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生新闻论文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民生新闻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生新闻;本土化

【论文摘要】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具有显著的区别。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随着新闻的发展,在全国各媒体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以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的电视新闻,这就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不同的是,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民生新闻立足国情,顺应主流,与现行的新闻政策实行成功对接;其本地化追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构建城市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回归民间,锐意创新,使它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1民生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百姓生活。

民生新闻的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不能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民生新闻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民生新闻,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民生新闻。内容为王似乎永不过时,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从地方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看,节目都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文化习惯,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点。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各地的大众主流媒体,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本地区的,收看观众也是本地区的,因此,为了满足观众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新闻大篇幅地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还有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这也最真实地回归了新闻的本质。

2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

湖北卫视的《现在直播》曾有个固定栏目,请武汉的一位曲艺名人以杂谈的形式用方言来说新闻,当时一经推出,反响很强烈。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本土化、地域化。地方名人本身就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其幽默风趣的说新闻方式,观众会很感兴趣。电视本土化就是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地方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电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地区的电视文化,一定具有自己的特色。地区文化特色是每个地区存在的必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观现象。换句话说,不同地级市的电视新闻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地级市电视台的新闻应着力去表现这个地区的人文景观,力求与当地群众产生水融的关系。而越是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电视新闻,就越为这个地区的观众喜闻乐见,以至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做到入乡随俗,生根开花,融为一体。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也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电视是视觉文化,对如此丰富的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应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不仅是节目内容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审美上的本土化,因此,在利用本土化这张牌来推动民生新闻发展时,应注意做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的民生新闻。

3实现民生新闻报道视角的平民化

全文阅读

电视民生新闻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生新闻;本土化

【论文摘要】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具有显著的区别。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随着新闻的发展,在全国各媒体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以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的电视新闻,这就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不同的是,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民生新闻立足国情,顺应主流,与现行的新闻政策实行成功对接;其本地化追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构建城市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回归民间,锐意创新,使它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1民生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百姓生活。

民生新闻的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不能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民生新闻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民生新闻,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民生新闻。内容为王似乎永不过时,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从地方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看,节目都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文化习惯,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点。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各地的大众主流媒体,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本地区的,收看观众也是本地区的,因此,为了满足观众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新闻大篇幅地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还有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这也最真实地回归了新闻的本质。

2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

湖北卫视的《现在直播》曾有个固定栏目,请武汉的一位曲艺名人以杂谈的形式用方言来说新闻,当时一经推出,反响很强烈。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本土化、地域化。地方名人本身就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其幽默风趣的说新闻方式,观众会很感兴趣。电视本土化就是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地方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电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地区的电视文化,一定具有自己的特色。地区文化特色是每个地区存在的必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观现象。换句话说,不同地级市的电视新闻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地级市电视台的新闻应着力去表现这个地区的人文景观,力求与当地群众产生水融的关系。而越是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电视新闻,就越为这个地区的观众喜闻乐见,以至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做到入乡随俗,生根开花,融为一体。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也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电视是视觉文化,对如此丰富的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应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不仅是节目内容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审美上的本土化,因此,在利用本土化这张牌来推动民生新闻发展时,应注意做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的民生新闻。

3实现民生新闻报道视角的平民化

全文阅读

民生新闻分析论文

民生新闻这一困境,迫使我们正视民生新闻的理论定位,分析其背后形成原因,从而找到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使电视民生新闻走得更远更久。1.横向丰富节目内容:扩大新闻题材的来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手段和渠道的多样化、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的扩大,人们关注的视野和范围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例如,农民群体成为地方电视台以及卫视逐年重视的新群体,因此,吸引他们目光的民生新闻必然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种新闻的来源地和人群的文化层次,显然要求我们要调整不同内容的比例。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当以地方性为特色,例如广州电视台的《01出动》通过具有特色的采访和拍摄手法,重点关注广州市民生活趣事趣闻和生活传统,做出具有浓郁“广州风味”的民生新闻节目,深受广州市民和其他向往广州生活的群众的喜爱。相反追求“大而全”的民生新闻让人味同嚼蜡,有千人一面的感觉。所以,只有扩充内容使之不断丰富,才能让人不断有新鲜感,过目难忘!

