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筛选和优化前列宁颗粒剂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水醇两组提取物中浸膏得率、有效成分分别为大黄酸和黄芪甲苷提取率为指标,确定提取参数。[结果]确定黄芪等药组水提工艺为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h;大黄等药醇提组工艺为6倍量60%乙醇,提取2次,分别为2.0、1.5h。[结论]前列宁颗粒剂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前列宁颗粒剂;大黄酸;黄芪甲苷;提取工艺;正交设计
Abstract:[Objective]TofilterandoptimizeextractivetechnologyofQianlieninggranules.[Methods]TheoptimizationextractivetechnologyofQianlieninggranuleswasinvestigatedusingorthogonaldesignwiththeavailabilitycomponentextractingfromthedrugastheindex.[Results]TheoptimalconditionfortheextractionofRadixAstragaligroupwas10foldsamountofwater,3times,1.5hourseachtime.TheoptimalconditionfortheextractionofRheumofficinalBaill.groupwas6foldsamountof60%alcohol,2times,twohoursand1.5hourseachtime.[Conclusion]Theoptimizedextractivetechnologyisscientificandefficient.
Keywords:QianlieningGranules;Rhein;AstragalosideIV;extractivetechnology;orthogonaldesign
前列宁颗粒由酒大黄、黄芪、牛膝、菟丝子等多味中药组成,为我院中西医结合系洪振丰教授的经验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补肾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等症,疗效显著[1]。为方便临床用药和患者携带,实验对组方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各味药材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拟分水溶和醇溶两组提取。其中黄芪、菟丝子等药采用水煎煮提取,酒大黄、牛膝等药采用醇提,对其提取工艺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使制剂工艺更加合理。
1仪器与试药
美国Waters600E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四元泵,在线真空脱气机,Millennium32色谱工作站;SartoiousBT25S型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恒温干燥箱(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医疗器械厂);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宏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酒大黄、黄芪等实验药材均购自福建同业有限公司,经我院药学系鉴定符合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有关规定;大黄酸对照品(批号0757-200206,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黄芪甲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81-200512);甲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摘要:《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继《回到马克思》之后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通过再一次的文本深度耕犁,张教授对列宁思想样貌进行了理论重塑,在这种重塑中所应用的新的文本研究方法(“思想构境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诠释学与后文本学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拟文本”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其在文本解读乃至思想史研究中的作用得以被初次发现。同时,以“思想构境论”的文本研究范式去分析“拟文本”的理论尝试也体现了张教授文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方法论上的自我超越。
关键词:回到列宁;文本研究;拟文本;方法论创新
任何严谨的理论研究都会尽力选择科学的方法,这不仅因为以不同的方法解读相同的文本会出现完全异质的理论结果,更重要的还在于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将直接决定理论研究的合法性与理论结果的科学性。十年前,张一兵教授应用“深层历史解读法”为我们科学地呈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今天,他以再一次创新的方法论——思想构境论为我们重构了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情境。
在当代
在《回到列宁》中作者正是从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存在的拟文本的深度解读着手,在对传统列宁解读模式的解构的基础上,以“思想构境论”为主要方法,把文本背后隐藏的多处逻辑断裂与话语“异轨”通过作者自身的知识架构进行链接与补白,以内在的历史 逻辑为线索为我们一步步拟现出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原像,使我们看到了列宁哲学思想在不同阶段的非同质性,并为我们细致分析了列宁如何挣脱“他性理论镜像”的影响,进入“自主性思考空间”,并最终达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发展的过程。
“伯尔尼笔记”是列宁留下的重要文本资料,在这一时期,列宁通过系统地学习黑格尔哲学使自己的哲学思想获得了重大飞跃,达到了较高的层级。正是以这一文本为依据,前学者,如凯德诺夫等,构建了一个哲学上完全成熟,观点上绝对正确的列宁形象;而西方列宁学的一些学者,依据该文献中列宁对黑格尔哲学合理成分的赞扬,片面地把这一阶段中的列宁指认为“黑格尔化的列宁”。但是,当作者运用“思想构境论”面对“伯尔尼笔记”时,通过前后文本对比、互文式阅读,细致揣摩列宁的阅读情境,通过细心精密的研究、推想,深度捕捉被传统列宁研究中所忽略的文本信息,进而科学地证明了不仅整个列宁思想是一个历史性地从“他性理论支配”到“自主性理论居有”的过程,而且在这一列宁哲学思想获得重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思想也经历了多次转变与跃迁的过程,并且是通过逐渐读懂黑格尔才实现了“自主理论居有”的。
