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发展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意见

为加快*县旅游业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旅游产业定位和战略目标

(一)旅游产业定位。以山水为骨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以汤池、冶父山、庐城及黄陂湖等为主体,以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开辟国际旅游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宗教旅游、文化旅游、修学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逐步建成主题突出、功能互补,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使*成为合肥的“后花园”,皖中旅游区的旅游胜地和华东地区旅游休闲目的地。

(二)旅游战略目标。按照“积极奋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力争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7~8%,到2020年,占GDP的8~10%,逐步确立旅游业在*县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二、制订和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调编和完善庐城、汤池、冶父山、黄陂湖、岱鳌山、巢湖水域风光带等旅游景区的专项规划和详规,编制国土、建设、交通、文化、林业、水利等相关产业规划和项目。加强对旅游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依据*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一批旅游项目,建立旅游项目库。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全文阅读

旅游业人才发展和旅游院校发展模式

据国家旅游局最新统计,2015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一大客源市场国,我国即将进入世界旅游强国行列。新时期,面临着我国旅游行业的结构改革、素质提升和深度发展的新任务,客观上对我国各级各类旅游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实施旅游全行业人才发展战略,积极开发旅游行业急需的各层次人才资源,全面提升旅游全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于我国早日实现世界旅游强国之梦,推动旅游事业及行业人才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行业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行业管理人员总体综合素质逐年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水平逐年提高,行业经营管理以及人才队伍逐步与国际接轨,并且朝着培养能够满足国际旅游酒店业需求的、参与国际行业竞争的方向发展。到2014年,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38%,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达到347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期,旅游行业队伍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上升到29.6%,旅游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整体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整体结构日趋合理,行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和体系,现在全国经过职业资格认证和注册的导游员有20万人,考取导游员等级的3.2万人,具备旅行社经理和出境旅游领队资格的分别达到2.8万人、0.7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旅游院校快速发展,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全国共计1733所,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和高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为国家旅游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旅游行业、社会培训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企业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轮岗培训、脱产培训、晋级培训等基本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并日益与国际接轨。

二、我国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实现世界旅游强国,培养旅游行业紧缺、高层次人才,提高旅游行业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教育

国家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现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和实现旅游强国,需要大量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更需具有国际水准、一流的教育质量做保证。我国旅游人才发展战略既为我国旅游教育、培养和开发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主体,尤其是各级各类旅游院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的舞台,旅游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如何适应未来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如何为提高旅游行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培养旅游行业紧缺人才提供支撑和保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旅游行业的自身属性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对人才规格、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是新时期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

各级各类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满足国内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要适应和满足国际旅游、酒店、餐饮及相关产业标准和规范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能力和素质结构,要适应旅游行业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行业国际规则、懂得现代化经营管理、高层次、复合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旅游教育发展战略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应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旅游人才,提升人才的层次结构。

全文阅读

旅游业发展战略

摘要:南宁市旅游基础良好,优势明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迅速,但面临着缺乏旅游精品、缺乏特色、产业政策支持不足、运营机制缺乏活力、人才短缺等许多问题。今后应该突出首府旅游城市、建设精品和特色旅游产品、推行开放和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强化营销宣传等,使南宁市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南宁市、旅游、战略思考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旅游局发展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高增长、高增值、高就业、高创汇、高效应的新兴产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之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山川秀丽,胜迹众多,风俗淳庞,古往今来,为众多文人雅士所赞叹,自古被誉为“东南眉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对于*的文明、进步和繁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是*面临的跨世纪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此作一思考和探讨。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经验

*位于浙江省东部,东接奉化、宁波,南连天台,西南与东阳、磐安相邻,西北和嵊州毗连。上三线高速、1*国道和江拔、象西、新磐三省道贯穿县境(上海、温州至*车程仅三个多小时,杭州、宁波国际机场仅一个多小时)。全县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43万。

自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府提出创建“风景旅游新城”目标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旅游部门努力,*旅游大县建设已初具规模,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设施渐趋完善。境内有有人文和自然景观300多处,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拥有*、穿岩十九峰、沃洲湖三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一个国家级硅化木地质公园。全国重点开放寺院*,系南朝古刹,寺内石窟弥勒像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近年来又相继建成般若谷、射雕村、佛心广场、木化石林、露天弥勒、罗汉洞、白云湖、城隍庙、七盘仙谷等特色景观。穿岩十九峰的峰峦幽谷、飞瀑流泉、小溪碧潭,展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山水神韵。沃洲、天姥的湖光山色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栖息之地。从东晋、南朝的佛教文化到唐诗文化,*承载了两座文化高峰(《人民日报》20*年10月9日)。*的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吸引了央视《西游记》、《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凤求凰》、《宝莲灯》、《天下第一》、《白门柳》、《朱元璋还乡》、《楚汉骄雄》、《白蛇传》、《精卫填海》等众多影视剧来拍摄外景戏,成为闻名全国的外景基地,唱响了影视文化。当前,“佛教之旅”、“唐诗之路”、“山水之韵”、“影视外景”等众多特色旅游线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年,全县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旅游收入10.07亿元;20*年,全县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收入12.00亿元;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旅游收入14.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十年来,*旅游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正确。旅游业是繁荣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和带动力强的产业特征。因此,科学、合理地确立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1995年,县政府根据*的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浙东旅游新城”的目标。*年后,县委、县府多次召开会议,统一认识,明确任务,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逐步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为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20*年10月,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下设旅游景区、交通、餐饮、住宿、文娱、产品、宣传、环境等8个工作小组。*年县府建立了“*县风景旅游发展总公司”,克服了原来旅游局机构小、档次低、协调困难、管理职能难发挥的问题。同时,重视发挥县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相继制订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30条政策意见》和《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若干规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政策依据。三是注重旅游发展规划。多次聘请国内著名专家相继完成了**景区、穿岩十九峰、沃洲湖、地质公园等风景区的总体规划,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重视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1994年,县政府投入了500万元,搬迁了*村和16家单位,拓展了*景区。同时,陆续开发了湖莲潭乐园、穿岩十九峰、天烛湖、七盘仙谷等景区,提高了景区门票。县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拨款,还积极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使*旅游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五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俗话说,“酒好还要勤吆喝”。近几年,*旅游管理部门十分注重宣传促销工作,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通过借助传媒,举办节会,编印宣传册,举办特色旅游、编制精品线路等活动,不断提高了*旅游的知名度,整体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六是强化旅游市场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健全了导游队伍,发展旅行社,开展星级饭店评定,提高了总体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旅游业从纵向来看,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横向来比,起步较晚,发展状况比不上国内许多县市,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

