒适、健康、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社区。

生态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西方国家公民教育政治功能及借鉴

当前,西方国家正着力加强其公民教育的政治功能,公民教育的着力点和方法途径,对当前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培养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塑造人民的公民责任意识,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西方国家公民教育政治功能借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其公民教育,从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的内容来看,其实质基本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国家公民教育中,所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地区都着力加强其公民教育的政治功能,绝不存在所谓的“淡化政治”的做法。概况起来讲,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其政治功能在于整合分歧、化解矛盾、服务发展、稳定社会、巩固政权。

一、西方国家公民教育政治功能的主要体现

1.通过公民教育大力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灌输

西方国家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发达文化产业及传媒工具。它们通过公民教育等种种手段,使美其会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美国来讲,其利用公民教育在宣传期主流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利用宗教的影响力,虽然多数美国人对宗教教义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但是美国社会中世俗化了的宗教精神却深深的约束着美国人,美国公民教育往往结和世俗化的宗教宣讲,塑造美国公民的道德伦理意识。第二,在美国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公民教育。在19世纪末,美国许多教育家逐步认识到当时对青少年政治教育的狭隘化倾向,此后,经过不断研究和完善,美国逐渐推行强化了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其学校公民教育围绕着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宣扬美国主流价值观,培养青年对美国精神,美国理念的自觉接受和维护。第三,利用媒体传播将各种观念灌输到其公民的的脑子里,人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可控的,都是由控制新闻媒体的人能掌握的。当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其任期届满的时候,邀请美国主要新闻媒体,向他们致谢道:“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在新闻、文化中体现,这是美国的意志和财富”。第四,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其公民意识形态及思想言行,美国宪法里有许多条款都涉及到此项内容。美国法律属普通法系,采用判例法的审批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出版作品中或者一些极端言论本身根据推测会产生暴力行为的倾向就可对其进行控诉,所以说,美国法律实际上对其公民的言论及意识形态价值观有着较为严格的制约。第五,美国社会有着强大的社会宣传机器,其主流价值观通过无处不在、形式多样的方式得以宣传。美国社会的各个政党、大中小学校、各类社团等形式各异的组织,宣传主流价值观的电影、电视剧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通过网络报纸新闻传媒等多种媒介,广泛兴建各种历史纪念场馆等,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得到极为深入的宣传、控制和引导。

2.通过公民教育加强公民的品德教育和权责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西方国家传统的公民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公民的品德意识。作为公民品德教育,其应有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公民的诚信、正直、自尊、友爱,等等。但是作为现代公民教育,更要培养公民的适应时展需求的良好品德,在注重其美好品德行为的同时,要强调公民的权责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有效的承担和使用自己应有政治权利,积极行使参政、议政的政治责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包含公民品德教育和公民权责教育两个方面的公民教育才是完整的公民教育。就美国公民教育中的权责教育来看,其所包涵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强调每个个体所应充分享有的权利。诸如个人生命的权利、自主自由行动权利、尊严的权利、安全的权利、机会均等的权利、公平正义的权利、个人隐私的权利和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第二,强调个人所应享有的自由。美国公民教育十分强调对个人各种自由权利保证,个人自由一般来说包括政治参与的自由、信仰宗教的自由、思想意识的自由、集会出版自由、咨询获得信息的自由及表达个人感情的自由。第三,强调个人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美国公民教育对个人具体责任主要强调的内容有:尊重人的生命权、尊重他人所拥有的权利、自由、宽容、有同情心、自我控制、参与民主程序、尊重他人财产等。第四,政府及其职能。具体内容有,由人民来选举政府,政府必须要尊重和保护个人应有的权利和自由,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保护民权,政府存在的意义在于为大众谋求福祉。总之,美国广泛开展的公民权责教育,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美国“好公民”。

全文阅读

交通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会议精神,安排我局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刚才,沈局长和大家共同学习了《安陆市交通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公路段、征稽所、运管所、港航所、稽查队和汽运总公司六个单位的负责人做了表态性发言,他们的发言,认识很高,措施有力,希望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等一会,市纪委李常委和市行评代表还要作重要讲话,我想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充分认识交通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做到“三个正确”。

