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弥勒佛对联

弥勒佛对联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身寄夜郎非自大,家藏笑佛三百尊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是北京潭柘寺的一副楹联。通俗简单的两句话将弥勒佛大腹便便、笑面悠悠的神态勾勒得活灵活现,是寺庙楹联的上乘之作。而在千里之外的贵阳,在江贻灿先生的家里,同样陈列着各种各样袒腹露胸,笑态可掬的弥勒佛像,立佛、坐佛、卧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佛像的色彩也各不相同,素佛、彩佛、青花佛、红釉佛、唐三彩佛……或庄严淡雅,或色彩斑斓,让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那么,江老先生为什么会对笑佛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是如何收藏到这些形形的笑佛?出于何种动机潜心研究笑佛文化?笑佛文化对当今社会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带着种种问题,我们来到了江贻灿的家——栖霞斋进行采访。佛在眼前,佛在心田。在环室皆佛的环境里,在袅袅升腾的檀香中,听江贻灿撚花说佛,如数家珍,不啻是一种享受。

江贻灿于1968年入伍参军,曾任贵州凯里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2008年2月退伍之后,他便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收藏。我们原本以为在家里收藏这么多笑佛的江老先生一定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然而,江贻灿却说自己收藏笑佛并不是因为信仰佛教,让他年年不断收藏笑佛的更多原因则是他对弥勒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认同感。他告诉我们,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北方称作“喜佛”或“大肚弥勒”,南方呼为“笑佛”或“笑咪罗汉”。 弥勒是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弥勒是姓,译作“慈氏”。本名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根据佛教说法,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修成正果后,住兜率天内院。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江先生回忆说,他的安徽老家就有闺女出阁时用弥勒陪嫁的习俗,他对笑佛的收藏和笑佛文化感兴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时光了。

中国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国家,印传佛教进入中国后,渐渐被中国化了。五代时有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平素言行神异,常用杖背负布袋入市,故称为布袋和尚。契此在圆寂之前作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据此认为,布袋和尚即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佛教寺院里供奉的大肚弥勒,就是契此的造像。

弥勒与其他菩萨不同,并不是传说中人物,历史上实有其人。弥勒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柰国宰相。弥勒少年时期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作为声闻弟子——出家比丘,却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证罗汉道。因为弥勒灵根宿植,累劫修行,比释迦牟尼还要早四十大劫,早已是一位等觉菩萨了。所以,释迦牟尼授记他续自己之道统,绍自己之佛位,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也就是说,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之中,弥勒属于未来(“三世佛”指过去之佛燃灯、现在之佛释迦牟尼、未来之佛弥勒),代表着明天。

江老先生说自己的第一尊笑佛是战友所赠送,之后便开始了他的收藏历史。每走到一地,他都会对当地市场上的笑佛特别关注,发现中意的就买回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而他自己也开始深入的研究弥勒文化的历史。他说,我国对弥勒的信仰流行很早。前些年他曾前往甘肃炳灵寺考察,发现西秦时已经有了绘制的弥勒像。五代和宋以前的弥勒像,分为菩萨形、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表现了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菩萨装束打扮,两叉而坐,或呈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而如来形则是弥勒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着佛装的弥勒佛像。

江贻灿之所以会对弥勒佛产生浓厚兴趣,还有个重要原因便是弥勒佛本身的文化内涵。遍布华夏大地的名山古寺,处处可见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佛,整天乐呵呵地笑迎进香客,就是按照布袋和尚造型的。人们喜欢弥勒佛,文人雅客在其肚大过人、笑容可掬这两个特点上大做文章,写出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讽喻深刻、耐人寻味的弥勒楹联,装点在古刹寺庙之中。江贻灿这大半辈子都在研究笑佛文化,收集了300余副弥勒楹联和若干首弥勒诗词,极富禅性、哲理和意趣,读后使人警醒,发人深思。如篇头所说的北京潭柘寺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又如福州鼓山涌泉寺楹联,把弥勒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作者是乾隆年间当过福建按察使的王廷争。仔细玩味,联语中渗透着作者洞察世事、缘物抒怀的深切感慨,是一首感叹人生的讽喻诗。

因工作之便,江老先生常去天府之国。据他介绍,成都新都宝光寺始建于东汉,其楹联借笑佛之口劝诫世人乐观豁达,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联云:“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了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作者准确地捕捉了笑佛特殊形态,笔锋触入其内心世界,取得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效果。联语平白如话、寓庄于谐,通俗而又轻松、幽默的语言,非常切合笑佛的个性。

