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电视剧

历史电视剧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题材电视剧发展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摘要:一类是帝王戏、宫廷戏;一类是武侠戏;第三类是近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前两类戏创作的持续升温,说明它很有市场,而这市场说到底是观众的需求。观众为什么爱看这类戏?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江山美人、武打场面、插科打诨等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这是古代题材电视剧足恃的东西,也是它的优势和“利”之所在。

但是,假如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假如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摘要: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新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新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新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反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阅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经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新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新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厉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厉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吴晗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摘要:“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新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新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新问题,还是那句老话摘要:必须坚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新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吴晗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探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摘要:

一、闻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

全文阅读

浅谈胡玫电视历史剧

摘 要:胡玫,中国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女性导演之一,随着《雍正王朝》的热播,胡玫被中国观众所熟知。雍正帝是历史上一位十分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他喜怒无常,攻于心计,极少相信别人。在胡玫的作品中却更多的呈现了雍正的正面形象。“历史”和“历史剧”只有一字之差,但这差别可以给艺术创作留有多大的空间?即使其中有些不足之处,但是起码在观众的心目中《汉武大帝》是成功的。

关键词:创作;拍摄风格;形象塑造;“历史”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64-01

一、胡玫的创作

(一)胡玫的创作经历

胡玫,与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高希希等同为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优秀女性导演之一,影视制作人。她追求个性化的视听语言、独特的视角、悠缓的叙事风格,使她游刃于艺术与现实之间。

1986年,胡玫导演的《远离战争的年代》,使她成为较早获得国际电影奖项的中国导演。但此后她经历了十年的创作低谷,直到1997年,胡玫开始导演《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央视一套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才使她一跃成为了中国最热门的女性导演。作为一个知名导演,胡玫一直坚持着自己所选择的创作之路……

(二)胡玫的拍摄风格

全文阅读

从电视剧《美人心计》,看历史剧的转型

摘要:近几年,电视历史剧的范围有扩宽之嫌,秘史剧、后宫剧等大行其道。该文章以电视剧《美人心计》作为案例分析,试图研究与分析出如今历史剧的转型趋势,能够有利于历史剧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电视剧;历史剧;《美人心计》;转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83-02

一、概论

近几年,传统的历史剧有逐渐转型的趋势,一些并非以正史改变而是以某段历史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倍受欢迎,2010年3月上档的《美人心计》便是如此。

《美人心计》算是一部传记作品,其借鉴了近几年大行其道的“后宫戏”的外壳。《美人心计》首次全景讲述汉朝第一位皇后“窦漪房”(即历史上有名的“窦太后”)一生故事的影视作品,描写了风姿妖娆的汉室后宫中,尔虞我诈的心机,人命如蚁的领地和那些幔帐幕帘之后的美人斗智。

二、情节设置

以往的历史剧大都根据史实,史料记载的记录。以真实、客观为基础,再稍加以修改润色之后,形成电视剧剧本。像大家熟知的《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等这些电视剧都是收视率很好,口碑也很好的历史剧,也是传统的历史剧模式。

全文阅读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论文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戏、宫廷戏;一类是武侠戏;第三类是近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前两类戏创作的持续升温,说明它很有市场,而这市场说到底是观众的需求。观众为什么爱看这类戏?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江山美人、武打场面、插科打诨等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这是古代题材电视剧足恃的东西,也是它的优势和“利”之所在。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如果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常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吴晗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必须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吴晗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研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改动(《历史剧创作简论》《文艺研究》1980、6期)。这些精辟的见解,仿佛也与时俱逝,所以,必须重提:虚构是有条件、有限度的。

最后是创作目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历史剧?要“导”历史剧?为了娱乐?为了开心?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欲望?还是因为写历史剧风险小,可以不用生活积累?仅仅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因为艺术除了要有娱乐的功能外,还要有审美、有内涵、有精神品位。历史剧的创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回顾、认识历史,汲取精神养分,吸取失败教训,激发民族心、爱国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现实。但为现实服务,要避免将古人现代化,避免把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传达方式强加于历史。这种非历史主义是历史剧创作的“大忌”。