(一)正确领会各级相关会议精神。7月22日,省交通厅召开了全省交通系统行评工作会议,林志惠厅长要求全省交通系统要全力以赴地把这项工作抓出新成效,要求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情况与交通发展、建设管理、奖励政策等紧密挂钩。8月1日,孝感市交通局召开了全孝感市交通系统评议工作会议,万忠鑫局长作了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切实加强交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确保这次评议成绩位次靠前,力争名列前茅。8月5日,郭市长在我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动员会上,要求进一步深化认识,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重点,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这些会议的精神实质,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宣传,把我们的评议工作统一到这些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孝感市交通局的要求上来。

(二)正确对待各方评议。这次评议活动中,我市有8个部门被列为评议的对象,我局是被评的单位之一,在8月5日市动员会上,我作了表态性发言。局党组对这次评议工作非常重视,在召开今天的会议之前,召开了专题的工作会议,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局评议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次评议,总体要求是,统一组织,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面向社会,群众参与,评议系统,覆盖行业。市纠风办将采取第三方评估、集中评议、综合考核的方式开展评议,其中,第三方评估占60%。我们要以非常的决心,坚定的信心,不懈的努力,全员动员,全力以赴,全面加强交通政风行风建设,正确对待各方面的评议,做到虚心接受,认真整改,促进工作,正确对待评议意见,正确对待评议结果,正确对待评议名次,把评议作为推动工作的动力,以优良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工作本领,出色的工作成绩,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正确认识评议的意义。

上半年,各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了“两项活动”,制定了方案,加强了学习,写出了心得,开展了活动,查出了问题,进行了整改,完善了制度。运管所、港航所、稽查队等单位做的比较好。全系统查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整改,交通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进。这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继市委、市政府开展“两项活动”后的又一次大的活动,是“两项活动”的继续和深化,我们要认真搞好回头看,认真抓好查漏补缺工作,进一步搞好交通效能建设工作,更加充分认识这次民主评议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是推进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目的是让交通部门与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真正建立感情,直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直接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切实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问题,真正带着感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很强的“窗口”行业,从业人员多、涉及面广。每修建一条公路、每发送一班车船、每收取一笔规费,都涉及到社会各界、千家万户,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可以说,交通部门是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这就要求我们交通行业必须要有好的班子、过硬的队伍和良好的风气,只有好的班子、好的队伍、好的政风和行风,才能真正践行交通为民便民、和谐惠民的宗旨。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论文

一、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公民身份、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等概念进行分析,是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前提。何谓公民?尽管从古希腊城邦到近现代民主国家,公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但究其根本,公民(citizen)就是拥有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人。“公民身份”包含三个共同的基本要素:国家、平等、权利义务。就国家要素而言,公民身份意味着作为国家正式成员的资格,即公民是国家的公民,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就平等要素而言,公民之间在身份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性内在地要求国家政体应该是民主的,而从历史上看,公民与民主制事实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权利义务而言,公民依法享有市民权利(civilrights,也译作“公民权利”、“民事权利”)、政治权利(politicalrights)和社会权利(socialrights),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服从法律的公民义务、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责任等;不过,政治权利是其他基本权利的前提与保障,公民概念始终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公民是“具有某个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该国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凡具有我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总之,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民主,国民依宪法取得公民身份,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公民身份及其民主实践必然形成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又反作用于民主制度与实践。何谓公民意识?马长山(1999)认为,公民意识就是公民自身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朱学勤(1999)认为,公民意识就是民众对于公共权力的主体意识与监督意识,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周胜蛟和倪洪涛(2008)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以公民的民主法治观念和理性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为核心。郑杭生(2008)认为,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许耀桐(2009)认为,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综合上述界定,可以提出公民意识的简明定义:公民意识就是公民自身对其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以及相应的行为倾向。公民意识既包括对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权利义务的理性认识(即公民知识),也包括对公民身份所包含的价值理想的理念与情感认同(即公民品格或公民价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行为倾向(即公民实践意向)。根据公民身份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国家、平等、权利义务),可推演出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基于国家要素,公民与国家相对待,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可导出民主意识、国家意识等;基于公民平等的要素,可导出平等意识、公正意识等;基于权利义务要素,可导出法治意识(权利义务由法定)、公共参与意识(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公民美德(公共参与必需的道德)等。何谓公民意识教育?郑杭生(2008)认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一种通过学校的、社会的和家庭的各种教育渠道,培育、培养社会成员具有公民意识的过程。简言之,公民意识教育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严格说来,公民意识教育是公民教育(citizenshipeducation)的子范畴。据《教育大辞典》,公民教育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必要的公民知识(civicknowledge)、公民品格(civicvirtue)和公民技能(civicskill),进而能积极并负责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合格公民。公民知识、公民品格(公民价值)属公民意识范畴,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公民技能就是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涉及批判思考能力、领导能力、沟通与说服能力、谈判与妥协能力等。鉴于公民知识、公民品格和公民技能彼此渗透、相互支撑,且某种教育途径通常对三方面素质均有影响,因而在不那么严格的意义上,“公民意识教育”与“公民教育”大致相当,二者可以通用。何谓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以使公民获得对社会主义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并形成相应的行为倾向。社会主义公民身份及其意识以社会主义制度与实践为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必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

