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传统文化

历史传统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陶瓷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从商周到汉唐时期的陶器造型来看,它更多反映的是人和社会,人已成为陶器造型的主体,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人间生活的千姿百态,陶器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入,体现出汉唐文化的人文精神。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隋代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以邢窑白瓷最为有名,有“类雪”之誉,开创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出这样的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把越窑的青瓷形容为“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瓷青翠莹润之釉色特点的诗意写照。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 和类玉的品质体现得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中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妩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的图案纹样装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的工艺转换表现形式。人文精神陶瓷艺术装饰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划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装饰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陶瓷艺术装饰都反映了中国人文画历史性影响,形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特有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反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陶瓷文化的更广泛传播与发展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交流起到了一种互通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给陶瓷艺术装饰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相信陶瓷艺术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电话:13979820925(胡)

全文阅读

传统与道统——儒家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

[摘 要] 在儒家文化中,传统与道统分别指向生命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它们共同体现着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换言之,人的生命也就是文化的生命,人是连接传统和道统的生命钮结,人的生命的延续也就是文化生命精神的历史延续。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在自身生命里就表现为文化生命与历史文化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 儒家 文化生命 传统 道统

人既是文化的存在又是历史的存在。一旦人的生命进入历史文化空间,人的类本质——人的历史文化生命也就开始了。生命在历史活动中选择、承继并创造着文化,一种特定的文化在历史中延续、演进形成文化传统,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或精神)的承传系统构成道统。对主体生命而言,传统与道统分别指向生命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它们共同体现着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在儒家那里,人的文化生命是连接传统和道统的生命钮结。

“生命是一条流,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是一条连续的流。”[1]在生命这条连续的流中,早期儒家更为强调它的历史根源性,他们深信自己的文化生命是承接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文化生命的存在又表现为一种历史文化生命的存在形态。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学而》),并以周礼文化的继承者自居。《中庸》也说:“仲尼祖述尧舜,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在孔子的文化生命里洋溢着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精神。孔子怡然自得地生活在传统文化中,他“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一切视听言动完全依据周礼而行动,对传统的诗书礼乐文化一往情深。在道统的承接上,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道统观念和传道谱系,但他对尧舜禹文王周公赞不绝口: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为尧则之。(《论语·泰伯》)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同上)

禹,吾无间然矣!(同上)

全文阅读

西域传统艺术文化历史传承述略

[摘要]自西汉开始,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古老而灿烂的西域艺术文化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尤其是龟兹乐舞东渐,不仅构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促成宋元词曲艺术的发展,也为明清时期维吾尔族民族音乐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西域;艺术文化;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历史传承

一、敦煌艺术的起源与龟兹艺术

历史上,敦煌在河西走廊诸城中,以其规模之大、人口之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而闻名。据东晋高僧法显《佛国记》记载:“(敦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对敦煌城墙长度进行记录,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作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枢纽更加凸显作用,而且成为中原管辖西域地区的政治中心之一。曹魏时期,持有敦煌太守所发的“过所”才能通行西域,足可证明敦煌在当时作为中原对外交流的陆上“港口”的地位。

北魏时期,敦煌进一步成为政治、军事上连结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汇点,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应运而生,包括诗歌、宗教、音乐、舞蹈等。随着这些宝贵的敦煌文化遗产的发掘,孕育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随着敦煌地域重要性的不断增强,敦煌艺术形式发展多种多样,历经演化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龟兹乐舞被公认为古代西域乐舞乃至丝绸之路艺术汇集的杰出代表,其对外传播并影响了中国、朝鲜、印度、越南、西亚、东南亚、北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我国隋唐时期宫廷燕乐、大曲、变文等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以至唐宋以后中国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许多学者认为龟兹大曲是已经被列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乃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主体,即维吾尔族大型古典民间套曲艺术“十二木卡姆”的发展母体。因此,在丝绸之路与敦煌艺术的研究中,对于古代龟兹乐舞的探索就有了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学者无法见到记录龟兹本地除汉文资料以外的其他史料。据《汉书》记载:“龟兹国,王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两万一千七十六人。”由此可见,龟兹国在汉朝初期已然成为天山南麓最主要的城廓国家之一,隶属汉朝设置的西域都护府管辖。其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生产水平较为发达。