全文阅读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戏、宫廷戏;一类是武侠戏;第三类是近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前两类戏创作的持续升温,说明它很有市场,而这市场说到底是观众的需求。观众为什么爱看这类戏?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江山美人、武打场面、插科打诨等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这是古代题材电视剧足恃的东西,也是它的优势和“利”之所在。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如果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常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吴晗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必须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吴晗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研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改动(《历史剧创作简论》《文艺研究》1980、6期)。这些精辟的见解,仿佛也与时俱逝,所以,必须重提:虚构是有条件、有限度的。

最后是创作目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历史剧?要“导”历史剧?为了娱乐?为了开心?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欲望?还是因为写历史剧风险小,可以不用生活积累?仅仅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因为艺术除了要有娱乐的功能外,还要有审美、有内涵、有精神品位。历史剧的创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回顾、认识历史,汲取精神养分,吸取失败教训,激发民族心、爱国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现实。但为现实服务,要避免将古人现代化,避免把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传达方式强加于历史。这种非历史主义是历史剧创作的“大忌”。

全文阅读

从辩证逻辑角度看历史电视剧的创作

[摘要]辩证逻辑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它可运用于文学影视领域。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处理历史现象和事物本质的问题;辩证矛盾的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问题。总之,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把握历史电视剧的创作,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历史与逻辑;辩证矛盾;历史电视剧;创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链条上,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荧屏在黄金档期播放的电视剧几乎全是历史剧,各类古代历史人物粉墨登场,从历史上确有其人的秦始皇、唐太宗、武则天、康熙、雍正;到传说中的济公、梁祝、白娘子;再到杜撰出来的还珠格格、韦小宝……这些身份不同、品格各异的角色占尽了电视屏幕。但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某些剧本粗制滥造、历史事件失实、主题与格调低下等等,严重影响了历史剧的声誉。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历史电视剧的创作,辩证逻辑不乏为一种科学的思维。

一、运用历史与逻辑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处理历史剧的创作问题

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东西是对历史的东西的规律性的理论概括和反映,因此,逻辑的东西必须以历史的东西为前提,它源于历史,但又不是历史东西的简单重复。同样,历史的东西也必须以逻辑的东西为前提或指导。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可表现为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电视剧的创作即是如此,指导创作的目的和主题思想为抽象的理论,历史为丰富多彩的、诉诸观众感官的感性材料。从我国历史剧发展的脉络来看,确实体现了这一思维规律。最早的以宫廷生活为核心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是为了再现历史,或者还历史以真面目(尤其是曾经被严重歪曲的一些历史段落和历史事实)。20世纪90年代后的历史剧,主要以那些张扬大众意识的如“戏说”类作品为代表。进入21世纪后,“戏说”历史的作品渐渐减少或者“戏说”的成分逐渐消退,热播热销的是那些帝王历史正剧,如《汉武大帝》、《贞观长歌》、《贞观之治》、《卧薪尝胆》等。尽管每个编导在不同时期对题材的选取是不一样的,对历史的遵循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流变也颇耐人寻味。但大都遵循了逻辑与历史、具体与抽象的统一。当然,那些随意歪曲、捏造历史以哗众取宠、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的创作,充其量只能是披着历史外衣的古装滑稽剧,为广大观众所鄙弃。

