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8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化解读

[摘要]1998年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莎士比亚经典悲剧与后现代文化产品提供了一次对话和互文的契机。本文指出该版电影在诸多层面力图保留原作的经典场景,从而表现为与原作的契合而保持了继承性;再次,运用后现代拍摄手法的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原著的改编体现了经典与当代大众文化的融合;最后,文章指出电影改编背后体现了一种“误读”理论和“历史感的消失”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它是基于原作的一种“偏离”,是“从一个符号系统到另一个符号系统的转移”的互文。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误读;改编;继承

文艺复兴时期天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自诞生以来,历经几个世纪,其魅力在艺术界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文学版、剧场版、电影版,各式各样的版本纷至沓来,为这部名剧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空间。本文试图在多个层面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1998年电影版后现代激情篇)与莎翁文学原著的异同。

一、对传统的继承——与原文本的契合

首先,电影版剧情基本上都是按照文学原著改编的,讲的是在意大利的城市维洛那有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对立的家族,常常发生流血事件,但由于上帝的安排,蒙太古之子罗密欧与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在晚会上竟然一见钟情,而后私订终身。可惜命运无情,家族仇恨以及一系列的误会导致一对有情人终于在悲痛中死在了一起。由于电影本身的性质,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现实场景和声色效果,而且好莱坞的影片大部分都是讲求大手笔、大规模化制作。其次,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是偶然:为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舞会通知贵宾的仆人竟不认识通知单上的名字,罗密欧为他念诵时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见到自己迷恋的美人罗瑟琳,罗密欧才决定冒险参加舞会,不想却见到了娇美、清纯的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成为悲剧的起因。提尔伯特怀疑罗密欧的身份,想要挑起一场争斗,但是朱丽叶的父亲很好客,阻止了他。再次,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曾说: “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这段经典对白在电影中也有完整地提及。此外,罗密欧失手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尔伯特也是偶然: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和提尔伯特口角,罗密欧劝阻,招致提尔伯特的咒骂和挑衅,罗密欧一再退让,激怒的茂丘西奥和提尔伯特拔剑相击,被提尔伯特刺死。悲愤的罗密欧冲上拼击,杀死了提尔伯特,于是被大公判决逐出维洛那城,成为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动因。另外,罗密欧最后服毒还是偶然,劳伦斯神父设计朱丽叶服药昏睡假死,然后送信通知流放的罗密欧,使两人一起远走他乡。但信未送到罗密欧先得到了朱丽叶死的传闻,遂秘密潜回维洛那,劳伦斯神父得知消息后,匆忙赶往墓地,而罗密欧已经进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将苏醒的朱丽叶身边,这一切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最后的直接原因。

