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麻醉医生年终总结

麻醉医生年终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层医院如何防范麻醉风险

【摘 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防范麻醉风险,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安全。方法:总结多年在基层医院从事麻醉工作的经验积累,找出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麻醉风险的发生。结论:只有加强麻醉医生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才能减少麻醉风险发生,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76-02

麻醉风险是指在麻醉过程中所发生的病人生理功能遭受到严重干扰而危及生命的事件。如能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病人即可转危为安,不导致严重后果;反之则对病人机体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致残甚至丧失生命。

麻醉贯穿整个围术期,麻醉期间麻醉风险无处不在,麻醉风险与麻醉工作形影不离,如何避免麻醉风险,提高麻醉安全程度是每个麻醉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基层医院在麻醉科人员少,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更应该千方百计避免麻醉风险,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要避免麻醉风险,首先要弄清引起麻醉风险的原因。

1 麻醉因素

1.1 麻醉准备不足。麻醉医生对病人病情未做详细了解,冒然根据手术方式对病人进行麻醉,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没有足够估计,一旦发生意外便惊慌失措,纠正不力。

1.2 麻醉方式选择不当。当低血容量甚至休克未得到纠正时选用椎管内麻醉,凝血功能障碍选择硬膜外腔麻醉,截瘫、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高血钾病人应用琥珀胆碱,这些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病人失去生命。

全文阅读

“蒙汗药”的新贡献等

《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一节中说到,梁山泊众好汉用“蒙汗药”迷倒了押送生辰纲的士兵,把金银珠宝劫走了。

“蒙汗药”是什么?它属致幻植物一类,也是麻醉性药物。

麻醉剂的发明,是医学上的一项伟大贡献。根据古书记载,使用麻醉荆最早、最出名的人是扁鹊和华陀。

《列子・汤问篇》说:“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遂饮: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胃探心,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这儿所说的“毒酒”,就是酒,它可以把人麻醉,等做完手术后再醒过来。

三国时代的名医华陀,走遍深山密林去采集草药,终于发明了“麻沸散”。他将麻沸散用酒给病人吞服,使之麻醉过去,然后进行刮骨、剖腹手术;手术完了,消毒缝好。很多病人由此得救了。华陀的麻醉法已先后传到朝鲜、日本、摩洛哥等地,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麻醉方法的记载,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沿用下来的10多味精简到曼陀罗花和火麻子二味,这比古代又前进了一步。

七十年代,我国中药麻醉医生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根据《水浒》中说的“蒙汗药”线索,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发现“蒙汗药”、“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正是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风茄花、山茄花、佛茄儿、酒醉花萝),它含有莨菪碱、东莨菪碱和微量的阿托品。江苏徐州医学院曾经以曼陀罗花为主药,配成麻醉汤剂,用于临床,效果良好,使古老的蒙汗药重放异彩。

从曼陀罗花提取麻醉的有效成分,同时辅以西药氯丙嗪、安定以及肌松剂、锡生藤或汉防己,用静脉注射,只需10分钟,病人就会被麻醉,有时能持续四小时以上。

全文阅读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麻醉治疗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25-78岁,年龄平均(38.99±2.30)岁;按照手术疾病分析,妇科35例,40例普外科,其他21例。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作为实施麻醉后恢复室的麻醉护理一体化之前的对照阶段,研究对象96例,其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26-79岁,年龄平均(40.20±2.19)岁;按照手术疾病类型分析,妇科38例,普外科44例,其他14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术后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术后护理措施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一体化进行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成立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小组

[3]以本院护理部、手术室护士长分别为麻醉护理一体化的组长及副组长,由手术室护士担任管理小组成员,下设三个小组,重新排班后安排工作岗位,划分岗位职责,将工作责任到人,逐渐细化工作职责,嘱咐护士在明确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工作,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当年年终考核中。同时积极开展院内麻醉护理一体化相关医学知识培训课程,强化小组成员的专业素养,并且鼓励其他临床科室成员参加本次研究,多次开展讨论,同样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当年年终考核中。

1.2.2评估麻醉苏醒时间

全文阅读

麻醉信息系统提高麻醉质量安全

【摘要】麻醉科属于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作为医院外科系统的重要枢纽,麻醉科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不仅会对医院外科治疗手术的治疗产生直接影响,还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具有密切关系。而麻醉信息系统是确保麻醉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次研究首先对麻醉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麻醉信息系统在麻醉控制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进麻醉信息系统的意见。

