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齐白石是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大师之一,也是顶级的国画大师和篆刻大师。齐白石的题画诗能补充画外之意,其诗中也最能探知他的人格精神和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尤其是题画梅诗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更可贵的是他的诗和画之精神气相统一,既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能感受到他的诗中诗、画、人合一的境界。
白石之诗一般不用典,明白晓畅,诗味浓厚,风趣、诙谐、嬉笑怒骂,描物出神,感受独特、豪气与细腻俱到。但是,他的诗、画、书也因追求豪逸,确有流于草率,而少温柔敦厚与平和之气。
白石一生多作花鸟,故诗大多有咏物诗的意味。这些诗的特点是:其一为描绘叙述画,画时之特殊性美感或特殊感受及作者的体验。其二是寓意寄托,故也诙谐讽刺、风趣自在其中,以通过这些题画诗来补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画梅》
小驿孤城旧梦荒,花开花落事寻常。蹇驴残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
白石画梅,枝杆、花瓣散漫与豪气,不同于王冕等人作梅实而严谨;也不同于扬州八怪的画梅故作姿态,画花瓣总是分散开来,以花蕊之点笔使之接应。
赏诗不能从局部取义而孤零阅词,要着眼于整体精神方好理解。这首诗是看到画好了的梅花这样萧散的感觉,似与旧日穷酸时,寻常赏玩的印象一样姿态横生,从梦写起是虚笔,以梦来代回忆,到解我狂结。现在画上梅花与旧时感觉两种形象在脑海里互相应接,分明是自己“解”梅之姿态性格而画出了此状貌,反说梅“解”我。梅为植物,本无情感,何其如是,此乃自己萧散的性情而得此作也,由此可见诗之趣味盎然。诗如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给读者展示的背景和形象是孤城荒郊外的小驿站处,在花开花落寻常之事时期,时有骑着跛脚驴赏梅或吹笛弄寒梅的穷书生求快活之情景,这有如纳兰性德词中说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样,当时无暇顾及的事而后来回忆起来真是有趣,有趣得像“庄生晓梦迷蝴蝶”一样,不知是“我解梅”,还是“梅解我”。三句皆为后一唏嘘铺垫畜势,第四句才落到实处为全诗主旨,诗情也推到了高潮。“狂”字是诗中的重点,这不仅将上三句联系起来了,也是画面和作画状态之客观感受的概念抽取统一。作者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诗中,同时又体现了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倒枝梅花》
纵观历代咏梅诗词,诗人们或从花时(如早梅,盛开之梅,落梅)来写,或从花色品种(如白梅、红梅、墨梅、腊梅)落笔;或者写其形貌,或描绘其精神品格;或咏梅以托情,或咏梅以言志。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梅花的第一特征是它的“早”
春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时候。处在冬眠中的大自然刚刚开始复苏,严霜冰雪还在横行,隆冬寒气仍旧袭人,此时“万花取向雪中出?”只有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诗)它傲霜斗雪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陈谢燮)“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宋五十朋《江梅》)
梅花是报春的信使,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故历代诗咏呤不绝。如: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庭梅对我有娇意,先露枝头一枝春。――宋候夫人《著梅诗》。
冷霜磨练后,忽入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清张可度《梅》
王安石则从另一个层面描写梅是春天的信使。
[摘 要] 梅花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花,它风姿高雅,姿、韵、色、香独具一格,长久以来,梅花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国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梅文化。俳句,世界最小的格律诗之一,它产生于15世纪,是被认为是日本韵文学的独特形式,江户时代的俳人写了很多梅的俳句,从这些梅句中处处可见中国梅文化影响的痕迹。
[关键词] 梅文化;影响;梅句
一、梅在日本古典诗文中
苏轼曾写道:“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意思是说在冬季,百花凋零,即使是傲霜的,也终于抵挡不住严寒的而憔悴枝头,而梅花就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向人间预告春的信息。梅传入日本大概在公元700年左右,据池田彦胜考证,梅花是由初期遣唐使连同大陆文化一起带到日本的,梅传到日本后,欣赏和厚爱梅花的文艺思潮也随之在上层贵族官僚中间传播开来,赏梅、咏梅成了当时日本宫廷宴饮、诗文唱和的主题。良岑安世等人于天长四年(827)编定的《经国集》中,就记载了文武天皇所写的三首咏梅诗。《万叶集》四千五百多首和歌中,写梅的和歌有119首左右。万叶时代,咏梅的诗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以至达到“梅”几乎成了“花”的代名词的程度,那时的「花不是指赏樱花,而是中国传去的桃花和梅花。及至《古今和歌集》时代,梅花之花坛翘楚地位渐被樱花所替代。尽管如此,在“四季歌”的134 首咏花之作里,咏梅的和歌仍有24首。江户时代的诗人也写了很多有关梅的诗歌,如俳人松尾芭蕉的俳句“莫忘记,梅花开在草丛里”,以在草丛里的梅花比喻自己。“梅枝作牛鞭,村童哟,请莫折尽”写了村野的情趣,“寒梅折枝响,联想老胳膊”这是与谢芜村用寒瘠的梅枝比作自己的老瘦的胳膊,“白梅正初开,破晓只为看花来。”据说这是与谢芜村临终时吟的三句中的最后一句。
二、俳句中的梅句与中国文化
藤正二指出“日本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是伴随梅的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梅的发展、进化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自古以来,中日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的文化积淀和对梅花的审美意象,深刻地影响着日本诗人的想象力。在他们所写的梅诗歌中,有着我们似曾相识的面影,以下就几首江户时代著名俳人所写的梅句与中国梅文化进行比较。
1、梅一一ほどのあたたかさ。/一朵梅花绽,更添一分暖。(服部雪)
梅在日本的古名叫“春告草”,在中国也被誉为花魁,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之美誉,由于梅花开放时并非同时开放,等到花蕾全部开放,历时十到十五天。这首俳句所表达的意思是:春天到了,虽然眼下还是寒气逼人的季节,但每绽开一朵梅花,就令人感到天地间多了一分暖意。这俳句的影响很大,至今仍出现在新年书信以及贺年片上。
摘 要: 梅花作为特定的意象,历来为文人墨客喜爱。对梅花的描写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把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有描写梅香、梅影、梅花的不畏严寒秉性、梅花作为报春使者等。二是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独特的情怀,有思乡之情、相思闺怨之情,以及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第三是以梅花意象来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 梅花诗 梅花意象 三个层面