二、运用辩证矛盾的思维方法看待历史剧中的矛盾问题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剧本创作属于文学创作,而文学创作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是允许虚构的;另一方面历史是已经发生、并有史书记载的史实,改编不好会有篡改历史之嫌。自史学家司马迁天才性地创立了纪传体的叙述模式后,纪传式的叙述方式成为中国经典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甚至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也就因此成为人们用来指导和批评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很显然,这种观点虽然注意到历史剧创作和历史叙事的不同,但仍坚持认为历史剧创作的最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乃至深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但是,新历史主义观点认为,人只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他们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解码历史文本,叙述历史的动机不再是为了追寻历史的真实,而是成为对历史影像的一种消费,在历史的时空中尽情放纵宣泄着当下的各种欲望。一时间,从港台到内地,诸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戏说乾隆》、《戏说慈禧》等历史戏说剧,竞相粉墨登场,这些戏说剧彻底颠覆了经典历史剧那种“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创作原则,拒绝了经典历史剧那种历史教科书般的刻板和严肃,究竟是以“历史”的“真实”为主,还是以“剧”的艺术“虚构”为主?其实从创作上看,如果强调的是历史剧的认识价值,那么编导往往就会注意让其艺术想象尽可能吻合公众认可的历史“真实”;如果注重的是历史剧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那么编导就有可能把“虚构”这一维度推向极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矛盾,可以为编导的创作目的、艺术想象,乃至美学观念、文化观念所消解。因此,历史剧创作当中,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虚构性之间的矛盾是辩证的矛盾,它们不仅有对立的一面,而且互相补充、相互作用于统一体当中,如果离开一方,单纯地追求另一方,都会导致剧本的失败。

总之,历史剧的创作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倘若我们尝试着利用多种思维方式来认识、解决,历史剧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全文阅读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分析论文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戏、宫廷戏;一类是武侠戏;第三类是近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前两类戏创作的持续升温,说明它很有市场,而这市场说到底是观众的需求。观众为什么爱看这类戏?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江山美人、武打场面、插科打诨等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这是古代题材电视剧足恃的东西,也是它的优势和“利”之所在。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如果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常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吴晗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必须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吴晗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研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改动(《历史剧创作简论》《文艺研究》1980、6期)。这些精辟的见解,仿佛也与时俱逝,所以,必须重提:虚构是有条件、有限度的。

最后是创作目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历史剧?要“导”历史剧?为了娱乐?为了开心?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欲望?还是因为写历史剧风险小,可以不用生活积累?仅仅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因为艺术除了要有娱乐的功能外,还要有审美、有内涵、有精神品位。历史剧的创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回顾、认识历史,汲取精神养分,吸取失败教训,激发民族心、爱国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现实。但为现实服务,要避免将古人现代化,避免把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传达方式强加于历史。这种非历史主义是历史剧创作的“大忌”。

全文阅读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研究论文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戏、宫廷戏;一类是武侠戏;第三类是近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前两类戏创作的持续升温,说明它很有市场,而这市场说到底是观众的需求。观众为什么爱看这类戏?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江山美人、武打场面、插科打诨等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这是古代题材电视剧足恃的东西,也是它的优势和“利”之所在。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如果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常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吴晗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必须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吴晗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研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改动(《历史剧创作简论》《文艺研究》1980、6期)。这些精辟的见解,仿佛也与时俱逝,所以,必须重提:虚构是有条件、有限度的。

最后是创作目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历史剧?要“导”历史剧?为了娱乐?为了开心?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欲望?还是因为写历史剧风险小,可以不用生活积累?仅仅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因为艺术除了要有娱乐的功能外,还要有审美、有内涵、有精神品位。历史剧的创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回顾、认识历史,汲取精神养分,吸取失败教训,激发民族心、爱国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现实。但为现实服务,要避免将古人现代化,避免把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传达方式强加于历史。这种非历史主义是历史剧创作的“大忌”。

全文阅读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评析论文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戏、宫廷戏;一类是武侠戏;第三类是近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前两类戏创作的持续升温,说明它很有市场,而这市场说到底是观众的需求。观众为什么爱看这类戏?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江山美人、武打场面、插科打诨等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这是古代题材电视剧足恃的东西,也是它的优势和“利”之所在。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如果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常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吴晗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必须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吴晗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研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改动(《历史剧创作简论》《文艺研究》1980、6期)。这些精辟的见解,仿佛也与时俱逝,所以,必须重提:虚构是有条件、有限度的。