【关键词】麻醉信息系统;麻醉科;麻醉质量;麻醉安全

80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35-02

为改善麻醉科的麻醉质量,提高麻醉安全性,不少医院麻醉科均构建其手术麻醉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使手术麻醉实现自动采集数据、数字化医学文书等目标,并改善手术麻醉的质量与安全性。为此,本次研究对麻醉科所应用的麻醉信息系统展开研究。

1麻醉信息系统的几大功能分析

1.1自动采集和预警功能一方面,麻醉信息系统可对各项监护设备(如输液泵、监护仪、呼吸机以及麻醉机等)所输出的体温、血氧、心率、血压等有关指标进行自动采集。另一方面,麻醉信息系统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超出生命体征设定值的阈值进行预警。

1.2麻醉医生工作站该工作站主要是为麻醉医生记录相关的数据提供方便,在医生在进行麻醉事件处置等有关医疗活动(如输液、输血、麻醉用药等)进行协助,帮助生成相关的医疗文书,例如术后医嘱、术后总结、麻醉记录等。

1.2.1术前管理由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导入手术安排,掌握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例如术前诊断、手术部位、病程记录等,并对患者进行术前方式,最终定下麻醉方案。

全文阅读

徐启明:不落的启明星

有人说,启明星是黎明的使者,散发刺破苍穹的光芒。有人说,启明星是黄昏的使节,守望日落西山的壮丽。在中国麻醉学届有这样一位医者、学者,他用八十余载栉风沐雨的历程,演绎了一颗执着于麻醉医疗教育事业的启明星不落的信仰和无悔的追求,他就是徐启明。

徐启明教授从湖南省第一个麻醉科主任到学校副校长兼麻醉学系主任,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默默无闻地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将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渊博的知识奉献于病人,以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态度温暖着病人。2012年4月7日,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2年会在广州召开,徐启明教授荣获中国麻醉医师最高奖――第六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终身成就奖。

星火燎原

人们称徐启明是湘雅麻醉学科燎原的火种,这毫不为过。

“记得那时候医院的麻醉是没有专人做的,大家普遍认为麻醉是门很简单的技术活,任何外科医生都可以做,根本算不上是门学问。” 1953年,26岁的徐启明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并留任外科住院医师兼助教。当时,医院麻醉水平较低且不受重视,工作岗位几乎无人问津,没有人愿意长期从事麻醉工作。据徐启明介绍,医院外科有很多不同的手术组,一组人马在开展手术的同时,另外一个手术组则会选派一名医师负责麻醉工作。因此,当时根本没有专职的麻醉医师,麻醉工作全靠各手术组之间互相帮助来进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医院张贴的一则通告引起了徐启明的关注。通告要求应征一名专职麻醉医师,但是几个月时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前去报名应征。

“当时整个湘雅医院外科只有两名共青团员,而我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我就意识到,麻醉这门事业是一定要有专人来负责的。”徐启明毅然放弃了自己钟爱的外科学而选择从事麻醉事业。

“当时完全是抱着一种自我牺牲的态度,想为医院的发展,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对麻醉几乎一无所知,但是我相信,只要认真做下去,总有一天会做出点成绩来的”。虽然不符合通告录取的条件,但徐启明最终还是成为了湘雅医院当时唯一的一名专职麻醉医师。1955年,徐启明被湘雅医院送往上海进修学习,师从中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的吴珏教授。

全文阅读

小儿麻醉的情况及前景

作者:于布为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对于儿童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我们应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除了推广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除在妊娠早、中期对不适宜继续妊娠的胚胎终止妊娠外,还应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婚前体格检查,筛查各种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患者或致病基因携带者,以逐步降低我国先天性疾病患儿在新生儿中的比例,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小儿麻醉的现状与展望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先天性疾病的手术矫治为麻醉科医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如何更安全、有效地为手术治疗服务,就是摆在麻醉科医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不仅对复杂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手术患儿如此,即使是对于普通手术,也因小儿自身生理的特殊性,而对麻醉科医师提出了很多挑战。以往由于国家经济条件所限,以及国内外特殊的历史环境因素所致,我国小儿麻醉技术曾长期停滞不前。很多专科医院甚至直至数年前仍在使用古老的T形管给氧、辅助或控制呼吸技术、氯胺酮麻醉诱导和全程维持麻醉技术甚至乙醚吸入麻醉技术。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我国小儿麻醉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麻醉基本设备的改善、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出国留学人员的不断回归,短短数年,我国小儿麻醉领域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现代麻醉技术得到有效普及,麻醉安全性有了明显改善,对各类复杂、疑难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的麻醉管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地支撑了临床各手术科室的发展。