全文阅读

拈来笑联为良药

我国南北各地一些寺院景点中都有大肚弥勒佛,您看他笑眯眯、乐哈哈,一副乐观长寿的面容,且两旁的弥勒佛联,语言诙谐,讽喻深刻,意蕴哲理,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里汇集几副有趣的“笑联”,供您“心烦”时读一读,不失为一剂清心良药。

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塑像前有副楹联,那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妙哉!此联出自何人之手,已渺然不可稽考,但此联中所包含的深意,却使无数人倾倒,顿悟:小肚鸡肠要不得,心宽眼净方可羡。

湖南衡阳罗汉寺的楹联与北京潭柘寺的楹联大同小异,联语云:“大肚能容,问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须。”生动不亚于潭柘寺楹联,联语劝诫世人:只要看得开,想得远,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四川峨眉山灵岩寺的弥勒联与潭柘寺如出一辙:“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和所不容。”实为潭柘寺联的引申与阐释。这是说的人生哲理,容天容地与民间流传的“知足常乐”一语,颇有共通之处。此联蕴含着佛家的处世哲理,潇洒处世,胸怀豁达。

四川新都宝光寺的大肚弥勒佛的楹联是用散曲笔法写成的:“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样肥大,总不愁吃忧穿,只因可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心宽。”此联通俗有趣,口吻亲切,寓“安分者多快乐,能得过时就且过”,也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佛殿上有一副对联,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写出了弥勒佛的内心独白:“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进笑出,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下联一连用了九个“观”字,堪称观尽了天地日月与人间万物。上下联的一“笑”一“观”,通俗易懂,读来琅琅上口,趣味无穷,细品发人深思。

福建白云峰涌泉寺弥勒佛前有一联云:“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此联劝告世人莫自寻烦恼,要少私寡欲,乐观豁达地去做人处世。

山东济南千佛寺的弥勒佛堂有一对联:“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联语幽默含蓄,把古代文人那种愤世嫉俗的傲气、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思想用俏皮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亦庄亦谐,别有情趣。

全文阅读

现代木雕艺术中弥勒佛题材的创作感悟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非常崇信的一尊佛,而木雕艺术又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工艺。从古至今,以弥勒佛为题材的木雕作品不计其数,造型各异,笔者从弥勒佛在中国民间的信仰情况谈起,探析了木雕艺术中弥勒佛题材的应用、发展演变、具体表现,同时解析几件自己创作的弥勒佛题材木雕作品,分享了创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从1998年开始从事木雕雕刻创作至今,雕刻创作的木雕作品不胜枚举,且最擅长人物题材创作,研究了各种人物造型。笔者出生在中国木雕之乡――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仙游木雕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种类繁多,技法多变。得益于此,笔者擅长用平刀块面法和圆刀雕琢法,长期浸润在浓厚的木雕艺术氛围中,木雕作品多以平雕、浮雕、圆雕等形式表现,讲究精巧构图,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在木雕艺术创作中,人们常选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题材。弥勒佛题材的木雕作品大量出现和流行,实际上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希望学习弥勒佛宽宏大量、得失随缘、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心态。笔者创作的弥勒佛题材木雕作品,采用了仙游木雕中的高浮雕、圆雕等手法,将弥勒佛具有的吉祥寓意、慈善可亲、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形象以雕刻艺术的语言呈现出来。

一、中国民间弥勒佛的信仰

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形象和倡导思想深入人心,信徒众多,香火旺盛,充分说明了众生对他的喜爱和尊敬。很多人都以弥勒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态度,用微笑来迎接世俗的风雨;用忍耐去化解心灵的烟尘;用平常心来稀释所有的不公、艰难与逆境。

弥勒佛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见到弥勒佛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将弥勒佛置于寺院的第一层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在佛教中,弥勒佛具有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等象征意义,将弥勒佛置于一进寺院的殿堂中,是为了让参礼弥勒佛的人,能够从弥勒佛这些品格中得到启迪,从而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弥勒品格的人。

弥勒佛是一个号召以慈悲心对待众生的模范,据弥勒佛的生平传说记载,由弥勒佛转世的布袋和尚就是鲜活例子,他总是喜欢背着布袋,乐呵呵地化缘,无论人们给他什么就收什么,绝不挑剔。弥勒佛是诸佛中人们十分信仰的代表性人物,人们对他除了恭敬心之外,主要还受到他的精神内涵影响,启迪人们的慈悲仁爱之心,追求忍辱精进、宽容待人和积极乐观,不断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在忍辱中学会精进,待人方面要具有宽容精神,对待生活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品格,努力让自己受人喜爱、尊重,和谐共处。