2.增加节目纵向深度:对特定事件进行更加深入地报道和分析,对类似相关事件展开联系

流于表面现象的报道是民生新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初觉新鲜,然印象不深、转瞬即逝。所以,应在民生新闻这档与大众群体联系紧密的节目中,加强对事件背后事实的及时真实的深度报道,起到审慎看待社会现象的作用。如报道冬季不要从封冻的江面上穿行时,从一辆车的坠入江心,回顾到早前的一系列危险,分析原因,并做现场采访,较好地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

3.提高新闻的社会责任度:新闻工作者当以从业者的良好素质来提升大众观赏水平

民生新闻是以贴近百姓生活为特色的新闻节目,新闻工作者理当肩负起传播把关的任务,切实负起责任,以从业者的良好素质来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例如《新闻夜航》中的夜航气象版块,制作者将气象的表面数字与人文知识、传统习俗、民俗文化相结合,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了知识的补给和视野的开拓,提高了受众的文化素质,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4.吸取公共新闻优势:新闻不但要走进百姓生活,更要走进公共空间

民生新闻反映的是百姓的心声,而公共新闻反映的是那些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共问题,目的在于推动问题的解决与社会进步,二者有许多交叉重合之处,民生新闻要想走得更远,就不妨吸收公共新闻的合理元素,提升和优化传播内容的价值取向。一是在报道题材的选择上强化公共服务性,从公共利益的价值观出发,在反映民生民情的同时注意解读政策、引导舆论,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在强调平民意识、平民视角的同时不应忽视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感,要把“民生”报道提高到“国计”的高度上来,积极介入和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及公共意识,以达到提高公众面对社会问题的行动能力与缓解冲突、化解矛盾的目的。

全文阅读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生新闻消费主体化主观化复制化能指化

[论文摘要]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从消费视角来看,这与受众消费权力的掌握和媒介追逐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在商业逻辑的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新的态势:传受界限模糊!受众渐逐主体化;叙事方式主观化!故事化;文本的模式化!复制化;语言的能指化等

这两年,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本文的写作,试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这热闹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在现代化社会里,新闻信息也正像食物一样日益成为人们必需的特殊消费品,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但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新闻具有不同的意义,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在消费社会中,“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精英文化所奋力追求的境界,让位于受人操纵的大众,而正是这样的大众,参与着具有最低共同点的可替代性的大众商品文化消费。”这就意味着在消费文化结构里,受众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为新闻信息的消费在于受众(消费者)透过消费行为去裁定,而受众为何会产生消费的欲望,从现象上来看,或许是受到信息刺激(如传媒广告宣传和看过该节目受众的口头传播)、因特定类型叙事或是信息满足了受众的、梦想、欲望,然而从本质看,或许是受到了当代文化与社会的渗透或影响,而产生了某种消费意识,引起了消费行为"受众的消费行为主要通过节目观看来完成。费斯克指出,电视节目首先在演播室被生产出来,然后作为商品被卖给经销商;此后,在电视节目被播出时,它又由商品转变为生产者,生产出受众,并把受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电视的金融经济。但我们不要认为这种消费过程当中的权力完全操纵在新闻制作者或发行商手里,受众其实也负担着莫大的权力,那就是受众的“消费欲望”或“消费趋向”,往往决定了电视新闻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与未来。因为在电视的文化经济中,受众则从商品转变为生产者,透过节目制作商的广告宣传及信息本身,形成他们某种符号性的消费意识(如品味、阶层偏好等),再加上受众在生活过程所培养的文化意识,使得受众对新闻产生是否消费的判断,或为自己生产出属于自己社会经验的意义和。而受众个人的消费意识又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产生所谓的群体消费意识,这种消费意识会形成群体消费行为,而正是这种群体消费行为,在消费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达成一个共识,也就是“新闻制作者与受众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社会契约”,去鼓励新闻制作者再次复制或大量生产同类型的作品,去影响新的受众群落。”因而受众的消费欲望主宰新闻采集、制作与表达成为常规。