“伯尔尼笔记”是从列宁对“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开始的。在笔记的一开始,作者就敏锐地抓住了列宁对摘录的两个批注:“科学认识的运动——这就是实质”,以及“‘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真正认识的、不断认识的、从不知到知的运动的道路(据我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通过这两个涉及认识论的批注,以及列宁在第一版序言中留下的方框中的提醒:“倒过来:逻辑和认识论应当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申出来”,作者圈点出,列宁此时还是凭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框架来面对黑格尔的。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列宁多次留下文本信息,以提醒自己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比如在第2版序言中,列宁在摘录了黑格尔论述“思维形式……‘贯穿于我们的一切表象’……是‘一般的东西本身’。”下面紧接着,就用方框标示出:“客观主义”,以示反对。在“存在论”开篇伊始,列宁就连着写了两个“打倒天”以警示自己不要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要用“自然界”取代黑格尔的精神。正是从这种内居的唯物主义出发,列宁在笔记中多次以批注的形式留下文字,提醒自己:否定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黑格尔的观念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颠倒。通过对列宁刚接触黑格尔哲学著作时留下的这些拟文本的解读,作者为我们摹画了列宁在阅读黑格尔初期时的思想情景:即此时列宁还只是凭着哲学唯物主义的理论前见,以期消解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以实现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作者指出,当列宁企图简单地以唯物主义消解黑格尔唯心主义成分时,他此时其实是不可能读懂黑格尔的。这一判断的获得也得到了大量拟文本信息的支撑。首先,在这一阶段,列宁在摘录笔记的批注上留下了许多的相关信息,比如:不清楚,回头再看!!、抽象而费解的黑格尔主义——恩格斯语、高深莫测……、阐发得非常费解等,直接指认他此时进入黑格尔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作者依据其自身过硬的黑格尔哲学研究功底发现了列宁在阅读过程中漏失的许多黑格尔哲学的重要节点,比如“存在论”篇中对度、量、质的定义,对辩证法核心概念之———扬弃的分析等,对于这些黑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列宁或者很少评论,或者只摘录不评论,甚至有一些就直接漏摘录。通过这些重要的文本信息,作者指出列宁此时是自觉地以居有的哲学唯物主义来否定性地面对黑格尔的,并且没能真正地深入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这一质性判断,一方面祛魅了意识形态建构的“伯尔尼笔记”时期绝对成熟的列宁形象,同时也证伪了西方列宁学所指认的“伯尔尼笔记”时期的列宁是“黑格尔的列宁”的学术任意。应该说,这对于理解列宁与黑格尔的关系、列宁哲学思想的性质、列宁哲学思想在特定阶段的历史逻辑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都具有直接的和重要的意义。当然,这种研究结果是以同质化预设为先见的方法所无法达到的,只能是在打破先在的意识形态构境后,以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对文本进行深度的“田野工作”才可能获得的。
十年前,在写作《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时,基于对当时国内流行的“原理反注文本”研究方法的深刻质疑,作者延续了孙伯?先生的学术传统,开创性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文本研究方法一“深层历史解读的文本学方法”。基于这一文本解读方法的转型,作者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了一次重新划分:一是读书摘录笔记与记事笔记类的亚文本;二是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类的生成性文本;三是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类的正式文本。在传统研究中,注意的往往只是第三类(正式)文本,而在《回到马克思》中,作者一反传统研究理路,把解读的文本主要集中在《克罗茨纳赫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一系列马克思留下的亚文本与生成性文本,这是因为作者自觉到,在“一定的意义上,恰恰是在对第一、二类文本的深入解读中,才能发现马克思思想发展和变革的真实心路与源起性的语境。”这就是说,《回到马克思》中注重的不是对马克思明确表达的观点的梳理与归类,而是要沿着马克思文本生成的历史踪迹,把捉文本内涵的隐性话语与深层逻辑,再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解读模式下,文本的意义不在于它静态地向读者呈现一个个理论结论,而在于它本身的历史发生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存逻辑展现,以及在这一展现过程中文本自身的连续与断裂所隐含的文本作者自身的理论冲突与逻辑混乱,正是对这种理论冲突与逻辑混乱的解读,《回到马克思》为我们科学地呈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三大话语转变和认识飞跃”。
摘 要:《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的前后两部著作,但它们的解释学立场却是对立的。“回到马克思”坚持的是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回到列宁”表达的是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是从客观主义解释学立场向主观主义解释学立场的后退。这种后退对正确理解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解释学;“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27-05