二、木雕艺术中弥勒佛题材的应用

全文阅读

新发现的敦煌隋代弥勒图像

内容摘要:莫高窟隋代洞窟里出现较多的弥勒图像,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考察发现第262窟弥勒上生经变、第419窟弥勒经变中的七宝供养榜题和来自《法华经》的榜题,丰富了我们对敦煌隋代弥勒图像的认识。文中还分析了隋代弥勒经变中对称分布的树下思惟、摩顶授记的图像来源,并指出第314窟西壁龛外两侧下方的树下思惟、摩顶授记图像也是脱胎于弥勒经变。

关键词:弥勒经变;思惟菩萨;摩顶授记

中图分类号:K87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35-04

莫高窟隋代洞窟中有1铺弥勒下生经变和8铺弥勒上生经变,下生经变见于第62窟南壁,有魔王劝化、迦叶禅定等画面[1]。上生经变分布在第262、416、417、419、423、425、433、436等窟,主要描绘弥勒在兜率天宫说法情景,多绘于窟顶:弥勒着菩萨装,交脚坐于表示兜率天宫的大殿内,作说法印,殿两侧楼阁上层有天人奏乐,下层有天王守护,殿外两侧有弥勒为刚往生者摩顶授记、弥勒作思惟状等内容。最为奇特的是,一些作为主尊的弥勒手持净瓶(第417、419、425窟)。持净瓶弥勒在中原并不流行,主要出现在中亚一带,敦煌也仅见于隋代的弥勒说法图、弥勒经变中{1}。本文则介绍在石窟考察中新发现的一些弥勒图像。

一 第262窟弥勒上生经变

第262窟为一南北宽约1.8m的小型窟,进深不明(东壁坍毁。敦煌石窟多数为平面方形,则东西进深约1.8m)。窟顶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西壁开一龛。人字披西披的壁画因漫漶,过去未曾确认其内容,《敦煌石窟内容总录》记录为“窟顶前部画说法图(残)”[2]。主要内容有:中央为交脚菩萨说法,正中单开间的殿堂内绘有一交脚菩萨,左手说法印,右手置胸前,持物不明,两侧各有二身菩萨以为胁侍;殿堂两侧各与一双层楼阁相连,下层各绘一天王,北侧楼阁的上层绘有二供养天人,南侧相对位置则已漫漶无法辨识;紧邻殿堂楼阁的两侧各绘一组站立的天人(菩萨)像;南侧天人群像之南绘有思惟菩萨一身(图版1);北侧与思惟像相对位置依稀可见一菩萨坐像及跪于其前的人物。

菩萨在楼阁中说法的画面,虽然也有可能是表现释迦未诞生前在兜率天宫之场景,但是更多是表现弥勒菩萨天宫说法。敦煌隋代弥勒上生经变一般以交脚菩萨说法图为主、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思惟菩萨、摩顶授记。第262窟人字披西披壁画内容虽然残破,但是从构图和残存画面的内容上仍可以判定这是一铺弥勒上生经变。

二 第419窟弥勒上生经变的榜题

全文阅读

弥勒发冠演变过程

内容摘要:弥勒造像是弥勒信仰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弥勒信仰的传播,弥勒菩萨发冠也随着时代、民族、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以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为出起点,探讨印度佛教早期到我国北魏时期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过程。找出印度佛教早期楗陀罗、马图拉和笈多王朝弥勒菩萨发冠与中亚、西域和我国内地弥勒菩萨发冠的渊源关系,并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过程和独特的地区特征。

关键词:弥勒菩萨、宝冠、三瓣式冠、摩尼珠

弥勒,梵文名Maitreya,巴利文名Metteya,音译为梅咀利耶、梅怛俪药,意译为慈氏。季羡林先生认为,“弥勒”一词最早为西域吐火罗文(Metrak)的音译。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印度佛教早期经典《阿含经》中就已经出现弥勒的记载,在公元2世纪前后印度犍陀罗和马图拉地区便出现了弥勒造像。弥勒菩萨在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众多菩萨中地位特殊,一生作为“补处菩萨”,一开始便具有双重身份。在印度佛教早期、中亚、西域等地多见菩萨装弥勒(也有佛装),我国北魏之前由于弥勒上生信仰的流行,造像多为表现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北周,隋唐随着弥勒下生信仰的流行,弥勒造像多为善跏趺坐(两脚下垂依坐式)弥勒佛。五代以后随着“布袋和尚”的出现,弥勒多为和尚装。