本期发表的小儿麻醉相关的5篇论文,就集中反映了我国小儿麻醉的进展。凌云志等观察了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证明在原有麻醉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可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代表了小儿麻醉医师在形成安全、有效的麻醉常规路径后,已开始追求更为完善的麻醉管理,并向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的方向发展。

黄延辉等探讨了不同年龄组别的法乐四联症婴儿和幼儿,在体外循环开始时应用肝素后,年龄因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别患儿的凝血功能存在差异,年龄≤12个月患儿血小板的反应性低于年龄>12个月的患儿。谭杰等回顾总结了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管理经验,认为术中维持循环稳定、降低肺血管阻力、积极有效的麻醉管理以及合理抗凝是关键。

魏嵘等和许斌兵等分别探讨了2×95%的有效药物剂量(ED95)预注给药法对小儿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以及3×ED95给药时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注给药并不能加快诱导速度;而小儿麻醉中,性别差异也不如成人明显。

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麻醉学科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小儿麻醉专业近年来的进步,特别是新疆报道的在婴幼儿中成功实施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手术和麻醉,显示了国内东西部差距正日益缩小,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

全文阅读

循证医学在麻醉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要求医学教师按照以往最佳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负责、明确、深思熟虑地为每一例患者制订临床诊疗方案,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模式。将循证医学的概念引入麻醉实习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出具备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麻醉从业人员,有利于知识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循证麻醉促进了麻醉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对临床教学、科研和医疗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校麻醉学教研室从2010年开始试点,结合麻醉学科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在实习教学中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循证医学在麻醉学科应用的意义

麻醉学的迅速发展对麻醉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更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关爱生命的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我们在麻醉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在引导学习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麻醉医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麻醉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限制了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因此,传统模式的麻醉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麻醉医学发展的需要。循证医学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在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树立医学生科学、求实、严谨的临床思维和工作作风。这种被称为“21世纪临床新思维”医学模式不仅使临床医学的研究和思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对临床医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运用到麻醉教学活动中,必将有利于改变目前麻醉专业教育中只注重增长理论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状况,有助于进行麻醉教育模式改革。

2实施循证医学在麻醉临床实习教学中的要求

循证医学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是在很好掌握临床技能、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进程上,更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这对我们临床实习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选择一批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培训班学习和参加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带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查阅资料,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得出可靠的依据,结合实际情况,最终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不断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自我知识的更新,也有利于临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2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以教科书为基础,结合最新文献报道对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更新,同时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对病例要充分准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准备典型病例,并准备相关的讨论问题,指导学生对麻醉病例导入问题,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最后进行病例讨论,比较所得证据的可靠性,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麻醉方案,从而树立循证医学的理念,培养正确的临床麻醉思维。

3在麻醉临床教学中体现循证医学理念

全文阅读

物联网技术在术后镇痛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研究移动物联网技术在术后镇痛监测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5-11月剖宫产术后需要镇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电子镇痛泵管理,观察组采用物联网移动管理。记录比较两组镇痛效果评分、报警事件处理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NRS得分及术后镇痛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报警事件处理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及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物联网; 镇痛管理; 镇痛泵; 监测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th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Management/QU Yan-xin,CAO Le-ping,CAO Chun-me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9):123-126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mobile internet of things i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management.Method:100 patients who needed analgesia after cesarean section from May 2014 to Nov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had 50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nalgesia management through traditional electronic analgesic pump,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nalgesia management through the mobile internet of things.The scores of analgesia,the processing time of alarm event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differences in NRS scores and complications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processing time of alarm ev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satisfaction score and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Analgesic management; Analgesic pump; Monitor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ongzhou District in Nantong City,Nantong 226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9.037

随着人们对术后镇痛要求的提高,手术后镇痛泵的使用率越来越高,麻醉医师工作量也日益繁重。国内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虽然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但由于镇痛泵分布在各个病房,镇痛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到麻醉科,麻醉科又往往人力紧张,镇痛管理服务仍不能使患者满意[1]。因此,如何加强镇痛泵的管理监测,提高术后镇痛泵管理工作效率,显得十分迫切。

全文阅读

手术改变状态,麻醉保障安全

尽管任何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麻醉保障,尽管人们都知道,麻醉,是一场手术的开端、也是决定一场手术成败与否的关键,但一说到手术,人们还是把焦点放在那些能够充分展示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外科,而忽略在手术中负责监控病人生命体征的麻醉医生。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有逾10万麻醉医生,每一台手术的成功背后都有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心血。2012年1月6日下午,欣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口腔麻醉学会联盟(FADAS)轮值主席朱也森教授来京为“微笑列车”第25万例患者实施麻醉手术,记者立刻赶往煤炭总医院唇腭裂治疗中心,一直等到手术结束,终于采访到了走出手术室的朱也森教授,并由此了解了一个外界不太关注的幕后专业。