拥有相对发达的经济基础,龟兹艺术便得到了丰富多元的发展。音乐是龟兹乐舞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歌曲、器乐等较为单一的音乐表演形式之外,舞蹈、戏剧、说唱、百戏等艺术形式也都离不开音乐的伴奏,故而产生舞乐、戏曲、百戏音乐、说唱音乐等。此外,龟兹音乐在当时已经发展到融合歌、舞、乐为一体的“大曲”高度,这在中原地区发展到唐代才开始兴盛。

全文阅读

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浅析

传统书院具有教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是我国文化教育的宝贵遗产。陕西有着为数众多的传统书院,但开发利用严重不足。遵循合理的路径对书院进行开发,是陕西省各级政府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主要文化建设工程,可以有效促进研学交流效果、提升文化旅游产业、传承关学脉络。传统书院是一种历时千年、区别于官学、具有独特性质和教育功能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遗产。陕西传统书院众多,数百年来,这些散落在三秦大地的书院以教育生徒为特征,以传道授业为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旅游逐渐成为许多人旅游休闲的选择。陕西传统书院的开发则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为全民阅读助力,为陕西中小学生提供研学场所,为广大民众丰富文化旅游资源。

传统书院开发概括

区别于官学教育系统,传统书院是我国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具有教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如今,由于现代社会结构性的变化,这三大功能已渐趋式微。既然传统书院的三大功能对现代教育的价值渐趋式微,也对现代教育的资鉴作用大打折扣,那么,现代雨后春笋般新建或复修书院的意义何在呢?或者说,我们如今打着兴复传统书院的旗号时,更应该注重其怎样的精髓呢?换而言之,书院自身最本质的精神究竟是什么?现在的书院又体现着怎样的教学价值?[1]传统书院有着较小的规模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研究学问的求知和善学,师生共同营造出一个有益于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2]这是传统书院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最具有价值的地方,也是传统书院至今依然能够保持生机、焕发活力、被新建或复修的原因所在。[3]

陕西传统书院开发现状

陕西传统书院众多,仅清代就有218所,其中关中地区100多所,陕南与陕北不到100所。陕西传统书院作为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部开发。目前陕西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较好的包括关中书院与横渠书院等,占比仅为1%,分别由西安市教育局及西安文理学院,以及陕西省眉县政府与宝鸡文理学院开发。关中书院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由布政使汪可受等为冯从吾退官后讲学而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关中书院改为陕西师范学堂。如今为西安文理学院开发,2019年4月27日,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走进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拍摄《从长安到罗马》,近年来关中书院数次举行国学经典诵读与文化旅游参观活动。横渠书院是由眉县创办,分别为东横渠书院和西横渠书院,东横渠书院在横渠镇,是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张载(号横渠)于咸宁三年(1071)辞官返回故里后创设。1978-1987年,校址被横渠乡医院占用,小学新迁横渠梁家湾。1988年成立的“张载祠文物管理所”住进原书院的西部。按照规划,还将增建碑廊、学圣殿、精讲堂、眉县博物馆陈列室、钟鼓楼等。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4]西横渠书院自创办后,于1982年更名为“眉县实验小学”。根据关中书院与横渠书院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情况分析,陕西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前景很好,而其余众多书院则逐渐被历史冲逝,被人们淡忘,其现状令人唏嘘。在教育犹如机器化大生产的今天,在大学合并成为风尚的中国,传统书院有益于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这一价值更加地凸显,[5]却存在着被淡忘的现象,究其原因则是由于无人开发或缺少社会关注,是以传统书院应该被合理地开发和修复,原因就在于此。