本文主要探讨印度佛教初期到我国北魏时期弥勒发冠的演变。随着弥勒信仰的传播,弥勒发冠也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而发生变化。其中包括发式和头冠两部分。而头冠在佛经中被称为宝冠或天冠,象征菩萨的智慧,庄严其头。最初是按照释迦太子在出家前所戴冠饰制作的,用“七宝”装饰。

一、犍陀罗、马图拉和阿旃陀弥勒菩萨头饰

1.犍陀罗弥勒菩萨头饰

犍陀罗弥勒菩萨主要存在于三尊式佛像、七佛菩萨像中。三尊式佛像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二胁侍为弥勒、观音。弥勒菩萨的发式有两种,束发式:将头发梳起来扎住,上端分两股,一股作环状,一股垂下来,有的两股均做环状(图1)。此种束发式源于印度婆罗门行者发型。肉髻式:将头发梳起,在头顶绾成圆形发髻。肉髻式源于佛陀肉髻,因为弥勒菩萨必将成佛,将弥勒预想为未来的佛陀,所以采取佛陀肉髻的造型。

在犍陀罗三尊式佛像中,弥勒与观音为

全文阅读

弥勒佛旁赏佛联

人们游览寺院,常可在众多佛像中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他究竟在笑什么?又为什么要笑呢?这就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如果再吟诵一下那塑像两旁饶有趣味的楹联,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能领悟联中蕴蓄的诗情和哲理。

杭州灵隐寺的楹联是:“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联语言浅意明,引人联想。他永远坐着等待或许再有飞来的山峦!这位弥勒佛与守株待兔者何其相似!然而他有永恒的希望和乐观,笑口常开。

济南千佛山上千佛寺里的一副对联是:“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作者认为,这位弥勒佛算是世上无双的“乐天派”了,也许是告诫世人要乐观处事吧!

北京潭柘寺、广州六榕寺有一副内容相同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上联前半句写弥勒的外貌“大肚能容”,后半句写他的思想境界:度量很大,可以容得“天下难容之事”。下联开始也写他的外貌“开口便笑”,接着写意蕴,憨笑那些“世间可笑之人”。联语明写的是弥勒的形象心境,却暗含了作者的德操精神。

成都宝光寺的一副对联,是用散曲小令的笔法写的:“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安分守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了包罗万物,自然万事放宽心。”其意是说,安分者得快乐,大度者少烦恼,即“知足常乐”!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会有高有低。”这是四川乐山凌云寺里的一副对联,赞“贵有自知之明”。责己严,待人宽,阐发出人生的深刻哲理。

“东南第一宝刹”南华寺天王殿中,弥勒佛像对门席地而坐,手托土钵,肩搭布袋,佛像两旁有一副别具风致的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作者以相当幽默而有力的白话,在上联中讽刺了佛教信徒的虚伪行径,在下联里奚落了这个不管信徒对己如何,却总是“欢天喜地”的“头陀”,明白地指出了这座弥勒像,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神通的泥塑罢了。

弥勒佛像旁的这些楹联摆脱了虔颂神佛的传统程式,注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语言诙谐,讽喻深刻,蕴含哲理,具有不同于一般庙宇楹联的特色。

全文阅读

云南弥勒:天堂以下,人间以上

伟大的导演费里尼有一句口头禅:“无所谓结局。无所谓开始。除了无限的生活热情。”這是一种难得的洒脱和精神,一种永远在路上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情结。自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之后,人类就没有停下过追逐乐园的脚步。但是,天堂遥不可及,人间又不堪回首,只有云南的弥勒刚刚好。来到這个“一个酒店半座城,半个城市是温泉”的城市,你会忍不住地放开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去认识,真正去体会世俗生活和超越世俗的生活。

太阳还在山背后,却把光洒了下来,从黑暗地界,以难掩的芒,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终抚在以弥勒佛为名的红河弥勒這滇南福地。

弥勒市委宣传部的刘副部长给我们介绍,弥勒现在已经由县改市,将把弥勒打造成一个充满阳光和花草气息的旅游城市、花园城市。弥勒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梦。一个酒店半座城,半个城市是温泉。当你走近弥勒,她一定会让你感受到這座显山、露水、透绿、现蓝的旅游新城四射的活力。“彩云之南,福地弥勒”,弥勒休闲度假天堂除了一心:弥勒县城——快乐之城;还有两带:红万、可邑、高甸公路沿线的乡村休闲带,湖泉生态园、云南红酒庄的葡萄观光休闲带。弥勒的温泉一直热着,六月底弥勒的葡萄也熟了,此刻,弥勒人的心一样热情如歌里所唱:路旁的花朵正在盛开/树上的果实等人去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老圭山在万山丛中欢迎你来!