为手术保驾护航

“手术改变状况,麻醉保障安全。”采访伊始,朱教授坐在记者对面,似乎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微笑列车25万例的手术中,他若有所思地说,“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就意味着痛苦、流血,甚至死亡。而且,外科医生要细致、完美地完成自己的手术,也需要病人安静、放松。于是,麻醉学科便逐渐发展起来了。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麻醉,就是要为手术‘保驾护航’。”

这样的开场白不由得让记者叹服:果然,深厚的学养只会让人更谦逊。据记者了解,朱也森教授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六年制口腔医学系,1996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从事口腔麻醉工作40多年来,朱也森教授在口腔麻醉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各方面都造诣深厚。因其在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麻醉及各类重大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麻醉操作技巧,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深得同行、患者和学生的信赖。

朱也森教授告诉记者:“很多人都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由于病人无法忍受外科手术所带来的痛苦,先贤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这种世界上最早的,病人喝了之后昏昏欲睡,痛觉大大降低,外科手术得以实施。1846年之前,在西方国家曾有医生使用过乙醚麻醉,以其解除手术中病人的痛苦,还有医生用笑气麻醉进行牙科手术,但能开展的手术很少,而且都必须把病人捆住或者按住才能进行。1846年,一位名叫Dr.William T.Morton的美国牙医,当着许多外科医生和记者的面,给病人施以乙醚吸入麻醉,然后,由著名外科医生Dr.John C.Warrn将病人下颌部的一个肿瘤成功切除……”

朱也森教授在简要回顾了中外麻醉术的发展史之后接着说:“一千多年过去了,从最开始极不稳定的‘麻沸散’发展到现在的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类等一百多种常见药物,应用范围也从外科手术发展到内科、剖腹产等几乎所有需要手术的领域,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麻醉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机理和诊疗的独立学科。而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动脉血气、肌松、肌电、气体监测、体温监测、凝血监测等各种监测手段的建立及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判断,更使麻醉医生对器官及整体生理、病理生理、药代药效学等方面的观察达到了空前细致和全面的效果,对临床治疗学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在为外科手术提供了良好条件的同时,还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谈到这里,朱也森教授又回到了他刚做完的微笑列车的25万例手术之一的再次修复手术上,他说:“麻醉随外科的发展而发展,哪个外科强,相关专业的麻醉也强。10年来,我做过近4万例唇腭裂手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全文阅读

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交叉感染如何控制探讨

摘要:目的:对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交叉感染的控制措施进行探讨。方法: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从不同的方向就如何做好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讨论。结果:总结了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交叉感染的预控措施,并对如何高水平的完成此项工作提出了建议。结论:医院工作人员务必要将麻醉恢复室感染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树立有关高水平完成此项工作信念的基础上,完成制度的建设和全面执行,以期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交叉感染;预控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63-02

随着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内很多医院都开始设置麻醉恢复室,以期为术后患者的及时治疗与有效监护提供更多的保障。但是受手术创伤、残留、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时常会出现各类并发症,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所以,做好麻醉恢复室的护理交叉感染预防工作,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就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院从2004年开始引进麻醉恢复室的院感管理模式,在各个薄弱环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麻醉恢复室的设置

麻醉恢复室的主要作用是向危重患者提供循环、呼吸支持,并对术后患者进行常规监护,室内设施与ICU较为接近,但距离手术室更近,一般采用大房间集中安排的方式设置病床。病床间的用物柜常备供氧、吸引、输液泵、电源、监护仪等设施,使各项护理操作能够集中进行。除此之外,麻醉恢复室还会设置如人工呼吸机、呼吸球囊、气管插管、除颤仪、气管切开包等设施。患者在进入麻醉恢复室后,首先会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常规检测,麻醉师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参与到监测、抢救和治疗工作中。患者麻醉复苏并经麻醉师参考Aldret评分后,方可由专门的护理人员送回病房接受下一步的检测和治疗。

2 提高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的重视程度

院内感染是“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简称,是指患者在入院后出现的新类型感染。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让大量的抗生素得以进入临床,但是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却使院内感染问题愈发突出,是国内外医院都必须面对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无菌技术、消毒、隔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在临床上,经常有一些医护人员未重视此类问题,操作结束后不及时洗手、管道和设备使用后不及时更换、消毒液的配置仅根据经验进行等行为都让消毒隔离制度成为了一纸空文。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和院内感染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他们对相关制度与规范的熟悉程度,全面掌握消毒隔离技术,最终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树立牢固的控制院内感染的主观意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