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有个别学者主张“取代论”,即用所谓“中性的公民教育”替代“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观点是明显错误的,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没有洞悉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必须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有“泛指”与“特指”之别:在“泛指”意义上,是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在“特指”意义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在特指的意义上使用的,但究其实质,其他国家尽管无“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却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因为任何国家的统治集团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体国民,以巩固其统治。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的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对其国民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教育活动,就是“泛指”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同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公民教育亦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公民教育”泛指一切民主政体的国家对其国民实施的公民教育,其目标是使其国民获得同该国基本社会制度、主导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因而构成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针对本国公民实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民意识教育即属广义的公民教育。此前,我国或许无“公民教育”之名,但有或者应该有“公民教育”之实。“狭义的公民教育”特指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对其国民实施的公民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同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形态属性是各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属性。正如武东生(2013)所论,“由以阶级性为根本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国家’开展的公民教育活动,无疑会打上深刻的意识形态的烙印”,“在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无不同,公民教育究其实质而言,同为‘非中性的’意识形态教育”。仔细对照前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界定可知,就内涵而论,泛指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广义的“公民教育”大致相当,因而在不那么严格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中国的公民教育”,而“西方的公民教育就是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外延而论,“思想政治教育”似乎比“公民教育”还要大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国民的思想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公民教育侧重于培养“民主公民”;另外,公民意识教育严格而言是公民教育的子范畴。由此可合理地得出如下结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公民意识教育不应也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和宪法法律层面上都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

三、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郑杭生(2008)基于其对公民意识内涵的分析,认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国家主人意识与祖国民族意识,核心任务是培养权利与责任意识,基础内容是培养民主与法治意识,延伸内容是培养道德与文明意识。许耀桐(2009)认为,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应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此外还要培养公民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意识。两位学者的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并存在如下共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应培养主人(主体)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道德意识。不过,主人(主体)意识其实质就是民主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可归入民主与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的外延则过于宽泛,“道德”既有“公德”与“私德”之分,又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范畴,因此广义的道德同狭义的、公民身份认同意义上的“公民品格”虽有关联,但不严格对应。总之,学者们当前广泛认可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民主法制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时,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表明,第一,“公民意识教育”与“民主制度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方略,二者相辅相成;第二,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理念、公平正义理念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党的十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倡导”的十二个基本范畴中,“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这五个范畴是对十七大倡导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再次重申和确认,并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高度。侯惠勤(2012)认为,核心价值观应该反映“制度精神”,应是国家制度、国家运作模式的灵魂,应奠定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和合法性依据,为国家制度的构建提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向。韩震(2013)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反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紧密联系当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在“三个倡导”的十二个基本范畴中,“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这五个范畴无疑最能反映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精神,因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培育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公民品格核心的“公共理性”应成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落脚点。罗尔斯认为,公共理性是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公民的理性,是秩序良好的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其目标是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一方面,在思辨层面上,公共理性可从“公民身份”概念中演绎出来,即“公民身份”内在地意味着公民在社会合作体系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每个公民的诉求和权益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和考虑,因而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时应当超越私人立场而秉持一种公共立场,诉诸并追求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有序的民主也要求公民具备并运用公共理性,其原因在于,如果公民只关心个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只运用个人理性而非公共理性,那么民主过程势必难以就公共争议达成共识,会导致民主的失序甚至自我否定。公共理性作为实践理性,既是一种理智能力,更是一种道德能力即公民美德。作为理智能力,意味着能够准确分辨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能正确判断各方诉求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安排可得何种程度的满足。作为公民美德,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诉求与权益,关心公共利益;在面对分歧时,能秉持公正的态度和达成共识的真诚愿望,提出基于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的、有说服力的论证,同时愿意倾听并采纳各方的合理意见而非固执己见;愿意遵循已达成的共识,等等。公共理性是贯穿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等公民意识的红线,健全的公共理性与有序的民主实践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公共理性的养成应贯穿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全过程。另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是对资本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的扬弃。一方面,我们要有智慧和勇气来倡导这些代表目前人类价值共识和历史进步方向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正。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不能止步于倡导、宣传这些抽象的价值词汇,更加重要和紧迫的是,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深入梳理并正确阐释上述理念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内涵。

