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考试总结

历史考试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试大纲及高考试题历史教学论文

一、正确地解读《考试大纲》,以其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全文阅读

历史科高考评价报告

199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科的命题,依据现行中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坚持“两个有 利”的原则,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进一步挖掘试题的测试功能,适当调整试卷的结构和考查内容,加 大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从而顺应了在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之上高考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特 点。考试的结果表明,今年的历史试题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学习潜能较强的新生;各地中学教学专家也普遍反 映,今年的历史试题在客观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结构比往年更趋合理。一是为加强学科能力考查,适当地减少了新高考试卷的题量, 即由去年的53个题目减为43个题目,同时适当调整了选择题的分值。这一调整,有利于提高试题考查历史 思维能力的有效性,使试卷长度和试题赋分更加合理。

表1: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表2: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是注意保持各部分知识内容考查稳定的比例,加强对中学教学重点内容和与大学教学相关知识的考查, 尤其突出了对诸史实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考查,适当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这在多选题和问答 题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今年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 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 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试卷的难度得 到合理控制,试题的区分度和测试信度比较理想。从全国范围的数千份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看,新、老高考的 难度信度、标准差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在不断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试卷难度 以利于中学历史教学今年的命题取得了不少经验。

今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历史命题在继承和发 扬近三年命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这主要表现为:一、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去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 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20%以上,着重考查分析 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着重 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 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二、选择题考查学科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的比重已达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 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 ,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较前有所延伸。新、老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均适当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并尽量避免阅读障碍,加强了对历史材料 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史料所给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技巧方面,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尽 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在能力考查的策略上,注意使每道试题中若干问题具 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 广度方面,历史材料进一步向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延伸。四、问答题考查能力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在层次上 又有新的突破。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 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这在新老高考的6个问答题 里都有明显体现。譬如在新高考45分的问答题中,只有第42题第一问“19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 内容是什么”这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照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 经过思辩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

全文阅读

科学备考 高效复习

摘 要:近十年来历史学科高考的突出变化,使能力考查的分值不断大幅度提高,但是考能力不等于不要知识,相反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依托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为前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知识体系;能力;方法

不知不觉中,2015年的高考已在紧张有序中落下了帷幕,回顾一年来历史学科的有效备考过程,感受颇多、收获颇丰。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逐渐突出创新的特点,试题设计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如何有序、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一年来备考的一点体会分享如下:

一、前期备考体会(重视基础、遵循系统、研究考纲、精练重评)

1.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

近十年来历史学科高考的突出变化,使能力考查的分值不断大幅度提高,但是考能力不等于不要知识,相反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依托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为前提。

2.遵循系统性原则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在高三历史总复习中,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依据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挖掘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揭示和掌握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即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新的优化组合;要使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在高三的历史教学中呈现出起点高、思维含量大的特色。

全文阅读

高考《考试说明》对后期复习的指导作用

摘 要: 高考《考试说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认识和使用上,确实存在一些误区。文章针对高考《考试说明》在历史总复习中的使用,分析了其对后期复习的指导作用,对历史高考总复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考试说明》 能力要求 复习效率

多年来,学习《考试说明》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变化,往往忽视《考试说明》一些基本的功能和要求,这样是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考试说明》的功能和作用的。下面,我就《考试说明》对高考后期复习的指导作用谈谈认识。

一、引导师生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解读和记忆,未能真正体现《考试说明》中对学科能力的全面要求。

《考试说明》突出强调了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在高考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和考查的重点――历史学科能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考试说明》的第四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共有四大项各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试卷评改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深入改革,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历史试卷,阐述了在当前形式下,以考试为基础的试卷评改以及讲评等教学手段。同时,针对试卷评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分析、探究,进而让学生领略学习历史的乐趣,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试卷;评改

初中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诸多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时代变迁等,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记忆,这就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出现内容混淆等状况,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技巧,在背诵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结果。然而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主要的目的是将教与学相统一,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试卷批改和讲评的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提供重要依据。