最后是创作目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历史剧?要“导”历史剧?为了娱乐?为了开心?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欲望?还是因为写历史剧风险小,可以不用生活积累?仅仅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因为艺术除了要有娱乐的功能外,还要有审美、有内涵、有精神品位。历史剧的创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回顾、认识历史,汲取精神养分,吸取失败教训,激发民族心、爱国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现实。但为现实服务,要避免将古人现代化,避免把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传达方式强加于历史。这种非历史主义是历史剧创作的“大忌”。

全文阅读

如何引导中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电视剧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了电视,观看电视剧成为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历史题材电视剧也颇受广大观众青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学校教学设备的改进,使得历史电视剧走进了历史教育课堂,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但由于历史题材电视剧自身的特殊属性(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综合体),在再现历史真实过程时常常出现偏差,甚至完全虚构,中学生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广,阅历不够丰富,辨别能力不够成熟,往往会把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叙述当作信史来接受,认为电视剧中的画面就是在历史时空中曾经发生过的真事。学生的这种误解是极其危险的,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历史教学,还会无意中助长学生混淆是非的错误观念的产生,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通过引导,根除中学生这种错误观念,提高他们的历史辨别能力。

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打预防针。要从观念上根除学生把历史题材电视剧当作信史来接受的想法。这并不是说要学生一眼就辨别出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哪些是忠于历史的,哪些是虚构的,而是让学生心理上有个准备,对待历史题材电视剧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对每个情节进行仔细的推敲,不要把歪曲和虚构的部分都拟史化,当做信史来接受。怎样从根本上根除和防止中学生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呢?我想可以从这两方面来努力:第一,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某部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某个情节进行个案的分析。如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一个被武则天视为“类我”的女人,从外貌到内心都与其母武则天极其相似。她热衷于政治,在诛灭韦氏、迎立睿宗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此更是权倾天下:睿宗朝七个宰相有五个出自她的门下。其婚姻生活是先嫁薛绍,薛绍死后改嫁武承嗣,“会武承嗣小疾,罢婚。后杀攸暨妻,以配主。”后来因为逆谋,被唐玄宗赐死于第。太平公主一生骄奢淫逸,但是,在《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却与其母亲武则天对立,被重新塑造为与权力(武则天)生存法则对抗的情感生存法则的代言人,电视剧中太平公主的形象与真实的历史截然不同。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个案分析,让学生重新认识历史题材电视剧。另外,如果这种比较的反差效果还不够明显,给学生的震撼力还不够大的话,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课后作业:选择最为熟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某一集或某个环节,通过查阅资料,指出其中不忠于历史之处并还原其历史原貌。让学生自身进行探索以寻求答案。这样的说服力更强,学生的体会也更深刻。

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方面往往是教师们容易忽视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经常以塑造封建君主的伟大形象为目的,他们是才貌双全、智勇兼备的完人,即使犯错误也只是犯一些常人不可避免的小错误。屏幕上都是封建君主在朝有百官拥护、上桌有美味佳肴、后宫有佳丽等对中学生极具吸引力的画面,在冲击他们视觉、触觉和味觉的同时,更给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深深的震撼。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的初步形成期,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歌颂封建君主的电视剧会误导他们的价值观,“追求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人治而不是法治”这种错误价值观在他们心里一旦滋生,他们就会把追求权力和金钱当作人生的目标。《作家文摘》曾有报道:“某黑社会老大临刑前几天曾经说过,他们喜欢看大清电视剧,有工夫还想看。”因为他认为这些电视剧是教育“兄弟们”的好教材:“看大清电视剧要有几个学习。一要学会忠君,皇帝至高无上。二要懂得上下有别,做好奴才,懂得绝对服从。三是背叛主子绝没有好下场。”从这个黑社会老大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威力之大,中学生由于心理上还不够成熟,重蹈黑社会老大覆辙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观看历史题材电视剧时,教师应该从心理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主要方法是以理服人,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解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与当今社会民主、法制的主流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判别孰优孰劣。

(作者地址: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邮编:510631)

■责编:唐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