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林蛙养殖

在我国,林蛙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蛙类,也是长白山区天然的宝贵财富,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具有生长快、繁殖能力强、产油多、耗料少等优良生产性能,因此养殖林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人工养殖项目。

养殖场的建立

养殖林蛙首先要选好养殖场的地形,林蛙的养殖场要建立在阔叶林为主的山沟里,其间的平坦地带用来修建繁殖场。场内最好有常年南北走向的流水河,河流深30~50厘米。养殖场包括繁殖场、放养场和越冬场。繁殖场是林蛙产卵、孵化及蝌蚪生长发育的场所,设置在养殖场中央平坦地带,应防止被洪水冲垮。繁殖场包括贮水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和变态池。产卵池专供蛙产卵之用,呈长方形,面积30平方米左右,池梗宽度30~40厘米,池底要铺一层小沙粒,水深10~20厘米。孵化池专供孵化之用,呈长方形,面积30平方米左右,池底要铺一层小沙粒,水深20~30厘米。蝌蚪培育池专供培育蝌蚪之用,面积30平方米左右,池坑修成锅底型,水深20~30厘米,在培育池一侧修深30厘米,上口径50厘米,半圆形的坑,铺塑料薄膜,并用石头压住。变态池是放养变态期蝌蚪的池子,修在放养场附近,池坑修成锅底型。放养场地形以小山沟为主,山沟上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沟下有山间溪流,河谷两岸地势平坦。越冬场是林蛙冬眠的场所,人造越冬场其实就是一座人造小型水库。

繁殖技术

只要掌握好了林蛙的繁殖技术,便可提高林蛙的养殖率。一般来说,林蛙的繁殖主要得掌握以下技术:种蛙、产卵法和孵化法。

种蛙:人工繁殖林蛙可用种蛙繁殖,也可到野外采集卵团进行繁殖。在春季,在林蛙出河期采集种蛙;在秋季也可采集种蛙,雌雄分开放入铁笼内,在水库中过冬。采集卵团要在其孵化前用捞网捞取,轻轻放入桶内。在远距离运输时,得在放入卵团之前往桶内装入少量水。采卵时还要注意卵是否受惊,其中黑色动物极向上的是受精卵,灰白色植物极向上的是未受精卵。

产卵法:产卵法主要为笼式和圈式产卵法。笼式产卵法是将雌雄种蛙按1∶1的比例装在笼子里,强制其在笼子里产卵的方法。产卵笼要放在产卵池的近水处,笼内保持水深10厘米,产卵之后用捞网捞起卵团,装入水桶,并及时运到孵化池孵化;圈式产卵法是将雌雄种蛙按1∶1的比例控制在固定的产卵圈中产卵的方法,每平方米大概放50对林蛙。

林蛙选择在水层浅、水面小、静水的地方产卵,水深一般在5~10厘米,最适宜水温为10~11℃。产卵时林蛙的抱对正常状态是一雌一雄,雄蛙紧紧抱住雌蛙前胸部,抱对两天左右雌蛙开始产卵。林蛙产卵多在夜晚,排卵时间为3~5分钟,排卵后1~2分钟雄蛙停止拥抱,离开雌蛙。刚产下的卵团成球型或椭圆型,直径4~5厘米,卵胶膜吸水膨大,使卵团迅速膨胀,逐渐变成半圆型,多漂浮在水面上。产卵后要及时捞起这些卵团送入孵化池,并排出产卵池的水,将产完卵的种蛙捞出来,将种蛙放到生殖休眠场,以让林蛙潜入枯枝落叶层或土壤深层3~5厘米深处休眠,休眠时间大约为15天。

全文阅读

养殖林蛙 第3期

近日,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必须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内蒙古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院长、首席执行官朱志明,在多年的林蛙养殖与技术创新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我国农林牧资源,采取动物与植物互补共生养殖林蛙的新模式。该模式用中国林蛙替代农药灭虫,从源头减少人类食物农药残留,降低水资源污染程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增加了广大农民收入,为我国农林牧产业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朱志明正在国内选址,树起不同模式“新型高效农林牧特色生态循环产业化经济示范区”特色旗帜。朱志明也因此被社会誉为 “中国蛙王”。

