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地工作经验总结

旅游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会议纪要

一、会议基本情况

2008年12月13日至14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主办、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旅游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工作会暨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深圳市华侨城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各地260多所高校、出版社、旅游杂志等机构近300位参会代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展望未来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旅游教育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创建中的成功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本次会议通过主题发言、专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等会议形式,回顾与总结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旅游本科专业的发展态势,探讨了旅游特色院校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典型经验以及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等问题,并通报了明年的16项工作安排和计划,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对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历程与经验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在新时期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7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7个报告从宏观层面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变化,从微观层面具体地探讨了各院校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对中国高等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如下:

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组长、湖北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马勇作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马勇首先概括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在院校数量、专业层次、专业方向、区域分布、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国际交流和质量工程等方面的变化,充分肯定了广大旅游院校30年来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并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商管理类学科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加强与巩固;其次通报了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的工作计划,提出了16项具体工作安排,号召全国各旅游高等院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创建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12项质量工程,共同促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建伟作了题为“突出特色,科学发展,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努力”的主题报告,从基本情况、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果三大方面,通报了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专业建设情况,总结了该学院自主创新、突出特色的办学模式以及在人才培养上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南开大学旅游系系主任徐虹作了题为“南开旅游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首先对南开大学旅游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南开大学旅游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办学方式,并针对新形势下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挑战,提出了完善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规格和规范教学体系3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全文阅读

重庆市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实证研究确定了重庆旅游经济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构建了一个协整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 短期内重庆市经济增长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快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增长;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旅游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统计技术及软件的不断发展,计量模型也渐渐引入旅游经济的研究。

重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奇观、悠久的文化及和谐的生态环境等特色旅游资源。重庆以“美女、美食、火锅、温泉”闻名于世界,并也山城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三大世界级旅游精品带动旅游业的强盛发展。重庆直辖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有何关系?是经济增长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是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抑或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对重庆市旅游经济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为重庆市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

一、重庆市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及描述性分析

选择重庆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CQG)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重庆国内旅游收入(CD)和入境旅游收入(CI)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的《重庆统计年鉴》。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历年名义汇率把计量单位全转为人民币。为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冠以字母L表示经对数变换后得到的新数据,并记一阶差分为DL。图1给出了重庆支出法生产总值、国内旅游收入及入境旅游收入的发展轨迹。

全文阅读

柳州市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柳州市2006-2015年旅游业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利用Eview软件构建了柳州市旅游业收入与经济增L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检验,对柳州市的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柳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柳州市;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柳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概述

柳州市旅游业拥有悠久的历史,自2005年以来,柳州市政府就致力发展旅游业,大力打造就有古色古香 “风情柳州”,加快建设以三江、融水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品牌;积极推进柳州―桂林旅游一体化建设,使旅游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2. 数据的选取

这里主要有四个变量:一是柳州市国际旅游收入(IR)衡量柳州市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二是柳州市国内旅游收入(CR),衡量柳州市旅游业在国内的发展水平;三是柳州市旅游业总收入(TR),分析柳州市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四是经济增长(GDP),可以衡量柳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消费能力。由于数据的统计方法很多,以及数据的相关性和处理分析的准确性,这里只采用《广西统计年鉴》中关于柳州市2006-2015年中的统计数据。

3. 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进行科学判断的时候,需要用到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在统计检验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在此主要运用ADF检验。通过检验LNGDP、LNCR、LNIR、LNTR均为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全文阅读

我省工业旅游亟需提升发展

工业旅游是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在我省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工业旅游发展的总方向,对于丰富工业旅游内涵,健全工业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助推旅游经济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发展工业旅游意义重大

工业旅游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等工业相关因素为主要吸引物,融观赏、考察、学习、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专项旅游形式。早在20世纪50年代,工业旅游就已在德国、法国等国家出现。德国《明镜》周刊将工业旅游比作“一大笔睡美人梦中的宝藏”。在浙江,工业旅游发展虽然总体处在起步阶段,但是作用明显、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壮大旅游产业,而且还可以塑造工业企业品牌,提升城市形象,是顺应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旅游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