自从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语文高考中,许多考生感到无从下笔,平时的复觉得力不从心,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诗言“志”,诗又如何言“志”的呢?诗人往往紧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发胸怀。因此,对意象的探究成了我们打开鉴赏之门的一把钥匙。而诗人笔下的菊、梅、莲、山、月、水等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得梅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喻体。梅花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写梅花的更是数不胜数。对梅花的描写,大致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直接将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
有直接描写梅香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小园的梅花在众芳散尽后,稀疏、遒劲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梅香,这种嗅觉的体验令诗人怡然自乐,独享其中。描写梅香的诗句还有“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树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宋]张道洽,《瓶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写梅影的,“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归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还有诗句“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清]汪士慎,《题梅花》),“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高启,《梅花诗》),等等。有的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赞颂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严寒寂寞,独自绽放,默默向天气渐散发清香。因为梅花开在寒冷的冬天,许多诗人称梅花为“寒梅”,“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此外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诗句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绝讶梅花晚,争来学历窥”([唐]萧纲,《雪里觅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赞颂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谢燮,《早梅》),为了最早传达春天到来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开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望着汉水岸边绽放的梅花,诗人居然有片刻的犹疑,春天是到了吗,是报春的梅花吗?此外,表示梅花报春的诗句还有“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等等。
二、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的情怀的
欣赏梅花,诗人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从梅花中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的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像“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经鼓苞,年后逐渐绽放,冬去春来,光阴静静流淌,在花开花落间,诗人感叹时间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种乡愁弥漫心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王维的《杂诗》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此类诗句还有“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诗人哀叹,梅花的凋谢往往引起相思闺怨。“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栏阑干”(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丽的女子,《太平广记・画工》中有一个叫真真的美女。诗句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东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鲍泉,《咏梅花》)。而梅花的随风而逝同样引起了闺怨,时间一年年过去了,游子却尚未归来,同样的诗句还有“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元]郭钰,《冬词》)等。梅花因其不畏严寒的品质引起诗人的慨叹,因而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梅花已经成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诗句还有:“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元]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咏梅》)此处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绽放,象征了诗人孤高纯洁的品质。王安石的《梅》也是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唯有暗香来。墙角处几支清瘦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卓然独开,淋漓尽致地把梅花的精神传达出来。
摘 要:梅花大致在7世纪中后时期,由遣唐使和僧侣从中国带回日本,后来迅速地普及起来。梅花作为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中国人常把梅花与雪、霜等意象相结合来表现出梅花傲寒的品格,以此来借梅咏物、借梅叹人。其意境宏伟大气,尽显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而日本人把梅作为日本的风物,借梅言梅,感受梅花在大自然中从盛开到凋零过程中的“美意识”,对咏梅大多停留在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欣赏,一般很少寄托个人对道德伦理的看法。同样的梅花,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同样盛开的异彩多姿。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摘 要:每个时代的诗歌都有属于自己的新原质。诗歌新原质是凝聚了时代精神并在诗化后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诗歌意象。梅、窗和书a是宋诗新原质的典型代表。它们在宋代文化背景中产生,同时又在与文化的不断对话中开掘出广阔的意蕴,以鲜明的人文品格成为宋诗内在特质的形象写照。