作者简介:王金福(1942- ),男,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十年前,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书名到内容,都遭到一些人的批评。俞吾金教授就批评说:“回到马克思”是“回到康德”命题的翻版。针对这一批评,我写了《“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康德”》一文(原载《唯实》杂志2003年第5期),指出“回到马克思”与新康德主义者提出的“回到康德”虽然在表达形式上相似,却是不同学科视野中的命题:“回到康德”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它认为只有康德的理论是真理,要求人们的认识回到康德的理论上去,这显然会助长教条主义、思想僵化,不利于理论创新;而“回到马克思”却是一个解释学命题,它不是要求我们今天的认识都要回到马克思的理论,而是说,马克思的思想是什么,必须以马克思的著作为依据,正确地理解这些著作表达的真实思想。显然,在解释学视野中,“回到×××”只涉及读者的理解与文本意义(文本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关系问题,不涉及作者思想的真理性问题。因此,一兵的“回到马克思”的命题绝不是新康德主义者“回到康德”命题的翻版,俞吾金对张一兵的这一批评是“无效的”。
俞吾金对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命题还有一个有效但在观点上却是错误的批评。俞吾金说,“回到马克思”是以设定有一个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为前提的,而实际上没有纯粹客观的、不依赖于理解者的对象,作为理解对象的马克思是受到理解者的“污染”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回到马克思”,只能回到我们理解创造的马克思;我们不能言说马克思,只能言说我们理解创造的马克思。这一批评之所以是有效的,是因为它是在解释学意义上的批评,是在“回到马克思”的同一视野中的批评;这一批评在观点上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它不符合人类的理解实践,包括俞吾金自己的理解实践。
没有想到,时过10年,张一兵自己的解释学立场却后退了,退回到俞吾金当年批评他时所主张的那种解释学立场上去了。张一兵在《回到列宁》一书中说:他已经“从假想的真理向主观构境论后退了”(见“作者的话”第16页)。当然,一兵自认为这一“后退”是一个真正的进步,是“我在独立的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又一次新的方法论创新尝试”,“是对我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创立的文本学解读法的一次超越”(见“作者的话”第10页)。一兵在2008年又出版了一部新著,叫《回到列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从书名的文字和表达方式来看,人们会以为这只是“回到马克思”命题的翻版。然而,认真读了《回到列宁》一书的“作者的话”、“导言”和“后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回到列宁”既不是“回到康德”命题的翻版,也不是“回到马克思”命题的翻版。“回到列宁”和“回到马克思”一样,都是解释学命题而不是认识论命题,因而都不是“回到康德”命题的翻版,这一点应该没有分歧。但据一兵自己说,“回到列宁”与“回到马克思”一样,都是表示要“回到事情本身”。张一兵在《回到列宁》一书中说:“‘回到列宁’与我十年前提出的‘回到马克思’一样,都不是那种诸如从今天回到过去、从现实生活回到尘封的书本一类的可笑肤浅的知性判断,从我自己的原初思想构境出发,这不过是借喻了胡塞尔-海德格尔那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事情本身’的逻辑方法”(见“作者的话”第2页)。而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事情本身”在“回到列宁”与“回到马克思”的命题中有了不同的含义。在“回到马克思”的命题中,“事情本身”指马克思著作自身的意义或这些著作所表达的马克思的思想;而在“回到列宁”的命题中,“事情本身”不再指列宁著作本身的意义或这些著作所表达的列宁的思想,而是指读者阅读理解列宁著作时的思想状况,即读者的理解。这就是说,在“回到马克思”的命题中,“事情本身”是读者意识之外的存在,是不依赖于读者意识的存在;而在“回到列宁”的命题中,“事情本身”变成了读者意识中的存在,是依赖于读者意识的存在。由于对“事情本身”有着不同的理解,“回到列宁”与“回到马克思”就表现出不同的解释学立场。这样一来,“回到康德”、“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等命题实际上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说明要正确理解一个文本的意义,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看,而是要把握这个命题所表达的作者的真实思想,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分析一下“回到列宁”与“回到马克思”在解释学立场上的对立。
针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此后在全球的蔓延,国内学术界对金融资本、虚拟资本等相关的学术研究持续升温,并取得了很多有建树的成果。然而笔者注意到,多数学者直接引用希法亭对“金融资本”所下的定义来替代希法亭的整个金融资本思想;而在阐述列宁金融资本理论时,有的学者只是简单地阐述列宁对“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甚至有学者罗列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特征的论述来指代列宁金融资本理论,如此等等。总体上来看,部分学者对金融资本理论的诠释,越来越变得简单化和模式化,暂且不说一个理论是否可以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单从一些学者用帝国主义特征来充当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这点来看,这种学术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列宁创立的科学的金融资本理论,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基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这一论著的文本源流,可以从原典渊源、理论构造、当代效应等角度来诠释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这不仅为我们继续探究金融资本提供方法论指导,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亦具有理论指导和现实启发作用。
一、原典追寻: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理论渊源
