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型,材料导读,策略,君主立宪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56―05
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从落实新课改要求、打造高效课堂出发,有针对性地探索着各种课型转变。其中,以“材料是知识载体,学生是知识建构者,教师是知识促进者”作为自身操作理念的材料导读式历史新课型(以下简称新课型),以其对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的良好执行力,在众多课型中脱颖而出。
一、材料导读式新课型的实效
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上,新课型强调“理解者记得牢”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新课型把呈现蕴含基础知识的丰富、直观材料,作为知识传授的第一环节。然后伴随着教师的引导,从设计的具体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辨析、推论、归纳和总结,从而实实在在地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材料依次展开,其问题环环相扣,这使得历史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作为一系列能力运用的最终成果而存在,真正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高度统一。同时,丰富的材料构建起了浓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凭借足够的信息支持,去想前人之所想,思前人之所行,进而生成同情之理解,对于重要历史事件能深刻体认其因果关系。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新课型强调“参与者学得好”
遵循参与程度同学习成功的正相关性,新课型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把互动性的教学环境、过程和体验作为内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多层次而又开放的问题,对学生提出多样的能力要求,也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不同层次的意愿。在方法习得上,新课型通过前置作业来落实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落实合作学习,通过材料处理来落实探究学习。新课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思考、探索过程,感受思维的乐趣。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懂得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且注重教学反思,不断纠正教学错误,优化教学活动,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教育学生创造条件。从历史学科特点来看,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应当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如此才能够准确的、详细的、全面的反思历史教学活动,明确教学亮点、教学不足、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为不断创新和优化中学历史教学做铺垫。
一、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反思和实践。而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就是教学活动反思。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为:
1.明确教学亮点,可以作为以后教学参考。
历史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存在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而对历史教学活动反思的作用之一就是找出历史教学活动的成功做法,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后续优化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
2.找出教学不足之处。
在完善的教学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但将历史教学不足之处找出,则可以为纠正和弥补教学错误提供依据。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存在缺陷,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但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则可以准确的、有效的找出历史教学的不足。这可以使历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正视教学缺陷,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弥补和矫正教学不足,为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3.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者的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才能实现其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对历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以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是历史教师需要自我反思的现实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凌源市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每位教师提出了要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并作为业务检查的重点。正因如此,实验中学几年来培养了一批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强的青年教师。本文仅就历史学科进行剖析。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传统的历史教学将历史视为“记忆型”而菲“思考型”的科目。因此,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长期形成的这种“教师灌输,学生记诵”的教学基本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历史是“最无用又无趣”的科目。而现代历史教学理论认为,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学生不应只学习那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程序性”的知识。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以及批判与诠释的基本史学方法。“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历史赋予人类的智慧。教学反思正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教学反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搜集书面案例。我国各地都有一些优秀历史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搜集和总结的过程中,总结得失,并不断的形成经验或理论继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揣摩。
第二,观摩与讨论。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讨论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组内听评课和组内示范课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教师不能直言不讳,只言优,不言劣。所以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堂课下来总会与自己预想的方案有些出入,有成功的地方,也失败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总结得失,将变成课堂教学最为宝贵的财富。
注重积累,乐于反思,着手解决,成理成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才能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要打破传统,推陈出新,而反思性教学方法的提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配合课堂,提升学习效率,也为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新的教学发展目标。结合笔者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本文就简单的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提出在历史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的实施方法,并简要概述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的几点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6-02
通俗来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以往教学过程的反思,只是习惯性的进行单一教学,这导致即使是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亚特莱斯曾说过"反思是一面镜子,他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而反思性教学方法就是那面镜子,它有助改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失误,并将优秀的部分保存并继续发扬。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枯燥、乏味的层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知识厚重感以及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讲授知识点,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疑惑的时间,导致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得到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2.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2.1 通过教师层面的总结反思。在这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要定期做好自我反省。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在反思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第三者的身份观看教学视频,针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解决方案,在下一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逐一的改正。其次,教师个人在自我反省中若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小组,观看彼此的教学视频,寻找对方的教学漏洞及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小组进行集体反思讨论,通过历史教师集体听课等途径,找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的症结所在,在会议中讨论解决方案,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更加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从而改变错误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材重、难点的总结。