关键词:宋诗;诗歌新原质;梅;窗;书
“诗歌新原质”是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每个时代的人们,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都会发现一些新的事物或新的观照角度,并从中产生新的感情,而这些带着新角度新感情的事物集中出现在诗中,便成为这一时代诗歌的新原质{1}。尽管林先生没有给出“诗歌新原质”的详细定义,但提示了一种看问题的方式。在古典诗词研究中,意象研究是颇为常见的一种思路,通过对意象的考察进而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不过,并非每一种新事物都能进入诗歌成为具有诗意的意象,也并非每一种意象都能代表这一时代诗歌的独特风貌。而“新原质”的角度,其所关注的不仅是诗中的意象内容,而且试图把握意象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因此,“诗歌新原质”可以说是凝聚了时代精神并在诗化后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诗歌意象;其所蕴含的内涵深厚而复杂,在诗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却简练而明朗,并且能给读者带来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美感。
林先生在文章中着重介绍的是唐诗的新原质,并且认为唐人发现得太多,宋人吃了唐人的亏,施展不开{2}。事实上与唐诗并峙的宋诗,自有一系列新原质。梅、窗和书,就是宋诗新原质中富于典型性的三种,不但拥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形象,而且集中体现着宋代文化的精神。
一、“梅”:外在世界的人文化
梅花在宋代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喜爱。尽管梅早在《诗经》时代就已出现在诗中,不过多指梅实;南北朝诗歌和唐诗中虽有不少咏梅花的作品,也开始关注梅花凌寒开放的特点,但梅花的形象仍然不突出。到了宋代,人们对于梅花的审美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其清雅疏淡的风神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发现和欣赏,而宋代也成为梅题材文学的创作繁盛期、甚至鼎盛期。据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中的统计,《全宋诗》收诗25万首,咏梅之作(含梅画及梅花林景题咏)有4700多首;而在唐前诗歌总集《诗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以及《全唐诗补编》一共近7万首诗中,咏梅诗也不过百余首{1}。宋代咏梅诗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而且留下众多名篇;不但使独具一格的梅花之美得到凸显,而且将梅花凌寒开放的品格升华为士大夫精神的标识,使“梅”成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新原质。
林逋《山园小梅》大概是咏梅最有名的诗作之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2}
【教材简析】《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想】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意境美,语言美、人格美的特点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根据《墨梅》题画诗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诵读感悟诗意 ,品读领悟诗情,思读探索诗的外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借咏梅贞洁自守,淡泊清高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1、以读感悟,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认识8个生字,学会一个偏旁“反犬旁”,学会一个笔画“弯钩”。
2.感悟古诗大意,了解梅花的特点,体会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美妙的诗句伴随着人们度过了数个春秋,但诗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一直散发着它那独特,又富有诗意的香气。
很多人都喜欢诗句,不仅是因为诗人能将博大的道理融入仅有几个字的诗中,而且诗句还很美,美得迷人,美得无比。好诗句更是如此,瞧,看我这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就很美吗?再细细的品味这句诗,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
这句诗出自卢梅坡的《雪梅》中的后两句,这句诗给了我们一幅美丽的画面: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飘到了树上、院子里、衣服上,还飘到了梅花上,他们俩好像在比,比什么,比谁白,比谁香。梅花要逊色于雪的洁白,而雪却不如梅花的清香。品过这句诗,我由衷地佩服诗人,以往的诗人都是梅和雪一起报春、迎春,但诗人却用巧妙的方法描绘出梅和雪在比赛似的,写出了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这也是我喜欢这句诗的原因之一。品完诗,我也明白诗人在借梅和雪的例子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一直都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仅仅发现不行,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才是诗人想借梅和雪告诫人们的真理。
诗句几乎都是根据生活来创作的,这句诗也不例外,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那则寓言故事:有一头大象和一只猴子,一直对河对岸的野果垂涎欲滴,但猴子虽然能爬树摘果,却过不了河,而大象能过河,却够不着果子,然后他们俩协商,大象驮着猴子过了河,而猴子摘了果子与大象分吃。连动物都懂得这些,我们也更要懂得这个道理。还有在学习上,和一位同学相比,这位同学不仅数学考的分比我高,而且脑子比我灵活,但我的英语学习比较好,每次都是班上的佼佼者。所以我们两个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既要保持自己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补自己的短处。人要谦虚,光看到自己的长处远远不够,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并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缺点。
就是这一句千古传诵的诗句,蕴含了多么深厚的道理,使人在诗句中“流连忘返”。啊!诗句就如灌溉心灵的知识,一句一句地在脑海中留下深邃的刻印。
高一: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