但是新闻制作者为何甘心围绕着消费者的要求来运作新闻呢?这是与其在市场逻辑的影响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的。对于商业化电视而言,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又由收视率所决定,收视率“百分比的一位小数点就可能意味着一年内的利润额相差三千万美元”。因此,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受“大数原则”的支配,媒介也就会宿命般地会走上追求受众数量最大化的道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制作者,必须考虑文本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遭遇到什么样的话语以及这种遭遇如何重组文本的意义及其遭遇的话语。也就是要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交给受众,文本的意义根据受众赋予文本不同话语(知识、偏见、抵制等)而分别建构出来。这正如费斯克所言,“我们应当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符合大众口味,并努力使它们融入大众化的社会意识。若想鼓励各种各样的人收看电视新闻,并让他们记住和思考它所提供的事件,电视新闻必须符合大众趣味!相关性和令人满意的生产力的关键标准。”[1]。

什么样的媒介制品才能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呢。那就是能满足受众消费欲望和兴趣的媒介产品。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媒体将自以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之中。这种“我播你看”的媒介本位思想使媒体较少关注受众不断变化的消费心理,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伴随文化需求的增长也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新闻信息的告知,而是更希望新闻能够体现社会对受众个人主体意识的重视,以人性化的报道实现与自己心灵的契合。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认为,如果受众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就会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从而消费其话语。如果新闻报道能够从普通民众的立场着眼,或者在新闻报道中以普通民众为基点进行报道,就会激起受众的心理感应进而产生消费行为。因而电视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完全褪去说教色彩,从报道内容、角度、方式上都以受众利益、喜好为出发点,分析满足其需求。”通过逗引消费的,达到虚拟的满足;通过提供“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时空――存在落差、相对处于弱势的百姓被夸张成世界的全部,现实生活的落差与缺憾被新闻里“冷暖有人管、疾苦人共知”的虚妄的媒体景象缝合,消费者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因而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全文阅读

论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论文关键词] 民生新闻 消费 主体化 主观化 复制化 能指化

[论文摘要] 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从消费视角来看,这与受众消费权力的掌握和媒介追逐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 " 在商业逻辑的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新的态势 : 传受界限模糊 ! 受众渐逐主体化 ; 叙事方式主观化 ! 故事化 ; 文本的模式化 ! 复制化 ; 语言的能指化等

这两年 , 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 , 本文的写作 , 试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 , 来解读这热闹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在现代化社会里 , 新闻信息也正像食物一样日益成为人们必需的特殊消费品 , 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但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 , 新闻具有不同的意义 , 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在消费社会中 , “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逻辑 , 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精英文化所奋力追求的境界 , 让位于受人操纵的大众 , 而正是这样的大众 , 参与着具有最低共同点的可替代性的大众商品文化消费。”这就意味着在消费文化结构里 , 受众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为新闻信息的消费在于受众 ( 消费者 ) 透过消费行为去裁定 , 而受众为何会产生消费的欲望 , 从现象上来看 , 或许是受到信息刺激 ( 如传媒广告宣传和看过该节目受众的口头传播 ) 、因特定类型叙事或是信息满足了受众的、梦想、欲望 , 然而从本质看 , 或许是受到了当代文化与社会的渗透或影响 , 而产生了某种消费意识 , 引起了消费行为 " 受众的消费行为主要通过节目观看来完成。费斯克指出 , 电视节目首先在演播室被生产出来 , 然后作为商品被卖给经销商 ; 此后 , 在电视节目被播出时 , 它又由商品转变为生产者 , 生产出受众 , 并把受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电视的金融经济。但我们不要认为这种消费过程当中的权力完全操纵在新闻制作者或发行商手里 , 受众其实也负担着莫大的权力 , 那就是受众的“消费欲望”或“消费趋向” , 往往决定了电视新闻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与未来。因为在电视的文化经济中 , 受众则从商品转变为生产者 , 透过节目制作商的广告宣传及信息本身 , 形成他们某种符号性的消费意识 ( 如品味、阶层偏好等 ), 再加上受众在生活过程所培养的文化意识 , 使得受众对新闻产生是否消费的判断 , 或为自己生产出属于自己社会经验的意义和。而受众个人的消费意识又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 产生所谓的群体消费意识 , 这种消费意识会形成群体消费行为 , 而正是这种群体消费行为 , 在消费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达成一个共识 , 也就是“新闻制作者与受众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社会契约” , 去鼓励新闻制作者再次复制或大量生产同类型的作品 , 去影响新的受众群落。”因而受众的消费欲望主宰新闻采集、制作与表达成为常规。