二、后现代电影对原著的改编——经典与当代大众文化的融合电影版《罗》更注重了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这部以悲剧收场的爱情剧增添了几分活泼调皮的色彩,因而也使作品更能引人入胜!如开场中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家人之间的冲突,在电影版中得到大肆渲染,双方的激烈枪战将两家的仇恨凸显得淋漓尽致,凯普莱特夫人、奶妈与朱丽叶三人的出场更是夸张搞笑,凯普莱特夫人与奶妈跑上跑下夸张地大声呼喊着朱丽叶,似乎整个地球都回荡着她们的声音,而可爱美丽的朱丽叶却还在泳池里好不自在地游泳,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慌慌张张的凯普莱特夫人面前,整个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宴会中茂丘西奥穿着女式服装的大胆表演更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特色。电影版除了语言,动作,还运用了其他更多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饱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识,一个在鱼箱的这边,一个在鱼箱的另一边,在欣赏美丽画面的时刻眼睛与眼睛、脸庞与脸庞相遇了。这一幕充满着传奇浪漫色彩,而原创中二人的相遇则要直白多了。另外,罗密欧杀死提尔伯特的一幕也比原创要曲折和富有感染力。茂丘西奥因罗密欧而死亡使罗密欧痛苦至极,在近乎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将提尔伯特射死。整个过程的表演比原创更加摄人心魄。虽然电影版从表现技巧以及画面效果、视觉效果上胜于原创,但还是不及原创的唯美色彩。电影版给人生活化的感觉稍强,而原创的表现手法及无处不在的诗一般的优美语言使人感觉置身世外,唯美主义色彩更浓,在原创中不仅是主角语言优美,就连配角的语言也辞藻华丽,如开场中蒙太古担心罗密欧所说的一段话:“好多天的早上曾经有人在那边看见过他,用眼泪洒为清晨的露水,用长叹嘘成天空的云雾……”此外,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原著内容的时空位移,在影片开始,致辞者换成了新闻播音员,亲王换成了警长,长剑换成了手枪,古典乐换成了爵士乐和迪斯科,马车换成了轿车。电影在原作的框架内尽可能多地融入了现代的因素,所以在为我们熟悉的同时,总是时刻给人一种错位的感觉。再次,在影片中重点描述的有几个地方,在维洛那广场的械斗,凯普莱特家的晚会,朱丽叶窗台下的花园,凯普莱特家的墓地。此外,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里,限于电影本身特点,它简单的动作台词显然不能让人体会到原作中那种种美妙的比喻以及婉转缠绵的思绪:“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电影中的激情成分是足够了,两个人在泳池中卿卿我我,互诉衷肠,还不时来个双人花样泳,但是原作的韵味却体现不出来了。另外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在墓地的时候,在电影中换成了罗密欧在警察围追堵截中奔进了教堂。原作中罗密欧是要与帕里斯决斗的,并且把帕里斯杀了,为的是表现帕里斯其实是很爱朱丽叶的,而罗密欧的爱也是炽热盲目的,这样才符合莎翁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但在电影中删去了这个情节。此外,罗密欧直奔教堂后,对着心爱的人就喝下了毒药,而朱丽叶刚好在此刻醒来,这也是一处不同。还有就是原作中朱丽叶是对着劳伦斯神父和仆人自杀的,而电影却没有。这两处都有利于电影进行唯美主义的构图,塑造突出他们两人的生离死别,但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并非如此简单,它抽象化的本质甚至可以代表整个人流的内心世界,而电影版显然为了主题的单一,把原作形式化了,浓缩成为一个现代版的美国爱情故事,一个身在现代社会而理想却在古典时期的浪漫悲剧。在创造了巨大的商业震撼力的同时,却显得肤浅了。

三、电影改编背后的后现代文化逻辑——误读与“历史感的消失”“误读”用哈罗德·布鲁姆德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偏离”[1],在他看来:“文艺复兴以来,作为西方诗歌主要传统的富有成效的诗歌影响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焦虑、自救漫画式的历史,是歪曲的历史,反常的和随心所欲刻意去修正的历史,没有它,现代诗歌就根本不可能存在。”[2]《罗》的电影版通过背景和时空的改变——维罗纳的街头械斗被放置到了背景风起云涌充满悲彩的维罗纳海滩,戏中世仇根深蒂固,两家年青一代的激烈冲突完全是在枪战和车逐中展开,这是现代人运用莎士比亚式的瑰丽想象的一个典型情景,因此它成为后现代版的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阐释。值得注意的是,改版电影虽然在人物的衣着装束和使用的角斗的武器方面、场景的设置、音乐背景的烘托等方面完全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表现为电影艺术的拼接,激烈的枪战和汽车追逐的场景,但是如前所述莎士比亚戏剧原作中的经典戏剧情景和戏剧独白和对白,基本保持不变,这一方面表现了电影再创作对于原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该剧戏剧魅力使然。作为电影艺术当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再度创作的空间,这无疑也是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当代阐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版《罗》具有现代流行动作片特色的打斗和枪战镜头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悲剧的期待。作为后现代艺术的电影艺术使得莎士比亚戏剧这一经典的文学作品走入了后现代审美视域,表现为一种深刻的本体不确定性,如电影开头直升机代表的当代警察文化,两大家族年轻家奴之间的械斗明显具有现代帮派火拼的色彩而非古老家族之间的世仇,代表当代社会文明的汽车、手枪等道具的频繁使用表现出反精英主义倾向。后现代作为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逻辑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历史感的消失”,电影版《罗》的最大特色就是把莎士比亚原作的16世纪历史背景推进到20世纪,这样一个凄美古老的故事就后现代化了,“后现代文化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能在当前社会以‘形象’及 ‘模拟体’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3]433詹明信认为:“后现代文化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情感状态——我称之为情感的‘强度’,我认为可以追溯到‘崇高’的美学观”[3]443。电影版除了语言、动作,还运用了其他更多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饱满,加重浪漫主义的“强度”,如罗密欧杀死提尔伯特的一幕也比原创要曲折和富有感染力。茂丘西奥因罗密欧而死亡使罗密欧痛苦至极,在近乎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将提尔伯特射死。整个过程的表演比原创更加摄人心魄。