提升发展工业旅游是拓展旅游产业空间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最为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根本的路径在于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与工业融合,提升发展工业旅游,一方面,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健全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消费选择,满足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拓展旅游业的市场空间。比如,遂昌县将温泉与金矿结合起来,开发“泡温泉、淘金矿”旅游产品,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旅游消费,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工业旅游的路子。

提升发展工业旅游是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一些工业企业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应,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比如,国外的德国大众“汽车城”、英国泰德美术馆,以及国内的青岛啤酒、烟台张裕干红,以及省内的新昌达利丝绸、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等都是成功的案例。一是实现了品牌营销。企业通过向游客展示生产工艺、企业文化、产品质量,使游客对企业产生正面认知,改善客户关系,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可以说,品牌宣传和推广是企业发展工业旅游的第一效益。二是获得了直接收益。工业企业依托现有的设施条件,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可以从门票、产品直销以及餐饮、住宿等环节中获得收益,为企业多元化经营开辟新渠道。三是盘活了闲置资源。做工业旅游是做加法,就是把企业闲置的资源盘活起来,增加了企业的附加值。四是提升了管理水平。企业吸引游客参观,说明企业生产、经营富有特色,生产流程足以接受监督,这将增加员工自豪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同时,也使企业管理者更加注重厂区环境、管理规范、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提升发展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而且可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工作岗位,提升城市形象,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如德国大众“汽车城”自2000年开业以来,它所在的城市沃尔夫斯堡,人口仅12?郾5万人,每年却迎来了200万过夜游客,还增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为德国第二大旅游景点。我省新昌达利丝绸工业园开园后,去年接待游客112万人次,特别是其与新昌大佛景区组合成“新昌二日游”产品,使新昌旅游逗留时间延长0?郾35天,有效聚集人气、商气和财气,有力促进新昌旅游城市发展。

提升发展工业旅游前景广阔

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和旅游经济大省,也是工业大省。提升发展我省工业旅游,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全文阅读

社会实验:旅游业对地区国民经济影响测度的一种简易方法

[摘要]基于北京“非典”期间的社会经济运行情况,针对12个北京旅游特定产业进行社会实验。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比较确定了产业旅游供给比例,推算了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及旅游就业人数等核心指标,并与北京旅游卫星账户(2004)估算出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对比讨论,为旅游卫星账户中关键指标的判别提供了一种简易的辅方法。

[关键词]社会实验;北京旅游卫星账户;产业旅游供给比;旅游业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32―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对于旅游业是不是一项产业一直存有争议,这主要是由于旅游业所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其产品形态复杂多样,难以按照产品类型进行分类。更主要的是,旅游消费产品和服务是以需求方来定义的,如当地居民购买的饮料、食品按其业态看,分属于食品行业和商业零售业,而如果是旅游者购买则属于旅游消费。除了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景点等旅游特征产业外,大多数行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形。旅游消费在现有的国民账户体系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类别,而是分散地隐含在各个行业和部门之中。也就是说,现有的国际通行的SNA93(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是无法完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鉴于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法国、加拿大等国率先开始尝试编制旅游卫星账户(TSA),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署正式批准了欧共体委员会、经合组织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交的《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编制该账户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地区国民账户、地区投入产出表、经济普查资料和旅游者消费抽样调查等方法,计算出某一产业产出值中由旅游者消费引致的比例,即旅游供给比例(Tourism Supply Ratio),将旅游消费部分从该项目中剥离出来,计入现行国民账户以外的一个虚拟的账户,即旅游卫星账户之中。因此,旅游供给比例的确定和精确与否成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关键,也是目前我国地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难点之一。旅游供给比例值是在0―100%之间,数值0意味着该项与旅游消费完全无关,数值100%代表全部是由旅游消费带来的。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在一定时域内针对特定地区设计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方案,对人为控制任何游客出入该地区条件下的实验组和游客自由出入该地区的对照组的社会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测度旅游对于地区经济的影响。显然这种社会实验是要在人为地阻止外来游客进入和内部游客的外出的情况下进行,这对于一个省或大城市在现实中是难以开展的。但2003年北京等地出现的“非典”(SARS)突发性事件给模拟这一社会实验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机会。