但是新闻制作者为何甘心围绕着消费者的要求来运作新闻呢 ? 这是与其在市场逻辑的影响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的。对于商业化电视而言 , 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又由收视率所决定 , 收视率“百分比的一位小数点就可能意味着一年内的利润额相差三千万美元”。因此 , 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受“大数原则”的支配 , 媒介也就会宿命般地会走上追求受众数量最大化的道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制作者 , 必须考虑文本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遭遇到什么样的话语以及这种遭遇如何重组文本的意义及其遭遇的话语。也就是要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交给受众 , 文本的意义根据受众赋予文本不同话语 ( 知识、偏见、抵制等 ) 而分别建构出来。这正如费斯克所言 , “我们应当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符合大众口味 , 并努力使它们融入大众化的社会意识。若想鼓励各种各样的人收看电视新闻 , 并让他们记住和思考它所提供的事件 , 电视新闻必须符合大众趣味 ! 相关性和令人满意的生产力的关键标准。” [1] 。

什么样的媒介制品才能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呢。那就是能满足受众消费欲望和兴趣的媒介产品。在我国 , 由于长期以来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 , 媒体将自以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 , 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之中。这种“我播你看”的媒介本位思想使媒体较少关注受众不断变化的消费心理 , 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伴随文化需求的增长也不断增长 , 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新闻信息的告知 , 而是更希望新闻能够体现社会对受众个人主体意识的重视 , 以人性化的报道实现与自己心灵的契合。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认为 , 如果受众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 就会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 , 从而消费其话语。如果新闻报道能够从普通民众的立场着眼 , 或者在新闻报道中以普通民众为基点进行报道 , 就会激起受众的心理感应进而产生消费行为。因而电视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上 , 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 , “完全褪去说教色彩 , 从报道内容、角度、方式上都以受众利益、喜好为出发点 , 分析满足其需求。”通过逗引消费的 , 达到虚拟的满足;通过提供“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 , 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时空??存在落差、相对处于弱势的百姓被夸张成世界的全部 , 现实生活的落差与缺憾被新闻里“冷暖有人管、疾苦人共知”的虚妄的媒体景象缝合 , 消费者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因而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全文阅读

浅论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论文摘要] 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从消费视角来看,这与受众消费权力的掌握和媒介追逐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 " 在商业逻辑的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新的态势 : 传受界限模糊 ! 受众渐逐主体化 ; 叙事方式主观化 ! 故事化 ; 文本的模式化 ! 复制化 ; 语言的能指化等

