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志格言

立志格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困生励志教育的选择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励志:“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针对义务阶段学生的志向淡薄、处于没目标状态的现状,应运用励志教育,因为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一、在榜样的力量中传承励志教育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无穷的力量一方面指的是这样的示范力量是直观的、形象的、鲜活生动的,他对人的教育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甚至可以延续到终身。另一方面,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审视这些榜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反思和警醒。对学困生来说,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名人事迹,如范仲淹满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袁隆平“就是豁出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的人生信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励志宣言等加以激发、引导学生,也可以就地取材,用实实在在的,以发生在身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励志感人故事诠释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教育他们。使学困生在榜样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励志心智、完善自我,照亮人生,感染和引领青少年奋发向上,励志成才。

二、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深化励志教育

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同样,自强不息、友爱互助的校园文化环境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大氛围。在这种环境的推动下,学困生的内心会自觉趋向于构建一种健康的人格与和谐的品质。因此,促进和谐校风、班风的形成,能很好地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教育系统,自觉杜绝歪斜行为,使他们将自立自强化为内心的驱动力,并使之投身在自身的努力上。

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促成班级文化环境的形成,为励志教育积极造势,如每日名言警句的抄写、激励,让学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沉淀积累,并通过每日诵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或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学困生,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或是以励志教育专题讲座的形式,让他们知晓每一个成功的人的背后都经过“一番寒彻苦”。还可以让学困生自己组织选定某一个主题畅所欲言, 诸多班级舞台的搭建,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励志教育形式多样,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打造和谐的班级励志氛围,引导在校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让他们相信“有梦想就有奇迹”。

同样,校园环境的布置也要始终围绕励志教育的主题来设计,如学校推行的校园“励志之星”的评选,利用身边的励志素材来发挥感化作用,既在有形中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在无形中起到了引领校园良好风气的作用。再如我校班级布置的励志格言也是独树一帜的励志素材,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坚韧,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迈,有“态度决定一切,努力才能成功”的立志,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人间亲情,有“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未来”的坚守等格言,这些都是能够引导学生找到奋斗的信心,并从中产生上进的精神源泉的力量。

三、在积极的活动锻炼中实现励志教育

全文阅读

本期主题:志向

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

——谚语

夫志,气之帅也。

——《孟子》没有志向的青年,就像断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晃,最后必然丧失前程。

——罗曼·罗兰

格林尼亚受辱立志

法国著名化学家格林尼亚的父亲是法国瑟儿堡一个颇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境的富裕、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格林尼亚没有理想,整天游荡,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在一次午宴上,一位从巴黎来瑟儿堡的女伯爵波多丽毫不客气地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此言一出,如同针扎一般刺痛了格林尼亚的心,他猛然醒悟,从此开始发愤学习。他的苦学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在大量平凡的实验中,格氏试剂诞生了。1912年,格林尼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收到了波多丽女伯爵寄来的贺信。

三个砌砖工人

全文阅读

《论语》志学行的为学观

摘 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包含着孔子主要的思想,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思想上给人启迪,诲人不倦。培养学生做学问要早早的立下大志,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坚持不懈的自信心,树立起“志为学”“学为学”、“行为学”的人生目标。“志”、“学”、“行”是孔子人格修养、治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体现。做学问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学思并重,博学于文,第三就是学以致用。

关键词:论语 为学 立志 实践

子曰:“生而知之者为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这里就表明了孔子对为学的态度,“学而知之”才是主要途径,主动自觉地去寻求真知,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求知,直到达到学而不厌的程度才算是有说“知之”,所以为学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

一、立志为学的治学态度

所谓的“志”就是人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身目的,从而满足欲望和需求。《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中朱熹解释“志”为:“志者,心之所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心无为恶之事矣。”他所说的所谓志就是心里所期望的,如果诚心的志向在仁道方面,那么这样就不会去做不好的事情了,立志就是学习首先该有的态度。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志”对人的品格修养以及做学问有重要的意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做学问,立志是根本,孔子并用自己的经历来勉励学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学习道的志向,志在于学习道而且念念在此而不厌,才能有以自立,坚守志向。在孔子看来,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往往有更远大的人生抱负和良好的品格修养,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朱熹解释道:“如其道,虽终生无改可也。如非其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这就说明了一个人能长时间内坚持自己的志向,就是孝,孝就是一个人品格修养的体现,也是坚持的志的体现。