列宁是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中提到“金融资本”概念的。列宁之所以在标题后附加上“通俗的论述”是有他的想法的,正如列宁自己所说的那样,“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论述……恐怕都没有超出这两位作家所叙述的,确切些说,所总结的那些思想的范围”(这里两位作家指的是霍布森与希法亭——引者注),因此,不得不承认,列宁在这本小册子里对帝国主义的论述汲取了一些霍布森与希法亭的观点,并在其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住了帝国主义和金融资本的特点。霍布森虽然是资产阶级学者,但他于1902年发表的《帝国主义》,在研究帝国主义的浪潮中影响重大,尤其“对暴露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拼命地争夺殖民地、大规模输出资本,依靠剥削附属国和殖民地为生的寄生性,以及奴役‘低等种族’的若干血腥手段和虚伪面貌等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霍布森看到了工业的集中现象,“为坚强的组织关系联合起来,相互之间经常取得最密切和最迅速的联系,设置在各国的企业中心……它们在操纵各国的政策方面处于无比的地位”。工业和金融业的巨头们为了攫取更高更稳定的利润,逐渐走向了联合,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正在慢慢形成。此外,霍布森注意到这些金融大王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蔓延到了政治领域,进而导致帝国主义的最终决定都系于金融势力,“每一项重大的政治行动,包括有新资本的输出,或现有投资价值的巨大波动,都必须得到这一小撮金融大王的许可和实际的帮助”。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已经浮现出来。
遗憾的是,霍布森在这里还仅仅将帝国主义看成一种政策,认为是雇佣阶级和占有阶级的“过度储蓄”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场所,因而转向国外市场获取殖民地、保护地。本文将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列入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不仅是因为在此书中,霍布森谈及了诸多金融资本相关的观点,更是因为列宁对于这些观点,给予了重视和应用。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序言中提及:“论帝国主义的一本主要英文著作,即约•阿•霍布森的那本著作,我还是利用了的,并且我认为已经给了它应有的注意。”列宁的确在这本小册子中多次引用霍布森的观点及原话。例如,列宁在“列强分割世界”的写作中,列举了霍布森关于欧洲主要国家加紧“扩张”时期的领土分割数据;在研究“食利者阶层”的时候,更是直接引用了霍布森的观点;在论及食利国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时,列宁用了很大篇幅来引用霍布森的观点,因为列宁认为在关于食利国问题的理解上,霍布森的观点比较“可靠”。但与此同时,列宁也看到了霍布森观点的错误与不足之处。列宁指出,霍布森并没有看到反对机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的存在,不敢承认帝国主义同托拉斯有密切的联系,也不敢赞同大资本主义及其发展所造成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列宁认为霍布森没有从历史发展、经济根源方面揭示帝国主义新的经济现象,因此也没有注意到帝国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问题所在。列宁同希法亭学术观点的渊源要从他在希法亭“金融资本”定义基础上重新界定“金融资本”概念说起。希法亭指出,“产业资本中那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并不属于使用他的产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只能通过银行来支配这些资本,而银行是代表所有者的。另一方面,银行不得不把它不断增长的这一部分资本投资在产业上,并因此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把自己变成产业资本家。这一部分货币形式的银行资本,实际上已经由这种方式转化为了产业资本,我把这种银行资本称为金融资本”。
在列宁看来,希法亭的观点存在着显著的缺陷。列宁认为希法亭对于“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有不完全的地方,那就是希法亭没有指出“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就会造成垄断,而且已经造成垄断”。由此,在批判地吸收希法亭“金融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科学的“金融资本”概念。实际上,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书几乎谈及了所有后来学者提出的有关金融资本的论点,例如他提到:现代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征是集中过程;生产的集中、联合以及垄断组织都已出现;金融资本的概念;银行作用的改变及对产业的渗透;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等,只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些论点综合成系统的帝国主义理论或金融资本理论。列宁也认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列宁认为希法亭书中的合理部分不能掩盖他在货币论问题上犯的错误,而且在讲到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时,列宁更指出,希法亭这位曾经的“马克思主义者”、现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的代表人,比公开的和平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森还后退了一步。由此可以看到,列宁对霍布森以及希法亭的观点并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照搬全收,而是既有肯定的地方也有否定的部分。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文本描述来看,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与霍布森、希法亭的学术思想有很大联系。笔者注意到,与列宁同时期的布哈林的学术观点,对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创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很少有学者去关注布哈林关于金融资本的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布哈林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主要是研究帝国主义及其经济特征、未来的趋势,他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内部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入手,其中涉及许多有关“金融资本”的观点,例如“垄断组织的发展”,“纵向的集中”,“银行的作用。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等。布哈林不仅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集中和垄断现象的出现,而且认为有必要先分清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两个概念。