一、历史试卷讲评分析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试卷中具体的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评改试卷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通过考试,针对其中的问题做好记录,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非单纯地评分。历史试卷在讲评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概念理解方面,知识迁移以及应用能力方面暴露出此问题。教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讲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重视试卷中反馈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试卷讲评中,具体做到:①让学生交换评卷。通过别人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看自己试卷中是否也存在,试卷的书写是否规范等。学生常常忽略的问题要重点分析。这种交换评卷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以评卷员的身份从试卷中发现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②了解出题的意图以及采分点。教师在历史试卷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出题的目的,明确各个采分点。对知识进行标注给分,这样学生明白知识的掌握层次,以便在下一次考试回答中,不失去分数。③做好批注评分和签名。为了提高批卷的客观性,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因此在批卷过程中要在试卷上注明批卷人。批注并评出分数,提高评卷质量,这也是一种评卷的负责态度。

二、对评卷结果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在历史试卷评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评卷结果进行查阅,重新把关之后,再做最后的分数确定。针对在批卷过程中对批注比较认真以及批卷比较合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并且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要当堂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助于在以后的评卷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针对在评卷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现象,教师同样要重视,及时进行谈话等,对相关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并指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历史学习的知识点及正确解题的思路,提高历史答题的技巧和要点,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使得以后的评卷更加合理。

三、特别纠正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开放式考试的实践与探讨

1.引言

开放式评价体系改革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美国的兴起,其理论基础在于表现性评定。美国教育测量专家Stiggins认为:“表现性评定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其形式主要包括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作为表现性评定在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形式,开放式考试在本世纪初已于国内的广州、上海等地一些中小学逐步开展起来,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新课程实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为传统的定性研究,忽略了定量统计学的分析作用[1-2]。本文应用在数理统计学方面比较成熟的卡方检验(χ2检验)及t检验对不同的考试评价方式产生的效果进行定量比较(以P0.05分别评估效果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为初中历史考试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2.研究部分

2.1初中学生对历史开放式考试的态度

以初一(278人)和初二学生(247人)作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开放式考试与传统考试模式的异同之后,教师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行历史开放式考试的态度。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喜欢历史课程与否;对各种历史课程开放式考试形式的了解及接受程度;对开放式考试的优缺点认识,等等。

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P

χ2检验结果表明:P

全文阅读

从历史高考试题变化看教学评价的发展衍变

杨小薇教授曾说:“重智轻德,是不仁的教育;重才轻人,是不智的教育;重绩轻业,是不美的教育!”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在力求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试题就是反映评价目标的主要载体,试题的变化也反映了评价思想、内容的变化。本文拟从黑龙江省1978年―――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变革状况中总结评价体系的发展变化。

一、历史高考试题的纵向发展变化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发展衍变

通过对三个表格以及这三十几年高考试题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评价体系有如下变化:

1.评价载体由知识广度到知识深度的转变

从题型、题量角度分析:通过表1、表2可以总结出 1978年―――1997年历史试卷至少是4种题型,每张试卷客观题(包括名词)是35―――60道题,多数为45道题左右;主观题是3―――5道题。通过表二、表三可以看出1998年开始是三种题型,后变为两种,题量也在逐渐减少,由40道左右客观题和5道左右主观题组成的试卷到2002年时固定为12道客观题、2―――3道主观题。从这些数字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评价不再追求知识点多少的考查,即不再追求对知识广度的考查。

从试题内容角度分析:以新课程改革为界,旧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而新课程是由25个历史专题组成的整体。因此试题内容就有很大不同,考试的面将由一个体系完备、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为一个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

2.评价目标由知识记忆到考查能力的转变

全文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历史学习现状及对策

摘 要:现在江苏省高考的模式“语数外”算分选修,只看等级,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学生、学校都不重视历史学科,这就严重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现状;对策

一、目前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现状

笔者对所在地学校――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班756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对历史学习充满信心,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现在成绩优异的人有74人,占总人数的9.8%;对历史学习信心不足,有一定方法,现在成绩一般的有161人,占总人数的21.2%;对历史学习没有什么信心,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现在成绩较差的有521人,占总人数的69%。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中反映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1)从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看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①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者则废。”而在问卷调查中,只有213人经常有预习的习惯,仅占总人数的28.1%。可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有些学生偶尔做到了却不能长时间坚持。②课堂上学习方式死板。 因多年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思考,不会动脑筋。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79人曾经对老师所给的答案产生过怀疑并向老师提过问题,只仅占总人数的23.6%;经常和老师交流自己看法的人只有57人,占总人数的7.53%。由此可见,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对问题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③课后缺少必要和及时的巩固和复习。在问卷调查中,只有213人有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占总人数的28.7%。可见很少有学生能自始至终做到这一点。这样不良的学习习惯日积越累,最终将严重影响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