据当地彝族老人坊间流传,這里是太阳耕耘过的土地。所以蜚声中外的优秀民族舞蹈《阿细跳月》诞生于此。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這里还是“中国的第一佛城”,唯一一个以佛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当地的导游跟我们介绍,说承载弥勒寺和弥勒大佛的锦屏山的外形就是一尊弥勒佛的造型,沿着1999天梯拾级而上,感觉有如行走在取经的路上。进入山门,先抵天王殿,与天王殿同在中轴线上的是金瓦琉璃的大雄殿。大雄殿继续向前便登临锦屏山弥勒大佛广场。一尊19.99米高的金色大佛段坐在青山之巅,整个山脉因此庄严圣洁起来。于百年古树,潺潺泉水之中,对着弥勒佛哈哈一笑,则难容之事大肚能容,可笑之人一笑了之,将爽心怡性也,倒也怡然乐世,浑然忘忧。

当然,這里还是“钱的故乡”。弥勒人会赚钱,100年前,虹溪镇出个了“钱王”王炽,世界上排前十,弥勒人说自己是受了弥勒的护佑。现在云南最赚钱的企业红河卷烟厂坐拥在山水环绕之间。另外还出现了世界传统酿酒葡萄种植带以外唯一的葡萄谷,崛起列人中国十大红酒品牌的“云南红”,蓬勃兴起一个富民大产业。

弥勒,這道红河州的“北大门”,在這里还孕育和生活过明末兵部尚书杨绳武,世界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的作者孙髯翁,世界级大数学家熊庆来,著名抗日将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等闻名遐迩的一代英杰。

漫步在弥勒烈日烘烤的街头,让汗珠肆意流淌,不担心会被晒伤晒黑,然后鱼一般跃入户外的游泳池里,畅快淋漓的梳洗一身的尘埃,瞬间人变得轻快无比。或者在落日下,在黄昏里,在湖泉边,感受晚风从远方裹挟而来的葡萄的香气,沉醉在天边火红的夕阳里。什么也不再说,什么也不再想,无限地融入自己的灵魂,然后走的远远的,走过自然,走过城市,走过生活,幸福得如同有一位女子同行,并身处乐土。

全文阅读

从弥勒造像看佛教传播中的“汉化”现象

摘要:在众多佛教造像形象中,弥勒佛以其憨态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使其在众多佛教形象中脱颖而出,成为极具辨识度的形象。自佛教传入汉地以来,弥勒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同佛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的“汉化”现象自是密不可分。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佛教本身的神圣性到世俗性的演变。

关键词:弥勒;造像;汉化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中有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不仅将弥勒形象概括得简洁明了,还一语道破其夸张形态下所蕴含的处事哲学。显而易见,弥勒佛这一形象不仅是宗教崇拜的精神偶像,其影响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指导并引领人们走向一个更高的智慧层面。

自佛教传入汉地以来,弥勒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同佛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的“汉化”现象密不可分。所谓“汉化”,在佛教传播方面可以理解为外来佛教传入汉地之后所发生的为汉地所用的变化。弥勒造像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直至隋唐,到了五代宋之后其传播声势便逐渐趋于平缓。

一、弥勒形象的发展变化

(一)佛教传入汉地初期

1.藤井有邻馆藏金铜弥勒菩萨像。金铜弥勒菩萨像,现藏于日本藤井有邻馆。虽无铭文明确记载,但根据其造像风格来看,应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佛教造像。该造像表现出浓郁的犍陀罗风格,其样貌也仍保留中亚人的面部特征。在佛教世界中,信徒对弥勒佛的信仰程度是绝不低于释迦牟尼,原因不仅在于弥勒佛所修慈悲之心,还在于他既有菩萨身份又有佛陀身份,是可以在未来感化众生的未来佛。