他认为金融资本“既是银行资本,同时也是工业资本”。对于金融资本的趋利性,他把握得很到位。布哈林指出,在资本输出的同时,金融资本控制手段也在不断加强。“各个领域的集中过程与组织过程相互促进,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趋向,使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个在金融富豪与资本主义国家监护下的巨大的联合企业,这个联合企业垄断了全国市场,并且为更高的、非资本主义的有组织的生产准备了前提”。虽然布哈林的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但其中正确的部分仍为列宁建立科学、系统的金融资本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当然,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创立也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资本思想息息相关,因篇幅有限,本文仅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文本出发,简单列举列宁金融资本思想与霍布森、希法亭以及布哈林学术思想的关系,而不是说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仅仅只与霍布森、希法亭和布哈林有关。
二、逻辑理路: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理论构造
列宁创立了科学的金融资本理论,这一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列宁从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金融资本的内涵、控制手段等角度入手,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住了金融资本的实质。第一,金融资本产生的必然性。列宁综合1911年察恩版《德意志帝国年鉴》发现,在德国工业中,生产集中于大企业的进程非常迅速,同样,“美国所有企业的全部产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仅占企业总数百分之一的企业手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庞大的企业造成了竞争的困难,加之在大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协定,因此,“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不论是受高额关税保护的德国,还是自由贸易的英国,集中的不断发展都会引起垄断,只是在时间、形式上有所差别。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垄断组织只是刚刚萌芽;1873年危机之后垄断组织也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那么,19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年危机,则使垄断组织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至此,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垄断已经产生且已成为普遍的事实。在工业垄断现象背后,是由于货币资本和银行的作用,才使得极少数最大企业具有更加强大的名副其实的压倒优势。列宁指出了银行的新作用,看到银行不仅经营规模扩大了,其在工业中的影响力也空前变大。“他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来源。”随着资本的集中和银行周转额的增加,银行也变得集中起来,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同工商业及政府“联合”,银行已经从普通的中介企业变成了金融资本的垄断者。垄断要求企业在必要资本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和银行的联系日益密切,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也“自然地”融合起来。在列宁看来,金融资本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第二,列宁对金融资本概念的完整把握。希法亭认为金融资本等同于统治着工业的银行资本。然而列宁并不认同“金融资本=银行资本”这一等式,列宁认为诠释“金融资本”有三大重要因素:“大资本的发展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银行的作用(集中和社会化);垄断资本(控制某工业部门相当大的一部分以致竞争被垄断所代替)。列宁从大量经济现象中抽象出“金融资本”概念,提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
在这一认识下,列宁指出,“生产的集中;由集中而成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的融合或混合生长,——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由此可见,列宁将生产的集中和垄断作为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将金融资本的产生看成一个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当成一种事实来对待,因而他对金融资本的把握显然是高于希法亭的。列宁所谈到的金融资本是基于生产集中和垄断基础上的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它不同于单独的产业垄断资本,也不同于单纯的银行垄断资本,是一种高于二者的更高形态的资本。列宁对“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囊括了生产集中、垄断、银行新作用等社会经济现象,是将他对当时经济形势的观察以及对相关理论分析结果综合起来的概括。然而正如列宁自己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联系”。二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情况的出现,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组织结构及技术支撑都发生变化,因而“金融资本”的内涵和外延也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三,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各自发展的新情况。要理解列宁关于“金融资本”定义里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就必须先对二者当时的发展情况有一个了解。关于工业资本。生产的集中进行得非常迅猛,集中不仅在同一工业部门里进行,而且不同工业部门进行结合的现象也愈来愈多。生产的集中“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了。现在已经是垄断者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组织、不屈服于垄断组织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大企业正在用一切方法来保证自己的巨额利润。工业一部分资金用于改良技术装备继续投入生产;一部分资金用来“垄断熟练劳动力;雇用最好的工程师;霸占交通的线路和工具”。大企业在进行横向、纵向的集中过程中需要的货币资本越来越多。