四、结语

全文阅读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艺术中的诗意美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首美好的诗,其剧词华美精致,情节凄婉感人,人物对白、独白极富诗的韵味,情真意切而注重雕饰。莎士比亚用诗一般美好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了细腻真实的人物心理,营造了如画一般优美的诗的意境,显示出他驾驭语言的非凡才能,文采粲然的语言特点,绝不是靠堆砌辞藻、刻意雕琢而来的,而是自然而成的,是人物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体现的是真实的思想、真实的灵魂,所以是最美的,也才能恒久闪耀。

[关键词]语言;诗意美;《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但因其完成于喜剧时期,因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乐观明朗的浪漫主义精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最初是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莎士比亚以他充满激情与浪漫主义的语言将一个原本简单的爱情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娓娓道来,让读者随着剧中人物的悲喜而欢笑,而流泪。两人的爱情本身就像一首诗,优美动人、如梦如幻,轻盈而又短暂,像绚丽夺目的流星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在夜空划出最后一抹惊人之美。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华丽典雅、精致铺陈而又朴素自然、简短有力。作品中的罗密欧虽无哈姆莱特那样深刻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但它集中体现了青年莎士比亚对生活的敏感以及他对人类感情细致入微的洞悉和驾驭语言的辉煌才华,赋予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以永久的生命力,无论时光的流逝尘世的交替都无法掩盖其光辉。

以诗性的语言突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用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用眼泪洒为清晨的露水,用长叹嘘成天空的云雾;可一看到鼓舞众生的太阳在东方的天边揭起黎明女神床上灰黑色的帐幕的时候,他就逃避了光明,溜回到家里,一个人关起了门躲在房间里,闭紧了窗子,把大好的阳光锁在外面,为他自己造成了一个人工的黑夜。”作者在这里用极富修饰性的语言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正沉溺于恋爱中的罗密欧的形象,此刻他正钟情于一个残酷的美人罗瑟琳,正在为徘徊在恋爱的门外,得不到意中人的欢心而愁苦忧伤。但同时,罗密欧也对这种当时流行的骑士爱慕贵妇人的爱情表示出怀疑,并用动听而夸饰的辞藻将之比作“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我感觉到的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可我并不喜爱这一种爱情。”莎士比亚在这短短几个字的句子里,就包含了两种完全矛盾的事物或感情,以对比和对照的手法,把欢乐和忧伤并列交织在一起。这种手法写出的文字具有美妙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罗密欧对这种爱情难以取舍的矛盾心理,也道出他此刻的心境:沉浸在一种懒洋洋的、淡淡的忧郁当中。当罗密欧带着假面混进了凯普莱特家盛大的舞会,为了要见他热恋的罗瑟琳时,奇妙的命运之神却安排他与天使一般的朱丽叶相见了,罗密欧那双多情的眼睛和热诚的心一瞬间就被强烈吸引,“为了朱丽叶的绝世温柔,忘却了曾为谁魂牵梦想。”他热情盛赞朱丽叶的美,“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瞧她随着她的女伴进退周旋,就像鸦群中一头白鸽翩跹。”这段文辞里充满着抒情的笔调,气氛是欢悦明朗的,最后一个比喻尤其精妙,凸显了朱丽叶的纤巧、灵动和与众不同的美以及罗密欧对她热烈的爱慕之意,莎翁用词之精当由此可窥见一斑。作者通过罗密欧主观体验的感受,使女主角的鲜活生动瞬间跃然纸上,人物因此显得饱满、真实、立体,作品获得生命力,从文字变成了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它保留了平民化和宫廷化相结合的语言风格,既有自然随意、平实通俗的生活语言,又有纯洁高雅、美丽动情的诗化语言。特别是那些巧用修辞、切情切境的诗化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极大地提升了话剧的文学品位。

全文阅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悲剧分析

摘 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爱情悲剧。这部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资本主义浪漫爱情与传统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本文针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剧 社会背景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71

Love Tragedy Analysis in "Romeo and Juliet"

JIN Hongqiu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7)

Abstract "Romeo and Juliet" is a romantic tragedy created by Shakespeare. This play reflects the period of Renaissan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omantic love and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tratum of British capitalism,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lov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 made the effective analysis.