陕西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

世界上有许多创新,未必是往前走向从来没人去过的陌生地带,而恰恰是往回走。通俗来讲,创新未必需要去创建一个从未出现的东西或模式,有一种创新是可以从源头和传统中寻求,先破后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和途径,展现出他本来最真实的面貌。[6]千年来的传道授业和教生育徒承载在书院这个传统的教学机构,陕西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不仅留存下了极具观赏性的朴素而庄重的建筑,同时书院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也蕴藏了太多的文化资源待我们一一挖掘。其一,开发陕西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是陕西省各级政府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主要文化建设工程。陕西在中国优秀文化创造过程中,承担了核心作用,周秦汉唐的璀璨历史文化都是以西安为首都创造的。以关学为代表,陕西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学术体系。开发陕西传统书院文化资源对政府资政育人具有特殊意义。其二,开发陕西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是陕西各类教育发展的重要工程。与其创建没有历史积淀的新书院,不如大力发掘陕西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气派的书院。其三,开发陕西传统书院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领域的核心工程。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依托文物单位,依托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还可以依托古代教育资源,将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发扬光大,让大中小学生体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教传统。其四,是研学旅游的重大工程。以往的研学旅游,依托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陕西大中小学生对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需要。而全面开发传统书院资源,则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研学旅游资源。

传统书院与校内外教育结合

全文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中华文化被人们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历史高考愈加开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高考要求,改变教学理念,通过科学、有效、多元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001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并对每个中国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民族自豪感,成为传统文化的发扬者和继承者。

一、改变教学理念,重视提高思想认识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传统教育观念下,高中历史教师过度关注知识的讲解和应试技巧的传授,这种功利化做法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违背了当今高考的考查要求。

在素质教育改革和传统文化推广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淡化历史教学中的功利色彩,重视学生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这要求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学习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并以此提高自己的个人理论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能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高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以此激发其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引导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结合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有效联系

全文阅读

青少年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一、内容为王,在历史经典中传播传统文化

(1)挖掘史料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既是一部追溯中国上下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记载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所以教师要学会运用历史经典和历史材料,从中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予以传承。传统文化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寻:一是物质领域,一是制度领域,一是精神领域。中国在汉朝、唐朝等阶段都经历过物质的鼎盛,这些物质鼎盛时期所形成的饮食文化、穿着文化等都是教师可以传授的传统文化重点。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形成了专制、集权等制度文化,教师也可以从中深入挖掘,让学生对制度文化中的精髓加以学习。而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则是在历久弥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值得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多,比如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很值得青少年去理解和学习。

(2)结合传统节日寻根溯源。

历史老师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还应该注意与传统节日的相互结合。比如春节即将来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历史中春节的相关传统;端午节来临时,教师就可以教授学生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习俗等,以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来教授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注重形式,运用多种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立体感受。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过程的立体感、现场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历史教学可以运用的多媒体资料种类繁多,从中挑选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给学生播放,这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学习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图片或影像资料,在课堂上展示,这些服饰的样式比较特别,色彩比较鲜明,形象立体感比较强,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全文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看到这一点,从而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历史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华文化的冲击,这一点在青少年的身上得到了体现。高中历史教学对于高中文科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就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说,教师往往只是局限于教材本身,很少看到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不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注重传统文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予以重视。

一、灵活运用历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历史教材为依托,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应该局限于书本。历史教材是结合高中生的认知习惯,以及历史知识结构进行编制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课本中有许多史料内容,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部分的时候,不知应该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灵活运用这些史料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变得更有说服力。对于史料的使用正是活用教材的体现,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第一章“百家争鸣”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历史教材。教师可以以荀子的观点为例进行讲解。历史教材中会涉及到相关的史料内容,以及一些著作,教师应该对其加以整合,帮助学生进行吸收。比如课文中提到了荀子所著的《荣辱》,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典型观点挑出来,比如“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好理解荀子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通过儒家文化的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在讲述儒家文化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历史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儒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所学内容“嚼碎”之后喂给学生,他们的教学方式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包括很多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历史知识。这是原本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由此看来,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它们的历史水平。