据朱志明介绍,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虽有共性,但因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形式各有不同,其对接也有独特之处。对此,他分别就各种模式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利用中国林蛙与农业互补共生发展

民以食为天。在市场经济利益思想支配下,目前,我国部分农民为提高农产品产量,采取有虫就用药的传统防治方法。极少量农产品经处理后无农药有害残留成份,而大量农产品是含有少剂量农药残留成份的,人类长期食用必将危害健康;过度使用农药也会使得土壤及地下水质恶化,不利我国生态环保发展。

采取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其生态互补共生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中国林蛙是各种害虫的天敌,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能有效减少农产品虫害的发生,是科学无成本的绿色灭虫,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绿色有机品质;2.中国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在实施常规对地表保湿或雨季作用下,林蛙排泄物所含有机肥质会渗透入土壤内被农产品根系吸收,减少所投肥料成本和人工投入;3.人工种植各种农产品场地较平整,株距整齐,作物叶片落差对接林蛙习性,在对林蛙栖息地保湿时,自然地对林蛙栖息地植被作物进行了有效保湿;4.农产品叶片饱满,尤其是蔬菜、瓜果叶片水份含量较足,叶体凉湿适中,透氧分子较高,自然对接了林蛙靠皮肤吸收水分的习性和林蛙所需理想立地生态条件;5.人工种植农作物株距较近且叶片离地表层距适中,叶层少达十余层,多达几十层,叶片相互上下搭连,叶密度较高,自然为林蛙创造了理想的遮晒防暑条件和预防天敌的条件;6.各种昆虫喜落在农作物叶片上,这就自然地使昆虫与林蛙共聚一室,使林蛙近距离就能捕食到饵料(昆虫),减少了林蛙在食饵过程中体能的消耗,加快林蛙育肥成品期;7.在农产品下养蛙,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产增收。

利用中国林蛙与林业互补共生发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气候条件,广阔的森林和地表植被资源能调节生态气候。但是目前火灾和虫害对森林和地表植被造成较大危害,每年国家对森林防火和森保防害(虫)专项资金投入巨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木质用材不断扩大需求,造成林业资源枯竭,而下岗职工又不得不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畜牧业。牛、羊是食草动物,对生态植被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其排泄物又是害虫滋生源,害虫又是疫病的传播体。此外,我国大量的荒山、荒地和湿地未被充分开发利用,人工种植的经济林因要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成材,投资回收期较长,林下资源更是大量闲置。

全文阅读

林蛙产业养殖技术的问题探索

1养殖技术进步

1.1五个提高

通过养殖理念的更新、养殖模式和养殖设施手段的改进,在蝌蚪及变态蛙体重、雌化率、1龄蛙体重、2龄蛙体重和出栏率上有较大的提高。蝌蚪的平均体重从以前的1g左右,提升到1.8g,最大的有2.5g,雌化率达到50%以上,变态体重达到0.8g左右。目前蝌蚪养殖整体比较好,蝌蚪最大体重基本能达到1.5g以上,利用低温方法,也显著提高林蛙的雌化率。1龄蛙入蛰前平均体重由3.5g提升到9.3g,最大体重有23~28g,但这是少数养殖户取得的成绩。2龄蛙入蛰前平均体重由20g左右提高到30克g以上,最大的有65~70g。先前2龄林蛙入蛰时体重超过30g的很少,出栏率很低,现在有的养殖户有时出栏林蛙平均体重达到35g以上,达到出栏的要求,出栏率明显提高。这也是少数养殖户取得的成绩,而且还不是每年都能如此。

1.2三个降低

在五个提高的同时,林蛙越冬死亡率、出蛰死亡率和蝌蚪生长阶段损失率都明显降低。多数养殖户对林蛙越冬技术掌握的较好,基本上越冬成活率在80%以上。而在春天,林蛙在大棚中度过出蛰阶段,湿度有保证,温度有增加,大风被阻挡,又提前进食,死亡率也被降低。养殖户只要利用大棚,掌握必要的技术,出蛰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成活率在80%以上。在蝌蚪生长阶段,饵料营养丰富、添加剂品种多样,林蛙体制健壮,增强体质,降低蝌蚪的发病。消毒防疫工作有效,管理到位,防患于未然。但相关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所积累的经验还较肤浅,这还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作。