Key words "Romeo and Juliet"; love tragedy; social background

全文阅读

跨越时空的阈限

【摘 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雷雨》分别是莎士比亚和曹禺的代表性戏剧作品。若从悲剧理论、宗教意识以及思想意蕴等角度审视这两部剧作的悲剧艺术,可见它们不仅是卓然可比的,还凝聚着二位剧作家独特的悲剧思想特色。

【关键词】悲剧艺术;宗教意识;思想意蕴;审美;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07-03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展现的高超悲剧艺术,令人叹为观止,铸就了悲剧艺术殿堂中的永恒经典。该剧在悲剧理论、宗教观念以及思想意蕴等方面与我国现代话剧泰斗曹禺的《雷雨》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一些内在差异。本文拟通过悲剧内在精神特质的审视,对这两部剧作的悲剧艺术进行简要的比较和探讨,并试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以求教于方家。

在这里,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若依据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戏剧结构理念,《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喜剧,因为它以大团圆为结局。然而,蒙太古与凯普莱特这两个世仇家族为和好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惨痛,悲剧气氛颇为浓烈,以至于后世的众多戏剧理论家抛开了莎士比亚创作的初衷,将该剧定位为悲剧。本文的分析视角,即是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作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悲剧来看待。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专著《诗学》中就精辟而极富独创性地阐述了他的悲剧理论。他认为,应按戏剧原则去安置情节,“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这样,它就像一个完整的动物个体一样,给人一种应该由它引发的”[1]。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作为对一种行动进行摹仿的悲剧情节,必须保持高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后世的戏剧理论家们对《诗学》不断进行新的阐释,逐渐形成了“三一律”理论。即悲剧的人物、时间、情节三者应高度统一,这才符合悲剧的创作原则。尽管“三一律”并不是建立在对《诗学》理论进行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但它所规定的严谨、集中的戏剧结构,被看作欧洲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金科玉律。“三一律”原则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雷雨》的情节与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莎士比亚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安排得十分紧凑。全剧以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家的世仇为大背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开电光热火般迅疾发展的情节。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直到他们双双殉情,仅仅经历了五天时间。在迅速推进的剧情中,还交织着两大仇家之间的集体械斗以及个人决斗。这一系列充满暴力色彩的情节作为次要情节,恰如其分地融入了两家世仇的大背景中。不仅如此,它们还赋予了全剧发人深思的悲剧内涵和极为广阔的可阐释空间。可见,该剧无论主要情节还是次要情节,都完美地同剧中主要人物以及短暂的剧情时间形成了内在的高度统一。“三一律”原则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成功运用,一方面使剧中激烈的人物冲突集中于狭小的时空范围中,另一方面使剧情在迅疾发展的过程中显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全文阅读

东方绝唱 西方神话

摘要: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二者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细读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经典之时,即可欣赏其中的绝唱与神话。

关键词: 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 绝唱 神话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是每个民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每个民族都有其纯洁爱情的典范。我们汉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宋朝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共同的主题。这两个爱情故事都是讲年轻男女相恋不能结合,自杀而亡,有着殉情这一共同主题。它们原本流传于民间,后经文人之手再创造,跳出了民间文学的范畴,进入纯文学领域而名垂青史。本文将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重置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对中、西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以对照分析文本中的悲剧人物受其影响在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捍卫爱情所采取的行动的不同。一直以来人们都把中国的梁祝故事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都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典范,在爱情故事里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

一、共同之处

(1)对爱情自由的追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蒋前,1998:49)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他们是不可能结合的,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然而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因此受阻。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朱生豪,1981:78),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排除这些障碍,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但当爱情遭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慕的爱情。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如出一辙,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相同点。

(2)生命永恒的绝唱

全文阅读

来一支“罗密欧与朱丽叶”

有一部爱情悲剧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一支哈瓦那雪茄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y Julieta)。在2006年2月27日举行的第8届哈瓦那国际雪茄节开幕酒会上,“罗密欧与朱丽叶”曾以一场芭蕾舞剧《莎士比亚和他的化妆舞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雪茄客,在《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一片中扮演莎士比亚的著名影星约瑟夫?法因斯还应邀表演了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他表示:“在哈瓦那雪茄中,我发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和谐、活力和热情。”

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代还没有雪茄,莎士比亚也没有抽过雪茄,为什么这支雪茄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还要从雪茄的制作方法说起――