摘要: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实践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虽然列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并不很多,但其所提出的尊重自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具有着前瞻性和指导性。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破坏的批判也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对列宁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列宁 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 循环经济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即是指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而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始状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之中,提升社会整体素质,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使资源的消耗利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1.对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强调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针对黑格尔的观点也表达过类似的意见即,:“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3]
2.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上的批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摘 要: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撰写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2006-2010年)公布的有关数据,从辽宁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与次数、被引用论文机构分布以及热点论文及被引用较多的论文及作者等方面对辽宁省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指出了SCI的局限性,提出要合理运用SCI。
关键词:SCI 国际科技论文 被引用 统计 辽宁
SCI中文翻译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是英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由美国科学情报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编辑出版,是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编制的一种大型检索工具类型的连续出版物。科技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产出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论文的数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的质量,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率直接关系到对期刊的评价,而提高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最基础的工作首先就是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被引用率。只有期刊论文的被引用率提高了,国际上对期刊的关注度才会提高。
1.“十一五”期间辽宁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与次数
2005-2009年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在2010年被引用篇数较多的10个地区中,辽宁被引用篇数为5671篇,排在全国第7位,被引用次数为16313次。被引用篇数位于辽宁前面的6地区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和广东,位居8-10位的是:山东、吉林与安徽,这些地区是被引用篇数较多的地区,同时也是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地区。“十一五”期间辽宁国际论文SCI被引用篇数、次数、在全国的位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被引用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2000篇升至2010年的5671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8%;在全国的位次由2006年的第11位升至2010年的第7位。被引用次数由2006年的5031次升至2010年的16313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2%;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006年的第11位升至2010年的第7位。
2.“十一五”期间被引用论文机构分布