1.3一个提前

在种蛙产卵、蝌蚪孵化、蝌蚪养殖、蝌蚪变态和林蛙出蛰、林蛙饲喂等方面能做到提前一段时间,延长生长时间,增加个体体重,为下一阶段的饲养做好准备。在林蛙的养殖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先进的养殖的理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取得了更好的养殖效果。就林蛙养殖中好的办法和技术作简要的论述,以期对林蛙养殖者有所借鉴。

2养殖技术进步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全文阅读

林蛙驯养繁殖现状与发展

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俗称蛤士蟆,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原为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调整为国家保护的有益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中国林蛙具有很高的生态、药用、食用和保健价值,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增加资源总量,是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现状,促进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们于2010年对全省中国林蛙驯养繁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有力条件,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1资源现状 中国林蛙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俄罗斯与我国东北接壤的地区;在国内东北、华北和西北均有分布。东北是中国林蛙的主要分布区,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在体重、产油率、繁殖率和林蛙油品质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是开展驯养繁殖的首选种类;中国林蛙在我省境内分布范围较广,除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的个别县外,辽东山区和辽西北地区均有分布。由于中国林蛙的适宜生境是气候湿润、水量充足、植被繁茂的阔叶和针阔混交林,所以辽东山区是我省的主要分布区。根据全国第1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我省中国林蛙种群数量为3.9亿只,其中辽东山区种群数量为3.5亿只,占全省中国林蛙种群数量的90%左右。同期开展调查的吉林省中国林蛙种群数量为4.3亿只,黑龙江省为3.4亿只,由此可见,我省是中国林蛙的重要分布区。 2驯养繁殖现状 辽宁省的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根据各市林业部门的统计,全省现有驯养繁殖单位9957个,其中抚顺市有3154个,本溪市有2818个,丹东市有3256个,3市合计9228个,占全省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单位总数的93%,我省东部山区具备条件的地区都开展了驯养繁殖。全省年产商品蛙约2亿只,年创产值约12亿元。辽宁省的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单位以农民专业户为主体,主要采用人工促进放养方式开展驯养繁殖,即在中国林蛙分布的区域内,以自然形成的山沟为单元,也就是在“两山夹一沟”的小流域,修建产卵孵化池、蝌蚪饲养变态池、越冬池,使种蛙繁殖,蝌蚪生长发育和变态,种蛙和幼蛙越冬在人为控制下进行,幼蛙和成蛙在山林中自然生长的半人工驯养繁殖方式。也有少数驯养繁殖单位采用自然散养模式或全人工养殖模式。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营管理落后 调查表明,我省的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单位在养殖场所建设、繁殖孵化、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营管理,与《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规程》的规定和《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林蛙“靠天生存”,养殖户“听天由命”,基本上反映了我省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经营管理现状。目前驯养繁殖单位的产量较低,产品的附加值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和破坏了资源,已成为制约驯养繁殖发展的瓶颈问题。 3.2缺少科技支持 辽宁省的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缺少科技支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科技推广力度不足。现有的蝌蚪孵化技术、满负荷放养技术等驯养繁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②科技供给力不足。驯养繁殖过程中存在的出血病、气泡病防治等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③产品深加工开发力度不足。目前我省中国林蛙驯养繁殖所获产品主要是食用蛙和林蛙油,处在初级开发利用阶段,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 3.3资金投入不足 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相对传统养殖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特色产业,建设一个标准化的中国林蛙养殖场需要承包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引种费等项资金20万元以上,这对地处东部山区的农民靠自身难以解决。虽然我省已将中国林蛙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列入林业产业扶持范围之内,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单位得到的扶持较少;金融部门对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缺乏了解,驯养繁殖单位贷款困难;政府部门对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关键技术研究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资金扶持。 3.4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 中国林蛙驯养繁殖是新兴产业,起步较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驯养繁殖单位所需的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良种提供、饲料供应、疾病防治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服务,基本由本单位自行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仅给开展驯养繁殖造成了许多困难,而且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3.5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滞后 中国林蛙原来为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驯养繁殖省重点保护野生需要办理驯养的繁殖许可证,并在种源来源、场地设施、技术力量、资金保障、销售、运输和收费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要求,这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种群数量较大的中国林蛙的驯养繁殖限制较大,与目前驯养繁殖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给驯养繁殖单位带来了很多麻烦。国家林业局2004年就开始制定分类指导管理措施,建立不同的市场准入机制,但一直没有出台相关政策。 3.6个别驯养繁殖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辽宁省绝大多数驯养繁殖单位都能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开展驯养繁殖和经营活动,但也有个别单位存在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①有的驯养繁殖单位利用包山、封沟之名,实施非法捕捉行为;②有的驯养繁殖单位存在短期行为,采取竭泽而渔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生产;③有的驯养繁殖单位技术严重缺乏,造成中国林蛙在蝌蚪孵化期和种蛙、幼蛙越冬期大量死亡。