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在我国的广东、北京、山西等地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给北京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自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的多个省市属于重度sARs疫区后,100多个国家与中国取消了彼此间的出入境旅游业务,同时我国也为了防止疫情的传播,取消了当年的“五一”黄金周,城际的人员流动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年5月份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鉴于此,本文针对北京12个旅游特定产业,选取2003年全年和2003年5月份两个时域,通过对发生“非典”(即控制游客出入)条件下实验组结果和假如没有发生“非典”(即游客自由出入)条件下的对照组结果横向比较研究,确定出北京旅游产业供给比这一核心数值,进而测度北京旅游业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影响,这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提供了一种简易的辅助方法,为印证旅游卫星账户中一些关键性的数据提供新的参照系数。

全文阅读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描述性分析研究洛阳市旅游业发展同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因子分析,将洛阳市同全省其余17地级市比较,得出洛阳市旅游业及其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的地位。最后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及因果检验,对洛阳市1999年――2012年的旅游业及经济增长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洛阳市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短期内具有动态相关性。

[关键词] 洛阳市;旅游业;经济增长;因子分析;协整分析;Granager检验;误差修正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1 洛阳经济增长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综述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以及洛阳市“旅游强市”和“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战略确定,旅游业发展对于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自1999到2012年,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及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2%及17.7%,呈现出逐年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洛阳市旅游接待人数由1999年的934.3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7 765万人,其中接待国内游客由926.6万人增长到7 703.72万人、入境游客从1999年的7.76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61.3万人。

如图2所示,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从1999年的45.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02.7亿元,其中旅游创汇收入从1999年的2 702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7 950万美元,其中2003年因非典原因导致旅游创汇大幅下降,其余年份均保持较快增长。

1.2 洛阳市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综述

全文阅读

云南省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居民消费的关系

摘 要:由于产业优化升级趋势不可逆转,第三产业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并且,云南省凭借其优越的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成为云南省第三产业中的佼佼者。为分析云南省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文章通过设计VAR模型考察云南省的居民消费量、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收入总额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变量具有协同发展的特性,云南省旅游业收入随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而快速增长,该省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促进作用明显,但对该省旅游收入无明显作用,地方旅游业收入可能更依赖于省外及国际游客。因此,继续优化云南省产业结构并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旅游等措施吸引省外游客是增加该省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协整关系 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63-03

一、引言

近几年来,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优化,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和资本慢慢向第三产业转移,2013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已经超过70%,第三产业每增长1%就能创造1.56万个就业岗位,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张宝东,2007),成为吸引就业最多的产业。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间收入的差异促使着第三产业优势凸显、发展更快,而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也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载体(吴振球,2011),第三产业成为云南省产业转型和人口就业的突破口。在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产业增速惊人,由于旅游资源遍布云南省,凭借本省优良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综合性产业,云南省旅游业从1995年以来经历了“观光接待”阶段到“经济产业”阶段再到“支柱产业”阶段(张尧辉,2009)。尤其对于大理、丽江等城市,基于其丰厚的旅游资源,已经发展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旅游经济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不仅促进城市的发展,也极大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了景区居民生活水平。此外,旅游业产业带动作用强大,特别是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根据《2014-2019年云南旅游市场调研报告》,云南省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分别达到416.8亿元、375亿元、315亿元、122.9亿元和439.6亿元。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其他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居民生活消费习惯产生相互影响,因此,实证分析云南省旅游总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云南省居民消费的相互关系,并积极探索云南省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之路极富研究意义,对云南省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用重大。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集合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服务于一体,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综合的综合产业,特别与餐饮住宿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业息息相关,旅游业的发展将极大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并遍及全省。2009年,云南省接待游客12023万人次,2013年,接待游客上升至23972.35万人次,旅客人次增长了近两倍,且海外及我国港澳台游客数量也由2009年的284.49万人次上升至533.5万人次,云南省旅游资源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不断上升。2009年,云南省旅游收入810.73亿元,2013年上升至2111.24亿元,旅游收入以不低于20%的年增长率增长。旅游业成为云南省第三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云南省凭借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稳居西部旅游收入第一。