摘要:反思性教学模式主要来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城市,自此之后人们开始重视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逐步的进入反思性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可以更为有效的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现今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变为高中历史教师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的实行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就对反思性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高中历史;运用
G633.51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进行自我的反思,比如对于历史的教学内容、历史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历史学习经历、历史教学经验等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反思来不断的实现自我完善,进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历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高中历史反思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是比较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原则、方式和目标。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迅猛发展,反思教学的理念与教学方式特别关注教学实践过程的现实教育意义
一、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在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在历史教师完成自己的历史教学课程时,往往要对其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各个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历史教师才能及时的发现其在历史教学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学设计往往都趋于理想化,而真正的历史教学实践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历史教师通过教学后的反思来进行原因的分析和改进,进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以历史教师进行“新文化运动”的讲解,教师在课后完成讲解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比如在教学的资源上未能进行精心的思考,因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只是为了活跃教学的气氛,这样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造成教学时间的让费,应该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可以去自行的进行思考。对于学生的评价存在不足之处,从整体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存在对于学生的奖励和评价机制往往过于单调,各个讨论小组之间也缺乏足够的活力,未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对于新文化的运动难以获得一定的领悟。通过这种教学反思过程,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历史教学水平,教学效率会获得极大的提升。
二、全方面多角度的进行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很难做到完全的按照前期的教学设计进行历史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课堂上存在着一些思维比较跳跃的学生,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的思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必须及时的给予学生解答,不能去否定学生的思考,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批判和质疑,通过教学的全面思考,才能促使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实现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高中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历史跨度性,一般情况下会由于对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够,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教学的内容进行自行的梳理和整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赶到这本书语言和生活实践贴近的很,对教学内容有了亲切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为主的。采取反思性教学模式,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去进行教学内容的挖掘,比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后,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实现对学生教学思维的引导,去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作为近代的历史变革,太平天国的运动失败的原因,给后来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哪些的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完后会对近现代的改革运动去进行思考和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历史水平。
【摘 要】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学生也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对知识全面的掌握。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要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真正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量,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参与了进来。新课标规定,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反思性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进行反思,还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性教学使得自身的反思能力提升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反思,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在进行课程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气质的欲望,这样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一方面就是要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启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在两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形成衔接,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在进行新的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来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里面,分别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的抗争)、洋务运动(守旧派的抗争)、维新变法(革新派的抗争)这三段的历史,但是有没有成功,因此就需要辛亥革命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于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在进行新课的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去历史的思维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像辛亥革命,尽管通过革命造成了少部分的伤亡,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却是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对历史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合作,全面思考问题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来进行反思。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一定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还需要注重自己在进行具体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反思,需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养成合作的精神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而且学生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主动来向别的同学来进行请教,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一直就是怎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反思性教学则被公认为是最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合理的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的推行,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借鉴的标准,推动了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发展。
反思性教学初中历史原则一、反思性教学
教师的工作是对单调重复的,所以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很少对已成习惯的工作活动进行反思。很多教师即使教龄十年、二十年,真正的工作经验也就相当于一两年的程度,因为他们只是把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运用了。杜威曾指出,教育工作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重组,从而不断提高经验的意义。不善于反思的教师,只是整日不断重复地完成教学工作,并不断完善教学结论。而善于反思的教师是不仅寻求他们在的教学结论,还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出其中的意义。杜威为我们认识反思教学提供了历史与思想基础,他的观点成为我们理解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对反思性教学有如下理解:教师在多变的教学环境中,以自身拥有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以不断更新的教学实践为参考的主要对象,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理论基础,并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复周密的思考,这样便能赋予教学实践具体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作者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开始论述,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层面的阐述,本文交代了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方法与应用原则,势必会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工作起到相当的意义。