(2)从学生的考试中看存在的问题。①部分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够认真审题,粗心大意,以致丢分;②答选择题时技巧性不强,不会运用求同排除法和求异排除法等方法,得分率较低;③答材料题时,很多学生习惯于先读材料再看问题,这样很容易被材料牵着走,很难获取有效信息;还有些学生答题时不看材料,完全脱离书本,答题仅凭感觉;最后在总结答案时部分学生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词不达意;④答问题时,审题不清,看不懂问题答案;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知识学得过死板,灵活性方面不足等。

二、解决高中生历史学习问题的对策

(1)加强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重视历史知识的意识,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立足书本,吃透教材,全面掌握书本上和考纲上要求的每个知识点,包括书上的图片、引文和下面的注释。

全文阅读

用历史学科素养立意解读《考试说明》,提高历史复习的实效性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明确传达出考试性质、考试范围及要求、能力要求、参考样题等重要信息。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明确考试改革方向,顺应高考复习趋势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只有把握《考试说明》的变化趋势,立足历史学科知识,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结合近几年福建省历史高考试卷特点和发展趋势,从高考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角度谈谈如何解读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以调整历史复习策略,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一、了解福建省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和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具体要求。

从2009年福建省高考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历史高考命题呈现平稳推进、稳中有新的发展趋势。试题特点:第一,反映历史思维的特征,即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第二,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境组织考试的内容。从试题选材来看,试卷遵守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总原则,按照以史为鉴的角度从时政热点、地方特色、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选择历史素材。第三,试题设计符合史学特点,既尊重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又注重历史认识的多元性。第四,试卷材料呈现形式以文字陈述为主,辅之图、表和其他方式对历史概念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近几年来,福建历史高考不断呈现出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理性的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发展趋势。

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历史高考命题要实现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高考命题将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在试卷创设的新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依据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考生历史素养的考查要求,对历史复习策略进行调整,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结合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从“史实、史观、史识、史述”四个角度对考生历史素养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复习策略。

1.史实。也就是《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历史高考的考试范围及要求。历史的主干知识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是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包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考生系统掌握历史主干知识是体现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针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复习策略对历史主干基础知识进行“清点联网”式复习。“清点”就是对重要主干知识点、重要历史概念内涵的把握。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梳理考点,全面把握教材主干知识,特别注意理解教材结论和历史概念。“联网”,就是按照一定逻辑线索从不同角度构建历史知识网络。近年来福建高考非选择题都是在一个鲜明主题下整合古今中外史实的综合性题目。因此,考生要按通史的形式整合所学知识,做到“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考试说明》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编排历史知识范围,这就要求我们按通史体例整合教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阶段特征,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这里,尤其强调的是虽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按照通史体例构建知识网络,但在实践教学中还要组织选择具体的小专题内容进行复习。通过小专题复习方式把握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

2.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基本理论和新观念。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文明史观、近代史观、整体史观、生态史观等新观念在福建历史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总之,注重历史基本理论在认识历史问题过程中作用的考查,已成为福建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基本走向。针对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历史史学观念的考查,我们的复习策略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史观意识,关注史学研究新动势,对不同史观的概念内涵进行准确理解;其次,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主干知识。近几年福建历史高考试卷大多以文明史范式指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以文明史范式重构历史知识。以文明的纵向发展历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文明的横向组成部分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的视角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历史概念,理清历史线索。最后,注重对考生运用不同史观的概念内涵解析历史概念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如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会以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革命。(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在这一复习实践中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全文阅读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命题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试题结构较往年一样,仍是30题选择题,5题判断题,3题材料解析题,未有大的变化,试卷总体遵循重视基础知识的原则。试卷从其风格、题型分布比例来看,与《考试说明》基本吻合,充分体现出基础性、广泛性、情景性、综合性等特点。试卷重视对历史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的考查,试题总体结构保持稳定,与2010年、2011年历史试卷相比难度上升明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启发学生思考。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辛亥革命、第12题国民大革命、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