2.敦煌莫高窟275窟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早期的弥勒造像多以弥勒菩萨的身份出现,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姿势基本采取交脚坐式。北凉时期建造的275窟为莫高窟最早建造的三大洞窟之一。此窟为长方形殿堂窟,西壁正壁塑有一尊交脚弥勒,高3.4米,身型饱满,体态端正,衣饰仍保留西域菩萨装的特点。造型雄健,面相丰圆,神情庄静,从造型与衣饰上皆可看出汉地造型艺术与西域佛教艺术的完美融合。

全文阅读

镇馆之宝 金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三国时代(7世纪)

跨越悠久历史、蕴藏神秘微笑的朝鲜半岛之美

将纤细的手指尖轻轻贴在脸颊,嘴角浮现慈爱又神秘的微笑,被称为“朝鲜半岛上最美的佛像”的《金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屹立在灯光柔和的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其中一室,金铜塑像的身躯,将一条腿盘上趺坐,在轻松的姿态中表现出沉思的造型。

京都大学的学生曾提出一个疑点:这尊弥勒菩萨的无名指并非折断,而是往下弯陷,与京都广隆寺的弥勒菩萨相似,所以,广隆寺的佛像很可能是在朝鲜半岛制成之后再被带到日本的。

塑造这尊佛像的时期约距今1000多年前,亦即公元7世纪时,那时朝鲜半岛分裂为新罗、百济、高句丽这三个国家,三国相争霸。而经由中国大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大约在公元6世纪时才传遍朝鲜半岛,经过10。年之后,佛教文化才逐渐成熟。在战乱中,人人期望和平的时代,塑造了这尊《金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可是,这尊佛像究竟是在新罗或百济塑造的,却没有定论。无论新罗或百济,各有各的理由:据说新罗是一个强烈信仰弥勒菩萨的国家,被称之为“花朗徒”的青年贵族们也透过信仰弥勒而结成集团:另一方面,百济对飞鸟时代的日本有很深的影响,成为具有显赫佛教文化的国家。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塑造的这尊佛像,都有其历史背景的根源。这尊佛像的所有者李王家,1912年时去日本的古玩商那里购进这尊佛像,而在那之前的1300年间,这尊弥勒菩萨究竟被安置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这家古玩美术商恐十白是在日本并吞韩国之后的混乱时期,不知道是从哪个寺庙中窃盗出来,或是用抢夺的手段购入,而后才以高价卖给李王家。或许是因为得到佛像的过程不太正当的缘故,才有所顾忌,不肯告知这尊佛像的出处吧!由于一直未能得到正确的记载,而只剩一些传闻:有人说是从庆州(新罗)的废庙遗址中出土的;也有人说是从忠清道(百济)的偏僻乡村弄来的。弥勒信仰的美丽化身――“花郎徒”

据推测,这尊佛像是在七世纪时塑造的,当时正处于朝鲜半岛分裂成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争霸时期。日本这时正处于圣德太子当政、实行大化革新的飞鸟时代;在中国则是新兴的唐势力消减了隋朝,而建立强大的帝国。那时新罗和唐朝、百济与日本维持着良好关系。新罗和唐朝的联军于660年打败了百济,进而又于663年在白村江给百济致命的一击,接着于668年新罗与唐朝联军灭了高句丽,新罗便完成了朝鲜的统一。

在新罗统治朝鲜半岛时,发挥极重要功能的便是由青年贵族组成的“花郎徒”集团,而对于花郎徒的存在,为《金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是在新罗制造的论点,提供有力证据。

全文阅读

有趣的弥勒佛作文450字

我的写字台摆着一组弥勒佛的精美木雕,这是爸爸出差给我带回来的,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身背布袋,有的手擎元宝,有的肩扛锡杖,有的手握重拳,有的手摇蒲扇,有的手拿雨伞。它们无一例外,一律都是圆头大耳、袒胸开怀、笑容满面的,有对联为证: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因为弥勒佛慈眉善目,笑口常开,代表了慈悲为怀,有对联为证: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能。

当我心情不愉快时,我仿佛看见弥勒佛摆摆手说:“这点小事何足挂齿。”想想也是,我的烦心情立刻烟消云散;当我学习不顺畅时,我好像看它冲我挥挥重拳鼓励说:“休息一下,一会儿再做,加油,努力,你一定能行。”当饭菜不可口,浪费粮食时,妈妈会拿背着布袋的木雕说事:“布袋和尚很珍惜粮食,一见五谷落地,他就拾进布袋,好施舍穷人。”过年的时候,我会把手擎元宝的弥勒佛,放在前面,寓意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彩头。

常言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教人们的是宽容和乐观,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正直向上的奠基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