全文阅读

创建旅游强县实施方案

为了扎实开展旅游强县创建工作,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创建旅游强县工作指导意见》和省旅游局《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旅游规划为先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序高质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县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二、工作目标

**年启动创建工作,2009年建成省旅游经济强县,2011年建成中国旅游强县。到2011年,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4亿元,旅游经济总收入占GDP比重8%以上,新建4家高星级饭店,创建3个4A级旅游区,2个3A级旅游区,前童镇、强蛟镇、长街镇等镇建成省旅游经济强镇,建成旅游产品丰富、发展环境良好、市场竞争力更强的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协调,政府主导。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县政府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奖励、旅游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人才培训等;重大旅游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四星级以上酒店和其他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年度重点项目;加强旅游规划管理,以规划为依据,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拓展旅游项目的综合功能,提高旅游项目的开发水平;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要与旅游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旅游景观功能。

(二)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按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一带两区多点”为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加快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湾旅游度假区、前童古镇旅游区和十里红妆民俗文化旅游区等龙头产品;完善浙东大峡谷、伍山石窟、东海云顶、野鹤湫、梁皇山等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强各旅游区合作互动,打造西部森林观光旅游区、徐霞客古道观光带,优化游览线路,丰富旅游内涵;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适度有序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发展文化特色明显、以规模农业和旅游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项目。

全文阅读

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影响因素与预测综述

一、从经济方面看

居民经济条件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居民要出游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经济状况。因此,决定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经济因素,即潜在客源是否拥有足够的实际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旅游愿望的大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对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尤其表现为外出旅游次数或在外旅游天数的增加,其结果是促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伴随着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长,恰好为哈尔滨冰雪旅游提供了源泉和推动力量。人口分析是市场分析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人口规模决定了市场需求总量的大小。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市场,必须要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作为基础。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持续增长的趋势,足以构成促进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市场规模发展的有利条件,成为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哈尔滨冰雪旅游客源市场的总体构成来看,98%为国内游客,海外客源仅占2%。因此,对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需求的研究,侧重于国内旅游人数作为主要的需求分析指标,建立其与主要相关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进而对旅游总人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较为科学的预测。

二、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建立

1.变量选择和数据的整理

人口因素及经济收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构成并影响着客源地潜在的市场需求量。同时,旅游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潜在旅游者所从事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人口的旅游意识和出游行为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基于此,选取城镇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可以量化的重要指标,建立与旅游客流规模即旅游人数的相关关系,以便更为准确和科学的反映这两个指标对于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人数的相关关系及其直接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市统计局2001-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整理,得到2001-2011年国内人数y(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城镇人口x2(万人)原始数据。

2.相关性分析

利用原始数据资料,借助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相关性分析。从中可以得出,国内旅游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之间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684和0.971938,均接近于1。并可通过散点图,得到进一步验证,表明国内旅游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散点图基本集中在一条直线上,说明相关程度较高。由此可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a+b1x1+b2x2进行预测。

3.建立回归模型

全文阅读

体验经济视角下葡萄酒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近些年,随着收入水平及需求层次的提高,旅游者开始寻求接近生活本质的体验式旅游方式。本文首先提出葡萄酒旅游概念,总结分析我葡萄酒旅游开发的现状,根据体验经济、旅游体验载体等相关理论,结合葡萄酒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葡萄酒体验式旅游开发对策。