全文阅读

历史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现如今,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对中职院校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文化;创新;融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是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的基础。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时代变迁流传至今,与历史学科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中职教育阶段中,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优异的道德品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学生被多元文化所影响,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萌生,而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可以端正学生的心态,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与品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历史学科有机整合,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质量,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教育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阶段学科教育中十分必要。

1.1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过程是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职教学中,历史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当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历史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就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演化成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人民思想意识的重要力量,这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学生弘扬与传承。中职学生肩负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所以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深度整合。

1.2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全文阅读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效方法与途径,从而丰富学生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素养。本文分别从挖掘教材引入传统文化,巧妙引导吸取文化精华,鉴赏作品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素养。在教学中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来,设计合理的问题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在历史课堂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

一、挖掘教材引入传统文化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们把教材中富有文化作用的内容进行加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吸取这些知识,特别是教材中的文化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当学生对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和意义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华文明的起源?激发学生思考,学习通过日常的积累,就会想到开天辟地,还有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躲避野兽侵害进行建造巢穴等。这样都可以把教材的中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把中华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再如,我们在学习文字的演变时候,引导学生对汉字马的由来进行学习,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都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他们发现原来文字比较形象,现代的文字注重的是线条,形象难度降低。这是都是我国的经典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字,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了解古人思想,继承优秀的文化,从而让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对孔子思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孔子言行与书籍进行研读,从而了解儒家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圣人的思想对现在教育的作用,逐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巧妙引导吸取文化精华

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不断推进,各科也在课堂结合教学的实际,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以此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人文修养。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把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从而让学生吸收文化精髓,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目的。例如,教学“伤寒杂病论”,要让学生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医W与艺术的结合,和西医有很大区别,特别是中医运用到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中医效果慢,在当前社会上中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对部分病治疗的效果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再如,讲到了古代的书画艺术时,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并通过对比中外的书画作品,让他们认识中国书画艺术注重的是艺术,而西方作品注重的是真实性,这样就能体现到我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取中精髓,并继承和发言我国的优秀文化。再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时,要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春秋战国不仅是百家说,另外还是儒学和道学说的开始,从而让学生明白百家学说的认识更加充分,进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情结。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教育人的真理,我们只有让学生从教学中进行感知、体会,才能掌握并进行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目的。

全文阅读

略谈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浸润

历史学科是一门全面、客观展现人类所经历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性学科,是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我化”,即客体的“人化”。人类创造了许多丰富而古老的文化,即“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正如文化史家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导论》中所说:“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可见,文化与历史是水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教学如果忽视了文化的渲染与渗透,那么,教学必然会忽略历史本身的人文内涵,课堂必定会显得狭隘生硬。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演绎了古老而悠长的民族历史,其圣人之道传承千古,享誉世界,作为子孙后代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没有理由不去用古圣先贤的经典理论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由此可见,文化史教学对学生、对民族、对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也是历史教学不可轻视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是我们改变传统历史教学观念、转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一、丰富课堂内涵,强化道德教育

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展现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梳理一条系统的历史线索,却使教学显得生硬死板。教师如果能以自己丰富的文化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浸润和浇灌历史课堂,将会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初中阶段(13~15岁)是人的社会情感萌动的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是矫正学生思想、端正学生品行的最佳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客观地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教育功能进行教学。历史教学艺术就是要将活的感情和思想注入到死的知识中,让历史“复活”。因此,教师必须挖掘历史深处的文化内涵,将其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用古人的思想、传统的文化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体现“落实德育为先,突出德育教育的时代特征”的新课程的修订原则。

二、转变陈腐观念,提升教师品位

初中历史课本在编排时主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点,着重强调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思想发展、科技成就、文史著作等文化现象只是一提而过,并未将文化真正纳入教学的范畴。在课标及考纲中,文化总是作为弱势环节呈现给学生。正如冯天瑜先生认为,“我国解放后的史学一度成为单纯的政治史,一方面是‘重政务,轻文化’的传统史学影响的结果”。课程编排的这一缺陷给教师在渗透文化史教学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为文化史的教学作出努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