#p#分页标题#e# 4发展的有利条件 4.1自然条件优越 辽宁省东部山区属长白山脉的西南延伸部分,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降水充沛,主要植物群落是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61%,是野生中国林蛙的重要分布区,非常适合开展中国林蛙的驯养繁殖。 4.2市场前景良好 中国林蛙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其肉和油具有滋补作用和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目前市场供不应求。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林蛙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将越来越好。 4.3经济效益显著 中国林蛙的驯养繁殖具有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特点,其投入产出比是任何养殖业都无法比拟的。目前,商品雌蛙的价格平均400元/kg,林蛙油的价格平均6000元/kg,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只要采取科学管理措施,驯养繁殖单位都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4驯养繁殖技术成熟 辽宁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驯养繁殖中国林蛙,起步较早,经过30余年的摸索试验,在驯养繁殖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基本解决了驯养繁殖过程中的主要难题,半人工驯养繁殖在技术环节完全可行。 4.5加工销售体系日趋完善 近些年来,我省在抚顺、本溪、丹东和铁岭地区先后建立了50余家林蛙产品加工企业,取得了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牌产品,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为中国林蛙驯养繁殖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5对策及建议 5.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各级林业部门按照《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规程》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驯养繁殖单位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中国林蛙的驯养繁殖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驯养繁殖单位树立科学养蛙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基础处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驯养繁殖条件,熟练掌握孵化、越冬、疾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坚决避免对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采取自然放养模式的驯养繁殖单位,向半人工驯养繁殖转变,严格限制开展全人工养殖。 5.2增加科技含量 各级林业部门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将现有的中国林蛙驯养繁殖技术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实用技术手册,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向驯养繁殖单位传授,使驯养繁殖单位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林蛙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驯养繁殖技术;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应在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的关键技术方面抓紧研究,以解决生产急需;应加大对中国林蛙产品综合开发、精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的研发力度。 5.3建立中国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根据我省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现状和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模式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各地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中国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驯养繁殖单位、加工销售单位联接在一起,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良种提供、饲料供应、疾病防治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共同体,减少矛盾纠纷,实行行业自律,开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知名度,减少市场风险。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 5.4开拓资金来源渠道 各级财政部门要采取资金补助、税费减免和信贷优惠等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的资金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强对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的了解,积极开展贷款业务。逐步建立起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以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补充,以驯养繁殖单位积累投入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投融资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国林蛙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投入。 5.5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政策 长期以来,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实践中,对野外和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没有按照不同来源、不同性质采取分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野生动物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向国家林业局、省人大和省政府反映,通过采取修改法律法规、简化审批程序和调整保护名录等方式,对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实施分类管理,为驯养繁殖单位提供宽松、便捷的条件。省林业厅要在简化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审批手续基础上,免交驯养繁殖环节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费。2010年11月19日经省政府批准,已将中国林蛙调出《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5.6加强对中国林蛙猎捕和栖息地的管理 目前中国林蛙驯养繁殖实质是对野外资源的一种利用方式,为确保中国林蛙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猎捕和栖息地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①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行为;②坚决取缔以封沟养蛙为名,只抓不养现象;③严禁采用塑料薄膜围栏等妨碍中国林蛙自由迁移的方式回捕中国林蛙,④禁止在林蛙分布区内使用化学除草剂、杀虫剂、化学肥料等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

全文阅读

南方生态型中国林蛙养殖浅谈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林蛙在南方养殖的优点,以及对仿生态养殖模式和中国林蛙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林蛙;仿生态;养殖;南方