四、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

在公民层面上,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公民,培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备相应的公民知识和公民品格的爱国公民。现阶段的重点是培育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特别地,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既要倡导自由平等,培养权利意识,更要塑造国家与社群认同,培养责任意识,注重养成以公共理性、公共精神为核心的公民美德。在国家与社会层面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目标。公民意识、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三者相互促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务必要阐明下述问题。第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并带来灾难性后果。第二,要破除“民主迷思”。既要始终不渝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要防止“民主万能”的迷信。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作为发展民主政治的起点和归宿。要把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同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使公民意识、民主制度、民主实践三者相互适应,进而相得益彰。

全文阅读

农村环保意识浅析

作者简介:赵琳洁: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朱佳乐: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闫江艳: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梅俞杰: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雷刚: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环境法、知识产权法 。兼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理事,浙江省质检法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技法学会理事。

摘 要:农村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但农村居民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仍然处于模糊阶段。本文以了解东西部农村环保意识现状为出发点,对目前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主要农民环保意识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环保意识东西部农村新旧农村改进方向

一.引言

2007年11月,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对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及其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 农村环保意识发展现状

全文阅读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政治社会化视角解读

【摘 要】 本文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为例,从政治化视角探讨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进程的逻辑构建、基本路径、理论方式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问题,以期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不断为人民大众掌握和运用。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批判;当代启示

政治社会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政治生活中以及其他生活总被提及的一个概念,政治社会化的整个体系也让我们有意识的去想到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内涵与理论基础,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而科学领域中的思想基础的指导,而政治社会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题中应有之意,我们更应该追踪其对于其他学科理论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著作,本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做一个初步的考察与研究,并在以政治社会化视角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更加深入的去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文章的实践取向。

一、从政治社会化视角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进程的逻辑构建

1、与错误理论形态的斗争的行为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错误的观点是对客观世界歪曲的反映,正如错误的理论形态是对现实的客观的物质现象的歪曲的反映,形成错误的理论体系。感性是自主自发形成的直观的、浅显的意识内容,它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人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是这种意识没有上升到自觉地形成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的意识,而是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逻辑后”的“理性后”的意识形态。[1]而这种“逻辑前”的“理性后”的上升是歪曲的、走错路的上升,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去认识它,纠正它,改变它。除此之外,历史上也有过并不是从感性认识而来的意识形态,它脱离了物质生产活动,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纯粹的”理论史不存在的,[2]所以对错误的理论的纠正也必然要落实在现存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也必然要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而更新意识形态的内容,这种斗争形势,首先就是不仅仅要把它理解为对意识形态的单纯批判,而是要立足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把人的意识观点看作是人本身的意识,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而不是从意识的简单出发,其次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由于认识到由于时展的不同,现实基础也是需要划入到与错误理论形态斗争的范围之内的,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变化,所以我们也要把对现实的批判放在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当中去考察。

2、从社会实践中考察的观点来探索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路径

意识形态在作为理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从社会实践中来考察意识形态批判的路径是正确的,而意识形态又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我们能陷入到割裂实践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关系,而把其神秘化的理论误区。而是要从时间的观点来定义与解释其思想,在马克思理论著作中论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结构,强调了物质生产过程和工业实践在批判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决定作用”。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是在人们不断地从社会实践过程中抛除纯理论的东西,而有自己生命内涵的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相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种新生命概念的再现与更新的过程中,都能在人的生产实践中找到原型与依托,而这种意识形态与实践的联系除了是从社会大生产过程中得到。而且不能同时忽视个人的生产实践,个人生产实践的历史性也能够最终决定意识形态的已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这种历史实践,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实践,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每个人的参与而言,我们个人也要参与到对意识形态批判的解释过程中,必须从它的前提进行追溯,而其前提必须是社会物质生产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用实践的,历史的观点来进行解释。