1、投资渠道单一

全文阅读

旅游业发展思考

旅游业是当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它自“二战”后规模兴起至今不过百年历史,已跃居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对全球国民经济的贡献已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从发展趋势看,旅游业还将因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而成为“朝阳产业”。正因为如此,旅游业不仅早已为诸多发达国家所青睐,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并列为优先发展产业。

*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赤峰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进程的加快,*旅游业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加快*旗旅游开发,是大势所趋,也一定会大有作为。

一、我旗旅游资源丰富

我旗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人文、自然、生态景观兼备,而且具有比较鲜明的独特性。

人文景观方面,近万年的历史,使*成为中国北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全旗密布着4000余处古文化遗址,旗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居“全国县级文物之冠”。全旗以当地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有4种,从近万年的“小河西文化”到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到5000年的“小河沿文化”,以及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的“红山文化”、“青铜文化”、横跨东北亚的契丹辽文化都在这里发展到了辉煌时期。有3处古文化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一个县级辖区内有被正式命名的4种史前原始文化类型,有3个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自然景观方面,闻名遐迩的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罕见的原始次生森林,大黑山环境幽雅宁静,是一座“天然植物园”;这里还成为诸多珍禽异兽的栖息地,又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天然动物园”。美丽的萨仁诺尔,即“月牙湖”,山、水、林、沙、岛俱全,自然风光独特。小河沿自治区级湿地鸟类保护区堪称塞北“小白洋淀”。碾盘沟景区素以真林、奇水、怪石为胜,更以神奇、优美的传说而远近闻名。碾盘沟周围是有“中国北方金字塔”之称的草帽山遗址和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青城寺,与碾盘沟风景区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热水汤温泉生态旅游度假村,这里的温泉是国内已发现矿泉中含氡量最高的,被誉为“华北第一神汤”。上述自然景观观光旅游、考古发掘、集疗养、康复、休闲度假为一体,完全可以打造成令人神往的旅游景区。

生态景观方面,几十年的生态建设,*旗先后造就了黄羊洼、大青山、三十二连山等一个个神奇的生态建设景观,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旗县,为旅游业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人造景观。

我旗的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旗旅游资源充分展示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多种旅游资源巧妙的结合,表现出门类齐全、品位高、独特性强、生态质量高、区域资源组合状况和集聚度良好的总体特征。旅游者来此旅游,用不多的时间和行程,就能欣赏和领略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人文历史。

全文阅读

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建设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等文件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时间段为**年至2010年,范围为**市行政区域。

一、**期间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机遇

(一)取得的成就。

**期间,是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期以及由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国际旅游并重的转折期。2001年7月提出的以“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西进”战略成为当前我市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期间,以“旅游西进”战略为统领,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旅游管理体制创新。2001年市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市旅委,建立了旅游商贸系统。市旅委的成立,在全国旅游管理体制上是首创。市旅委作为一个带有协调管理职能的综合性部门,在旅游商贸系统中起到领头作用。新体制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旅游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困扰,从体制上基本理顺了工作关系,形成了发展大**、大旅游、大产业的合力。

“规划共绘”全面完成。**年,**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为今后全市旅游发展和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期末,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和“两江两湖一山一河”(新安江、富春江,西湖、千岛湖,天目山,运河**段)为重点的“规划共绘”工作全面完成。

“交通共建”成就出色。以“一绕、三线、三连、四大接口”为骨架的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基本形成。

全文阅读

生态旅游业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全文阅读

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二、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二)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著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全文阅读

旅游业发展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深化旅游西进战略,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牌,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对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结合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总体规划,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1、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的相互统筹,促进《*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相互衔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通过市人大或市政府批准,并加以严格执行。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123公里绕城高速顺利开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昱、杭千、杭新高速公路三条连线以及四大接口,构筑“一个半小时旅游交通圈”,形成大*无障碍旅游交通。

3、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中心的网络建设。实现*旅游集散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城市的联网运行,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向各县(市)延伸,推进各地旅游集散中心之间和旅游集散中心到景区(点)的旅游客运专线建设,发展旅游交通换乘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实现咨询中心的多语种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在5年内,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旅游集散中心、换乘中心及咨询中心的建设和完善。

4、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交通指示牌要在大*区域内整体策划,交通、旅游、质监等部门要统一协调,按国际标准有关要求规划设置。经费由市和区、县(市)财政分别筹措解决,其中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0万元。

5、推进“金旅工程”。以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名特商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功能先进、资源共享、互连互通的网上旅游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逐步建立健康、诚信的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系统。运用现代技术,发挥互联网作用,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网上促销。

全文阅读

农业旅游发展

摘要:农业旅游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旅游项目。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农业旅游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我们以广州市为例,在分析广州边缘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則、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