中图分类号:S759.7 文献标识码:A

林蛙,俗称哈士蟆或油蛤蟆,为两栖动物,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体背多为土黄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背侧褶在鼓膜上方向外侧弯曲。以陆栖为主,常在没有强烈光照、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以多种昆虫为食。中国林蛙商品名为哈士蟆,它全身是宝,富含4种激素,9中维生素,13中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在药用、滋补和美容方面均具有卓越的功效,具有明显的润肺养胃、滋阴补肾、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滋补中药,更是国内外紧缺的名贵药材,是中国传统的出口药材,产品供不应求。

1 中国林蛙南方养殖优势

中国林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随着市场的供不应求,中国林蛙养殖业逐渐南移。林蛙南移引种试验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国林蛙可以在南方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对于南方的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近年来有人对在半人工生态系统中南移到浙江新昌的中国林蛙的冬眠、抱对、产卵、取食等生物学特性及一些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林蛙的南移养殖将更有利于其生长繁殖。也有研究认为林蛙南移养殖可能出现生长变缓、死亡率变高、行为性习惯改变和林蛙发育不良等不适应的养殖反应,但如果进行一些必要的生态因子改进和补充,如灯光诱捕昆虫,进行实物诱导性饲喂,人工局部控制养殖环境和温度、光照等效气候,总之,中国林蛙南移的养殖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长期:南方气候特点是无霜期长、湿润、多雨、冬季短,林蛙摄食周期长,只要人工营造立体多层绿色生态环境,做到种、养、繁殖有机结合,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使地表温度控制在30℃-35℃以内,实行全封闭养殖并繁殖充足的活饵料,就能保证其生长不受影响。

1.2 活饵料:南方昆虫的品种、数量、密度均比北方高,天然饵料丰富,使得其食物多样化,能减少人工投料的量,更有利于中国林蛙的健康和快速生长。

全文阅读

林蛙养殖的关键性技术探讨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林蛙养殖的关键性技术对林蛙养殖成果的影响。

关键词:林蛙养殖 技术探讨

1 引言

林蛙在我国主要有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黑龙江林蛙(R.amurensis)。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为多,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山西、陕西、青海等省。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历史悠久的名贵的中药材,有滋补、健身、防病、治病之功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以来自天然、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材料所生产的具有丰富营养保健功能的产品更加关注和青睐,林蛙活体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因而林蛙养殖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已经成为当地林区职工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但现实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解决林蛙养殖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对于保护林蛙这一野生物种和大力发展林蛙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林蛙养殖的关键性技术

中国林蛙是水陆两栖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野生林蛙在林区积水或雨后水坑中配对产卵,因此,水源不足,水质混浊,饲料不足,天敌危害等,使蝌蚪成活率仅在10~20%左右,投放幼蛙回捕率仅也仅在5%左右。

根据林蛙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人为的为林蛙栖息繁衍创造条件就能够提高成品蛙的产量,调查区域主要林蛙养殖主要以养蛙专业户为主体,采用人工促进放养,即在适合林蛙生长繁殖的林地内,修建产卵孵化饲养池、越冬池和看护房。每年春季选择优良种蛙或蛙卵,进行孵化、饲养,蝌蚪变态后自行上山,秋季回捕三年以上林蛙,选择商品蛙出售,其余放回越冬池越冬。

林蛙养殖的保障性工程主要有长年固定式管护房、产卵池、孵化池、变态池、越冬池等;措施主要有安排大量管护人员,林蛙林蛙孵化期间管护,上山、下山期间重点看护,河流秋冬季重点看护。

全文阅读

专家解读林蛙养殖相关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国家发展都至关重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发展新阶段。随着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机械、大量农药和化肥等的使用创造了农业增产的奇迹,但随之也带来了土壤侵蚀、地下水污染、农药残留、土壤养分丧失和病虫害暴发以及资源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面对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逐渐尝试进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中央文件密集关注“三农”,制订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又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新目标。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在中国东北地区,有一种野生动物,一直以来以其味美及极高的药用价值颇受关注,那就是林蛙。既然是野生动物,那么林蛙能不能作为“野味”端上餐桌?这个问题势必引来各方利益胶着。诚然,野生动物需要得到充分保护,但是,在保护的同时,是否能够加以利用呢?于是,在相关专家的研究试验之下,野生动物的养殖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真正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条可选之路。

东北林蛙养殖是依托种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符合新型生态农业发展规律,以林养蛙、以蛙护林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林蛙的特性、养殖条件、注意事项及其价值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本刊在采访报道内蒙古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朱志明院长养蛙事迹的同时,也邀请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于洪贤教授和吉林农业大学朱洪强副教授对林蛙养殖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林蛙的相关知识。

于洪贤,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湿地科学系主任、水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生生物学、湿地生态学,主持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由于科研项目推广效益显著,曾两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两次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记者:请于教授简单介绍一下林蛙的分类及养殖条件,南方能否养殖林蛙?