可是坚守志向又是那么难以做到,所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这里所说的就是学就是要以求道为志,并且是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要用心于讲求学问、追求崇高的道德修养,以求日新又新,若是不用心于此,哪还有心问学修道呢?又怎么能与之谈论学问呢?虽颜回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但是他仍然有着“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的心态来学习,而子路“衣蔽A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子罕),可以看出颜回与子路都志在于道的人,能不以贫富动其心,能安贫乐道,所以他们有更远大的人生抱负,能在道德学问上有很高的成就。

而对于人来讲,始终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在孔子看来,人就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才能做好学问。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失去主帅,但是一个男子汉,他所立定的志向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就是反映了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而作为有理想的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即有识之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只有通过“修身”,即“志”的培养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和人生目标。

全文阅读

我喜欢的一句格言作文600字

我收集了许多格言警句,它给我极大的启示,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所以积累格言警句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众多的格言中我最喜欢是“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做事情终究能够取得成功。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坚定不移、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我总是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我的日记本的扉页上,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前进!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就是“修辞立其诚”。这句格言能时刻刻提醒我人生的道理。盼望了两个学期,我们班的小书架,终于能给大家及了。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去借书,我也不例外。由于同学们的借书速度实在主惊人了,只剩下三本书,站在自已的“岗位”上。我借走了要一本《新语文读本》,一位同学急忙赶了上来:“这本书,我也要看,能在三天之内看完吗?”“当然可以,包在我身上!”我向他打了“保票”。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可是这本书我只看了一半,这可怎么办?此时,我的心中打上一个大问号。是将书看完?还是让他看?我的心里一直在想:到底该怎么办?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一句在:修辞立其诚—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我既然答应了他,就应该将书给他看,要一诺千金。于是我将书给他看。正是这个原因,让这句话成了我的喜爱格言。

还有一次,我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下午去玩。我们双方都打好承诺。可是,一到星期天下午时,我才猛然想起英语课。无奈之下,我只好违背诺方。 修辞立其诚。 伴随着我,经历人生的一切道路的一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全文阅读

《格言》:奇正相生 多元开掘

《格言》杂志是由黑龙江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文摘类期刊,创刊于2003年11月。它以提高青少年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宗旨,开启语言智慧,彰显时代精神,既新锐时尚、轻松活泼,又深邃有趣、风格独具,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

《格言》创刊时为月刊,2005年底改为半月刊,2013年4月改为旬刊,新增月末刊《格言·口才版》。除正刊外,《格言》还打造了一系列多样化的增刊、特刊、主题图书等。近10年来,《格言》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7年11月,创刊4年的《格言》月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成为强势崛起的期刊新秀。

“奇正相生”是我国军事家孙武的重要战术思想,“正”指常规战术,“奇”指出其不意的战术。两者辩证地有机结合,变化无穷,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收益。笔者认为,《格言》成功的关键在于“不走寻常路”,从“奇”处入手,辅以“正”见,将别出心裁、创新求变落实到了编辑、运营的各个方面,开辟了迥然不同的新天地。

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

在我国期刊的庞大方阵中,文摘类期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作为“后来者”,《格言》通过独特的内容定位和读者定位赢得了发展空间。

《格言》的创办,得到文摘期刊界的两位名家——胡守文、郑元绪的谋划指导和智力支持。胡守文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多年,兼任过《青年文摘》主编、《中国青年》总编辑,被誉为国内最有前瞻性思考的编辑出版家之一。郑元绪是《读者》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主持《读者》编辑工作多年,在《读者》发展上居功至伟。从胡守文本人的回忆看,《格言》杂志的办刊思路已经基本成型。两位期刊名家的指导帮助,让《格言》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内容主题化。文摘类期刊内容多“大而全”,强调综合全面、包罗万象。《格言》开创性地为杂志内容设定了一个主题——语言。围绕这一主题,杂志从语言的不同表现方式入手,编选深刻、优美、幽默、睿智的语言作品精粹,着力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由此,《格言》凭借内容的主题化、专门化,与其他普泛化、杂糅化的文摘类期刊区别开来,也规避了与《读者》《青年文摘》等文摘大刊短兵相接的同质化竞争,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格言》以“语言”为切入点,将语言与个人成就、能力等结合起来,彰显其重要性。按照这个逻辑,语言就不仅仅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而是所有期望有所成就者必须娴熟掌握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因此有了当下热捧的成功学意义。