大约在1875年,伊诺森西奥?阿瓦雷斯和曼宁?加西亚在哈瓦那郊外的San Rafael街87号创办了一家雪茄厂,由于是手工卷制,卷烟房没有机器的噪音,安静得甚至有些沉闷。为了给卷烟工人提供娱乐和文化教育,他们请识文断字的人坐在台上,给大家朗读文学作品。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大家最喜欢听的故事,于是他们决定给正在卷制的雪茄取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1876年2月22日,他们到市长办公室申请注册了“Romeo y Julieta”商标,雪茄盒Logo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幽会”的经典场景。不知不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已经燃烧了130年!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曾对朱丽叶给予他的爱情力量这样形容:“她吻着我,把生命吐进了我的嘴唇里,于是我复活了,并且成为一个君王。”如果你现在点燃一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朱丽叶2号”(Julieta No.2),然后放在唇间深深地吸上一口,也可以找到君王的感觉。比如伟大的丘吉尔首相就常常叼着一支粗壮的“朱丽叶2号”,他那气势逼人的雪茄以及豪迈的“V”字手势,曾经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他说:“人民不能看到一个没有叼着雪茄的丘吉尔。”

“朱丽叶2号”的长度为178毫米、环径为47(环径是雪茄直径的计量单位,基本单位为1/64英寸,环径47即42/64英寸粗,约合直径18.7毫米),重量也达15克以上,大约需要将近一个多小时才能抽完,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规格最大的一种雪茄。在二战期间,“罗密欧与朱丽叶”指定最有经验的卷烟师拉蒙?科里亚索每天为丘吉尔卷制100支“朱丽叶2号”。1947年,丘吉尔访问古巴后,“朱丽叶2号”正式更名为“丘吉尔号”。后来,环径47、长度178毫米的“丘吉尔号”成为哈瓦那大号雪茄通用的一种标准规格。丘吉尔告诉我们:“选雪茄要选最长、最粗壮的。吸雪茄就像堕入爱河,最初是被其外形吸引,能否继续就要视乎其味道,谨记永远不要让激情的火焰熄灭。”

全文阅读

从话轮转换角度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摘 要:文学的经典展现语言魅力,语言的解读离不开语言学的科学研究,语言学与文学的研究结合是有理论基础的。本文以话轮转换理论为基础,选取莎士比亚经典的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爱情悲剧,采用以表格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法结合以描写为基础的定性分析法,用可信而有效的数据科学地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帮助研究者和观众从语言解读视角来更好地赏析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也丰富了现有的戏剧研究和戏剧批评方法。

关键词:话轮转换;《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形象

语言学和戏剧看似是并不相关的学科领域,实则关联甚密: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戏剧话语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剧作家们将生活性的话语艺术性地提炼。而从语言学角度讲,戏剧又是一种传递话语信息和审美感受的艺术语言。本论文应用话轮转换分析框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戏剧进行分析,试图从语言学角度探索戏剧文本背后的人物形象。

一、研究背景

本论文采用2010年出版的由朱生豪先生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文本。笔者根据搜索整理到的材料发现,既往的同类课题研究大多着眼于从多个视角探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主题;或者关注两位主人公的复仇母题、戏剧文本的对比翻译研究,亦或从人文主义、女性主义等视角对这一经典剧作进行探索的。但从跨学科视角来看,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W的研究有如张春燕(2012)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双关语,曾济民(2010)从会话合作原则视角分析乳娘的人物塑造,朱春燕(2014)从认知隐喻视角进行探讨等。

二、话轮转换理论与应用

1.话轮定义及构成

话轮是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话轮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Sacks等人提出来的。Harris (1951)认为:“话轮是说话者连续的说话,说话前和说话后以停顿作为标志。”Robert & Stephen (2008)认为:“在‘会话’中,发话者每一次说的话算一个‘话轮’。”苗兴伟(1995)指出:“会话过程中,发话者的话语从开始到结束被看作是一个话轮。”比较公认的定义是:话轮转换是指发话者和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黄国文(1988)。Sacks等人提出,话轮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单位,如词、短语、句子等组成。不同的语言单位折射出了人物关系的亲疏远近。