于洪贤:林蛙在分类学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亚科、林蛙属的一类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林蛙已知有14种。目前养殖的林蛙通常是指东北林蛙。

全文阅读

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

摘要:中国林蛙,又称哈什蚂、红肚哈蟆,医药界称之为田鸡,是我国特产珍贵的野生动物,也是我国蛙类中最重要的经济蛙种。文章论述了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

关键词: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44-2

长期以来,中国林蛙以其丰富的营养和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享誉海内外,被视为山珍,并被清代皇家列为必需的贡品。林蛙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测定,林蛙油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且含有多种激素及合成人体激素的必需成分。林蛙油中含粗蛋白质55.93%~56.3%,无氮浸出物23.92%~27.5%,粗脂肪3.5%~4.26%,矿物质4.68%~4.7%;并含有较高的钙、磷、钾、钠、锰、铁、锌、铜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锰的含量较高,锰元素对人类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林蛙油还含有4种激素:促进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延长性兴奋期(如强精作用)的睾酮、促进卵泡早熟及卵细胞增殖能力的孕酮和雌二醇。因此,林蛙油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滋补药用价值。

多年来,由于森林的过量采伐和农田的大面积开发,导致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不断减少,林蛙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的成功,使中国林蛙的养殖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深受群众欢迎,并在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养殖主要要点如下:

1 养殖场地的选择

1.1 场地条件

林蛙养殖场应选择两山夹一沟地带。沟谷深500米以上。沟谷地要宽阔、平坦,便于修建各种类型的林蛙养殖池。养殖场沟谷两侧的山峰相对高度最好在300米以上。山高不仅会给林蛙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而且也可以起到围墙的作用,避免林蛙逃逸。

全文阅读

东北林蛙的山区养殖研究

摘 要:东北山区林蛙分布广泛。由于养殖技术不科学、不规范,养殖参数不明确,导致孵化率低,蝌蚪瘦弱,变态后登陆幼蛙的适应能力差,存活率低,林蛙的蓄积量减少。本文可以帮助业户明确目标,规范养殖,提高孵化率,增加蓄积量,增加养殖收益。

关键词:东北;林蛙;山区;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6.35 文献标识码:C

1 生态环境

1.1 林相条件

树种繁多、植被茂盛的天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大于70%。森林类别为原始森林或次生林,森林结构为上有乔木层,中有亚乔木和灌木层,并有藤本植物伴生,下有繁茂的草本植物层及枯枝落叶层。

1.2 气候条件

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左右,无霜期90~140d,年降水量600~1300mm,林下相对温度85%左右。

全文阅读

浅谈林蛙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摘 要】文章介绍了在林蛙养殖中种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林蛙养殖;疾病;防治方法

由于林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及人们对其医用价值和保健效果认识的提高,使林蛙养殖户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林蛙养殖场约有3万个。在林蛙高密度、集约化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大,其生活空间受到限制,排泄物清理困难,导致蛙池内的病源微生物增多。此外,投喂饵料营养成分不全面,管理技术不科学、不规范等因素,也造成林蛙自身免疫力降低。因此,林蛙从蝌蚪期到成蛙期都极易患病,给林蛙养殖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工作实践,针对林蛙养殖的常见疾病,阐述了防治方法。

1.蝌蚪期疾病及防治

1.1肤霉病

症状:患病蝌蚪游动迟缓,觅食困难,肉眼可见棉絮状浅白色菌丝,由伤口向四周扩散。

病因:此病多在运输、捕捞等作业时碰伤了蝌蚪,由水霉菌侵染伤口引起的。

治疗:用3%食盐水或10%紫药水涂抹伤口直至愈合,或用5ppm 高锰酸钾溶液侵泡,每日2次,每次30分钟,3天后即可治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