一、葡萄酒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在国外的发展初具规模,并有不错的收益,但在国内相关的旅游研究和实证分析还是比较缺乏。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葡萄酒旅游的相关概念,已经备受相关组织和专家关注。最早关于它的研究是在1997年南澳委员会指出游客访问葡萄酒厂及相关活动。葡萄酒旅游可以包括游客在访问主要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对单一酒窖的短期访问,也可以包括将重点放在葡萄酒产地居住几天以亲身体验葡萄酒的生产过程。Hall等(2000)提出,对葡萄园、酿造厂、葡萄酒节及葡萄酒展览会的访问,这种访问是把品尝葡萄酒和对葡萄酒产地的特征的体验作为主要访问目的。我国的学者在总结国外的分析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世泰等提出葡萄酒旅游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和游览葡萄酒厂周围的葡萄园等景点,还包括了解产酒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娱乐活动。葡萄酒旅游业的增长与现在注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 旅行分不开。由此,Williams(2001)认为葡萄酒旅游是喜爱葡萄酒的人到葡萄产地追求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旅行。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旅游者通过葡萄酒旅游获得休闲游憩体验和经历,延伸了葡萄酒旅游概念的内涵。

葡萄酒旅游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经营的三重性。从资源禀赋来看,葡萄酒旅游资源中既有工业观光旅游中的工业设备及工业产品制作等资源,又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中农业旅游资源的农作物、风景、气候等,同时兼具休闲旅游的特性。(2)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旅游者的动机就是一种由低至高融入葡萄酒体验的过程,项目也体现出高度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体验旅游的采摘、酿制、品酒、赏酒等环节能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各个感官的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索,使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3)高品位性和高教育性。国外研究中,对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葡萄酒旅游者具有明显的高学历和高收入特征。(4)文化性。葡萄酒旅游是一种葡萄酒文化之旅,发展葡萄酒旅游过程中可将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充分的融入进去,从而增加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现状及不足

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628万亩,其中酿酒葡萄80余万亩,葡萄总产量627万吨,75%鲜食,15%酿酒,10%制干、制汁/醋。中国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但绝大部分葡萄用于鲜食。目前,国内酿酒葡萄的生产集中分布在胶东、西北、京津冀地区。已形成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主要以葡萄酒产业旅游带的形式出现,主要有北京延庆县“酒庄葡萄酒产业带”,烟台蓬莱市“葡萄观光旅游带”等,相对来讲是东部发展较好,西部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情况来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地带,即美索不达米亚创造出人类最古老文明的苏美尔人酿造出了人类第一桶葡萄酒。而中国的葡萄酒旅游于20世纪9O年代兴起,并且发展缓慢。虽然说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历史最悠久的张裕葡萄酒庄,也才是19世纪末建立的,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开始发展葡萄酒旅游更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中国的葡萄酒庄没能沿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葡萄酒旅游的角度来看,缺少西方国家的历史韵味。而在葡萄酒庄的建筑园林设计上,则多采用欧式园林景观,比如张裕。或是中西合璧式,比如云南红酒庄。在游览过程中,多是游客走马观花式地参观酒厂、酒窖、文化中心等地,然后进入到葡萄酒销售中心,这个过程缺少对葡萄酒文化的体验,酒厂商更注重的是销售环节。在导游的讲解方面,也一般在于介绍葡萄酒的相关常识和本酒庄的企业文化,而甚少涉及葡萄酒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渊源。这使得游客的体验不够全方位,印象不深刻。国内关于葡萄酒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前景的开发,多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出发,例如树立企业形象、规划旅游线路及景区,而没有从体验经济角度展示我国葡萄酒旅游的特点与需求。目前葡萄酒旅游发展中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散、小、弱以及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等问题,真正懂葡萄酒的专业旅游人才极度匮乏。

三、关于体验经济理论的内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