全文阅读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主题

[摘要]电影改编在电影生产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把经典的小说故事转变为影像化的视听语言,最关键是要抓住原著的主题元素,并进行重新审视和诠释,不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还要克服原著的故事叙事模式,使改编电影展现出熠熠夺目的思想光彩。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像化改编就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四部改编电影为例,通过对戏剧内容和不同时代的改编电影进行分析,并站在影像视角挖掘影片中对爱情、死亡和暴力主题的深化和创新。

[关键词]影像视角;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

把原著作品改编为影像化的视听语言是当前电影史上的巨大飞跃,电影改编是基于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而又突破原著的故事模式,通过全新的视觉对文本主题进行重新解读。透过改编电影,我们能进一步挖掘其凸显的主题元素,从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要把经典文学巨作转化为现代化的语境,同时也要呈现出影片的深厚思想主题,这无疑是对电影创作者的巨大挑战。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立足于原著的主题元素,并对其进行创新和诠释。因为主题元素是文学和电影中的主要内涵,所以提取文本中的主题元素,并对其进行丰富和创新,才能再现原著中的精髓。

一、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其电影改编

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洋溢青春色彩的悲剧,故事背景放置在16世纪的意大利,当时两大家族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和仇恨,但两家的儿女却在一次舞会中一见钟情,并决定私订终身。罗密欧为了报朋友的血海深仇而将朱丽叶的兄长杀害了,这一行为遭到了亲王的流放。同时朱丽叶的父亲向朱丽叶施加压力,强迫她嫁给帕里斯,在这种情况下神父给朱丽叶吃了一种假死药,并秘密通知罗密欧赶回来与之相见,而当罗密欧匆忙赶回墓穴的时候并不知道朱丽叶是假死,所以他也为了追寻爱人而去当场就自杀了。当朱丽叶醒来的时候看到罗密欧已经没有气息的时候,她毫不犹疑选择了自刎,两人都为了爱情而付出了生命。失去了儿女的父母才真正领悟了仇恨只会带来永不停息的死亡,最后两家的仇恨终于消除了。

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从16世纪至今,剧作不断地被搬上银幕舞台,分别改编为歌舞剧、音乐剧和电影等。其中1954年由意大利导演的同名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的精神和主题内涵,并再现了原著的舞台特色,无论是人物的对白还是故事表演,都与莎剧保持一致。而在1996年改编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则把故事背景移植到当代,从现代文化语境的视角出发探寻一些热议话题和精神渴求,这一次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莎剧的舞台特色,凸显出一种真实性和生活化,借助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凸显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真挚情感。1992年公映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则通过音乐和舞蹈两种丰富的艺术形式来诠释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并凸显出暴力与爱情两大主题。除此之外,1962年导演的《西区故事》也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内容,使其具有典型的美国式特征。纵观多次的电影改编,《罗密欧与朱丽叶》始终都围绕着爱情、死亡与暴力三大主题展开故事的叙述,并引起了广大观众对时代的解读和解构母题的现代化意义。

二、改编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主题

(一)爱情

全文阅读

正确认识自我,努力适应环境

我们致力于建构一种“生态”的语文课堂,它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或者说对一种语文教学良性“生态”的憧憬。在“多重对话”的背景下,我也在同时探讨一种文本解读的新的策略。“生态”课堂构建与文本解读策略并不冲突,而是一种理想的榫接。

我想以案例“叙述”的形式,谈谈我的想法。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呈“生态”样式的课堂:它是生长着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它更是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这样一种课堂,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这几者之间关系的互惠促进,是这几者之间生长与发展状态的最优化。

请看下面实录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片断:

师:故事前半部分中,三个主人公都死了。提到死亡,这可是个沉重的话题。那么,在走向死亡的时候,剧中的三个年轻人所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生1:罗密欧觉得能跟心爱的人死在一起是一种幸福。爱情是一棵开花的树,很美丽,吸引着罗密欧向前去。

师:课文中有表达罗密欧此刻心情的句子吗?

