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绿色农业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
虽然绿色农业生产在我国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到目前为止,对绿色农业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果我们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所谓绿色农业就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既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都市农业等各类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农业模式的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容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绿色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尚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绿色农业发展较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信息化也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也就是说,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政策法规信息化;(2)农业经营信息化;(3)农业市场信息化;(4)农业科技信息化;(5)农业环境信息化;等。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2)相互渗透,具有开发性;(3)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4)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绿色农业的技术创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还是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及绿色农业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都要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农业信息化为我国绿色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增强农业积累;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村积累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农业信息化是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也逐渐起步。经过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目前的状况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绿色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 湖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城镇化发展之路是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它要求将绿色农业科技应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信息技术介入催化三者统筹联动起来,从而构建起“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来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农业 信息化 产业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之路离不开与农业现代化、尤其是绿色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绿色农业的建设,尤其是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新时期湖北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新时期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农业的产业化尤其是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对于湖北省而言,绿色农业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将“固化”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成果,不仅能有效防止“城市建设空心化”趋势,还有利于解决湖北省特大城市首位度过高的缺陷,保障湖北“一主两副”城镇化战略的实现。
1、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新型城镇化要求农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速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农业对内处在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外需要应对加入世贸后国内外市场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更是势在必行。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模拟模型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一、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绿色通道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差距;借助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农业信息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延伸到省地县乡的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2.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基本形成,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一.绿色农业经济概述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安全、卫生、营养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增长。原国家农业部农垦司司长、原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先生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持召开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绿色农业”理念。同时,国家回良玉副总理进行了批复,并且拨款3500万进行示范基地建设。对于绿色农业这一概念,国内学者早期观点在于着重强调绿色农业应是一个“大农业”概念,即“绿色农业”应涵盖“农、林、牧、渔、工(加工)”五大方面,是实现这几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施行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也有学者指出绿色农业的目标是通过“实现生物资源的整体利用”,亦即通过“实现微生物--植物--动物的良性生态循环”,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利用的水平
和经济效益”,同时指出,鉴于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粮食产量产生越来越大的要求,绿色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审视并面对”能否利用“有益基因”,“使之有益于人类”这一问题。也有学者从消费者需求、社会福利、农业技术改进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析绿色农业的发展问题,探讨绿色农业的成因和对策。国内从事实践管理部门的专家指出,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农业的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达成了共识,认为绿色农业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绿色农业及与其伴随的绿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2.绿色农业是受到保护的农业绿色农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环保产业,同时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护的弱质产业。3.绿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4.绿色农业是多元结合的综合性农业。5.绿色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绿色消费在世界许多国家正蓬勃兴起,保护环境、崇尚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爱护,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在我国、在全球已经呈现出无限的商机.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我国的西部恰恰又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部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充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潜在优势。
(一)环境资源
西部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环境资源,那里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有着以山脉和丘陵为主体的地形地貌,并有着按照经度与纬度划分的不同地理气候带,以及由每个山谷形成类型繁多的地理--气候--生物群落组成的生物谷,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很大。耕地面积虽然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1.6%,但非耕地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西部有林地面积约7亿亩,约占全国总量的37%,森林蓄积量64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60%。此外,我国草地放牧业几乎全部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98%的可利用天然草场和50%的草山草坡。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资源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例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广西大部分地区,有着天然、纯净的水源,宜人的气候,多样化的土壤,形成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生物资源
摘要: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技术事业,是黑龙江省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生态绩效新的增长点,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绿色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存在信息反馈不畅,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应加强对信息交换技术、农产品物流过程跟踪技术、包装物标技术的利用。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5.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17-02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基地之一,尤其是粮食作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2.3亿斤,其它各种农产品如谷物、豆类、油料、麻类、甜菜、烟叶、蔬菜、瓜果等,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总值在社会总物流中的份额占比极小,年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这与黑龙江省硕大的农产品体系和庞大的农产品数量严重不符。落后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产品抵抗风险的能力,近些年因销售不旺引起的农产品大量积压并被当作垃圾放弃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黑龙江省大力构建以生态农业和绿色物流为中心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成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
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提速,主营收入水平大幅增长,入园企业数量增加。绿色食品产业新(续)建亿元以上项目24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其中97个列入省政府重点推进的项目全部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7亿元,超计划27.7亿元,建设规模、进度和投资强度一直处于“十大产业”前列,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12个绿色食品重点园区已开发93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项目80个,累计入驻企业531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8亿元,比上年增长50%。绿色食品企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在黑龙江省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同样刚刚起步的物流信息技术进行强有力的支撑。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绿色农产品市场行为中,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关于产品相关信息的掌握上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生产者拥有关于产品第一手信息,能够充分了解本企业所提供的产品的质量、来源及可靠性,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消费者由于获取产品信息的来源渠道不通畅,往往只能通过广告及产品标签等途径来获得,其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与准确性等方面都没有保障,他们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信息公示”法律制度,才能提高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的透明度,改变信息不对称性的现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迅速增加,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但目前仍有许多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缺乏科学、准确的理解,加上个别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少数企业在标志的使用上不规范以及假冒绿色农产品等现象的出现,造成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不断下降,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大受影响。如何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介入绿色农产品市场,通过立法,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信息公示”的制度来改善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基础条件,避免或减轻绿色农产品市场的信用危机,提振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心,从而保证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信息公示”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一)管理体制通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这是将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信息公示管理权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法律依据。按照现行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分工的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包括:“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业各产业技术标准,负责农业各产业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审报和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组织指导肥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测和执法监督管理;负责农业各产业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等。”由此不难得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理应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信息公示管理的行政主体。此外,当前纳入到信息公示义务人仅包括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他们都是经过严格认证的,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力都比较强,因此要求企业承担信息公示义务是可行的。