这两年 , 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 , 本文的写作 , 试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 , 来解读这热闹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在现代化社会里 , 新闻信息也正像食物一样日益成为人们必需的特殊消费品 , 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但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 , 新闻具有不同的意义 , 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在消费社会中 , “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逻辑 , 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精英文化所奋力追求的境界 , 让位于受人操纵的大众 , 而正是这样的大众 , 参与着具有最低共同点的可替代性的大众商品文化消费。”这就意味着在消费文化结构里 , 受众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为新闻信息的消费在于受众 ( 消费者 ) 透过消费行为去裁定 , 而受众为何会产生消费的欲望 , 从现象上来看 , 或许是受到信息刺激 ( 如传媒广告宣传和看过该节目受众的口头传播 ) 、因特定类型叙事或是信息满足了受众的、梦想、欲望 , 然而从本质看 , 或许是受到了当代文化与社会的渗透或影响 , 而产生了某种消费意识 , 引起了消费行为 " 受众的消费行为主要通过节目观看来完成。费斯克指出 , 电视节目首先在演播室被生产出来 , 然后作为商品被卖给经销商 ; 此后 , 在电视节目被播出时 , 它又由商品转变为生产者 , 生产出受众 , 并把受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电视的金融经济。但我们不要认为这种消费过程当中的权力完全操纵在新闻制作者或发行商手里 , 受众其实也负担着莫大的权力 , 那就是受众的“消费欲望”或“消费趋向” , 往往决定了电视新闻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与未来。因为在电视的文化经济中 , 受众则从商品转变为生产者 , 透过节目制作商的广告宣传及信息本身 , 形成他们某种符号性的消费意识 ( 如品味、阶层偏好等 ), 再加上受众在生活过程所培养的文化意识 , 使得受众对新闻产生是否消费的判断 , 或为自己生产出属于自己社会经验的意义和。而受众个人的消费意识又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 产生所谓的群体消费意识 , 这种消费意识会形成群体消费行为 , 而正是这种群体消费行为 , 在消费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达成一个共识 , 也就是“新闻制作者与受众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社会契约” , 去鼓励新闻制作者再次复制或大量生产同类型的作品 , 去影响新的受众群落。”因而受众的消费欲望主宰新闻采集、制作与表达成为常规。

但是新闻制作者为何甘心围绕着消费者的要求来运作新闻呢 ? 这是与其在市场逻辑的影响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的。对于商业化电视而言 , 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又由收视率所决定 , 收视率“百分比的一位小数点就可能意味着一年内的利润额相差三千万美元”。因此 , 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受“大数原则”的支配 , 媒介也就会宿命般地会走上追求受众数量最大化的道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制作者 , 必须考虑文本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遭遇到什么样的话语以及这种遭遇如何重组文本的意义及其遭遇的话语。也就是要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交给受众 , 文本的意义根据受众赋予文本不同话语 ( 知识、偏见、抵制等 ) 而分别建构出来。这正如费斯克所言 , “我们应当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符合大众口味 , 并努力使它们融入大众化的社会意识。若想鼓励各种各样的人收看电视新闻 , 并让他们记住和思考它所提供的事件 , 电视新闻必须符合大众趣味 ! 相关性和令人满意的生产力的关键标准。” [1] 。

什么样的媒介制品才能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呢。那就是能满足受众消费欲望和兴趣的媒介产品。在我国 , 由于长期以来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 , 媒体将自以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 , 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之中。这种“我播你看”的媒介本位思想使媒体较少关注受众不断变化的消费心理 , 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

全文阅读

论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人文精神的塑造

【摘要】播报形式变了,但是主持人的角色作用并没有改变。一方面主持人要将新闻正确的播报出去,同时在荧屏上主持人更是代表着媒体的新闻观点,可以说是媒体的具体形象,因此,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对一些具体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表情、态度甚至是评论语调等一些人文素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生新闻;主持人;人文关怀

近几年民生新闻得到了快速发展,民生新闻的节目主持人也一改往日“传声筒”似的被动播报新闻,更多的变为了“说新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新闻类主持人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播报形式变了,但是主持人的角色作用并没有改变。一方面主持人要将新闻正确的播报出去,同时在荧屏上主持人更是代表着媒体的新闻观点,可以说是媒体的具体形象,因此,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对一些具体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表情、态度甚至是评论语调等一些人文素养尤为重要。

一、当下,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

民生新闻因为降低了镜头的视角,贴近群众、生活和实际而满足了受众对知情权与话语权的渴求,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受到观众的喜欢。而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话语表达是依托于新闻内容的,因此我们首先从新闻内容上来看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内容零碎、避重就轻。内容主要集中于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家长里短,交通事故、邻里纠纷、环境卫生等市井百态的“一地鸡毛”占据了节目的主体部分,而对敏感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却三缄其口,给人以“顾左右而言他”的失语感,这样的“伪民生”新闻往往会使人们“因为专注于家庭琐事、身边小事、百姓难事而恰恰忽略了自己在整个社会博弈中所处的位置和被忽视的利益”。看似体贴入微,实有“愚民”之嫌。如果长期与社会发展最深刻的变化脱节,在很多重要领域无法承担引导公众舆论的责任,民生新闻将面临沦为边缘的危险。