本文的论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历史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实践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传统的讲授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体现出创新性,逐步使自己转变成为具有反思精神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机械复制式的教学思路,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转型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合格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反思性教学这一课题的探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为改进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工作的效率具有相当高的实际意义。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呢?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迅速成长的必经之途。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到底应该做哪些反思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反思历史教学的价值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育价值,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只有首先对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有了清晰与明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与反思历史。对于历史教学价值的反思,至少能够在以下两方面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与需求。
1.反思教学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时代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在史料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中体会与解读;对于当下的现实,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不断地重新审视与思考。作为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力争成为教育教学的探索者与创新者。在这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反思必不可少,原因有二:其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地反思自我,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从而将历史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辩证地审视和分析历史教学的行为和结果,改进历史教学实践;其二,历史是一门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地寻求理论和实践的最佳契合点,做历史教育教学的主动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理论接受者。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不断地反思教学价值,才能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2.反思教学契合历史学科的特色
首先,历史学科本身就在于认识并立足于过去、关照与反思现实,从而改善并超越现实,面向未来。学科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反思性,且这种反思恰恰契合了当下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提出的要求。其次,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一般是了解各种历史现象及某个历史事件产生、形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这种现象或事件做出客观的、辩证的历史评价,同时能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做出对我们今天社会有益的思考与借鉴。这整个过程就是再现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充分结合与体现的过程,这与反思教学强调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同时,反思教学强调思维不断地被激发、教学不断地被创新,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也是不谋而合的。
二、历史教学反思的过程和方法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创新教学备受人们关注并着力进行研究,反思性教学适应了创新教学的发展需要,它激活了教学领域,给教学注入了活力。历史教师积极开展和运用反思性教学,对进一步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历史
反思性教学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实践蓬勃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如“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而将反思意识上升为理论为人们所重视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则在当代,该理论强调教学主体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全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当今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时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探析及运用反思性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积极开展反思教学
1、现状分析。长期以来学生对历史学科较不重视的状况,影响了教师进行深层反思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之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初中历史课时量相对较多,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高考的压力,一方面必须督促学生为取得高分而苦读,一方面又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加班加点、使用题海战术等常规教学和机械反复的活动中,而用于探索、研究教学问题的时间较少。再者反思性教学具有科研的性质,通过全程性教学,对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特点进行探索研究、开拓思维、总结创新,这是一种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钻研精神和自觉的行动意识,这是许多教师多普遍欠缺的。
2、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反思性学科,这就是史学的借鉴功能。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继承、发展和创新。借助史实,在探索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拓宽眼界并赋予新意,使史学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思维是其基本特征。所以,在历史教学设计、实施和方法研究之中运用反思教学,将促进教学全程更优化。
3、当今创新教学需要采用反思教学。近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被研究的各种历史对象产生、形成、灭亡的历史经过,是再现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充分结合与体现,历史教学把创新思维放在首位,历史学科的创新思维体现为:思维具有独立性,有理有据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能提出与教科书的某种论断不同的见解;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今天的社会现实能进行纵向、横向、逆向思维;能用批判眼光看待历史上争论的问题;能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等。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反思对教学产生怀疑、困惑,进行探索和教学研究,达到释疑或解疑的功效,在反思中求新求异,这与历史创新思维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二、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摘 要:史学理论创新涉及基本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内容的突破。把史学理论仅同于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具体运用或仅限于史学主体问题都是偏颇的;史学理论是对历史认识、史学主体与客体、史料、史学方法和历史编纂等方面的反思。历史时空和时代主题的变化以及史学主体的要求决定了史学理论的发展,而当前史学面临的问题直接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
近年,史学理论创新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史学理论将以怎样的面目呈现于21世纪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史学理论创新应从两个层面入手:创立新体系,包含新内容。
一、基本体系的构建
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史学理论”的界定。从中国学术发展史来看,对史学理论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
个极端。
改革开放前,中国史学界把史学理论仅限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分析中国历史问题时的具体化。
随着史学理论热的兴起,史学理论不能简单等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成了史学界的共识。不过,在史学理论体系构建上见仁见智。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之说,另有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史学内在规律之说,尚有历史研究理论和历史编纂理论之说,再有高中低三层次说,更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说。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史学理论应包括历史意识、历史情感等而不是什么历史规律问题。但总体说来,有一根本分歧,那就是史学理论是否应包括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
把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理论摒于史学理论之外的观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典型的理论出发点是,历史学是主体与客体或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据以立论的事实是,过去史学界对理论问题的研讨大都属于历史理论的范围,而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趋势则把理论反思对象从客体转为主体,即从研究客观历史规律转为探讨主体的认识能力;其结论是,历史理论是对史学客体的理论概括,而史学理论则是对史学主体及其与客体关系的抽象。这种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无可非议,其所列证据无疑是事实,但我们仍难以从逻辑上推导出结论,只能说对史学主体及其与客体关系的理论反思应该加强。它是史学理论不能简单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过渡发展,是对把史学理论只限于客观历史理论观点的矫枉过正,结果从一个偏执走到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