全文阅读

德育主体思想建议论文

孔子倡导的积极道德主体,即修己完美,能治国安邦主沉浮的思想人格,包括“重人轻天”、“仁者爱人”、“修己”的思想。这对于消除中小学德育工作盲区,培养社会主义积极的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很值得继承。

1、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其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

曾赞扬伯夷、叔齐是人格伟大的人,认为他们能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具有独立意志自主意识,不为任何外部压力所屈服。并强调这种人格能够做到识礼、知人,是非分明,意志坚强。识礼,就是能认识和掌握社会规范;知人,就是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然后“能好人,能恶人”,即是非分明,能坚持正确信念,与邪恶势力斗争。

2、理想如命,志坚如钢。孔子要求他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是仁,即“仁以为己任”,这样才能力行仁道,力拒恶道;并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仁,他说:“欲仁而得仁”、“求仁而得仁”;还要求学生“志于仁”,时时刻刻不离开仁,“苟志于仁,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述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学生在关键时刻以生命捍卫仁,“志士仁人,无求人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同时认为作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必须有如钢的坚强意志,“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强调坚持精神,“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还强调要能经得住艰难的考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3、爱人宽人,立人达人。孔子十分注意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他努力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仁爱精神今天理解就是一种利他精神,包括利群、利社会、利国家,即为仁,就是能宽厚待人。他对学生子张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利他精神体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笃实躬行,重义轻利。孔子重实重行,不仅说的要符合仁,而且要付诸实践,做到笃实躬行。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上,他向学生提出“言必行,行必果”;少说多做,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做后说,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不到的不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在行的过程中,?要重道义而轻私利。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孔子只追求道义而排斥功利,其实这是误会。孔子认为,作为社会的积极道德主体,为维护有益于公众的大义而排斥害义的一己私利,这是与西方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区别所在。

5、积极进取,人能弘道。孔子认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应是奋发进取,可以弘道的人。他坚持用这种精神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其实,孔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积极进取的典范他向学生说他就是“饭蔬人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还教育学生不要仅仅拘守现在的道,要在道的修炼过程中不断创新,去发展道,完善道,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倡导积极社会道德主体过程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自树榜样法,启发诱导法,因材施教法,正面赞扬法和针对弱点教育法。并积极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如勤于自省,勇于自讼,自戒慎独,责己从严,反求诸己等,为春秋战国培养了许多显赫的社会贤达,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文阅读

折纸风格的标志设计探讨

一、折纸风格在多种设计领域中的艺术体现

在时装界,折纸艺术的“卷”、“折”、“压”、“叠”、“重复”、“折皱”等手法已成为服装大师们的创新利器,它打破了以往服装的整体结构与材质的固有符号性关系,让旧的设计元素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强化了服装的整体感与视觉冲击力。在展示设计上,直接折叠成型的三维形态纸包装常见于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另外,作为现代艺术的主要形式的折纸艺术,也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动画设计等领域,尤其是折纸样式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一页。

二、折纸风格标志的艺术特征

1.象征性与识别性

标志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它的语言应该是高度概括的,具有象征性和识别性,特征简单却又复杂。复杂在于它的概括性的符号不应只是意义的直白与浅显翻译,而是通过浓缩准确、明晰、贴切的表达出主题的本质特征。“标志作为一种具有直观形象的符号组合,起着代表、指称、象征、标识和区分某一事物的作用”。识别性、象征性的特征是与折纸艺术是相通的,折纸艺术看似简单但上升到一个高度则需要很强的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不单是对基本造型的掌握,还要做到变化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需要更为细致的观察力和超强的归纳总结能力。造型结果要简要、概括、直接、夸张,实现“似与不似”、“有形又似无形”的创作理念,需反复实践和探索,用最少的语言表现最为生动的一面。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指出:“审美的享受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直接性。”具有折纸风格的标志设计,以其概括、简约的图形样式吸引着欣赏者,具有独特的风格展现:或简洁、或抽象、或夸张,有神韵的把握,也有形似的特点。

2.立体空间的体现

折纸风格的标志设计较平面艺术多了立体展现的空间。因此具有丰富微妙的光影变化,让平淡无奇的作品看上去更为细腻、精致,更具立体感和吸引性。这种风格的设计打破了以往的思维空间定式和原有的视觉经验,以一种更新颖的表现形式塑造千变万化的三维造型,给标志图形语言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经验,为表现的多元化打开了广阔的天空。