生1:他在喝毒药之前说:“为了我的爱人,了这一杯。”通常干杯都是用在表示祝福的场合的,这说明他在选择死亡的时候是怀着一种向往之情的,心中充满了幸福,起码,他不畏惧死亡。

师:说得真好。

全文阅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笔下的《雅歌》

摘 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自呈现于舞台之际至今经久不衰,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主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遣文造句上,与《圣经・雅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莎翁笔下的《雅歌》。与《圣经・雅歌》契合,无疑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具有超时空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圣经・雅歌》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没有圣经,就没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在“充满浓厚基督教气氛的环境中长大,其生活和作品都呈现出清晰的宗教色彩”[1]1071。作为莎士比亚经典悲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自然也不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出现在文艺复兴期间,之后便广为流传。不少文人墨客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对莎士比亚起到直接影响的是亚瑟布・鲁克三千多行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哀史》。在这首诗中,布鲁克宣讲的是新教的理论,劝诫年轻人要克制忍耐,不能放纵私欲,否则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莎士比亚也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将之改编并呈现于舞台之上。这场剧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传统戏剧中的帝王将相,而是同时代的一对恋人。当时的任何人可能都不会想到,这一舞台剧在以后的四百年间经久不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直到今天,意大利的小城维洛那还是年轻人的爱情圣地。朱丽叶的阳台仿佛可以让人一窥当年佳人的风姿,许愿墙贴满了人们向朱丽叶倾心相谈的纸条,市政府不得不安排专门人员回复来自直接各地的向朱丽叶倾诉和求助的信件。2010年,美国有一部名为《给朱丽叶的信》的电影,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爱情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归根到底是一对恋人的悲怆结局,评论家或将其归咎于阴差阳错的“偶然”,或封建家长制的独断专行。笔者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超越时空的震撼力与莎翁赋予它的基督教“爱”的内涵是分不开的。《圣经》在讲到婚姻时,强调爱情向婚姻的生成。上帝在伊甸园确立亚当和夏娃的结合时,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2]2。《圣经》中规定:“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2]2圣经不像其他宗教,比如佛教,劝诫人们克制欲望,避世修行,以超脱皮囊。圣经从《创世纪》开始就说明,只要是上帝所应许的,身体就是圣洁的。《新约》中的耶稣・基督就是“道成肉身”,以人的血肉形象与世人同住。很多学者都对《圣经》爱的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最有名的是瑞典神学家虞仁格。在《历代基督教爱观的研究》这本著作中,虞仁格用Egape和Eros两个词,表示以“上帝之爱为前提的‘自上而下’的爱和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世俗之爱”[3]167。很多人都认为,《圣经》排斥人的欲望,即Eros,反对爱情和婚姻,并用天主教神职人员保持独身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基督教的唯一正统读本《圣经》却实实在在地证明,这种看法并不客观。《圣经・雅歌》是描绘爱情的佳作,它的语言华美,情感真挚,呼求热切,将它与任何歌颂爱情的文学著作相比,都毫不逊色。尽管传统的解经将《雅歌》中牧羊女和牧羊男子热烈的爱情解释为上帝与其子民之间的契合,但读过《雅歌》的人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首浓烈奔放的情歌。

《雅歌》为所罗门王所著,是“歌中的雅歌”[2]651。新娘(也就是牧羊女)和新郎(牧羊男子)彼此应答、倾诉、赞美,描述了从彼此恋慕到婚姻生成的曲折过程。新娘和新郎的彼此赞美,大多是对外在身体之美的称赞。“我的佳偶,你甚美丽!你甚美丽!你的眼在帕子内好像格子眼。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2]653接下来,深深恋慕着自己新娘的新郎如数家珍般地赞美了爱人的唇齿、颈项。《雅歌》的开头,新娘认为自己长时间室外劳作,被太阳晒黑了,怕对方因此看轻她,但在新郎的眼睛里,新娘“全然美丽,全无瑕疵”[2]653。同样的,新娘眼中的新郎也是“超乎万人之上”[2]655。新郎的头发、眼睛、嘴唇、双手和身形,没有一样不“全然可爱”[2]655。《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被朱丽叶吸引,也是因为朱丽叶的绝世姿容,“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照耀在暮天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的明珠降落人间!”[4]20在最负盛名的“阳台诉衷情”这一段,罗密欧用“太阳”来形容朱丽叶,朱丽叶也辉映他为“俊秀的蒙太古”[4]28。当罗密欧要用誓言来表达真心时,朱丽叶回答道:“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时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4]28在朱丽叶看来,这位俊秀的罗密欧已然超越世间的一切。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爱情是俊男美女的专利,只是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使得双方在彼此的眼里那么美丽,那么完美。《雅歌》中的男女双方也被称为王和王女,我们可以理解是他们是所罗门和所罗门所爱的女子,也可以理解为相爱中的人在彼此眼中的可贵,堪比君王和王后。当然仅仅是外貌上的吸引,当然成就不了脍炙人口的《雅歌》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圣经》强调爱情向婚姻的生成。《圣经》“特别强调婚姻的神圣,谴责建立在基础上的淫行”[3]169。亚当和夏娃的结合是上帝亲自设立的,亚伯拉罕和其妻撒莱所生的后裔才能被上帝承认和祝福,他的妾夏甲和夏甲所生的儿子以实玛利被放逐。大卫王贪恋别示巴的美色,害死了别示巴的丈夫。大卫虽然是上帝拣选的王,仍然被上帝重重责罚,并被诅咒“刀剑必永不离开你的家”[2]300。《雅歌》通篇都是新娘和新郎歌声的应和,互诉倾慕之情、相约之美、误解之痛、挫折之苦和最终步入婚姻殿堂的欢欣。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互相盟誓,发乎情止乎礼。虽然因为两家的世仇,两人不能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中光明正大地举行婚礼,但是两人却郑重地许以婚姻和未来。尤其是朱丽叶,对待爱情积极热烈,却又谨守爱情和婚姻之道,慨然发声:“我虽喜欢你,却不喜欢今天晚上的密约。”[4]28接着,朱丽叶严肃而又真诚地要求:“要是你的爱情的确是光明正大,你的目的在于婚姻,那么明天我会叫一个人到你的地方来,请你叫他带一个信给我,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把你当做我的主人,跟随你到世界的尽头。”[4]29