二、在民生新闻中如何塑造主持人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在这里可以当做是“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则是由“能力”和“精神”组合而成的。而新闻的本质是客观事实,要求新闻主持人要控制主观的情绪,真实客观的代表媒体去播报新闻。但是每天的新闻是多种多样的,又让人高兴喜悦的也有让人痛惜惋惜的,面多种种事件主持人都要展现出客观僵硬的面部表情吗?这一点,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可以借鉴一些访谈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表达技巧。

全文阅读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论文

一、评论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讲理更得讲法

民生新闻因为关注的大多是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对于此类事情,作为“来自百姓身边的报道”,只要有代表性,栏目都会选择让记者来关注。但是,面对这类事情,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听起来虽然合理,但是,细查国家的相关法规,却未必合法。《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区住户的房子才住了一年多,玻璃忽然破碎,物业起初答应修理,后来又反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普通住户,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这肯定是玻璃质量有问题,物业应当无偿为住户更换新玻璃。但是,当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之后发现,玻璃等设施的保修期为一年,也就是说,虽然这块玻璃的使用时间大大短于正常的使用时间,但是,依照相关法律,物业没有免费维修的义务,应该由业主自己请人修理。虽然说,站在用户的角度,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烦心的,但是,不能情大于法,在评论中,媒体的观点一定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发表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评论。

二、评论应多引导,少指责

现在的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消费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分。这种新闻,除了要求记者前期采访调查到位之外,后期的评论也很重要。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将小纠纷升级为大矛盾。评论应该多加引导,少去指责。《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甲乙两家人发现自家后墙一米处有返潮的现象,有的墙皮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他们认为,是墙后的邻居丙家院基过高,花带的水下渗导致的,邻居丙却不这样认为。为避免自家房屋受到更大损失,甲乙两人愿意自费将邻居花带处抹上水泥,但邻居没有明确表态。面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就不能一味指责邻居丙,而是引导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洗脱嫌疑,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邻居家的烦恼消除了,自家的日子不就也能更和乐了吗?从正面积极引导,不说谁对谁错。民生新闻关注的很多纠纷,有时说到底,很难分出对错,对当事人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因为一档新闻栏目更和谐,记者也算没有白忙活。

三、语言轻松幽默,少用官话套话

电视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节奏。切忌掉书袋抖知识,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在我台民生新闻的一条新闻评论中说,“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即使做不成小棉袄,做个小背心也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奉劝那些做儿子的,别忘了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比板起脸来给大家讲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子女如果做不到,将会受到法律惩处的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这样说,观众也爱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劝导。

四、评论是为配合新闻而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力军是短平快的消息类民生新闻。每条新闻的时长大约在一至二分钟,长得一般也不超过三分钟。这类新闻的评论与新闻水融,抓住某个新闻点,做发散思考和点评,看似随意和即兴,但只要点中要害,入情入理,就会得到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评论就会深入人心,赢得观众赢得收视率。评论可以亲切,可以犀利,可以幽默,也可以调侃,只要观众喜欢,点评到位,形式和风格可以忽略。民生新闻的另一个主力军是调查性报道,这类新闻短的也有四分钟左右,长的可达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对于这类新闻,就需要加大评论的力度和长度。长篇评论除了字数多,用时长之外,还需要有层次,有力度,有深度。长篇评论,绝不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说哪方面就说哪方面,而是应该紧紧围绕新闻报道的主题,入情入理入法地进行评论。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适度点评,已经成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共识。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快餐式新闻,不但给观众看热闹看稀奇,还需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对错。评论,就是媒体的态度,也是引导的一个重要方式。

全文阅读

民生化电视新闻论文

一、以百姓的视角看民生化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就是指电视和报刊,如今不同了。网络像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覆盖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的新闻都是网络先报到后,电视媒体才紧接着跟上的。电视新闻落后于网络媒体成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另外民生新闻是受众最喜欢的内容,这一点也应该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重视的一点。民生新闻应该反应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不是站在更高层面看待民生问题,而是以百姓的视角看待民生问题,站在百姓的角度谈论民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新闻已经由政府的喉舌转变为百姓的喉舌,如果新闻工作者不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去评说新闻,那么百姓如何能够接受这样的媒体和代言呢?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应该成为电视新闻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工作的重点。