“十一五”期间,SCI收录科技论文数居前50名高等院校中,辽宁的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两校位列其中。其中大连理工大学被引用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650篇升至2010年的1562篇,2010年是2006年的2.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4.5%;被引用次数同样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1720次升至2010年的4293次,2010年是2006年的2.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7%。被引用篇数在全国的位次均稳定在第16-17位。东北大学仅在2006年排进前50名,被引用篇数378篇,排在第29位,被引用763次。在2001-2010年SCI收录的我国研究机构论文累积被引用较多的前10所研究机构均出自中国科学院麾下。辽宁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位列其中,被引用篇数分别为3160、2879篇,位居第5、6位,被引用次数分别为42047、28299次。位居辽宁前面的4位依次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十一五”期间,SCI收录科技论文数居前50名研究机构中,辽宁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位列其中。其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被引用篇数、篇数在全国的位次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被引用篇数由2006年的798篇升至2010年的1189篇,2010年是2006年的1.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0.5%;被引用次数由2006年的2493次升至2010年的4697次,2010年是2006年的1.9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被引用篇数在全国的位次由2006年的第5位升至2010年的第3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引用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被引用篇数由2006年的493篇升至2010年的774篇,2010年是2006年的1.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1.9%;被引用次数由2006年的1338次升至2010年的2457次,2010年是2006年的1.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4%。
3.热点论文及被引用较多的论文及作者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摘要] 文章分析了辽宁省农村的总体经济结构状况,并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影响辽宁省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得出了几点辽宁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结构变动 增长因素 灰色关联理论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看来,辽宁农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3”的经济结构,变动到目前的“2―3―1”的结构,辽宁的农村经济正受到城市工业化的影响。从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第一产业的变化。自80年代以来,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85年占第一产业比重的91.86%下降到2004年的56.21%。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由1985年占第一产业比重的1.82%和4.74%增至2004年的28.84%和13.07%,畜牧业上升势头高于渔业,林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1.1%的水平。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已由1985年以农业为主的结构变为2004年牧业、渔业、林业之和占第一产业近一半比重的结构。
二、影响辽宁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制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灰色系统关联度数学模型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对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序列(其中一个是主行为因子序列,其他是相关行为因子序列)随时间变化时,其变化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的描述。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哪些是影响主行为因子的主要因素,哪些因素对主行为因子的产生影响不大,可以用关联度的排序来分析。关联度大的表明该因素对主行为因子的影响较大。反之则较少或不受此因素的影响。
1.确定母序列(主行为因子)与子序列(相关行为因子)
母序列为:
4月,宁夏将对葡萄酒酒庄的列级管理制度的消息一经曝光,随即在行业内掀起了一阵波澜,一时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热点关注话题。
近几年,国产葡萄酒受到进口葡萄酒的冲击,一些大型老牌的葡萄酒企业也是步履维艰,如何从本质上提高葡萄酒的质量成为一些负责任的葡萄酒企业的头等大事。毫无疑问,本次宁夏葡萄酒列级管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行内外人士也纷纷表示不同的意见:人们开始质疑中国葡萄酒列级管理第一步的迈出是否为时过早,这一举动是否操之过急?面对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现状,怎样操作分级,怎样来做管理,如何具体实施就显得尤为关键。
效仿波尔多
列级酒庄的说法起源于1855年波尔多葡萄酒产区酒庄分级体系,这个耳熟能详的的历史事件在此不多做赘述,但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把一个酒庄评为某个等级是波尔多地区独有的特色:除了1855列级,右岸圣爱美隆也有列级管理(分为一级特等庄园和特等庄园,其中一级特等庄园还分成A级和B级),而在法国其他产区,虽然也有类似分级,如香槟、勃艮第或阿尔萨斯都有列级酒,但是被评为“一级”或“特级”的是葡萄园地,并不是酒庄。
4月21日,在银川召开列级酒庄发展论坛会上记者得知,宁夏今年将出台相关制度,对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酒庄实行列级管理,目前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酒庄实行列级管理正在讨论阶段,具体的相关细则预计9月份将会出台,并对外公布。
据了解,宁夏的列级管理是直接效仿波尔多:今后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酒庄将会依照相关评定标准,从低到高被分为6个等级,最高级别为一级,最低级别为六级,并评定出优质级、明星级和文化旅游级的酒庄。在各酒庄出品的葡萄酒外包装上,将会清晰地标出酒庄等级,以便于消费者识别。贺兰山东麓已有90家酒庄,为了保证质量,提高葡萄酒庄准入门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列级庄不会超过10个。
评选列级酒庄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可以提升产区形象,构建高端品牌屋顶,带来葡萄酒的溢价,再比如,相关管理部门也会有拿得出手的政绩。
操之过急