《雅歌》中最振聋发聩的爱情宣言就是:“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21657]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爱是心心相印、永不止息,若是物质先于爱情,那就是注定了悲惨的结局。《雅歌》中的女子,就是看守葡萄园、放牧羊群的勤劳女子,她心中的所爱也是同样的身份。他们的爱情在山谷、果园、葡萄园中生长,在花香、成熟的果子香中浸润,像大自然的万物一样日然生成,纯洁无瑕。新娘对他们生活的希望就是一同往田间去,往葡萄园去,“看看葡萄发芽开花没有,石榴放蕊没有”[2]656,他们共同生活的房子里,“有各种新陈佳美的果子”[2]656。这些就是他们为彼此准备的礼物。同样,罗密欧和朱丽叶决定脱离家庭的羁绊,来到劳伦斯神父面前,请神父为他们主持婚礼时,意味着他们脱离了自己富有的家庭,前途堪忧。可是两个人义无反顾,全心全意接受了自己可能面临的一贫如洗、衣食无着的未来。朱丽叶倾吐着自己的幸福:“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语言的富丽;只有乞儿才能够计他的家私。真诚的爱情充溢在我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4]41

《雅歌》最后一首,新娘这样恳请地向新郎倾诉衷情:“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你手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2]657《圣经》中的爱观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达:一个是“悦”――“两情相悦”之“悦”,另一个是“许――“生死相许”之“许”[1]169。元好古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使得中西文化中的爱情观遥相呼应。朱丽叶将表亲提伯尔特之死误听为罗密欧之死,当即心碎,情愿与所爱之人共赴黄泉:“可怜的破产者,你已经丧失了一切,还是赶快破碎了吧!失去了光明的眼睛你从此不能再见天日了!你这恶俗的泥土之躯,赶快停止了呼吸,复归于泥土,去和罗密欧同眠在一个墓穴吧!”[4]48当听到罗密欧被放逐,父母逼迫自己嫁给帕里斯时,朱丽叶丝毫不为父母的威胁和帕里斯的英俊富有所打动,立志做一个纯洁无瑕的妻子:“要是一切方法都已穷尽,我唯有一死了之。”[4]60拿到劳伦斯神父给的可以像死一样睡去的药时,朱丽叶非常恐惧。她害怕这是神父的阴谋,又担心罗密欧不能及时赶到:“那时,我不是要在终年透不进一丝新鲜空气的地窖里活活闷死,等不及我的罗密欧的到来吗?即使我不闷死,那死亡和长夜的恐惧,那古墓中阴森的气象……唉!唉!”[4]66虽然经历着恐惧和担忧的折磨,但朱丽叶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没有改变,她将药一饮而尽。当朱丽叶从沉睡中醒来时,发现罗密欧竟然已经死在了自己身边,所有的美好画上了句号,所有努力归于无有,朱丽叶万念俱灰,用爱人自杀的匕首自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