(二)物质基础具备
近几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发展迅速,国内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基本完善,不同部门的局域网也已基本搭建完成。其次,自1995年开始实施的“金农工程”也取得重大进展,据来自农业部网站的消息:“目前,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初步建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管理和整合,为向全社会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电子政务”的发展及“金农工程”的突破为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此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当前,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完全可以满足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建立的基本要求。
(三)技术条件成熟
1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农业机械技术也获得了空前发展。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电子科技、自动化技术等的支持下,旧式农业机械逐渐朝着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立足于系统工艺,现已初步形成了智能化、功能健全的机械工程系统。当前的农机技术研究已经延伸到机械、信息、电子、气象等多专业、多学科,其已体现出普遍的机电技术研究特点,兼具显著的个性化特征。例如,自动导航系统被装配到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推动了农机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率、安全化生产。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农业机械田间作业也走向智能化,依靠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能够有效控制农业化学材料的使用,并同样确保农业产量,打造出绿色农产品。
2农业机械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热点
农业机械绿色技术,主要指农机绿色制造技术,是立足于农机产品整个绿色生产过程的技术。从目前来看,农机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主要关注下面几点:绿色制造的理论、工具、方法、模型、算法等;支持绿色生产的现代化技术,如,数据库、绿色评价模型等。
3农业机械工程中的绿色技术
3.1以网络为基础的协同设计技术
以往的农机研究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活动,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农机的虚拟化设计与生产,据此作出适当的取舍。这样就削减了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控制了资源的浪费,使得农机的整个研发过程:设计—制造—使用—维修都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绿色效益。同时,在网络协同设计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现技术信息的分享,有利于发现新问题,获取新技术,存储新知识。
3.2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
摘 要:进入21世纪初以来,绿色农业的发展从理论体系到具体的实践,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发展经验,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该文围绕发展绿肥色农业,重点阐述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发展绿色农业的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农业的措施等。
关键词:绿色农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01-04
当前,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目标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模式,而绿色农业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发展经验。到得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民的肯定与接受,绿色农产品也赢得了城乡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引领我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但是绿色农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各区域的气候、资源、环境、人文等条件,坚持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三位一体,提出相应的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以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区域独特性。
1 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即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农业上的体现,它根植于中华农业文明之沃土之中,又吸纳现代农业最新技术和装备,是区别于其他农业模式的现代化农业的一种新模式,它以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从技术层面讲,绿色农业就是运用绿色农业技术,控制化学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投入量,促进农业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满足人们需求的充足的绿色农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国计民生角度说,绿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两型”社会战略思想的必由之路。绿色农业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要为人们提供营养健康、安全卫生、数量充足的绿色食品,实现食品安全战略。从管理角度讲,绿色农业主要强调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新理念,围绕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生产这条主线,营造美好乡村、幸福农民、高效农业为背景,严格遵循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2.1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绿色农业要求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既要制定产前的产地环境,产中的投入品,产后的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绿色生产规程,又要制定了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规范包装、流通渠道,标识绿色食品标志,建立绿色农产品专卖店,形成农产品绿色通道。更好地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打消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摘要:绿色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推动扶贫及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我国已初步应用,但信贷供给方由于自身发展局限和绿色小额信贷体系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问题导致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得不到有效支持和推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作为信贷供给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从其机构自身和政府部门两个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推动河北省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绿色小额信贷;政策性金融;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政策性金融支持绿色小额信贷发展研究――基于张家口地区调研数据的分析(课题编号:DXSKYY2015009);2016年度河北省党委讲师团课题:精准扶贫视角下河北省绿色小额信贷发展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2016024);2015年保定市科技局课题(课题编号:15zr060)一、绿色小额信贷的内涵和意义
绿色小额信贷一般意义上是指将扶贫、绿色生态与经济活动相结合,通过引导小额信贷领域的经济活动,促使扶贫、绿色生态与信贷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主要包括清洁能源的开发,生产及合理利用,将低碳减排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小额信贷领域。绿色小额信贷概念的正式确立要追溯到小额信贷,鉴于国外研究人员从减少贫困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研究,因此绿色小额信贷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同时,促进对生态的维护,激励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绿色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环保手段,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尚未成熟,但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促进作用已十分明显。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但却不能因此而否认绿色小额信贷的时展趋势。这就需要从地区具体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新的绿色小额信贷发展模式,促进扶贫、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将绿色小额信贷作为处理环境问题的工具之一,已经存在很多可借鉴的方面,包括向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推广绿色产品和技术。绿色小额贷款以可持续环保的贷款行为,兼顾金融与环保,构建绿色经济。通过绿色小额信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小型企业革命,通过市场化解决方案创造一个更舒适、公正的生态经济环境,实现生态农业与绿色金融的双赢发展。
根据党的十报告确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而我国已经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这更为绿色小额信贷的可行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河北省绿色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要] 农产品绿色物流兼顾物流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供应市场稳定,物流成本普遍较高,目前已有部分大型农产品物流建设项目。河北省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三平台方面构建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积极运用绿色物流技术,打造品牌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物流体系;物流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及模式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031202,一般课题)成果论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30日
一、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内涵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农产品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将与农产品相关的若干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集成,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7项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其过程包含了与农产品相关的采购、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物流活动,通过“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连接供需主体,完成相关物理性经济活动,创造农产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加工价值。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绿色物流将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思想渗透到物流战略和物流活动之中,包含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逆向物流等活动,全方位关注生态环境,重点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物流系统效率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