全文阅读

民政创新管理讲话

近日,**区民政局紧紧围绕抚顺市民政局关于2010年打造民政系统管理服务年的工作安排,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作风意识,更新服务理念,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本着早考虑、早介入、早研究、早动手的工作目标,创新各项民政工作,切实落实好“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职能,把管理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作风意识,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狠抓民政工作者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责任、诚信、阳光、效能、清廉”十字工作作风,全力打造学习型、高效型、服务型民政队伍。在民政局内部,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建立“有人负责我配合,无人负责我负责”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愉快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工作环境。打造相互尊重、相互支撑、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形成上下一心的整合力;不断强化效能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保持高节奏运转的工作态势,坚决克服“一慢、二看、三等待”和互相推诿扯皮的不良现象,提倡“有事就办、急事快办”的工作作风,为特殊服务对象排忧解困,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

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民政形象。打造各项民政事业服务品牌形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决策要素的单项服务向决策全过程服务转变;由一般向品牌型服务转变,不断强化超前意识,对各项业务重点目标、创新目标早考虑、早介入、早研究、早动手,掌握主动权。通过开展各类民政对象座谈会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实施方案,真正做到想发展大局,谋发展大事,献发展大计,把民政各项服务体系建设推向品牌连锁化的高档次服务。

三是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和谐发展。开展“暖心工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打造阳光民政,坚持民主评议,实现低保动态管理,扶持退出低保人群的再就业。完善“温心工程”,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改变事后救助的方式,为事中或事前救助,并通过和相关医疗机构协商,推行五保老人医疗救治“四免”制度,即医疗费全免、伙食费全免、陪护费全免、车辆接送费全免,切实解决困难老人病有所医的问题。夯实“舒心工程”,全力提高农村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供养率,让农村的困难老人都能够入住敬老院,享受居有其室、食有其源、乐有其所的老年生活。用心体察弱势困难群众疾苦,用力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此外,我局还规范了各类档案管理,建立了民政标识档案。围绕管理服务年建设,用高质量的服务赢得百姓的关注和信赖,努力促进**民政和谐发展。

全文阅读

高中学生政治素质浅谈

摘 要: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文明的进程。通过对当代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能够发现其不足之处,并寻求解决的途径,以便更好地使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政治素质 高中生 公民教育

所谓政治素质一般泛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知识、政治认知、政治参与等一系列的认识、态度及能力。

一、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与分析

1.政治知识拥有量不容乐观。政治知识是指公民对政治生活规范和准则的掌握情况,以及接受有关政治生活方面信息的程度,它是衡量公民政治素质的基本尺度。政治知识的匮乏一方面表明了高中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对政治知识的摄取动力不足;同时也表明学校在如何使高中学生过好政治生活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政治认知能力喜忧参半。调查显示,一半以上高中生已经了解“法定成年”所意味的“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的意义。在回答“当您年满18周岁参加成人仪式时有什么感觉”的问题时,51.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应“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31.2%的高中生认为“应当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7.7%的高中生认为成年意味着“可以做自己过去不能做的事”,也有9.6%的高中生则表示“参加成人仪式时无感觉”。

3.政治参与态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在对待政治的最好态度中,在性别方面,男女青年的差别不大,男性青年中比率比女性青年的比率要高5个百分点;从文化程度来看,研究生及以上为62.7%,余下依次为初中58.9%、本科49.4%、大专48.4%、高中(含同等学历)48.3%。

二、提高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的途径

全文阅读

坚守舆论阵地 集聚发展正能量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同志对意识形态工作做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用主流、权威和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做到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更好地发挥引导舆论、引领思潮的重大使命。

在不久前落幕的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明确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毫不放松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对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为深入贯彻“8337”发展思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强大思想舆论保证和精神文化力量。

把好主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导向

在宣传工作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舆论宣传工作的首位,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工作部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宣传工作中,我们要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准确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坚定全体社会成员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和自觉。

在宣传工作中,我们要树立全局意识,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的形势、国内发展的趋势、社会思想变化的态势,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和坚定的态度把好关、守好门,切实把思想认识、舆论导向、宣传队伍、力量协同等重大问题抓住抓好,凝聚起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唱好主旋律,激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把正确导向贯穿到宣传工作的各个方面。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国家的大局,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功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国梦最强大的支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