二、将时政新闻民生化

在全民构建和谐的法制社会的今天,时政新闻依然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人们通过收听和收看时政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动态,了解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在这个全民提倡创新的时代,时政新闻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创新时政新闻的写作,都是目前新闻工作要改革的内容。新闻事业的发展也要和创新密切结合,内容报道的创新和写作形式的创新都是新闻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新闻的传播也是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人们通过纸质、网络、口口相传等方式传播新闻。所以没有创新的新闻,没有创意的报道,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都影响着他对工作的付出以及结果的形成。紧密联系群众,报道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才是一切创新的根本。任何脱离群众、脱离百姓的新闻都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

时政新闻的选题是新闻价值的关键,独具慧眼的选题,也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创新性强、形式新颖、反应百姓关注的问题的新闻,就是好新闻。所以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选择选题方面要下功夫,要敏感而敏锐。关心百姓的诉求,关心百姓的生活,这是视角要新的体现。报道的语言和形式也要随着创新,报道的语言要通俗化,要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结合起来,通俗易懂,报道的语言也让百姓听得懂、乐于听。生动、简介、通俗、易懂,这是新闻报道民生化的体现。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百姓关注的内容。认真分析、剖析、观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将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捕捉到新闻报道里。百姓看新闻,感觉到离自己很近,是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这样的新闻报道才容易引起百姓的共鸣和赢得百姓的关注,也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时事新闻的报道一定要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关注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关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副作用。让人们时刻觉得自己生活中的好事和坏事都有人在关注和管理,这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都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替百姓代言,关注百姓的生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创新的意识,改革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方法,注重民生新闻的采编,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看性、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才能在多种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李红星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广播电视台

全文阅读

民生新闻对电视竞争力的作用分析论文

一、确立以新闻节目为深圳本土电视发展的突破点

确定了战略频道和重点发展频道之后,下一步需要确定的是重点发展的节目(栏目)。近年来电视的竞争逐渐由以往的电视剧的比拼转变为电视新闻的较量,这种趋势在深圳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

表一显示的是2003至2006年深圳市各类节目播出和收视比重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发现,电视剧近几年在持续降温,如果收视增长模式过多依赖电视剧,抗风险能力就会越来越脆弱。2005年,深圳本土电视剧收视所占的比重仍然高达45.02%,高于北京市的36.0%、上海市的39.4%、湖南省的40.0%(均为年平均数据)。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圳本土电视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发展的支撑点。

表一也显示,新闻/时事类节目在深圳市各类型节目中受众收视量列第二位,观众对此类节目的收视总量在逐年提高,节目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在逐渐攀升,这说明,深圳受众对新闻节目有较大需求空间。2005年以前,深圳本土电视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比重还不到深圳市场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带来的收视回报却远高于播出比重。

新闻节目具有收视率较高、观众忠诚度高、收视稳定等优势。城市台的新闻优势则更加凸显,不仅拥有信息渠道、发现制作上的快捷性与便利性,而且在报道角度与报道手法等方面更符合地方观众的口味。这些优势都是中央台以及各省级台所不可替代的。本地新闻是深圳本土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并且易于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新闻类节目中有所作为,是深圳本土电视确立的新的突破点。

2005年、2006年,深圳本土电视增加了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比重,虽然还未达到平均水平,2006年的播出回报却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见图一)。

图一清晰地显示出了,与深圳地区所有电视媒体相比,深圳本土电视媒体在新闻时事、电影、少儿节目等方面明显具有竞争优势,而在综艺、专题、体育、音乐等方面明显不如其他媒体。

图二显示,在扩大播出比重的情况下,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收视比重2006年比2005年有了较大提升,效果明显,本地新闻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由此可见,深圳本土电视媒体选对了着力点和突破点。而很多城市电视台则缺少对新闻节目投入的决心和智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