3.搭建了情感互通的体验平台

全文阅读

老杨同志中人物描写论文

[内容]

读了《老杨同志》一文,老杨同志的生动形象,清晰、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呼之欲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了老杨同志这一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言行。文章在描写老杨同志所作所为的同时,又把他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老杨同志的品质。

例如在处理在何处吃饭的问题上。刘广聚知道老杨是县农会主席,马上奉承拉拢,欲请客吃饭,但遭到老杨同志的拒绝,并指出“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认为他是个“执拗”、“不随和”的人。可是,当他到了“老槐树底下最穷”的老秦家时,他对老秦一家及他们的邻居小顺又是显得那么随和。“我自己舀,唉,老人家,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我姓杨……叫我个‘杨同志’或‘老杨’都好……”,“我也吃这饭,这饭好吃”并自己动手舀“山药蛋南瓜”。这样一对比,充分表现了老杨同志高度的原则性和鲜明的阶级立场。而在打谷场上,这种对比就更明显了。

打谷场上,老杨同志和群众同劳动,同休息,并给他们讲自己的身世,谈得很融洽,而广聚一来,群众都哑口无声了。于是,老杨就给广聚钉子碰,并用“你还等谁”这一委婉的言辞赶广聚走。这样,把老杨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广聚一伙格格不入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对比,再一次表现出老杨同志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思想品质。

小说中,作者不仅让老杨同志用自己的言行“亮相”,还借别人对老杨的看法突出他。

例如,作者通过广聚的眼光来写老杨同志的外貌特征。广聚认为他“土眉土眼”,爱理不理,非常瞧不起他。这正好从反面烘托出老杨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虽然身为县农会主席,却处处以普通农民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这也是他内在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深刻反映。浓郁的农民气息,使得他在群众中如鱼得水。

小说又用阎恒元的话来反衬。阎恒元是阎家山的一霸,事事由他一手遮天,可他却告诫广聚,老杨“这个人小看不得”。只让他用“熬”的方法。从这些言行中,说明阎恒元对老杨同志也畏惧三分,而为什么会畏惧呢?这里就又反衬出老杨同志立场坚定,斗争坚决,原则性强,胆大而气高。

全文阅读

利用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积淀着深刻的人类经验。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其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文言文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一、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不少的学生不爱母校,不爱学习,目无尊长,不怕老师,这与他们缺乏爱国观念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在古代文学的鉴赏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这些篇章中都表现出了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屈原的《涉江》、贾谊的《论积贮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文章,也都流露着作家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二、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浑浑度日,碌碌无为,这是没有理想的体现。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古代文学中有着大量的古人立大志成大才的范例,这正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有力武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项羽在看到秦始皇时的“取而代之”的大志;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陈涉在佣耕时即有的“鸿鹄之志”;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岳飞少年时即立下的“还我河山”的壮志;学习《宋东阳马生序》时,也应该把宋濂克服困难,苦学成才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有一些学生思想消极,这与他们不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论语》中的“立志”、“自省”、“交友”等观点就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教材,孟子倡导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观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这些道德思想的巨大威力。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充分领会古人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认真学习。

四、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全文阅读

“笃志”教育的两大命题

摘要:“笃志”具有文化和德育双重属性。笃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笃志也是人格修养教育或德育的重要环节。深入开展笃志教育必须准确理解“何为笃志的教育”和“为了笃志的教育”两大命题,具体解决“笃志教育是什么”“如何进行笃志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笃志;笃志教育

作者简介:潘小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深入开展笃志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准确理解“何为笃志的教育”和“为了笃志的教育”这两大命题。“何为笃志的教育”阐述的是笃志教育的内容问题,具体解决的是“笃志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为了笃志的教育”阐述的是笃志教育的实现问题,即具体解决“如何进行笃志教育以达到‘笃志’的目的”的问题。

一、何为笃志的教育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将“笃志”列为人格修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笃志教育的提法在学术界虽然尚未流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笃志”的论述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笃志具有文化和德育双重属性,一方面,笃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笃志也是人格修养教育或德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内容的“笃志”和作为教育目的的“笃志”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对应笃志的双重属性。当然,笃志的文化属性和德育属性之间相互联系,并不能完全二分。笃志作为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笃志德育属性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其文化属性为依托。具体而言,笃志作为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可为其提供理念、内容和途径等方面的指导。同时,笃志的文化属性和德育属性最终指向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一)笃志教育的由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